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天朝明志|查看: 16591|回复: 68
[技术

韩春雨自称代笔论文收七千 还欲组织学生买卖论文

 [复制链接]
8#
 远方的雁 发表于: 2016-8-16 17:48:00|只看该作者

韩春雨:已有实验室成功复制我的技术但不便告知

源自:华西都市报
原文标题:网红教授韩春雨透露:已有六七家实验室成功复制我的技术

  有专业人士日前透露,其实,国内已有不少实验室进行了NgAgo的重复实验。但相比来自澳大利亚、西班牙、美国、印度科学家实名公开讨论NgAgo实验结果,国内却鲜有科学家公开讨论。
  就目前的公开信息来说,国内仅有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仇子龙就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进行了实名声明。在被传成功重复后,7月21日,仇子龙在个人认证微博上表示,目前的实验结果距离韩春雨论文中的结果“相差甚远”。
  目前,已有3位国内学者匿名为NgAgo背书。
  据《自然》杂志8月8日的报道,一位不愿意具名、独立于韩春雨实验室的中国研究员证实了NgAgo的有效性,尽管效率不如CRISPR-Cas9,但通过测序可以鉴定出,NgAgo能在预期的位点诱导遗传突变。此外,另有两位匿名的中国学者表示,他们的实验结果已经初步表明NgAgo有效,但还需要进一步确认。
  在此之前,国内学术界关于NgAgo重复性实验的消息,一度陷入沉默的螺旋。当早报记者向国内一位不愿具名、进行过重复实验的学者提出这个困惑时,该学者解释说,出现无人愿意表态的情况,有科学层面和现实层面的原因。
  在科学上,一般不会主动做成功还是失败的声明。“无论做出来还是做不出来,都是需要严格的数据去证明。如果谁没做出来,也是不方便提,因为今天做不出来不代表明天做不出来。如果做得出来呢,像我们,做出来效率也不是那么高,然后马上又面临很多很烦的问题。”上述学者说。
  在现实层面上,关于NgAgo实验能否重复、韩春雨是否造假的讨论,已不只是单纯的科学讨论。
  当国内媒体向韩春雨询问是否有实验室成功复制时,他表示,有,而且能准确地说出是哪些实验室,有六七家实验室做出了被认为是关键的实验环节,但不方便告知。为何成功的实验室不宣布?韩春雨:“凭什么让他们说出来?说出来像仇子龙一样被攻击?”
  如果公开成功的实验室名单,就能打消“至今没有实验室宣布重复成功”的核心质疑,为什么不这么做?韩春雨:“这样就把人家给坑了。”
  据《东方早报》、人民网等
7#
 小姑凉可爱 发表于: 2016-8-10 19:08:0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韩春雨实验结果遭质疑 公开新版详细实验方法

源自:中青在线
原文标题:韩春雨公开详细实验方法 新版实验方法修改部分步骤并提出注意事项

  中青在线讯(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叶雨婷)在韩春雨的舆论风波逐渐发酵之时,8月8日,韩春雨向非盈利性质粒共享信息库Addgene提交新版的详细实验方法,并补充了数项应当注意的问题。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在Addgene网站中看到,新版实验方法分为细胞培养、质粒/gDNA 共转染、基因组提取三个部分,一些实验细节与其在《自然-生命科学》中发表的论文有所不同。
  据“科学美国人”中文版《环球科学》的微信公众号“科普圈”介绍,新实验步骤有几处改变,其中包括“血清品牌由 Hyclone 变更为 Gibco”,“溶解和稀释质粒及 gDNA 的缓冲液变更为水(pH 8.0)”,“建议在质粒/gDNA共转染的8小时、12小时或24小时后,补转一次gDNA(旧版方法中只提及了‘24小时’)”等内容。
  此外,韩春雨还在新版实验方法中列出了4项注意事项,其中包括“NgAgo/gDNA 系统对细胞中胞内菌和支原体感染敏感,在实验前要仔细确认所使用的细胞株未被污染或污染已被彻底清除”等细节。
  8月8日,《自然》杂志网站发表一篇报道,详细记述了多国科学家对于韩春雨的NgAgo的争论。文章指出,来自澳大利亚、西班牙等国的科研人员表示实验不可重复,另有一些科学家表示曾重复出韩春雨的部分实验,但还需进一步确认。
  记者留意到,在Addgene网站上,一名英国爱丁堡再生医学中心的分子生物学家普然·得瓦瑞(Pooran Dewari)发表一篇博客,对此事进行了一次在线调查。截至记者发稿,有9人声称在应用 NgAgo 系统后观察到了基因剪切迹象,100人声称无法观察到基因剪切,84人表示需要进一步实验;9人声称观察到基因插入迹象,47人声称无法观察到基因插入,137人称还需进一步实验。
  据悉,5月2日,韩春雨这位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生物技术》上发表文章,并提出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手段──NgAgo。NgAgo被人认为是对现有的CRISPR技术提出了挑战,有媒体报道时称,这是一个“具有颠覆性的第四代基因编辑技术”。但此后不久,该事件陷入持续性争论,多国科学家质疑其基因组编辑结果无法重复。
  8月2日,《自然-生物技术》发表声明称,“已有若干研究者联系本刊,表示无法重复这项研究。本刊将按照既定流程来调查此事。作为在自然科研旗下期刊发表论文的条件之一,作者须将材料、数据、代码和相关的实验流程及时向读者提供,不可加以不当限制。”
  北京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生物科学领域专家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在《自然-生物技术》得出调查结果之前,谁也不能说韩春雨造假,影响生物科学实验的成功与否有很多原因。“这样的情况还是耐心等杂志的调查结果吧。”
  对此,《中国青年报》曾在8月4日对此次争议进行报道(详见《中国青年报》8月4日06版报道《青年学者引发的国际争论》),面对质疑,韩春雨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不回应就是最好的回应。”(教育科学部编辑)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6# 青城山
 泡泡老忍者 发表于: 2016-8-3 09:08:01|只看该作者

网红学者韩春雨:正在持续实验 将适时公开验证

源自:新华网
原文标题:“网红”学者韩春雨:正在持续实验 将适时公开验证

  新华社北京8月2日新媒体专电题:“网红”学者韩春雨:正在持续实验 将适时公开验证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王劲玉
  中国学者韩春雨团队的诺奖级实验,近日引起一些人质疑。质疑者认为这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不能重复试验,为此围攻韩春雨为“造假者”,但拥挤韩春雨的也大有人在。针对这些激烈讨论,“中国网事”记者展开调查。
  2016年5月2日,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作为通讯作者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成果。他的团队发明了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向已有的最时兴技术CRISPR-Cas9发起了挑战。CRISPR-Cas9被认为是第三代基因编辑技术,近些年来一直是诺贝尔奖的热门。
  此后,韩春雨被媒体广泛关注,被网民称为“网红”科学家,并被广大网民誉为“寒门”学者的典范。
  此后不久,有人提出韩春雨的试验无法重复,有人说可以重复,争论不休、难有定论。7月29日,此前曾宣布可以重复韩春雨实验结果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研究者盖坦·布尔焦称,尽管他和同事在过去的一个月做了多次尝试,但最终发现:NgAgo无法进行基因编辑。他呼吁《自然·生物技术》杂志要求韩春雨公开原始数据。另外,美国、西班牙等多位科学家也表示,无法重复韩春雨NgAgo系统的基因组编辑结果。
  8月2日,有媒体报道,刊登该论文的英国《自然》杂志子刊《自然·生物技术》发言人表示,已了解一些研究者的相关疑虑,将按照既定流程来调查此事。该发言人还表示:“作为在‘自然科研’旗下期刊发表论文的条件之一,作者须将材料、数据、代码和相关的实验流程及时向读者提供,不可加以不当限制。”
  韩春雨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自己的论文是真实的,“我们实验室已经重复了很多次”。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就这件事对韩春雨进行了采访。
  目前虽然已是暑假期间,但韩春雨所在的河北科技大学校园里依然有年轻学子在活动,韩春雨及其科研团队的工作也并未因为质疑而受到影响,相关科研工作仍在有序推进。
  对于国际上一些科学家要求公布原始数据的要求,河北科技大学表示,在一个月左右时间后,韩春雨将采取适当形式公开验证结果,届时将有权威第三方作证。
  韩春雨表示,关于其实验不能重复的一些质疑是“非科学”的,一项科研成果是非对错,应该由科学本身来决定,需要时间和实践的检验。他对于实验能够重复充满信心。
  一些知情人士表示,韩春雨的基因编辑技术可能需要不断优化和完善,对这一新技术有质疑声音也是正常的。但目前除了正常的质疑,一些恶意攻击也给韩春雨团队的工作带来困扰。一些人称其科研成果造假,据透露,韩春雨每天要接几十条微信、短信和邮件,有时半夜还能接到电话骚扰和谩骂,这已经超出了正常的科学争议范畴,沦为一种流氓骚扰,对韩春雨的生活以及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对于一些媒体称韩春雨发表论文后被迅速评为教授,其助手被评为副教授,河北科技大学知情人士表示,媒体报道失实,韩春雨目前还是副教授。
  “中国网事”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针对这件事情,网上舆论讨论激烈,部分人认为,这可能涉及学术造假。但也有网友表达了理解,认为作为革命性的技术突破,不能被模仿很正常。
  网民“Ecair”说:“不需要100个科学家来证明他的理论是错的,如果真的错了,一个科学家拿出充足的证据就足够了,科研无错,没必要对他过多攻击。”
  网民“浅唱1幸福”表示,“做不出来重复实验不能说明不对,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5# 华蓥山
 楼主|天朝明志 发表于: 2016-8-3 01:08:03|只看该作者

韩春雨回应论文遭质疑:我们实验室已重复很多次

源自: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8月2日电新闻调查:韩春雨论文遭质疑 各方如何评说
  新华社记者黄堃 张家伟 郭爽
  “我对NgAgo技术有严重的怀疑。”有国外同行如此评说韩春雨公布的实验。
  “我们实验室已经重复了很多次。”风口浪尖上的韩春雨如此回应。
  “本刊将按照既定流程来调查此事。”发表韩春雨论文的英国《自然·生物技术》2日声明。
  这是近来广受关注的韩春雨基因编辑技术论文引发争议之后,几个主要当事方的态度。新华社记者就此进行了多方采访,专家认为这一争议还有待实验和时间检验,如古人所说“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争议是什么
  中国河北科技大学的韩春雨及其团队5月份在全球知名学术刊物《自然》的子刊《自然·生物技术》上报告说,发明了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 NgAgo-gDNA。论文一发表便引起全球生物学界巨大关注,因为基因编辑是当前的热门领域,主流技术是被广泛认为有望获得诺贝尔奖的美国 CRISPR-Cas9技术。而根据论文,NgAgo-gDNA技术与CRISPR-Cas9技术相比在一些方面具有优势。
  不少研究者纷纷跟进这项技术,随后不时传出各种消息,有的说重复不了该实验,有的说能重复但效率低,但迄今还没有任何正式发表的科学文献表达支持或反对的观点。近来,对韩春雨论文的质疑逐渐升温。
  质疑高峰出现在近几天,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加埃唐·布尔焦在网上公开发文表示,他不能重复韩春雨论文中描述的实验,并且在与许多同行 的讨论中得知他们也无法重复该实验,因此“我对NgAgo技术有严重的怀疑”。他呼吁《自然·生物技术》要求韩春雨公布更多原始数据和实验细节。随后,国 际上一些科研人员如西班牙国立生物技术中心的路易斯·蒙托柳等人表示支持布尔焦的质疑。

相关方态度
  对于相关质疑,韩春雨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自己的论文是真实的,“我们实验室已经重复了很多次”。他强调,自己忙于科研,对于外面的种种说法,不愿意多费精力来做回应。
  新华社记者联系了《自然·生物技术》编辑部,该刊发言人声明说:“《自然·生物技术》对于人们提出的任何关于论文的疑虑都会认真对待,并加以慎重考虑。已有若干研究者联系本刊,表示无法重复这项研究。本刊将按照既定流程来调查此事。”
  由于此前有报道说,韩春雨论文曾先投给美国《科学》杂志,被拒稿后才转投《自然·生物技术》。新华社记者还联系了《科学》杂志出版方美国科学 促进会。科促会公共项目负责人金杰·平霍斯特说,《科学》杂志不会证实或否认某篇论文曾被拒绝刊发,也通常不会评论其他通过同行评审机制刊发论文的期刊,但“刊发论文的主要目的之一确实是让研究结果可重复”。
  北京大学生物学家饶毅担任主编的科学类新媒体《知识分子》曾在韩春雨论文刚发表时予以重点介绍,引发了国内媒体的报道热潮。饶毅在接受新华社 记者:采访时说:“韩春雨的工作,与其他初次发表的工作一样,需要其他实验室能够重复,需要时间检验,需要多方面比较,需要知道能够有多少发展,才知道是否 过硬,有多大意义。”
  饶毅强调,实验科学的最后结论不取决于雄辩,而在于事实。他举了自己曾遭遇的一次争议为例子:1999年,饶毅发表论文阐述Slit蛋白质的 功能;2001年,哈佛医学院等机构研究人员发表论文,否定饶毅的结论;饶毅于是做了更多实验,在2003年发表新论文,证明了自己的结论正确。在这次事 件中,最终起决定因素的是进一步的实验。

怎么看科学
  这次论文事件引发巨大关注,与多种因素有关。一方面,基因编辑是当前热门领域,具有很大的科学价值和商业价值;另一方面,韩春雨没有出国留学 经历,在河北科技大学工作,凭借上述论文,一鸣惊人;而如今遭受国际同行的质疑,也引发人们担心,剧情会否反转。从论文发表至今,媒体对韩春雨紧追不舍,那应该怎样客观看待相关报道呢?
  与此次争议无关的美国乔治城大学神经科学系教授吴建永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可以理解“媒体需要热点,大众需要追星”这类行为,但科研事 件往往要在多年后才能做出最终结论,因为许多科研成果的影响因素复杂,需要时间才能辨别真伪。而现在处于未决阶段,一些媒体的报道容易引起有各种倾向性的 猜测。
  吴建永为此写了题为《木桌子效应》的科普文章,回顾历史上著名科学家费米当年用中子引发核裂变,别人却不能重复的故事。费米后来发现原因是他 用木桌子,木材中的氢原子有减慢中子的作用,而其他人用大理石桌面,所以不能重复。费米由此进一步总结出慢中子理论,发明了核反应堆。吴建永说:“未知因 素影响实验结果,造成实验不能重复,是科研中的普遍现象,应该学会以平常心看待新闻中处于萌芽状态的新发现。”
  当然,科学界也有实验确有问题而最后真相大白的例子。比如轰动一时的日本小保方晴子案例,她2014年1月在《自然》上发表关于一种“万能细 胞”的论文,在同行无法重复并提出质疑后,她自己无法在有监督的条件下重复实验。最终她供职的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在当年12月宣布否定其论文结果。
  费米和小保方晴子的两个案例说明,在一个新实验暂时不能被他人重复时,各种可能都有。在韩春雨论文的争议中,各方虽然观点不一,但都强调要以实验结果为立论基础。因此,最后的结论也要看更多的实验,而这需要时间。 ●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4# 金佛山
 楼主|天朝明志 发表于: 2016-8-2 19:48:00|只看该作者

《自然-生物技术》回应韩春雨争议:将进行调查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自然-生物技术》回应韩春雨论文争议:将进行调查

  新京报快讯(记者:信娜)针对多国科学家要求《自然-生物技术》介入并公布韩春雨论文原始数据一事,今日,《自然-生物技术》发言人回应称,已有若干研究者联系本刊,表示无法重复这项研究,本刊将按照既定流程来调查此事。根据流程,作者须将材料、数据、代码和相关的实验流程及时向读者提供。
  今年5月,世界知名学术刊物《自然-生物技术》刊发了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的论文《NgAgo DNA单链引导的基因编辑工具》。该论文引发强烈关注,甚至有媒体称其为“诺奖级”实验成果,不过,没有实验室宣布能够完全成功重复韩春雨的实验。因实验无法重复,韩春雨的论文受到质疑。多国科学家要求《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介入调查,并要求韩春雨公开原始数据。
  对此,《自然-生物技术》发言人今日回应,《自然-生物技术》对于人们提出的任何关于论文的疑虑都会认真对待,并加以慎重考虑。他说,已有若干研究者联系本刊,表示无法重复这项研究,本刊将按照既定流程来调查此事。
  记者了解到,根据既定流程,作为在自然科研旗下期刊发表论文的条件之一,作者须将材料、数据、代码和相关的实验流程及时向读者提供,不可加以不当限制。韩春雨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自己对能重复实验结果充满信心。
3# 峨眉山
 泡泡老忍者 发表于: 2016-8-1 01:28:03|只看该作者

韩春雨诺奖级技术争议升级 方舟子指其论文造假

源自:观察者网

  韩春雨
  一直默默无闻的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恐怕不会想到,自己成了2016年生物学界的焦点人物之一。
  从被部分媒体捧为“中国下一个诺奖获得者”,到陷入国际性的学术造假争议,虽然韩春雨本人基本保持低调,但围绕他及其新基因编辑技术NgAgo的风暴却越演越烈。
  较早将这一学术争议引入大众视线的方舟子,则在今天31日上午,直指韩春雨博士学位论文造假。

新一轮国际风暴
  韩春雨的NgAgo基因编辑技术,被认为有潜力取代目前的CRISPR技术,在国际上引发了一定的反响,并被部分国内媒体称为“诺奖级”技术。
  然而,数月以来,全球科学家几乎都没能重复他的实验结果,同行的质疑声越来越强烈。
  直到7月29日,“友军”的倒戈引发了新一轮国际风暴。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法国基因学家Gaetan Burgio,曾凭间接证据宣称重复韩春雨的结果,非常高效。这一度让韩春雨的支持者看到了希望,但Gaetan Burgio谨慎地表示要等待基因测序的直接结果。
  29日,Gaetan Burgio发布长文最终否定了先前的结论,表示在多种细胞上反复尝试后,没有发现证据能够真正证明NgAgo发生基因编辑。
  而且,他还质疑如果不把NgAgo内切酶加热到50摄氏度,让其保持在37摄氏度的话是否会有活性。
  Gaetan Burgio说,“《自然生物技术》期刊应该要求韩春雨公开所有的原始数据和实验条件……NgAgo的未来并不明朗。”
  很快,国际转基因技术协会(ISTT)代表其前主席Lluis Montoliu群发邮件,公开质疑韩春雨,呼吁“同事们”不要再浪费时间、金钱、人力和课题,并在文末并高呼“CRISPR万岁”(Long Life to CRISPR)。
  “目前最需要传递的信息是,NgAgo在哺乳类细胞中不会进行基因编辑。为了科学的开放性,如果任何人获得了正面线索,请共享结果。”
  Lluis Montoliu本人也呼吁韩春雨公布原始数据和实验条件。
  30日,方舟子转引了ISTT邮件,并指出:“针对该技术调查表明,140个回复中,只有一个(中国神经所仇子龙?)回答有效,73个无效,63个在验证。”

对质疑者的质疑
  自争议初起之时,韩春雨的辩护者中,就有人认为,NgAgo可能取代CRISPR,从科研路线到配套的技术产业,都牵涉巨大的利益。因此表面是学术争议,背后都是套路。
  本轮风暴乍起之后,国内某“学术圈”微信号也称:“亦须指出,CRISPR,TtAgo(观察者网注:Ago酶家族的另一成员),以及NgAgo之间,存在潜在的直接竞争关系、巨大利益冲突、和巨额市场争夺。”
  该微信号还摘引上述邮件称:“这一点,从ISTT群发邮件可以明显看出:I must confess we read the Han paper in my lab with some disappointment……We had been scooped……Long Life to CRISPR,其最初的失望之情溢于言表。这样的竞争和利益冲突,使得当前的争议更加扑朔迷离。”
  (观察者网将英文部分翻译如下:我必须承认,当我们在我的实验室里读韩春雨的文章时,是有点失望的……我们被抢先了……CRISPR万岁。)
  而且Lluis Montoliu在信中承认,此前研究过TtAgo,但没有成功,因此这段从相距甚远的几个地方摘下来的引文,读来确实醋意十足。
  然而,简单查询就可发现,Lluis提到“失望”并不只这一处,但该微信号并没有摘引。
  在谈到Gaetan得到负面结果时,Lluis也表示:“很不幸,这是很令人失望的。”
  公认唯一重复出韩春雨结果的仇子龙则直接对ISTT开炮:“国际转基因技术协会是什么鬼?大家自己看吧,主席西班牙科学家Lluis Montoliu(观察者网注:应为前主席),勉强发过几篇专业文章吧,就这还冒充领域权威?这研究水平在天朝也就是个一般人,还不让其他人继续测试NgAgo?还山呼crispr万岁?饶了我吧”
  但有网友挖出仇子龙当时的声明,他自己承认,实验结果距离韩春雨发表的内容“相差甚远”,“急需”他提供可重复发表文章的NgAgo,或者优化的版本。
  虽然仇子龙与Gaetan Burgio的结果大相径庭,但他们的呼吁多少有些相似。
  当然,公布大量实验信息的Gaetan Burgio本人,也遭到质疑。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出在“图2”上,标明是Surveyor,但在图说上却是T7核酸内切酶检测。(观察者网注:做Surveyor应该用CEL II,需要用T7核酸内切酶的则是T7E1~T7E本来就是那个酶的缩写啊……)
  哪怕是笔误,写一篇重量级长文,出现这样的错误也是不应该的。
  但韩春雨事件最关键的一点,还是要有实验结果。没有支持性证据,成了质疑者最硬的“证据”。
  正因为如此,国际学术界人士也好,国内各种科普公众号也好,不管持何立场,至少明面上都要表示下“时间会给出答案”,“呼吁任何人尽快给出正面结果”。
  可是方舟子偏偏不等时间,而是又丢出了一颗炸弹。
  今天上午,方舟子在微博上贴出据称是韩春雨博士学位论文的两张截图,并说:“河北科大韩春雨的博士学位论文被发现造假,两个不同样品,跑出来的电泳图居然一模一样。看来伪造电泳图由来已久。这其实在国内论文中很常见,一般的借口是放错了图。”
  此事引发了韩春雨质疑者的争相嘲讽。
  但是,既然质疑者能够容忍Gaetan Burgio的低级错误(如果真是标错图的话),或许也能容忍韩春雨博士论文中的低级错误(如果真是放错图的话)。反之亦然。
  博士论文的事情,自应有相关机构调查,最关键的争议还是在NgAgo上面,让证据说话。
(文/观察者网 陈轩甫)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 四姑娘山
 西蜀教师 发表于: 2016-5-18 14:08:00|只看该作者

轰动中国生物学界的韩春雨:当“网红”有点累

源自:综合

  韩春雨,理学博士,现任河北科技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生命科学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00年9月开始攻读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博士研究生,师从分子生物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强勤。
  石家庄气温30摄氏度,有些闷热,略显陈旧的实验大楼里没有电梯,绿色的围墙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八十年代的教学楼。这里是河北科技大学的分子药物学研究室,研究人员高峰和记者们都在等韩春雨的到来,高峰被记者们团团围住,被问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他的神情略显羞涩,一边说一边无意瞥着实验室门口。
  韩春雨是谁?他是河北科技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生命科学系副教授,他在基因编辑技术上的最新发现轰动了中国生物学界,甚至也触动了世界生物学界。
  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鲁白评价说,在一所不太有名的大学,我们自己培养出的科研人员也能做出这样的成果,能够和美国的最新技术叫板,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韩春雨,理学博士,现任河北科技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生命科学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00年9月开始攻读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博士研究生,师从分子生物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强勤。
⊙记者:白竟楠 编辑:陈永杰

“突然感觉成为网红了”
  深蓝色的T恤、绿色的马甲、休闲裤和运动鞋、背着一个小包、板寸,这一身打扮的韩春雨面带笑容地走进实验室,如果不是在实验室采访,他可能更会被人们认作是文玩市场的店家。
  “平时这里不会有这么多人,忽然一批一批人聚集到这里,这么备受关注,还不太习惯。”韩春雨摘掉包,一边坐下一边说。从进入五月开始,“轰炸式”信息打破了他原本安静的生活。在今年文章获得发表之后,韩春雨的邮箱和电话被祝贺和索要研究系统的信息挤爆了,最多的一天接收了近100封邮件,来自世界各地,包括美国、瑞典、法国、德国等等。
  “之前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已经给了人们一个启迪,防御系统可能成为基因编辑工具,很多嗅觉灵敏的科学家开始将目光转向了Ago──一个庞大的蛋白质家族。2014年,有两篇已发表的论文分别明确提出了两种Ago蛋白质在基因编辑方面的可能,这两篇文章帮我理清了研究Ago的头绪后,两个月得出成果。”韩春雨说。
  原本韩春雨觉得这项成果也只能引起业界的广泛关注,毕竟基因编辑技术的研究过程和原理是非常深奥的科学问题,而且解释起来很难科普化,让他没想到的是,一大波非科研背景媒体在等着他。
  “我忽然觉得自己变成网红了。”韩春雨笑着说。不过他说,这几天当“网红”确实有点累了。

第四代基因编辑技术出炉
  虽然人类的基因目前已经得到测序,但是却还有90%以上的基因是“暗物质”,人们不知道它的原理和意义,有了基因编辑工具后,相当于把手术刀送到了细胞中去进行编辑或删除,这就可以知道某个基因的功能,如果能将这项技术应用到人身上,或许将惠及艾滋、乙肝,以及癌症等重大人类疾病。
  NgAgo的全拼是Natronobacterium gregoryi Argonaute,韩春雨团队是在格氏嗜盐碱杆菌中发现的NgAgo,并通过实验证明了Ago家族可以切割基因。
  目前,世界上最成熟的基因编辑技术是CRISPR-Cas9,Cas家族通过RNA来寻找替换的序列,比之前就有的操作蛋白质的基因编辑技术更方便可用。近几年内关于Cas的研究层出不穷,优缺点尽显,也成为了科学家们最常用的一种基因编辑技术。
  基因组是DNA,而DNA是碱基互补配对的,那么,如何让蛋白识别基因呢?RNA 上有碱基,可以与细胞内的靶点配对的,就可以将蛋白带到需要识别的基因上进行剪切,这是Cas9的工作原理。而Ago则不再利用RNA做基因编辑,而使用DNA,因为RNA有可能会形成不规则线团,所以就不能配对了,而DNA不会这样。所以在Ago系统中,蛋白整合了ssDNAguide,所以理论上减少了二级结构的干扰。但是不能说Ago技术比Cas技术更精准,这还有待进一步论证。
  不过,Ago相比于Cas的确有一个最大的卖点,就是基因组上有好多位点,GC含量特别高,这就导致相应的gRNA二级结构很容易形成,根本无法结合靶点,而gDNA则受影响很小。这也是Ago的优势所在。
  不过科学家们在此之前都没有找到研究Ago的线索,尽管很多科学家已经开始怀疑Ago能够切割基因,所以韩春雨就是这个第一个找到线索并完成实验的人。
  韩春雨打开了Ago基因编辑技术的大门,之后还有更多的东西等待探索。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评价说,韩春雨的工作对基因编辑技术的推进作用是国际一流的。与现有CRISPR相比,可以看到的优点是新技术使用DNA,因而更稳定,但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才能真正比较二者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的异同。此外,韩春雨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工作,让我们更加关注中国广大科技工作者。

“两次失败让我不能再跟随”
  韩春雨对Crisper-Cas基因编辑技术的研究从2012年开始,直到2014年,这两年却成为了他“屡战屡败”的两年,却也成就了他今天的光辉。
  2012年开始,韩春雨带着他的科研团队全身心投入到对Crisper-Cas基因编辑技术的研究之中,当时进行的是植物的基因编辑。韩春雨已经成功地实现了用Cas进行植物基因编辑,但是他们想进一步得到更完整的结论,没有立即成文发表。就在半年后的某一天早晨,韩春雨在网上看到了与他的研究相似度极高的研究成果,并且已发表。“我知道,我们白干了。”
  在非常沮丧的同时韩春雨也在思考,看来光靠科学的敏感性是不能赢的,如此单纯地跟随别人的研究终究没有出路。所以他决定要在自己的研究中加入设计。所以,他决定改进Crisper-Cas这个系统。
  但是当他的实验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又出现了一篇综述性文章,其中列举了几十种Crisper-Cas改造的可能性。“其中的一种与我们的方法极其相似,这就给了很多条件比我们实验室更好的实验室提示,如果展开同步竞争,输的可能性更大。我们又可以放弃了。”韩春雨说,“世界上的聪明人真是多啊!”时间转眼到了2013年年底。
  如何解释这两次失败呢?“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是做科研必备的品质。失败受挫后会带来新的力量。”韩春雨说。

副教授能有上下两层实验室
  由于韩春雨很早就关注基因编辑技术,并从事相关研究,所以,即便他没有在一线城市的国家级科研院所从事研究,但他依然自信已经站在了科技的前沿。
  有人说,科研已经进入了一个扁平化时代,从信息获取的角度来说,科研是完全平等的,韩春雨完全同意这个观点。“一根网线撑起半边天”,世界上所有的科学家能看到的文献都是相同的,所以,人才是最关键的因素。
  在采访的过程中,韩春雨多次提到自我反省,在他看来,自我反省和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是他的制胜法宝。“如果把自己培养成MIT(麻省理工学院)的人才,即使身处HIT依然会很牛。”“HIT是什么?”记者问,“河北科技大学呀!”韩春雨笑着说。
  但这不妨碍他发现国际一流基因编辑技术
  当被问到如何看待媒体所说的实验室条件“艰苦”的问题时,韩春雨笑着环顾了一下四周说:“有哪个副教授能有上下两层实验室?”这套研究室是在他进校时配备的,并非自己投入了资金贷款购买。而媒体中传说的“飞鸽牌离心机”是他们“众多”的离心机之一,只是因为没有坏所以没扔掉,最好的一台离心机进入实验室大约5年时间,是一台日本日立离心机。离心机是基础实验的必备仪器,提取DNA或RNA 都需要,当别人占用别的离心机的时候,就可以用这台飞鸽离心机做“替补”。
  无论是韩春雨还是他的学生高峰都认同一点,实验设备够用就行,“我只做我能完成的实验”,韩春雨说。“如果真的有是因为设备而无法完成的实验呢?”记者继续追问,“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他打了一个比方,如果大家同样买鞋,别人买的是阿玛尼,他们则买的是国产旅游鞋,能走路是我们追求的共同特性。
  不过韩春雨也坦言,高级的设备会提高科研的速度,所以在此次论文发表之后,他们最担心的也是别人用更先进的设备跟随他们的成果进行后续研究,如果不够快,就又被比下去了。
  在此次成果发表之后,韩春雨已经向学校申请了新的科研设备,用他的话说,是一堆设备,总价值约300万,是目前已有实验设备的2倍还多。“这些设备都是有成果之后才去申请的,这是知识分子的本分,不能空手套白狼,我有我坚守的道德。”
  对于没有出国读博这件事,韩春雨说,还是那句话,信息时代是扁平的,唯一的影响可能就是英语不如出过国的人好,在写论文的时候需要“费点劲儿”。
  韩春雨说,在这里做科研很好,不用受太多的限制,可以尽情发挥,如果去到“中”级、“央”级的实验室可能就会有更多的外界影响。所以,他也拒绝了想请他加入的“条件更好”的实验室。“我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做自己的科研,这就是我所追求的。”
  (本文由北京科技报社全媒体中心采编制作。原创作品,谢绝转载。申请合作请联系微信:科通社。投稿邮箱:kejish@163.com,新媒体编辑/吕冰心)
1# 贡嘎山
 楼主|天朝明志 发表于: 2016-5-18 13:28:00|只看该作者

光明网谈韩春雨事件:该反思的还有谁?

韩春雨:小科学家跳上大舞台
源自: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樊江涛源自:中国青年报(2016年05月18日10版)

韩春雨在实验室

韩春雨(右一)向记者介绍他的科研成果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樊江涛/摄

  事后回想起来,韩春雨觉得,自己和NgAgo的首次相遇,就像一部“无厘头”的喜剧。
  那是一个深夜,他已经苦寻一种全新的基因编辑工具多日。但就在这个可能名垂人类生物技术研究历史的关键时刻,实验室的显微镜却不给力,“耍大牌”的NgAgo迟迟不肯在显微镜暗淡的灯光下登上科技舞台。
  韩春雨只得穿过漆黑的走廊,用一把他学生之前偷偷配的钥匙打开公共实验室的大门。在更先进的设备下,这个淘气的蛋白终于对蹑手蹑脚的科学家莞尔一笑。
  5月2日,韩春雨和他团队的科研成果通过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生物技术》网络版公之于众。紧接着,这位河北科技大学42岁的副教授对互联网时代“一夜成名”有了深刻体验。
  在生命科学领域,使用核糖核酸(RNA)作为引导工具的基因编辑技术是如今最炙手可热的角色,号称“将手术刀送入细胞”。韩春雨却不走寻常路,带着NgAgo这个默默无闻的脱氧核糖核酸(DNA),闯进热闹的片场。“脱发的中年人通过基因修复,满头黑发就成为可能。”他这样解释这项被称为“诺奖级”科研成果的功用,“当然从现在看这还是比较科幻一点的应用。”
  随着网站在北京时间5月2日凌晨发布该成果,很快朋友的越洋电话就向他通报,连MIT(麻省理工学院──记者注)的BBS上都有人开始议论他这位“HIT”(朋友对河北科技大学的简称──记者注)的副教授。
  但在韩春雨看来,自己科研人生并没有因为这一刻而发生意外改变。这位70后总是喜欢用周星驰电影《喜剧之王》中的经典台词来描述与NgAgo相遇对于他的意义。“就在那一刻,我是一名科学家了;而在这之前,我其实是一名科学家。”
  韩春雨一家三口住在学校提供的58平方米的住宅里。他刚到河北科技大学任教时,学校原本给他提供了130多平方米的新楼房。但他看中了如今这套旧住宅离自己实验室只有5分钟自行车路程,于是婉拒了。
  与NgAgo初次相遇的更多细节,韩春雨已记不清。只记得在那历史性的一天,他从实验室翻墙回家,“身手格外轻快”。──凌晨离开实验室对韩春雨来说是常事儿,他从不打扰熟睡的门卫,总是从一人多高的围墙上一跃而出。
  这一次,随着全新的基因编辑工具亮相,这个之前名不见经传的科学家也一个跟头翻到了灯光闪耀的学术舞台。
  有人评论,相比已经备受关注的前一代基因编辑技术,被韩春雨带到大家面前的这个新面孔能做更多的事情。它的编辑对象所受限制更小,能编辑基因组内任何位置。而且编辑精准度更高,能避免前一种技术在某些情况下出现的脱靶现象。
  43岁的中科院院士邵峰专门撰文探讨,如何才能涌现更多“韩春雨”。更有媒体直接指出,韩春雨的成功将给无数非名校、无头衔、无职位的科研人员以信心。
  在韩春雨看来,做科研只是“爱冒险却胆子小”的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
  2000年,韩春雨到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读博士的第一天,在实验室的桌子上无意间看到了一张报纸:一面是深圳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人们端着饭盒边吃饭边谈工作;而翻过来则是爱因斯坦悠闲的半躺在花园的躺椅上。这个年轻人选择了自己的人生。
  这条路不那么好走。寻找一种全新基因编辑工具的想法并非韩春雨独有。和他一样,全世界的科研工作者都受到一篇专业论文的启发,正摩拳擦掌。在高手林立的学术圈,韩春雨默默无闻。北大清华的优秀毕业生,价值千万元的实验设备──学术竞争者的这些优势都是韩春雨难以企及的。
  他的实验团队只有5人。在河北科技大学的旧实验楼里,进进出出的学生没几人能说清韩春雨实验室的确切位置。实验室像极了上世纪80年代的老式教室,实验所用的器皿,有些是喝完的饮料瓶。
  开始此次科研时,他手中有可支配科研资金30多万元,可没想到做的时间比预期要长,费用也比预期要多。为了买试剂,目前他个人欠试剂公司30多万元。
  在这一点上,要“当科学家”的他就像《喜剧之王》的主人公尹天仇。只是与故事里的主角相比,韩春雨的逆袭如今在科技界已不是天方夜谭。
  互联网时代悄悄地改变了科研的游戏规则。通过一根网线,全世界的任何地方,都可以用手触摸到巨人的肩膀。但能否率先成功站到巨人的肩头,用韩春雨的话说──那就要看科学家的自我修养了。
  “我们的实验没有什么复杂的,关键要看实验设计。”对自己的科研成果,韩春雨实话实说:“大家都是聪明人,比的就是智商!”尽管一再声称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但韩春雨的锐气,像他光头上的头发茬,一不留神就会冒出来。
  科研团队成员、他的徒弟高峰告诉记者,受相同论文的启发,竞争者的思路通常是如何将该种蛋白改造成在常温下依然有活性,而韩的做法则是找到功能类似但不需要65摄氏度才有活性的同源蛋白。
  这一思路简洁得多,但也意味着有可能是在庞大的蛋白家族中“大海捞针”。“肯定有,找去吧!”韩春雨对高峰说。
  坐冷板凳,对于韩春雨来讲,已经算不上什么稀奇事儿。韩春雨的父亲韩进廉,生前是河北师范大学教授。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韩进廉开始从事当时并不被鼓励的红学研究。韩春雨记得父亲这样的研究,总是利用课余时间偷偷进行。一张稿纸,父亲也总是用完了正面用反面。
  这次团队中的另一成员,浙江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系研究员沈啸记得,他第一次到韩春雨实验室,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实验室落后的硬件,而是这里的人对科研的“疯魔”程度。
  永远散发着潮湿气味的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里,用铝合金和玻璃隔出一个几平方米的角落,就算卧室,床是直接铺在地上的4床褥子。
  每天晚上高峰都在这里睡觉。贴在玻璃上的旧纸箱,阻挡着组培室24小时不灭的灯光。铺盖旁边的纸箱子上放着饭盆,而晾衣服的枯树枝则搭在空调和墙壁之间,晃晃悠悠地从电脑桌上通过。
  窗台上一个花盆里种着植物。刚入住时,高峰吃完桔子随手撒下的种子,如今已经有一尺多高。
  “卧室”电脑桌旁有一把小转椅是属于韩春雨的,他总是坐在这里和徒弟谈论文。他至今依然很难在这个缺了一条腿的小转椅保持平衡。每当他不小心一个趔趄的时候,总是会苦笑着告诉高峰:比我那时候好多了。
  和高峰一样,韩春雨2003年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博士毕业后,为了完成科研项目,也在实验室“飘”了两年。和高峰不同,他没有固定的地铺──哪个学弟不在他就借个地方睡觉,要是学弟都在,他便在协和医院的走廊里找个相对僻静的地方打开铺盖卷。
  互联网把更多机会带到科技工作者面前。韩春雨认为,这个时代科学家最重要的品质依然是对科学“非功利”的热爱。
  为了更投入寻找新的基因编辑工具,2014年他果断放弃了已经被学术期刊答应“接收”的论文,而那篇论文的发表无疑会带来科研项目和不菲经费。
  “科学家做科研的目的可不是为了发论文。”对科研目的的追求,韩春雨达到了“洁癖”的程度。
  2005年年底,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读博士期间,作为第一作者,他曾在期刊《核酸研究》上发表过科研成果。此后的十多年里,他只作为通讯作者发表过两篇中文论文。“那只是学生毕业有需要。”他说,为评职称写论文还不如淘茶壶、弹古琴。
  走出实验室,韩春雨看起来并不像科学家。他喜欢淘茶壶,自己研习古琴。时常在古琴和汉服论坛潜水的他,还警告记者,这两个圈子的人不能惹,他们的嘴可“毒”着呢!
  在他看来,公众对科学家存在某种误读。“科学家都是很热爱生活的。”随之又笑着补充说,“走火入魔的除外。”
  他一鸣惊人后,很多人都猜想韩春雨会不会离开这所既非211也非985的院校。他却没有这么想,“工作十几年没有出什么重要成果,要在其他院校可能早就被扫地出门了。”
  和电影中的尹天仇一样,一夜成名后,韩春雨也成为媒体追逐采访的对象。记者对他的成功逆袭总是充满好奇。每次遇到这样的问题,爱扮酷的韩春雨会不厌其烦地搬出《喜剧之王》的桥段“打太极”──这是一个科学家的自我修养。

〓 相关链接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4 10:05, Processed in 0.109200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