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研发现LK-99存在超导相的明确证 (摘自2023年12月21日科学网澎湃新闻) 吴跃伟 由 韩国科研团队率先公开、宣称能室温超导、近日被韩国超传导低温学会,以及之前被中科院物理研究所雒建林教授等在线发文称,尚未证明LK-99相关材料能够超导,认为已经“凉凉”的新发现,2023年12月20日,华南理工大学物理与光电学院教授姚尧向澎湃科技表示,“我们看到了(铜掺杂磷酸铅、LK-99样品)非常明确存在超导相的证据”。相关论文已于2023年12月16日上传到预印本网站arXiv上,目前已对外公开。 该论文的标题是《铜代铅磷灰石低场微波吸收的奇异记忆效应》,一共9位署名作者,分别来自华南理工大学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南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等单位。该论文称,研究人员在铜代铅磷灰石样品中观察到了相当大的低场微波吸收(LFMA)磁滞效应。在外加磁场下持续旋转样品,这种效应会减弱,两天后会自发恢复。这表明它具有玻璃特征,排除了任何铁磁性的可能性。 姚尧表示,实验团队进行了非常全面的研究。超导是一个很大的概念,除了零电阻和完全抗磁的迈斯纳(Meissner)效应,“涡旋玻璃”也是超导相的一部分。人们现在把超导体分为三种状态:纯的迈斯纳态、涡旋玻璃态(或称混合态)、正常态。“我们的主要做的工作是去看它的玻璃相随着磁场的变化、温度的变化,会有什么样的一些效应。”“我们现在的结果是明确指向这个材料当中存在超导相”。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闻海虎教授2021年发表在《物理学报》上的中文论文《高温超导体磁通钉扎和磁通动力学研究简介》一文介绍,美国理论物理学家马修•费雪1989年发表论文,提出“涡旋玻璃理论”。马修认为,就像在迈斯纳态, 超导体中各处相位是相干的,那么,在低温下的混合态,由于磁通钉扎的参与, 超导体中各处的相位可能会不同, 但是其空间上的相位关联会被冻结下来, 从而磁通体系也会被冻结下来。由于这样一个图像与自旋玻璃的图像非常相像,因此马修把它定义为“涡旋玻璃理论”。 姚尧表示,检测超导的直接第一个证据,磁滞效应就是超导材料的涡旋玻璃态导致的。“第二个证据就是,因为磁滞回线通常会出现在两种材料当中,一种就是超导,一种是铁磁性材料。我们需要排除铁磁材料的干扰。传统方法是测磁化率。磁化率是正的话,就是铁磁性,负的话就排除。我们是用相位的方法来测,排除了它是铁磁性材料”。“本质上类铜氧化物,具体合成工艺暂时保密”、“磷是很危险的,铅也很危险,所以总体还是蛮坎坷的,因为稍微一不注意就会爆,一方面有易燃物,另外铅也是有毒的,所以很麻烦”。 姚尧说,烧制样品过程中,炸炉、停电,都经历过。对于其他实验组公布的结果,姚尧表示,目前大家讨论比较多的一个是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固体研究所的单晶结果。他认为,这些单晶中实际上它根本就没有掺进去铜,韩国团队公布的LK-99样品颜色偏深,而马克斯•普朗克固体研究所公布的单晶呈现紫色,有些透明。其团队最新公布论文中的样品呈黑色。“铜掺杂到磷酸铅里,这个过程是不容易发生的。很多人采取了不同的办法,我们采用了过量的铜。导致的代价是,成品必然会变成一个混合物。下一步要做的,就是要把它尽可能做大、提纯。现在它的成分很杂。这也是它的难点。”姚尧说。对于具体改进的合成工艺和实验细节,姚尧表示,暂时保密,“韩国团队论文中也没有公布所有工艺和细节,大家都在尝试”。其预印本论文尚未正式投稿,目前公布出来供大家讨论。 超导全称超导电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电阻等于零,电流可在其间无损流动的现象,具备这种特性的材料被称为超导材料或超导体。超导材料是一项具有远大战略意义的高新技术,可以广泛用于电子通信、医疗设备、交通运输、电力能源等领域,其中超导技术在MRI、超导限流器、超导电缆等产品开发中均已成功应用。 中美日德为超导主要技术来源,目前,我国在第二代高温超导线材的研究和重点应用,包括感应加热、磁约束可控核聚变、超导储能、超导电缆、核磁共振成像、超导磁悬浮、超导电机、粒子加速器等。整体来看,我国超导技术的发展趋势将向提高性能、降低成本,功能集成化的方向发展,有助于超导技术更好地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推动超导技术在更广泛范围内的商业化和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