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儿去抗战
父亲送他“死字旗”
我们在该博物馆看到这样的资料,壮丁中不乏热血青年主动请缨上战场,比如1937年冬,安县一位青年的父亲王者成,送给请缨的儿子一面特殊的出征旗:一块大白布,中间是一个大大的“死”字,左右两侧题有“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份上尽忠”和“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尸;勇往直前,勿忘本份”。其子王建堂和其余百名热血青年奔赴战场,这面旗子始终不离左右,在此旗的激励下,王建堂他们屡立战功。
家书表遗憾
杀敌不能尽孝心
在博物馆,记者见到了不少前线将士与家人朋友往来的信件,或写给祖父母、母亲等长辈,或写给妻子,或写给孩子。战火纷飞的年代,家书总是特别珍贵,因为担心通信不畅,会有信件遗失,几封信件的内容都有一个相同之处:在书信的开头,先说什么时候的信收到了,再说自己大概在哪些时间往家里寄过信。
我们从在龙光贞、赵联芳、赵银军等人写给长辈的几封家书里面,看到了这些战士向长辈表达了不能侍奉跟前的遗憾,也有的简单介绍随部队行军作战的情况。比如,四川古蔺锅厂坝人赵银锋写给母亲的信里有提到,有一次部队驻扎的地方距离日军很近,“他们在江那面,我们队伍在江这面”。
⊙记者:王茜 建川博物馆供图
原文标题:无川不成军 八年征兵325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