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4325|回复: 58
#
跳转到指定楼层

[名人达·芬奇逝世500周年,意法两国持续上演“争夺战”

 [复制链接]
  达·芬奇是列奥纳多·迪·皮耶罗·达·芬奇(意大利文原名: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1452.4.15~1519.5.2),意大利著名画家、科学家,与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并称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之一。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是发明家、医学家、生物学家、地理学家、音乐家、大哲学家、诗人、建筑工程师和军事工程师。他全部的科研成果保存在他的手稿中,大约有15000多页,爱因斯坦认为,达·芬奇的科研成果如果在当时就发表的话,科技可以提前半个世纪。
  达·芬奇15岁左右到佛罗伦萨拜师学艺,成长为具有科学素养的画家、雕刻家,并成为军事工程师和建筑师,1482年应聘到米兰后毕业于意大利理工学院成为意大利著名建筑师、画家,在贵族宫廷中进行创作和研究活动,1513年起漂泊于罗马和佛罗伦萨等地。1516年侨居法国,小行星3000被命名为“列奥纳多”。最著名的作品是《蒙娜丽莎》现在是巴黎的卢浮宫的三件镇馆之宝之一。

达·芬奇自画像  HqIT9ff9.jpg  保存到相册

  现代学者称他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全才,他最大的成就是绘画,他的杰作《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岩间圣母》等作品,体现了他精湛的艺术造诣。他认为自然中最美的研究对象是人体,人体是大自然的奇妙之作品,画家应以人为绘画对象的核心。

〓 相关链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Sichuanese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Sichuanese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Sichuanese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Sichuanese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Sichuanese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Sichuanese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2006-06-18日(上):日出金顶照普贤 [转帖]各国宪法序言大比拼
58#
 宇彬 发表于: 2019-10-21 09:53:0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达·芬奇逝世500周年,意法两国持续上演“争夺战”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达·芬奇逝世500周年,意法两国持续上演“争夺战”

  卢浮宫将于10月24日举办达·芬奇纪念展,借助VR技术观众可“零距离”欣赏《蒙娜丽莎》。
  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列奥纳多·迪·皮耶罗·达·芬奇于1519年5月在法国逝世,今年适逢这位艺术大师逝世500周年。
  说达·芬奇是一名伟大的画家并不准确,他是一个博学者,在绘画、音乐、建筑、数学、几何学、解剖学、生理学、动物学、植物学、天文学、气象学、地质学、地理学、物理学、光学、力学、发明、土木工程等领域都有显著的成就。
  从古至今,一直有人争论达·芬奇是在艺术上的成就大还是科学上的成就大。
  近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师生采用3D打印技术,重现达·芬奇在1502年设计的桥梁方案,用微缩模型证明其具备可行性。按照设计图,桥梁长达240米,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桥梁。
达·芬奇桥梁设计方案草图。/MIT网站截图
  达·芬奇当时是应苏丹巴耶兹二世之请设计这座桥,可惜由于桥梁造型奇特,苏丹巴耶兹二世无法接受,使得这一设计草图被永久埋没。
  达·芬奇给后世留下了无价遗产。逝世500周年之际,法国和意大利都忙着举办一系列包括大型展览在内的纪念活动。
  谁料,两国因为达·芬奇纪念展相关事宜“掐”起来了,这场争执去年开始持续到了现在。
  法意两国的达·芬奇“争夺战”
  达·芬奇出生在意大利弗洛伦萨的芬奇小镇,之后得到米兰公爵和教廷的资助,先后碾转于米兰、罗马等地。1516年,64岁的达·芬奇应法王弗朗索瓦一世的邀请移居法国,并带去了包括《蒙娜丽莎》在内的重要画作,他在那里度过了人生的最后三年,逝世后安葬在了法国昂布瓦兹城堡内。
  意大利和法国对于达·芬奇来说都有重要意义,而两国也均将达·芬奇留下的画作视作本国重要文化遗产。
  据法新社报道,到目前为止,经专家鉴定认可的达·芬奇油画作品大约有14到17幅。其中只有4幅在意大利。卢浮宫实际上是世界收藏达·芬奇作品最多的博物馆,而且举世闻名的《蒙娜丽莎》也在那里,令许多意大利人“意难平”。
  早在2017年9月,法国政府就与当时的意大利社会党政府达成协议:意大利将借给卢浮宫大部分达·芬奇藏品,帮助法国完成今年10月的达·芬奇回顾展。作为交换,卢浮宫同意在2020年,另一位文艺复兴大师拉斐尔逝世500周年之际,将馆藏作品借给罗马的奎里纳勒博物馆。
  去年5月,五星运动和北方联盟这两大民粹主义政党在议会选举中获胜,组建意大利政府。此后,意政府官员多次表达了对藏品交换协议的不满,认为是对意大利国家文化的背叛,并指责法国将达·芬奇的部分油画作品“占为已有”。
  意大利内政部长萨尔维尼曾称法国应向意大利归还《蒙娜丽莎》,后改口称开玩笑。
  今年2月,意大利副总理迪马约高调宣布,自己在法国会见了“黄背心运动”代表。随后法方指责此举为“挑衅”,并召回了法国驻意大利大使。两国关系愈发紧张。
  今年,包括法国意大利在内的各国纷纷举办展览活动致敬达·芬奇,但其中最令人期待的还是法国卢浮宫即将于10月24日举办的展览,因为近三分之一的现存达·芬奇真迹收藏在卢浮宫,包括《岩间圣母》《未知女子肖像》《蒙娜丽莎》《圣母子与圣安妮》《施洗者圣约翰》。而且法国早前就向英国、波兰、意大利等国申请借取画作进行展览。
  眼看着卢浮宫的展览要开幕了,意大利这边又出了“幺蛾子”。
  据《卫报》报道,10月8日,威尼斯一法院裁定暂停向巴黎卢浮宫借出达·芬奇的《维特鲁威人》。意大利文物组织Italia Nostra认为,目前保存在威尼斯学院美术馆的《维特鲁威人》画作“太脆弱,无法运输”,如果长期陈列,有可能被卢浮宫的灯光损坏。
《维特鲁威人》。图/视觉中国
  法国文化部称这一决定“令人费解”。
  《维特鲁威人》是达·芬奇的一幅钢笔素描画,也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这幅画由一个圆圈,一个正方形和一个裸体男人构成,画幅里蕴含了很多神奇的数字和比例,被赋予了无数种解读。
  在威尼斯法院下达判决后8天,意大利法院再次审理这一案件,最终同意将《维特鲁威人》借给卢浮宫。法官强调了卢浮宫展览“杰出的全球重要性”。
  在社交媒体上,一些意大利艺术爱好者对法院裁定表示遗憾。
  卢浮宫大展中可“零距离”看《蒙娜丽莎》
  除了《维特鲁威人》之外,这一次卢浮宫大展还有意外惊喜,你可以不用挤在人潮中隔着防弹玻璃看《蒙娜丽莎》了。
  据《纽约时报》报道,作为达·芬奇逝世500周年纪念展览的一部分,卢浮宫将推出名为《蒙娜丽莎:越界视野》的VR展览。
VR展览效果图。图/《纽约时报》网站截图
  卢浮宫与HTC Vive Arts合作,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将观众带到画布旁边,零距离欣赏。戴上头戴式VR设备,蒙娜丽莎的形象将变得三维立体,所有的细节都将展现出来,甚至可以看到她的波浪式发丝和天鹅绒制的裙子。此外,她身后的景物也将完整再现。
  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期待这样的呈现方式。法国著名艺术史学家Didier Rykner表示,他情愿看实体画作,并认为法国政府应该将资金花在艺术品收购上,而博物馆则应该致力于解决参观人群过于密集的问题。
  尽管有许多质疑,法国政府依然表示,将拨款300万欧元用于画作的科技化改变,比如进行VR展览或2D电子展览。
  一些年轻游客表示,他们乐于看到艺术画作顺应现代潮流的改变,这会让艺术变得更有趣,但是原稿必然是最重要的。
⊙记者:陈沁涵

  编辑:丁天 校对:吴兴发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7#
 彩云之南 发表于: 2019-5-2 00:06:00|只看该作者

卢浮宫将推达·芬奇500周年纪念展 HTC成官方合作伙伴

源自:手机中国
  近日,HTC官方宣布将以虚拟现实体验合作伙伴的身份,支持法国卢浮宫于2019年10月24日~2020年2月24日举办的达·芬奇逝世500周年纪念特展。

  据了解,2019年作为李奥纳多·达·芬奇逝世于法国的500周年,对卢浮宫意义重大,毕竟馆内典藏了全世界数量最多的达·芬奇画作。因此,此次纪念特展从10年前便已开始筹备,其中便包括采用新的科学方法来检视卢浮宫馆藏画作。
  虽说吸引小编的是HTC有在参与此项活动,不过在了解了一些背景资料后,突然很想前往卢浮宫亲身感受下这场纪念特展。其一跟巴黎圣母院的不幸事故有关,其二则是源于达·芬奇曾说过的那句话:“绘画,就是透过创作的工具,尽其所能地把生命表达在画中”。
  让我更想了解他的一生,看这位艺术家是如何奔放不羁的留下无数作品。
56#
 吖吖 发表于: 2019-4-30 22:08:00|只看该作者

共同纪念达·芬奇逝世500周年,法意关系会转好吗?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共同纪念达·芬奇逝世500周年,法意关系会转好吗?

  新京报快讯(记者:于音)据路透社报道,达·芬奇逝世500周年纪念活动将于当地时间5月2日在法国举行。法国和意大利将搁置近期紧张的外交关系,共同悼念这位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才。
  法意领导人纪念“共同的记忆”
  据法新社报道,纪念活动将在卢瓦尔河谷的小镇昂布瓦斯举行。法国总统马克龙和意大利总统马塔雷拉将在位于昂布瓦斯城堡的达·芬奇墓前参加纪念仪式,并在附近的克洛吕斯城堡共进午餐。达·芬奇在克洛吕斯城堡度过人生的最后3年,于1519年5月2日在此与世长辞,享年67岁。
  “这是一个非常庄严的活动,表明两国有着共同的记忆。达·芬奇作为一种文化形象,将两国联结在一起,”昂布瓦斯城堡的负责人让-路易·苏鲁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表示。
2019年4月15日,一名游客在都灵萨博达广场欣赏《红粉笔人画像》(约作于1510年)。这幅作品被认为是达芬奇的自画像。图/法新社
  达·芬奇全名列奥纳多·迪·皮耶罗·达·芬奇,是意大利籍著名画家、科学家。1516年,64岁的达·芬奇决定离开出生地意大利,侨居法国,为法国国王弗朗西斯一世效力。
  苏鲁介绍,达·芬奇到达法国并非偶然:弗朗西斯一世想让他加入宫廷,扩大法国的国际影响力。“毫无疑问,达·芬奇出生于意大利,他是佛罗伦萨人,但除此之外,他的职业生涯还为几个有权势的人服务。他的职业生涯和人生都是在法国结束的。”
  法新社称,彼时,达·芬奇的对手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是亚平宁半岛上冉冉升起的新星,而达·芬奇的灵感陷入枯竭。在法国宫廷就职不仅让达·芬奇得到心理上的宽慰,还有一笔可观的津贴。
  达·芬奇名作在法国展出,意大利有意见
  达·芬奇离开意大利时,他的许多绘画杰作──《施洗者圣约翰》、《圣母与圣安妮的孩子》和《蒙娜丽莎》──都跟随他到达法国,并被卖给了法国国王,目前在巴黎卢浮宫展出。
参观者在卢浮宫欣赏达·芬奇名作《蒙娜丽莎》。图/路透社
  如今,达芬奇的油画画作现存不足20幅,素描现存22幅,许多意大利人对卢浮宫拥有其中5幅感到不满。在罗马和巴黎之间的外交关系紧张之际,达·芬奇的艺术遗产再次引发了争议。
  据英国《电讯报》报道,为共同纪念达·芬奇逝世500周年,意大利原计划将部分遗留在意的达·芬奇作品借给卢浮宫展出。但意大利文化部副部长、极右翼政党“北方联盟”党成员露西亚·博冈佐尼2018年11月表示,计划与法方重新讨论该计划,因为“法国人不可能拥有一切”,“尤其是,意大利也要举办纪念达·芬奇的活动。”
  据美联社报道,位于佛罗伦萨的乌菲齐美术馆馆长艾克·D·施密特说,他的博物馆已经拒绝了卢浮宫展出达·芬奇的三幅杰作的要求,因为“很简单,这些作品非常脆弱。世界上没有一家博物馆会借给他们。”施密特希望卢浮宫能够理解乌菲齐的拒绝。“我们完全理解为什么《蒙娜丽莎》不能‘旅行’。”他说。
  不过,2019年2月,法国文化部长弗兰克·里斯特和意大利文化部长阿尔贝托·博尼索里在米兰会面,确定意大利将在10月24日开幕的展览中将达·芬奇的作品借给卢浮宫。作为回报,法国将在2020年将拉斐尔的作品借给意大利,纪念拉斐尔逝世500周年。
  外界期待法意借机修补外交关系裂痕
  历史学家、电视名人斯蒂芬·伯恩向法新社表示:“我们很少有机会庆祝法意友谊,特别是最近这些日子。”
  近几个月来,由于意大利民粹主义政府的强硬政策及其对法国反政府“黄背心”抗议者的支持,巴黎和罗马之间的外交关系日益紧张。2月7日,法国宣布召回其驻意大利大使,更是被形容为“两国自‘二战’以来最严重的外交争端”。
  右翼党派意大利五星运动党执政后,与支持欧洲一体化的法国政府多次发生政策龃龉:五星运动党领导人迪马约曾指责法国在意大利与欧盟关于财政预算的争论中,打压意大利的经济自主权,为意大利经济复苏制造障碍;五星运动党执政联盟伙伴“联盟党”领导人萨尔维尼则一直攻击马克龙鼓励非洲非法移民涌入欧洲。
萨尔维尼在显示有马克龙头像的屏幕前发表演讲。图/GlobalLookPress
  好消息是,法意之间的政治与文化风波均有平息之势。马克龙近日重新任命了法国驻意大利大使,外界更期待法意借纪念达·芬奇逝世500周年之机,继续修补两国关系裂痕。克洛吕斯城堡总代表凯瑟琳·西蒙·马里昂说:“(达·芬奇)这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人虽然是意大利人,但也可以被视为欧洲文化的象征,超越了(法意之间的)传统分歧。”
⊙记者:于音 编辑:李丽霞

  校对:陆爱英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5#
 一直做下去 发表于: 2019-4-28 16:07:59|只看该作者

达·芬奇他长得丑吗?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达·芬奇他长得丑吗?

  后世的肖像画,都把达·芬奇画得挺美的。
在达·芬奇去世后,16世纪有很多他的肖像画,画中人物都戴着一顶帽子,胡须飘逸。比如现存于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中的著名肖像。
  那个年代距照相技术出现很远,但达·芬奇在不同时期的画作中都留下了自画像,他的学生和追随者也创作了达·芬奇肖像画,这些画像的共同点可能就是达·芬奇的实际形象。
  画像中的达·芬奇是一个偶像式的天才人物,认真专注又容易分心,充满激情又内心忧郁。他的这一形象与几乎同时代的意大利画家吉安·保罗·洛马佐的描述非常吻合,“列奥纳多有长长的头发、睫毛和胡须,似乎真正体现了求知者的高贵,就像拥有法力的赫耳墨斯和古时的普罗米修斯那样。”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几幅达·芬奇的肖像画。其中几幅虽然不是肖像画,但都有可能是达·芬奇本人的样子。看来画家们都挺喜欢把自己画进作品里啊,不单是丢勒、戈雅……
  1
在所有这些可能是列奥纳多的肖像中,最出色也是最出名的一幅由达·芬奇亲笔所绘,这幅被称为《都灵肖像》的画像因为其存放地而得名。
  2
《博士来拜》
  仔细观察画面最右边的男孩,这就是达·芬奇29岁时的自画像。男孩的鼻子、卷发等特征都符合对达·芬奇外貌的推测。
  3
《维特鲁威人》
  不少人认为该画中的人物就是达·芬奇自己。达·芬奇在38岁时完成了这幅名作,与画中的人物年纪相当。
  4
《老人与水流运动的研究》
  达·芬奇晚年时的相貌如何?达·芬奇的这幅草图绘制于1512年左右,画中有一位老人拄着拐杖坐在岩石上。这位年迈的艺术家注视着漩涡的图景,也许就是达·芬奇60岁时候的模样。
  5
拉斐尔《雅典学院》,其中柏拉图的原型被认为是达·芬奇。
  拉斐尔的《雅典学院》大约绘制于达·芬奇六十岁时。拉斐尔将同时代的人作为画中大多数哲学家的模特,其中画面中心的柏拉图形象看起来像是达·芬奇。
⊙作者:李永博

⊙编辑:徐悦东 校对:赵琳
54#
 忧忧我 发表于: 2019-4-28 09:53:00|只看该作者

《达·芬奇密码》专题封面谜底揭晓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达·芬奇密码》专题封面谜底揭晓
⊙作者:吕婉婷 编辑:徐悦东 校对:薛京宁

  在定下为达·芬奇逝世500周年报纸专题做一份封面密码时,我为密码形式头疼了两星期。形式问题还未解决,专题小组另一位成员问了这样一个问题:“谜底要设置成什么?”
  听到这个问题,瞬间“石化”的我意识到,这将压过形式,成为更头疼的事情……

专题封面

  设置成画的名字铁定是不行的,对达·芬奇来说意义重大的画作数量并不多,选择任何一幅都会比较好猜……设置成其他的──比如他儿时梦境中的“鸢”,他笔记中出现的巨人,他热衷研究的飞行器和机械,他的豪门赞助人们──总觉得还差些意思。它们或他们,在达·芬奇的生命中还不够特别。
  如果达·芬奇自己有一个锁着秘密的盒子,他会设置一个怎样的密码?从这个角度出发去猜测,必定会走向死路。正如专题正文中提到的,达·芬奇的史料过于模糊,他在笔记中又鲜少披露自己的生活,他就像是一个好奇心过剩的工作狂,探索自然才是对于他来说意义最重大的事情。
  不过在达·芬奇的笔记中,有一个不同于别人的存在,那就是萨莱。达·芬奇不仅给他起了一个昵称,还在笔记中反复提起他,以一种无可奈何的恼怒语气,话里话外透着忍俊不禁和宠爱之情。这位少年在1490年走进达·芬奇的生活,两个人发展为相当亲密的同伴关系。因为这份特别,我们决定设置他为谜底。

封面元素揭晓
  (1)转盘
中间符号:“L.S”两个字母翻转叠加而成。L指Leonardo(达·芬奇的名字),S指Salai。(这在文中有提示,所有提到的人,只有达·芬奇和萨莱标注了英文名)意大利国家文化遗产委员会主席温切蒂(Silvano Vinceti)曾经对《蒙娜丽莎》发表过引起争议的言论。她说她的研究小组通过比对《蒙娜丽莎》高品质数码复印本发现,蒙娜丽莎两只眼睛留下细小的L和S的字样。但很多艺术史研究者,包括卢浮宫都不认同温切蒂的说法。

达·芬奇《老人与年轻人》

  《老人与年轻人》:这幅画在正文中也有直接的提示。达·芬奇经常为萨莱画人像,而且他很喜欢萨莱的卷发。这幅画右边的年轻人,很可能是萨莱。

达·芬奇《维特鲁威人》

  《维特鲁威人》:约完成于1490年,1490年也是萨莱和达·芬奇第一次见面的年份。

达·芬奇《天使的化身》

  《天使的化身》:本来这里要放达·芬奇另一幅作品《施洗者圣约翰》,有言论称圣约翰的原型就是萨莱。但因为色调和整体不符,换成了这张与《施洗者圣约翰》姿势一样的画(制作时为与右侧颜色对应,调成了黑白)。《天使的化身》完成于1513年,画中的天使兼具两性的特征。达·芬奇向来喜欢雌雄莫辨的形象。但《天使的化身》也有争议,它的线条谈不上优美,表情略狰狞,可能出自达·芬奇学生之手,达·芬奇本人简单提笔润色。

达·芬奇《享乐与痛苦的寓言画》

  《享乐与痛苦的寓言画》:年轻代表享乐,年老代表痛苦。很多宝贵的时光在梦幻的泡影里虚度,很多虚妄的享乐让人留连忘返。而享乐和痛苦是一对双生子,享乐手握痛苦的芦苇,芦苇毫无用处,但能割出染毒的伤口。这段话在提到萨莱的段落里出现。画中的年轻人也可能是萨莱。

  (2)转盘周边的文字
  中文是干扰信息,英文倒过来就能看懂。达·芬奇采用镜像书写的方式写字,比如ABCD,他会写成DCBA,每个字母还会左右翻转。这里采用了比较简单的翻转──上下左右翻转。
  MON SALAI:SALAI的名字直接出现。这是MONA LISA重组以后的短语,意为“我的萨莱”。
  THIEF:小偷。萨莱爱偷东西。
  CHEATER:骗子。达·芬奇对萨莱的评价。
  CRIME:罪行。关于达·芬奇的取向问题,除此一项他涉嫌与某位男性发生关系的法庭记录可以作为模糊的间接证据外,尚无直接证据。
  SURRENDER:投降。达·芬奇曾在笔记中写道:“萨莱,我想要和平,不要战争。不要再吵了,我投降。”
  CARISSIMO:意大利语,指很贵,或很亲近,意同dearest。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3#
 要有信仰 发表于: 2019-4-20 13:22:55|只看该作者

达·芬奇逝世500周年,我打算送份大礼给……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达·芬奇逝世500周年,我打算送份大礼给……

  在世界各地都在安排策划纪念达·芬奇逝世500周年之时,作为欧洲艺术重地的卢浮宫,从去年到现在一直很心塞。
首先是意大利方面单方面毁约
  不肯履约出借达·芬奇……
  事情是这么回事。达·芬奇的画分藏在不同国家,卢浮宫想办大型展览,就得去借画。2017年,卢浮宫与意大利签订出借协议,你借我达·芬奇,我借你拉斐尔。但是意大利临时变卦。新上任的文化部长是一名右翼官员,他撤销了前部长2017年与卢浮宫签订的出借协议,还把前部长狠狠骂了一顿:
  前政府还知道“羞耻”俩字咋写吗?
  这协议跟“公平”俩字有关系吗?
  借我们拉斐尔,都没说借哪些!拉斐尔大部分都存在意大利借什么借!
  副部长也来推波助澜:达芬奇是意大利人,不过死在法国而已,凭什么要我们借?你们怎么不把《蒙娜丽莎》借给我们?报道链接──法国文化部长:意大利没有理由要回《蒙娜丽莎》
  眼看着展览日期临近,出借的问题没解决,卢浮宫分馆阿布扎比卢浮宫传来了一则更炸天的消息──
  在2017年创下拍卖纪录的名作
  达·芬奇所绘人像《救世主》
  不见了不见了不见了
  ……
《救世主》
  2017年以4.5亿美元价格成交
  成为世界上最贵的艺术品
  成交后由卢浮宫的中东分馆阿布扎比卢浮宫收藏
  此前阿布扎比卢浮宫两度推迟《救世主》展出,现在的失踪(有传言说它被保存在日内瓦)似乎为某种传言增加了几分可信度──这幅人类拍卖史上最贵的艺术品,可能是假的。(报道链接──达·芬奇名画离奇失踪)
  那么《救世主》到底“假”在哪?
  艺术评论家Jerry Saltz认为他知道答案。
老夫评价艺术四十余载
  断定《救世主》
  是幅假到不能再假的──垃圾。
  达·芬奇的《救世主》,假吗?
Jerry Saltz
  美国艺术评论家
  《纽约杂志》高级艺术评论家和专栏作家
  于2018年获得普利策奖
  Jerry Saltz一看到《救世主》,就觉得它十之八九是假的,赤裸裸的“追名逐利感”让他气到不行。阿布扎比卢浮宫需要《救世主》这幅重要性相当于“男版蒙娜丽莎”的传世名作,而Saltz认为所谓的“男版蒙娜丽莎”,不过是有水分的“变装大佬”。
  因为达·芬奇──
  没画过那么呆的正面人物像
  (正式画作,笔记中的草图不算在内)
侧身45度,自拍最美。
  目前确定出自达·芬奇之手的作品数量不多(达·芬奇笔记中的草图不算),这其中没有一幅人物像,和《救世主》里的耶稣一个pose。
  《施洗者圣约翰》
  St.John the Baptist
侧身,头部微扭
  《岩间圣母》
  Virgin of the Rocks
侧身,头部微扭
  《音乐家的画像》
  Virgin of the Rocks
侧身
  况且历史上的达·芬奇,是一位人见人爱的美男子,时尚的急先锋,他的外表和穿戴总是给身边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与他同时代的传记作家,描述他是充满了溢美之词──
  “不凡的美貌,无尽的优雅。”
  “他穿着只能及膝的玫瑰色短袍,而那时候的风俗是穿长衫。”
  “他的发明天才令人震惊,他对所有涉及美和典雅的问题拥有绝对的发言权。”
  对美有至高追求的人,会容许自己的作品那么呆吗?
  部分艺术史学者认为《救世主》是真迹,因为画中耶稣的卷发太达·芬奇了。没错,《救世主》的卷发很迷人,谁都会为之倾倒──
  然而Jerry Saltz认为这太好解释了,达·芬奇的工作室里有那么多学徒,在日常教学中,很可能会发生这样的一幕──
你个笨蛋,头发才不是这样画的,我来画给你看。
  达·芬奇很可能给这幅画润色过,而它真正的作者,可能只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学徒。去年8月,牛津大学研究员Matthew Landrus曾表示,《救世主》真正的作者,应该是意大利画家伯纳迪诺·卢伊尼(Bernardino Luini)。
  猜测《救世主》是伯纳迪诺·卢伊尼画的,并非一点依据都没有,卢伊尼曾经跟达·芬奇一起工作过,画技受到达·芬奇极大的影响。来看看他存世不多的作品,微微模糊的轮廓是不是有点达·芬奇的味道。
  《女士画像》
  Portrait of a Lady
  Bernardino Luini
Une Figure de Sainte
  Bernardino Luini
如何模仿达·芬奇的“灵魂”?
  如果《救世主》真的是伯纳迪诺·卢伊尼画的,他要是知道自己的画被后世当作偶像的真迹,还被卖到破纪录的4.5亿美元,梦里都会笑醒吧。
  模仿,是画家成长的第一步。达·芬奇的作品,自然会成为很多人模仿的对象。普通人很难有伯纳迪诺·卢伊尼那样的水平,只能比拼“灵魂画作”直击灵魂的程度。(“灵魂画作”画得非常蹩脚,但跟原作有“灵魂”上的相似度)
  去年有部AI猜画的小程序火了一段时间,网上出现了一批模仿达·芬奇的灵魂画作──
认出来没?这些都是──《蒙娜丽莎的微笑》。
  这些画足够“魔鬼”,但还没有达·芬奇的“灵魂”。因为前面讲到,达·芬奇不爱画正面像──人物姿势要复杂,有弧度,要表现出体态的柔美。有些灵魂画作,也符合上述对体态的要求──
最左边的深谙灵魂画作之道
  不过体态,还不是达·芬奇最重要的特点。
  达·芬奇作品最突出的特色,是晕染技法(Sfumato)。Sfumato直译的话指“模糊、渲染层次”,它来源于意大利语fumo(烟雾)。达·芬奇基于对光学的观察,在他的绘画实践中模糊了人物边缘的线条,用“烟雾”的方式来呈现。比如《蒙娜丽莎的微笑》,就是用300多层涂料来实现了模糊晕染的烟雾感。
这种精细化的过渡方式,不仅让人像更具真实感,还给予作品一份暧昧的朦胧──达·芬奇笔下的人物往往似笑非笑,柔和中性,面目雌雄难辨。历史上人们曾经讨论过蒙娜丽莎究竟是男是女。有人甚至怀疑蒙娜丽莎就是达·芬奇本人。达达主义代表艺术家杜尚,1917年在《带胡须的蒙娜丽莎》中,用铅笔给蒙娜丽莎画上了山羊胡。杜尚想创作的是藐视传统的反艺术,把达·芬奇当作揶揄的对象,但这也体现了蒙娜丽莎身上具有的男性特质──画上胡子后的她,并没有多少违和感。
《带胡须的蒙娜丽莎》
  除了朦胧的烟雾感,达·芬奇画作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他首创的“空气透视法“──借助空气对视觉产生的阻隔作用,物体距离越远,形象就描绘得越模糊;或一定距离后物体偏蓝,越远偏色越重。这样一来,人物就能和背景完美地融合,让平面有了生命。
  达·芬奇有一个很有名的文艺理论“镜子说”,画家应该像一面镜子,真实地模仿自然。但真实地反映,需要高超的画技。对于没有绘画基础、又想模仿达·芬奇,或者以达·芬奇为基础进行新创作的人们,需要一点“劳动人民的智慧”──
  自拍
PS
化妆神术
以及最直击灵魂的
今日正题──
  废话说了这么多,其实都是为了接下来的内容做铺垫。
  为了纪念达·芬奇逝世500周年!
  为了让我们所有人都能从这个重要的艺术纪念日中收获快乐!!
  我们将在这里举办一场“达·芬奇灵魂画手大赛”!我们欢迎各种脑洞大开的“灵魂”创作,具体细节和奖品,看下文吧!
  达·芬奇灵魂画手大赛
  Part 1 征集
  征集时间:4月20日(周六)至4月24日(周三)
  征集内容:一切与达·芬奇相关的灵魂画作,形式不限──你可以手绘简笔画,也可以自拍,拿堆卫生纸做纸模,或者像杜尚一样给达·芬奇的画做加工,又或者是表面看上去跟达·芬奇一点关系都没有的东西……形式糙一点无所谓,重点在于“灵魂”!你甚至可以画一根线上交,但是要让人意识到它与达·芬奇相关。
  征集方式:首先,关注新京报书评周刊微信公号(ID:ibookreview);进入书评君公号主界面,直接上传图片。
  Part 2 评选
  4月25日(周四)截止上传,我们将初筛一批“灵魂”画作,在微信端发起投票,让读者选出最具“灵魂”的作品。票数前三位将得到我们精心准备的奖品。
  Part 3 奖品
  特等奖!送你去巴黎卢浮宫看达·芬奇大展──是不可能的。
  所以第一名真正的奖品是──每月特供30枚鲜鸡蛋!供一年!
  大家都听过达·芬奇画鸡蛋的“假鸡汤”吧,每天吃掉它之前,画一画嘛,一天一枚鸡蛋练习,祝你一年以后成为“灵魂达·芬奇”!
  为方便学生党,我们还将附赠蒸蛋器一个。
  第二名:每月特供30枚鲜鸡蛋!供3个月+蒸蛋器。
  第三名:每月特供30枚鲜鸡蛋!供1个月+蒸蛋器。
  评选结果出来以后,我们会私下联系各位获奖者的~下周日的“新京报书评周刊”微信推送,我们将公布最终获奖作品,并送出来自书评君的评语。
  大概没有比这更容易参加的比赛了,拿笔随便画几笔,拿手机随便拍一下,或者拿出P图软件随便P一P……找到书评君的微信公号──上传图片──完成。重要的是灵魂感!有兴趣的话,快点拿你的“灵魂创意”来击中我们吧!
  来玩哦。灵魂画作直接在公号后台提交。
  达·芬奇部分作品,供参考
达·芬奇签名
《三博士来朝》
达·芬奇笔记
《维特鲁威人》
《最后的晚餐》
⊙作者:榕小崧;编辑:榕小崧、沈河西 校对:薛京宁
52#
 灰头 发表于: 2019-4-6 11:23:00|只看该作者

艺术盒子|达·芬奇名画离奇失踪,凡·高自杀手 枪将拍卖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艺术盒子|达·芬奇名画离奇失踪,凡·高自杀手 枪将拍卖

  达·芬奇《救世主》失踪,卢浮宫不知其下落
  2017年11月,达·芬奇的作品《救世主》以4.5亿美元的高价出售,打破了艺术品拍卖的世界纪录。背后的匿名投标人,被证实为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拍卖后一个月,阿布扎比酋长国文化部门表示已经收购该作,定于2018年9月在阿布扎比卢浮宫
  (巴黎卢浮宫分馆)
展出。但是展览计划延期,文化部门和卢浮宫对此没有任何解释。  而阿布扎比卢浮宫的工作人员私下说,他们其实不知道《救世主》去哪了。创下拍卖纪录的达·芬奇名画,失踪了。
阿布扎比卢浮宫
  法国的政府官员,非常希望在达·芬奇逝世500周年展览时展出《救世主》这幅画。但据《纽约时报》报道,某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阿布扎比卢浮宫工作人员称,《救世主》目前下落不明,巴黎卢浮宫也不知道它的确切位置。
  参与《救世主》修复工作的纽约大学美术教授戴安娜·德威尔·莫德斯蒂尼说:“这是一个悲伤的消息,一幅如此杰出的画作不该发生这种事。”
  研究这幅画的牛津艺术史学家马丁·坎普将《救世主》描述为《蒙娜丽莎》的宗教版本,大约绘制于1500年左右,18世纪中后期,它从历史记录中消失了。后来,它又出现于19世纪英国工业主的收藏之中。当时的人们认为《救世主》的真正作者,是达·芬奇的学徒,1958年,它以1350美元的价格卖出。
《救世主》
《救世主》2017年拍卖现场
  2007年,纽约大学美术教授莫德斯蒂尼开始研究《救世主》,她剔除遮盖原始作品的油漆后,发现画中耶稣的卷发与卢浮宫馆藏《施洗者约翰》中的卷发完全一样。接下来,X射线显示,画中耶稣右手拇指的位置有变动,而在这幅画的其他副本中,并没有修改的痕迹。英国艺术评论家阿拉斯泰尔·苏克说,如果这是一幅副本,没有必要对它进行修改。
  虽然大多数人认可了《救世主》是达·芬奇的作品,但也有艺术史学家认为2017年佳士得拍卖时绕过了古典绘画专家的审查,画作真实性存疑。
  达·芬奇画作专家雅克·弗兰克
  (Jacques Franck)
曾致信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  (Emmanuel Macron)
的办公室,表达了对《救世主》真实性的疑虑,并提议该作不应出现于达·芬奇逝世500周年纪念展览之中。但卢浮宫发言人称雅克·弗兰克所言均为他个人看法,不能代表卢浮宫的官方态度。弗兰克在七八年前曾担任过卢浮宫顾问,而今年的达·芬奇展览他并没有参与。  凡·高自杀手 枪将拍卖,估价6万欧元
  1890年7月,印象派画家凡·高在法国北部受到枪击,两天后离开人世。他究竟是自杀还是他杀,到今天依然是未解之谜。
  如今,那把据说夺取了凡·高生命的已经生锈了的勒福舍手 枪,将在6月19日于巴黎进行拍卖。预估价格为6万欧元,约合45.2万人民币。
拍卖行Auction Art称这把手 枪为“艺术史上最著名的武器”。拍卖行曾声明,有几则证据显示它为凡·高的自杀手 枪:它被发现于凡·高遭到枪击的地方;它的口径与当时医生取弹后所描述的一致;研究表明自1890年以后,这把手 枪一直被掩埋于地下。此外,该手 枪是一把“低功率”手 枪,这也解释了凡·高中枪后为什么过了两天才离世。
  该手 枪1965年由一位法国农民在巴黎北部Overs-sur-Oise村庄发现,2012年曾向公众展示,2016年在阿姆斯特丹展出。凡·高研究专家马丁·贝利对CNN记者说,这把手 枪很有可能是凡·高自杀用枪,但他也不确定。他希望手 枪能被一位负责任的买家买下,不要把它当作“令人毛骨悚然的遗物”。
  亚马逊称伍迪·艾伦#MeToo言论导致双方电影协议终止
  2019年2月,伍迪·艾伦对亚马逊提起了6800万美元的法律诉讼,称亚马逊毁约,终止了四部与之签订的电影协议。伍迪·艾伦的新电影《纽约的雨天》被亚马逊无限期搁置,违反了合约的规定。
伍迪·艾伦(图片来自卫报)
  伍迪·艾伦因养女迪伦·法罗
  (Dylan Farrow)
的性侵指控身陷舆论风波,但当局暂时没有找到证据,伍迪·艾伦也一直否认。迪伦·法罗在2018年1月份接受电视采访,称自己7岁时被伍迪·艾伦性侵。而伍迪·艾伦说养女是被妻子米娅·法罗“指导”了,在几个月前,米娅发现伍迪·艾伦和养女宋宜有私情。迪伦·法罗反驳说米娅没有指导自己,她只是帮助自己说出了真相。  4月,亚马逊回应了伍迪·艾伦的法律诉讼。在公开声明中,亚马逊提出,伍迪·艾伦应对性侵指控发表的公开言论,表明他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它将给自己职业生涯带来的影响。艾伦的言论,破坏了亚马逊的利益,于是2018年年末,在《纽约的雨天》完成后,亚马逊与伍迪·艾伦终止了合作,并取消了《纽约的雨天》的发行。亚马逊认为它这么做,并没有不合理。
  澳大利亚国家肖像摄影奖2019年入围作品
  一年一度的澳大利亚国家肖像摄影奖,结果已于2月公布。获奖者是摄影师Alana Holmberg的作品《厨房里的Greta,36周》。所有入围决赛的照片,将在4月于堪培拉国家肖像美术馆展出,下面是部分决赛入围作品。
《厨房里的Greta,36周》
Ella in Callala Bay
Alex
Deel
Lost
Willem
  参考链接
  纽约时报:A Leonardo Made a $450 Million Splash.Now There’s No Sign of It。
  https://www.nytimes.com/2019/03/30/arts/design/salvator-mundi-louvre-abu-dhabi.html
  CNN:Van Gogh's possible suicide weapon to go under the hammer
  https://edition.cnn.com/style/article/vincent-van-gogh-pistol-auction-france-intl-scli/index.html?utm_source=fark&utm_medium=website&utm_content=link&ICID=ref_fark
  每日邮报:'The most infamous gun in the history of art' that Vincent Van Gogh is believed to have used to kill himself goes under the hammer for 50,000
  https://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6887737/Gun-Vincent-Van-Gogh-believed-used-kill-goes-hammer-50-000.html
  卫报:Amazon claims Woody Allen 'sabotaged' films with #MeToo comments
  https://www.theguardian.com/film/2019/apr/04/amazon-claims-woody-allen-sabotaged-films-with-metoo-comments#img-1
  卫报:Australia's National Photographic Portrait prize finalists 2019 – in pictures
  https://www.theguardian.com/artanddesign/gallery/2019/feb/05/australias-national-photographic-portrait-prize-finalists-2019-in-pictures
⊙作者:吕婉婷

⊙编辑:徐悦东 校对:薛京宁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1#
 吖吖 发表于: 2019-3-12 16:08:00|只看该作者

“裸体蒙娜丽莎”将展出 可能为达·芬奇本人作品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裸体蒙娜丽莎”将展出 可能为达·芬奇本人作品

  据央视网消息,当地时间2019年3月11日,法国巴黎康德博物馆馆长展示一幅名为《蒙娜丽莎的裸体》(Monna Vanna)的木炭画,这幅画可能是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达·芬奇本人的作品。
  达·芬奇(1452-1519)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他的油画《蒙娜丽莎》依然是世界上最具辨识度最珍贵的艺术作品之一。报道称,在巴黎卢浮宫进行了检测之后,保管员认为这幅素描“至少部分”由达·芬奇所画。卢浮宫保护专家布鲁诺·莫坦确认它始于达·芬奇在世时,即16世纪初,并具有“很高价值”。
以上图片来自央视网
  编辑刘佳妮
50#
 格桑花 发表于: 2019-2-20 19:23:00|只看该作者

我有嘉宾丨汪冰:如何正确欣赏达·芬奇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我有嘉宾丨汪冰:如何正确欣赏达·芬奇

  毋庸置疑,达·芬奇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跨界奇才,他也是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他不仅是《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这两幅历史上最有名绘画作品的创作者,还热衷于科学和工程技术研究。他曾试图创造飞行器、军事机械,甚至机器人,无数天马行空的想法震惊着500多年后的我们。那么也许对于这样一个人,我们只有用天才这个词来形容,但是《列奥纳多·达·芬奇传:从凡人到天才的创造力密码》作者其实并不这么认为,他认为达·芬奇的创造力密码是可以被我们破解的。那么我们如何去正确地理解达·芬奇?如何正确地欣赏这位天才?本期我们就请《列奥纳多·达·芬奇传》译者汪冰来和大家做分享。
我是汪冰,也是沃尔特·艾萨克森──《乔布斯传》作者──的最新作品《列奥纳多·达·芬奇传》的译者,很荣幸并感谢新京报和中信出版社给我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围炉夜话。
  当我进入直播间之后,我发现有朋友已经说了,达·芬奇就是天才,天才是无法模仿的,像李白一样。我非常赞同这样的观点,他是天才,但他也是凡人。实际上我们今天来围观列奥纳多·达·芬奇,不是为了成为他,我们也没有必要成为他,实际上我们是希望大家能够通过围观列奥纳多·达·芬奇,收获一些贡献自己人生智慧的见识。
  我现在已经把天才请到了我们的群里,这就是列奥纳多·达·芬奇的一幅存世的肖像作品,是一幅油画,也是《列奥纳多·达·芬奇传》的封面所采用的图,我想看到它,很多人都会有自己的联想。达·芬奇和拉菲尔、米开朗基罗一样是文艺复兴的三杰之一,其实达·芬奇和他们两位又有一个显著的区别,就是达·芬奇所钻研和感兴趣的领域远远不止于艺术和绘画,他创造了多个世界上的第一,比如下面这张图所显示的,我们看到在这张图上有很多列奥纳多·达·芬奇所创造的世界第一,所以爱因斯坦就不禁曾经说过,如果达·芬奇的科研成果在当时得以发表的话,科学进步也许可以提前30到50年。
实际上,列奥纳多·达·芬奇对世界万物都有一颗不竭的好奇心,在这一点上和爱因斯坦是非常接近的,也正是因为这种好奇心,所以他涉猎的领域并不拘泥于所谓的画家身份,其实他更是一个科学家,或者说他是一个对万事万物都想去解码的人。今天我们所说的欣赏达·芬奇,就是从一个世界解码者的角度来了解达·芬奇。我不知道大家在年底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要换一份工作,如果让你写职业简历,你会如何描述自己的职业经历?在列奥纳多·达·芬奇快30岁的时候,他也写过一封著名的求职信,这封求职信很有特点,我现在就亮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这封求职信因为比较长,所以我只从书上截了后半段。我们可以看到在这封求职信上列奥纳多列举了自己的很多能力,如在战斗的时候挖地道和壕沟、制造坚不可摧的装甲战车、大炮等。在长达十条的能力简介当中,在最后他讲到了自己在建筑方面也很有天赋,在最后的最后他只是顺便说了一句,也就是这张图片上画红线的部分,“在绘画领域我也无所不能,不逊于任何人。”
有没有觉得很有趣?在佛罗伦萨已经小有声名的列奥纳多·达·芬奇,在给一位军阀统治者,也是一位,后来的米兰公爵写求职信的时候,居然把自己的绘画天赋放到了最后,这是为什么呢?我觉得其实这封信也是了解列奥纳多·达·芬奇的一个重要的入口,这里边讲到了列奥纳多·达·芬奇的很多抱负,这些抱负和绘画无关,和他特别关注的一个领域就是军事战争,包括武器都是非常相关的,他偏偏把自己的优势(绘画)放到最后,这是为什么呢?
  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列奥纳多·达·芬奇希望我们了解和认识他的样子。他其实不想只被当作一个画家,他也不想只被看作一个懂得拿画笔或者雕刻刀的人,他希望自己被当作一个武器工程师、被当作一个科学家、被当作一个工匠、被当作一个建筑师、被当作城市规划师;而画家只是身份之一。但可惜的是可能更多的人只是记住了他那两幅最著名的作品,《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如果我们想用更综合的方式去欣赏这些艺术作品的话,不妨从科学家、物理学家、光学家、或者工程师的角度去看待这些作品。
  在我们今天将要解读的列奥纳多的几幅作品中,我也想告诉大家,实际上列奥纳多·达·芬奇传达的不仅仅是他对美的理解,更多的是蕴含着他从自然界、从这个世界中所获得的科学密码。所以我想说列奥纳多·达·芬奇的绘画作品实际上是他研究世界的论文和总结。
  下面我想花一点时间简单地介绍一下列奥纳多·达·芬奇的出身,我觉得这件事情在理解和欣赏达·芬奇的时候是不能够忽视和错过的,因为这影响了他一生的人生轨迹和走向。首先,列奥纳多·达·芬奇是一个私生子,他的父亲来自世袭的公证员家庭,而他的母亲是一位农家女,他的母亲在15岁的时候和回乡的父亲有了肌肤之亲,但是他的父亲当时和门当户对的另外一位女士已经有一纸婚约在身了。
  于是在他的母亲怀孕之后,他爸爸就安排了一桩婚姻,让他的母亲嫁给了当地的一个农民。列奥纳多·达·芬奇在出世之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实际上是和自己的祖父、叔叔一起生活在大家庭当中。父子关系对列奥纳多·达·芬奇有深远的影响,首先私生子的身份让他不可能子承父业。在当时他的父亲有机会给列奥纳多·达·芬奇转正,当时贵族有权利可以通过一种仪式性的行为把私生子的身份转成合法的继承人,但是他的父亲没有做这件事情,而且在他父亲离世的时候,遗嘱中也将列奥纳多·达·芬奇排除在遗嘱之外,所以他和父亲的关系是比较疏离的,但是他的父亲对他的人生也有很大的影响,比如说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替他找了一个好老师。
  这个老师是一位著名的艺术匠人、也是一名艺术家,叫韦罗基奥。在韦罗基奥的作坊里,列奥纳多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当时的作坊有点像临街的店铺。在这个作坊当中除了要做具体的执行工作以外,还会有设计,大家在一起协同工作。金匠、雕塑、锁匠这些人的店铺都紧邻在一起,在工闲时候他们会相互交流。所以在那个时候的佛罗伦萨、在这样的作坊当中,列奥纳多·达·芬奇接触到了很多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在列奥纳多·达·芬奇和父亲的关系当中,还有一个问题是他很少能享受到父爱。在传记作者的眼中也会发现,列奥纳多·达·芬奇一生都在寻找一种赞助人,即寻找一个能够无限包容、支持他的赞助人。他一直希望有一个赞助人能给他稳定安稳的生活,让他自由地从事他的发明创造和艺术创作。他也一直在不同的赞助人之间来回转换,直到最后他才找到了一个真正的知音──法国国王。说到这儿,可能很多人都想知道,少年时候的列奥纳多·达·芬奇长什么样子,我给大家一张图。
  这座雕塑很出名,雕塑的主人公是大卫,也是后来米开朗基罗所雕塑的大卫,但这是少年时候的大卫。这个雕塑的作者恰恰就是达·芬奇的老师韦罗基奥。在这件青铜像中,作者发现实际上他的老师韦罗基奥换了一个新的模特,和他以前使用的模特是不太一样的,而这个时候恰好是14岁左右的达·芬奇刚刚到韦罗基奥的作坊里工作,所以现在很大可能性上认为这个模特就是达·芬奇本人。这个铜像其实有很多值得去研究的地方,其中有一点就是大家可以注意雕塑的姿势,它不是一个完全的正面像,它的身体是在扭动当中的。
达·芬奇的人体肖像中都是3/4,侧位很少见完全正面向。他的老师韦罗基奥非常善于刻画扭转的动作,达·芬奇也深谙此道。达·芬奇跟他的老师还学到一件事情,可能不是什么优点,书中有提到就是说他的老师韦罗基奥不是属于很守时的人,他对作坊里的人没有实行严格的监督。所以后来达·芬奇加上他自己的天性使然,他在不守时这件事情上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的很多作品都烂尾了,没有办法及时交付,但是烂尾是有原因的,我们稍后会说。除了不用子承父业当公证人之外,我们都能猜到如果达·芬奇成为公证人,对公证人这个职业可能是个灾难。他不用去接受正统的教育,没有成为公证人,解放了他,所以最终他只上过一个算盘学校,学到了一些商业算术,最终他成为了经验和实验的信徒,也就是他学会了在实际的生活当中去学习、体会和解码。
  从这样一个角度来讲,我觉得私生子也解放了他。达·芬奇有很多特别的特质,比如说他是个左撇子,“左撇子”让他的个性又多了一笔,左撇子不仅成为他的特征,后来也成为鉴定他作品的重要证据。刚才这张图就是达·芬奇笔记上的一个草稿,如果大家在画素描的时候画阴影,如果你是右力手的话,你现在就可以在纸上画一画,你会发现你画引线的方向,也就是倾斜的方向和这幅图应该是相反的。因为列奥纳多·达·芬奇是左撇子,所以他画引线的时候和右力手的人是不一样的,倾斜方向是相反的,在后来鉴定作品是否为达·芬奇真迹的时候,我们也会用上这个证据,就看引线的倾斜方向是哪里,不过足以证明达·芬奇并没有掰成一个右力手,而是选择了坚持用左手来绘画和书写。
特别是他的文字是镜像体,文字也需要用镜子的方式才能够正确地显示。这种镜像体的书写方式,也是为了适应他左撇子的书写方式。后世有很多人推测他这么写是不是为了防盗?是不是为了保密?其实不是的,他这么写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这更符合他的书写习惯。说到这儿,我简单小结一下,达·芬奇私生子的出身解放了他,不用成为一位公证人,同时也放他到自由的天空当中;但是同时这种私生子也给了达·芬奇一种没有归属的感觉。他一辈子从某个角度都是家庭的局外人,他和这个世界的关系很有意思,他是一个很棒的观察者,他又很难融于他所在的每一个组织,似乎他总是以一个异类的方式,以不同的眼光打量着一个我们所谓的正常世界,很多人也知道书中专门讲到他是同性的性取向,在这方面他并没有排斥和压抑,他采取的态度和米开朗基罗完全不同,米开朗基罗很压抑,他有一个强烈的宗教信仰的压力,而达·芬奇很接纳。实际上达·芬奇一辈子都在做一件事情,就是发挥自己的优势,而没有把更多的时间跟自己的弱点做斗争,我想他实现自己的愿望相当强烈,他没有用尽一生成为别人,这对我们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提醒。
  说了达·芬奇的出身,我们来讲讲我们怎么来欣赏达·芬奇的作品。从一个科研论文的角度,从达·芬奇给世界解码的角度。
  我们先来看第一幅图,这幅图名叫《博士来拜》。这个图是一个草图,最终这个作品并没有完成。《博士来拜》讲的是耶稣诞生的时候,东方三位智者,也有人说是三个国王来朝拜他,同时周围还围绕了很多来参观的或者来围观的群众。我们看到这幅草图中有很多人物,中间是圣母抱着刚刚出世的耶稣,旁边有三位智者,还有一些来自围观的群众或者是相关人等。这幅画没有完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里边有几十个人物,这几十个人物在达·芬奇的眼中,他们并不是彼此孤立的。首先达·芬奇认为光线会彼此影响,比如说一个人物身上的光线会影射到另外一个人物身上;阴影也会相互影响,你的阴影和我的阴影可能在我们彼此的身上互相叠加和影响;还有来自不同的物体的阴影的投射会改变我们身上阴影的颜色。光影在这几十个人物和后面的动物身上会彼此叠加和影响。
还有另外一个就是情绪。达·芬奇很注重情绪,这几十个人除了他们看向耶稣之外,他们互相之间还有情绪的互动,这就变成了一个非常复杂的充满了N多变量的数学体。既要考虑到人物的光线和阴影,还有人物情绪的互相影响,于是这个作品就变成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达·芬奇之所以中途辍笔,是因为他觉得如此复杂的一个作品很难完美地表现出来。达·芬奇的完美主义让他的很多作品都半途而废,他最终传世的作品是15幅,加上去年拍出天价的那幅一共是16幅。
  他的完美主义影响了他的创作数量,但是却大大地提升了他作品的质量。可能很多人都觉得达·芬奇这样的完美主义没有必要,但是恰恰是这样的完美主义让他不是个匠人,而是个大师,他对光线有一种执着的要求,刚才讲到了《博士来拜》这幅草图中的诸多变量让他觉得很难实现以外,我举一个特别简单的例子,下面给大家看一张图。这幅作品叫做《音乐家肖像》。如果大家能够放大了仔细地看的话,大家能观察到音乐家的两个瞳孔是不一样的。音乐家的左眼是对着光的来向,而右眼并没有那么直接的冲着光的方向;我们都知道面对强光的时候瞳孔会缩小,弱光的时候瞳孔会放大。所以音乐家的两个瞳孔大小不一,左眼因为更直接地受到光照,所以比较小。而右眼瞳孔就相对来说大一些。确切的说这可能是一个音乐家转头的瞬间,可能右瞳孔很快也会出现一些变化,这就是一个动态的瞬间,这种微妙的变化就是达·芬奇所追求的。
下面我们再举一个非常著名的例子叫《岩间圣母》,《岩间圣母》画的也属于宗教题材,有圣母和圣子,还有他们在逃难途中遇上的施洗的圣·约翰。
我们可以看到这幅图中也存在着严谨的科学规律。因为叫《岩间圣母》,圣母子是在一个岩石构造的洞穴当中,实际上这个洞穴在地质学上是非常精确的,大部分的石头都是风化的砂岩,这是一种沉积岩。但是圣母头顶的正上方和画面的右上方突出的那种嶙峋的岩石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微光,这些叫灰绿岩,是火山岩浆冷却后形成的一种侵入岩。列奥纳多·达·芬奇科学到什么程度呢?他还细致地绘出了圣母头顶上方的砂岩和侵入岩之间的水平接缝。还有一点是植物,我们注意到在前景的地方是有植物的,列奥纳多·达·芬奇画的植物生长的位置完全符合自然规律,它们没有办法在坚硬的火成岩中生长,它们只能在沙化程度更高的砂岩区域中扎根;而且这些植物的种类也符合时令和生长特征。不仅如此,他还找到了一个接近宗教题材的象征性的植物,所以它不仅符合严谨的科学植物的生长规律,同时又满足了绘画的象征要求。
  几乎在列奥纳多的所有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到他不仅是在画一幅画,他更是在画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观察,所以从某个角度这些画就是他的科研报告。
  现在我要说的是在去年拍出的一幅价值数十亿人民币的、被认定是最近发现的列奥纳多·达·芬奇作品的画作。这幅画作曾经在科学性方面存在一个极大的争议点,这画不知道大家在去年的新闻中有没有看到,实际上是被称为第16幅列奥纳多·达·芬奇的传世作品,这幅画叫《救世主》。我们刚才都说到了,列奥纳多·达·芬奇的作品是非常讲究科学性的。
这件作品之所以存疑,是因为其中一个科学细节不符合物理光学的原理。细节在于救世主左手上的水晶球,如果大家小时候玩过玻璃弹珠的话,就会知道透过一个玻璃球,至少和他仅接触的手会出现一些光学上的折射,然后我们看到的物体的影像会出现颠倒和变形。而在这幅图中我们看到耶稣基督左手水晶球所接触的手掌部分,包括后面的近景没有发生任何的折射,这对一个在光学上几近完美要求的人来讲是不可思议的。
  传记作者对这幅画给出了一个解释,他说也许列奥纳多·达·芬奇想赋予耶稣基督一个特别的能力,就是他可以让在我们的肉眼中和世界中发生的折射在他那是不会发生的。还有人猜测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如果耶稣基督手中的水晶球影像发生了一个激烈的畸变的话,有可能会喧宾夺主,让我们的注意力分散,而不会集中在他的身上。
  下面我给大家展示一幅作品,这幅作品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证明了列奥纳多·达·芬奇的科学强迫症。这幅作品叫《荒野中的圣杰罗姆》,它表现的是一个圣人在沙漠中经受这种试炼,其实是他自己隐蔽的修行活动,他拿一个石头捶向胸口来赎罪。这其中有一个解剖学的细节,在列奥纳多早期的作品中,他画的胸锁乳突肌,也就是在从锁骨到颈部的肌肉上,一直是错误的,1480年开始画这幅画的时候,他还不知道这块肌肉是两块,他觉得是一块肌肉。
可是到1510年的时候,他在解剖学中发现原来胸锁乳突肌是两块肌肉,这个时候就说明了他之前的作品犯了错误,但是我们注意到这幅在1480年左右创作的作品的解剖居然是正确的。后来经过科学分析,我们发现了其中的原因是因为原来最初的底稿上没有那两块颈部肌肉,它们的绘制技法也和画面的其他部分是不同的,在完成最初的人物勾勒之后20年,列奥纳多·达·芬奇才把这些重要的肌肉部分添加上去。他也是结合了自己在1510年冬天的一些新的解剖学发现。列奥纳多·达·芬奇表面上是在画画,实际上他是在画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他学到的解剖学知识、地质学知识、植物学知识统统都放到了他的艺术作品当中。
  说到列奥纳多·达·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则不能不被提及,我们花一点时间来分析一下《蒙娜丽莎》是如何证明“列奥纳多的艺术作品是他的科学论文”的。围绕着《蒙娜丽莎》有争议,也有研究,还有很多人都读过关于它的神秘故事。
我今天解说的是两个科学现象,第一个是无论你走到哪个方向看《蒙娜丽莎》这幅画,你都会觉得蒙娜丽莎在盯着你,我选择了这幅网上找来的图,就是把它放到了一个破碎的窗户后边,你依然觉得这个人好像总在盯着你,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是怎么做到的?实际上不仅是《蒙娜丽莎》,列奥纳多·达·芬奇的其他作品中也会出现这种现象,你总觉得无论你在这个人的正前方,还是从一边移动到另外一边,人物视线一直跟随,有点像我们小时候觉得月亮总是跟着我,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因为在二维平面上列奥纳多·达·芬奇所绘制的人的目光是直视我们的。这样的话,在二维的画面当中,你把它的眼神画成是直视的时候,即使你走到画面的侧面,你依然觉得它在直视着我们。这里有个反例,我从网上找到了旺仔牛奶的瓶罐,这个包装的特点就是无论你怎么看,你总是觉得它没看你。无论你走到任何角度,觉得都是直视的,这被称为蒙娜丽莎效应,但是比起蒙娜丽莎效应,更有意思的是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我试着以书中的内容为基础,跟大家解读一下她的微笑为什么那样难以琢磨。
这是一张图,图的左边是列奥纳多·达·芬奇在他的解剖学笔记中对嘴唇肌肉和运动的研究。如果大家能放大看的话,就会发现他画了有不同表情的很多时候,比如撅嘴的时候,嘴唇的肌肉是怎么样的?在笔记页的最上面,他画了一个轻描淡写的嘴唇草图,我专门放大了,就在刚才那张图片的中间部分。如果大家仔细看的话,你会注意到这个嘴唇的特征是嘴角实际上是微微向下的。
  《蒙娜丽莎的微笑》给人难以琢磨的感觉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嘴角的线条是向下时,这个人实际上不是微笑的。但是这幅图的光影效果让你觉得嘴角轮廓是向上的,尽管它的线条嘴角轮廓实际上是向下的,于是就出现了一个不可捉摸的笑容,你时而觉得她微笑,时而觉得她没有微笑,而且盯着的时候还会发生一些变化。后来有科学家专门对其中的科学原理做了研究,发现人的视网膜上不同的区域感知能力是不一样的。
  所以当我们用目光直接盯着她的嘴部看和用余光看的时候,会出现不一样的结果。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神经科学家玛格丽特·利文斯通认为,当你看这幅画的时候,如果让目光落在背景或者蒙娜丽莎的手上,那么你对她嘴部的感知主要就是低空间频率的,不是基于线条,而是基于光影的。这个时候你看起来比直接盯着她的嘴唇要快乐许多,大家也可以去试一试,看看这个研究者说的是不是在理,列奥纳多的其他两幅作品中也出现了类似的现象。
  看到这儿,我想再把列奥纳多的三幅作品放在一起,给大家揭示达·芬奇在认识世界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认识方式。这三幅画的背景区域都有远山和一条蜿蜒流淌过来的河水。这是列奥纳多·达·芬奇非常喜欢的一种背景,这个背景意味着什么?
实际上列奥纳多·达·芬奇一生都在做一件事情,他会觉得地球的宏观世界与人体体内的微观世界存在紧密的连接,他觉得人和世界有科学规律上的连接、有精神上灵性方面的连接,于是他的作品当中人物和后面的背景都是用这种人和蜿蜒过来的河水这种自然的血脉连接,这是他在认识世界中的一个方式。其中的核心是:他觉得万事万物间都是有联系的,人和自然界也是有联系的;由于数学不好,他没有办法推导公式,于是他用几何学的相似性来推导数据。这幅画是他的笔记中的一幅,他在左边画的是种子发芽,右边画的是人的血管的分支结构,他通过这样的方式寻找一些类似和相关的规律。他想知道在万事万物之后的这种和谐的规律究竟是什么?这才是一切美背后的密码。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看列奥纳多·达·芬奇的作品,我们在欣赏的不仅是美,而是他解码到的那些密码。下面我就举一个小例子,经过观察,列奥纳多发现树干和树枝的关系──树枝的直径加在一起等于树干的直径;换句话说就是树枝的粗细加在一起,就等于树干截面的大小。这个规律现在认为是可以适用的,也被称为达·芬奇的树法则。
后来列奥纳多根据树法则,还研究了河流的分支,他发现如果支流的流速和干流是一样的话,那么支流里所有的水量就等于干流的水量。现在还有人在研究列奥纳多·达·芬奇提出来的树木分枝的规律,并企图研究究竟是为什么,有人认为这和植物对风的适应有关系,这些足以证明达·芬奇能从万事万物的相似性中去推测出自由体,并把这个规律显现在他的艺术作品当中。沃尔特·艾萨克森发现乔布斯真正欣赏的人不多,但达·芬奇是其中之一,这是因为达·芬奇做到了把艺术和科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乔布斯在苹果的新品发布会上放过一张幻灯片──这个图标是技术和人文科学的交叉路口,其实艺术和人文科学的交叉路口,也是人类和感性和理性连接的路口、左脑和右脑连接的路口。今天刚有一家著名的国产品牌手机发布了新品,它的广告词就是“一面科技 一面艺术”。
我们今天用了短短的时间来分享如何正确地欣赏达·芬奇,就是想告诉大家,如果我们能够从达·芬奇的作品中看到感性和理性的完美结合、美的感动和对科学规律的完美的体现,可能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启发。
这幅图是达·芬奇笔记中出现的另外一幅草图,我们看到在左边是一个老迈的老年人,然后右边画了一些水流,水流也是列奥纳多·达·芬奇特别喜欢的画的一个图案,这两个图案这样并排在一起,让人不禁感觉好像一个老者在看着时光的流逝,发出了很多的感叹。对列奥纳多·达·芬奇来说人生真的太不够用了,他可能需要活几辈子才能穷尽他所要了解的问题,或者每一辈子他又会生出更多的为什么。但是当我看到这幅图后特别有感触,就是达·芬奇用他的一生做了很多的事情,我们也许没办法成为达·芬奇,但你的一生你希望能完成一些什么呢?
  诚然,就像有的朋友在开头所说的,达·芬奇是个天才,我们有的时候觉得自己难望其项背,不过成不成为达·芬奇并不重要,我们需要花一辈子的时间成为别人吗?当然不,我希望大家都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找到自己的天赋,更重要的是找到自己对世界的好奇,有人说过好奇让死神走开,我觉得好奇不仅让死神走开,也让生活变得快乐,每日能够刷新,所以如果你会觉得每天的生活很无趣的话,我觉得除了抱怨生活之外,不妨想想为什么同样居于一个世界,我们看到的和达·芬奇那么不一样。
  本周预告:
  谢泳谈钱锺书:大师往事与风采
  时间:2019年2月21日20:30~21:30
  参与方式:扫描图中二维码
厦门大学教授、学者谢泳将自己定位为“喜欢读钱锺书的爱好者”。在近年的阅读中,他将关于钱锺书的资料集结起来,贯之以发现性的眼光和精妙解读,成书《钱锺书交游考》。
  在书中,谢泳谈及了钱锺书的学术态度、其作品中为人津津乐道的索隐、他与其他学者之间的交往和思想比较,以及新旧交替时期人心的嬗变……其中有许多问题角度新颖,颇有趣味。如钱锺书对徐志摩、曹禺等人的看法;为什么钱锺书在自己文字中不愿提及鲁迅等等。
  这些研究文章从一个个小角度进入,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不太为人熟知的钱锺书,更展现了钱锺书在治学、为人方面的风采,彰显出一代大师的精神品格。此外,许多钱锺书的观点、言论在书中都属首次披露。
  本期“我有嘉宾”,我们就请来谢泳老师,来和大家分享他对钱锺书的研究所得。欢迎你的参加。
  作者
  汪冰
  编辑
  覃旦思;校对:薛京宁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49#
 闪亮山 发表于: 2018-12-5 21:08:00|只看该作者

达·芬奇逝世500周年,三大手稿首次齐亮相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达·芬奇逝世500周年,三大手稿首次齐亮相
⊙作者:新京报记者 寇淮禹 编辑:寇淮禹;校对:薛京宁

  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艺术家,与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并称文艺复兴三杰。艺术之外,博学的他同时涉足许多领域,在数学、工程学、天文学、地质学、植物学等方面都广有建树,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理想的典型代表。
  2019年是达·芬奇逝世500周年,世界范围内将举办众多盛大的纪念活动。其中,大英图书馆将展出达·芬奇的三大著名手稿原本:莱斯特手稿(Codex Leicester)、福斯特手稿(Codex Forster)和阿伦德尔手稿(Codex Arundel)。三大手稿均以达·芬奇标志性的左手反写写就,手稿内容则展示了他多方面的创见和巧思。这也将是三大手稿1994年以来的首次齐聚。

莱斯特手稿中的一页

  阿伦德尔手稿现藏于大英图书馆,福斯特手稿现藏于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而莱斯特手稿则为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私人收藏。盖茨于1994年在佳士得拍卖会上以逾3000万美元的价格拍得此手稿,此次他与大英博物馆达成协议,将于明年夏季出借手稿。
  莱斯特手稿共18页,涉及的内容繁多,有对天文学的见解,有对水、岩石和化石的性质的探究,也谈到了光和天体等内容。其中,有关“水”的探讨占了手稿约三分之一的分量。达·芬奇讨论了水的流动,河流在遇到障碍物时如何改变它的运动,并据此对桥梁建设给出他的建议。达·芬奇在莱斯特手稿中还谈及潜艇。他描述了潜艇如何可以帮助人们在水下待更长的时间以及它潜在的在军事上的应用。
  莱斯特手稿得名自长期持有这一手稿的莱斯特家族。1719年,在巡游欧洲大陆时,托马斯·科克(Thomas Coke)买下这一手稿。1744年,他被授予莱斯特伯爵之号。1980年,美国石油大亨阿曼德·哈默(Armand Hammer)从莱斯特家族买下这一手稿,并委托达·芬奇专家卡洛·佩德雷蒂博士(Dr.Carlo Pedretti)将散页的手稿装订成册,恢复原状。之后,因达·芬奇手迹难于辨认,卡洛·佩德雷蒂博士花了7年时间才于1987年将手稿的每一页尽数译为英文。比尔·盖茨在1994年购得手稿后,将手稿扫描,其中一些页面曾被制成Windows 95补充装里的屏保程序和壁纸,而之后的Windows 98亦曾附有这些屏保和壁纸。

阿伦德尔手稿中的一页,上有达·芬奇对水下呼吸器的研究

  将于明年夏天与莱斯特手稿一起展出的阿伦德尔手稿现藏于大英图书馆。它被认为是达·芬奇手稿中第二重要的,仅次于亚特兰提科斯手稿(Codex Atlanticus)。阿伦德尔手稿多达283页,写作时间跨越40年,内容包罗万有,从对机械学和鸟类飞行的研究,到水下呼吸器的设计图。
  这些手稿展示了达·芬奇作为一个思想者的活力以及他打通不同门类知识的成就,安德烈亚·克拉克(Andrea Clarke),大英图书馆2019年达·芬奇手稿展的首席策展人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3 17:34, Processed in 0.280801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