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977|回复: 5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罗松涛 发表于: 2004-6-29 10:39:54|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建议]说说雅舍

 [复制链接]
重庆北碚的朋友,说说梁实秋当年呆过的雅舍。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罗松涛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罗松涛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罗松涛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罗松涛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罗松涛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罗松涛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博爱—薄爱—不爱—搏爱”释意 [求助]帖子能不能排序?
2# 四姑娘山
 仁者乐山 发表于: 2004-6-29 21:00:03|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对北碚不熟悉,没有听说过雅舍。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久久 发表于: 2004-7-17 07:11:37|只看该作者
《雅舍小品》写的很好,有意思,有智慧,有幽默,大家要看看哦。
4# 金佛山
 仁者乐山 发表于: 2004-8-18 06:56:58|只看该作者
转一篇重庆公共文化信息网有关梁实秋及雅舍的文章

梁实秋旅居重庆雅舍  梁实秋(1909-1987),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原名治华,笔名子佳、秋郎。北京人。自幼好学,毕业于清华,1923年秋留学美国科罗拉多大学、麻州剑桥哈佛大学研究院、哥伦比亚大学,研究英美文学评论,受白壁德影响很深。1926年回国,先后受聘于东南大学、暨南大学、复旦大学、青岛大学任教。1928年春任创刊的《新月》杂志主编,陆续发表《论鲁迅先生的“硬译”》、《文学与革命》、《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和《所谓文艺政策者》等文章,表现出自由主义文人与左翼文坛之间在思想意识和文学观念上的严重对立,受到鲁迅等人的驳斥和批判。因他在该月刊上发表了一些抨击时政的文章,政府当局就将《新月》杂志查封了。1935年在北平创办《自由评论》杂志,评议时政,对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进行尖锐的批评。北平沦陷,日本宪兵将他列入“抗日分子”名单。他为躲避追杀只身南下,1938年夏赴武汉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同年随参政会到重庆,受聘担任教育部中小学教科用书编辑委员会主任,主要负责高中、初中、小学的国文、历史、地理、公民四科的编撰。  1938年11月,《中央日报》邀梁实秋主编副刊怦明》。12月1日发刊时,一则《编者的话》引起一场轩然大波。《编者的话》中有如下两段话:“现在中国抗战高于一切,所以有人一下笔就忘不了抗战。我的意见稍为不同。于抗战有关的材料,我们最为欢迎,但是与抗战无关的材料,只要真实流畅,也是好的,木必勉强把抗战截搭上去。至于空洞的‘抗战八股’,那是对谁都没有益处的。”“我老实承认,我的交游不广,所谓‘文坛’,我就根本不知其坐落何处,至于‘文坛’上谁是盟主,谁是大将,我更是茫茫然。”后一段话尤其错误。激怒了许多文艺工作者,特别是一些为了中华民族生死存亡而奋起战斗和努力宣传抗日、反对投降的左翼作家。12月5日,罗荪在《大公报》上发表题为《与抗战无关》的文章,对梁进行批评。翌日,梁实秋在《平明》上发表《“与抗战无关”》进行反驳。从而引发了一场“与抗战无关”的大论战,重庆各报刊及上海、桂林等地的一些报刊杂志,纷纷发表文章,批判“与抗战无关”论。次年4月l日,梁实秋辞去《平明》主编职务,随教科用书编委会迁到北碚。  梁实秋到北碚后,在国立编译馆任翻译委员会及社会组主任,兼任复旦大学外国文学系教授、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电影专业外语教授。因住于雅舍,1940年受重庆《星期评论》杂志所约,辟“雅舍小品”专栏,每期发表2000字以内的小品文一篇,从11月开始到该刊停刊共发表20篇,颇引读者注意。文艺理论家朱光潜给梁实秋写信说:“大作《雅舍小品》对于文学的贡献在翻译莎士比亚的工作之上。”随后在重庆村与潮副刊》、南京《世纪评论》、天津《益世报·星期小品》等刊物上发表了14篇。  抗战胜利后,梁实秋于1946年举家迁回北平,将所发表的34篇辑成《雅舍小品》,交商务印书馆印行,因纸价一日数涨,未能付样。1949年后由台湾中正书局出版发行,多年畅销不衰。世界上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雅舍小品》流传。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 华蓥山
 楼主|罗松涛 发表于: 2004-9-6 10:42:39|只看该作者
欣赏梁实秋的行文风格!
6# 青城山
 黄刚 发表于: 2004-9-12 23:35:49|只看该作者
路过,学习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9 10:55, Processed in 0.046800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