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3603|回复: 1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郭建勋 发表于: 2008-1-21 17:50:41|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转帖]怀念藏族女故事家:杨·七斤初

 [复制链接]

怀念藏族女故事家:杨·七斤初
http://www.ganzixhw_com
2007-10-1417:58:52
源自:甘孜日报

  今天(2007年4月13日)是藏族女故事家杨·七斤初逝世21周年的日子。为纪念这位藏族老人,我想将这位老人的身世和她留下的104个藏族民间故事作一简单介绍,就作为我对杨·七斤初老人的深切怀念!
  1985年12月19日至1986年元月8日,我和四川省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的同志专程到康定县鱼通区麦崩乡磨子沟村走访杨·七斤初,她是康东地区有名的故事家。当时,她已是88岁高龄的老人,又身患重病瘫痪在床,吃、喝、拉、撒都要人服侍。当她知道国家要抢救祖国文化遗产请她讲故事时,她高兴极了,并笑着说:“你们要迟来一年半载,就听不到我讲故事了。”她叫家人把她扶起来坐在床上,背靠在棉套上就讲起来。当时正是隆冬,天气严寒,一朵朵雪花不时从窗洞飘进来,我们在老人的周围围上棉被,又利用烧饭剩余的炭花,在她的床边设了个小火塘,以增加室内的温度。老人从上午10点到下午4点,每天在床上坐6个小时左右,讲述7、8个故事。这些故事都是以歌唱形式为主,叙述很少,曲调很动听,我们都用录音机录记下来;唱叙完后,又给我们用叙述形式简述一遍,便于我们笔录。这样讲了半个月时间,共讲了104个故事。
  杨·七斤初(1898-1986),是一位不识字的藏族妇女,因出生时有7斤重,取名七斤初,小名7斤娃,18岁时从本区前溪乡前溪村嫁到麦崩乡磨子沟村的杨家,故名杨·七斤初。她所在的磨子沟村,是一个不通公路,信息不畅的偏远山区。她的生活经历极其简单,幼年丧父,完全由母亲抚育成人;18岁结婚后,不料中年又丧夫,膝下有1儿1女;儿子的婚姻也十分不幸,实际上只有杨·七斤初老人和儿子以及1个孙子相依为命,生活非常贫寒;她一辈子也没走出过她祖祖辈辈生活的、生她养她的那块贫瘠的土地。那是一个典型的自给自觉的、完全封闭的环境,所以杨·七斤初接受故事信息的渠道就只是单一的、封闭的。同时,杨·七斤初的娘家是一个母亲传承的故事世家,她的外祖母、母亲都是远近闻名的故事讲述家和民间歌手,她从小就喜欢听她们讲故事,据她自己讲,她现在能讲的故事基本上都是从她们那里学来的,所以杨·七斤初故事的传承路线又具体体现为血缘关系的传承和母系传承。
  杨·七斤初是一个不识字的、善良而勤劳的藏族妇女,早年丧父,中年丧夫的悲惨遭遇,使她对涉及衣、食、住、延续后代这类的问题较为敏感,她强烈地希望减轻生活负担,渴求生活富裕、家庭和睦,要求儿孙孝顺、热爱劳动等等。基于这样的心理需要,她在接受和传播故事时,具有明显的母系传承人的特征,比较注重选择有关生活题材的故事,尤其是反映那些弱者战胜强者、夫妻恩爱、子女孝顺等内容的故事,以求得一种心理上的平衡。就我们搜集到的杨·七斤初的故事来看,多为幻想故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赞美勤劳、善良、诚实等品德,鞭笞懒惰、凶恶、狡猾、贪婪等恶性。这类故事的比重较大,除了兄弟型故事较多外,作为一个具有母系传承人特征的民间故事讲述家,杨·七斤初更多关于姊妹型的故事,如《三女子的故事》、《三女子与魔王》、《三女子与蛇的故事》等等,与汉族的类似故事有某些共同之处,如:总是双线和多线重复,几姊妹做同样的事情,妹妹善良勤劳,最后得到幸福,姐姐狡猾却没有过上幸福日子……但杨·七斤初的这类故事结尾多是姐姐想谋害妹妹而最后得到应有的惩罚。杨·七斤初的这类故事的结尾,却是妹妹把姐姐都接去一起享受欢乐了,这大概是她善良心灵的一种期望吧!当然,她讲述的故事也有对懒惰、贪心、狠毒的人进行谴责的,如《“不好意思”的故事》、《黑心的后娘》、《狠心的二婆子》等。二是弱者战胜强敌的故事。如《取宝的故事》、《收魔王的故事》、《毛交咕咕的故事》、《背水妈妈》、《穷人和鬼》等,都是弱者凭借智慧或异物战胜强敌,其中《背水妈妈》比较典型。《背林妈妈》讲的是背水妈妈的小儿子被魔鬼捆去了,斧头、拐杖、老鸦、喜雀、扎刀等物帮助背水妈妈杀死魔王,接回小儿子,使背水妈妈和小儿子团聚的故事。三是爱情故事。如《土司的女儿》、《布降初木的故事》、《布江直格尔讨亲》、《梅里粘拉求亲》等故事,情节十分曲折、生动,有的甚至超越了人间、阴阳的界线,常常死里求生,表现了青年男女们对忠贞爱情的执着追求。如《土司的女儿》,土司的女儿和头人约好私奔,没想到半夜三更却错跟了想占她为妻的山寨王,土司的女儿在老虎的帮助下逃出了山寨王的家,但山寨王知道后却紧追不舍,土司的女儿抓住山寨王吝啬的弱点,把他家的东西边走边撒,山寨王一次又一次地拾起放回家去,最后,没有追上土司的女儿,而土司的女儿终于与头人结成百年之好。
  杨·七斤初是藏族优秀民间故事讲述家。她讲述的故事,是藏族人民生活、思想感情、艺术情趣的率真反映,是藏族文化的一宗宝贵遗产,为研究藏族人民的生活、思想、历史、风俗习惯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和研究价值。万分遗憾的是,我们走后不久,杨·七斤初老人于1986年4月13日与世长辞了!我们再也不能够听她讲故事、听她唱歌了,真惋惜当初没有搜集完她的故事,没有录下她的山歌!
  为了表彰杨·七斤初老人在病中为后代留下珍贵的文化财富,我们报请了四川省文联民间文艺研究会,追认杨·七斤初老人为“藏族民间故事讲述家”。
(完)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郭建勋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郭建勋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郭建勋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郭建勋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郭建勋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郭建勋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 · 藏族|主题: 266, 订阅: 0
地名对联二副 人生如雪
2# 四姑娘山
 楼主|郭建勋 发表于: 2008-1-21 18:15:08|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近日穿行康东大渡河畔的村村寨寨,去了解一个独特而又有些神秘的鱼通人。然而,面对日日流淌的大渡河,依然陡峭的群山,鱼通人是从哪里来的,又将去向何方?那个越来越少的人在说的语言,那个一个又一个的大型电站,一个又一个的矿山的开采,无论是自然还是文化生态,都在发生根本的改变,令人担忧。地方文化到了是生存还是消失的关口。如果没有身处其间,没有感同身受,也许,我也会说,社会变迁是正常的,文化趋同是世界性的!

但是,我的心里如终有说不出来的不快,是来于矫情?还是来自哪里的什么东西。

突然想起了这篇收藏的文章,随着老人的去世,带走的,不仅是鱼通人的历史和文化财富,也是我们精神家园里共享的资源!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5 12:31, Processed in 0.156001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