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6507|回复: 12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建筑·社区重庆长江大桥人体艺术雕塑:思想解放的见证

 [复制链接]
春、夏、秋、冬──重庆长江大桥雕塑
  《重庆长江大桥雕塑 》四川美术学院城市雕塑设计院 创作,西南铝加工厂制作。

春、夏、秋、冬──重庆长江大桥雕塑  XoEkPN2G.jpg  保存到相册

春、夏、秋、冬──重庆长江大桥雕塑  EQ07lVBD.jpg  保存到相册

春、夏、秋、冬──重庆长江大桥雕塑  QJ4oPnto.jpg  保存到相册

  [背景资料]四川美术学院城市雕塑设计院,从五十年代以来,在全国设计制作了一大批影响巨大,社会效果和艺术效果都堪称一流的雕塑作品。六十年代的《收租院》群雕,不仅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有广泛的影响,其主要作品多次赴加拿大、日本展出,获得极高的评价。八十年代初的《重庆长江大桥雕塑》,以勇于创新的精神,在我国首次把人体艺术引入户外景观,取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并获得首届全国城雕最佳奖,现已成为山城的重要景点和标志。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老磨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老磨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老磨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老磨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老磨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老磨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推荐]重修四川青羊宮碑記 醉卧冰海大漠(九寨参赛)
12#
 亿丰年 发表于: 2018-12-13 08:51:0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重庆长江大桥人体艺术雕塑:思想解放的见证

王官乙教授展示《春夏秋冬》的设计稿。新华社记者于宏通摄
  新华社重庆12月11日电(记者:耿鹏宇 赵宇飞 谷训)在重庆长江大桥的南北桥头,矗立着四座铝合金人体艺术雕塑,34年来俯视着大桥上的滚滚车流。
  这四座人体艺术雕塑名为《春夏秋冬》,分别是手拿鲜花的少女、在水中搏击的青年、肩扛麦穗的劳动妇女和脚踏松柏的中年男子,不同的人物形象分别代表着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回想起童年时第一次看到这组雕塑的情景,今年32岁的重庆人任烁说,“当时觉得很漂亮、很稀奇,时间久了也不觉得它们有什么特别之处。”
  然而,这组当今中国人习以为常的艺术作品,在40年前,从设计到落成却历经波折,成为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人突破思想束缚的见证。
  1979年初,重庆市政府提出,要在正在修建的长江大桥桥头树立四座能展现重庆风貌的艺术雕塑。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重庆长江大桥是重庆市在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大桥。
重庆长江大桥桥头雕塑《春》。新华社记者耿鹏宇摄
  “得知这个消息后,我们都很激动。”《春夏秋冬》雕塑设计者之一、83岁的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退休教授王官乙回忆,当时正值改革开放之初,大家希望能创作出打破陈规俗套、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的作品。
  四川美术学院的雕塑艺术家们设计了几十套方案,做了上百个小样。但是,大多数设计都难以令人满意,人物依然摆脱不了前腿弓、后腿绷、挥手往前冲等老姿态。
  最终,雕塑家叶毓山设计的作品《春夏秋冬》让人眼前一亮。这组作品运用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飞天”构图形式,运用人体健美的姿态和飞舞的飘带,展现春华秋实、乘风破浪、创造幸福、排除万难的意境。
  “设计初稿确定了,我们却陷入担忧中。”王官乙说,人体艺术在西方国家早已司空见惯,但在当时的中国还是禁区,而将人体艺术运用在城市雕塑中更是鲜有先例。
  因此,在征求民众意见的过程中,雕塑创作者们在报纸上选登了雕塑的设计稿,阐述了雕塑的寓意,并且着重强调“雕塑有丝带遮挡,是健康向上的”。
  即便如此,设计方案公布后,依然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争议。
  当时,有公交车司机联名反对称“大桥上立着女裸体,司机看到可能会把车开到长江里”;也有医院护士联名反对表示“为什么只做女裸体,拿女同志开心”;更有大学生集体签名反对,称其为“资产阶级思想自由化”。
  争议之后,《春夏秋冬》的设计方案终因“裸体不妥”被相关部门否决。雕塑设计组只能紧急从北京请来了著名漫画家华君武、中国雕塑界泰斗刘开渠、著名批评家王朝闻等文艺界专家商讨对策。
重庆长江大桥桥头雕塑《夏》。新华社记者耿鹏宇摄
  “专家们都劝我们做一些妥协,加一点点衣服。”王官乙回忆说,“在不影响主题构思、人物动态的情况下,我们通过在袖口、衣领和其他地方增添衣纹的方式为雕塑穿上了薄纱。”
  “穿上薄纱”的设计方案终于获得了通过。1984年9月26日,经过三年多的艰苦打造,四座由铝合金浇铸而成的《春夏秋冬》艺术雕塑在重庆长江大桥正式落成,并于1987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城市雕塑作品。
  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天,人体艺术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在中国已被广泛接受。
  时隔多年,再回忆《春夏秋冬》的曲折经历,王官乙认为,这是改革开放初期人们思想意识转变的必然阶段。
  “长江大桥桥头雕塑从全裸到穿薄纱,争论的过程,也是一个思想解放的过程,对人体艺术从愕然、批判到理解和接纳,中国人的思想正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变得越来越开放、包容。”王官乙说。(参与记者:于宏通)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1#
 江北靓妹 发表于: 2018-3-2 10:51:00|只看该作者

重庆长江大桥雕塑《春夏秋冬》 改革开放的证言

《春夏秋冬》之夏
原文标题:重庆长江大桥雕塑《春夏秋冬》一段改革开放历史的无声证言

  雕塑《春夏秋冬》国内第一次将人体艺术运用于户外城市公共空间的雕塑作品。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春夏秋冬》或许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可是,当初它的诞生却掀起了轩然大波,成为重庆重要的文化事件,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争论。
《春夏秋冬》之秋
《春夏秋冬》之冬
《春夏秋冬》之春
当年艺术家们创作雕塑时的情形。(受访者供图)
  从最初的裸体到后来穿上薄纱,《春夏秋冬》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历程?这背后,又有着哪些观点的交锋?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春夏秋冬》最初的设计也始于1978年。40年后,回望这段历史,这组雕塑的诞生又具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

重庆日报刊文:勇敢地把它立出来 反对声音:司机把车开到河里怎么办?
  回忆起当年创作《春夏秋冬》的过程,今年83岁的雕塑家王官乙仍然记忆犹新。
  1977年11月26日,重庆长江大桥动工兴建,1980年7月1日建成通车。王官乙介绍,在桥头建雕塑的创意,来自时任重庆市市长于汉卿。
  1978年,于汉卿到欧洲考察,在法国卢浮宫,他看到很多漂亮的雕塑,由此萌生了在重庆长江大桥桥头竖立雕塑的念头。这个任务交给了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
  “文革”之后,百废待兴,艺术家们群情激奋,拿出了100多套方案。最终,时任川美副院长、著名雕塑家叶毓山设计的《春夏秋冬》脱颖而出。
  这个设计方案将春夏秋冬四季拟人化,突破性地将人体艺术运用在城市雕塑的设计中。
  初稿通过后,叶毓山、郭其祥、龙德辉、伍明万、王官乙、黄才治、项金国、杨发育、何力平、罗耀辉、余志强等组成创作组,集体创作《春夏秋冬》。
  然而,在王官乙向市里领导汇报此事时,事情却发生了变化。
  “展示人体艺术当时在西方已经司空见惯,但在国内还是一个禁区。所以在汇报时我介绍了雕塑的寓意,并特别强调雕塑有丝带遮挡,是健康向上的。”
  王官乙表示,在会上他看出有领导对此并不太支持。“会议结束后,重庆日报总编辑找到了我,约我结合全国第四次文代会精神,写一篇关于重庆长江大桥雕塑的文章。”
  这篇题为《从文代会说到长江大桥的雕塑》的文章约有1500字,刊发于1979年12月6日重庆日报第三版,同时还配发了雕塑中《春》和《秋》的设计稿。
  文中,在分析了《春夏秋冬》的形式和内涵后,王官乙写道:“如果认为雕塑设计稿是创新的,是解放思想的,是有所突破的,是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是健康的,是美丽的,就大胆地、勇敢地把它立出来。”
  这篇文章一刊出,立即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市委、市政府、重庆日报、重庆长江大桥建设指挥部及艺术家共收到几百封信。
  王官乙说,在他个人收到的几十封信中,有不少人对雕塑设计表示支持,但也有人表示不理解,比如一家医院的几个女护士写道:“为什么只做女裸体,拿女同志开心。”(报纸刊登的《春》《秋》是女性)
  这组雕塑在此前征求群众和有关部门意见时,也有人表示:“大桥上立着女裸体,司机看女裸体把汽车开到河里去了怎么办?”
  由于此事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争议,后来,四川省相关方面以红头文件的形式对此事进行批示,认为裸体雕像不妥。

方案被否定了,这组雕塑作品就不用了吗?
  妥协:适当地增加薄的衣服和飘带 落成:获评全国优秀城市雕塑作品
  艺术家们当时的情绪都很大。
  今年86岁的龙德辉当年负责《秋》的放大制作。他对重庆日报记者说,对于学美术的人来说,人体艺术是很美的,川美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经有人体模特了。
  因为有上级的文件,现有的设计方案肯定通不过。市政府随即专程从北京请来了著名漫画家华君武、雕塑界泰斗刘开渠、著名批评家王朝闻商讨对策。
  王官乙回忆,当时几位专家劝他们妥协一下,加一点点衣服,否则,这组雕塑就做不成了。
  “于是,我们就在雕塑的袖口、衣领和其他地方加了一点衣纹。”龙德辉说,就这样,方案得以通过。
  1981年8月2日,重庆日报第四版刊登了穿衣后的四尊雕塑小样,并配发了叶毓山撰写的《谈谈重庆长江大桥雕塑》文章,对修改进行了阐释。
  叶毓山在文中写道:“裸体作品在美术理论和中外美术史中,本是早已解决的问题,但是考虑到目前我国群众的欣赏习惯,我们在不影响主题构思、人物动态以及人体美的情况下,适当地增加了一些薄的衣服和飘带……”
  终于,《春夏秋冬》的创作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可是,定稿后,选择什么样的材质来创作也曾困扰艺术家们。
  龙德辉告诉重庆日报记者,雕塑最初考虑是用花岗岩制作,但考虑到材质老化的问题,换成青铜,可青铜又太重,为工程设计所不允许。最终,雕塑由西南铝加工厂用铝合金整体浇铸而成。
  铸造的过程并不容易。西南铝加工厂的技术人员和工人从1981年9月到1984年9月,整整奋战三年,才圆满完成铸造。
  1984年9月26日,《春夏秋冬》在重庆长江大桥正式落成。《春》是一位拿着花的少女,《夏》是一位在水中搏击的青年,《秋》是一位扛着麦穗的劳动妇女,《冬》则是一个健壮的中年男子。从最初设计到完成,这组作品一共花了5年时间。
  雕塑落成后,受到了来自各界的好评,《人民日报》也曾发表赞扬文章。1987年,它被评为全国优秀城市雕塑作品。
  艺术家:将人体审美展现在大众视野中 学者:一座新时期起点的里程碑
  对于《春夏秋冬》经历的这场风波,叶毓山生前曾说:“作品从全裸到加薄纱,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人们思想意识转变的一个必要阶段。”

40年后,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组雕塑,以及它所经历的一切?
  接受重庆日报记者采访时,川美副院长、雕塑家焦兴涛表示,从艺术的角度来看,首先,《春夏秋冬》首次将人体审美展现到大众的视野中,是在城市雕塑题材与形式上对禁忌的突破和创新。其次,这四尊今天看来司空见惯的雕塑,却在当时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事件,“在争论的过程中,民众第一次接触到西方人体雕塑的概念,从愕然、冲突到理解和接纳,艺术在与民众的互动中,开启了从美术馆走向公共空间的大门。”
  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会长周勇称,重庆长江大桥雕塑是一座新时期起点的里程碑。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带领中国人民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重庆的《春夏秋冬》发端于1978年,与新时期同时起步。而它建成于1984年,这是重庆经济计划单列,承担起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起步之年。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时间坐标。”周勇表示,这组雕塑是重庆改革开放历史的见证,具有引领思想解放的意义。
  周勇说,在《春夏秋冬》中,我们看到它既有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勇气,也有薄纱紧身、飘带缠绕的踉跄;既有坚守现实主义的传统,也有现代人体的展示,更有对真善美的大胆追求。“这是一段凝固的历史、改革开放的无声证言。”
  周勇称,《春夏秋冬》已无可争议地成为重庆这座城市思想解放的代名词,为重庆弄潮时代、改革开放承担起清扫思想障碍的重任,因此成为人们观察“新时期”的一个坐标。

☆ 相关资讯
重庆城市雕塑变迁之路

  作为改革开放后最早的大型城市雕塑之一,重庆长江大桥雕塑落成之后,重庆城市雕塑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川美副院长焦兴涛介绍,上世纪80年代,重庆的城市雕塑基本上还是以纪念性的雕塑为主,这其中,以江碧波、叶毓山的《歌乐山烈士纪念碑》、龙德辉创作的落成于曾家岩的《周恩来》等为主。
  上世纪90年代,重庆的城市雕塑出现了一批和城市景观相结合的作品,如丰都的《鬼王石刻》、南山公园的《大金鹰》等。与此同时,传统的纪念性雕塑也出现了不少优秀之作,如位于大田湾体育馆的《贺龙与运动员》,是那一时期为数不多的以写实人物群像为主题的纪念性雕塑,现在,“贺龙像”已经成为这一区域的地标。
  2000年以后,城市雕塑与创作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雕塑从纪念性、抒情象征的主题开始转向与每个人日常生活相关的内容,雕塑的尺幅也开始改变,出现了很多接近真人比例的作品。如解放碑八一路好吃街的《重庆女孩》《吃火锅》,颇受市民喜爱;杨家坪步行街的《塑料袋》等作品也取材于人们的生活。
  焦兴涛称,如今,类似《春夏秋冬》这样永久性的雕塑不太多了,城市雕塑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以一种更灵活、更丰富的方式进入商业空间、街道、社区和广场,走进人们的生活。

◆ 点评
城市规划建设专家、历史文化学者何智亚:

  重庆长江大桥雕塑落成后,当时老百姓对它的态度是非常喜欢的。由此看来,健康的、美的、积极向上的东西,都是受到欢迎的。老百姓喜欢的东西,就立得住。今天,世界打开了,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包容性,而这组雕塑在当时是开先河的作品。
  重庆60后文物保护志愿者冰锅(网名):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家住在石板坡街道那一片,关于长江大桥雕塑的争议也听说过一些。雕塑落成后的两三个月,我和高中的几个同学约起去看,我们从北桥头走到南桥头,一个一个挨着看。当时的感觉是“好稀奇啊”,从没见过这么大的雕塑。之前听说雕塑是裸体的,后来又加了衣服,反正我们看着觉得挺美的。
  喜玛拉雅艺术书店创始人、70后雕塑家刘景活:
  我小的时候,家里有一张挂历,上面就用了《夏》的图案。可以说,这是我最早的艺术启蒙。1995年,我进了川美读大学,就自己跑到长江大桥桥头去观察《春夏秋冬》。人体艺术是我们学习的必修课之一,不觉得有什么好奇怪的。后来,我大四时跟着叶毓山老师学习,他常常对我说,做雕塑要强调不同,要善于发现,这也启发了我后来的创作。
  90后摄影师黎光波:
  没有觉得重庆长江大桥雕塑有什么特别的,也不知道它们曾经引发过很大的争议。我觉得有点不可思议,这就是很平常的四尊雕塑,怎么当年会引起了那么大的风波!对于我来说,它的地标意义可能更大,远远地看到雕塑,就知道要到长江大桥了。
  (本栏图片除署名外均由记者郑宇摄)
10#
 楼主|老磨 发表于: 2006-6-21 09:08:29|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黄正东在2006-6-20 23:36:19的发言:
确实是不错的艺术品,值得去一看。咋天空的颜色就像特别处理过的银灰色背景呢?

重庆乃全国闻名的十五大空气严重污染城市之一。重庆的摄友们就是在这种环境中,不断地在寻找家乡之美。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9#
 黄正东 发表于: 2006-6-20 23:36:19|只看该作者
确实是不错的艺术品,值得去一看。咋天空的颜色就像特别处理过的银灰色背景呢?
8#
 仁者乐山 发表于: 2006-6-18 20:18:27|只看该作者
记得原来说是叶毓山的作品,后来又说是江碧波的作品,究竟是谁的作品好像后来又没人说了。

感觉还是春姑娘的造型最美。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7#
 楼主|老磨 发表于: 2006-6-18 13:41:06|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巴人在2006-6-18 12:31:01的发言:
记得当年还有争论,因为是半裸体的。现在看已经是相当含蓄了。

  的确如此,当年的争议还蛮大,影响到了全国。我就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新疆建设兵团有一个叫“问英杰”的人在报纸上曾表明观点,以十分典型的文化大革命大字报方式,对这组雕塑给予了彻底的无产阶级革命式的大批判,尽管我内心十分地喜爱这组雕塑的原创作小样,但鉴于当时的极左思潮,还是给作者们去了封信,建议他们还是做些妥协,对作品做一些必要艺术处理,以避免有人因接受不了这个,而从大桥上跳下。这才过多少年啊,人们的观念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一直都想知道那新疆的“问英杰”,如今,是还在继续坚持文化革命呢,或是家里的墙上,早已挂满了正走着光的靓妹?
6# 青城山
 巴人 发表于: 2006-6-18 12:31:01|只看该作者
记得当年还有争论,因为是半裸体的。现在看已经是相当含蓄了。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 华蓥山
 楼主|老磨 发表于: 2006-6-13 07:59:46|只看该作者
春、夏、秋、冬──重庆长江大桥雕塑  SVnO5tvA.jpg  保存到相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23 19:24, Processed in 0.171600 second(s), 12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