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956|回复: 2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染姐 发表于: 2014-8-11 06:53:01|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纪实·新闻四川抗战历史故事披露 无川不成军八年征兵325万

 [复制链接]
源自:华西都市报
川人踊跃参加抗战的标语:
  “还我河山”“抗战到底”“你不当兵不嫁你,留你一世打单身”“锄头给我,你拿枪去”“好儿郎就是要抗敌沙场”
  在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当年9月,30万川军分三路奉命开赴抗日前线。随着四川成为抗战期间的大后方,四川人民不仅要为前线提供粮食、赋税,也要为各个战场上损失的兵力补充兵员。日本投降后,《新华日报》于10月8日发表社论《感谢四川人民》,文中说“直到抗战终止,四川的征兵额达到3250000多人”。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介绍说:“这超过300万的川兵,都是以壮丁的身份征集走的,每年征集40万,连续征 集 了 8年。这部分川人兵士,根据战事情况被输送到不同的战区,可以说是广义川军的主力。”
  300万军人,意味着当时在战场上,每4个人里面就有一个是川人。相比第一批成建制作战的30万川军集团军,这300万人被分散到全国各个战区,甚至远征印缅。

青壮年当兵
宣传标语很激昂

  国民政府决定对日作战以后,兵员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号召年龄合适的青壮年当兵是后方抗战的重要工作之一。
  在大邑县安仁镇建川博物馆,记者看到不少当时的日常器物,都有抗敌到底的标语与气魄。这些器物里,有做来送人的“精忠报国”彩瓷墨盒,有写着“还我河山”“抗战到底”文字的瓷盘、瓷器。
  这种抗战到底的决心还体现在时人的其他生活细节里:有一件青年女子用粉色丝线做的信袋,上下两排共8个小袋子,间隔绣着花鸟虫和“抗战到底”“不做亡国奴”“民族至上”“国家至上”的字样,这也是她为自己做的嫁妆。至于写着各种抗日决心的竹笔筒、瓷砖、石刻,更是不少。
  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唐兵介绍,当时政府很重视入伍当兵抗敌的宣传工作,不仅有专门的宣传员,还出了一系列的宣传画,上面有“你不当兵不嫁你,留你一世打单身”和“锄头给我,你拿枪去”之类的标语,当时有不少妻送夫,母送子上战场的场景,传递出“好儿郎就是要抗敌沙场”的舆论氛围。
  壮丁分甲乙 培训好了再杀敌壮丁,往往特指国民政府时期参军入伍的青壮年男子,从现存的一些文史资料来看,国民政府也并非一味只知“拉壮丁”的,有一份西康师管区司令部兵役宣传简要问答的文告,就简单为征兵入伍的常见问题作了罗列和回答。
  1938年6月1日,四川军管区司令部成立,7月成立六个师管区,下辖18个团管区,一个征兵事务所,后来撤销团管区,改为22个师管区,负责前线所需兵员的征集、训练和补充。
  记者看到一份鄞县邻桥的乙级壮丁抽丁签号通知书,壮丁政训课本,唐兵介绍,当时的壮丁分甲乙级,甲级壮丁是体能年纪各方面条件比较好的,可能直接补充至前线。而乙级壮丁相当于是后备力量。应征入伍后,壮丁们先在师管区进行统一培训,或者直接在前线培训,“培训的课程有队列、瞄准、射击等等,毕竟他们是上战场就要能直接作战,不能去了前线啥都不晓得。”唐兵说。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染姐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染姐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染姐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染姐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染姐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染姐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巴中10小时暴雨洪水淹到脖子 工人夹缝中挺了5小时 德阳查办职务犯罪案49件 县处级干部4人
2# 四姑娘山
 楼主|染姐 发表于: 2014-8-11 06:53:01|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独子不应征
兄弟上阵不同时

  当时,四川地区实行的是“二丁抽一,三丁抽二,独子不应征”的抽丁政策,要给家里面留一个男丁传宗接代。如果家里的独子被征丁,或者已经有一子在部队,另一子在家要被保甲长征集入伍,可以写情况说明申述相关情况。对于按照当时规定可以免缓服役的,地方政府还会登记造册。
  在博物馆,记者注意到一封情况说明,民国三十八年,一名原籍四川岳池的军人范杰向所在大队反映,自己在家乡的胞弟范松祥被强拉入伍,自己现在在广东西江前线作战,按照规定,胞弟应该享受免缓役待遇,所在大队开具了一封情况证明书,使范松祥免受不公正待遇。
  当时地方政府很注重保障抗战军人权益,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江津县塘河乡,一位叫谢堂发的人控告另一人罗长发,说罗长发侵占其出征在外的堂弟谢炳林的未婚妻,而谢家早已下过聘礼,为此,县长萧烈专门就此事做了批示,要求严查这种“破坏军婚”的案情。

杀敌最光荣
政府签发“荣哀状”

  这些上战场青年的家人被称为“抗属”,抗属一样光荣。四川各地区为支援抗战,都建有“优待抗日军人家属委员会”,国民政府制定有《出军家属优抚条例》,四川省政府遵照条例决定以各县(市)历年所存之积谷,作为优待征属经费的主要来源,并对实施优待工作作了相应规定。政府对抗战军人家属,制定各种优待办法。抗战军人家属领取由国民政府发给的“卫国有功”荣誉牌。政府还颁发成都市出征军人家属荣誉章和出征军人家属证书。各地也会详细列出出征抗敌军人家属情况调查表,作为实施优待政策的依据。对于子女,也有相关的军人家属子女奖学金,还有专门的奖学金基金保管和发放方法。
  当时,对于捐躯沙场的战士,政府会签发“荣哀状”给家人,以励士气。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染姐 发表于: 2014-8-11 06:53:01|只看该作者
教儿去抗战
父亲送他“死字旗”

  我们在该博物馆看到这样的资料,壮丁中不乏热血青年主动请缨上战场,比如1937年冬,安县一位青年的父亲王者成,送给请缨的儿子一面特殊的出征旗:一块大白布,中间是一个大大的“死”字,左右两侧题有“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份上尽忠”和“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尸;勇往直前,勿忘本份”。其子王建堂和其余百名热血青年奔赴战场,这面旗子始终不离左右,在此旗的激励下,王建堂他们屡立战功。

家书表遗憾
杀敌不能尽孝心

  在博物馆,记者见到了不少前线将士与家人朋友往来的信件,或写给祖父母、母亲等长辈,或写给妻子,或写给孩子。战火纷飞的年代,家书总是特别珍贵,因为担心通信不畅,会有信件遗失,几封信件的内容都有一个相同之处:在书信的开头,先说什么时候的信收到了,再说自己大概在哪些时间往家里寄过信。
  我们从在龙光贞、赵联芳、赵银军等人写给长辈的几封家书里面,看到了这些战士向长辈表达了不能侍奉跟前的遗憾,也有的简单介绍随部队行军作战的情况。比如,四川古蔺锅厂坝人赵银锋写给母亲的信里有提到,有一次部队驻扎的地方距离日军很近,“他们在江那面,我们队伍在江这面”。
⊙记者:王茜 建川博物馆供图
原文标题:无川不成军 八年征兵325万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8 13:18, Processed in 0.062400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