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728|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飞翔 发表于: 2017-5-5 09:45:00|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少数民族明清时期瑶族的南迁及其历史影响

 [复制链接]
源自:中国民族报  : □ 玉时阶
  明清时期,瑶族大规模地向我国西南边疆的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及越南等地迁徙,并由此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特点和众多的支系文化,瑶族人口分布的中心也南移至广西,广西成为我国瑶族人口最多的地区。本文从历史文献资料以及瑶族民间的家谱、信歌、祖图等材料切入,对明清时期瑶族南迁的原因、规律及影响进行了综合研究。
  一、迁徙原因
  宋代虽然有部分瑶族迁徙到湘南、粤北、桂北一带,但瑶族仍主要分布在湖南境内的洞庭湖一带。明清时期,瑶族大规模向我国西南方向迁徙。导致其迁徙的因素主要有:
  第一,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据《明太祖实录》卷247“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九月丙辰条”记载,湖南“桂阳溪洞猺人”,因为被明朝“官兵剿捕,逃窜山谷”。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记载,明正德年间,封建统治阶级在泷水县江口设立关卡,对输出瑶山的土特产强行抽税,“以补虚银”。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迫使大批瑶族农民不得不背井离乡,向深山和密林迁徙。
  第二,瑶族社会长期保留的游耕生产生活方式。明清时期,除少部分平地瑶外,大部分山区瑶族仍保留着刀耕火种的游耕生产生活方式。明朝御史戴璟编修的《广东通志初稿》卷35中记载,瑶族“刀耕火种,食尽一山,则移一山”。清人徐典编纂的《永明县志》卷3中记载,高山瑶“负山而居……数年此山,数年又别岭,无定居也”。
  第三,统治阶级的流放与征调。据《明太祖实录》卷156“洪武十六年(1383年)八月戊午条”记载,“广东清远县猺贼作乱,都指挥王臻率兵讨之,降贼众一千三百七人,送京师。命给衣粮,发泗州屯田。”为防御、镇压瑶族和其他南方少数民族的反抗,统治阶级还曾征瑶民为兵,驻守各地,这部分瑶兵后来大多不再返回原籍,而是留居当地。如清人徐作梅等修纂的《北流县志》卷9中记载,瑶人“自天顺土贼乱奉调”,瑶总“黄姓带兵征剿,安插北流”。
  第四,战争动乱、自然灾害和疾病。清朝后期,封建统治阶级日渐腐败没落,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受此影响,部分瑶族向我国西南边疆和越南境内迁徙。另外,由于历史上受自然崇拜的影响较深,凡村寨遭火害、水灾或瘟疫流行,瑶族往往认为是遭受神灵的惩罚,不能再住在原地,必须迁徙,另觅他地而居。如清人阮元在《广东通志》卷330中记载,潮州府瑶族“有病殁则并焚其庐而迁徙居焉”。
  二、迁徙规律
  明清时期瑶族向我国西南边疆地区及越南迁徙的路线主要有3条:一是从湖南、福建向广东、广西、越南迁徙;二是从湖南进入广西或广东,再到云南、老挝、越南;三是由湘南沿湘黔桂边界入广西、贵州。其迁徙呈现一定的规律:
  一是由人口密度大的地区向人口分布稀少的地区迁徙。明代初年,瑶族主要分布在湘南、粤北、桂东南等地区,这些地区的人口密度较大,人口对土地的压力较重。经过明清的迁徙以后,大部分瑶族离开原居住区,进入人口密度较小的桂西北和云南、贵州以及越南等地。
  二是由丘陵地带向高寒山区迁徙。明初,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的郴州、衡州、永州、靖州、辰州、宝庆、长沙,广东的广州、肇庆、韶州、惠州、商州、雷州、廉州、罗定及广西的北部和大藤峡一带的山区和丘陵地带。明清之后,湖南瑶族主要分布于衡州、永州、郴州、桂阳一带的山区,广东瑶族主要分布于北部山区,广西瑶族主要分布于大瑶山、十万大山和西部的大石山区,迁徙入云南、贵州及越南的瑶族人口也逐渐增多。除湖南和粤北外,广西、云南、贵州和越南的瑶族多居住在海拔1000米左右的山区,气候较寒冷。
  三是迁徙至东南亚的瑶族多由陆地出境。越南、老挝北部的陆地与我国广西、云南接壤,陆地通道众多,陆上交通最为便捷。以广西为例,明代从广西进入越南有3条大道:一条由镇南关出境,一天可到越南的文渊州;一条由思明(今宁明)入丘温,过摩天岭,到思陵州;一条由龙州出关,到平西隘。到了清代,除了上述3条大道外,在南宁府、太平府、镇安府还有30多条陆地小道通往越南,交通十分便捷。
  三、迁徙的社会文化影响
  明清时期,瑶族大规模的迁徙活动对其社会和文化的发展造成了重大的影响:
  首先,瑶族的人口分布中心和文化中心发生了转移。明朝初年,瑶族人口主要分布在湘、桂、粤边界一带,其中以湘南、广东罗旁山、广西大藤峡等地为聚居中心。明清之后,由于大规模的迁徙,罗旁山、大藤峡等地的瑶族人口锐减,大批瑶族流向广西各地。据我国南方民族史学专家吴永章先生考证,清代广西所属府、厅、州、县(包括土州、土县)均有瑶人居住。广西成为全国瑶族人口最多的地区,瑶族文化的中心也从湘、粤、桂边界移至广西。
  其次,瑶族形成了“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特点。由于大批瑶族迁至桂西、云南、贵州及越南、老挝等地,分布于壮、汉、傣、侗、哈尼、苗等民族的村寨周围,由几户至几十户人家聚居成村,基本上奠定了今天国内瑶族的分布格局,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特点。
  第三,形成了众多的瑶族支系,各支系的文化发展都有自己的鲜明特色。据不完全统计,明清之后,瑶族自称有二三十种,他称有二三百种。瑶族内部之所以形成如此众多的支系,和其历史上的多次迁徙是有重要关系的。在迁徙的过程中,由于各自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所受毗邻民族的影响不一样,从而使各地瑶族的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民间文学和文化艺术等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第四,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在长期的迁徙过程中,瑶族人民不断和别的民族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清光绪年间出版的《新宁州志》卷4中记载,新宁州,“本诸苗地,然遍问土人,其远祖自外来者,十之八九。初至城市,渐而散处四方,与土民结婚,通声气。数传后,岩栖谷隐,习惯自然,人人得以僮徭目矣。非僮而僮,其居使然也”。《清高宗实录》卷1121中记载,乾隆四十五年(1781年)十二月乙卯,“查该府(广西思恩府)事简民淳,所辖猺、僮,与齐民无异,请删去苗疆字样”。
  第五,使瑶族成为跨境民族。明中叶之后,瑶族开始进入越南,后逐渐进入东南亚其他国家。这些国家的气候和我国西南地区相差不大,适宜农作物生长;同时,这些地区历史上人少地多,易于寻找立足之地。所以,瑶族在迁徙过程中,总是以向西南方向迁徙为主,最后走出国门,进入东南亚的山区,成为跨境民族。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瑶族志”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号:11BMZ17)】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飞翔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飞翔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理论的新发展 从云南经验看如何走好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13 17:22, Processed in 0.078000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