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源苹果,欢迎助农支农,收获阳光自然果的您!

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8245|回复: 33
 1熊猫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康巴汉子 发表于: 2006-1-11 05:25:51|只看该作者|正序浏览回帖奖励|阅读模式

巴文化惊世大猜想──猜想一:巴人造字?

 [复制链接]
巴文化惊世大猜想
开篇的话

  一个城市开始回归自己的文化之源。
  6月18日,三峡博物馆即将在重庆直辖8周年之际开馆迎宾。这是新重庆文化建设的一项盛事。
  《远古巴渝》是这座现代建筑的重要部分,它以最直观的方式,集中展示上古巴文化地域的生活形态。而自大规模的三峡考古发掘开始以来,有关城市文化的探求也成为我们生活中的热点。
  不幸的是,这个热点在很多场合被表现为一个城市与另一个城市的口水之战。而在我们看来,一个城市的文化自信,不在“优劣”式的等级裁判中,而在对自己的不断追问中。
  大约四千多年前,古代巴人在今天的重庆、湖北、四川境内创造出堪与中原文化媲美的古老文明。然而,两千多年前,这个古老的文明却随同这个古老族群的神秘消失而突然中断。在有限的文献记载和古老传说中,远古巴文化像一团云蒸雾霭的谜,缭绕于千里峡江,留给我们无尽遐想。
  随着三峡考古工程的有序推进,有关巴文化的种种谜团,正在逐步揭开。
  生活在这个城市,我们应该了解她的过去。从本期开始,我们将分辑向您展示“巴文化惊世大猜想”。让我们一起,在对历史的追溯中直面重庆这个古老城市的祖源文化。
猜想一:巴人造字?

图语上的古峡迷雾

曾经以为远古巴蜀文明还停留于“洪荒野蛮”的时代,直到三星堆那些令人难以想象的青铜遗物破土而出,我们才明白,当一种文明体系因政治经济的成功而占据绝对主流地位以后,它很可能对另一些高度发育的文明形成掩盖。
古蜀文明的高度发育因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得以凸显,而对远古巴文化的种种猜想,也有望在大规模三峡考古发掘的推进中破解。


护墙上的诡异装饰
一个游弋于今天与过去之间的远古符号,它带给我们的暗示具有强大的力量。
重庆渝中区临江门,魁星楼前公路左侧的路基护墙上,一排神秘的手型装饰浮雕显得格外离奇。这些手掌心正面向外,除拇指似蛇头(或心脏)外,其余四指都如正常的人手,掌心部位刻画有短小的波浪纹。
生活在这座城市的重庆人,又有多少了解这手型装饰的意义?这些手型刻画与我们体内流淌的血液又有着怎样的关联?
临江门地下通道出口处,在紧邻这些手型装饰的地方,20位路过的重庆市民被我们问及这些符号的来源和含义,他们的衣着和言谈举止看上去属于白领。
他们的回答归结如下──
A、40%的受访者不知道还有这些刻画装饰的存在。
B、20%的受访者表示看见过这些装饰,但没兴趣了解它的来源或含义。
C、10%的受访者表示注意过这些装饰刻画,认为那是一些现代艺术作品。
D、30%的受访者认为,这些装饰图可能是少数民族的图腾崇拜。
随访结论:七成受访者完全不了解这些手型符号是什么;全部受访者不知道这些手型装饰的真正来源。
重庆人,对这只神秘的手非常陌生。


神秘之手的文化密码
这只诡异、神秘的手,究竟隐藏着一个怎样的秘密?
这只被重庆人视而不见、见而不知的“手”,却掌握着重庆人血脉深处的许多未解之谜。
这只“手”来源于距今三四千年前的巴人图语。
在即将揭幕的三峡博物馆《远古巴渝》展厅里,这只神秘的手频频出现于代表古代巴文化的青铜器上。透过这只手以及与它相关的一系列巴人图语,一批致力于中国文化研究的人,正力图揭开一个惊天谜团──汉字,是否并非如我们一直以为的那样,仅仅起源于黄河流域?巴人,手型符号的创造者,一个已消失在峡江流域的古老族群,会不会也是代表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汉字的肇始者?
一直以来,汉字被视为黄河流域的文明“专利”。但今天,随着三峡考古工程的阶段性进展,这一“常识”开始受到挑战。


破译手心之谜
是什么样的发现在支持着这个大胆挑战?
让我们走进即将开放的三峡博物馆,到那些跳动着历史脉搏的巴人遗物里去寻找线索。
重庆市文化局副局长王川平说:“三峡博物馆这幢建筑,从诞生之初就注定要与巴渝文脉融合在一起。”
位于重庆人民大礼堂对面的三峡博物馆,从正门进入后,向上共有四层。最神秘的巴人馆──“远古巴渝”就位于这幢现代化建筑的二层左侧。
时光在这个散发出远古气息的展厅里仿佛逆转了数千年。一件件修复完整的上古巴人器物静静地躺在这里,向我们展现属于远古的神秘。柔和的光线下,青铜剑反射着凛冽的寒光。这是令人窒息的冷酷之美。想象巴国武士挥舞它们取走敌人的首级,仿佛能听到数千年前的阵阵厮杀。剑柄处那些尚未解读的图语刻符,犹如数千年前刚出炉的那一刻清晰。它们记录的远古故事,至今仍是一些无法解开的谜团。
在春秋战国时代的许多巴人随葬器物上,都刻有神秘的刻画符号。这些符号,一直以来被视为巴人的图语。其中,手掌、虎头一类的符号,具有鲜明的象形特征,而一些看上去抽象的刻画图形,更蕴藏着神秘的远古思绪。
在这些令人屏息的展品中,一只出土于涪陵小田溪墓群的青铜乐器──錞于,格外引人注目。
1972年,考古专家在涪陵小田溪乌江岸边的一群墓葬中发现了一批刻画有巴人图语的青铜器。2002年,随着三峡工程的推进,重庆市考古研究所开始对这些墓葬进行第四次抢救发掘。这次发掘共清理墓葬13座,获得包括大量精美青铜器和玉器在内的战国至西汉早期重要文物千余件。在先后四次发掘清理中,出土了这只代表典型巴文化的青铜錞于。
这只錞于上刻有6组巴人图语,其中就有我们在临江门护墙上看到的那只“手”。
这只“手”蕴藏着怎样的含义呢?有专家认为,它是手与花的结合。“花”在古汉语里与“华”相通,所以这是暗喻巴文化和中原文化的融合;也有专家认为,这是手和心脏的表现,恰是成语“得心应手”在古代巴人眼中的理解。
重庆师大教授管维良则认为,手心纹是手和蛇头的组合,是古代巴人的图腾崇拜标记。巴人分为两支,除了人们经常听到的虎巴,另一支以蛇为崇拜物,被称为蛇巴。‘巴蛇吞象’中的巴蛇,应该就是这支巴人的图腾。巴人的巫师把手心符号刻在兵器以及器物上,希望他们崇拜的神灵会赐予力量。


图语破译之惑
在大量巴人随葬品上发现的这些神秘刻画符号,被考古及文化学者称为“巴人图语”。这些刻画符号的典型代表是虎纹、手心纹和花蒂纹,主要出现在巴人的青铜兵器、乐器、玺印等器物上。目前发现的巴人图语,总共有200多种,90%出现在青铜兵器上。
在三峡流域和四川盆地,都有为数不少刻有“巴人图语”的文物出现。破解它们的含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工作。
巴人尊白虎为祖先,已被近来的考古发现所证实,虎形图语在巴蜀考古发现中是最常见的。而对这种虎形图语的破解,被认为有了初步的结果。
在重庆开县余家坝发现的战国武士墓群中,发现了大量刻有虎形图语的青铜兵器,如短戈、剑等。一件出土的青铜戈上,绘有龇牙瞪目的虎头,虎口朝向戈柄方向。山东大学教授栾丰实认为:“这个虎头纹表示巴人祈望借助老虎的勇气,也就是向祖先廪君企求力量,是典型的图语类型刻画。”廪君是古文献记载里巴国最早的君主,战死后灵魂化为白虎。
除虎形外,船形符号也常见于巴人的众多器物中。在四川宣汉罗家坝出土的一件錞于上,船形刻画包含了非同寻常的内容,其船头呈“中”字形,有专家认为这是巴人的祭祀符号,祭坛与神树的合体。而上端的“十”字刻画,被普遍认为是太阳的表示。
这批青铜器上甚至有更复杂的组合符号。在一只象征巴人的“虎”上,有一条帆船形状的刻画,船两侧是陡峭的山体,山体间还有云形刻画,似乎在讲述巴人祖先乘船从三峡溯江西进的历史。其余的,还有诸如鸟形、波浪形等各种图语符号,都在等待一一破解。
巴人图语究竟意味着什么?
一些学者认为它们是巴人不同部落的族徽,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层出不穷的虎形刻画。
有人认为这些刻画是巴人的宗教符号,代表不同的宗教仪式或宗教术语。有专家认为,从很多图语的形状特征看,属于规范化、甚至几何化的复杂图案,非常接近巫师阶层宗教祭祀使用的符号。船形刻画则与古埃及太阳之舟的灵魂观相似,也属于宗教范围。
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它们仅仅是形象地表达巴人生活场景而已。
而最后一种观点更石破天惊:这些图语就是巴人文字的雏形!这个结论有根据吗?


图语是一种文字
四川省文史馆研究员冯广宏坚定地认为:“巴人图语”就是巴人文字的雏形!
巴县冬笋坝50号墓出土的3枚带日字格的半通印:1、2号印上的印文皆为汉字的“中、仁”;3号印的印文就是巴人图语,印中上方像心型的图案表示“忠”,下方两个人的图案表示“仁”,1、2号印的“中”与3号印的“忠”相通。专家认为,应当把3号印的巴人图语理解为文字,它表示墓主的道德标准是“忠、仁”。
一直以来,文化学界否认巴人已有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但却不时有相反的佐证出现。
在陕西安康市坝河乡(古巴国地域范围),一件锋利的石斧上镌刻了三个类似结绳记事的符号,另有一件陶质半月形器物,正中刻着日、月形状的图案,“日”以阴阳点连成天体之形,周围环刻5种符号。
同时发现的两块砖上还分别刻有象形符号:一块砖上的铭文分别刻于熊、虎、蛇等4种动物身上,共6个;而另一块砖上的榜书符号竟达12个之多,分两段书写,很像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这些考古发现都在传达着一个强烈的信息:在巴国的版图上,在巴人中,曾经流传着一种古老的、起记事作用的图语体系。
而这些图语,并不是巴人刻画符号的最早形态。更多的发现向我们暗示着更惊人的秘密──


更离奇的发现
考古证实,大约7000年前,生活在峡江流域的巴人已开始使用陶刻符号。更让人惊奇的是,某些符号竟与代表中国最早成熟文字的殷商甲骨文如出一辙。它们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让我们跟随考古学家进入这扑朔迷离的探索。
湖北宜昌,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三峡文明的重要发现地。许多专家认为,在这里发现的一批陶刻符号,是目前已知并可以确定的最早的象形汉字。
余翠秀,原宜昌博物馆副馆长,回忆起当年在宜昌杨家湾考古发掘的情形,仍历历在目。
惊喜到来的时刻,是个晴朗的早晨。吃过早饭,余翠秀同往常一样和同事们开始了田野间的忙碌。“刚开始不到半小时,就听见坡下传来惊喜的呼叫,我心里猛地一跳,意识到今天可能有收获。”但她没想到收获会如此之大。最先出土的一块残缺红陶碎片上,似乎还有些不规则的白色纹路。“外行人看来也许平常,可我们一眼就瞧出,这绝非天然痕迹。看样式,估计是新石器时期的东西。”兴奋中,大量的陶器陆续出土了。重要的是,这些陶器的表面刻画着大量的象形及抽象符号,这一定有着特殊的含义。后来的一系列研究证实了她的猜测──这是中国已知最早的象形文字。
余翠秀认为,杨家湾陶器上一百七十多种符号中,部分符号的特征与甲骨文有明显的类似之处。这一发现将原始汉字的起源上推到距今6000年以前。此外,它也和山东大汶口出土陶器上的象形符号,西安半坡彩陶上的几何符号等,很可能都同属原始汉字形成中(或形成前)不同阶段的表现。
远古时期,巴人即生活在峡江流域,今杨家湾虽处湖北,但鄂西至渝东一线,但凡新石器遗址中都能找到早期巴人特有的遗物,如:深腹罐、圈足盘、尖底杯、大口罐等。
这个重大发现,开启了对巴人与汉字关系的新一轮探秘行动。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康巴汉子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康巴汉子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康巴汉子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康巴汉子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康巴汉子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康巴汉子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灌水]巴蜀考古资料整理 打长牌的老人
34#
 dadisong 发表于: 2009-1-14 20:40:43|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最讨厌的就是,把那些所谓的“政治”文明发达的地方说成是文明程度比较高的说法。中原只是政治发达。一般平原上的人就会弄个政治什么的,根本对人类及社会的发展没任何实际意义。而我们的史家却把政治看成了不起的事。以为有了政治什么都有有了。
http://www.phoer.net , u- C9 a( v( [' B! T
http://www.phoer.net 2 B5 s* n0 k* p4 }, t5 b  ?0 _其实,历史告诉我们,“政治”发达的地方往往生产力很落后。看看现在的世界,政治玩家如鱼得水的地方,生产力就很低下、落后。所以,这一点研究史学的家们,专们要注意。
http://www.phoer.net 9 y! e5 b! K+ B) K' J, k- u- R9 L& P+ B) B* M http://www.phoer.net
酒话,哈哈!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3#
 dadisong 发表于: 2009-1-14 19:46:45|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dadisong 于 2009-1-15 18:15 编辑:' U" @9 _$ [  {# a  j! \& K http://www.phoer.net
" u7 ]( M. l7 L. T# [! H, c http://www.phoer.net
太长了。我接下来会慢慢看。但我忍不住还是要说。楼主文中提到,巴文化起源于鄂西,这绝对是不可能的。巴文化应该起源于三峡。从现在的地名就可以知道,巴山,巫山,巫溪,巴东。都是围绕三峡的。, S/ U& T* k; C4 }" L7 D% o http://www.phoer.net
: h3 j- l& m! G/ _ http://www.phoer.net
当四川盆地成为内陆湖,有一天,天崩地裂,在三峡处裂开一条逢,海水向东流时,大多古人会聚集在裂开的三峡处,而不是作者所说的鄂西。他们要捕鱼。他们会对自己的伙伴说,“咱们搬家吧,去那个水流过的地方,有太多的大鱼!”于是他们就去了。而鄂西,不能提供巴人爱渔的喜好。一条小清江,巴人也太不长见识了。
http://www.phoer.net . c; }( r3 e5 H' F
http://www.phoer.net * |# f& l+ n" R! b还有一点就是,专家们总是把古人想向得太简单,认为他们只会看到自己生活的地方,去不了别的地方,不知道别处的风景,其实错了,古人比我们现代人身体更灵活。他们可以去想去的任何地方,──楚地?秦地?长江下游?长江上游?都可以。所以,地域文化之间的交流从没有断过。而巴人,很可能是所有文化之源。因为,这种地方,是远古人类所热爱的地方,有渔,有盐,有山味,有海鲜。据说还有稻米。
http://www.phoer.net ! U/ k# ^3 q2 }* X5 D/ h7 m) v' ^& b! {5 X+ \) N4 ~9 B0 l, L- v) f http://www.phoer.net
我喝了酒不想说太多。只想说,专家们,要把眼光放长点,站的高度更高一点,别整天在原来的文化资询上面作文章。- |) W/ [$ C2 o. A http://www.phoer.net

http://www.phoer.net ) U* C: @8 Y: u/ s+ t* Y楼主了不起,有这么多好的信息。祝你快乐!
32#
 韦建生 发表于: 2006-3-7 01:42:52|只看该作者
巴蜀的脑壳,很有意思。从某种角度来说,它们是一体的。谢谢!

一直想与楼主联系,因为有证据说明,都江堰的确为巴人所开凿。可惜无从联系。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1#
 代蜀华 发表于: 2006-1-14 16:12:30|只看该作者
  巴蜀两个象形文字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我不得而知。那么,巴蜀的脑壳如此相象又是什么原因?为什么会有“巴蜀”两个字都是由两种动物组成一说?作为一个毫不知晓历史的人来说,这真是我心里的一个解不开的谜。巴人除信蛇还信虎,蜀人虽然信仰和图腾都与巴人有很大出入,但是“巴蜀”一家人,“巴蜀”脑壳一样还有没有更好的解释?
30#
 巴丁 发表于: 2006-1-12 22:36:54|只看该作者
美文己细品了两遍,只能说:预祝先生春节快乐,来年如意万事──小学生向你鞠躬祝福。(我想将此文下载作为资料习读保留,老师答应否)。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9#
 禹石 发表于: 2006-1-11 19:48:26|只看该作者
我断想,如果巴蜀地理形成有一万年,那么,巴人来修都江堰,不大可能。三星堆、金沙遗址、好多年?把“一、1、2、0”当作文字的起源,需要大量的历史考证。蜀国有2千年的学堂,巴渝地区有吗?
28#
 楼主|康巴汉子 发表于: 2006-1-11 05:38:42|只看该作者
结束语

  《巴文化惊世大猜想》系列报道终于画上句号。句号画得是否圆满,还待读者朋友最后下结论。作为参与本次系列报道策划与执行的记者,却是文章虽完,意犹未尽。
  通过这次对巴文化的系统梳理,我们有幸触摸到巴国的史脉,也就是在这份对历史的探寻中,让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我们有了更深的追问,到底什么是重庆历史文化的符号?码头文化?红岩文化?袍哥文化?随着文化猜想的不断深入,有读者加入到了我们的追思之旅中,关于“巴文化应该成为重庆文化名片”的各种呼声也开始流传。
  本次系列报道在读者中引起的反响超乎我们的预料,新华网友“一路欢喜的巴虎”甚至不遗余力地和我们一起找寻线索,交流心得体会。第三辑《巴人创建都江堰?》部分所用资料就来源于他提供的巴人两次灭蜀的史料记载。在此特别向他表示感谢。
  同时,本次报道也得到了北京、四川、湖北、河南、山东等地史学专家的大力支持。他们的专业和严谨,让我们受益非浅。
  关于巴文化,也许还有更新的秘密会在不远的将来出现,也许这些谜永远也无法完全揭开,但我们相信,这个城市及这个城市的人,前进的脚步会永不停歇。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7#
 楼主|康巴汉子 发表于: 2006-1-11 05:38:16|只看该作者
DNA实证

关于土家族人的巴人后裔身份的探寻,有没有科学的实症呢?

从1995年开始,由庄孔韶、潘守勇等专家组成的三峡研究小组,将三峡和清江流域土家族人的血液与悬棺骨骸进行了基因检测的比对,以分析古代巴人和今天土家族的关系。这是国内第一次从峭壁上的悬棺里取出骨骸实施DNA检验,也是第一次用DNA鉴定手段来追寻巴人后裔的疑问。

据潘守勇介绍,骨骸样本是从巫溪、巫山、奉节三个地方的悬棺上取出骨头和牙齿,从中提取DNA。他们从战国至西汉以及更早的商代悬棺中取出37粒骨骸进行测定,同时还选取了明代悬棺中的骨骸样本,另一方面,他们从三峡、宜昌、长阳等10个土家族居住区选择了十几个不同的家系进行活体抽血,提取DNA。研究人员对两项DNA结果进行了比较。

对比的数据显示,西汉以前的古代巴人与土家人的基因联系已经不是特别紧密,只有70%的概率。明朝悬棺里提取的DNA与今天土家人的DNA联系概率达到99%以上。

如此巨大的概率差距,究竟说明什么问题?

潘守勇分析,根据DNA直系血亲辨认概率,通常要达到98%才能确认两个DNA样本之间的血亲关系。战国西汉时期的巴人与现代土家人的联系只有70%的概率,这显然无法确认两者之间的直系血亲关系,我们只能认为他们之间可能有亲缘关系;而明代悬棺样本的DNA与现代土家人DNA的联系概率高达99%,完全可以确认两者的直系血亲关系。“从西汉到明代,DNA联系的差距说明,巴人在这段时间里,有旁系血缘的加入,如今的土家族人已经不能算战国、西汉巴人的直系后裔,但两者之间有亲缘关系”,这是潘守勇得出的结论。

土家族学者、中南民族大学教授彭英明说:“土家族作为一个稳定的民族共同体,也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以居住在湘西、鄂西地区的土著巴人为主体,融合了其他一些部族如汉人、乌蛮等,在唐、宋时期逐步形成的混血族群,他们并非纯粹的巴人后裔。”

犹闻虎啸


秦灭巴国以后,巴人作为一个民族的整体,似乎从历史典籍中突然消失了。但真正的情形是,巴人依然存在,他们同华夏诸多民族一起,同样历经了无数次的王朝更迭与战乱之苦。迷离之处在于,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流寓他乡,一部分人则依然留在故地。历代中央政府依据迁徙后的巴族各自所居之地的不同,或者民俗的差异,而随之给予了不同的称谓。

历史的真相是,作为一个民族整体的巴人,从来就没有消亡。他们血脉犹存,一些支脉在时间的熔炉里渐次融入到汉族中去,另一些巴人则与其他少数民族融合。正是因为这民族的融合中,让我们得以在当代土家人的生活中窥见许多巴文化的影子。

由此我们看到,巴国的消亡,直接导致了巴人用自己的文字记载的历史的中断,大一统局面下的中原强势文化的全面覆盖,又导致了非主流文化在“汉字记载的历史”中处于边缘状态,以至于带给今天的人们许多历史的误会。

每一种文明都不可能彻底消失。巴人的历史已深深刻印在传承者血脉深处。巴渝大地已无可避免地浸润着巴人的血液。我们继承着巴的历史,巴的文化,在洒着巴的热血的大地上虎啸龙吟。


链接

神秘的巴人聚落


两年前,在长江三峡云阳段一个名叫“大梁”的礁石堆上,考古专家发现了这幅2平方米的神秘刻画。

大梁岩画上,沿江岸而建的巴人部落宏伟壮观,层层而上的篱笆,将村落有序划分。篱笆间以梯相连,大大小小的房屋依次分布。第二道篱笆上立有两根竿状物体,它们的顶端都穿着一条似鱼非鱼的动物,根部插于两个刻有大小一致圆形饰纹的方形物体之间。同时,篱笆里还有一位手拿法器而舞的巫师。巫师两旁各有一人,双手倒立,随着巫师的指挥舞蹈。在岩画的上方,一只大网悄然张开,旁边立着一只鸟。

专家们对这幅岩石刻画各有解读。

巴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管维良认为,两根高高矗立的竿状物体,是当时鱼复(鱼凫)巴人的图腾旗帜。竿上漂浮的东西,正是他们的鱼形旗帜。

重庆博物馆专家胡泓则认为,两根竿及竿的底座组合而成的图案,是男性生殖器的抽象表达,代表当时巴人的生殖图腾。那两只鱼身动物,和张网捕鸟的画面,显示出了当时巴人以渔猎为主的生产方式。篱笆里,持杖而舞的巫师,表现的是巫术活动场面。

岩画年代和刻画工具也是专家们争论的问题。有专家认为它刻画于商代末期,是用青铜工具雕琢的;有人认为它有可能是一万多年前远古人类的作品;也有人认为,它纯粹就是明清石匠的兴起之作。
26#
 楼主|康巴汉子 发表于: 2006-1-11 05:38:02|只看该作者
土家族的形成

三国时,“武陵蛮”又称为“五溪蛮”。“五溪蛮”中既有土家族的先民,也有苗、瑶、侗等族的先民。进入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国家的分裂,各族大混杂,巴人及其他各族的迁徙也更频繁,史书记载很混乱,都统称为“蛮”,有“酉溪蛮”、“零阳蛮”、“溇中蛮”、“建平蛮”、“巴建蛮”、“酉阳蛮”、“宜都蛮”等称呼。

在唐宋时,把居住在渝鄂湘黔交界地的土家族先民以地名命族名,称为“夔州蛮”、“信州蛮”、“彭水蛮”、“施州蛮”、“辰州蛮”、“石门蛮”、“溪州蛮”、“高州蛮”等。宋代史书把这一带的少数民族都冠以“土兵”、“土人”、“土丁”等名称,这些称呼的出现,标志着土家族这一民族共同体已初步形成。

“土家”作为族称,是在汉人大量迁入后出现的。特别是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改土归流”后,汉族大量迁入,为了将外地迁入人群与当地土族相区别,“土家”一词开始出现。表明土家族正式形成。

黎小龙认为,土家族是多元一体,除了巴人的后裔外,还有长期生活在武陵山区的土著人、迁入的汉人及其它民族,他们长期生活在武陵山区,相互交融,逐步形成具有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生活方式、心理素质的土家族。巴人有可能是土家族的祖先之一,但不是全部

基因验证

历史充满了巧合,巧合常常导致谬误,但当无数的巧合凑到了一起,谜底就即将揭开。土家族和巴人之间,就有着太多的巧合。


通往远古的长江路

在重庆长江路临江一面的石制护栏上,572个虎头兽面张开血盆大口,整齐排列,从肖家湾直达两路口。这些兽面就是巴人图语中的虎头纹。

《世本》及《后汉书》都记载,巴人最早的首领廪君死后,魂魄化为白虎,巴人认为白虎嗜人血,开始了以人祭祀廪君的习俗。

572个兽面纹,572双廪君的眼,无声地注视着每天经过长江路的重庆人。

文化史常识告诉我们,一个民族的图腾崇拜,往往会像基因一样永久性地遗留在这个民族的文化里。今天,我们能在哪里找到这个白虎“基因”的遗留痕迹呢?

彝族是崇拜虎的民族,在他们的创世史诗《梅葛》里,就有老虎“尸解”成万物的记载:“虎头作天头,虎尾作地尾,虎鼻作天鼻,虎耳作天耳”。但我们不能说彝族是巴人的后裔,因为远在川西的彝族与巴人并无亲族关系。除彝族外,云南的拉祜族、纳西族、白族等,也都崇拜虎。但是这些民族与巴人所在的峡江地区找不到内在联系。

传承“巴虎”的民族究竟在哪里呢?

文献考证发现了我们身边的土家族与巴人的关系,在图腾“基因”的延续上,有没有相应的联系呢?

今天,570万土家人分布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及重庆等地,他们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保持着跳摆手舞、过赶年等古老的风俗。

在土家今天还保留的跳丧动作中,有些细节引起了专家的注意──跳丧人双足前后蹦跳的同时,两只手在脸部前方来回虚拟抹脸的动作;在绕过棺木时,总要晃动肩部,同时左右转动头部,有时还大幅度扭动臀部。

已故民族学专家潘光旦教授曾指出:“土家族跳丧者的抹脸动作是模仿老虎洗脸,而晃肩转头,扭动臀部,则是分别模仿老虎跳跃和摆尾。这些动作反映了土家人对老虎的崇拜。”

古代巴人为了祭祀先祖廪君,年年杀人祭白虎。虎纹大量反映到各种出土的巴人器物上。蓝勇认为:“虎纹发现的地域非常广大,但是,土家族聚居的鄂渝黔湘地区,却是虎纹器物出土最密集的地区,这说明土家与巴人的血缘关系非常密切。”

管维良教授认为:“今天土家族崇拜的白虎家神,是从战神发展过来的。古代巴人与其他部族和邻近国家的战争几乎贯穿了整个巴人历史。从考古发现的材料来看,很多兵器和战旗、战鼓上都有白虎标记。巴人、土家人的原始文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具有强烈的异时性,但它却以一种共同性的面貌呈现在今人面前,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它们的同根性。”


舞蹈风流

虽然从远古巴人战神到土家族家神的转变中,老虎扮演了无可替代的角色。但证据还是太单薄了,能找到更多的证据吗?

歌舞风俗往往在人类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让我们想到了土家族的“摆手舞”。

摆手舞来源于土家人的生活和生产劳动,所以至今土家族的摆手舞中,还保留有磨鹰闪翅、跳蛤蟆、拖野鸡尾巴、打鸟、犀牛望月,以及勇敢擒猎的高浪、切削、五花盖顶这样一些模拟人类早期生活环境的舞蹈语汇。摆手舞除娱乐外,还保留有祈求家神护佑,人畜兴旺,五谷丰登,和平安宁的意义。

其实,有关摆手舞的史料记载早就存在。《龙山县志》记载土家摆手舞蹈:“男女相携,蹁跹进退”。南宋朱熹的“摆手临行一寄声”诗句,也是对土家摆手舞的一种朴素描述。

而表现战斗的“巴渝舞”则有更悠久的历史。《尚书》记载:“周武王伐纣,得到巴蜀精锐力量的帮助。巴师勇锐,唱着歌跳着舞打败殷商的军队。”专家们认为,这是关于“巴渝舞”最早的记录。

管维良认为,用歌舞来帮助取得战斗胜利,是巴人与土家人的一贯做法。古代巴渝舞是“歌舞以凌殷人”,帮助周人取得了胜利,而“摆手舞”既是对战争的演练,也是对祖先武功伟业的追思和祭奠。同时,两者伴奏乐器上也有相似处。“巴渝舞”善用鼓,在宫廷里的巴渝舞都保持了用鼓的特点。今天土家族的歌舞中,鼓同样是重要的伴奏乐器,“击鼓为节,踏地而歌,就是土家族从古代巴人那里继承下来的”。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9-21 06:13, Processed in 0.078001 second(s), 12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