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铁木小平|查看: 19575|回复: 42
[宇宙·航天

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太空探索“推力”强劲

 [复制链接]
11#
 红英 发表于: 2017-6-15 15:35:00|只看该作者

中国2020年或火星探测首飞 主题投资望升温

  资料图
  据国资委官网消息,日前,在2017年全球航天探索大会(GLEX 2017)上,大会地方组委会主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杨保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今年年底前,我国将实施嫦娥五号飞行试验,完成月球采样并返回。与此同时,我国正在开展火星探测的研制试验,计划在2020年实现火星探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完成绕飞和着陆巡视探测任务。未来,我国的小行星探测和木星探测也将有序开展。小行星探测技术难度大,正在国家航天局领导下进行规划论证。
  据悉,要实施这些深空探测任务,杨保华认为,需要重点研究一系列关键技术,这包括:太空中的测控通信技术、长时间飞行制导导航与控制技术、先进的有效载荷探测技术、高效的空间推进技术,以及如何进入火星稀薄大气层并软着陆等。对于这些技术还需进行充分地面验证。
  目前能够成功实现在火星着陆巡视的只有美国,着陆的有俄罗斯,发射火星探测卫星的有印度和欧空局。我国火星探测项目起步相对较晚,但有望首次发射实现“绕、落、巡”三阶段探测任务,在技术方面有望实现大跨越直追美国。广发证券预计火星探测项目将充分继承嫦娥探月工程的成功经验,探测器由航天五院研制,运载火箭采用长征五号由航天一院研制。
  广发证券认为,空天资源已成为各国争夺的焦点,空天平台将在未来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我国航天装备主要由航天科技集团和航天科工集团研制,其中,运载火箭主要由航天科技集团一院和八院研制,卫星及各类空间飞行器主要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和八院研制。
  广发证券看好航天产业的发展,推荐航天器制造国家队中国卫星、航天机电、航天电子;以及有望受益于卫星应用快速发展的华讯方舟、华力创通、振芯科技。关注航天动力、航天工程、航天电器、航天长峰、航天晨光。
  国海证券此前发布研报认为,载人航天是我国航天军工技术的集中体现,空天资源已成为各国争夺的焦点。目前是行业政策密集期,当前“中国火星探测计划”有望带动相关主题机会。建议关注:航天科技、轴研科技、天马股份。
12#
 谁说的等待 发表于: 2018-1-31 11:42:0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超过170颗在轨运行 中国卫星群星璀璨 闪耀太空

源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1月25日13时39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号04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据介绍,这次发射同时搭载“微纳-1A”卫星。
  梁珂岩摄(新华社发)
  1月23日,中国首颗高通量通信卫星实践十三号在轨交付,正式投入使用。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高轨技术试验卫星,实践十三号卫星是我国技术试验、示范应用和商业运营成功结合的典范。
  目前,中国有超过170颗卫星在太空运行,这些卫星不仅服务国民经济,也在探索宇宙空间的奥秘,改变人类对宇宙的认知。在浩瀚的宇宙中,中国卫星遍布地球的天空,群星璀璨。
  蒸蒸日上的中国卫星事业,正推动着中国向“航天强国”的目标大步迈进。

新实践号勇开先河
  实践十三号卫星实现了中国及世界通信卫星领域的多个“首次”。
  首次在中国通信卫星上应用Ka频段宽带技术,通信总容量达20Gbps,超过了我国已研制发射的通信卫星容量总和,标志着中国卫星通信进入高通量时代。
  首次在国际上开展高轨卫星与地面的双向激光通信试验,速率最高达到5Gbps,标志着中国在空间高速信息传输这一尖端技术领域位居世界前列,使中国成为国际上首个掌握该项技术的国家。
  ……
  现在,实践十三号的下载和回传速率最高可达150Mbps和12Mbps,可实现偏远地区的移动通信基站接入,方便用户快速接入网络。

茫茫太空群星璀璨
  除了实践十三号,闪耀在茫茫太空的中国卫星不仅数量庞大,且种类多样,功能齐全。
  在对地观测卫星上,“风云”“海洋”“资源”“高分”“遥感”“天绘”等卫星系列和“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正在日益完善。在通信广播卫星领域,首颗移动通信卫星“天通一号”成功发射。固定业务卫星通信保障体系基本建成,覆盖中国国土及全球重点地区。在导航卫星领域,北斗二号系统完成14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组网,正式向亚太地区用户提供定位、测速、授时、广域差分和短报文通信服务。
  2015年12月17日,专项首发的暗物质卫星“悟空”成功发射。它能够通过高空间分辨、宽能谱段观测高能电子和伽马射线,寻找和研究暗物质粒子,是迄今为止观测能段范围最宽、能量分辨率最优的空间探测器。
  2016年8月16日,中国自主研制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近日,“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中国和奥地利之间实现距离达7600公里的洲际量子密钥分发,为未来构建全球化量子通信网络奠定了基础。

向航天强国迈进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在新时代,中国航天事业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于中国的卫星建设事业而言,实践十三号的交付使用,是一个新的开始。
  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建设航天强国的战略目标,中国航天事业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代,中国正在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
  新一代的“实践号”的研发已经在着手进行中。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实践十三号卫星总设计师李峰介绍:“我们正在研制下一代容量达到500G以上的高通量卫星,助力‘宽带中国’战略的实现。”
  宏大的卫星群蓝图已经被绘就。中国科学院发布的《2016~2030空间科学规划研究报告》指出,至2030年前将预计发射近20颗科学卫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指出,未来5年,中国航天将提升卫星系统水平和基础产品能力,构建形成卫星遥感、卫星通信广播、卫星导航定位三大系统,建设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基本建成空间基础设施体系。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3#
 谁说的等待 发表于: 2018-2-8 08:42:00|只看该作者

新太空竞赛开场:中国民营火箭也将在今年首飞

源自: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陈宝亮 北京报道

  美国东部时间2月6日,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打破了由联合发射联盟(ULA)保持了多年的记录,成功发射的猎鹰重型火箭(Falcon heavy)将运载火箭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提升至63.8吨。
  在此之前,这一记录是由ULA制造的德尔塔4重型火箭(Delta IV Heavy)实现的28.8吨,该火箭于2004年首次发射,但因发射成本极高,主要为美国政府、军方提供发射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猎鹰重型不仅是目前运力最强的火箭,同时也是“最便宜”的火箭。NASA此前曾对美国太空发射成本进行统计分析指出,猎鹰重型是目前单位发射成本最低的火箭,其9000万美元的官网发射报价低于德尔塔4重型的3.36亿美元。从单位质量载荷成本来看,猎鹰重型单位发射成本为1141美元/千克,更是远低于后者的11660美元/千克。
  作为太空时代的唯一交通工具,运载能力的提升以及成本的大幅下降正在掀起革命。正如SpaceX创始人马斯克的宣言,一场新的太空竞赛正在上演。

低成本革命
  上一轮太空竞赛发生在二十世纪的50、60年代,美国、前苏联为争夺航天地位而展开一系列竞赛,人造卫星、空间探测、载人航天、登月、军事等领域科技实力在此期间突飞猛进,这场完全以国力为资源的竞赛也奠定了今天商业航天的基础。
  近年来,随着各国政府、企业太空活动的不断增加,包括卫星、火箭在内的航天产业开始走出军事、政府领域,大规模投入商业市场,而相应的卫星、火箭产品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以卫星为例,根据UCS(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卫星数据库统计,截至2017年8月31日,全球在轨运行的卫星1738颗,其中属于军事、政府卫星约844颗,商业卫星767颗,民用卫星127颗,民用、商业卫星占比达到51.4%。而在美国,民用、商业卫星494颗,军事、政府卫星309颗,民用、商业卫星占比已达61.5%。在这份数据中,美国以803颗卫星排在世界首位,中国以204颗卫星排在第二位。
  因商业航天高速发展,卫星发射数量也在急剧攀升。2013年,全球发射卫星数量首次破百,达到110颗;2016年,这一数字攀升至169颗。2017年的1-8月,全球发射卫星数量达到310颗。
  这主要归因于卫星产业的变革。与国家级高质量、多功能、更可靠、高成本的大卫星不同,近年来的商业卫星公司主要在发射微小卫星、微纳卫星。一般而言,大卫星以吨为单位,而小卫星重量普遍在100-500千克,10-100千克的卫星被归类为微卫星,纳卫星重量则在1-10千克。
  2017年2月,美国卫星公司Planet Labs一次就发射了88颗微纳卫星,用于组建遥感星座,这种卫星质量只有3千克,通过缩小体积大幅降低生产、发射成本,同时也可以通过大量发射低成本卫星提高容错率、降低风险。
  除了Planet Labs之外,OneWeb、劳拉等商业卫星的公司,以及波音、三星等巨头也均致力于微纳卫星。SpaceX在2016年11月曾向FCC(美国通信委员会)提交了包含4428颗卫星的星座计划,中国新进发射的北斗、墨子号、悟空号等卫星也均为微小卫星。体积小、成本低的微小卫星组网正在成为卫星市场的主流趋势。根据目前国内外公司规划数据,未来发射的微小卫星数量过万颗。
  庞大的微小卫星发射市场也使得商业火箭公司开始追求更低的发射成本,围绕这一趋势诞生了多家火箭公司。其中美国初创公司Vertor Space、Roket Labs等公司的火箭发射报价已经低至300万美元,每次发射载荷重量在100千克以上。当然,国内长征十一号、快舟一号,以及零壹空间、翎客航天等民营创业公司也均瞄准这一爆发中的市场。

火箭竞赛
  除了火箭小型化之外,降低火箭发射成本最主要的方式是实现火箭回收。由于火箭发射中一级火箭成本占比达到90%以上,如果能够成功回收并重复利用,可以大幅降低发射成本。
  多家火箭发射公司均曾研究、尝试这一技术。2015年12月22日,SpaceX首次将入轨火箭成功回收,使得火箭回收广为人知。事实上,在此次回收之前,SpaceX回收失败过3次,2016年的8次成功发射中,同样是5次成功回收、3次失败。但2017年的18次发射中,14次回收全部成功,且其中4次发射使用了回收火箭。根据业内不同分析,成熟的可回收火箭可以将发射成本降低70%~90%。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成功发射的猎鹰重型火箭的两个助推器均为之前回收的一级火箭,且发射之后再次成功回收,这也是猎鹰重型报价极低的根本原因。
  不过,需要指出,猎鹰重型火箭的目标并非爆发中的微小卫星发射市场,而是太空旅行、深空探索,甚至月球、火星登陆等场景,但现阶段火箭运载能力仍不足以支撑开启这些太空时代。此前,曾发射阿波罗载人登月航天器的土星五号,运载力达到140吨,该火箭一次发射成本惊人,目前已经退役。
  如今,NASA为了登陆火星已经连续研发十年的太空发射系统(SLS),其中包括近地轨道运载力分别为70吨、105吨、130吨三个型号火箭。SLS是未来NASA登月、登陆火星的主力,该计划已经投资了接近200亿美元,预计首个型号火箭在2019年发射。与美国SLS对应,中国正在研发长征九号重型火箭,该火箭理论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将达到140吨,预计可在2030年首飞。
  除了国家政府之外,商业公司蓝色起源、ULA同样在研发重型火箭,其中,蓝色起源投资25亿美元研发的New Glenn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45吨,预计在2020年问世。ULA研发了Vulcan火箭以应对SpaceX的竞争,Vulcan暂未公布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不过其GTO轨道运载力可达23吨,略低于猎鹰重型的26.7吨。
  火箭的运载力与成本,是开启太空时代的钥匙,这场关于运力、成本的竞赛,才刚刚开幕。
  不过,需要指出,虽然太空时代尚未到来,但关于商业航天的市场竞争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上演。当时,中国凭借低廉的发射成本在国际发射市场上收获不少订单,其中,在1997-1999年间还为摩托罗拉公司发射过12颗铱星。
  但其后,美国政府发布禁令,禁止中国火箭发射所有美国研制、有美国零件的卫星。中国商业发射订单几乎瞬间断绝,在2000-2007年间,长征系列火箭的发射记录中仅有中巴资源卫星、尼日利亚通信卫星三个商业订单。其后,由于国家发射卫星数量不断提升,长征系列火箭也没有多余的精力承接太多商业订单。
  2014年之后,中国商业航天市场开始向民营企业开放,数十家民营卫星、火箭公司陆续成立,目前,民营卫星公司已经陆续发射卫星,预计民营火箭也将在今年首飞,中国政府、企业都参与到了这场太空竞赛之中。
14#
 红星 发表于: 2018-4-2 16:28:00|只看该作者

环球时报谈天宫一号再入大气层:我之英雄彼之仇寇


原文标题:我之英雄,彼之仇寇,回家。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2号发布消息,经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和有关机构监测分析,4月2日8时15分左右,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已再入大气层,再入落区位于南太平洋中部区域,绝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气层过程中烧蚀销毁。
以阿波罗为代表的西方航天计划在追捧中闪耀,而中国的天宫一号即便纵情燃烧也无法划亮意识形态的黑暗。制图:姜泽
  天宫一号是我国自主研制的首个载人空间试验平台,于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03秒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设计寿命两年,实际在轨四年半,超期服役并开展多项拓展技术试验。2016年3月16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正式终止数据服务,全面完成了历史使命。
  然而,在天宫一号完成它的历史使命,终止数据服务不得不以无控再入的方式返回地球的消息出来之后,这个承载了无数中国人航天梦的航天器也遭受了许多境外媒体的攻讦和非议。
  互联网上到处都充斥着关于天宫一号将要坠毁并将给人类带来危害的谣言。
  事实上从20世纪60年代到现在,人类大约有15000吨以上的人造航天器残骸落回地球,但从未伤害到人口密集地区的居民。而在人类航天史上以无控再入的形式返回的航天器中天宫一号的体量也堪称 袖珍,总重达82吨的“美国天空试验室”以部分不可控的形式返回地球都没有对人类造成任何伤害,而总重仅仅8.5吨的天宫一号却被部分境外媒体“妖魔”成了一颗毁天灭地的陨石般的存在。
美国天空实验室外形图
  而今天,天宫一号以一种“平静且安详”的方式回归地球,这些围绕它的谣言自然不攻自破了,但关于它的那些光芒也在这些谣言的遮蔽中而变得有些黯淡了。
  但它注定没法像人类航天史上那些“功勋级”的航天器那样来一次史诗级的谢幕,哪怕它也曾是一个传奇。
  也许天宫一号还不够亮,哪怕点燃自己,也烧不尽这黑暗。
再入的天宫一号宛如燃烧的青鸟──中国神话中凤凰的前身。制图:姜泽

[新闻背景]
  天宫一号在轨运行了1630天,不但完成了既定使命任务,还超设计寿命飞行、超计划开展多项拓展技术试验,为空间站建设运营和载人航天成果应用推广积累了重要经验。
  天宫一号先后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交会对接,验证和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以及组合体运行控制、航天员驻留等关键技术,并开展空间科学实验、航天医学实验和空间技术试验。
  2011年11月3日凌晨,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陆续进行接触、捕获、锁紧等一系列动作。这是11月3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天宫/神八交会对接示意图。
  此外,天宫一号还通过开展平台冗余设计和设计潜力验证试验、载荷相关功能验证和新模式探索试验,以及测控相关试验,为空间站设计研制和长期可靠运行积累了宝贵的数据和经验;通过天宫一号运营管理实践,不断探索总结、改进完善,形成了科学合理的运营管理模式和高效顺畅的组织运行机制,为空间站运营管理积累了宝贵经验、奠定了坚实基础。
  可以说,天宫一号是我国探索太空,迈入空间站时代的一位“先驱者”。
  谢幕!天宫一号再入大气层坠落南太平洋中部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5#
 我很牛 发表于: 2018-4-5 15:48:00|只看该作者

遥遥领先日欧 中国2024年或成唯一拥有空间站国家

源自:参考消息
原文标题:瞩目 | 遥遥领先日欧!中国2024年或成唯一拥有空间站国家

  俄媒称,4月2日,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流星般从天外“回归”,结束了长达7年的太空之旅。自2016年起轨道上已有中国第二座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
雷达追踪到天宫一号的最后影像(美国《纽约时报》网站)
  据俄罗斯卫星网4月2日报道,俄罗斯宇航科学院院士亚历山大·热列兹尼亚科夫认为,中国航天技术快速发展,不仅在载人航天领域,中国在该领域取得的成就和进行的实验值得密切关注。
  热列兹尼亚科夫称:“近几年来,中国太空计划快速发展,取得了大量成就。以轨道空间站为例,天宫二号已飞行2年,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明年将开始建造多模块空间站。”
天宫二号实验室示意图
  他提及到其他的重要项目,如拟飞往月球的“嫦娥五号”探测器,其将登陆月球,并带回少量月球土壤往回地球。此外,还有中国火星探测计划。
  热列兹尼亚科夫认为,发展中的中国应用卫星发射计划值得关注。他指出:“中方正在积极地从事应用卫星发射计划的工作,并已经发射大量的卫星,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包括量子通信卫星和观测其他星系的卫星。”
  他还补充称:“中国的太空计划快速发展,它将带来更多惊喜。现在中国是太空大国,中国太空计划已经遥遥领先于日本和欧洲的计划。”
  另据俄罗斯卫星网4月2日报道,俄罗斯航天政策研究所所长伊万·莫伊谢耶夫表示,如果2024年后决定停止国际空间站运行,则中国可能成为拥有空间站的唯一国家。
国际空间站(维基百科)
  莫伊谢耶夫表示:“至于中国进一步载人航天计划,则是计划建立一个多舱站。建成后,它将是我们‘和平’号空间站一半大小。计划于2020年开建,2024年完工。它应包括3个舱和2个为航天飞船或增加新舱室的对接节点。”
  因此,该专家指出,如果国际空间站伙伴国未就延长空间站运行问题达成协议,则中国的轨道综合体可能成为近地轨道上唯一的此类设施。
  莫伊谢耶夫称:“如果国际空间站2024年结束运行,尽管正在就延长其运行至2028年进行谈判,并且许多人倾向于采取该决定,俄罗斯仍有选择:或是建设自己的空间站,或是终止国际共同载人航天计划。”
  他提到,目前提出了将俄罗斯新舱室脱离与国际空间站的对接以便建立俄罗斯国家轨道站的方案。其是指多功能实验舱“科学”号、节点舱和科学动力舱。计划最近几年将上述舱发射到国际空间站。据该专家称:“在这样的情况下,总容量将略小于中国的轨道站。我们有2个全尺寸舱和1个小舱室,但这都是同一级别的两个站。”
资料图片:2017年4月22日,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大厅大屏幕显示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自动交会对接画面。 ●
16#
 嗨哟嗨哟 发表于: 2018-4-16 17:08:00|只看该作者

英媒:中国拟在月球背面种花养蚕 打造微型生态圈

源自:参考消息
原文标题:英媒:中国拟在月球背面种花养蚕 打造“微型生态圈”

  参考消息网4月15日报道 英媒称,中国希望在月球背面打造一个“微型生态圈”,让花和蚕“相依为命”,在没有生命的月面完成生长周期。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4月13日报道,这一史无前例的外太空生命培育计划是今年晚些时候中国探月任务中最有趣的组成部分,有望使人类加快实现有朝一日在月球上居住的梦想。
  报道称,昆虫、植物、马铃薯种子和拟南芥──一种属于十字花科的小型开花植物──将于今年12月搭乘嫦娥四号探测器前往月球。它们将和水、营养液、微型照相机和信息传输系统一道,被放置在一个由特殊铝合金材料制成的高18厘米的桶状罐子里。
  一个小导管会把自然光线导入罐子里,帮助这些植物和土豆种子生长。虽然人类看不见的月球背面被形象地称为“暗面”,但月球背面和正面所受到的太阳光照几乎是相等的。
  在“微型生态圈”的下一个阶段中,植物会产生氧气,供蚕“消费”。中国科学家说,蚕会产生植物生长所需的二氧化碳和粪便。担任实验项目总指挥的重庆大学副校长刘汉龙对新华社记者说,这一实验将为人类在月球上建立基地和长期居住积累知识。
  报道称,此前,航天员曾在国际空间站种过植物,而中国的航天员也曾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里培养过水稻和拟南芥。但那些实验都是在离地面约400公里的近地轨道中进行的。
  文章援引新华社的报道称,距离地球38万公里的月球上的环境要复杂得多。月球引力只相当于地球引力的16%左右,这被认为是该项目取得成功面临的主要障碍。
  生命体的生长还将受到月球上恶劣气候的威胁,因为月球表面的温度既可以低于零下100摄氏度,也可以高于零上100摄氏度。
  实验项目的总设计师谢更新说:“我们必须将‘微型生态圈’内的温度保持在1至30摄氏度之间,并控制好湿度和养分。我们将用一根导管把月球表面的自然光线导入罐子,以使植物生长。”
  选择马铃薯和拟南芥作为实验物种是因为它们的生长周期短且便于科学家观察。刘汉龙教授说:“同时,马铃薯还可作为人类太空生存的主要食物来源。”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7#
 谁说的等待 发表于: 2018-4-25 09:42:06|只看该作者

中国2030年或将实现载人登月 下一目标:送人类到火星

源自:央视新闻
  4月24日是第三个中国航天日,国家航天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多位专家接受了央视记者的独家专访,透露了我国正在或即将展开的多项重大航天规划。今年我国将有哪些重大航天发射任务?探月工程又有什么大动作?

年底发射“嫦娥四号”首探月球背面
  首先,在运载火箭方面,我国目前运载能力最强的“长征五号”,将在年底迎来第三次试验飞行。
  2017年7月2日,“长征五号”曾在第二次飞行试验中因故障造成发射失败,目前事故原因已查明。据国家航天局秘书长、国防科工局总工程师田玉龙介绍,“长征五号”完成第三次飞行后,后续将实施探月工程三期“嫦娥五号”探测器发射任务。
天宫一号、神舟八号对接效果图/资料图
  对于广受关注的探月工程,专家介绍,我国计划在今年年底发射“嫦娥四号”展开人类探测器首次对月球背面的探测。
“嫦娥四号”前先发“鹊桥”

  “嫦娥四号”将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并进行探测,由于月球自转公转周期相同,因此月球永远有一面一直背对地球,从地球上就无法直接与月球背面的探测器进行通信。为此,在发射嫦娥四号之前,先发射一颗名为“鹊桥”的地月中继卫星,以实现地球和月球背面的无缝的通讯连接。
  专家表示,中继星将于今年5月发射,要在拉格朗日2点,也就是地月平衡点,设一个中继星。这也是世界上首次在拉格朗(L)2点上设中继星。具备了中继通讯的能力后,将在今年年底进行嫦娥四号的发射。
  专家表示,“嫦娥四号”通过提高探测器的适应性,将有望在月球背面探测任务当中取得大量科学成果。它可以对深空进行探测,真实的反映宇宙的一些信息。

2020年首次探测 第一步“绕落巡”
  除了探月工程,我国的火星探测计划也正在有序推进。那么,对火星的首次探测将怎样进行?据专家向记者透露,我国首次火星探测把目标定在2020年,和我国月球探测计划中“绕、落、回”三步走的部署不同,火星探测按两步来规划
  第一步将一次完成绕火星飞行、火星表面降落、以及火星车巡视探测等三大任务。
  在第一步完成之后,将进行火星探测的第二步,也就是火星采样返回,火星探测器将携带在火星表面采集到的各项样本返回地球,目前第一步已经得到国家批准,第二步正在论证立项的过程中。

计划2030年或稍后完成载人登月
  上面提及的探月工程和火星探测都是在不载人状态下进行,那么,我国载人登月、载人登陆火星任务又有什么进展呢?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高级技术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礼恒表示,专家们建议“探月三步走”,“载人航天三步走”之后,联合起来去建月球的科研开发基地,让人现在月球,先锻炼锻炼、磨练磨练,以后再走向深空。下一个目标,送人到火星。
资料图
  同时,王院士还介绍,为了将更大规模的航天器送上太空,我国也正在进行重型火箭的研究,重型运载火箭箭体直径近10米,全箭总长近百米,运载能力将达到百吨级。
  专家表示,重型火箭现在已经到了关键技术深化论证的阶段,重型火箭将会实现我们更大的一个探月的计划,就是载人登月,2030年或稍后才能完成。
18#
 一眼 发表于: 2018-5-3 16:28:00|只看该作者

揭秘中国“两弹一星”制造细节 看完热泪盈眶

源自:央视财经
原文标题:揭秘中国“两弹一星”制造细节,看完热泪盈眶!致敬,中国的荣光!

  1969年之前,人类不相信能踏上仰望的月亮;1961年以前,人类不相信能离开地球;1903年以前,人类不相信能像鸟一样飞翔;1810年以前,马车还是陆地上最快的交通工具。从1810年到现在的200多年间,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生产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70年,中国将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送上轨道。
  从第1次到第100次发射,我们国家用了37年;
  从第100次到第200次,只用了短短的7年。
  时间如此神奇──是什么在延伸我们的双手?是什么在扩展我们的视野?是什么在缩短我们的离距?是什么让类人变得更加强大?
  创造性劳动就是人脱离动物的根本力量。正是不断增长的创造性劳动,才构成了社会生产力进步的核心内容,才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日新月异、我们的生活呈现色彩斑斓。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接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也在多个场合表达过尊重劳动、尊重人才的理念:“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我们一定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大力宣传劳动模范和其他典型的先进事迹,引导广大民人群众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成风气。”“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
  △央视财经频道纪录片《劳动铸就中国梦》视频
  今天,我们随着央视财经频道纪录片《劳动铸就中国梦》的镜头,走近“两弹一星”科研工作者的“战场”,看他们如何用劳动创造中国荣光。
  “我姓原,原子弹的原,姓这个原,跟原子弹有缘分,我特别自豪。”这是原公浦老人做了一辈子的自我介绍。作为新中国第一代核工业技术人员,他说,他这辈子和原子弹有着割不断的情分。
  1959年,原公浦所在的工厂接到任务,要选调一批优秀的技术工人,到大西北从事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一听是为了祖国建设,刚刚结婚的原公浦毫不犹豫就报了名。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核心部件加工者原公浦:“那个时候有句话,革命战士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国家要求我到哪儿去,国家要调我到哪儿去,我是义不容辞。”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高科技产业几乎一片空白,一无设备,二无人才,三无资金,所有的项目都从零开始。
  原公浦怀揣着建设祖国的伟大理想,走进了神秘的大西北,这一走就是整整三年。
  在这里,所有的厂房都有重兵把守,通行只靠证件,所有的人都不用真实姓名,只用代号。
  “当时一共有几万人,住帐篷,冬天冷得不得了,夏天热得不得了。戈壁滩一般都是7、8级大风,风沙大的时候帐篷也刮跑了,因为大家在帐篷里头有些图纸什么的,所以来风沙的时候,吃的也不管了,被子也不管了,只想抢回这些图纸,最艰苦的时候没有水,汽车拉水要到几十公里外,每天一个人半脸盆水。”
  原公浦的工作是加工原子弹的核心部件──铀球,它相当于原子弹的心脏,误差不超过一根头发丝的几分之一。为了能让铀球的加工不出任何闪失,原公浦加工出的模拟部件堆满了库房,每天十几个小时的高强度练习,让他的技术炉火纯青。
  加工铀球最关键的时刻终于到了,这一天对原公浦来说犹如命运的宣判。
  操作正式开始,一切都在按计划有序进行。突然,“啪”一声,正被加工的铀球从车床滚落下来……
  “我当时全身的衣服都湿透了,人一下子就感觉什么都不知道了,眼前发黑,但是就在一瞬间,我马上就镇静过来,顾不得当时核辐射对人的剂量,所以我把眼镜也拿掉,赶快去抱这个产品看看,拿起来以后离我很近很近,大概就十来厘米,我看这个产品没有碰坏,所以心里就踏实了。”
  空气再一次凝固,所有人屏住呼吸,迎来最后关键的三刀,这是极其重要的三刀。
  “五 四 三 二 一 启爆!”
  半年后,中国第一颗自主研发的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仅耗时两年零八个月。
  又过了两年零八个月,中国第一颗氢 弹爆炸成功……
  这里是另外一个战场。
  1956年,钱学森、钱骥、姚桐斌等一批科学家和数千北大、清华等名校学子,隐姓埋名汇聚到刚刚建成的南苑基地。设备简陋,生活艰苦,但强国梦想激励着这些科技工作者。正如钱学森所说:“我们是白手起家。创业是艰难的,困难很多,但我们绝不向困难低头。”“对待困难有一个办法,就是‘认真’俩字。”
  面对前苏联专家留下的大量不完整数据,除了三台手摇计算机,技术人员只能依靠几百个算盘高手一遍遍手工核算。
  “两弹一星元勋”航天科技集团高级技术顾问孙家栋:“计算室里,它那个组织非常严密,16个人对16个人,就是32个人平行地往前算这个数,一条弹道需要往前算,那个时候大家白天晚上,24小时三班倒这么连续算,需要算两个月到三个月,一条弹道才能算出来。”
  就这样,他们用认真与巨量的劳动弥补了算盘与国外大型电子计算机之间的鸿沟。
  钱三强、钱学森、邓稼先、于敏、孙家栋等我们所熟知的科学家,以及原公浦等一大批默默无闻的劳动者,正是他们的无私奉献和刻苦钻研,使新中国在世界上爆发出一次次振聋发聩的巨响,使中华民族的信心一次次升腾。
  这是智慧与劳动碰撞点亮的火花,照亮整个人类梦想的长河,成就我们梦想的荣光。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9#
 午夜思 发表于: 2018-11-5 17:08:00|只看该作者

中国深空探测路线图浮出:2020年实施首次火星探测

源自:澎湃新闻
原文标题:中国深空探测路线图浮出:2020年实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

  中国深空探测路线图确定,预计在2020年前,将实现月球自动采样返回,完成“绕”、“落”、“回”中国探月工程三步走;同年,将实施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通过一次发射,实现火星环绕和着陆巡视探测。
  11月5日,在珠海举行的第九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高峰论坛上,国防科工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裴照宇作出上述表述。
裴照宇在第九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高峰论坛上讲话
  据裴照宇介绍,中国深空探测活动始于2004年,经过近15年的持续发展,中国深空探测已从月球起步走向全面发展的新阶段,从独立发展走向开放合作的新阶段。
  按照2020年前的规划,中国探月工程要完成“绕、落、回”三步走。
  截至目前,2007年10月嫦娥一号发射在轨运行,圆满完成各项任务,获得全局性、普查性的科学探测数据,获得分辨率120m全月球影像图、高程图、元素含量分布图等;嫦娥二号是嫦娥一号的备份任务,于2010年10月发射,开展了日~地L2点探测;嫦娥三号着陆器已工作五年,2014年实施了月地返回,验证了高精度返回技术。
  裴照宇表示,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在深化论证未来的月球、火星的探测任务,为推进人类对月球的认知作出更大的贡献。
  具体而言,近期将实施嫦娥四号任务,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实现首次地月L2点中继星对地对月的测控、数传中继;开展月基低频射电天文观测与研究、月球背面巡视区形貌和矿物组分探测与研究、月球背面巡视区浅层结构探测与研究。
  预计2020年前,将实施嫦娥五号任务,实现月球自动采样返回,开展月球样品综合分析研究。届时,“绕”、“落”、“回”中国探月工程三步走将全部完成。
  嫦娥六号任务作为嫦娥五号任务的备份,将根据五号实施情况,确定任务的发射时间、着陆地点,并最终实现月球样品自动采样返回,开展综合分析研究。其中,轨道器和着陆器将分别提供10kg质量用于搭载国际载荷。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计划在2020年,通过一次发射,实现火星环绕和着陆巡视探测。具体而言,通过环绕探测,开展火星全球性和综合型的探测;通过巡视探测,开展火星表面重点区域高精度、高分辨的精细探测。
  此外,中国在月球上的探测活动还包括,2024年前后完成小行星探测,2028年前后火星取样返回,2036年前后木星系及行星际穿越探测等。
  裴照宇表示,中国未来的深空探测将遵循开放、合作、共建、共享的原则,与各方开展全方位、各层次的合作,这些合作包括规划对接、任务设计、技术合作、联合实施、成果共享等方式。
20#
 问薇千柔 发表于: 2018-11-5 21:08:00|只看该作者

中国将于2020年左右实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

源自:中国新闻网
原文标题:中国将于2020年左右实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

  中新社珠海11月5日电(记者:孙自法)中国国家航天局系统工程司副司长赵坚5日透露,在深空探测工程领域,中国计划于2020年左右实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后续还将实施3次深空探测任务。
  第九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高峰论坛当天在珠海举行,赵坚在论坛上以《逐梦太空新征程,共筑航天新时代》为题作主旨发言,他在提及中国航天未来重点任务时作上述表示。
  赵坚介绍说,在探月工程方面,2019年中国将发射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实施月球采样返回任务,实现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中“回”的目标。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计划在2020年左右实施,实现2021年火星探测器着陆火星,后续至2030年前后,中国还将实施小行星探测、火星取样、木星系探测及行星穿越等3次深空探测任务。
  此外,在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方面,截至目前中国各类在轨卫星已经超过200颗,自2015年国务院印发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规划以来,中国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发展迅速,2025年前还将研制发射近百颗卫星。在航天运输系统方面,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迄今共实施290次发射,将400多个航天器送入太空,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和小型商业火箭也正快速发展。
  谈到中国航天开展国际合作的重点领域时,赵坚指出,截至2018年10月底,中国国家航天局已与近40个国家航天机构和多个国际组织签署120余项空间合作协定或谅解备忘录,建立14个航天合作机制,深度参与联合国外空委等20个国际组织相关工作。
  其中,中国与巴西合作已经成功发射5颗地球资源卫星,2019年将发射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4A星;中欧目前正在论证和推进以天琴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SMILE为代表的空间科学卫星合作项目;中法天文卫星、中意电磁监测02星研制正加快推进。
  赵坚表示,和平利用和探索外层空间是人类不懈的追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将加快推动航天事业发展,积极开展国际空间交流与合作,使航天活动成果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服务和增进人类的福祉。
  在当天的论坛上,中国国家国防科工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裴照宇发言认为,中国深空探测活动始于2004年,经过近15年的持续发展,中国深空探测已从月球起步走向全面发展、从独立发展走向开放合作的新阶段。
  他说,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在深化论证未来的月球、火星探测任务,中国未来的深空探测将遵循开放、合作、共建、共享原则,与各方开展包括规划对接、任务设计、技术合作、联合实施、成果共享等全方位、多层次合作。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2 03:54, Processed in 0.062401 second(s), 9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