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2065|回复: 7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解解花语声 发表于: 2011-7-21 16:41:25|只看该作者|正序浏览回帖奖励|阅读模式

[经济学刘世锦:中国的经济增长未必要完全依托于宏观政策的力度

 [复制链接]
  刘世锦,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55年1月出生于陕西西安市。1982年2月毕业于西北大学经济系,获经济学学士学位。
  现任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

〓 相关链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解解花语声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解解花语声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解解花语声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解解花语声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解解花语声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解解花语声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John Travolta Style
8#
 欺头 发表于: 2020-5-22 22:05:56|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刘世锦:把经济增长直接依托宏观政策力度容易陷入误区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刘世锦:把经济增长直接依托宏观政策力度容易陷入误区
⊙记者:程维妙 顾志娟 编辑:陈莉 校对:杨许丽

  (记者:程维妙 顾志娟)5月22日,新京报举办全国“两会经济策”系列沙龙之问策中国经济,嘉宾包括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全国政协委员、原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委员们将对今天新鲜出炉的政府工作报告进行解读,包括经济增速、财政货币政策等重要议题。
  在连线中,刘世锦谈到,目前受疫情影响,经济遇到困难,但要着眼大局和长远,看经济基本面并看到潜能,同时落实前期出台的要素市场化等几个文件精神,把改革有实质性的推进。
  他还提到,市场对宏观政策很关注,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认为经济增长状况怎么样,直接依托宏观政策力度有多大,但这样考虑问题多少容易陷入误区。
  刘世锦分析称,中国经济短期处于大幅下滑状况,宏观政策主要是三个功能:恢复产业链条、救助没有收入的企业以及避险。“经济中间有一些结构性问题,短期受到冲击,金融体系如果也被阻断,就可能触发很大问题,如流动性风险等。在这个过程中要增大流动性,仅仅用流量是不能支撑整个经济体系运转的,货币政策应该比之前宽松,是正常的,但主要为应对短期局面。”
  而下一步持续增长则需要发掘新的增长动能。刘世锦强调,注意力和着眼点要放在还有的增长潜能上。他表示,中国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具有追赶潜能,如人均GDP还有3万美元的差距;而技术进步、绿色发展形成的新的潜能,和发达国家基本同步,这些是结构性潜能。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7#
 李雪 发表于: 2020-5-22 21:55:25|只看该作者

刘世锦:今后可以考虑不一定要再设经济具体增速目标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刘世锦:今后可以考虑不一定要再设经济具体增速目标

  (记者:程维妙 顾志娟)5月22日,新京报举办全国“两会经济策”系列沙龙之问策中国经济,嘉宾包括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全国政协委员、原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委员们将对今天新鲜出炉的政府工作报告进行解读,包括经济增速、财政货币政策等重要议题。
  谈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没有设定经济增速具体目标时,刘世锦表示,报告中做了说明,因为今年情况特殊,下半年不确定性很大,所以难以确定。但确定了就业目标,贯彻就业优先的精神,不仅是今年,以后对宏观政策也是有益的。稳增长是为了稳就业,把就业指标直接推到第一位,如果就业问题解决比较好,其实增速也是比较合适的水平,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也是能解释通的。
  他认为,不设定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也可以是个积极探索,以后能不能在国家层面就确定就业指标,然后再提一系列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比如对物价和风险防控、居民收入等指标提出要求,就不一定要再提经济具体增速。
  另外,省级层面可以提出增长速度目标,各省可从实际出发,同时适当竞争,在这个基础上国家对各省发展可以做出评估,如果某一个指标做得好,国家有相应政策鼓励,相反就没有。对具体政策和各省发展状况挂钩,下一步可以考虑这样调整。
⊙记者:程维妙 顾志娟 编辑:李薇佳 校对:杨许丽
6# 青城山
 最美一天 发表于: 2020-5-22 21:44:00|只看该作者

刘世锦:中国的经济增长未必要完全依托于宏观政策的力度

源自:澎湃新闻
原文标题:刘世锦:中国的经济增长未必要完全依托于宏观政策的力度

  5月22日,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在一场线上活动上表示,特别在目前,经济遇到一些困难,越要看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尤其是要看到中国的结构性潜能。如何释放这些结构性潜能,就是要落实中央最近几份文件的精神,实质性推进改革。

不设具体的增长指标或许可以成为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刘世锦指出,今年没有设定经济增长的速度和具体指标,但是确定了就业目标,即贯彻就业优先的精神。这是很有意义的,稳增长是为了稳就业。现在直接把就业指标放到前台、放到第一位。如果就业问题能解决得比较好,也能达到比较合适的增长水平。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来也是解释得通的。只要达到充分就业,实际增长速度就能达到潜在增长率。
  刘世锦进一步表示,今年不设具体的增长指标,或许可以成为一个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以后或许可以在国家层面只提就业指标,然后再提出一系列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比如物价、风险防控、环境可持续性、居民收入等关系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不一定再提增长速度的指标。在省级层面提增长速度的指标,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各个省可以从各自的实际出发,各个省之间也可以适当竞争。比如关于宏观的就业指标等如果做得好,国家可以给予相应的鼓励。国家可以把对地方的政策与各个省的发展状况挂钩。

中国经济增长未必要完全依托于宏观政策的力度
  关于“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一共两万亿,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刘世锦指出,这两万亿主要是救助中小企业,直接下到基层,这对提升政策的效果是比较重要的,技术上也比较可行的。其次,刘世锦强调,中国的经济增长未必要完全依托于宏观政策的力度。中国经济短期内处于大幅下行期,宏观政策主要三个功能,第一是恢复,第二是救助,第三是避险。当务之急是要恢复产业链,恢复供给和需求;第二是救助,即对较为脆弱的中小企业加强救助,这也是在救就业机会。二者是相关的;第三是避险,当前中国经济中有结构性问题,金融体系也被阻断,容易触发较大的问题,需要增大流动性。
  刘世锦说,中国中长期内增长潜力较大,需要发掘新的增长动能。这是中国和西方国家的不同之处,中国还有结构性潜能,但它们已经没有了,或者是不愿意搞结构性改革,所以只能不断加强宏观政策。因此中国的注意力应该放在增长潜能上。首先,中国和发达国家相比,有追赶的潜能,与发达国家还有3万亿美元左右的差距。其次,这些年技术进步和绿色发展,形成新的增长潜能,这方面中国不仅与发达国家是同步的,有些领域中国甚至还能领跑。第三,今后5-10年中国最大的潜能是都市圈和城市群的发展,不仅可以调动消费,也可以创造投资的机会,以及包括新旧型基础设施建设和拉动制造业投资等。

未来要做到三个领域的开放
  刘世锦表示,当前还是要推动重要的改革,核心还是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的改革。如果中国能够实实在在地朝前推动这些改革,中国经济增长的潜能就能实实在在地发挥出来。具体包括三个领域的开放。
  第一是农村集体土地权改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国有土地要同价、同权、同等入市。这个应该前段时间通过的《新土地管理法》已经把这个口子给开了。下一步要为农民的宅基地创造条件,在农村集体组织外部能够流转,还需要一些配套的改革。
  第二是深化基础产业领域改革。目前仍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行政性垄断的基础产业领域,比如石油、天然气、电力、通信、金融等领域,进一步放宽或者放开市场准入。让更多的行业之外的,或者是民营的更多的投资者能够进去,可以进一步提升效率,降低全社会的基础建设成本,也可以拉动大量的投资。
  第三是对我们的服务业也要加快开放,特别是一些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业。服务业是中国未来增长最快的领域,但首先还是要开放,可提供一个新的增长动能。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 华蓥山
 神对你很失望 发表于: 2011-7-23 01:16:04|只看该作者

社会兼职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常务理事及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改革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产业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国防科工委专家委员会委员,若干协会理事等。北京、哈尔滨、宁波、大同等城市和若干企业顾问。若干大学的兼职教授。
4# 金佛山
 嘉陵江 发表于: 2011-7-22 18:54:41|只看该作者

人物著作

图书
  (独着、合著、主编)
  《后来居上:中国工业发展新时期展望》,中信出版社,1991年
  《经济体制效率分析导论》,上海三联书店,1993年
  《为什么能够起飞》,中国建筑出版社,1993年
  《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发展出版社,1993年
  《企业股份制改造手册》,经济管理出版社,1993年
  《现代企业制度》,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
  《企业改革中的资产重组: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1995年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报告》,1997年、1998年度,中国财经出版社,1997、1998年
  《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中国发展出版社,1997年
  《宏观思考》,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年
  《“十五”产业发展思路》,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
  《资本市场新论》,中国发展出版社,2001年
  《中国产业发展跟踪研究报告》,2000年至2002年,华夏出版社等,2000、2001、2002年

学术论文及其他文章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集体建设用地入市调查《东方早报·上海经济评论周刊》,2013年12月10日
  中国将进中速增长期 政策主基调是托底,《经济观察报》,2013年08月09日
  住房投资峰值在2015年,《经济观察报》,2013年06月28日
  宏观政策主基调为“托底”而非“推高”,《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06月29日
  中国经济寻找新的动力和平衡,《北京日报》,2013年06月24日
  中国经济上台阶有赖于精耕细作,《中国发展观察》,2013年第4期
  当前与2009年经济走势判断和政策选择,《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12期
  稳定宏观政策 巩固经济自主增长的基础──2002~2003年经济形势分析与政策建议《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13日
  明年GDP增长率有望持续走高:2002~2003年经济形势分析与政策建议《中国证券报》,2002年12月6日理论版
  中速增长阶段需重视供给政策,《中国投资》,2012年第5期
  加快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和机制转换,《人民日报》,2012年08月22日
  我国增长阶段转换与发展方式转型,《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2012年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及全年展望,《中国经济时报》,2012年07月27日
  目前房地产市场处在一种胶着状态,《中国经济导报》,2012年07月19日
  关于我国经济增长阶段性特征的认识,《北京日报》,2012年07月17日
  观察中国增长三维度,《财经》,2012年第2期
  对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认识仍有待深入,《北京日报》,2012年05月21日
  为什么中国“发展中国家”的身份会成为一个问题,《求是》,2011年第11期
  中国汽车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若干重要问题,《中国经济时报》,2012年04月05日
  本轮市场共振是“余震”还是“预震”──对美债危机前景的判断及应对策略《中国发展观察》,2011年第10期
  应对中国经济增长阶段变化带来的挑战,《中国经济时报》,2011年11月18日
  如何正确认识在中国发展中国家身份上的争议,《中国发展观察》,2011年第7期
  美债危机及其影响,《经济日报》,2011年10月31日
  世界经济“双轨增长” 总量政策以稳为主,《经济参考报》,2011年09月26日
  增长速度下台阶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学动态》,2011年第5期
  加快中高级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01月26日
  “十二五”应加快中高级生产要素市场化,《中国经济导报》,2011年01月15日
  深圳应在转变发展方式方面引领全国,《深圳特区报》,2010年09月26日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读《七个“怎么看”》,《光明日报》,2010年07月23日
  抓住碳革命,《三联竞争力》,2010年第2期
  新兴产业的两大战略性方向,《浙商》,2010年第1期
  十二五应以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转变为主线,《经济参考报》,2010年02月24日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促进经济更长一个时期平稳较快发展,《经济日报》,2010年02月01日
  “十二五”规划战略选择,《财经国家周刊》,2010年01月26日
  促进经济更长一个时期平稳较快发展,《经济日报》,2010年01月18日
  建立全球减排责任体系 推动排放权交易,《金融时报》,2009年12月23日
  中国经济要为进入中低速增长做好准备,《经济参考报》,2009年11月17日
  明年宏观调控可采取增长和物价“双稳”方针,《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11月04日
  应建立一个全球性的减排责任体系,首届曹妃甸论坛第二次全体会议
  着眼长远,促进中国经济更长一个时期平稳较快发展,《中国发展观察》,2009年第10期
  当前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与政策建议,《中国发展观察》,2009年第8期
  政府与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关系,《经济参考报》,2009年06月03日
  外资汽车企业总体上发挥积极作用,《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05月08日
  政府审批与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关系,中国经济新闻网,2009年06月03日
  轿车是否应该进入中国家庭?,《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04月27日
  中国汽车产业30年发展中的争论和重要经验,《管理世界》,2008年第12期
  放宽准入以释内需,《财经》,2008年第12期
  “幸福江阴”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践,《经济日报》,2008年9月22日
  立足基本面,增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中国投资》,2008年第9期
  异地分散就业转型是灾民安置重要途径,中国灾备管理战略国际研讨会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认识和政策问题,《前线》,2008年第02期
  资源环境压力的实质是什么,《浙江日报》,2008年2月18日
  我国目前工业化问题研究成果,《工业化蓝皮书》,发布暨中国工业化进程研讨会
  增长模式转型:我们需要转变什么,《新华文摘》,2006年第22期
  关注“稳中趋降”的可能性和影响,《中国证券报》,2007年1月6日
  对我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回答,《湖北日报》,2006年11月01日
  国有车企创新亟待解决四大问题,《中国汽车报》,2006年11月10日
  如何理解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中国经济报告》,2006年第4期
  走出一条重工业发展的新路子,《北京日报》,2006年10月9日
  增长模式转型与发展战略选择,《南方日报》,2006年09月11日
  新型工业化“不是什么”,《新华文摘》,2006年第5期
  中国的“新型工业化”新在何处,《上海证券报》,2006年3月13日
  积极推进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宏观经济研究》,2005年第12期
  我国经济增长模式面临的转型压力与有利条件,《中国发展观察》,2006年第1期
  中国寻求自主创新路,《中国经济周刊》,2005年第11期
  缓解资源约束价格应起作用,《光明日报》,2005年11月14日
  支付改革成本 推动企业转制,《管理世界》,2005年第8期
  产业集群要及时转型,《经济参考报》,2005年7月9日
  垄断改革首先不在放松管制,《新经济导刊》,第84期
  支付改革成本,推动企业转制:思路和初步方案,《沈阳工作与研究》,2004年12月
  垄断性行业改革如何深入,《宏观经济研究》,2005年第3期
  垄断性行业的改革如何深入,《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1月28日
  新一轮经济增长对西部发展带来的新机遇,《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1月18日
  我国进入新的重化工业阶段及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经济学动态》,2004年第11期
  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与新工业体系重构,《工业经济》,2004年第8期
  汽车业盈利趋降 钢铁业增势渐缓,《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07月04日
  中国汽车业可能的发展趋势和特点,《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06月14日
  提高四行业项目资本金比例 严控固定投资增长,中国网,2012年05月08日
  煤炭价格今后会走稳走平,《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04月27日
  如何选择中国的发展模式?──用新发展观统筹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矛盾《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04月27日
  “以人为本”,是改革发展指导思想上的一次新的思想解放《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03月15日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近期改革重点,《经济学动态》,2004年第2期
  产业增长格局有望维持,《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01月07日
  东北国企改革 政府“花钱买机制”,《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12月05日
  振兴东北:解决老问题需要新战略,《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12月01日
  中国外贸如何跟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中国对外贸易》,2003年9期
  一项重大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人民网,2003年10月31日
  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工业化,《经济参考报》,2003年10月29日
  重新认识工业化,《经济日报》,2003年10月27日
  中国正进入新的重化工业阶段,《上海证券报》,2003年10月28日
  格林柯尔的三条经验,《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10月14日
  市场经济需要破旧立新,《中华工商时报》,2003年09月11日
  市场反映实体经济增长,《经济日报》,2003年07月16日
  剖析两类重复建设,《经济日报》,2003年07月07日
  正确看待和解决增长中的问题,《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06月30日
  新一轮经济增长的若干重要特征,《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06月26日
  新的较快增长周期何以出现,《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06月25日
  产业集聚及其对经济发展的意义,《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05月20日
  物价适度上涨 有利经济发展,《经济日报》,2003年04月18日
  纪敏:连续性和稳定性是货币政策主基调,中国网,2003年04月04日
  新型工业化道路与产业发展形态密切相关,《经济日报》,2003年03月31日
  中国已出现高增长产业群,《经济参考报》,2003年03月28日
  汽车业将成经济拉动主力军,《证券日报》,2003年01月23日
  中国将成为汽车最大消费国和最大生产国,《北京日报》,2002年11月07日
  当前经济运行的特点与走势,《经济日报》,2003年01月13日
  2002~2003年经济形势分析与政策建议,《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01月06日
  2002~2003年经济形势与政策建议,《中国证券报》,2002年12月06日
  走近十六大:中国经济未来持续高增长可期,中国新闻社2002年11月01日
  加快培育我国经济增长新动力,《经济日报》,2002年10月28日
  高增长行业将领飞中国经济,《经济参考报》,2002年10月23日
  我国经济增长发生结构性转变,《经济参考报》,2002年09月25日
  汽车业三大预言:中国将成最大生产、消费国,《中华工商时报》,2002年9月19日
  汽车产业的两个重要认识问题,《管理世界》,2002年第8期
  中国汽车产业开放中确立大国竞争优势,《管理世界》,2002年第8期
  汽车产业后起国家发展模式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管理世界》,2002年第8期
  中国汽车产业为什么竞争力不足,《管理世界》,2002年第8期
  北京城市发展战略城市结构提升,《科技潮》,2002年第8期
  北京城市发展战略的反思,《科技潮》,2002年第8期
  国内汽车业重组变局,《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7月12日
  汽车产业全球化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影响,《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6期
  汽车产业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原因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6期
  汽车产业全球化的两大特征,《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6期
  以结构调整带动扩大内需,《宏观经济研究》,2002年第1期
  发挥“特大型国家”的竞争优势,《经济参考报》,2001年第144期
  放开市场 管住政府──正确认识汽车产业发展中的“重复建设”问题《中国经济时报》,2001年8月23日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雅砻江 发表于: 2011-7-22 12:25:11|只看该作者

研究成果

  长期以来致力于经济理论和政策问题研究,主要涉及企业改革、经济制度变迁、宏观经济政策、产业发展与政策等领域。
  先后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研究》、《改革》、《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国经济时报》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及其他文章二百余篇,独着、合著、主编学术著作10余部,撰写一系列内部研究报告。
  曾多次获得全国性学术奖励,包括第四届孙冶方经济科学优秀论文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论文奖,中国发展研究一等奖等。
2# 四姑娘山
 小漠孤烟直 发表于: 2011-7-21 23:50:23|只看该作者

人物履历

  1972年12月~1978年2月,西安市新城区交通局工人、干部。
  1978年3月~1982年2月,西北大学经济系本科学习,获经济学学士学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优秀调研报告奖等,其中:1986年获陕西省中国西部发展优秀论文奖;1991年获中国企业改革优秀论文奖。
  1982年3月至1986年10月,在西北大学经济系(后为经济管理学院)工作,任讲师、教研室主任。
  (其间:1984年9月~1986年9月,西北大学经济系攻读硕士学位)
  1986年11月~1989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1989年12月~1994年3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作,任副研究员、研究室副主任。
  1994年4月起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工作,曾任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宏观调节研究部副部长、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
  2015年7月2日,免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职务。
  2016年5月起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任深圳研究生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2018年3月,任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9 20:34, Processed in 0.156000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