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Sichuanese|查看: 12830|回复: 58
[名人

达·芬奇逝世500周年,意法两国持续上演“争夺战”

 [复制链接]
49#
 水晶猪猪 发表于: 2018-10-25 15:34:03|只看该作者

荷兰呈现达·芬奇笔下的各种面孔:从荒诞到崇高

源自:澎湃新闻
⊙编译:徐思涵

  2019年,是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艺术家莱奥纳多·达·芬奇(1452-1519)逝世500周年纪念。日前,位于荷兰哈勒姆市的泰勒斯博物馆正在举办一场“达·芬奇”展览,展出33件达·芬奇原作,这是荷兰历史上首次回顾艺术家的原作精品,达·芬奇的画作连同其同时代艺术家作品共计90余件皆出自世界知名馆藏。
  展览向观众呈现了达·芬奇对人脸、面部表情的演绎,他笔下的各种面孔,从荒诞到崇高。泰勒斯博物馆馆长说:“达·芬奇一生都在努力把脸作为灵魂的镜子,这就是神话。”
达·芬奇《两个勇士的头像》,1505年,布达佩斯美术博物馆藏
  在荷兰的哈勒姆,大多数人会把达·芬奇与《蒙娜丽莎》和完美比例的《维特鲁威人》的美好形象联系在一起。但是,如果我们活在16至19世纪,就有可能把意大利文艺复兴大师与有着球状鼻子、突出的额头和下沉的下巴等怪异形象联系在一起。
  直到19世纪,达·芬奇几乎所有的著名画像都被私人收藏,他的公共杰作《最后的晚餐》主要供米兰圣玛丽亚戴尔格雷泽修道院(Santa Maria delle Grazie)的游客参观。他的绘画作品大多是有着畸形或夸张特征的男女,自称为“怪脸”,学者称之为“畸形人”,这些作品广为流传,并被大量复制。
  达·芬奇的“男人头像,全脸,狮子头像”,1508年左右。女王陛下Elizabeth II/皇家收藏信托,泰勒斯博物馆
  达·芬奇(1452-1519),年轻人的右侧脸,1510,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陛下/皇家收藏信托基金
  温莎城堡(Windsor Castle)的版画和绘画收藏主管马丁·克莱顿(Martin Clayton)说,当时的艺术家认为这些是“达·芬奇的精华”,他的555幅绘画作为英国皇家收藏信托基金的一部分被保存在这里。
  位于阿姆斯特丹以西12英里的哈勒姆市泰勒斯博物馆目前正在举办达·芬奇展览,以探索这位艺术家职业生涯中的这一领域。参展艺术作品共有90余件,其中33件是达·芬奇作品。
  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真正的艺术家,对所有的事物都很着迷,包括飞行器、建筑学、工程学、植物学、火炮学和人体解剖学,但他喜欢的个人消遣之一是画脸,无论是在笔记本边缘的涂鸦,还是完整构思的草图,最后都被用于画作之中。
  泰勒斯博物馆展出的作品中有达·芬奇和他的追随者的作品90余件。MartijnZegel/泰勒博物馆
  泰勒斯展览的联合策展人米歇尔·普洛姆普(MichielPlomp)说:“据我们所知,达·芬奇从来没有在他的画中使用过怪异的面孔。”在一次采访中他又说:“他写了很多关于在艺术品中拥有多种不同面孔的重要性,但是如果你看看他画的几幅画,到处却都是天使的面孔。”
  普洛姆普(MichielPlomp)先生补充说,达·芬奇经常跟随长相奇怪的人,试图记住他们的脸,以便他以后能画出脸孔的草图。有一次,他甚至邀请了一些陌生人到他家,他跟他们讲笑话,然后画出他们笑脸。
  此次展览的客座策展人、乌得勒支大学艺术史教授迈克尔·夸克斯坦(Michael Kwakkelstein)说:“达·芬奇创造了这些不同寻常的面孔可能是作为人类相貌研究的一部分。”夸克斯坦试图根据这些脸的使用意图,对达·芬奇所画的脸进行分类。
  达·芬奇,“左侧一个年轻勇士的头像习作”粉笔画于纸上,大约1505年。布达佩斯美术博物馆
  有些是为了娱乐。夸克斯坦说:“他创作一系列荒谬可笑的人物形象,他们大笑、咆哮和疯狂的样子,也许是为了自娱自乐。达·芬奇也可能会把它们印刷和雕刻成一系列漫画人物,让人发笑。”
  其他作品是被用来探索怎么表达的。夸克斯坦说:“人的情感和人的性格是达·芬奇艺术的本质特征。”“他对肢体语言、情感和性格有着浓厚的兴趣。”
  展览包括大量达·芬奇所画的各种面孔,从荒诞到崇高。它们的外形最初可能受到硬币或雕塑的启发,如“青年的头像,转向右”,可能是基于安提诺(Antinous),罗马皇帝哈德良(Hadrian)著名的英俊情人,或来自于达·芬奇自己的学生萨莱(Salai),他被描述为“拥有美丽卷发的优雅青年。”
  达·芬奇的“一个青年女子的头和肩膀”(约1490年)经常被描述为“绘画的蒙娜丽莎”。都灵皇家图书馆
  另一幅画作《一个年轻女人的头和肩膀》(约1490年),通常被称为“画中的蒙娜丽莎”,很可能是《岩石圣母》(1483-86)的基础。该展览还包括达·芬奇为《最后的晚餐》所做的三项初步研究,其中包括犹大肖像的素描。
达·芬奇,岩石圣母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在展览的最后一间屋子里,展出了一本完整的印刷版的《最后的晚餐》,它来自一个叫安德烈·迪·巴托利·索拉里(Andrea di BartoliSolari)的追随者,通常挂在比利时的汤格罗修道院(Tongerlo Abbey)。比较两者,很容易注意到达·芬奇的版本提供了更广泛的人类情感和表达。
  泰勒斯博物馆馆长玛丽扬·沙尔洛(MarjanScharloo)在谈到《最后的晚餐》时说:“达·芬奇一生都在努力把脸作为灵魂的镜子,这就是神话。”
  “你看到愤怒、震惊和怀疑,”她站在画前说。“他们所有的脸都表达了我们可以联系到的某种东西,达·芬奇是第一个以这种令人信服的方式做到这一点的人。”
  换句话说,达·芬奇对丑的迷恋是他追求美的一部分。
达·芬奇,犹大头像,1494
达·芬奇,但丁
  讽刺漫画在内的四个怪异头像,1517-1520
达·芬奇,年轻女子为幼童洗脚,1478-1480
达·芬奇,丽达与天鹅,1506-1508
文策斯劳斯·霍拉(1607-1677),两个怪异的脸,1645年,泰勒斯博物馆,哈勒姆
  弗朗切斯科·梅尔齐(1491/3-c.1570),达·芬奇学生,五个怪异的脸和三个侧面的脸,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陛下/皇家收藏信托基金
  展览将持续至2019年1月6日,泰勒斯博物馆,荷兰。
  本文参考资料
  1。《纽约时报》,Why did Leonardo draw these weird faces,作者Nina Siegal。
  2。视频及展品图文来源,泰勒斯博物馆官方网站。
48#
 不取 发表于: 2018-10-11 20:28:0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3D:杭州13岁自闭症女孩画《蒙娜丽莎》 或与达·芬奇作品同展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3D:杭州13岁自闭症女孩画《蒙娜丽莎》或与达·芬奇作品同展
11日媒体报道,来自浙江杭州的13岁女孩源源(化名)患自闭症,但四年级时候,异于常人的绘画天赋被发掘。国庆期间,她画的《蒙娜丽莎》出国参评,广受好评。意大利收藏世家贝利尼家族的继承人更是当即决定把这幅画收藏在始建于1704年的贝利尼家族博物馆。据报道,这意味着画作有可能与达·芬奇等名家作品一同展出。
⊙编辑:王永泉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47#
 天涯蓝天 发表于: 2018-9-9 01:46:00|只看该作者

科学“解密”达·芬奇

源自:21世纪经济报道
  21世纪经济报道 陈华文
  陈华文

  达·芬奇(1452-1519)不仅是绘画大师,还是一位科学发明家。科学与艺术的深度“对话”,让达·芬奇具有非凡的创造力。传记作品《列奥纳多·达·芬奇传》从科学维度解读其成功密码,别有新意。

  达·芬奇和拉斐尔、米开朗基罗是“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画画对于达·芬奇而言,仅仅是人生的亮点之一,在工程学、机械学、医学、地质学、植物学、水利学、军事学等等科学领域,他都有相当深厚的造诣和各种奇思妙想。他一生中留存下了7200页的各类笔记,这是全面认识他的一扇窗户。达·芬奇的手稿包罗万象,可谓是科学的“百科全书”。爱因斯坦认为,达·芬奇的科研成果如果在当时发表的话,科学进步可以提前30-50年。
  与其他同名传记不同,沃尔特·艾萨克森的《列奥纳多·达·芬奇传》以达·芬奇的手稿作为切入点。达·芬奇的潦草手稿,和他的画作一样富有魅力,画作是给别人看的,而手稿真实记录一个人的心路历程。本书的另一特点是,在呈现他谜一样的人生故事时,其聚焦点不是绘画艺术,而是呈现一个科学的达·芬奇。
  一个人如果能取得非凡成就,必然有其独到之处。达·芬奇之所以能创作出《蒙娜丽莎的微笑》《最后的晚餐》等享誉世界的绘画作品,这和他的科学探索不无关系。他创作人物题材的绘画作品,总是透过外表看本质。他画的人物如此逼真、形象,与其说他有极高的绘画天赋,还不如说他是在研究解剖学之后,使绘画作品成为他探索科学的“副产品”。为了揭开人体之谜,在大约30年的时间里,他一共解剖了30具不同性别、年龄的人体。尤其是在人体局部解剖方面,达·芬奇堪称一代宗师,他画下了许多肌肉、肌腱和脸部等人体局部的解剖图和大量人体骨骼图。同时,他精准描绘肺脏、肠系膜、泌尿道的科学图,更是第一个画出子宫中胎儿的人。
  达·芬奇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是全面的,他还是“机器人”的开拓者。他赋予机器人木头、皮革和金属的外壳,又用下部的齿轮作为驱动装置,让机器人可以挥舞胳膊,可坐可立。更绝的是,驱动装置通过一个传动杆与头部相连后,头部就可以转动甚至开合下颌。而一旦配备了自动鼓装置,机器人甚至还可以发出声音。
  对于科学研究,达·芬奇有独到理解。他身处的时代,是宗教占据统治地位的中世纪步入文艺复兴的转型时代,宗教神学在当时的欧洲,具有相当的统摄力和影响力。他大胆走出宗教的藩篱,反对经院哲学家们把过去的教义和言论作为知识基础,而是鼓励人们到自然界中寻求知识和真理。他认为知识起源于实践,应该从实践出发,通过实践去探索科学的奥秘。他坚信科学,“真理只有一个,不是在宗教之中,而是在科学之中”,他的实验工作方法,为后来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牛顿、爱因斯坦等人的发明创造,开辟了新的道路。
  一般而言,人在童年时期,对世界万物抱有浓厚的兴趣,步入中年之后,人的知识领域已经定型,很少学习和探索完全陌生的知识。而达·芬奇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终生像个顽童,对科学和艺术问题热衷刨根问底。这种求知的心态、创造的精神和探索的勇气,是一种可贵的品质。
  有哲学家曾经说过,惊异感和好奇心,是世界进步的不歇动力。类似达·芬奇这样的人之所以能在科学与艺术领域精彩绽放,就是因为在学习知识、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从来不把实用性作为考虑的首要因素。无论从事科学研究也好,艺术创作也罢,都需要一颗纯粹的好奇心,若研究和创作总是与“有用”紧紧挂钩,那么功利主义必然会趁虚而入,科学和艺术真正的创新创造就会大打折扣。
  今天的时代,很难涌现出达·芬奇这样的通才,但是持续探索知识的好奇心,依然十分重要。在达·芬奇的眼中,哪怕一堵污染的墙也是乐趣无穷的。他曾说:“你能在墙上的图案中发现各种风景,里面有形式各异的山峦、河流、岩石、树林、平原……”达·芬奇和他的那个时代一去不复返,但是他在科学和艺术领域对人类所作出的贡献,历史不会忘记。(编辑:董明洁 许望)
46#
 大卫 发表于: 2018-7-2 09:57:01|只看该作者

达·芬奇《抱银鼠的女子》

源自:中国文化报
⊙作者:刘淑萍

抱银鼠的女子(油画)意大利 列奥纳多·达·芬奇 恰尔托雷斯基博物馆藏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岩间圣母》等最为人们所熟识,这些画作表现了女性的典雅和恬静,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于女性美的审美理念和追求。相比这些名作,达·芬奇还有很多其他画作也非常优秀深邃,展现了其精湛的艺术造诣,如《抱银鼠的女子》。
  我知道这幅画的名贵缘于十年前一部波兰电影《盗走达·芬奇》在中国的上映──被盗的正是《抱银鼠的女子》。这幅画创作于16世纪,相关的记载却直到18世纪才被后人发现。但一经发现,人们便知道了它非凡的价值。
  《抱银鼠的女子》画中美女名叫塞西莉亚·加拉拉尼,是米兰公爵最受宠的情妇,米兰公爵是达·芬奇的朋友,也是他绘画的经济赞助人。塞西莉亚出生于高知家庭,更以丰富的内涵和美貌著称,被誉为“美得像花一样”。这幅肖像画的是上半身,画面上的她气质高贵沉静,稍稍侧坐,面部表情温顺柔和,虽然她的身体向右侧转,但她的脸却转向了左边;她的眼睛炯炯有神,眼珠可见轻微的反光;她的脖颈上佩戴着一条黑色珍珠项链,让脖子更显修长;头顶上有一张带有金线的薄纱和黑色发带帮她固定了一个整洁的中分发型,使得两边头发紧贴着脸颊,头发在后脑扎成一个马尾;她的双臂中依偎着一只灰白色的小貂鼠。画面非常细致,她伸出的手每一片指甲和轮廓、关节四周皮肤的褶皱,甚至连弯曲手指的肌腱都画了出来。而她衣服上的深蓝色是当时最贵重的颜料,提取自一种很稀有的矿物质。
  画面中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明暗的处理,画家运用光线和阴影衬托出塞西莉亚完美的头部比例和优雅柔美的脸庞,创造出了一种极致的美丽。画中的貂鼠毛色光润,充满朝气,形象生动,栩栩如生。整幅画里人和动物形神兼备,使得这幅肖像画得到世人的推崇。据塞西莉亚与友人的通信所说,达·芬奇作这幅画时她“还不够成熟”,实际上是16岁左右的少女,正是含苞待放的年龄。
  现代学者认为,这幅画对读者有着巨大吸引力的另一个原因是,画里存在着令人费解的二元性暗示:爱与被爱,动物和女子,女子和公爵以及画作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她是情妇,不是合法妻子;她是掠夺者,但也是猎物,正如她怀里的动物也是她和公爵的宠物一样;而画作者达·芬奇因为受到公爵的赞助,要屈从于公爵的意愿,他又何尝不是公爵的猎物呢!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45#
 大卫 发表于: 2018-4-25 11:17:09|只看该作者

“全能天才”达·芬奇:画家、雕塑家、解剖学家

源自:中华读书报
⊙作者:余凤高

达·芬奇画像(弗朗切斯科·梅尔齐绘)

胎儿在子宫中的解剖图(达·芬奇绘)

克洛·吕斯城堡

  意大利的文艺复兴,用恩格斯的话来说,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时代”。在这个时代中,产生过多少伟大的文学艺术家、政治思想家和科学家啊,而且这些伟大人物都是那么多才多艺、学识渊博,全是多学科的专家。如达·芬奇(1452~1519),乔尔乔·瓦萨里就称他“无论从事什么,都出类拔萃……是上帝的特殊施予,而非人类力量所能创造的奇才”。他既是画家,又是雕塑家、建筑家,并通晓语言、自然科学、数学、哲学、历史,尤其是和他的绘画雕塑密切相关的解剖学,被公认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大解剖学家。
  实际上,医学史家们设想,达·芬奇研究解剖学的机会并不比其他人当时所能有的机会更多,为什么作为一个艺术家的达·芬奇,在从事解剖学的研究上,取得的成效却能胜过他同时代的专职解剖学家?耶鲁医学院的安东尼·乔斯(AntonyMer linJosea)的回答是:“达·芬奇有一种无法压制的欲望,去了解一切事物,并要亲自加以证实,而他的同时代人,只满足于或多或少依赖他们前辈的说法,并依这些说法来解释自己的所见所闻。”
  达·芬奇深信在了解事物、掌握知识上,最可靠的方法是通过自己的亲身观察和实验。在研究解剖学方面,他毕生都是这样做的。
  达·芬奇很早就接触解剖了。当时他还只有15岁左右,他的非婚的生父,那个在佛罗伦萨声望极高的公证人把他送到韦罗基奥那里当学徒。安德里亚·德·韦罗基奥是意大利著名的佛罗伦萨画派画家和雕塑家。在韦罗基奥的工作室,达·芬奇接受了多方面的训练:绘画、雕塑以及机械工艺技术,尤其是局部解剖(topographicanatomy)。在韦罗基奥工作室差不多10年的时间里,达·芬奇研究了人体的基本结构,画下了许多肌肉、肌腱和脸部等的解剖图,还初步涉及解剖对于绘画和雕塑的应用,成长为一位局部解剖的大师,甚至被吸收进了佛罗伦萨画家行会。
  达·芬奇继续深入研究人体解剖,还有一个目标,就是要据此说明人体即是大宇宙中的一个小宇宙,其运行规则与大宇宙相同。
  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大宇宙—小宇宙理论影响很大,著名医学史家拉尔夫·H·梅杰甚至认为它是整个“中世纪的基本理论之一”;直到中世纪,甚至到了文艺复兴时代,很多人都还赞同星球的力量对地球和人的作用。达·芬奇声称,他就是要按照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天文学家克劳迪乌斯·托勒密在《宇宙志》中所采用的方法,用解剖图来展示“人这个小宇宙”:“正如托勒密把大宇宙分为若干区域,我也将人体这个小宇宙分为若干部分,从不同侧面说明其功能,把描绘人体的全图明摆在你眼前,就各个部位分析其运动能力。”
  随着解剖研究的进行,达·芬奇认识到,这项研究必须包括从婴儿到老年的人体,还要包括胎儿在不同时段的形体。他这一解剖研究的总体计划是要研究人体各部位的骨骼和骨骼表面的皮肤。这项研究进展到最后,他已经解剖过30具人体。这是他入居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特意为他安排的克洛·吕斯城堡的第二年,即1517年10月10日,红衣主教路易吉·迪·阿拉贡和他的随行秘书安东尼·德·贝阿蒂斯前来拜访时,达·芬奇亲口所说,他还向他们展示了各类书稿、解剖图稿和画作。除此之外,证据显示,达·芬奇还研究过多种动物,包括他最喜欢的公牛和屠宰场上刚刚杀死的猪。
  关于达·芬奇从事解剖的资料还有很多。1507~1508年的冬春之交,已经积累了不少解剖经验的达·芬奇进入了佛罗伦萨的“新圣玛利亚医院”,探访了不少病人,还解剖了一些死者的尸体,有男人也有女人,有老者也有幼童。他对女性的身体,特别是子宫等生殖器官的结构很感兴趣,绘制出许多素描。他记载说,一天,他和一位住院的老人谈天。老人坐在床上,声称他只是有些体虚,别的不觉得有什么不好,虽然他已经100多岁了。后来,达·芬奇在笔记中记述了这件事说:“可见,他是没有任何死的征象,便平静地过完他的一生的。我对他作了解剖,想了解如此舒畅而死的原因。”
  此前,据一位叫兰德奇(Lan ducci)的店主的日记,1505年1月的一天,达·芬奇还在佛罗伦萨的“圣十字大教堂”(SantaCroce)做过一次公开解剖。达·芬奇十分重视解剖演示对医学生的重要意义,他常常说起,实物和绘图的演示是远远超越口头演示的优越性的。
  达·芬奇在他的笔记本上曾经这样写到他所做的解剖:
  你说观察示范解剖要比看这些解剖图好,你是对的,因为能看到这类图中所表明的一个人所有的细部,凭借你的聪慧,你也看不到或者得不到某些静脉的知识,但为了获得这些方面真实、完整的知识,我已经解剖过十多具人体,揭开全身所有的部件,将静脉周围最细微的肌肉都剥离出来,没有血液喷发出来,只有难以觉察的毛细管溢血。由于一具尸体不能存留太久时间,须得用多具尸体,一步步进行,才能给我们提供完整的知识。这解剖我就做了两次,为的是找找有无差异。虽然你喜爱这类工作,你或许会因天然的恶心而止步;如果这恶心没有阻扰你,你或许会因惧怕与这些尸体为伴,度过一个个黑夜,因切割、剥离和厌恶面对而止步;如果这也没有让你止步,那么,你或许会缺乏描绘所必须的绘图技艺;如果你已有绘图的技艺,你或许不能和透视法结合起来;如果能结合了,你或许还不懂几何体示范的方法和估算肌肉的力度与强度的方法……
  有关这些,不论有没有全在我这里看到,我已写出的120册书会给出“是”或“不是”结论
  ……
  达·芬奇强调,“你需要作三次(解剖)才能对静脉和动脉完全了解……再作三次解剖来了解体膜,三次解剖来了解神经、肌肉和韧带,三次解剖来了解骨骼和软骨。……还必须专门对女尸作三次解剖,因为女人有子宫和胎儿而有更大的神秘性……”
  这里,达·芬奇仅是从技术层面上,还没有提到获得材料的不易。阿克塞尔·凯恩等著的《医学史》(中译本叫《西医的故事》)写道:“从14世纪开始,一些渴望知识的人们──医生和艺术家──冒着生命的危险探索人体的秘密,达·芬奇便是很好的解剖学家。近1510年,他通过在夜间偷偷研究尸体,绘出人体解剖图──这些作品在他生前没有发表。”(闫素伟译)
  达·芬奇“冒着生命的危险”,极其认真地以精致的技巧进行人体解剖,不但在方法上,而且在实效上,都受到极高的评价。
  意大利那不勒斯大学著名文艺复兴理论家、达·芬奇研究专家卡罗·卫芥在他所著的《达·芬奇传》中写道:“列奥纳多(达·芬奇)的研究方式有十分重要的创新意义:他不仅用文字工具描述解剖学操作,还借助绘画手段记录身体的形态,甚至是那些几小时前尚且鲜活的尸体的最后一次抽动,随后再用手术刀对其开膛破肚。列奥纳多的绘图方法也相当独特,他试图尽可能忠实地展现被解剖部位的状态:从外部方位形态到内部结构,从剖面图到轮廓渐变细节图。他的解剖图角度多样(甚至从八个不同的角度进行绘制),记录的步骤非常详细,简直具有电影画面的效果。列奥纳多毕生都在研究生命体与几何体在形态上的相似之处。”(李婧敬译)
  可惜的是,虽然达·芬奇曾在笔记中表示:“1510年冬天,但愿我能完成论解剖的作品”,只是他这一计划还是未能付诸实现。一方面是缺少蚀刻板的印刷技术,因为只有这一技术,才能确保他解剖原图中描绘的精细明暗效果在金属刻板中得以完好再现;另一方面,也缺乏一个主动的合作者。原本一位年轻的维罗纳医生马可安东尼·德拉·托雷(1481~1511)曾邀请达·芬奇参加他的解剖学实验展示,可能还想聘请达·芬奇任他实验室的荣誉教授,以便他上课之时,在助手解剖尸体、他自己向学生展示人体各个部位的同时,达·芬奇能迅速用图画将它们记录下来,再由学生们据他的画稿抄写和临摹。但是,1510年9月至1512年2月间的一场鼠疫席卷维罗纳,马可安东尼可能因解剖尸体受到感染,突然于1511年离世,达·芬奇的计划也就无从实现。虽然如此,美国史学家丹尼尔·J·布尔斯廷(1914~2004)在他的名著《发现者》中这样评价达·芬奇在解剖学上的地位:
  列奥纳多(达·芬奇)除写关于绘画、建筑和机械的论文外,他还想写一篇有关解剖的论文。他从没发表过自己的任何一篇论文……如果他完成了他的那篇解剖学论文并且发表出来,那么医学科学可能会进步得更快些……
  ……我们从他几千页隐晦杂乱的笔记中收集到的解剖学文字,显示出列奥纳多观察到并记录了他以前的人从未见到的东西。如果他能设法把他的观点集中起来而不是由于兴趣广泛而分心,那他很可能成为(古希腊大医学家)盖仑的继承人。(李成仪等译)
44#
 花花大姐 发表于: 2017-12-2 10:38:00|只看该作者

大都会前馆长为何质疑4.5亿美元的达·芬奇画作?

达芬奇《救世主》在修复前和事发后引起的“躁动“点评。图片:托马斯坎贝尔Instagram截图
  11月22日,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任馆长托马斯坎贝尔(Thomas P。Campbell)在自己的社交媒体Instagram上就达芬奇以4.5亿美元成交的《救世主》与异议者公开开战,TAN编辑Anna Brady在第一时间进行了报道。一场“闹剧“就此在Instagram上演。
  坎贝尔(账号名@thomaspcampbell)因为在Instagram发布了一张拍卖史上最贵的画作──《救世主》修复前的照片,并配文“4.5亿美元?!希望那个买家了解艺术品修复的问题“,掀起了轩然大波。值得注意的是,坎贝尔@了佳士得Instagram官方账号(@christiesinc)以确保这张画作上拍的拍卖行能看到他的评论。与此同时,他还顽皮的加注了标签“#读小字”(#readthesmallprint)。
  声名不佳的托马斯坎贝尔令人意想不到的批评很快激起了纽约艺术评鉴专家Robert Simon在评论区里的强力指责。Simon在2005年从一家不起眼的美国拍卖行购得了这幅《救世主》,之后以R.W.Chandler公司的名义聘请备受敬仰的修复师Dianne Dwyer Modestini来拯救这幅破损的耶稣像。
  面对Simon的评论,坎贝尔也在自己Instagram评论区做出反攻(并以“似乎有人太过敏了“作为结语)。此外,他笔锋一转,把矛头指向了佳士得美洲区战后与当代艺术联合主席Loic Gouzer。他对坎贝尔发布的言论显然颇为反感。但是Gouzer至少(礼貌地)通过私信的方式与坎贝尔直接对峙,并未(像坎贝尔一样)公开回复。在指责了Gouzer用“盛气凌人的话捍卫(佳士得的权益)”后,坎贝尔则以老套的论调结束了他的辩驳:“如果你不喜欢我发布的状态,你大可取关“。
  这场大V互怼以此告终,并且随之产生了一份萦绕不散的质疑:社交媒体是否将一位拥有博士头衔的前世界级博物馆馆长降格到无异于一个以冷嘲热讽为武器的90后。
  然而,纵使这些社交媒体上的争议看起来如此的不体面,但我仍然相信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真实的(甚至发人深省的)关于当今艺术商业的视角。
  尽管从《纽约时报》到《福布斯》,再到《Vogue》等媒体在报导中都将Instagram视为艺术销售模范的变革性工具。但证据与经验告诉我,Instagram最大的功效在于它提供的信息,而并非实际交易。
  哪些艺术家和展览正受到哪些有影响力的藏家、策展人和艺术商人的关注?针对某些帖子,艺术圈内人士该以哪种规模和路径作出回应?谁与谁在会谈、工作或是争吵?这些都在哪里发生的?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网络信息都具价值。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内容都显得平庸、危言耸听甚至是自我毁灭。这也就带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么多来自严谨的或官方系统的高层人物都不禁降格到这样一个集中了萌狗狗图片和聊骚对话的平台,展开以互怼为乐的生死搏斗呢?
  我的推论是,撇开人类期望沟通的永恒需求不说,绝大多数业内人士都觉得,他们必须对类似《救世主》这样时髦的话题持有自己的观点。更重要的是,你需要通过社交网络让整个世界都了解你的观点──如果你想让你的同行和后辈们知道你还没有从圈中出局,仍然值得大家所关注。
  我们真正面对的更多是八卦的民主化,而非艺术本身的民主化。但是,正如已故知名记者Liz Smith所说:“八卦是更早现身的新闻,只不过比起新闻本身,它穿上了一条魅惑的红丝绒晚礼服裙。“
  我们每一位玩转社交媒体的艺术圈中人,在每一次觉得自己不得不大肆发表评论并按“发送“键之前,请不忘提醒自己:今日的虚张声势或会变成明日的现实。
源自:artnet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43#
 大卫 发表于: 2017-11-8 08:38:01|只看该作者

达·芬奇“男性蒙娜丽莎”将拍卖

源自:法制晚报


  达·芬奇画作《救世主》展开拍卖前的全球巡展。早前在纽约佳士得揭开“神秘面纱”  法制晚报讯(记者:黎史翔)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今年的纽约秋季拍卖即将开启,佳士得带来了许多重量级的拍品,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无疑是达·芬奇的画作《救世主》,估价达1亿美元。
  11月15日,纽约佳士得将举行“战后与当代艺术夜场”拍卖,达·芬奇的画作《救世主》将上拍,估值约1亿美元。
  《救世主》高约66厘米,宽约47厘米,有人称它为“男性的蒙娜丽莎”,因为这两幅旷世巨作几乎都是在1500年左右创作的。
  该作品在很长时间内被认为是达·芬奇的弟子之作,1958年在伦敦苏富比拍卖时成交价仅为45英镑。2005年,这幅作品出现在一次美国的小型地方性拍卖中,当时也被归类为复制品。直到2010年底,一个由国际专家组成的团队鉴定其为达·芬奇真迹,这幅画作的估价因此暴涨。
  达·芬奇目前流传于世的作品不到20件,绝大多数均被博物馆收藏,《救世主》是目前唯一一件也是最后一件私人藏品。
  据了解,在11月15日正式开拍之前,这幅《救世主》将会在香港、洛杉矶、伦敦和纽约举行展览。编译/记者 黎史翔
42#
 奥燕 发表于: 2017-10-25 08:38:00|只看该作者

达·芬奇《救世主》伦敦展出 估价1亿美元将拍卖

源自:新华网


  当地时间2017年10月24日,英国伦敦,达·芬奇画作《救世主》(Salvator Mundi)在伦敦展出。这幅画作将于11月15日在纽约佳士得进行拍卖,估价1亿美元。(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41#
 奥燕 发表于: 2017-10-20 06:38:00|只看该作者

1亿美元估价的达·芬奇《救世主》已有买家保底

源自:artnet新闻

原文标题:1亿美元估价的达·芬奇《救世主》已有买家保底,花落谁家11月15日揭晓

  世界上在博物馆可见的只有15幅达·芬奇的真迹,而第16幅就是佳士得纽约11月15日即将上拍的《Salvator Mundi》,意为《救世主》(Saviour of the World),估值一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亿5900元)。
达·芬奇,《救世主》
  作为全球巡展中唯一的亚洲站,《救世主》在香港进行了为期三天半的预展,展示期间观众得以在一米半的近距离欣赏到这幅作品。
达·芬奇《救世主》亮相香港佳士得,由左至右:佳士得纽约战后与当代艺术部门主席卢瓦克·古泽、佳士得亚洲区总裁魏蔚、佳士得古典艺术部门主管 Francois de Poortere
  底价一亿美元的《救世主》几乎用完了此番佳士得秋拍的保险费上限,佳士得亚洲区总裁魏蔚笑道:“把画运到香港来,佳士得此番需承担不菲的运输保险费用,预展地点位于中环的历山大厦更是压力颇大。”
  《救世主》这次被安排在11月15日的纽约战后及当代艺术晚间夜拍,同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估价5000万美元的作品──60幅独立画作组成的《六十幅最后的晚餐》(Sixty Last Suppers)同场竞拍。这场拍卖被佳士得战后与当代艺术部门联合主管卢瓦克·古泽(Lo?c Gouzer)称为“这是来自两位艺术家的对话”。这也是佳士得试图打破并模糊传统拍卖类别界线,将“混拍”这一概念引入艺术市场、引导藏家。
卢瓦克·古泽,佳士得纽约战后与当代艺术部门主席
  在传统观念下,欣赏并收藏古典绘画大师级画作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及荷兰黄金年代作品的都是相对年长、研究型的资深藏家,此次《救世主》和安迪·沃霍尔《六十幅最后的晚餐》并置拍卖,也是拍卖行吸引其他藏家、尤其是年轻藏家入场之意。
安迪·沃霍尔的《六十幅最后的晚餐》将与《救世主》同场竞拍
  魏蔚向《艺术新闻/中文版》表示,古典绘画大师级作品在亚洲刚刚起步,只有个别藏家收得较多。由于其题材涉及文艺复兴及宗教,脱离了历史叙事语境和文化背景,将它们介绍到亚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仅就艺术品价格而言,除了个别如《救世主》般的“天价作品”,早期绘画大师级作品价格偏低,适合在这个阶段入手。
  作为唯一一幅也是最后一幅可以市场上流通的达·芬奇的作品,《救世主》可谓是沧海遗珠,命运翩跹,一度在很长的时间都被视为达芬奇门徒的作品。其最早著录于十七世纪英皇查尔斯一世的皇家收藏之后经手白金汉公爵(Duke of Buckingham),然后在世间淹没了两个多世纪,直到1900年才在市场上重现。1958年,伦敦苏富比以45英镑拍出此画,之后它再度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于50年后的2005年出现在美国一家小型拍卖行的拍品中,此时它已经被重新修饰:历史宛如重重迷雾遮盖其本来的面目,经过专家长达六年的研究和鉴定,拨云见日,最终由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证实为达芬奇的真迹。其流传过程辗转反复,也为此画凭添许多神秘。
2011年,CNN 艺术记者 Nick Glass(右)对话《救世主》修复师 Dianne Modestini,图片来源:CNN
  《救世主》上一次对公众展出是在2011年于伦敦国家美术馆(the National Gallery,London),时隔六年,它又将出现在拍场,这可以被视为古典绘画大师级作品从博物馆移师自由市场的风向标,或许将来会有来越多的顶级艺术品以“商品”的形式出现在公众面前。魏蔚亦指出,已经有顶级博物馆希望借展此画。当越来越多艺术专业人才从传统的博物馆被“挖墙脚”到商业艺术机构,也许会推动越来越多的博物馆级藏品流向市场。
  至于《救世主》最终将会被谁收入囊中?魏蔚透露,已经有买家委托保底,因此此次并无流拍的可能性。而在11月15日的纽约晚间拍场究竟会一锤定音还是厮杀多个回合,势必成为下个月外界最为关注的艺术新闻。当被问及是否可能由亚洲藏家购入此画时,魏蔚表示:“从艺术家和画作本身,《救世主》都具有唯一性,非常期待亚洲有人能将这幅传世之作买回来。”
  (采访、撰文/傅译文)
40#
 奥燕 发表于: 2017-5-3 15:38:00|只看该作者

达·芬奇的《维特鲁威人》藏了什么秘密

源自:新浪天津

  15世纪90年代,在一张比现代标准信纸略大的画纸上,达·芬奇极其严谨、细致地画下了一个充满神秘隐喻的图像──一个卷发赤裸的男子展开四肢,站在重叠的方形和圆形中间,这就是《维特鲁威人》。
  彼时,他正全神贯注于研究个体的灵魂。
  数世纪后,人们从这幅画里看见了达·芬奇英俊的相貌、卓越的才华、无上的智慧、冠绝的远见、莫测的神秘……然而,他缘何创作这幅画?其中暗藏了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
  《达·芬奇幽灵》的作者托比·莱斯特像真正的探秘者那样,从一部部典籍中寻找蛛丝马迹,抽丝剥茧,揭开《维特鲁威人》的神秘面纱。
  从古罗马到文艺复兴时的意大利,莱斯特描绘出一幅幅史诗般的宏伟画卷。在这当中,《维特鲁威人》的“幽灵”始终如影随形。一旦掌握了理解有关这幅画的全部知识的钥匙──人是宇宙的缩影,这个“幽灵”将现出真身。我们也将重新走进文艺复兴,走近达·芬奇,重新认识这位既是普通人又是伟大艺术家的非凡之处。
  除此之外,《达·芬奇幽灵》还为我们展现了达·芬奇许多不为人知的方面。他相貌俊美,喜欢穿长度及膝的玫瑰粉色短上衣,也喜欢长相俊朗、身材健美的男性,更重要的是,他还是个“段子手”,私人笔记里记录了大量笑话。
  《达·芬奇幽灵》不仅是一部介绍、揭秘世界最著名文化符号的艺术史,还是一本如侦探小说般的探秘之作,在打破惯常思维的同时,为我们呈现文艺复兴及其前后时期的历史画卷。
  我要讲一个世界上最著名的画的故事,主角是列奥纳多·达·芬奇画在一个方形和一个圆形之中的男人。
  艺术史家称之为《维特鲁威人》,这幅画是基于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大约两千年前提出的一系列人体比例而作的,但并非所有人都知道这个名字。当我向别人提起它时,他们经常一头雾水,直到我开始形容那幅画。然后,他们的眼睛里就会闪烁出火花,意味着他们想起了这幅画。一个人曾对我说:“是不是就是那个赤身跳开合跳的人?”
  不管你管这幅画叫什么,你肯定知道它。它无处不在,被人们用来传递各种讯息:艺术的壮丽、健康快乐的本质、几何和数学的力量、文艺复兴的理念、人体的优美、人脑的创意潜能、人类精神的普遍性等
  简而言之,它是遍及全球的偶像,无人能否认它的号召力,但几乎没人知道它的故事。
  我对这个故事的兴趣,始于写上一本书《世界的第四个部分》的时候,那本书讲述了一幅地图的故事,正是那幅地图在1507年为美洲命了名。写那本书时,我进入了一个奇怪而又美好的世界,那里有各种古代地图、地理概念、对宇宙的想象。一天,我被一张中世纪地图迷住了,这张地图吸引我的地方,应该也会吸引任何第一次看到它的人──它和《维特鲁威人》有着非同寻常的相似之处。
  随着对中世纪手抄书的深入研究,我发现了越来越多相似的画面──在世界地图里、在宇宙示意图里、在星座指示图里、在占星图表里、在中世纪插图里……我开始意识到,列奥纳多不可能凭空构想出维特鲁威人,这个人物有着诸多前身。
  在《世界的第四个部分》里,我谈论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的地图绘制时,简单提了一下《维特鲁威人》。这幅画对于那本书要讲的故事并不重要,因此我无法在它上面逗留太久,但是离开它之后,我一直在脑中的后视镜里回视渐渐远去的《维特鲁威人》。
  这幅画里藏着什么故事?其中包含了什么样的遗失的世界?它能如何从新的角度为我们展示列奥纳多和他的时代?为什么从没有人试图讲一讲这幅画的故事?很快我被这个念头迷住了,大约两年之后,这本书诞生了。
  从表面上来看,这个故事似乎非常简单。罗马帝国兴盛之初,维特鲁威提议,人体可以恰好放入一个圆形和一个方形之内,大约1500年后,列奥纳多用令人难忘的视觉形式展示了这个概念。
  事实要复杂得多,维特鲁威是在一本建筑学著作里描述的这个形象,他相信人体的结构应与神秘的宇宙几何学标准相一致。因此,方形和圆形尤为重要。古代哲学家、数学家、神秘主义者长久以来一直认为,这两个形状有着奇特的象征力量──圆形代表宇宙和神性,方形代表尘世和世俗性。因此,任何提议人体可以恰好放入这两个形状的人,其实都是在回应一个古代形而上学理论。人体不仅仅是根据支配世界的准则而设计的,人体就是宇宙,是宇宙的缩影。
  数世纪以来,这个被称为宇宙缩影的理论,以令人诧异的程度带动了欧洲宗教、科学、艺术、思想的发展。在15世纪末,列奥纳多毫无疑问也被这个理论深深吸引,他推测,如果人体的结构真能反映宇宙的结构,那么通过比以往任何人都要更仔细地研究人体,也许能看见并理解整个世界。
  《维特鲁威人》用强大的视觉方式总结了这个梦想。从表面看来,这只是一幅研究人体比例的习作,但它其实更微妙、更复杂,它是一种深刻的哲学推测,也是一幅理想的自画像
  列奥纳多脱去所有衣物,测量自己的身体,从而代表了一种人类永恒的希望:或许我们能够理解自身如何存在于这宏大的万物体系之中。
  《维特鲁威人》其实包含两个故事:一个是个人的,一个是集体的,个人的故事当然是属于列奥纳多的。我将尽我所能,再现1490年前的那几年,描绘列奥纳多是如何最终作出这幅名画的──这个故事陌生得出人意料。
  和《维特鲁威人》一样,列奥纳多也是大众偶像,经常被人用于各种不同目的,因此人们总是忘了他曾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事实上,他几乎成为了一位彻头彻尾的神秘人物,他像是个预言家和魔法师,拥有近乎超人的能力,完全超越了自己所处的时代。正如一位现代历史学家所言:“列奥纳多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完人,他迈着大步前行,你能想象他与中世纪人有多不同,他就有多不同。”无数学者赞同这个观点,但这不是你会在这本书里见到的列奥纳多。创作出《维特鲁威人》的列奥纳多,事实上既中世纪又现代,既缺乏原创性又充满远见,他也因此更加复杂、迷人而又神秘。
  第二个故事涉及范围更广。在这个故事里,维特鲁威人在2000多年前以概念的形式诞生,之后缓慢前行,历经数个世纪,直到命运让他与列奥纳多相遇。这是一个漫长宏大的故事,跨越世纪、跨越大陆,也跨越学科领域,各色人物、事件、思想在这其中进进出出。有时故事似乎漫游到了远方,但至少我希望这并非毫无缘由,每一个新的事件、新的篇章,都是为了让读者更加深入探究列奥纳多其人、其画。
  显然,这两个故事的开端相去甚远。我将用不同的方式来讲述这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将脚踏实地地围绕个人展开,第二个故事则涉及不同思想,因而将从一定高度出发。随着本书的不断深入,这两个故事的枝节会逐渐缠绕,直到在最后一章里彻底合二为一。这两个故事都充满了视觉细节,这也是为什么这本书里有许多不同时期的插图和图表。如果你从头至尾迅速翻阅本书,应该能发现这些图像会渐渐活动起来,就好像一帧帧加速的电影画面。最终,它们将逐渐进化成列奥纳多的维特鲁威人。 节选自《达·芬奇幽灵》
源自:城市快报(天津)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8 20:29, Processed in 0.312001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