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93|回复: 0

[探讨研究居民储蓄存款增速大幅下降,不必惊悚!

 [复制链接]
⊙作者:意见领袖(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江濡山

  如果要从防范金融风险的角度来审视,目光的焦点不应在居民储蓄存款的增减,而在国家经济运行体制及商业银行资金投资出口及去向的优劣。
  居民合法收入多少存款多少、何时取出用于怎样的消费,是居民自己的事情,只要经济局势稳定,财经官员和专家学者没必要大惊小怪、指指画画。日前,某些金融权威人士,面对居民储蓄存款增速大幅下降,表现出一副“惊悚”的样子,似乎“看见草绳想起蛇”。实在大可不必。
  前不久,央行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自1979年至2018年这39年间,我国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同比增速从未跌破9%;而今年8月,我国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同比增长8.3%,创40年来最低;银行存款增速整体下滑背景下,居民存款增速从2008年到2018年,短短10年间,城乡居民存款增速从18%下滑到7%左右。对此,有“权威专家”放话:中国居民很快就会成负债部门,后果很严重;与此同时,还有不少“二迷”专家跟着敲边鼓:说得对!打眼一看,似乎中国老百姓都在吃光喝净不过日子啦?
  其实,这种担忧多少有些“皇上疲软太监急”!
  虽说中国居民存款增速创四十年最低,但并不等于储蓄存款总规模大幅下降。更有价值的数据是:据有关业内人士透漏,目前中国全国居民人民币存款余额大约170万亿元左右,其中全国住户存款余额60多万亿元人民币,也就是说,中国十几亿人口,人均存款余额约5万元人民币。这个水平算低吗?值得惊恐吗?
  我记得去年美国劳工部公布过的一个数据表明,有大约一半美国人的存款余额不超过1.3万美元──当然,这并不等于美国人不富裕。在我看来,中国仍是头号储蓄大国,中国人民“有备无患”的观念仍然很坚固,并给金融机构和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积极的货币政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若换个角度来看,居民储蓄下降是件好事,至少说明三点:

一是越来越多的居民开始积极主动消费,在改变生活品质的同时,也为促进商业繁荣产生了积极推动作用。
二是80后、90后年轻人的消费观念日趋活跃,他们终将成为消费主力军。

  随着“省吃俭用”那几代人渐渐卸去消费主体的角色,大消费时代才刚刚开始,可以预见,不断升级的大消费时代,将带来越来越多的商机,形形色色的消费升级必将成为支撑中国经济运行最重要的支撑力。还应当认识到,愿意把储蓄存款变为投资品的居民越来越少,而余额宝、微信背后的资金池日趋盈多,这本就是新时代新消费的货币储备的重要形态。据有关机构估算,在余额宝、微信等各类网络支付资金池里沉淀的资金,多达三四万亿元。在我看来,这个规模还是很少,在一个有十几亿消费人口的经济体内,类似余额宝、微信之类的电子货币资金池的规模超过十万亿才算正常。

三是购置不动产和热衷理财的居民越来越多。
  在货币泡沫持续增多、通胀水平节节攀高的背景下,投资不动产已经成为妇孺皆知的资产保值升值策略,也就是说,越来越多的居民在用购置不动产“对冲”货币泡沫,民众此举应该合情合理。除了喜好房产投资,很多人也投资股票、债券、信托、保险、资管、基金、众筹、天使等等个人理财或投行业务。所有这些,本身就是网络时代国民经济运行的必然逻辑。
  尽管如此,居民消费的适度“扩张”等因素,导致的储蓄存款增速下降,产生的“严重后果”也不过一万亿元左右,不到居民总储蓄存款的百分之一。真不知道,有些权威专家,为何因此惊恐不已。
  当然,在有些人眼里,储蓄存款增速下降的背后,是对当下隐藏的诸多不确定金融危情因素的担忧,担心因此加剧金融困局。比如,以下几种情形或许令一些金融幕僚心里不踏实:
  一是与储蓄存款增速下降相对应的是商业银行的存贷空间明显缩小、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可操作”的弹性空间会变小。我觉得这一丁点的变小实在微不足道。
  二是这种情况的背后,不排除个别人通过非正常渠道转移资产到海外。不过这种情况的占比也是微乎其微,更何况我国的外汇管制能力很强。
  三是居民信贷购房规模越来越大,反向抵消了存款额,有些居民居家生活已经是负资产。据悉,2016、2017两年,住户贷款共增加值已经低于住户当年新增存款值,这意味着:当年中国居民新增存款总金额小于借款总金额,负债在逐渐上升。打个比方,居民辛辛苦苦劳动挣得的钱存入银行10万元,可是居民当年消费又支出了11万元。有人担忧:居民银行储蓄存款因此“流失了”1万元。这真是个“狗屁”逻辑。我想质询的是:居民自己挣钱自己消费,是天经地义的事情,难道储蓄后让你银行自己去获得投资收益才算合理?再说,虽然居民当年新存入银行10万元,又支出11万亿元,但“折子上”还有几十万保底,你急什么?
  综合而言,这类担忧是多余的,几乎没有丝毫价值,不应该成为最高决策层调整金融政策的依据。如果要从防范金融风险的角度来审视,目光的焦点不应在居民储蓄存款的增减,而在国家经济运行体制及商业银行资金投资出口及去向的优劣。
  (本文作者介绍:北京中财国信产业数据技术研究院院长,中财国远(北京)财经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福正身有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福正身有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福正身有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福正身有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福正身有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福正身有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入秋仍爆卖 米家互联网空调用户满意度达99.8% 陈履生:对年轻美术史家的期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31 17:35, Processed in 0.156001 second(s), 9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