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Sichuanese|查看: 12831|回复: 58
[名人

达·芬奇逝世500周年,意法两国持续上演“争夺战”

 [复制链接]
19#
 大卫 发表于: 2015-1-27 15:31:00|只看该作者

蒋勋破解达芬奇之美:大师笔下的大师

源自:法制晚报

  达芬奇在这幅画中运用的“雾状透视法”,更近于东方的山水画

  宋代郭熙的早春图

  《维特鲁威人体解剖图》
以山水作为画面背景,在达芬奇的作品中多次出现

画中的远山近似于中国宋代十二世纪的《早春图》?
  凝视《天使报喜图》里的远山,比达芬奇早三百年的郭熙《早春图》的美学突然在西方有了知音;《维特鲁威人体解剖图》中,达芬奇在圆形和方形中试图找到“人”的定位,有点像东方汉代的“规”与“矩”;《圣安妮与圣子》中画面背景的山水以雾状透视处理单色系的悠远效果,完全像中国宋元时代的山水画……
  《天使报喜图》是西方传统中最重要的传统图像之一。在西方文字中常以大写字母开头写成Annunciation。
  据说,达芬奇为了研究衣纹光影,把布匹浸泡在稀释的石膏水中,趁柔软时,折叠出衣纹,等石膏水干了,衣纹固定,他就一次一次以素描练习光影的凹凸转折。
  左边是天使长米迦勒,背后有双翅,跪在地上,左手拿着一枝百合花,象征着纯洁,右手前伸,向对面的人物告知受孕。
  两个人物之间,以花圃隔开,形成一层一层推向远方的空间透视,景深拉得非常远,一直到最远方的海和山,仿佛笼罩在一片迷蒙雾气中,是达芬奇创造的独特表现远影的画法,被称为“雾状透视法”。
  前景中央是一张精细雕花的桌子,桌子以及建筑物墙面石砌的结构,都以精准的数字算出远近比例,帮助画面伸向极远方的景深空间。
  达芬奇精通数学、几何学,可以以科学的方法营造视觉的远近空间,而他的“雾状透视法”,在科学的极限之外,留给视觉更多近于“诗意”的云烟苍茫,其实更近于东方的山水画。凝视这张画里的远山,恍惚间像是面对中国宋代十二世纪的水墨山水,比达芬奇早三百年的郭熙《早春图》的美学突然在西方有了知音。

《维特鲁威人体解剖图》有点像东方汉代的“规”与“矩”?
  古希腊的雕刻和建筑里都讲究比例的精准。
  美术史上常常说“黄金分割”,或“黄金律”。
  人们相信宇宙中万事万物都有一定的秩序,看来混乱,只要掌握到秩序的规则,也就掌握了宇宙。
  “秩序”、“规则”、“比例”都是一种数学。
  印度教《吠陀经》重视“零”,“零”是一切的未开始。
  中国古代重视“三”,“三”是多数。中国古代也重视“九”,“九”是数的极限,过了“九”就归“零”,因此皇帝是“九九”至尊。
  古代希腊相信人体的“美”,有客观的比例规则,因此早期雕像,头部和身体的比例常常是一比六,后期则演变为一比七。
  掌握到“比例”的准确,可以掌握到“美”,因此“比例”非常珍贵,被冠上“黄金比例”的称呼。
  维特鲁威(Vitruvius)是罗马时代的艺术家,他总结了古希腊的人体比例研究,撰述了集大成的人体美学论著。
  1490年,达芬奇重新整理维特鲁威的论著,依据人体比例规则,图绘了这张人体比例图。
  一个男子的裸体,张开双手,双手抵达方形边框的边缘,张开双脚,双脚踩踏圆形外框的边缘。
  达芬奇在圆形和方形中试图找到“人”的定位。
  有点像东方汉代的“规”与“矩”,“规”是圆规,“矩”是矩尺。汉代相信“天圆地方”,因此用“规”、“矩”来定位“人”。
  达芬奇在人体比例图里用人体上的许多线寻找比例关系,双肩的宽度,锁骨到乳线的距离,肩至肘的长度,肘至腕的长度,会阴至膝关节,膝关节至脚掌……人体的每一部分都在“规”与“矩”的比例中。
  会阴在正方形的正中央,“方”像一个人所占有的空间,汉代叫做“宇”,指上下四方;“圆”是人体外围循环的“时间”,汉代叫做“宙”,指古往今来。
  “宇宙”正是包围着每一个人的“空间”与“时间”。
  达芬奇在这张人体比例图里说:“完美的人,是衡量宇宙的尺度。”
  这句话很像孟子说的:“万物皆备于我,返身而诚。”
  达芬奇的人体比例图不只是一件美术作品,更是人类史上寻找人类定位意义的哲学杰作。
  达芬奇有没有看过东方的水墨山水画?
  这张达芬奇晚年的杰作《圣安妮与圣子》在卢浮宫,常年以来就挂在《蒙娜丽莎》旁边,却往往被粗心的观光客忽略。
  画中的女性低头沉静微笑,像极了东方佛教里的观音,微笑中满是悲悯,仿佛知道未来一切,知道生命悲苦,却不忍道破。
  玛利亚坐在圣安妮怀中,这个姿势很像还没有长大的女孩,躺在母亲怀中,还可以撒娇,还可以依赖母亲。
  但是,她却伸手去抱自己的孩子了。
  达芬奇好像在讲生命的两难,讲生命中不可知的注定。
  画面上四个角色,从三个人物到羔羊,用眼神贯穿出对角线的构图,他们好像被一条看不见的线串在一起,串在同一个悲剧的宿命中。
  悲剧的宿命弥漫画中,他们却都微笑着,知道生命的宿命 “不可思议”。
  画面背景的山水以雾状透视处理单色系的悠远效果,完全像中国宋元时代的山水画。
  达芬奇活动的十五世纪后半叶到十六世纪初,已经是中国明代的中后期,东方水墨山水画已经成熟发展了两三百年。

达芬奇有没有看过东方的水墨山水画?
  达芬奇有没有受到东方水墨山水美学的影响?
  多年来,无数艺术史学者在探寻这个问题,找不到直接的有力证据,但是,一再出现在他画面背景的山水,说明着尚未被发现的达芬奇与东方山水另一个有趣的“密码”,而这样缥缈悠远的山水也正是最适合衬托画中人物既喜悦又忧伤的心境,达芬奇是西方美术中最能掌握东方“空灵”美学的一位奇才。
18#
 大卫 发表于: 2014-12-22 15:31:03|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关于达芬奇你可能不知道的5个事实


  关于达芬奇你可能不知道的5个事实
  除了《蒙娜丽莎》和《达芬奇密码》,关于这位伟大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才科学家、发明家、画家,你还了解多少呢?下面就是关于达·芬奇生平的5个有趣的事实。

他是个“私生子”
  1452年,达·芬奇出生于现在意大利托斯卡纳地区的芬奇。普遍认为,达·芬奇的父亲叫瑟·皮耶罗·达芬奇,是佛罗伦萨的法律公证员,而他的母亲卡泰丽娜则是当地的农妇。不过,也有一些专家认为,卡泰丽娜其实是瑟·皮耶罗·达芬奇的奴隶。

  达·芬奇的父母从未结婚。5岁前,年少的达·芬奇都和母亲住在一起,后来才搬去父亲家里,和父亲娶的另一个女人一起生活。

  根据达·芬奇的日记,他在成年后和母亲的关系比较疏远活,只是偶尔有信件来往。但是他和父亲的关系很好,父亲的死让达·芬奇深深哀悼。

他从未上学
  和其他著名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不同,达·芬奇从未受过任何正规教育。他是在家里学习了阅读、写作和数学等基础知识。

  生长在托斯卡纳农村的达·芬奇,有很多时间都在户外。在那里,他惊叹于大自然的神奇。童年的他对水的性质以及猛禽的飞行特别感兴趣。日记里,艺术家记录了他所记得的最早的一个梦。在梦中,一只猛禽停在了他的脸上,尾羽压在他的嘴唇之间。

  到了十几岁的时候,这位年轻的艺术家才被送往佛罗伦萨,成为一位有名的佛罗伦萨画家安德烈·德尔·委罗基奥的学徒。没过多久,这位学徒便成为了大师。有传言说,达芬奇在韦罗基奥的作品《基督受洗》中画了一个天使。韦罗基奥被年轻人的才华折服,发誓从此再也不画画。

他的许多作品都没有完成
  达·芬奇是出了名的慢画家,他的许多作品都没有完成。在巴黎的卢浮宫里,除了著名的《蒙娜丽莎》,还有一件达·芬奇未完成的作品《圣母子与圣安妮》。画面中描绘了圣母玛利亚、婴儿耶稣和玛利亚的母亲圣安妮。

  梵蒂冈博物馆收藏的《圣叶理诺在野外》是达·芬奇另一幅未完成的绘画。画中描绘的是隐逸圣叶理诺和他的同伴──一只被驯服的狮子。

  在达·芬奇未完成的作品中,最有趣的也许是《三博士来朝》,上面绘有年轻艺术家自己的样貌。这幅画在1481年半途而废,并一直被保存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乌菲齐美术馆直到1670年。

他曾被迫害
  当达·芬奇24岁时,他和几名男性同伴因被控鸡奸罪而被捕。因为缺乏人证,指控最终被撤销。达·芬奇在日记里记述,这些指控严重侵犯了个人隐私。

  在15世纪的佛罗伦萨,鸡奸罪被判处的是死刑。在案件被驳回后不久,艺术家便离开了佛罗伦萨,前往米兰。

他是个“战争分子”
  来得到米兰重新开始的达·芬奇结识了米兰公爵卢多维科·斯福尔扎。在这里,他被委任创作一件原本可能代表其最高艺术成就的作品:一匹马的巨型铜像。但是当法国入侵意大利时,在该项目被迫放弃了。

  事实上,在达·芬奇的计划中不止是这一匹巨大的战马。他还计划打造众多的“战争设备”。在达·芬奇的速写本中有大炮、烟机、便携式桥梁甚至装甲车的草图。

  不过,正如他设计的飞行器一样,没有证据表明这些战争机器曾真正被建造出来。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7#
 大卫 发表于: 2014-12-2 15:31:00|只看该作者

意史学家称蒙娜丽莎是达·芬奇母亲 或为中国人

源自:法制晚报
  法制晚报讯(记者:李志豪 张秀晨 实习生:任奕)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意大利史学家和小说家安杰洛·帕拉蒂科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著名画家达·芬奇的母亲很可能是中国人,而《蒙娜丽莎的微笑》正是其画像,而更为令人惊奇的是,蒙娜丽莎的身份还可能是一个奴隶。

惊人研究 达·芬奇母亲是奴隶 来自中国?
  研究者安杰洛·帕拉蒂科在中国香港生活工作了20年,他致力于研究中国和意大利之间的联系已有50年。他近期写成了一本叫做《达·芬奇:在意大利文艺复兴中迷失的中国学者》的书,并将于明年出版。这本书讲述了东方和达·芬奇之间的联系。他在接受采访时说:“在一定程度上我能确定达·芬奇的母亲来自东方国家,但是要确定她是中国人,还需要演绎推理。”
  他说,达·芬奇的父亲有一个非常有钱的客户,那个客户有个叫做卡特琳娜的奴隶。根据历史资料显示,达·芬奇的母亲是当地的农民,并且就叫卡特琳娜。

更多披露《蒙娜丽莎的微笑》画的竟是达·芬奇母亲
  据帕拉蒂科的新书上披露的信息称,达·芬奇的母亲很有可能是一个奴隶。他表明了支持自己理论的证据:“文艺复兴早期,意大利和西班牙有很多来自东方的奴隶。”
  帕拉蒂科说,达·芬奇的生活和作品的某些方面能证明他和东方有联系。“例如他用左手从左向右写字,而且他居然还是素食主义者。达·芬奇将他母亲作为《蒙娜丽莎的微笑》画像的灵感来源,就像是弗洛伊德在1910年说的,这幅画里有中国风景,而且她的面孔很像中国人。”
  帕拉蒂科说,他相信解开这个谜团的唯一方法就是从墓中挖出达·芬奇在佛罗伦萨的一些亲戚,并提取DNA。

☆ 相关资讯
  蒙娜丽莎真实身份存争议</b>
  《蒙娜丽莎的微笑》的主人公真实身份存在争论,存在多种版本。有人说画中人是当时佛罗伦萨城内的一个名妓,也有人说画中人是达·芬奇本人的女人版自画像。比较流行的版本为画中的主人公是当时的新贵乔孔多的年轻的妻子蒙娜·丽莎。
16#
 大卫 发表于: 2014-11-4 14:31:03|只看该作者

达芬奇自画像都灵展出 曾被秘密转移躲避希特勒


  达芬奇自画像
  据BBC报道,上周,达芬奇现存的唯一一张自画像亮相都灵皇家图书馆“达芬奇和国王的宝藏”展览。传说,这幅现年500多岁的红色粉笔自画像有着神奇的力量,让看到它的人都能获得其中的能力,这也是为何该作在二战中被转移并藏了起来:防止希特勒得到此画并得到更大的权力。
  当时,达芬奇的自画像是都灵皇家图书馆众藏品中唯一一张被转移的艺术品。此次工作非常隐秘,没有人知晓其准确的藏身地点。
  但据专家介绍,在这次秘密行动中,本已脆弱的自画像遭到了损坏。
  因为这幅粉笔素描的状况,上个世纪它只进行了3次展出。因此这次展览可能是唯一一次欣赏到原作的机会。
  展览将持续至1月15日,展出包括拉斐尔、卡拉奇、伦勃朗、凡·戴克等艺术家的80幅名作。达芬奇的自画像每半小时仅供25人参观。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5#
 大卫 发表于: 2014-10-13 15:31:02|只看该作者

卢浮宫将出借达芬奇作品予阿布扎比卢浮宫


  达芬奇作品《未知女人的肖像》(Portrait of an Unknown Woman)
  当阿布扎比卢浮宫这座建在海湾的“全能”博物馆明年开馆时,将展出一幅借自巴黎卢浮宫的达芬奇画作。这件作品名为《未知女人的肖像》(Portrait of an Unknown Woman),大约创作于1945年,是法国博物馆借给阿布扎比卢浮宫的首批300件作品之一。
  阿布扎比旅游与文化局在10月12日说道,在法国13家国家艺术机构的支持下,300件作品已经选定,包括马奈的《The Piper》(1866)和莫奈的《The Saint-Lazare Station》(1877),两件作品都借自奥赛博物馆。蓬皮杜艺术中心将借给马蒂斯的《Still Life with Magnolia》(1866),布朗利河岸博物馆(Musée du Quai Branly)将借给来自墨西哥特奥蒂瓦坎(Teotihuacan)的一件黑色石头面具雕塑,这件作品曾属于安德列·布雷顿(André Breton)。
  卢浮宫借给达芬奇的这件肖像作品是为说明“文艺复兴艺术家借助油画新技法对自然主义的探索”。另外,阿布扎比卢浮宫收藏的贝里尼(Bellini)的《圣母和圣婴》(Madonna and Child)将作为补充。
  阿布扎比卢浮宫的定位是作为一个“普遍性”的博物馆,不同于巴黎卢浮宫基于艺术流派、地理和时期的划分,以及其它百科全书式的博物馆,其突出“各种文明之间的相互连络、交互和对话,以及它们的艺术传统之间的相似与不同”。
  此次所借的300件作品将同阿布扎比卢浮宫的永久藏品一道展出。以10年为期,在阿布扎比卢浮宫的收藏逐渐建立之后,从法国博物馆临时借展的作品将逐渐减少。这些作品的出借时间为3个月到2年不等。
14#
 大卫 发表于: 2014-9-30 15:31:00|只看该作者

《抱貂的女子》曾绘制三次:达·芬奇作画时改变主意

源自:新京报
⊙编译:何建为


  帕斯卡·科特发现的三个不同版本的《抱银鼠的女子》,从左至右依次为没有抱银鼠的版本,银鼠略小、颜色较灰的版本,以及我们现在看到的版本。
  达·芬奇的画中藏着许多的秘密,不仅仅是那幅最广为人知的《蒙娜丽莎的微笑》,还包括了另一幅女性肖像作品《抱银鼠的女子》。
  据国外媒体昨日报道,法国科学家、工程师帕斯卡·科特(Pascal Cotte)在达·芬奇的另一幅名作《抱银鼠的女子》中发现了画家画了三个版本:一个版本是没抱银鼠的,另外两个版本中银鼠的大小、形态和皮毛颜色都不同。
  科特利用反射光技术对这幅《抱银鼠的女子》进行了为期三年的分析,才得出这一重大发现。研究达·芬奇的专家称这一发现“十分惊人”,这幅画作的历史将被改写,同时又对这幅画作创作的历史背景提出了诸多疑问。
  《抱银鼠的女子》创作于1489年至1490年,画中的女子切奇利娅·加莱拉尼(Cecilia Galerani)是米兰大公卢多维科·斯福尔扎的情妇。
  达·芬奇曾以工程师、宫廷艺术家与军事设计师的身份供职于米兰大公卢多维科·斯福尔扎,直到1499年才离去。而卢多维科·斯福尔扎的昵称就是“银鼠”。
  这幅画作目前收藏于波兰克拉科夫的恰尔托雷斯基博物馆,也经常在华沙的波兰国家博物馆展出。由于恰尔托雷斯基博物馆正在重新装修,这幅画作现在挂在位于克拉科夫的瓦维尔城堡。之前这幅画作也被用X光、红外线等进行过检测。
  科特使用的是“层放大法”(LAM),当强光不断照射在画作上,一台连接电脑的相机会自动处理光的反射,从而能够分析出画作中的每一层都画了什么。
  科特说:“这种层放大法的技术就像是剥洋葱一样,把画作表面的东西一层层剥开,看到里面究竟藏了什么,展示了画作的不同层。通过这个新技术,我们发现达·芬奇在画画的时候总是改变他的想法。他是一个犹豫不决的人──他涂掉了一部分,又添加了一部分,他的想法不断地在改变。”

▲ 猜测
  1.达·芬奇讨好资助人
  这个发现公布后,关于这幅著名肖像画的创作背景也引发了一些新的猜测。有人认为,也许艺术家就是有意要画一只银鼠来指代加莱拉尼的情人,后来之所以把银鼠画大了、也改了颜色,是达·芬奇为了讨好他的资助人。
  2.画中女子要求加银鼠
  另一种观点认为,这只银鼠是加莱拉尼要求达·芬奇加上去的,让米兰王宫的所有人都明白自己与米兰大公之间的关系。

▲ 评价
  帮助我们“窥探达·芬奇的想法”
  英国牛津大学艺术史荣誉退休教授马丁·肯普(Martin Kemp)称:“帕斯卡·科特在法国的这一发现意义非凡,向我们更多地展示了达·芬奇在画画的时候,他的想法是怎样的。我们知道他最初总是喜欢随意画画,但是并不知道原来他从头到尾都这么随意。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他完成一幅作品那么难。达·芬奇永远是个谜,因此,能如此窥探他头脑中的想法实在是令人兴奋不已。”

U8596P1081T2D166592F6DT20140930103825.jpg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3#
 大卫 发表于: 2014-9-27 12:31:01|只看该作者

达芬奇《三博士来朝》第一阶段修复工作顺利结束


  达芬奇画作《三博士来朝》(Adoration of the Magi)(1481)
  据《美联社》近日报道,由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大师莱昂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早年创作的名画《三博士来朝》(Adoration of the Magi)近日在世界知名艺术品复原实验室、意大利佛罗伦萨硬石博物馆(Opificio delle Pietre Dure)完成了第一阶段的修复工作,并顺利回到了其永久馆藏地意大利乌菲兹美术馆(Uffizi Galleries)。
  据悉,这件创作于1481年的大尺寸木板油画珍品(246cm x 243cm)为文艺复兴大师达芬奇受意大利托斯卡纳地区的圣多纳托修道院所嘱托而创作,但达芬奇于1482年便动身前往米兰,该件珍品画作因此也成为了一件未竟之作。随后,圣多纳托修道院转而向意大利另一文艺复兴大画家菲利皮诺·利皮(Filippino Lippi)寻求帮助,于是菲利皮诺·利皮版本《三博士来朝》在1496年便应运而生。如今,这两件艺术瑰宝都馆藏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乌菲兹美术馆内。
  乌菲兹美术馆馆长安东尼奥·纳塔利(Antonio Natali)在接受《美联社》记者采访时说道:“在完成第一阶段修复工作之后,起初只能通过红外光才能观察到的那些笔触与勾勒,如今却能直接用肉眼进行细细品味。画作所蕴含的神学唯美让人称奇,久久不能释怀。”
  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达芬奇《三博士来朝》一直处于修复之中,目前第一阶段修复工作顺利结束,第二阶段修复也即将展开,并有望于2015年间顺利完成。据悉,乌菲兹美术馆的相关赞助机构为此次达芬奇《三博士来朝》画作的修复提供了资金支持,整个修复工作预计将耗资17万欧元(约合21.8万美元)。
12#
 天文星 发表于: 2014-8-5 18:31:01|只看该作者

当达·芬奇遇见当代艺术

2014 首届中国(合肥)自由艺术展
⊙作者:祝凤鸣

  我曾买过一本名为《哈默手稿》的书,据达·芬奇手稿整理而成,先看篇目,就很欣喜,比如:月球自身并不能发光,欧洲的地理和地质,关于沼泽排水,大气层的颜色,河水对河岸的冲刷,贝类的迁移真相,如何在河中安置基桩,关于月球,等等。
  除《哈默手稿》外,达·芬奇的手稿堪称卷帙浩繁。在这些手稿里,达·芬奇就像一个孩子,被神秘欲望激动得左冲右突──在同一张纸上,他往往会留下庞杂的研究手迹;在某篇关于光学的文章旁,可能是一幅人脸素描,或某篇医药配方的论文。
  作为艺术和科学巨匠,达·芬奇的好奇心世人罕匹。难怪,弗洛伊德对这位“没有过任何风流韵事”的左撇子产生兴趣,在《达·芬奇及其童年的回忆》一书中,对他进行过有趣的、一厢情愿的精神分析。
  2014年早春的某个下午,青年作家许多余从西班牙考察回合肥后,约我在咖啡馆聚谈。许多余告诉我,达·芬奇的一幅油画、诸多手稿和发明机器要来合肥展出,为配合这次展览,他想策划一次合肥当代艺术展,请我做学术主持。
  印象中,合肥当代艺术展有过那么两三次,这些展览,对于激活本土艺术家创作、建造合肥当代艺术生态功不可没。但是,因为各种原因,在学术性上留有遗憾──我与许多余商量,这次要做,就一定得强调学术性,将合肥当代艺术做一个梳理,编一本可靠的书籍公开出版。许多余当场应诺。
  随后,在一次聚会上,我说到达·芬奇,说到即将做的合肥当代艺术展,在座的许多艺术家以为是开玩笑,说此事颇具“超现实”色彩……是啊,500多年的文艺复兴时期巨匠达·芬奇的油画真迹,从来就没有来过中国大陆,凭什么一下就来合肥?再说,古典艺术与当代艺术本属不同体系,两者并置,有点不伦不类,这个展览怎么做?
  及至5月初,许多余再次找我,说5月23日展览要开幕,时间很紧,我才真正警觉起来。许多余将展览命名为“声东汲西:2014首届中国(合肥)自由艺术展”,我认为很贴切。他嘱我邀请一些年岁较长的艺术家,青年艺术家则由他邀请。
  我当即打电话,邀请北京、上海、台湾、合肥等地重要艺术家及批评家,他们纷纷表示积极配合,踊跃参与。在诸多嘉宾中,中国当代重要诗人、批评家朱朱答应我,只要时间允许,他会来合肥做学术交流,这最令我激动。
  我认为只要这些嘉宾践约,本次展览的力量和规模已然足矣。
  随后是紧张布展。有次,我送诗人杨键的水墨画到展览大厅,见现场一片嘈杂,遍地垃圾,满耳是电锯声、人的吆喝声,许多余带着口罩指挥布展,摄影师带着防毒面具在拍摄。
  青年朋友们没日没夜的几天忙碌,临近开幕的前一天晚上,4个展厅里,全国80余位当代艺术家的绘画、雕塑、装置、影像、方案等作品布置得满满当当、井然有序。行为艺术空间也已安排停当。如此短时间结束布展,令我感佩无以。
  5月23日下午,合肥某商业广场嘉宾云集,展览如期开幕。在开幕式发言中,许多余强调了本次展览的意义,而我就学术性问题作了提示和预期。中央美院教授、中国知名油画家洪凌,北京宋庄知名艺术家、策展人吴震寰,著名诗人杨键,合肥本土艺术家陈宇飞、黄震、岂志刚,南京青年艺术家乔闯等嘉宾,纷纷发表感言。
  开幕当晚,吴震寰做学术演讲。震寰兄久居北京宋庄艺术村,七年前,因为诗歌,我们在北京相识。我曾在他宋庄的家中居住过一段时间,亲历过他策划的众多重要国际展览,读过他编著的诸多艺术书刊。
  演讲中,吴震寰介绍了宋庄当下艺术家的生活和创作现状。随后,他就自己的策展理念,与大家做了交流──令我敬佩的是,置身于中国当代艺术的热流和漩涡中,吴震寰一直保持清醒立场,那就是,在中国当代艺术普遍“去中国性”时,他念念不忘“再回中国性”,即在当下创作中尊重并激活我们民族的幽深传统,重新唤回那久久被遗忘的声音。
  5月26日下午,朱朱偕夫人抵达合肥。一见面,回忆起16年前他来合肥时,居住在我家的情景,我俩多了一份亲切。
  在当代中国,以重要诗人身份介入当代艺术批评,朱朱是最卓尔不群、也是成果最丰硕的一位。我曾读过他的艺术批评专著《一幅画的诞生》,与人合著的《中国新艺术三十年》,最近又读过他新出的、厚重的《灰色的狂欢节:2000年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
  特别是《灰色的狂欢节》,朱朱是以提交给国际评审团的写作提纲,就获得(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2011评论奖”这一重要国际奖项。据朱朱介绍,该书的英文版正在翻译,即将在欧美出版发行。
  在我看来,朱朱的艺术批评,难能可贵的是他的独立性和特别的音调。这些批评文本,客观、正派而敏锐,在艺术谱系中展开精准深刻的个案分析,文风婉转,言辞清丽。在当代中国,这种批评,既迥异于一般刺耳的、暴力型的批评之声,又与学院式的概念化批评区别开来。
  26日晚,朱朱演讲,出乎意外的是合肥众多重要艺术家、青年诗人前来参与。朱朱就我提出的问题,介绍了新世纪10年多以来中国当代艺术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列举了新生的重要艺术家和作品,分析了当代诗歌与当代艺术的异同,并回答了众多来宾提问。
  第二天一早,在大摩广场“纸的时代”书店,朱朱多次感慨于这里的书店之大、好书之多。参观完达·芬奇的油画原作《半裸的蒙娜丽莎》,朱朱又对这位大师的25件设计作品仔细探寻,这些作品包括军事武器、飞行器、自行车、桥梁等等。在一件会走路的“机器狮子”前,我俩唏嘘不已──这是1515年达·芬奇送给法国国王的礼物,只要国王对该狮子抽上三鞭子,狮子胸部就会开出一朵“鸢尾花”。
  在艺术家黄震、陈宇飞等陪同下,朱朱极仔细观看了这次合肥“自由艺术展”的每件作品。此次展览,黄震除了书画、行为艺术外,还有20余件架上雕塑参展──朱朱认真听取了雕塑家的创作意图,对黄震做的一些高古人物塑像,如屈原、老子、陈抟等,给予了肯定。
  下午,在陈宇飞位于工大新区的工作室里,看过艺术家新画的一组“病人”油画后,陈宇飞与朱朱严肃地谈到他的“现实感”、岳父的病痛,他的日常忙碌和内心精神萦绕。在杨重光工作室,与朱朱谈到自己多年的幽闭与退隐,对艺术和人的关系的重新理解,杨重光几次显得激动──近十年来,杨重光几乎处于一种全封闭状态,创作量惊人,无论是手法、材料或观念,已臻自由之境。
  在我心目中,杨重光与陈宇飞称得上是合肥当代艺术的代表性人物,他们很少卖作品,始终坚守内心,静谧求索,在一种难得的操守中向艺术索取“秘密的情绪和罕见的形式”──去年,陈宇飞以油画和行为艺术参加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杨重光也获得德国学术交流中心的DAAD交流项目,此项目,旨在鼓励世界范围内最为重要的文学家、学者和艺术家。
  送别朱朱后,大家感慨良多。在合肥,虽比不上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但当代艺术充满活力,在持续发展中不断拓展疆域,只是鲜有重要批评家关注;在合肥,人们谈起艺术,多指绘画与书法,谈得最多的又往往是价格──似乎很少有人谈行为、装置、影像艺术,也很少有人认真对待这些艺术家的内心独立状态。
  实际上,当代艺术与绘画等传统艺术,有交集,更有区别,而其中最重要一点则是,当代艺术更考量一个艺术家真正意义上的“精神自治”,而不仅仅是市场。
  今日中国当代艺术,现状复杂。它一边要求艺术家们承担起社会责任,为现实批判和良知发声;一边又催逼艺术家关注艺术本体,重视语言与形式,瞥见无限,重回与“与宇宙合一”的梦境与欢乐──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见证”与“愉悦”,对艺术家具有双重的迫切性。
  在《大西洋手稿》中,达·芬奇告诫我们:“有时停下脚步,看看墙上的污渍、燃烧后的灰炉、云、泥土或某些地方,对你来说可能相当困难……但很可能你会因此得到惊人的想法。”
  在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我们偶尔停下脚步,重回原点,思考一下关于艺术与人、艺术与生命的终极问题,未免不是一件有益的事──
  诚然,一次展览解决不了所有问题。但我认为,一边是达·芬奇,一边是当代艺术,在合肥,借这次展览,我们至少可以就以下问题展开对话,彼此倾听真诚的声音──比如,关于古典与现代,西方与中国,手工与观念,巨匠式创造与碎片化叙事,全球化审美格局与地方文化身份认同(包括合肥的文化身份认同)……等等。
  此刻,合肥自由艺术展还在进行,很多重要嘉宾如诗人梁小斌、批评家程美信、策展人左靖、作家兼电影导演柴春芽等等,已连续来到合肥,传递他们的声音。重要批评家的到来,也在为合肥部分当代艺术家的国际推介作准备──这次展览,其影响力正在散发,其回声也必定响亮,终至变为传奇。
  (本文作者为著名诗人、学者、批评家祝凤鸣,来源于安徽商报)。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1#
 天文星 发表于: 2013-9-11 17:31:01|只看该作者

达芬奇画作或藏神秘预言:4006年世界末日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资料图)
本文摘自:《达芬奇末日预言》,乔达恩著,新世界出版社出版

  一些权威专家对玛雅2012年人类末日的预言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世界末日的预言肯定会实现,但不是在2012年,真正的世界末日预言藏在达·芬奇的世界名画《最后的晚餐》中,这个预言就是──人类将在4006年迎来真正的世界末日。
  这不由让人想起了意大利伟大的艺术家列奥纳多·达·芬奇。很多人认为,达·芬奇就是一位像诺查丹玛斯那样的先知,他的作品成功预言了一个个他根本不可能了解的时代。在他的笔记本中,有很多像谜一样的话语,比如:“世界将会出现全新的生物,他们将进行无休止地厮杀,也终将会面临死亡……上帝啊,你为何不肯打开幽暗的洞穴和峡谷,将他们彻底吞没,解除他们的痛苦?为何不将冷酷的一面收起,展示出你那仁慈的一面啊?”
  在达·芬奇的一些画作中,似乎也隐藏着一些神秘的预言。在他的世界名画《最后的晚餐》中,就曾预言4006年11月1日将会是世界末日,达·芬奇认为,在那一天,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将毁于一旦。
  《最后的晚餐》是画于米兰·圣玛利亚德尔格契修道院餐厅墙上的一幅壁画,是镶嵌在西方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据记载,该画整体的大小有420厘米×910厘米,是达·芬奇取材自《圣经·马太福音》而创作的最著名的一幅作品,也是最具有历史价值的杰作。它被誉为全人类艺术宝库中最完美的经典之作!许多人都曾这样说过:“只要看它一眼,就会在心底留下无法磨灭的印象。这一眼足以渗透人们的内心,使之成为人类灵魂的一部分。”
  在《最后的晚餐》中,耶稣端坐在长方形餐桌的正中央,左右分别围绕着六个门徒,耶稣以一种悲痛的姿势将两手平摊在桌面上,神情悲凉而又镇定。与之截然相反的是,画中的十二个门徒却神态各异,他们各自有不同的表情、手势,并流露出了难以掩饰的惊慌、质疑和愤怒等情绪。坐在耶稣右侧(即画面正左边第四位)的叛徒犹大身体后倾,一手抓住桌上的钱袋(装有出卖耶稣的三十块银币酬劳的钱袋),脸部显得极其阴暗。这种骚动的局面形成了一个波浪,越靠近耶稣的门徒,其神态动作起伏越大。整幅画就像一幕被定格的电影,呈现出十二个门徒不同的心理状态。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窗外明亮的天空,一片明媚、祥和、湛蓝,仿佛就是一道圣洁的光环。或许,达·芬奇正是想通过背后这种明亮的天空衬托出耶稣的光明磊落。
  梵蒂冈的研究人员对外界披露,他们在《最后的晚餐》中发现了隐藏着的“达·芬奇预言”:人类将于4006年毁灭于一场全球大洪水。作出这个判断的是梵蒂冈研究人员萨宾娜·斯福尔扎·加里特兹亚。加里特兹亚在美国洛杉矶大学工作时就曾对达·芬奇的手稿做过深入研究。她指出,这个4006年世界末日的预言就隐藏在《最后的晚餐》中耶稣背后那扇窗户上。加里特兹亚认为,在那扇明亮的半月形窗户里面隐藏着一个关于“数学和占星术”的谜团,也包括黄道12宫星座。
  加里特兹亚还指出,这个谜团是由12宫星座和代表一天24小时的24个拉丁字母设计而成,只要破解了这个谜团,就能破解达·芬奇的末日预言。加里特兹亚还明确指出,《最后的晚餐》中预言的全球大洪水将发生在4006年3月21日,同年11月1日,人类将遭遇“最后的晚餐”,即世界末日。
  加里特兹亚认为,达·芬奇的这个预言肯定是存在的,但并不像《达·芬奇密码》那本畅销书中描述的那样。加里特兹亚说:“达·芬奇不只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也是一位学识渊博的预言家,他之所以要把人类末日预言隐藏在《最后的晚餐》中,是因为他认为人类在遭受这次毁灭性灾难的同时,也是一个‘新人类’的开始。”
  关于这个预言,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4006年毁灭人类的全球大洪水将发生在一个星期五,即传说中的黑色星期五。这个说法的起源相当复杂,首先得从黑色星期五的命名开始。在古罗马时期,星期五被称为爱神维纳斯之日。或许是继承了古罗马的传统,在北欧的神话中,一个星期中的第五天被认为是美与爱之神的日子(Freya’s day)。有一次12位神在星期五这天聚会,未被邀请的第13位神即邪恶的火神突然闯入聚会,恼羞成怒之下杀死了和平之神。和平之神的母亲爱之神悲痛欲绝,从此北欧的星期五笼罩上了一层不祥的阴影。
10#
 红叶 发表于: 2013-5-31 10:32:00|只看该作者

达·芬奇72页笔记《哈默手稿》将出中文版

  曾被比尔·盖茨以3080万美元天价收入囊中的达·芬奇著名的72页笔记《哈默手稿》,要出中文版了,而且是世界上第一个图书版本。昨日,华西都市报记者从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获悉,他们将这批手稿原稿连同大英图书馆所做的权威解读,进行翻译、整理,已经出版成书。该出版社市场部媒体经理王丹对华西都 市报记者强调,“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翻译成了中文,而是世界上的第一个图书版本。因为此前大英博物馆的英文解读本,并未公开出版对外发行。”
  达·芬奇一生写下了数以万计的手稿,分散于世界各地。而达·芬奇在米兰时期书写的连续72页的《哈默手稿》尤为珍贵。
  王丹还介绍说,1994年比尔·盖茨以3080万美元的价格购买《哈默手稿》。之后,盖茨委托大英图书馆专家对手稿进行破解,并且每年还将原稿在世界各著名博物馆进行展览。“尽管如此,能够得见《哈默手稿》原貌的世人还是少之又少。”
  华西都市报记者张杰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8 22:04, Processed in 0.124800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