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830|回复: 7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书讯“硬核”女作家杨好用《黑色小说》拷问迷茫与虚度的青春

 [复制链接]
源自:新浪读书
《黑色小说》作者杨好与著名小说家邱华栋、知名自媒体人姜思达、长江文艺出版社副社长黎波
  近日,一部名为“黑色小说”的长篇小说刚刚面世,就被贴上“本年度具有国际范儿的颠覆式长篇小说”的标签;作者杨好作为“老练的新锐作者”,因小说写法的另类与个性被誉为2019年备受关注的新锐“硬核”小说家。她的作品《黑色小说》由文学大家李敬泽、西川作序,推荐者更是囊括了邱华栋、陈晓明、宁浩、马东、佟大为等各界文艺大咖。
《黑色小说》杨好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9年3月1日
  3月16日下午,该书出品方北京长江新世纪在京举办新书发布会,作者杨好与著名小说家邱华栋、知名自媒体人姜思达共同畅聊“黑色小说,白色灵魂”这一议题,拷问虚度的青春,世界的平行时空以及人之存在的危机。
《黑色小说》作者杨好与著名小说家邱华栋、知名自媒体人姜思达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红叶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红叶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红叶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红叶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红叶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红叶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3000点进退两难?基金定投以不变应万变把握投资机会 俄罗斯议员建议恢复军训:诗歌不能卫国
2# 四姑娘山
 楼主|红叶 发表于: 2019-3-18 13:32:0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作者杨好个性鲜明,经历独特──本科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剧本写作专业,研究生从北京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学专业退学。后赴英国获得圣安德鲁斯大学艺术史和苏富比学院艺术商业双硕士。早已在投资、收藏和出版领域崭露头角,并著有艺术史研究读本《细读文艺复兴》。此次出版第一部小说,却是早有创作意图却压制了十年的才华凝结之作,也是具有“文学野心”的个性创作。
《黑色小说》新书发布会现场
《黑色小说》作者杨好与知名自媒体人姜思达
  这是一部相当国际化的小说,讲述了当代中国两个留英大学生M和W的故事。他们并无交集,身份却很相似──都出身于中国知识分子和艺术家家庭,从小就涉猎大量西方图书、电影、音乐和时尚,品位甚高。医科男生M热爱文学,博士报到后便秘密潜去伦敦,试图在创作中找到17世纪汉密尔顿公爵的高贵灵魂;艺术史女生W向大学请假半年跑去伦敦租住在古老的贵族区,也只为探索汉密尔顿公爵的秘密,在逃离自己的想象和真相的过程中,W也走向了命运的终结。然而故事结构却不同于一般叙事,更像是电影鬼才昆汀·塔伦蒂诺式的结构电影。
著名小说家邱华栋
《黑色小说》
《黑色小说》作者杨好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红叶 发表于: 2019-3-18 13:32:00|只看该作者
  这部另类的《黑色小说》甫一上市,便以其叙事结构和基调极具“硬核”气质而颇受各位文艺“鉴宝师”的高赞。著名作家、评论家李敬泽将《黑色小说》定义为一部“拒绝的小说”,“冷淡的讲述隐隐散发着奇异的魅力”,成为一场“漫长的告别”;著名诗人西川直观地描述这部“具有沉思和玄思品质的小说”“又冷又酷”;北大中文系教授陈晓明寄语这部小说“从容的自信”中“已经可以预示出中国文学未来”;著名小说家、评论家邱华栋定义:“这本书,是更年轻一代人的时尚表达──你可以不读它,但你必须拥有它!”;电视人马东则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有一种浑身不自在的快感”。
《黑色小说》作者杨好与著名小说家邱华栋、知名自媒体人姜思达
《黑色小说》作者杨好与著名小说家邱华栋
4# 金佛山
 楼主|红叶 发表于: 2019-3-18 13:32:00|只看该作者
  导语
  《黑色小说》是一部极为冷调的硬核文学作品,主线既是两个故事,也可由每个章节和阅读顺序构成的隐线决定故事的无数可能。
《黑色小说》杨好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9年3月1日
  留学英国的医科学生M热爱文学,他在博士报道后便秘密潜去伦敦,试图完成一部小说。M在此期间不断受到干扰,这些干扰来自异乡、回忆、陌生人、亦真亦假的事件以及17世纪汉密尔顿公爵的信息。M不断创造小说主人公的同时,也不断回忆起半年前自己在苏格兰海边目睹的跳海的女孩。
  W是留学英国的艺术史学生,她向大学请假半年跑去伦敦租住在古老的贵族区,只为探索汉密尔顿公爵的秘密。她不断接近汉密尔顿家族秘密的同时,也不断逃离自己的想象、天赋、幻觉、爱情、艺术的真相以及自我的存在。
  W和M之间的关系飘忽不定、神秘莫测,最终他(他们)都以自我救赎式的探险指向当代生存的寓言。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 华蓥山
 楼主|红叶 发表于: 2019-3-18 13:32:00|只看该作者
⊙ 作者简介
《黑色小说》作者杨好
  杨好,出生文学家庭。她将儿时的早熟敏感全部释放在文学、哲学和艺术的阅读上,之后对世界的好奇使其学生时代不断转换学习专业。大学本科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学习电影剧本写作,其间在歌德学院学习德语,研究生从北京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学退学后赴英获得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艺术史和苏富比学院艺术商业双硕士。从事过投资收藏和出版,著有《细读文艺复兴》。
  杨好带着多元化的视角和知识系统进入文学创作,又在文学中得到释放和救赎。“或许,我在选择了创作的那一刻开始,我就选择了永动的矛盾。”
6# 青城山
 楼主|红叶 发表于: 2019-3-18 13:32:00|只看该作者
博物馆中的长眠不醒之梦
──《黑色小说》序

李敬泽

  我对你的建议是,跳过这篇序,把它翻过去,直接读小说。读完了或者读不下去,很有意思或者很没意思,然后再回来,看看这篇序里在说什么。
  首先我要说的是,由我充当《黑色小说》的作序者,其实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因为,我可能不是这部小说理想的、预期的读者。你可能会以为我要接着谈论我和作者杨好的年龄差距,我生于60年代,而杨好生于90年代,但是不,我并不认为这是什么了不得的问题。我和杜甫或莎士比亚的年龄差距远远大于我和杨好,这并不妨碍我感受杜甫的苍茫多病、跟着莎士比亚悲叹或狂笑。所以,问题不在年龄,当然也不在经验的表面差异,问题在于,看完《黑色小说》,我发现,我和杨好不能共享时间,也不能共享空间。
  想必你已经知道,这部小说中的男主人公M热爱雷蒙德钱德勒,就是那个写出了《漫长的告别》和《长眠不醒》家伙。看到此处,我不禁放了心,因为我也喜欢钱德勒,我想我至少与M和杨好有共同的朋友,我可以期待钱德勒那个黑色的世界在这部《黑色小说》里展开。但是,我的期待并未完全实现──杨好根本不打算写那些钱德勒和我关心的事,比如这个世界的泥泞和正义,她以另一种方式与钱德勒相遇,她把钱德勒洗干净放在锅里煮,提纯、蒸馏,最后得到一个透明的、本质化的、无限大而无限小的镜像:就像冰凉的星际空间,人在都市中飘荡,陌生,疏离,人和人的偶然相逢和必然相忘……
  ──如果仅仅是这样,那么我和杨好并没有太大的分歧,我可以和杨好、和钱德勒我们祖孙三代坐下喝几杯小酒。但是,这里有分歧,它发生在我和杨好两个中国人之间。这部小说装置在一个坚实的地理、政治和文明的空间结构之中:此地是英国—伦敦,远方是中国—北京。任何一个像我这样训练有素的中国文学读者都会立刻从这个结构中嗅到危险的气息,喉头哽咽、肾上腺素加速分泌,我们不由自主地紧张起来,我们期待着复杂的纠葛、激烈的情感、艰难的抉择,期待着一个中国人在这种结构中必须和必定会有的焦虑和伤痛,这些从郁达夫开始就铭刻在我们的文学中,它是一个中国人在现代世界的空间政治中的宿命和危机。但是,我们白期待了,对于我们的期待,杨好几乎无感,至少也是淡漠的,她的叙事不涉国族与文化之认同,中国就是中国、英国就是英国,《黑色小说》中的男孩和女孩从中飞到英,其实和从北京飞到上海没有多大区别,尽管是跨国的迁徙,但这种迁徙本身却失去了情感和政治能量。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7#
 楼主|红叶 发表于: 2019-3-18 13:32:00|只看该作者
  对此,我不得不诉诸一个破旧的解释套路:杨好他们真是年轻啊,时间把他们从历史中释放出来,他们是全球化的一代,属于黄金时代或镀金时代,这代人中虽非普遍但足够深刻的经验是,中国人作为持币者、作为消费者在世界上的出现,出现在伦敦,出现在哈罗斯。他们大概并未深思其中的意义,但他们中的有些人,比如杨好,已经不知不觉地终结了中国文学在现代空间政治中的创伤记忆,空间不再是历史的空间。
  ──这使我感到错愕不适,如此处理一个中国人的海外经验是前所未见的。同时,我还得承受另一重不适:杨好让她的男孩和女孩在伦敦、在苏格兰冰冷的海边探寻人生意义,好吧,人总得为自己建构意义,哪怕在火星,但我惊异地发现,她和他所做的竟是对18世纪苏格兰一位汉密尔顿公爵的索隐和探寻──当然,没有结果。事实上,无论W还是M,他们一开始就并不知道要从汉密尔顿公爵那里寻找什么,在这里,令人惊异的不是虚无,而是抵抗虚无的方案:在他们几乎是无意识地取消了空间的政治性也就取消了时间的历史性之后,这男孩和女孩是要建立自己的时间壁龛,用DIY出来的私家历史编织和铭刻意义,这相当于一个人为自己发明一种语言:汉密尔顿公爵以及相关的事件根本不是生产意义的历史,而只是“过去”,是不可复归的死去时间的残骸,这位公爵和中国男孩女孩之间并没有任何给定的关系,就像所指任意地选择能指,他和她只是任意地选择了公爵,这件事里的所隐含的不详和绝望在于,他们各自在空中建造的楼阁注定无法供自己居住,也注定无法相互分享或与他人分享,“意义”失去了意义,人无法获得他的世界──《黑色小说》中黑色与白色、M与W、男孩与女孩之间的对位和隔绝,注定了小说会结束于、封闭于死亡,那是时间的崩溃和终结,一切都不可能被记忆和讲述。
  所以,《黑色小说》是一部拒绝的小说。杨好既不想说服你,也不想说服我,她甚至也不想说服自己。但是,这样一种冷淡的讲述隐隐散发着奇异的魅力──现在让我们回到钱德勒,《黑色小说》就是一场“漫长的告别”,它的结构、它的语调,M和W从一个场所和场合移向另一个场所和场合,人群渐远,一个人默默地完成她或他的仪式。是的,叙述的魅力来自于这种既空洞又庄严的仪式性,一种异教的、世界之边缘和角落的仪式,供奉着幽暗模糊难以辨认的神祗──在这种仪式中,物质被耽溺着又被弃绝着,世界呈现为等级和秩序,但这种等级或秩序又被“博物馆化”,实际上,整个英伦都被博物馆化了,M和W,他们与其说是游荡在作为人间的英伦,不如说通过他们的游荡,通过一个参观的和自我投射的仪式,把英伦变为了一座庞大的博物馆,一个梦境,他们在其中长眠不醒。
8#
 楼主|红叶 发表于: 2019-3-18 13:32:00|只看该作者
  ──这是杨好的创造力之所在。话说到现在,我想我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我和杨好的分歧,回到现代以来中国文学关于中与西的叙事谱系中去,在底部始终暗自支配着中国人的历史焦虑在于,我们在这个现代世界中正在被“博物馆”化,我们是被参观的,失去了我们的历史而被封闭于过去。而在杨好这里,这份焦虑与伤痛以一种倒转的方式获得了解决:她去往西方,而西方成为了“博物馆”。
  我不知道这是杨好的深思熟虑还是她的本能直觉,这至少植根于她的经验──她正是在英国成为了一位研究文艺复兴绘画的学者。
  好吧,来自中国的读者,来自历史正在浩荡涌动之地的人们,欢迎来到《黑色小说》,欢迎来到英伦博物馆。
2019年2月24日晚7点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13 04:45, Processed in 0.171600 second(s), 9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