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807|回复: 2
#
跳转到指定楼层

[2018年环球网:“教科书执法"能被点赞 中国互联网真变了

 [复制链接]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警察“打人”却被赞“教科书式执法”,那些暴力执法者赶紧学学!

  对违停的无牌车辆执法时,当事男子做出对峙架势;口头传唤,男子不配合;连续三次警告,男子叫嚣没有驾驶证;使用警用催泪瓦斯,家属又在阻挠并骂“神经病一样的”;武力升级,提示无关人员避开,对男子用警棍制服并强制带离;面对周围人拍视频,提示“你拍可以,但是你不能断章取义”……
  据央视报道,日前,一段记录上海几名警察执法过程的视频在网上热传,很多网民称之为“教科书式执法”。
  警察都动用警械了,却未被贴上“暴力执法”的标签反倒广受认可,这在部分人的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因为涉事警察执法严格遵循了规范程序,这跟之前有些引发负面舆情的暴力执法场景大相径庭,也以规范执法堵死了“有权,任性”的质疑空间。
  执法者要带头守法,这是常识。理论上讲,涉事警察固然展示了“执法的正确打开方式”,却也是规范执法的题中应有之义,本不必拔高──2016年7月,公安部组织了全国公安机关规范执法视频演示培训会,从法律要求、处置流程、行为举止、策略技巧等方面明确了民警执法规范细则;还要求民警习惯在“镜头”下执法。此次几名警察其实也是“依规而行”。
  饶是如此,很多人仍对其不吝赞许,究其缘由,这类堪称范本式的操作仍有其稀缺性,所以显得难得。难得之处在于两点:首先,其执法“硬气”但又不是滥施暴力,而是拿捏好了规范执法分寸;其次,对于围观者拍摄视频应对妥当。
  警察执法,经常是跟违法打交道,当有些违法者采取挑衅、对抗手段时,以强制力为执法效用托底,也就成了维护社会秩序、塑造规则意识的重要保障。《行政处罚法》、《行政强制法》、《人民警察法》等法律,都明确了警察在特定情形下可采取强制性措施。
  但由于此前有强力执法因失当而滑入“暴力执法”的窠臼及舆论泥沼,在公安部强调要规范执法后,有个别执法者体现得更多的是“柔性”。
  尊重执法对象很有必要,但在违法行为变本加厉时,本该挥出的法律重拳也不能被“和稀泥心态”软化。这不是说执法就非得动手,而是说执法应以程序为遵循,该柔则柔、该硬则硬。毕竟,文明执法也要有刚性底线,杜绝暴力执法不等于就得信奉“柔”字诀。
  在这方面,涉事警察不卑不亢,不是直接动用警械,而是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先礼后兵”,在提醒、警告不奏效后再升级处置方式,这也给其他地方警察执法确立了典型样本。
涉事驾驶人挺身冲出做出对峙架势。
  而要习惯在“镜头”下执法,意味着要积极接受监督,此次处警警察确实做到了这点。与此同时,坦荡地提示拍视频者别断章取义、要传就整段传,也避免了讹传带来的误导效果。
  身正不怕影子斜,执法规范不怕镜头对准,可也有必要避免镜头呈现不全“带错节奏”。在当事男子家属喊出“警察打人了”的情况下,考虑到片面呈现易激起的负面舆情,以提醒而非胁迫的语气做出提醒,比以往有执法者对拍照者威胁删除甚至强行拘留,明显合理得多。
  从舆情反馈看,公众对规范执法无疑是相当待见和乐见的,也在认可中表达了期待。这也表明,舆论场不存在“逢强力执法必疑”,关键还是看是否规范执法。期待这次“教科书式执法”不要成为“孤本”,而是成为执法常态。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一眼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一眼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一眼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一眼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一眼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一眼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中国在能源领域的开放之门不会关上 摩根大通前高管:银行很快会进入加密货币市场
2# 四姑娘山
 你不在 发表于: 2018-5-27 00:28:01|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环球网:“教科书执法"能被点赞 中国互联网真变了


原文标题:“教科书式执法”能被点赞,中国互联网真变了

中国网络生态正朝着可喜的方向转变。
  近日,上海警方在检查一辆无牌照汽车时,遇当事人抗法。在执法过程中,警方口头传唤,连续三次警告,行动前提醒无关人员远离……一系列操作被网友点赞“教科书式执法”。想想这在以前类似的情况中很可能会是另一番景象,不得不感叹,中国网络生态正朝着可喜的方向转变。
  一直以来,关于网络社会与网络生态存在的种种问题,无时不在困扰着人们的生活。有人明明在被执法时不在理,错在自己,却恶意制作一出“警察打人”的短视频,污蔑警方暴力执法,大喊警察打人,操纵舆论,混淆视听。有人利用水军兴风作浪,上蹿下跳。踩法律红线的违法行为往往得不到真正的追究,穿破道德底线的言行也常常得不到应有的谴责,结果网络空间泥沙俱下,乌烟瘴气,呈现出“霍布斯式的无政府自然状态”,作恶者往往浑水摸鱼,甚至获得奖赏。

网络社会“纵容作恶者”,并非是网络社会的本质和必然,而是网络社会成长发育的过程性缺陷。
这大概的主因,是因为“沉默的大多数”基于心智与逻辑上的理性,和基于人性上的谦让与容忍,总会在行为中“慢上半拍”,与网络传播的节奏造成结构性脱节。这导致“恶人先告状”、恶意营销、污辱受害人、污辱先烈、历史虚无主义者窃据先机,制造声势,制造舆论热点。结果传播正能量的却受到嘲笑,坚持原则与守住操守的反受到攻击。
  网络社会的成长,与网络生态的改善,离不开占据社会大部分的“沉默者”的积极行动与理性参与。网络社会成员价值共同体的形成,必然以“沉默的大多数”为主干,他们越能传播正能量,那些少数的作恶者就越不受人待见,网络生态就会越呈现出风清气朗之景象。
  我们欣喜地看到,当下的网络社会生态与数年前相比,有了质的提升。网络社会的提质,一方面是网络空间治理及法律的落实,另一方面就是“沉默大多数”的觉醒与发声,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网络空间里理性的声音越多,网络社会这一前所未有的社会群体就越能走完其社会化进程。试想,要是几年前,警察严格执法的视频,未必会在网上受到现在如此一致的肯定;二更食堂那样的文章,可能反倒会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赞赏为“成功的营销”,还会有一些水军的助攻与喝彩。
  “霍布斯式”的无政府状态,仅是网络社会从“生物体”转向“社会人”的过渡性缺陷,那些认为网络是法外之地,认为可以让一些不法之徒横行的想法,已经过时和可笑。希望以后中国网络社会生态能够继续向好发展,推动正能量更理直气壮地传播。
  (本文作者和静钧,系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原标题:网络舆论生态出现可喜变化)
觉得不错,请点赞↓↓↓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 贡嘎山
 红星 发表于: 2018-5-20 15:01:00|只看该作者

长安剑评“教科书式执法”:那是对公平正义的呼唤

源自:长安剑
原文标题:“教科书式执法”视频火爆,那是对“看得见”公平正义的呼唤!

  近日,一段记录了上海某地民警执法过程的视频红遍网络──
  上海警方在检查一辆无牌照汽车时,一名白衣男子拒不配合警方的执法活动,在口头传唤、连续三次警告无效后,警方武力升级,并在行动前提醒无关人员远离后使用警械,将白衣男子制服带离现场。最后警员还提醒全程摄像的围观男子:“拍可以,但不能断章取义,掐头去尾,否则要为造成的不良社会后果负责。”
  而这段视频,也被广大网友称为“教科书式执法”。
  而对于跟多人来说,这段视频的意义远比任何图文规范来的更有意义。
  这段视频何以被称为“教科书”?长安君在其中看到了三个不同的侧面。

经得住镜头检验的执法过程
  公安机关是国家重要的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力量,几乎所有工作都是执法工作、所有活动都是执法活动,依法办事、执法公正既是公安工作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人民警察的基本职业操守。
  从视频中可以看到,这名身为公安战术教官民警一切操作都是按照规程执行。处置程序由口头传唤一步步升级到使用警械,这显然是经过了严格训练的必然结果,也让他们拥有了敢于直面镜头的坦然。
  2016年,公安部举办全国公安机关规范执法视频演示培训会,其中有一个细节──民警执法时若遇群众围观拍摄,在拍摄不影响正常执法的情况下,民警须自觉接受监督,不得强行干涉群众拍摄,习惯在“镜头”下执法。
  不难看出,顺应着时代的要求,公安执法规范化的进程也在不断向前推进的过程中在警察与群众之间都产生了一些肉眼所见的变化。
  从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启动到现在历经了近十年,民警敢于在镜头前按照法律规定严格规范执法,而不是围观群众纷纷举起的手机之下变得畏畏缩缩。
  群众也能在举起手机后充当真实事件的记录者,而不是充当一名才华横溢的编剧,这一切的改变既是新时代的变迁,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体现,亦是法治的进步使然。

人民群众期待规范执法
  在网民的留言中,有为民警的果断处置点赞的、有对民警的规范执法表示认同的,也有对当事人的无理取闹进行谴责的。
  在这份几乎是一面倒的褒奖和认同中,长安君看到了人民群众对警察规范执法的高度期待,公权力有了越来越多的监督,这也是对法治社会的共同期待。在合力构筑法治社会的进程中,人民群众对公权力使用的正确与否有了越来越高的辨识度。

  没有人愿意被一群绵羊保护,幸福安宁的生活需要强有力的臂膀去守护。
  人民群众知道哪些执法过程是规范的,人民群众知道哪些武力和暴力是为了保护他们而存在的,人民群众也知道什么样的警察能带给他们更多的安全感。
  武力是执法的手段而非标准,法律与规范才是执法的准则,服务群众是文明,规范执法更是文明。只有这样人民群众才能从心底里信任他们。
  因为人民群众从心底里信任着这些在和平年代用白加黑、五加二,没有节假日、休息日,几乎是时时在流血,天天有牺牲的守护者们。

在群众的监督下执法已成常态
  “让规范执法被看到,也就是让公平正义被看见”。
  新时代,人民群众需要的是更高水平的公平正义和更加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高期待催生了更高的要求,而这份更高要求的着力点,就是更加规范的执法行为。
  无论是“教科书式执法”视频的拍摄者,还是在现场围观的群众,甚至是大叫“警察打人了快来拍呀”的当事人,都在以自己的微权力对执法者的公权力进行着监督。在新时代的大潮中,警民都需要在其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
  民警用更加规范更加公正的方式去行使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公权力。群众用更加理智的心态和更加明晰的法律意识去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和义务,双方都需要不断地改进自己以适应这个全新的时代。
  正因为爱之深,所以责之切,人民群众深深明白一个美好的社会环境之于自己有多么重要,也明白规范的执法能够带给他们多大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他们手中的镜头和心中的期待一样重,他们心中的期待与执法者手中的公权力一样重。

  切实把“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的要求落实到执法活动的全过程,不断提升公安机关的执法能力、执法水平和执法公信力,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执法活动和每一起案件办理中都能感受到社会公平正义。这是新时代对公安机关的要求,也是规范执法这四个字为民警和群众带来的最大的安全感。
  公权坦荡方能使执法者在蓝天下挺直脊梁
  守法护法方能让老百姓在生活中感受阳光
  在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路上,这一页“教科书”终将会被翻过去
  而等待我们的,是对“看得见”的公平正义更可期许的未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4 21:13, Processed in 0.140400 second(s), 9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