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2124|回复: 7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睢文发 发表于: 2006-4-19 17:15:39|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1950-1977年成都知青访谈录(一)

 [复制链接]
稿件源自:成都日报  
 

  最新一期《南方人物周刊》推出了“1976-2006 知青沉浮录”,再次引发人们对知青的关注。

  1968年底,毛泽东主席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数百万城镇中学生奔赴农村和边疆,开始了完全不同的生活。而整整一代人的命运在1976年10月的政治巨变后有了转机。那以后,知青开始陆续返城。

  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以及后来的大返城,使得这一代人的经历前所未有地复杂、曲折。那些有幸赶上77、78届大学末班车的知青们后来成为社会的中坚,在各个领域里影响着中国改革的进程。无论是浮出水面的幸运者,还是沉默的大多数,他们在努力改变个人命运的同时,也在推进时代的进程。从今天开始,我们推出一组关于知青的访谈,以表达对一代知青的敬意。35年前,一批成都青年远赴云南支边,我们以一位云南支边青年作为开篇。

  采访手记(4月12日  成都)

  我相信年轻时候那一段像野蛮人一样的打架生活,对夏富林后来成为律师影响深远。

  完全无法想象,性情偏软的成都男人,做知青时打架很凶猛。在夏富林的描述中,那完全是不要命的打法。打架是因为“弱肉强食”。“最重要的一点,是没有犯罪感,中国第一部《刑法》1976年才公布,所以打架真的很无所谓。”不怕死是因为“那个时候单身,没有任何人需要你保护,也没哪个人保护你,而人只因为有利益需要保护时才怕死。”

  当然,这些道理是夏富林做了律师后才深刻理解的,说这话时,他已经成了法制社会中的文明人,有自己很漂亮的办公室,所以,他现在都不知道怎么打架了。

  法律成了维护自己权益的武器,而维护他人的权益,则成了夏富林的日常工作。他帮不少知青打过官司,最重要的一件官司是在事隔30多年后,帮一位重庆支边知青获得了退休工资。1971年,那位知青因为工伤,手脚落下了残疾,回到城里后,生活陷入了困境。前年,知青们获知这个情况以后,联合起来帮助该知青向农场要求正当的权益,夏富林提供了法律支持,最后,重庆知青得到了每月几百元的生活补助。

  如果是在30多年前,事情肯定不会这样解决。夏富林记得很清楚,某次批斗会时,因为一个知青喊口号时没有举手,当场就被五花大绑弄上台去,成为新的批斗对象。这让夏富林特别感慨,“人治的社会中,人没有丝毫的保障,随时都可能被他人践踏。”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睢文发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睢文发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推荐]法国作家、藏学家大卫·妮尔 Alexandra David-Néel 乐山乌博苑:一条通往古蜀文明的时空隧道
2# 四姑娘山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6-4-19 17:15:56|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从知青到律师,夏富林的经历,无意中成了中国法制建设的一个缩影。

  1971年5月10日,17岁的夏富林踏上南去的列车,离开成都。他要去的地方叫云南瑞丽,一个据说是遍地菠萝、满树香蕉的地方,一个在理想中要建设成中国共青城的地方。那一天,成都有16000名和夏富林一样的年轻人,面朝云南离开故乡。他们在那一刻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成都支边知青。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6-4-19 17:16:13|只看该作者
■故事

  大喇叭里传来毛主席的号召

  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律师的夏富林差点连初中都没念上。

  “1966年,我小学毕业,正准备第二天去十九中参加升学考试,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其实,在那之前的半年,学校已经很混乱了,夏富林几乎没有好好地上一天课,但他没有想到,学校彻底停课那一天会来得如此突然。“我还在复习功课,哥哥从外面回来,告诉我十九中出了通知,升学考试取消了。”夏富林简直不敢相信,明明准考证都发下来了,为什么就不考了呢?

  但事实就是那样,小学毕业的夏富林无学可上了,一天到晚没事干,就跟着中学里的红卫兵去造反,打架,练武功,一混就是3年。1969年,“有一天,大喇叭里传来了毛主席的号召,要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很快,夏富林的哥哥就下乡插队了,但夏富林却意外得到了上初中的机会。因为过去停滞在中学里的“老三届”一起下放农村,把学校空出来了,这才让1966年和1967年毕业的小学生在晃了几年后进入了初中。夏富林觉得自己算是幸运者,“当时有个规定,年满16岁的小学生就不能进中学了,这样我小学同学中有一大半没进去。他们的命运从那时起就很惨,连个初中文凭都没有,现在很多人生活得不好。”

  1971年,初中毕业,夏富林面临一个选择:去农村插队还是去支边。老师很心痛这个成绩优秀的学生,说只要有一个上高中的名额,都会把他留下来。可没有名额,所有的人都必须下乡。与插队相比,夏富林更愿意去支边,“我哥哥已经在农村两年了,说生活很苦,一天的工分只有8分钱,而云南农场来做宣传工作的军代表把边疆说得很美,说得像我们小学学的一篇课文那样,棒打狍子瓢舀鱼。而且,当时有苏联年轻人去边疆建共青城的榜样,它对于我们有很大的激励作用,我们充满了激情。”

  夏富林决定去支边,但他的第一次报名没有报上,因为父亲有历史问题,最后不知什么原因还是让他去了,“所以别人去支边都有一个红喜报,我连喜报都没有。”报上名后,夏富林得到了15元和一张蚊帐票,去买了蚊帐、草席,棉絮、箱子、高统雨靴,“妈妈把她的毛衣拆了,给我打了一件毛背心,在那个时候,有件毛背心都算是比较洋盘的了。”

  一切准备就绪,就等待出发了。在等待的日子里,“我们一大帮人傍晚的时候就去沙河边,唱歌,那时我们最喜欢唱的一首歌是孟加拉民歌:‘道路的尽头仿佛在向我招手,你将领我到什么地方。’一群人非常迷茫地吼着,不知道前途在哪里,未来会怎么样。”

  记忆深刻的打架时期

  火车向南开了一天一夜后到达云南广通,在那里换乘军用卡车,然后还有5天的车程才会抵达目的地。没想到,车到中途,就发生了一场大斗殴,夏富林被打得血流满面。

  “一个女同学在餐馆吃饭后包掉了,大家觉得是餐馆里几个当地年轻人干的。我和几个同学刚好从那里经过,十几个当地人围上来就是一顿暴打,我在根本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的情况下,被打得鼻血长流,那是我第一次知道了血流多了会口渴。”当时,有整整一列火车的成都知青停留该地,愤怒马上被点燃,知青们组织了100人的“敢死队”,满县城地搜索那些年轻人,“最后,演变成见男的就打。”眼看斗殴升级,双方决定谈判,夏富林成了知青的首席谈判代表。可夏富林和另一个成都知青刚进门,就发现自己是要被关在里面,吓得拔腿就跑了。

  最后,事件在军代表出面干涉后停息了,成都知青继续前进。夏富林那时并不知道,这仅仅是他知青打架生涯的开始。
4# 金佛山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6-4-19 17:16:29|只看该作者

  两天后,夏富林到达瑞丽农场贺塞分场,住进了还散发着竹子清香的竹篱笆茅草房里,成为云南建设兵团三师十一团三营的一名新工人,月薪28元。当天晚上,夏富林伏在箱子上,就着煤油灯写下了第一封家书,他告诉父母:“虽然农场艰苦,但会在这里好好工作。”

  工作就是挖种橡树的洞。荒山被挖成一层层的梯田,然后以间隔3.5米的距离挖洞,洞上面直径80厘米,深70厘米,下面直径60厘米。“开始我们去一天最多只能打一个洞,老工人就炫耀他们能打5个洞。但后来我们就可以打十多二十个洞了,四川知青确实能干。”

  与此同时,令所有男知青记忆深刻的打架时期也开始了。任何一件小事都可能引发一场斗殴事件,“就像蛮荒世界一样,每个人都要凭着武力来确立自己的地位。”一场场架打下来,成都知青打败了老工人,打败了上海知青,最后,把实力最强的昆明知青都打败时,就开始了内讧。

  夏富林所在的连队男知青分成了两大派,他是其中一派的头儿。“有一天,我们5、6个人在路上,被对方几十个人堵住,他们一手拿棒,一手拿砖,也有拿长砍刀的。我身边的人都被打跑了,我被打到在泥坑里,一群人围着就开始了暴打。”那一次,夏富林完全昏迷了。连里一个女知青救了他,背着他走了3、4里路到营里卫生所时,两个人身上都浸满了血。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 华蓥山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6-4-19 17:16:51|只看该作者
这一次打架像一根导火线,三四个月间,打架比比皆是。眼看着营里卫生所躺满了打架的伤员,营里终于出面了,把两大派的头儿弄去办“学习班”,夏富林也在其中。

  就在那时,又发生了一场大的斗殴,一个漂亮聪明绰号“参谋长”的男知青被几棒打在后脊椎上,脑子出了问题,随知青大返城一两年后,死了。

  恋爱时期来临

  像瘟疫一样的打架时期终于过去了,恋爱时期来临。

  似乎一夜醒来,所有的人开始谈恋爱。夏富林是连里第一个谈恋爱的人,他的恋人是河对面另一个连的女孩。其实他们是校友,夏富林看到女孩在河边洗衣服的样子,就喜欢上了她。一段时间交往下来,两个人正式耍朋友了。

  “但是,那个时候耍朋友要遭,不但要被连长骂,还要被批斗。”恋爱只能悄悄进行。“一个星期天,我们两个人溜到一个山沟里,隔着两丈远,坐在石头上谈家长里短。”就这样从早上谈到下午,夏富林突然发现女朋友呆了,回头一看,连长来了,他上山砍柴。“我一想,遭了,回去肯定要被骂,于是就对她说,你回去就找连长,说是我想和你耍朋友,但你家里不让,你是来对我说不和我耍朋友的。”靠着这个谎言,夏富林侥幸混过去了。

  但夏富林的恋情终于还是被捉了个现行。那一天是农历7月初7,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也是夏富林的生日。夏富林没有出工,女朋友因病也没有出工,两个人外出回来后烧水洗脸洗脚,就在他们把脚同时放在盆里洗的时候,指导员看见了。“他眼睛都气绿了,跑到伙食团捡来两根柴,过来就把柴往地上一扔,大吼:‘你看,干柴见得火不?’”

  幸亏夏富林在知青中是个强者,顶多也就是被骂一顿,如果是个弱者,那命运就很悲惨了。“有一个昆明女知青,未婚先孕,都8个月了,连长还非要她去割麦子。”夏富林看不过去,出面打抱不平,“连长很冒火,把枪都掏出来了,那一刻我也横了,把指导员的枪拿出来,两人对峙不下,最后还是指导员出面平息了事情。”

  虽然恋爱的人很多,但没有一个知青想结婚,理由很简单,如果结婚,他们就失去了两年一次的探亲假,而这个假期,是维系他们和成都的惟一希望了。“年龄大了实在熬不过去的知青才被迫结婚,他们很悲伤地做结婚家具,我后来没有看到谁结婚有他们那样惨的。一旦结婚,就意味着要像老工人那样一辈子呆下去了。”

  夏富林没有结婚,他和女朋友一起等待着回到成都。“有了女朋友后,我就开始想我们的未来了,我不愿意看到自己爱的女人要一直那样苦下去,我想我一定要回成都。有时候,我做梦,我的兄弟姐妹都死了,我作为独子回到了成都,甚至,我心里都有些盼望父母出个什么意外,就能让我顶替工作了。”
6# 青城山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6-4-19 17:17:06|只看该作者
艰难的回城之路

  那个时候是1977年,夏富林在农场已经呆了6年。他开始读《资本论》,读了4、5遍后,夏富林相信在这里建设共青城的理想是一个泡沫,“它没有任何经济价值”。

  而知青回城的风潮正在开始。1976年“文化大革命”以后,北京、上海知青首先返城,然后是两次高考,又走了一些人,再就是,各种有关系的知青也走了,“人心一下就慌了。”留在农场的知青用各种方法表达回城的决心,卧轨、绝食、上北京,一片混乱,中央决定派调查组到云南。

  那一天,夏富林作为知青代表,到团里开大会,“会上就宣布了121号文件,宣布两年之类解决知青问题,但农场的知青已经转为正式职工了,所以不在解决之列。那一瞬间,我们觉得自己是真正地、彻底地被抛弃了。一个女知青走上台去,跪下就哭了。”

  夏富林和其他知青一起开始了表达回城意愿,“我们还成立了秘书组,把大家的心声记录下来,写成汇总材料。材料的中心就一个──我们要享受知青的平等待遇。”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7#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6-4-19 17:17:42|只看该作者
最后,虽然没有任何政策,但农场不再勉强知青留下来了,知青找不找得到理由都可以离开。1979年1月,夏富林母亲提前退休,他终于回到了成都。

  回到城里的夏富林进了工厂,工厂就在四川大学附近,看着那些胸前别着校徽的大学生,他羡慕得都有些仇恨。夏富林开始读书,从初中功课开始补习,然后是高中,1985年他考取了电大第一届法律专业,3年后,他参加了新中国第一次公开的律师资格考试,获得了律师资格。

  十几年律师生涯下来,夏富林成了业界著名的“铁嘴”,其代理的成都冶金高新技术工贸公司诉成都市工商局行政诉讼案,被最高人民法院收录为庭审方式改革的案例。
8#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6-4-19 17:18:09|只看该作者
■对话

  夏富林:

  知青只是国家命运的一部分

  记者(以下简称“记”):对于知青那段生活,如果要在爱、恨、遗忘这3个词中做个选择,你会选哪个?

  夏富林(以下简称“夏”):一个都不选。我既不爱它,也不恨它,更不会遗忘。忘不了,它毕竟是我生命中最旺盛的8年。之所以现在还渴望回去看一看,不是看那里的老工人,也不是看亲手栽下的橡胶林,而是去感受我们曾经青春的气息,那是一种对自己的生命的情感。

  记:真的没有恨?

  夏:怎么去恨?恨的基础是什么?那是命运,是整个时代的选择,是一种必然。当时整个中国经济大滑坡,人全部堆在城里没有办法生活,只有到农村去,所以知青只是国家命运里的一部分。现在想来,那段生活也培养了我们在艰苦环境里的生存能力,强壮了我们的体魄,还是有好处的。当然,我也有些恨,恨它未能让我好好读书,特别是后来我读研究生,外语怎么都过不了6级的时候,我真的很恨那段被荒废了的时光。

  记:爱过那里吗?

  夏:确实爱不起来,年轻时候受点苦其实没有什么,主要的痛苦是有相当长的时间,我看不到希望。这是一个青年最难忍受的。当一个人是被强迫的时候,我相信无论如何都不能产生爱的,虽然那里的山水真是很美,美得我现在对去山里玩都没有任何兴趣。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3 14:14, Processed in 2.277604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