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3764|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大卫 发表于: 2016-12-30 17:38:00|只看该作者|只看大图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2016年烟云物外:乐震文艺术展2017年开展

 [复制链接]
  乐震文山水画的艺术特征可以从多个视角加以分析概括,“宁静”和“智慧”是两个重要的艺术特点。说得深层一点,震文是把“宁静”作为养成,让“智慧”拓展画径。
  把“宁静”作为养成,于是作品“风烟俱净,天山共识。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时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时而“渐闻 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时而“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让“智慧”拓展画径,“竹子、铁杉、青冈、鹅掌楸、黑松林……浓浓淡淡的绿,覆盖了逶迤起伏的群 山,风一吹,林涛四起,像群山深深的呼吸,给人一种神 秘幽远的感觉。最使人着迷的,是那条从高高的山坳中奔 流而下的溪涧,山泉澄澈得如同有了生命的水晶,喧哗着,打着漩涡,吐着白沫,蜿蜒流泻在堆满乱石的山谷里。”(赵 丽宏《旅伴》)“山,山,数不完的山,峰回路转,山外青山。这座山像插天利剑,那座山像玉柱撑天,另一座山像一位 庄严的老人,伫立天表,俯视大地,再一座山又像一位娇 羞的少女,用白云作纱巾,遮住美丽的面颜。这边看,远 山连绵不断,恰似一条长龙飞向天边;那边看,群山重叠,层峰累累,犹如海涛奔腾,巨浪排空。……山的色彩……有的碧蓝,有的青苍,有的灰褐,有的暗紫,有的寸草不生,有的周身披绿,有的满山松林,有的红花遍地。群山的风 格也好像各有不同,有的奇雄,有的俊逸,有的清幽,有 的浑厚,有的在阳光下气势逼人,有的在雾霭中隐约缥缈。它们各有各的气质和性格,叫你敬畏,叫你流连,叫你爱慕,叫你倾倒。”(李鉴尧《芒布风情》)这里有水系的动静:“腾波触天,高浪灌日,吞吐百川,泄泻万壑;”这里有 山峦的布局:“两岸连山,略无厥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这里有人文景色:“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 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这里有荷塘风华:“一色荷花,风自两岸来,红披绿偃,摇荡葳蕤,香气勃郁,冲怀罥袖,掩苒不脱”;这里有四季触摸:“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听春鸟于春朝,闻秋虫于秋夜”……
  震文生于 1956年,浙江镇海人,现为上海海事大学徐悲鸿 艺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中国画院兼职 画师,上海书画院原执行院长,已出版两本《乐震文画集》、《怎样画树》、《怎么画瀑布》、《怎样写生山水》、日 本版的《乐震文画集》和其他写生技法书。上一世纪 90年 代中期,他的山水画经历了从“江南作品”至“黄土作品”的灵变。这一灵便源于他对太行山的深入考察和写生。延 绵千里的太行山,倚三晋,挽云燕,覆河洛,瞰豫鲁,为 天下之脊。太行峭壁巍然矗立,赤壁丹崖,绵延转圜,首 尾难辨,神秘莫测,涵盖巉岩沉降、隆升、断裂的种种形态。太行的四季表情极为丰富,自然景观和和人文情愫、生命 激情、精神象征相互交融,浑然一体。苍莽太行,记忆厚重,其魂如炬,辉映千秋。在震文的“黄土作品”中,出现了 一些新的艺术特点:构图饱满,山水叠加;结构坚挺,山 体穿插;皴法方折,峭然巍峨;山色金褐,层林尽染,……当然,让“智慧”拓展画径是震文的文化守望,在他的山 水作品中,依然洋溢着“宁静”和“智慧”:在气格中见 风骨,在含蓄中见清奇,在婉约中见豪放,在张弛中见节奏,在景语中见“情语”,在饱满中见“空灵”……
  细细品味震文的山水作品,一是有自己的语言。震文的作 品语言恬静萧旷,逸宕委婉,清而贵真,雅而见醇,层层 烘染,色墨相融,黑白生趣,大调和谐。他努力“寻找表 达和解读这个世界的自己的见解”。他说过:我们都在寻 找着表达和解读这个世界的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样方能产 生自己的绘画语言。
  二是有自己的结构。震文的作品讲究 结构的张力、层次的叠加、构成的流畅和时空的一体,在 平实的结构中巧含清新,在层次的设计中形成震撼,在虚 实的营造中表达开合,在疏密的思考中体现空灵,他的绘画结构饱满与灵动互兼,舒展与纵横相融,传统布局与视 觉创新并重,刚直大气与经营之趣同存。
  三是有自己的“秩 序”。山水云石、树雾村屋的组合是讲究“秩序”的,震 文的山水画总是“秩序”井然,又生动率真。在震文的山 水作品前,我们可以读出“秩序美学”:在山水“秩序”中有构成、节奏、疏密、远近、虚实、动静、气势、神奇,山水“秩序”的整合能力又牵引水墨色、形光影、精气神……当然,有时震文在创作中是“以奇带正”,以“无序”胜“有 序”,在整体把握中动态地寻求“有序”,这是在更高层 面上对于“秩序美学”的一种践行。
  四是有自己的“气格”。在中国古代美学中,十分关注“气格”。北宋时期的“气格”一方面继承了唐人“高古”的审美理想,同时又赋予平易、雄壮、生动、清绝等新的美学内涵,还与创作主体生命意 识与精神气质紧密相连。震文的山水作品重视气格,寻求 神气,风韵遒迈,格调浩然。他既从作品的整体上把握气 格,又从笔墨上体现气格。清布颜图在《画学心法问答》中说到:“笔墨相为表里,笔有气骨,墨亦有气骨。墨之 气骨由笔而出。”震文认为,作品的气格的凸显离不开笔 墨,而笔墨的气格又“由笔而出”。
  五是有自己的意境。“意 境”强调心与物、情与景、意与境的交融结合。意境论认为,境是基础,意为主导,意境创造或偏“意胜”或偏“境胜”,但都是情意物化、景物人化、具体景物熔进艺术家情感和 意图而构成一种新颖独特的景象。震文的许多作品,如《炊 烟》、《黑部峡谷》、《烟锁日出不见人》、《风云幽壑》、《春》、《夏》、《野戌荒烟》、《冉冉物华休》、《故城秋思》、《雨 色万峰来》、《草木摇落露为霜》、《黄河泥水化甘露》、《一栏烟雨潇湘》、《清风秋四壁》、《夕阳无事起寒烟》、《玄云起重阴》、《潇潇暮灑江天》、《千崖叠嶂》、《流 韵》、《月影》、《陇首秋云飞》、《秋色无远近 出门尽 寒山》、《入云深远亦沾衣》、《春风润物物不知》、《卧 对一片云》、《白云深处》、《根》、《苍山消息》、《水
  草入凉秋》、《幻》、《残云收夏暑 新雨带秋岚》和《流 水趣何长》等作品都有“凝心,目击其物,便以心击之,深穿其境”,让人细察“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启示观赏者“意境不在象内,而在象外”。
  在山水画的创作实践中,震文慢慢形成了自己的一些颇有见地的理论思考。
  一是模式的“自我性”。他说:画画时不应有固定模式,如果有这样的固定模式,那一开始就会影响随机发生的愉悦。画画,就是寻找自己。其中,绘画 语言、深度和形式,都会在创作中显露出来。先人们已建 起了山水画的程序和各自的表达技巧,他们已立下了极大的功劳,那么对现代人来说,如果还是跟着前人的脚步、循着他们的程式,即便有高人一筹的技术,还是有很大的问题,像李可染先生那样创造自己的形式尤为重要。
  二是 山水的“养育性”。震文很重视山水的“养育”,他说得 很深刻:画画时,我喜欢静静地轻轻地磨墨、展纸、执笔,静静地思维,随即出来各种的形态,就是这样的状态,也 不让它有即时的肯定,一定是渐渐显现,随时休整,通过 周围物体的表达,才慢慢地看出这一物体的形状和深度,应该说是“养”,慢慢地“养”出来的。用笔的注重往往 会忽视被表达物体的本身,如果恰到好处地将笔用在该用 处,不是更好的选择吗?所以在描写被表现体时,去寻找 线条及该线条所承载的前后关系、明暗关系和物质关系,甚至将这线条消失在这关系之中,无疑是要“养”的。
  三是笔墨的“生成性”。他说:如果气息相当平和时,作画 就像叙述进入自己的心情、要求和向往,常会觉得作画就 如讲故事。展开宣纸时首先会想今天从何进入画面呢?是 从山脚的小溪开始进去,或是从随意搭在山道上的简陋的 草屋开始进入,有很多入口。如果不无意识落下笔痕的话,会无尽地想像下去。纸上有了笔迹后,只能随着笔迹给你 的思维而继续思绪下去,那么随着这一处水流进去吧。首先拾级而上山径,走累了,画个转折休息一下再攀岩,口 渴了画潭山泉,畅饮几口消除运动的疲惫,清凉身上的汗水,小歇后又要开始起程。忽然会来一段险路,曾经有过这样 吓人的梦,拾级而上时无畏无惧,当爬到上面回望来时路,会吓得从梦中惊醒,原来这路是多么窄多么险啊!那么今 天就来一段这样的路刺激刺激,于是就制造险路,画上用 木头搭成的栈道,一半悬在外倒是很吓人的。走过这一段 就安慰一下自己,加上个小酒店,斟上几口再作打算。这 样作画,笔怎么会不放松,气息怎么会不相关!而且意尽 笔收,吐尽胸怀。人们常说过程,这样的作画过程真是修 炼心态,心情愉快,也不大会造作。四是艺术的“趣味性”。震文很在意创作过程的“趣味性”,他说:艺术追求趣味,没有趣味的艺术是少有生命力的,趣味的产生有技术性的 和精神性的。突然的不常规的用笔,可能会产生趣味冲动 的原始力量,然后就是把握的程度了。作者个人的趣味是 艺术的感悟力量,艺术风格的形成可能是追求个人艺术趣 诣的结果。在不太人为的很自然的状态下拨弄水墨的音符 是最快乐的。我喜欢局部的趣味,即使是在大山中漫步时,时不时地会被某一处景色所迷住,一泓清泉,或是一个弯道,一块充满历史记忆的巨石,或是悬崖倒挂的树枝,都会使我兴奋,哪怕在空旷无垠的平原,一射斜阳也会带来 无比的愉悦。是的,震文的绘画过程是愉快的,山石、小 溪、清荷、滴露、斜阳、云色,都给他带来过欢乐。当然,他也把自己的欢笑融入了作品。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大卫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大卫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大卫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大卫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大卫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大卫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内蒙古考古发现仰韶中期中心聚落 武安发现北宋墓葬 大雨冲塌后被发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20 23:23, Processed in 0.171600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