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张建|查看: 3157|回复: 15

眉山特色乡镇展示!

 [复制链接]
11#
 楼主|张建 发表于: 2004-10-11 20:28:32|只看该作者
太和镇基础设施完善。自1992年以来,该镇以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投入近亿元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城镇面积已由0.8平方公里扩展到1.6平方公里。长980米、宽12米的迎宾街(其中300米滨河街已建成)和长950米、宽16米的同心街构成新区街道的主骨架。建有110千伏龙亭变电站及其完备的电网。建有太和、镇江两个电信模块局以及拥有1400多用户,开通了太和场镇移动市话"小灵通",市场配套,学校、医院硬件建设超前发展。 ■ 1988年的太和集镇只有一条正街和横街,以及几处又窄又小的巷子。集镇原是太和区公所所在地,又是经济商贸、文化的中心。市场极为混乱,场镇脏乱差极不卫生。虽然经过几届政府的整治,但太和场镇落后面貌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 1994年撤乡并镇后,镇党委、政府痛下决心,彻底根治太和集镇。一是规划了统一的农贸市场,取缔了沿街摆摊设点,所有买卖一律进入河边农贸市场进行交易;二是对居民铺面规定摊位不下檐、炉灶不出店,招牌广告统一归栏;三是聘请清洁工人对沿街的垃圾、各种障碍进行了清理。暂时的矛盾得到解决,但太和的集镇无法拓宽变新。针对此种情况,镇党委、镇政府借小城镇建设东风,加大集镇建设力度,决心以新区开发为起点,以新镇带动旧镇。投资140多万元,于1995年上半年建成一条长980米、宽25米,绿化、街灯配套的太和迎滨大道(太和新街),新增商业门面500多间,活跃了新区商贸。同时,镇政府向上级争取市场建设资金30万元,新建了太和木材市场,使各类木材进入专业、固定地点经营销售。 ■ 1997年投资200余万元,建成一条长210米、宽12米的商业街,新增经商门面100余间。新区的框架基本形成。当年镇政府投资30余万元,对太和正街一段、横街进行拓宽改造,修成混凝土水泥路;拓宽了太和十字路口,行人车辆来去方便,不再拥挤堵车。 ■ 1998年镇党委、镇政府又完成滨河街、同心街的路基工程。并在滨河街动工修建房地产公司综合大楼,1999年竣工投入使用。 ■ 1999年全镇对新建的街道和原旧镇街道全部实施了"光明工程"。投资2万多元,安装了悬臂灯,延长了照明时间,方便了行人车辆。当年9月,占地3148平方米的房地产公司综合大楼竣工投入使用。宽敞整洁的滨河街一大段建成使用。同心街两端的拆迁工作正紧张进行。 ■ 彻底整治和清理集镇的卫生状况和各种营运车辆,查处了部分违章人力三轮车,规范了卫生秩序,强化了垃圾、停车、摊点的管理,现在的太和镇文明新风、精神面貌一派盎然。 ■ 2000年全镇有职业高中1所,初中2所,中心小学2所,村小8所,成人学校1所,幼儿园23所,教学建筑面积38525平方米,学龄人口入学率100%。建立了农业科技示范园,大力推广旱育秧、水稻抛秧、甘蔗地化学除草等新技术,以及甜城系列甘蔗92-244、92-250、86-117等新品种、新技术。率先在全区开通调频广播,实施村村通广播,电视率为100%。2000年全镇拥有电话1440门,实现村村通电话,电话普及率达14%;有线电视二级光纤网已通到24个村,拥有用户1440户,村通普及率达50%;全镇17个村通混凝土道路,村级混凝土道路达到29公里。2000年,组团参加"精品天下秀杯农运会",篮球项目获第二名。镇内有中心卫生院1所,卫生院2所,卫生医疗点44个, 3.2万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户报费率达10.1%,人均报费比例3.7%。 ■ 通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现在全镇集镇建设已步入了"以地生财、以财建镇、以镇兴业、以业富民、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1998年我镇小城镇建设被评为"眉山地区一等奖",被省政府评为"全省城郊型小城镇建设前10名"。
12#
 楼主|张建 发表于: 2004-10-11 20:29:19|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南城乡地形属成都平原西部的浅丘区。有岷江、思蒙河穿邑而过。我乡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给竹的生长造就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全乡幅员面积18平方公里,辖红桥、岷江、兰沟、香花、百花、鸿涛、石佛、花桥、沙河、顺江、中兴、大桥、白塔、大林14个行政村,110个村民小组,年未总户数5488户,总人口1867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05人,年未耕地面积820公顷,全乡国民生产总值达3.1亿元,其中乡镇企业总产值2.6亿元,农业总产值0.45万元。财政总收入711万元,粮食总产量7183吨,肥猪存栏9650头,出栏16220头。全乡出生人口128人,人口出生率千分之七,自然增长率千分之一,计划生育率97.8%,人均纯收入2500万元。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3#
 楼主|张建 发表于: 2004-10-11 20:29:54|只看该作者
我镇在2000年3月,被四川省列为300个小集镇建设示范镇之一。为此,我们确立了城镇结合,旅游、经济型的县域"卫星"集镇发展模式,在我镇的交通建设、村通建设中以及粮油生产中,不断的改变传统模式,开拓适宜我乡的农业品种、技术,使我乡的各项建设得以顺利实施完成。
14#
 楼主|张建 发表于: 2004-10-11 20:30:36|只看该作者
集镇建设集镇建设 新农村建设2000年3月,被四川省列为300个小集镇建设示范镇之一。确立了城镇结合,旅游、经济型的县域"卫星"集镇发展模式,完成了一期规划评审,争取了相关优惠政策。乡上把红桥村、岷江村、香花村、兰沟村作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把4.5社列为示范社。投资近150万元新建楼房30余户7500M2.135户农户的户道联网,环境卫生彻底改观,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新农村建设试点取得圆满成功,受到县上肯定。交通、水利建设交通、水利建设 争取了百万粮自工程在南域乡立项投资,完成了长流堰及其相关排灌沟渠的整治4900米,对白塔病危水库进行了防渗整补。筹资65万元修建了兰沟至青城乡、大林村至瑞峰段的断头路,达到了村村通水泥路。村通工程村通工程 实施农网改造 村通电话和村通电视。改造农村低压电力线路24.6KM,延伸10干伏线路8.5KM,新装变压器32台,更换变压器13台。架设电话线路35KM,新装电话604部,全乡14个行政村110个村民小组全部通电话,35%村通有线电视。粮油生产粮油生产 全乡人均耕地0.7亩,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31360亩,粮食总产7183吨,其中油菜播种面积3981亩,总产381吨,稻谷播种面积10064亩,总产4984吨。调整产业结构,新建立了白塔村"三元杂交"母猪繁殖基地,百花村、鸿涛村稻田种蘑菇基地。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5#
 楼主|张建 发表于: 2004-10-11 20:31:12|只看该作者
南城乡幅员面积18平方公里,辖14个行政村,110个村民小组,全乡总户数5488户,总人口1867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05人,耕地面积820公顷。全乡国民生产总值达3.1亿元,其中乡镇企业总产值2.6亿元,农业总产值0.45万元,财政总收入711万元。 乡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抓住我乡实际情况,勇于探索、创新,在粮食生产中,一九九九年全乡粮食总产量7183吨,畜牧上肥猪存栏9650头,出栏16220头。乡镇人均纯收入2500万元,人民的经济收入显著增加,过上了富裕的生活,走上了小康之路。 我们确产了城乡结合,以经济、旅游型的发展模式,改适了农村电网,新建楼房,整治街道,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新农村建设试点取得圆满成功,受到县上肯定。在交通、水利建设中,有百万粮食工程在南城立项,维修长流堰、白塔水库,修建了兰沟至青城乡、大林村至瑞峰的断头路,基本上达到了村村通水泥路。我们改适了农村低压电力线路24.6KM,延伸10干伏线路8.5KM,新装变压器32台,更换变压器13台。架设电话线路35KM,新装电话604部,全乡14个行政村110个村民小组全部通电话,35%村通有线电视。 我乡的农业生产也极具特色,在调整产业结构中,新建立了白塔村"三元杂交"母猪繁殖基地,百花村、鸿涛村稻田种蘑菇基地。农作物播种面积31360亩,粮食总产7183吨,其中油菜播种面积3981亩,总产381吨,稻谷播种面积10064亩,总产4984吨。
16#
 天上人间 发表于: 2004-10-11 20:47:27|只看该作者
我有一个很好的朋友就是白马的,原来有这么英雄的一个传说啊!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21 08:53, Processed in 0.093601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