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源苹果,欢迎助农支农,收获阳光自然果的您!

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2507|回复: 1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壳子 发表于: 2016-10-27 08:24:00|只看该作者|只看大图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纪实·新闻达州一村庄仅剩两人 数位老人盼回乡落叶归根

 [复制链接]
源自:成都商报
汤正杰正在照顾无法行走的老伴
  桐子园的官方名称是:达州市通川区柳潭村9社。这是一个位于大巴山深处的村落,人口最多时达到140多人。但随着人口大量外迁城市后,到了2012年,桐子园一度只剩下两位老人留守,这个村庄也一度以“仅剩两人”而为外界熟知。然而,城市里的生活并不如外迁者预期的那般完美,在过去的三年里,桐子园已有数位老人陆续归来,甚至一些正在外出打工的中青年一代,也有回乡的打算。在谈及原因时,他们都不约而同提到了一个词语:落叶归根。

孤独的守望者
  24日一早,一场猝不及防的秋雨,打乱了汤明孝的计划。“不晓得雨啥时才停,牛今天还没有出去吃草呢”。过去,收割后的稻草是牛儿雨天最好的草料。但自他三年前做出放弃种稻的决定后,家里就没有稻草了。74岁的他是桐子园最后一个种水稻的人。
  尽管雨天无事可做,但汤明孝夫妇也没有串门的打算。临近的几户人家,房门紧闭,瓦面破落,墙土倒塌。如今还不是村庄最冷清的时候,2011年春节,桐子园一度只有四位老人。这个可能始建于明朝的村落,最鼎盛时曾拥有140多口人。其实汤明孝也有机会离开,但他不愿到城里增添儿子们的经济负担,也放不下家里800株梨树、300棵橘树,还有7头黄牛和4条狗。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壳子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壳子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壳子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壳子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壳子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壳子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1-9月四川地表水水质优良率70.1% 部分断面水质未达国家要求 内江男子出钱为女友装修铺面 分手后纵火烧店
2# 四姑娘山
 楼主|壳子 发表于: 2016-10-27 08:24:0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出走的年轻人
  早些年,深山里的桐子园进一次达州城需耗时3个小时,贫穷成为桐子园很长一段时间里挥之不去的阴影。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年轻人开始大量奔向外地打工。今年46岁的汤洪涛,当年也加入打工大潮,但两年后,“打工不自由,有恋家情结”的他回到老家,但没回村里,他在场镇上租铺面修摩托车营生,之后又建起楼房,全家搬到镇上生活。
  2004年前后,桐子园迎来了它的第二波人口迁徙。汤洪涛说,早年进入城市打拼的年青一代,经过积累,不少打工者在城市附近的场镇买房安家。当年留守村庄的父辈们,随着年龄渐长,也被儿女们接到城里居住。
  汤洪涛说,柳潭村有10个村社,每个社都有类似大量外迁现象,不过,桐子园本身人口就少,村民的两次“外迁”,让“空心”现象看起来更为极端。2012年,桐子园一度因为只剩下汤明孝夫妇二人被外界熟知。

一群老人的回归
  2013年初,进城两年后,汤正杰选择了回归桐子园。2011年,67岁的汤正杰带着多病的老伴去北京投奔女儿,顺便见见世面,之后又辗转去了儿子打工的海南,但随着老伴病情加重,时常跟他提到桐子园,他选择陪着老伴回村。“人老了,都要叶落归根。”尽管当他回到村里看到自家的院落已几近坍塌,但“心里一下踏实了”。
  过去3年里,回归桐子园的还有85岁的汤正楷夫妇和83岁的汤正先夫妇。汤正先说,“村里现在路通了,也有自来水了,空气还好。”汤洪涛说,如今的桐子园户籍人口只有54人,随着几位老人的陆续回归,桐子园如今常住的已有10位村民。
  事实上,回归的除了老人,当年挤进城的部分年轻人,也已动了回归的心思。汤明孝的二儿子汤辉政在沿海城市打拼20多年,早年还将两个儿子带进城里读书,但他说“在城里一直没有找到归属感,毕竟根在桐子园,终究有一天要回去”。另一个儿子汤贵辉也一度希望靠勤劳在城市扎下脚跟,但如今身在北京的他向记者感叹,最近几年的活儿少了很多,打工也困难,“年龄大了,早晚还是要回老家。”但这一天具体是好久,他不确定。
  回归,对于那些早年离开村庄的人来说,还有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当他们靠着多年打拼,举全家之力终于在城镇购买房屋成为“城里人”,而老家房屋因年久失修早已无法居住。就算这些外出者要回乡,那也更可能是在他们年老之后,“村里适合老年人养老,外出打工者的下一代们几乎是不会回来的”。桐子园暂时不会空掉,只会持续地老去,何时年轻人们会真正回归,留守者和外出者们没有一个人能说得清。
⊙记者:王超 张杨 摄影报道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9-21 15:00, Processed in 0.124801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