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天朝明志|查看: 16597|回复: 68
[技术

韩春雨自称代笔论文收七千 还欲组织学生买卖论文

 [复制链接]
19#
 泡泡老忍者 发表于: 2016-10-31 19:28:01|只看该作者

韩春雨自称已能重复实验结果 将有消息公布

源自:四川在线

  韩春雨在他的实验室中 资料图片
⊙首席记者:王毅 河北石家庄报道

发表论文 比肩诺奖
  韩春雨,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
  今年5月,这位非名校的普通副教授,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生物技术》杂志发表了一篇被称为可比肩诺奖的研究成果:发明了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NgAgo,向现有最时兴的CRISPR-Cas发起了挑战。
  这一成果曾经轰动一时,韩春雨被称为“三无”科学家(指其无博士学位、无留学背景、无院士头衔),成为网红,引发全国媒体前往报道。
  但随后,又有一些科研人员指出,韩春雨的实验结果无法重复,韩春雨被指科研造假,陷入舆论泥潭。

重复实验 谁成功了?
  据《科技日报》报道,韩春雨曾对该报表示,如果没有做出实验的人实名出来,他也愿意公布已经做出实验的另3人名单。随后,有13位科研人员公开称未做出实验,但韩春雨拒绝公布已做出实验的人员名单。
  韩春雨说,他并未有过这样的表态,是否公布另3人名单,是要看对方的意愿,而别人不愿卷入此事件中。
  后来,河北科技大学以官方名义公布,称有独立于该校之外的机构成功重复韩春雨实验。

最新进展
《自然·生物技术》:仍在调查

  韩春雨论文争议事件持续至今,不少学者提出质疑。对此,刊登论文的英国期刊《自然·生物技术》在给新华社记者的最新回应中说,还在继续调查这一事件,“目前没有做出进一步的决定”。
  这位发言人曾解释说,期刊自身的调查能力“有限”,“因为我们无法接触实验室材料”。如果有必要就任何一篇论文开展广泛的调查,并且这超出了期刊的能力范围,“我们会将相关问题告知作者所在机构,并要求他们进行深入调查”,“这类调查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
  对于论文发表前相关审核的问题,这位发言人说,论文作者对论文描述科研成果的真实性负有责任,参与论文同行评议的专家尽管能基于论文提供的信息来评估其所描述研究方法和结论的有效性,但他们无法评估其中是否存在造假行为,“如果有人尝试故意绕过这一制度,他们有可能会成功”。
  英国爱丁堡MRC再生医学中心分子生物学学者普兰·德瓦利曾发起一项网络调查。截至29日,已有215名研究人员对调查问卷作出回应,其中超过60%的人对目前的NgAgo-gDNA技术表示不满意。 ●
  42岁的韩春雨,经常穿着休闲装,留着极短的头发。看起来不修边幅的韩春雨,曾告诉前往采访的媒体,头发短是为了便于打理,他不喜欢被生活琐事所绊,他甚至连发生在学校附近的贾敬龙事件都不知晓。
  被质疑造假后,韩春雨一直选择低调,未做出正面回应。
  近日,韩春雨在其实验室接受了成都商报记者2个多小时的独家专访,对近期相关事件进行回应。
  对于被质疑,韩春雨自比沃森和克里克(两位杰出的分子生物学家,因DNA相关研究获诺贝尔奖)。他称,最近一个月,已经能够用和他人相同的实验材料重复出实验结果,并将在近期消息向外界公布。
  采访安排在晚上,结束后,他又回到实验室,称要把时间补回来,直到凌晨4点才离开。

关于清白
“让我自证清白是明显给我设的套”

▲ 就像有人说我是小偷,拿不出证据就要去我家查,这不是强盗吗。
  成都商报:有人说,如果你是清白的,就应该想办法证明。
  韩春雨:让我自证清白是明显给我设的套,如果不是阴谋论,还能是什么。
  成都商报:为什么这么说?
  韩春雨:从学术上不能因为我做得出来,你做不出来,你就说我有问题。而是你要发现我做得有没有问题。曾有人认为我的图有问题,但他们到现在也拿不出证据说我哪有问题。就像有人说我是小偷,拿不出证据就要去我家查,这不是强盗吗。
  从5月底就开始有各种攻击,6月开始就有一轮轮的记者,这个情况下不要说自证,我自己的实验室都没法做实验了。生物学实验是极复杂的,但在现在嘈杂的环境中,短期内是极难做成的。我必须先把东西备好,然后再去做。可是之前一段时间,我根本没有准备这些东西的时间,就去自证,那不是自证不清白吗。
  成都商报:那你能够重复自己的实验结果吗?
  韩春雨:我用自己的材料,成功率很高,正常情况,用不了两星期就能重复做出来,成功率能到百分之八九十。
  成都商报:既然能重复,为什么这么长时间你没有对自己重复实验的结果进行公布?
  韩春雨:生物学实验就复杂在这,一个实验要准备数十种东西,有哪一个出问题,都会影响实验结果,所以在做之前必须保证所有的东西没有问题。
  有一次学校停电,我的冰箱也断电了,里面原有的实验材料一下全坏了,我也在贴吧和网友交流时谈到这一问题。这就是造成我很被动的主要原因,我如果还有材料,直接把我的细胞给他们就行了。
  我就赶紧从别处买,从ATCC(一家全球性的生物资源中心)买,和大多数人的途径一样,买完以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也做不出来。

关于材料
做不出和新买的材料有关?“当然”

▲ 这就像当年三鹿奶粉,检测是合格的,为什么呢,因为当时没要求检测三聚氰胺。
  成都商报:你是说,做不出实验和新购买的材料有关?
  韩春雨:当然,现在我知道了做不出来是因为细胞污染。重新购买材料后,我只是希望通过处理把细胞救回来,我用药物处理,就像人得了病以后要用药治疗。人还有免疫系统,细胞根本没有免疫系统,而且用了抗生素,细胞的反应不一样,我得观察,得有个过程。
  但由于我的实验室被弄得特别乱,有一段时间我的细胞一批批的死,根本拿不到一株好细胞。
  第一,因为着急;第二,时间精力不够了。我每天晚上在实验室搞到3点,而我实验室的人手又很少,细胞就靠我一个人去弄。在这种情况下,还有人不断过来打扰,我肯定做不成。但这一做不成,我可能就彻底完蛋了,一旦被人打倒,再想去复名就不可能。
  成都商报:之前,你曾说过有另外3位科研人员也做了出来,他们的材料是否由你提供?
  韩春雨:不是。
  成都商报:可有科研人员表示,他们的细胞来自正规渠道,并且做了相关检测是合格的,但他们还是做不出来。
  韩春雨:这就像当年的三鹿奶粉,当时三鹿奶粉的检测是合格的,为什么呢,因为当时就没有要求对三聚氰胺的检测。
  这是科学态度,你认为材料没问题不用处理,那我只好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成都商报:你认为是细胞受污染了,那有没有把自己的这一想法告诉其他人?
  韩春雨:有科研人员做不出来后到过我的实验室,我告诉他们是细胞污染,也和相关专家进行了研究。
  成都商报:你有什么证据证明细胞是被污染了?
  韩春雨:还是以检测牛奶为例,不能说你掺了东西我就说这牛奶不对,我要搞清楚你掺了什么,出现了什么问题。
  我正在鉴定细胞存在的问题,但我们现在知道的物种,占实际的很少一部分,这需要一些时间。
  成都商报:你所说的细胞污染,对实验结果有多大的影响?
  韩春雨:比如说人得了病,重感冒,一点劲都没有。让你举100公斤哑铃,你肯定举不起来,如果你不是重感冒,症状稍微轻一点可能就能举起来。这个污染对其他实验可能没有多大影响,但对我这个实验影响很大。

关于实验
“一直到10月份做成功了四五次”

▲ 我还是比较有底气的,他们质疑我,我一点都不担心。
  成都商报:你有没有想过自己的实验结果可能是假阳性,如果是假阳性怎么处理?
  韩春雨:当时压力很大,我想了作为一个学者,学术是严谨的,如果是我的细胞有问题,没有这个结果那我就去撤稿。
  成都商报:那现在来看有假阳性的可能吗?
  韩春雨:没有这种可能,因为我已经能做出来了。
  成都商报:什么时间做出来的,细胞污染不会有影响?
  韩春雨:我当时压力很大,在10月初才重复做出来。从标准的ATCC买的材料,和做不出来的人是一个途径。开始,我的实验室很乱,做了好多遍都不成。但是,我是经过去污染处理的,虽然没有完全去除,但经过用药,污染的程度会减轻,处理后我能做出来,只是效率低。
  成都商报:到现在做出来了几次?
  韩春雨:一直到10月份做成功了四五次。我还是比较有底气的,他们质疑我,我一点都不担心。
  成都商报:如何证明你已经重复了这一实验?
  韩春雨:主结果我敢保证没有问题,学术角度我还要让自己放心,现在细胞处理的并不是完全没有问题,只是病轻了,我只是知道原因了。近期将有消息对外公布。

打嘴仗?
他们可以到我的实验室来……而不是通过舆论打嘴仗
13位实名科研人员没人直接和我沟通

  成都商报:有声音认为,你既然公开发表了论文,就应该把相应数据、技术等全部公开。
  韩春雨:能公开的我都公开了。在做实验时材料是非常多的,是零散的。虽然里面涉及到一些我的其他科研机密,就算这样我也一张张都拍出来公开。但是这能证明我是清白或不清白吗。
  但这样,我的实验室就乱了,最后还是要自证清白,光记者到来都让我的实验室几次停工,我的时间精力不够,实验材料还坏过两次,基本上什么也干不了。
  成都商报:你曾说,别人做不出来是因为这个实验需要较高的技术。但有科研人员认为,这不过是一个基础性实验。
  韩春雨:如果要这么认为,那我也无语了。生物学实验是复杂的,不是一句“基础的”这么简单。业界没有永远、绝对的权威。比如沃森和克里克他们在实验结果出来之前,就是两个被人嫌弃的家伙。
  成都商报:但不可否认的是,大部分人的实验室条件比你好。
  韩春雨:做实验需要的是很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而不是完全依赖条件好。
  成都商报:有人提出希望有权威机构专家全程见证你的实验。
  韩春雨:从理论上来说就不行,专家一直来盯着,和我一块做实验?这也证明不了什么。
  实名做不出来的13位科研人员,有一些人有我的联系方式,但没有人直接和我联系沟通,他们可以到我的实验室来,科学的问题我希望在实验室解决,而不是通过舆论打嘴仗。
  中国在相关领域的科研水平本就落后,如果大范围放弃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就是中国科学界的损失。中国的很多药品,一个专利都没有,制造工艺和成本很低,但售价很高。比如治疗肺肿瘤的特罗凯,黑市价格2000元一粒,正规途径500多元,但很难买到,成本只有一块多。基因编辑在未来医疗有很大的市场,比如肿瘤、遗传病、艾滋等都可以通过基因治疗,这种基因治疗药物的潜力是很大的。

站出来
无法重复韩春雨实验的中国科学家表态:
是为了解决争议而不是针对个人

  “如果一个新技术,大家都重复不了,做不出来,我不知道这样的技术还有什么用?”说出这句话时,哈工大生命学院教授黄志伟显得有一些焦灼。
  “我们作为科研人员,有义务把我们的试验结果公布出来,希望对同行有帮助。”上海交大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教授吴强说。他还用了两个字,心寒。
  韩春雨NgAgo基因剪切技术实验的争议依然还在继续。已经有10多位科学家实名公布,他们的课题组无法重复韩春雨的实验。
  而包括哈工大生命学院教授黄志伟、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王皓毅等科学家此前在接受成都商报记者专访时都表明自己的态度,站出来发声,是为了解决科学争议,而不是针对个人。
  选择这种途径发声,希望影响到相关部门来调查
  ──哈工大生命学院教授 黄志伟
  “我们现在已经不再重复实验了,大家都重复不出来,内行的人都已经不再做了,我们实名站出来,其实也算是一种提醒。”黄志伟告诉成都商报记者,他们那些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同行,一直都有交流,大家都按照韩春雨的方式试图去重复相应的实验,但过了很久大家都没有做出来。
  黄志伟提到,之前韩春雨说过,如果有无法重复试验的科学家愿意实名站出来,他也会实名公布能重复试验的人员名单。因为看到这种表态,一直有一些交流的同行觉得有必要站出来了。“我们也希望看谁做出来了,也可以一起来交流一下。”
  “这么长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但都没有能够做出来,肯定是一种资源的浪费。”黄志伟说,全国按照韩春雨的方式做实验的实验室有几十家上百家,一个实验室要花几万元在这个事情上。而投入的时间成本更为宝贵,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的时间。但最后大家发现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投入的资源就变成了浪费。
  “因为这是一个很简单最基本的技术,大家才会愿意去试一试。毕竟做实验之前,大家都没有想过做不出来。”黄志伟提到,之前,有一种类似的基因技术,所有的实验室,没有哪一个是做不出来的。因为韩春雨发出了文章,大家当时不会怀疑有什么问题。但现在那么多人都做不出来,韩春雨是有责任来做出合理解释的。
  “大家都没有做出来,韩春雨是不是有高超的技巧没有说出来?如果是隐瞒,那么也会涉嫌学术不端。”黄志伟说,这么多实验室,韩春雨的实验室条件并不会比其他人更好。基础技术,本来就是要让大家使用的。“如果大家都做不了,我不知道这个技术还有什么用?”
  “韩春雨之前的一些回应都不是正面回应,很多科学家并不是很满意。”黄志伟提出,这件事情如何处理,在中国此前还没有过先例。韩春雨这次事件也许会成为将来的一种参照。因为没有很好的途径,科学家才选择了这样一种途径来发声,希望影响到相关部门来调查。
  他认为,要处理这次学术争端,至少有两个点位可以做。第一个,就是韩春雨所在的单位,因为他的课题用了单位的资源。另外一个,就是提供资金给课题组的单位,比如国家自然基金委,那么他们可以调查,钱是否用在不当的地方,有没有其他方面的问题。在现在这样一个很多人重复不出实验结果的情况下,如果河北相关部门还投入巨资到这样的项目上,那么投入的钱就是很大的浪费。而这也会形成一个不好的先例,很多人会铤而走险,就为了拿到好的资源,却不用负任何责任。
  “这个事情,也许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对于未来如何处理学术争议,是值得很多部门去思考的。”
  不可能所有实验室的细胞都受到了污染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王皓毅
  “韩春雨论文刚刚发表的时候,一开始我们都很兴奋。”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王皓毅这样说,开始他们很激动,觉得会是一个很好的工具。他们在做这样的试验,带着几个学生做了两个月左右,但都没有结果。他们也担心是不是细胞受到污染,还专门做了细胞检测,发现细胞是没有问题的。“如果说是污染,不可能所有实验室的细胞都受到了污染,同行之间交流,发现大家都没有做出来。”
  为此,在实验阶段,王皓毅还专门和韩春雨本人交流过,韩春雨给过他一些建议,但是这对王皓毅最终的试验结果并没有太多帮助。在反复多次后,王皓毅选择不再重复,他认为,没有必要继续浪费时间和精力了。
  王皓毅说,他们希望这次科学争议能够以科学的方式来解决。最好韩春雨本人可以原原本本地把整个实验过程都演示出来,回应质疑。
⊙首席记者:赵倩
18#
 泡泡老忍者 发表于: 2016-10-28 10:48:0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自然》杂志:韩春雨论文可能会被撤稿

源自:法制晚报
  法制晚报讯(记者:李洪鹏)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今年5月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称自己的团队发明了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这项被看做可以冲击诺贝尔奖的实验却在接下来 的几个月中无人可以重复实现。近日,多名科学家向这家顶级刊物《自然·生物技术》提交其实验结果证明无法重复韩春雨的实验。近日,该杂志新闻发言人回应 称:“已收到关于韩春雨论文的多个意见,对于一些提交的批评意义重大,以至于让作者或编辑推断出论文的基本结论是无效的──这种情况下,论文会被撤稿。”

事件进展 多名科学家反映实验无法重复
  今年5月2日,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生物技术》发表研究论文引发关注。但一月后,由于其实验结果无法重复,遭到国内外多名学者质疑。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日前曾表示,韩春雨发明的基因编辑技术有可能开辟生物学的一个新领域,这让热望“中国第一”的媒 体有了大力渲染民族自豪感的机会;作为一个来自省属院校的不知名学者,在占用很少资源的情况下,却做出巨大的成果,再次凸显了中国科学界的一个现象:知名 高校和普通高校,大型和小型研究机构在资源占有等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异性;当然,最重要的关注点是韩春雨NgAgo论文可重复性争议,这不仅仅涉及科学本身 的问题,还涉及相关机构的利益,乃至科学界的诚信问题。
  据记者了解,10月10日晚,12位学者站了出来,决定实名公开他们“重复”韩春雨实验方法的结果:“阴性的”、“不工作”等等。这样结论的通俗表达即是,他们没能“重复”出韩春雨的实验,其实验方法“让人怀疑”。
  记者了解到,包括北京大学教授魏文胜在内的多个科学家已经在汇总各自实验室测试NgAgo的实验数据,将在近期向《自然·生物技术》提交联署文 章,反映无法重复或再现韩春雨实验结果的情况。魏文胜表示,包括他在内的不少学者认为,“不能再拖了,必须要发声,要让国际科学界看到我们这个领域(即基 因编辑)中国科学家的态度”。

最新回应  可能刊登批评意见
  《自然·生物技术》新闻发言人日前表示,已经收到了关于这一文章的多个意见,并且已经考虑了或正在谨慎考虑这些意见。该新闻发言人还表示,总的来说,对《自然·生物技术》的批评意见经过同行评议之后,可能会被刊登。
  “有一些提交的批评意义如此重大,以至于让作者或编辑推断出论文的基本结论是无效的──这种情况下,论文会被撤稿。如果有必要突出和澄清原始论 文的问题,来函可能会与撤稿声明一起刊登。”该新闻发言人表示,“我们认真对待自己对已发表论文更新的责任,但没有两个调查是一样的,调查可能需要相当一 段时间。让调查按照应有的程序进行,不预先判断结果很重要,因为指控可能被证明是基于事实或没有根据的。”

当事人称  已重复两次 实验没问题
  据北大教授饶毅主编的《知识分子》报道,韩春雨讲述,自己是在7月份听到国内外大面积不能重复自己文章结果的事情,也曾经怀疑过自己:“是不是我做错了。”
  韩春雨解释说,但强调“这个得用实验来说明。我现在基本能确定不是我实验室材料的事,发文章用的实验材料是没有问题的”。
  通常生物学实验不能重复的原因可能很多,找出别人不能重复实验的所有原因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而韩春雨自己也承认,“如果这个原因好找的话,那12个科学家早就找出来了”。
  但与此同时,他拒绝自己的实验室公开做重复实验,对于这种“自证清白”的做法,韩春雨认为“这个事如果去做的话就是一个有罪推论的事情”。他 说,“我的实验室本来很小,推进就很慢,这样就会干扰我的实验室的正常运作。(这件事)有更好的办法可以解决。我希望找出确凿的(细胞)污染源,这样的话 别人也能做出来。”
  对于外界猜测其可能造假的有关说法,韩春雨表示:“首先我没有造假,其次我想弄清楚我的实验是否严谨,我现在基本上有初步的实验结果,我的实验是没有问题的。”
⊙记者:李洪鹏

韩春雨事件发酵过程
▲ 5月2日,世界顶级学术刊物《自然·生物技术》刊发了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的论文《NgAgo DNA单链引导的基因编辑工具》。

▲ 8月2日,《自然·生物技术》发表声明称,“作为在自然科研旗下期刊发表论文的条件之一,作者须将材料、数据、代码和相关的实验流程及时向读者提供,不可加以不当限制。”

▲ 8月8日,韩春雨向非盈利性质粒共享信息库Addgene提交新版的详细实验方法,并补充了4项应当注意的问题。

▲ 8月8日,《自然》杂志网站发表一篇报道,详细记述了多国科学家对于韩春雨的NgAgo的争论。文章指出,来自澳大利亚、西班牙等国的科研人员表示实验不可重复。

▲ 10月14日,河北科技大学就韩春雨实验结果受质疑作出书面回应称:已有机构用韩春雨团队技术实现基因编辑,具体信息会适时向社会公布。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7#
 楼主|天朝明志 发表于: 2016-10-15 09:28:00|只看该作者

河北科大:已有机构运用韩春雨技术实现基因编辑

源自:中国青年报
  [河北科技大学就韩春雨实验结果受质疑作出书面回应称:已有机构用韩春雨团队技术实现基因编辑具体信息会适时向社会公布]针对一些国内外实验室提出无法重复韩春雨NgAgo技术实验结果一事,10月14日,河北科技大学向媒体提供一份题为《关于舆论质疑韩春雨成果情况的回应》的书面材料。全文如下:
  感谢社会各界对河北科技大学的关心、支持和爱护!2016年5月2日,我校教师韩春雨副教授作为通讯作者在国际期刊《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上在线发表了研究论文《NgAgo DNA单链引导的基因编辑工具》,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对此,学校一直给予积极关注。目前,已经有独立于我校之外的机构运用韩春雨团队的NgAgo技术实现了基因编辑,该机构与韩春雨团队的合作正在洽谈中。具体信息我们会适时向社会公布。就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而言,一项新的科学发现往往需要一个较长的验证周期,尤其是在成果的初创阶段。恳请社会各界提供和谐宽松的舆论环境和文化氛围,给予他们多一点支持、多一点时间、多一点耐心,这样才更有利于科技进步和科技工作者成长。(中青在线记者樊江涛)
16#
 楼主|天朝明志 发表于: 2016-10-14 14:08:00|只看该作者

中科院院士谈韩春雨事件:监管部门应尽快调查

源自:中国新闻网
  这几天,关于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的最新发现是否可重复实验的争议持续发酵,引发了科技界甚至普通公众的强烈关注。当众多网友和公众关注点落在“韩春雨是否造假”上时,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高福则表示,这并不是他最关心的问题。
  13日,高福就此接受科技日报独家专访时说,对于这一事件要从三个层面来看:首先是科学发现是否真实,其次是问题出在哪里,最后才是大家热议的是否造假。
  高福表示,对于河北科技大学申请2亿多元的经费,韩春雨团队确实背负不起。但经费安排是否合适与他的研究是否可靠并无直接联系,不要因此将其“一棍子打死”。韩春雨的发现是否真实,要从科学的角度进行判断。

发现是否属实是关键
  “如此重要的‘技术性’发现,各国科技界都急于使用推广,所以目前要回答的问题是这个发现是否真实。”高福说。
  在他看来,“这个发现是否真实”与“韩春雨是否造假”是两个层面的问题。他说,如果证明此发现可靠真实、但是SOP(标准作业程序)需要修正、提高,那就由全世界科学家共同完成。如果证明这个发现不真实,我们应该调查问题出在哪里,是不是实验设计有瑕疵,是不是实验试剂存在问题,等等。这个过程中涉及的相关条件比较多。
  高福强调,科学发现从来都是“对”“错”参半的,大家应该对这个背景有充分的认识。他说,科学求异、技术求同,求异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异”,可能不是“真实”的,可能是发现的“假象”。韩春雨的科学发现是“新”、也“异”,所以大家急着利用它推动科学进一步发展。
  对于目前争论最激烈的“韩春雨是否造假”,高福认为这是最后一个层面的问题,应该放在“科学发现是否真实”和“问题出在哪里”之后。他说,如果韩春雨是故意编出了结果,这就叫造假了,属于学术道德问题。现在有科学家质疑韩春雨发表文章的数据和图表存在问题,如果情况属实,那已经构成学术不端。

韩春雨亟须确认发现是否可靠,而非“自证清白”
  韩春雨为什么一开始就特别受关注?因为他的发现兼具科学性和技术性。NgAgo基因编辑技术不仅有科学上的开创性,更重要的是这个发现能应用到各个领域。高福表示,正是这个原因,在论文发表之初,全世界都很兴奋。
  现在,大家发现它不工作,并且实验无法重复,这就引来了众多质疑。韩春雨此前一直坚持,重复实验失败可能是细胞污染造成的。对此,作为生物学家,高福表示,做实验全靠污染和不污染来判断,是不合适的。
  “韩春雨有义务、有责任帮助大家完成实验,包括公开他掌握的数据和实验过程。”对于韩春雨多次谈及的“自证清白”,高福觉得这确实是没必要。“作为科学家,现在首要的是搞清楚这个科学发现是否可靠。‘自证清白’说得好像是在追查造假了一样,韩春雨现在要先谈科学发现的可靠性与真实性。”他说。

河北科技大学和监管部门应尽快调查
  从今年5月2日,韩春雨课题组发现了基因编辑技术──NgAgo,并在《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上将成果公开发表,到10月10日晚,国内13个课题组的研究学者实名公开了他们无法重复韩春雨实验方法的结果。质疑声浪一直没有停歇。外界纷纷要求韩春雨所在的河北科技大学及相关机构介入调查,但截至目前没有任何一家单位给出正式回复。
  对此,高福的态度十分明确,他不希望这次事件不了了之。“河北科技大学和相关部门必须站出来展开调查。不论是韩国的黄禹锡事件,还是日本的小保方晴子事件,最终都是他们所在的学校和科研单位进行的调查,并公布调查结果。”他说,“我相信《自然》杂志很快会督促河北科技大学进行相关调查,国家把钱给了学校,学校有义务给大家一个真实的结果。”
  高福在英国、加拿大、美国完成博士阶段的学习和博士后训练,也在英国任过教,对欧美的学术管理体系较为熟悉。他表示,在发达国家出现类似争议都是给钱的部门进行监管,因为出资方有监管的义务与责任──既要监督又要管理。
  最后,高福强调,中国科学家作为世界科学共同体的成员,要有科学求真的精神、理智理性的态度和敢于担当的勇气。(科技日报北京10月13日电)
源自:科技日报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5#
 西蜀教师 发表于: 2016-10-13 16:08:03|只看该作者

北大教授质疑韩春雨实验 向河北科大致公开信

源自:华西都市报
原文标题:北大教授饶毅等向河北科大致公开信“这是中国学术生态节点性事件”

韩春雨在实验室。
  自5月2日韩春雨作为通讯作者的“基因编辑技术NgAgo”论文发表引起关注、5月底质疑的声音开始出现,韩春雨实验的可重复争议,不仅科学界议论纷纷,在社会层面也引发了相关讨论。昨日,实名公开质疑韩春雨实验者中,再增两名学界大咖──北大教授饶毅及中科院院士邵峰。他们曾在9月初就尝试与河北科技大学取得联系,却迟迟没得到任何答复。直到10月10日下午,饶毅收到河北科技大学9月28日盖章寄出的挂号信。
  “这是中国学术生态节点性事件,需要科学共同体认真对待,我们此前通过多种方式致信河北科技大学校长孙鹤旭,但似乎收效甚微,所以选择公开这封信。”11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中科院院士邵峰表示。
  在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等多家科研院所的13位课题组负责人实名公开表示无法重复韩春雨的NgAgo基因编辑新技术的实验后,《知识分子》主编、北京大学讲席教授饶毅和邵峰公开了这封信。

两大咖致信河北科大 迟迟得不到任何回应
  事实上,他们早在9月初就尝试与孙鹤旭校长沟通。饶毅透露,他们于9月7日给孙鹤旭发邮件。邮件写道,他们属于今年5月第一批对韩春雨的科研工作给予正面评价的科学工作者。初期,鉴于韩春雨的工作经过严格的同行评议,发表在严肃的国际学术期刊《自然·生物技术》上,且未有同行看出明显问题,根据他们的学术背景,按照国际学术惯例正面肯定了韩春雨的工作。
  后来,国内外陆续有很多学者宣告无法成功使用韩春雨的这项新技术,对韩春雨的这项工作提出质疑,给韩春雨本人、河北科技大学乃至中国生物学研究带来了很大影响,且这些质疑一直未得到来自韩春雨及其团队的正面和有说服力的回应。他们在信中建议各方包括河北科技大学谨慎对待韩春雨及其研究成果。
  “鉴于这件事的影响力和关注度,以及科学研究成果的严肃性,请允许我们建议河北科技大学按照国际惯例成立由校内和校外相关专家组成的委员会(如果需要,我们可以帮助建议委员会成员),认真仔细核实韩春雨的研究成果。如有必要,可安排韩春雨及其团队在委员会成员知晓或在场情况下,重复实验结果,以尽快得出严谨的结论,澄清事实。”他们在这封信中写道。
  这封邮件没有得到回应。饶毅回忆,9月13日,他们托校长的同学电话询问,带回的信息是校长没有收到邮件。9月14日,他短信询问孙鹤旭准确地址以便邮寄信件,同样没有回应。9月15日,饶毅的助手电子邮件致信河北科技大学校长,告知饶毅、邵峰计划用挂号信寄此前那份电子邮件的信。9月23日,由他们两位签名的挂号信寄给孙校长,并显示两天后由学校收发室代收。10月10日下午,饶毅收到河北科技大学9月28日盖章寄出的挂号信。

“学校回应过于笼统”饶毅:希望看到的不是推脱
  挂号信里写道,学校将认真考虑他们的建议,同时希望继续支持河北科技大学的建设与发展。
  “正如信里所说,按照学术惯例,当一个新的研究成果刚出来时,我们默认它是真实可靠的,至少不应该公开怀疑,但对该研究成果的最终认同和褒奖,则需要经过同行的验证并取决于相关研究者如何评价该成果对自己工作和领域发展的推动作用。”邵峰说。
  邵峰说,当互联网最初出现一些零星的质疑时,他倾向于认为韩春雨也许隐瞒了某些技术细节。“但随后出现大面积质疑时,我们认为学校和韩春雨本人应该出来面对,因为在学术期刊上公开报道一个新的技术成果,其根本目的是要让别人用,作为一名学者,作者也有义务使其他研究者能够使用该新技术,否则即使发表了文章,但对科学却是没有贡献的。”
  邵峰认为,现在重要的不是给韩春雨本人下个结论,而是把事情推向正规程序,按照通行的学术规范来处理。
  饶毅认为,河北科技大学的回复比较笼统,不清楚将有什么措施,“很多人希望河北科大是在认真讨论,而不是推脱”。
  如果学校不回应,学术共同体下一步该如何推进这件事?“我们只能先看看这封信公开后的效果,学校也可以继续不回应,但我们认为应该尽这个义务,因为好的学术生态需要科学共同体的每一员一起去维护,我们也在建议,未能重复和有效使用NgAgo基因编辑技术的研究者发表同行评议的学术论文,报道他们的实验结果,以更为正规化的方式进行学术探讨和质疑。”邵峰说。
  本组稿件综合《科技日报》、《人民日报》、《知识分子》等(华西都市报)
14#
 小姑凉可爱 发表于: 2016-10-12 14:28:00|只看该作者

韩春雨回应13位学者实名宣布无法重复其实验

源自:中国新闻网
  科技日报石家庄10月11日电(记者:李艳 操秀英)11日,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回应13位学者实名宣布无法重复他的NgAgo实验。他依然认为,别人重复不了,细胞污染的可能性最大。
  韩春雨此前曾表示,有人成功重复了他的实验。至于到底是谁重复成功,他仍说暂不方便透露。“请求大家再有一点耐心。我还是之前的说法,很快将会有新的消息。”韩春雨说。
  13位课题组负责人分别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温州医科大学等科研院所。今年5月2日,韩春雨在《自然·生物技术》上发表有关NgAgo实验的研究,但几个月来,很多科学家因无法重复该实验让韩春雨处于风口浪尖。此次实名公布实验失败使此事件再添波澜。
  针对有外界揣测他的实验可能出现失误,把“假阳性”当真的,他表示,此前他也考虑过假阳性的可能,但就他目前掌握的信息来看,基本可以排除这种可能。
  他同时表示,科学是渐进的。“目前关于Ago的基础研究太少了。Ago广泛存在于微生物中,具有防御机制,现在很多机制不明可能是重复性差的主要原因。中国科学界应该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使它变得更好。希望实名公布的科学家一起参与解决。”他说。
  对于有科学家建议他公开重复实验过程和数据的要求,他表示,愿意和前来沟通的科学家交流。
源自:科技日报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3#
 远方的雁 发表于: 2016-10-11 10:08:00|只看该作者

12位学者称未能重复韩春雨实验 呼吁第三方介入

源自:中青在线
  中青在线北京10月10日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邱晨辉 叶雨婷)10月10日晚,12位学者站了出来,决定实名公开他们“重复”韩春雨实验方法的结果:“阴性的”、“不工作”等等。这样结论的通俗表达即是,他们没能“重复”出韩春雨的实验,其实验方法“让人怀疑”。
  这并非第一次有人质疑韩春雨的实验方法,但愿意实名站出来,并接受公共媒体的采访,却十分罕见。今年5月初,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在Nature Biotechnology(《自然·生物技术》)发了一篇论文声称发现了基因编辑的新方法“NgAgo”,后有人质疑这个所谓的新方法,“实验没法重复”。
  今天一早,科技日报在头版刊发报道《韩春雨就“重复实验失败”答科技日报记者问》,其中提到,“韩春雨(说):他们(指实验重复失败的科学家,记者注)要是愿意实名出来,我们就让重复实验成功的人实名出来。”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魏文胜是12位学者之一,对韩春雨今天的说法,他说,包括他在内的不少学者认为,“不能再拖了,必须要发声,要让国际科学界看到我们这个领域(即基因编辑)中国科学家的态度。”
  魏文胜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在过去几个月内,他所在实验室的四五名学生,根据韩春雨论文里所提到的实验方法,做了多次、不同的尝试,但实验结果均没有发现基因组序列的改变,即“实验方法得不到重复的验证”。
  中科院动物所研究员王皓毅的实验也得到类似的结果。针对韩春雨文章中“效率较高的三条gDNA”,他的两名学生,分别独立进行内源基因的编辑,却都无法检测到目标基因的突变。他说,“我们也尝试了二次转染gDNA,延长培养时间等,但都没有阳性结果。”
  他说,多位老师都按照韩春雨论文的描述,使用同样的细胞系,同样的gDNA,针对同样的目标基因进行编辑,但仍然没有得到阳性结果。
  事实上,今天愿意实名站出来公开表态的另外10位学者,即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王立铭、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教授熊敬维、中科院动物所研究员李伟、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晓群、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孙育杰、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研究员李劲松、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吴强、温州医科大学教授谷峰、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李大力、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杨辉,也均向中国青年报记者表示,他们所在的实验室未“重复”出韩春雨的实验。
  王立铭说,他所在的实验室做了很多尝试,其实验结果很明确:“在我们测试过的所有条件中,我们都没有观察到NgAgo方法对果蝇基因组的编辑活性。”当然,从逻辑上说,NgAgo在果蝇胚胎中没有基因编辑活性,并不能证明NgAgo方法存在错误,更加不能简单推导出韩教授团队存在学术不端的嫌疑。但王立铭说,尽管如此,科学研究的成果,既然发表在学术期刊供全世界同行讨论和学习,就必须保证其“真实无误、可重复”。
  王立铭认为,既然在过去5个月的时间内,都没有学术同行能够顺利重复其结果──至少没有人实名站出来声称,自己做出了符合韩春雨论文中声称那么“高效”的结果。他认为,韩春雨本人和相关方面就需要采取行动,进一步确认其真实性,为维护学术共同体的生存和信用做出自己的努力。
  这也是12位学者愿意公开发声的初衷──首先,是给出科学同行重复实验的结果,其次,是给出他们作为科学同行的一个态度,魏文胜说,“今天,我们这些做过实验的人,愿意实名站出来公布我们的结果,而非简单的口水漫谈──这就是我们作为中国科学家的态度。”
  当然,他们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呼吁,即希望有关方面组织第三方介入,尽快将这件事情调查清楚。
  魏文胜说,已经过去了5个月,因为这项技术而带来的质疑,韩春雨本人,并没有给出“实质性”的回应;而韩春雨接受经费的资助方,也并没有进行调查;他所在的高校,虽然声称调查,却并未给出令人信服的结果,不免让人“失望”。
  今天,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致电韩春雨,他告诉记者,对于多名科学家实名发声无法重复实验,“我不做任何评价”。他还提到,“过上一两周左右,我们这边还会有回应。”
  (实习生:刘淑君对本文亦有贡献)
12#
 远方的雁 发表于: 2016-10-10 15:48:00|只看该作者

韩春雨回应“重复实验失败”:为什么要自证清白

源自:中国新闻网
  10月8日,在河北科技大学那间实验室里再见到韩春雨时,虽然身处“论文造假”“多人重复实验失败”的争议旋涡,但他看起来十分平静,依然侃侃而 谈,并不时反问记者:“你觉得我要是造假了,我还能这么淡定?”他说,有人在网上说,韩春雨现在怎么睡得着?“我告诉你,我睡得很好”。
  当日下午,科技日报记者在石家庄对韩春雨进行了独家专访,以下为采访实录:
  科技日报:现在有一些实验室表示无法重复您的实验,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韩春雨:我现在也在研究别人为什么会重复实验失败,但还没有科学的结论,我私底下可以说一些猜测的原因,比如可能是材料污染,但是科学的结论还要等一段时间。
  科技日报:您自己重复过这个实验吗?
  韩春雨:当然,论文发表之前按要求重复过实验,论文发表后也重复过。
  科技日报:那为什么不架起360度摄像头,在监控环境下将实验重复一遍呢?
  韩春雨:这是有罪推论,我觉得没必要。日本的小保方晴子是没有一家实验室重复出来,而我这个实验已经有人重复出来,连《自然》的记者David都调查过了,我为什么要自证清白,自己有病吗?
  (注:《自然》杂志亚太通讯员David Cyranoski于今年8月采写报道,文章称:采访了三位匿名的中国科研人员,其中一位表示在好几个细胞系检测了NgAgo系统,而且结果显示 NgAgo能够在预期的位点诱导遗传突变,但NgAgo系统的效率并没有比CRISPR-Cas9高,可能还要后续调整改进。另有两名要求匿名的科学家称 有了一些初步的试验结果显示NgAgo是有效的,但是仍然需要进一步测序去确认。但事后,《自然》及David本人均表示该报道不能作为韩春雨实验可重复 的证据。)
  科技日报:《自然》后来发过声明,说记者报道不能代表杂志的调查结果,另外《自然》的报道里提到的3个人都是匿名,您觉得能作为实验可重复的证据吗?
  韩春雨:你要是说报道不能作为证据,那些质疑我的报道为什么被人们作为我造假的证据。《自然》的记者David是非常专业的,我提供了一份5个 人的名单给他,最后他采访到其中3个人,但是对方要求匿名。David的报道为我正名了为什么大家置若罔闻,一味地追捧那些质疑我的报道,老是说“多人无 法重复”。
  科技日报:您的意思是您已经明确知道有人已经重复出来了是吗?方便告诉我们具体是谁么?是国内科学家还是国外科学家?
  韩春雨:是的,我当然知道,但不能告诉你,说出来了那些人就会受到骚扰。那些说不能重复的人不也都是匿名么?
  科技日报:现在有重复失败的科学家向我们表示愿意实名。
  韩春雨:那就让他们实名说呗,他们要是愿意实名出来,我们就让重复实验成功的人实名出来。
  科技日报:迄今《自然》和河北科技大学对您提出了调查要求么?
  韩春雨:没有。《自然》的报道已经写得很清楚了,除此之外我没有收到来自《自然》杂志别的要求。学校方面很信任我、支持我,我没必要也没打算自证清白。
  科技日报:外界的质疑影响您了么?
  韩春雨:当然会有影响,特别是一开始的时间很不适应。之前会有很多人给我发骚扰短信,半夜打骚扰电话,有的还打电话来谩骂。
  科技日报:那您希望这一事件未来的走向是什么?
  韩春雨:我就是希望你们都不要报道这些事情,我能安静地做科研。
  科技日报:您觉得什么时候您能有进展,让这场争议有个了结。
  韩春雨:这我没法跟你说,科学的事情没法预测。地心说和日心说争论了多少年?日心说的坚持者还被烧死了呢!我只能跟你说最近我会有新的进展,大家不要受一时一事的干扰。(科技日报石家庄10月9日电 记者:李 艳 操秀英)
源自:科技日报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1#
 楼主|天朝明志 发表于: 2016-9-7 18:48:00|只看该作者

自然集团回应韩春雨事件:论文调查尚无最终结果

源自:中国新闻网
  科技日报上海9月6日电(记者:王怡)9月5日,韩春雨接受成都商报采访时称,《自然》杂志已证实实验可重复。9月6日,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刘珺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对于韩春雨论文的调查,我们目前还维持之前的官方回应,尚未有新的结果公布。”
  早在8月2日,刊登论文的英国《自然》杂志子刊《自然·生物技术》向媒体发表官方声明表示,《自然·生物技术》将按照既定流程来调查此事。
  施普林格·自然集团董事长斯蒂芬·冯·霍尔茨布林克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作为科研论文的出版机构,我们在工作中也发现了可重复性研究的问题。它并不是一个新问题,但是随着新的科研成果的增多,实验的可重复性问题被暴露了出来。未来我们会要求投稿人在投稿中增加更多的实验细节,并且在明年我们也会要求投稿人将他们的数据表格化呈现给编辑。”
  斯蒂芬介绍,鼓励科研人员参与可重复性实验是他们下一步工作目标之一。自然集团会考虑引用新的形式来帮助做可重复性实验的科研人员发表论文,同时帮助人们对新的科研成果建立起信心。“科研管理机构更关注有新突破的实验结果而忽略了重复性实验,现在他们也开始关注这个问题。”斯蒂芬说。
  要进行可重复性实验,就要做好实验数据管理。对此,斯蒂芬提到了FigShare,一种分享开放科研数据的新方式。它是自然集团的姊妹公司数码科学(Digital Science)旗下的产品,可以让实验人员管理实验数据并快速分享。斯蒂芬表示,未来会鼓励科研人员使用这种数据管理软件,以帮助其他科研人员进行可重复性实验。
  对于韩春雨论文事件,自然集团办公室包括子刊《自然·生物技术》并未给出最新的声明。而韩春雨在接受采访时,提到的戴卫(David Cyranoski)是属于《自然》新闻评论团队的通讯员。《自然》新闻评论团队是独立于《自然》出版商的研究编辑团队。戴卫在8月8日报道了韩春雨论文事件,但这份报道并不代表《自然·生物技术》的调查结果。
源自:科技日报
10#
 远方的雁 发表于: 2016-9-6 23:48:11|只看该作者

韩春雨:《自然》杂志已证实实验可重复

源自:中国网
原文标题:《自然》已证实实验可重复 但还有不确定因素影响实验结果

  韩春雨介绍,《自然》是第三方,调查是公正、正式的,结果是公开的,《自然》的结果就是,这个实验是可以重复的,但有的能够做出来,有的做不出来。
  韩春雨承认,NgAgo这个工具目前确实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影响实验结果的还有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做这个实验需要一定的门槛。
  3个月前,石家庄河北科技大学的副教授韩春雨在《自然·生物技术》杂志刊发重要论文,研究成果表示,NgAgo(一种核酸内切酶)可以用来编辑哺乳动物基因组,该成果被誉为“诺奖级”。同时,因其“无名校身份”“无名气”“无职位”的“三无”身份,韩春雨一时成为广受关注的“网红”科学家。
  但随后,一些科研人员质疑韩春雨的实验结果无法重复,而引发“造假”争议。有媒体8月2日称,韩春雨将在1个月后对此作出回应。上周末,1个月期限已到,此事再次引发舆论热议,韩春雨也并未接受这些媒体的采访。
  昨日,韩春雨接受成都商报记者独家专访,回应质疑称,《自然》杂志已证实实验可重复,但还有不确定因素影响实验结果。

媒体称1个月后回应
  韩春雨:从未如此表态,但愿意在此期限内给予回应
  韩春雨因在《自然·生物技术》杂志刊发了题为《NgAgo DNA单链引导的基因编辑工具》的论文,成为世界关注的科学家。论文内容大致为,以DNA来介导NgAgo对靶向基因的识别从而进行基因编辑,被认为是基因编辑领域的重大突破。
  但随后,一些科学家抱怨说韩春雨的实验结果无法重复。至上月,质疑声音达到顶峰。
  有媒体报道,此前曾称已重复实验成功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医学、生物和环境学院教授盖坦·巴尔焦发表博客称,经过多次尝试,仍未重复出韩春雨的结果。博客中,巴尔焦说,他仍未发现任何证据证明NgAgo能进行基因组编辑。他甚至得到相矛盾的结果。韩春雨的文章称NgAgo在37摄氏度以上的实验条件下起作用,但巴尔焦的实验结果却为50摄氏度。
  与此同时,国际转基因技术协会(ISTT)在其Twitter上推送数位科学家的实名评论,其均无法重复实验结果。
  8月2日,有媒体援引该校匿名人士话称,将在1个月内给予验证回复。韩春雨告诉成都商报记者,他从未表态1个月回复,但既然媒体已经报道了,他仍愿意在此期限内给予回应。
  1个月前,韩春雨曾告诉成都商报记者,科学技术成果不应该是在媒体上吵架。真正的好的技术应该是好用。他认为,自己现在的技术不是那么好用,所以他要继续改进。“这么短的时间就宣称实验无法复制,在时间上本身就不符合科学,我们必须按照科学的流程和态度去回应、应对质疑”。
  韩春雨认为,澳大利亚专家的质疑从学术来说根本不严谨。而ISTT虽然名头很响,但就是个一般的个人申请的组织。

期限已到未见回应
  韩春雨:《自然》的调查访谈结果,相当于公开回应
  昨日,有媒体提出1个月期限已到,针对NgAgo的实验却依旧没有任何实验室宣称可以重复,亦未见河北科技大学的后续声明,并表示联系韩春雨本人,其也未做任何回复。
  昨日下午,韩春雨接受了成都商报记者独家专访,对此事做出回应。
  韩春雨表示,起初,他并不想就此事公开回应。他称,1个月前,他就此事回应后,一大波媒体蜂拥而至,导致实验室半个月没法运转。他担心再次回应后,又引起关注,“一回应实验室就没法干了,最好的回应还是做出东西来”。
  韩春雨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在上个月社会上有了质疑声音后,“我们不可能放着不管,肯定要做出回应”,不过对回应的方式做了选择。他们认为在民间回应不合适,他们很快就联系了《自然》的调查员戴卫,用《自然》调查访谈的方式回应。他们认为,《自然》对各种事实有比较全面的调查和报道,这是最好的回应方式。
  他介绍,《自然》是第三方,调查是公正、正式的,结果是公开的,《自然》的结果就是,这个实验是可以重复的,但有的能够做出来,有的做不出来。目前,至少已经有3名科学家重复了该实验,但3人在接受戴卫调查后,不希望被打扰,要求匿名。他认为,《自然》的调查访谈结果已经相当于是公开回应了。
  韩春雨承认,NgAgo这个工具目前确实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影响实验结果的还有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做这个实验需要一定的门槛。他的科研组正在寻找更好的方式和检测手段,改进平台,完善实验。

《自然》调查员这样说
  成都商报记者检索了解到,今年8月8日,《自然》正式发文,就近几个月来持续发酵的“韩春雨事件”进行了详细的报道,作者是该杂志亚洲通讯员戴卫。文章中提到:“一名不愿透露姓名(不想被卷入公共争论)独立于韩春雨实验室之外的中国研究人员告诉《自然》杂志,他们在好几个细胞系检测了NgAgo系统是否有效,而且他们的结果显示NgAgo能够在预期的位点诱导遗传突变──这一结果已经通过测序鉴定。”
  该人士认为,NgAgo系统的效率并不比CRISPR-Cas9高,可能还要后续调整改进。“但总的来说NgAgo是有效(But,in short,it worked)”,这名科学家最后提到。
  两名要求匿名的中国科学家提到,他们有了一些初步的试压结果显示NgAgo是有效的,但是仍然需要进一步测序去确认。”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5 04:21, Processed in 0.093600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