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壳子|查看: 7750|回复: 42
[项目·工程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影响力,营商环境是关键

 [复制链接]
23#
 华美达 发表于: 2017-8-10 10:26:00|只看该作者

粤港澳大湾区打造金融核心圈 或建丝绸之路金服平台

源自:经济参考报
  粤港澳大湾区将打造金融核心圈
  《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粤港澳大湾区将发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优势,以广州、深圳、澳门、珠海为依托,打造引领泛珠、辐射东南亚、服务“一带一路”的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核心圈。
  业内人士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广州、深圳和香港三大金融重镇,以及港交所和深交所两大证券交易所,汇聚全球众多的银行、保险、证券、风投基金等跨国金融巨头,打造金融核心圈优势明显。
  据广东省发改委主任何宁卡透露,将推动粤港澳金融竞合有序、协同发展,培育金融合作新平台,扩大内地与港澳金融市场要素双向开放与联通,打造引领泛珠、辐射东南亚、服务于“一带一路”的金融枢纽,形成以香港为龙头,以广州、深圳、澳门、珠海为依托,以南沙、前海和横琴为节点的大湾区金融核心圈。
  香港特区政府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陈家强表示,香港作为具领导地位的国际金融中心,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可担当关键角色,积极研究如何持续提升香港上市平台的竞争力,包括检视创业板的定位以及探讨设立新板的可能性。
  陈家强表示,2016年,香港首次公开招股集资总额为251亿美元,连续两年位列全球第一。在港上市粤企212家,占内地在香港上市公司的22%,总集资额超过7080亿港元。截至2016年年底,私募基金总值达1185亿美元,在亚洲排行第二。
  另外,香港拥有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资金池,处理全球约七成的离岸人民币支付交易,是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
  广州市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志英表示,广州将成全球金融资源配置中心。通过加快建设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区、南沙现代金融服务区、广州国际金融城等金融功能区,做大做强中证报价系统南方总部,争取今年广州金融业占GDP比重达10%以上。
  据悉,粤港澳大湾区或将建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金融服务平台。广东省自贸办主任曹达华介绍,将加强大湾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金融市场的战略合 作,促进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包括推动出台“深港跨境金融创新若干政策”,进一步推动与香港、澳门在保险、证券、银行市场等领域的深度对接合作,探索将香 港金融中心的服务功能延展至区内。推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广东省丝路基金在区内设立分支机构并投入运作,大力发展海外投资保险、出口信用保险、货物运 输保险、工程建设保险等业务。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广东印发实施粤澳合作框架协议2017年重点工作的通知中便明确指出,将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推动银联多币种卡粤澳互通使用以及 RQFII、QDII、QFLP等跨境投资业务开展。支持澳门发展特色金融,拓展融资租赁等产业。支持粤澳金融机构跨境合作,支持澳门银行业机构在粤设立分支机构,向南沙、前海、横琴、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等重要平台聚集。
  同时,推动金融市场双向开放,探索与澳门地区产品互认、资金互通、市场互联的机制。发挥粤澳银行中介作用,推动与葡语系国家经贸往来以人民币结算,助力建设澳门“葡语国家人民币清算中心”。推动广东企业在澳门设立葡语国家业务分部,利用澳门平台进行人民币结算。
  粤港框架协议则提出,推进粤港两地在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研究开展境内个人境外投资、推动广东企业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等方面合作。探讨粤港两地保险市场互 联、保险产品互通的可行性。鼓励广东金融机构参与内地与香港基金互认安排,进一步加强两地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按“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共同争取 在CEPA框架下,进一步放宽香港证券类金融机构进入广东市场的条件,支持更多香港金融机构在广东设立两地合资全牌照证券公司。
  事实上,大湾区金融融合已有动作。近日广东省工商局先后启动了“粤澳商事登记银政通”“粤港商事登记银政通”服务,通过粤澳、粤港两地银政合作,提供“一 站式”注册登记和银行金融服务,简化了澳门、香港投资者到广东投资开办企业的注册流程。目前,粤港澳商事登记“银政通”服务先行在广东佛山(含顺德)、惠 州、东莞、中山、江门、汕头试点。
  广东省社科院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丘杉表示,世界级超级湾区必然是世界级的金融创新高地,打造粤港澳一流大湾区,探索粤港澳金融创新,形成粤港澳金融创新发 展优势,建设国家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与此同时,大湾区在金融领域的综合实力,也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的有力支撑。
22#
 去哪里 发表于: 2017-8-1 15:56:0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粤港澳大湾区自然资源与环境图集完成:后备土地丰富

源自:中国新闻网
  《粤港澳大湾区自然资源与环境图集》编制完成

国土资源部党组书记孙绍骋、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钟自然向广东省省长马兴瑞(图左一)赠送《粤港澳大湾区自然资源与环境图集》。 朱夏 摄  中新网广州8月1日电(唐贵江 朱夏)记者1日从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获悉,该部门近日将最新编制完成的《粤港澳大湾区自然资源与环境图集》送往国家有关部委及湾区所涵9市和香港、澳门特区政府。
  这是为更好地服务中央提出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一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牵头编制完成的重要地质成果,将为支持国家战略发展,打造粤港澳一流湾区,提供及时充分的地质先行服务。
  湾区是重要的滨海经济形态,是当今国际经济版图的突出亮点,世界一流滨海城市的显著标志。2017年3月5日,粤港澳大湾区首次写入中央政府工作报告,成为三地跨制度的国家发展战略。

最新编制完成的《粤港澳大湾区自然资源与环境图集》。 朱夏 摄  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牵头,迅速行动,联合广东省地质局、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广东省国土资源厅、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等单位,对大湾区自然资源与环境条件开展跨专业、跨学科、跨部门合作,组织编制了《粤港澳大湾区自然资源与环境环境图集》,为推进大湾区建设提供了及时、有效的公益性基础服务。
  粤港澳大湾区涵盖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9市,以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陆域面积约5.6万平方千米,大陆和岛屿海岸线总长3201公里;形似中国传统瑞兽麒麟。其三面环山,三江汇聚,面向南海,地处海陆交互作用地带,地质条件优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但区域差异较大,局部存在一些地质问题。
  《粤港澳大湾区自然资源与环境环境图集》主编、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副局长秦绪文介绍,近20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及广东省相关部门在湾区及其附近海域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工作,已查明了区域自然资源的秉赋状况及变化情况、环境地质问题状况,在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自然资料、地质环境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地质资料;图集即是以此为基础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而成。
  据悉,通过对粤港澳大湾区进行土地资源分布与开发利用评价研究表明:湾区耕地面积总量少,约7820平方公里,但湾区有较为丰富的滩涂和浅海区等后备土地资源,面积达7225平方公里,可作为区域工程建设、城市建设用地。
  综合研究表明,湾区及周边海域油气和天然气水合物等能源开发利用潜力极大。海域油气资源多在珠江口盆地,预测石油资源量为80亿吨,天然气水合物有较好开发远景,已圈定11个远景区、19个成矿区,锁定2个千亿方级矿藏;此外,湾区的地热、地质遗址、地下水、海砂等资源丰富。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研究部门建议应加强湿地湿地资源保护,及时开展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尽快开展水土污染调查与评估,助力优质生活圈打造和美丽湾区建设等。 ●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1#
 牛涨 发表于: 2017-7-11 06:56:00|只看该作者

粤港澳大湾区迎万亿级基建投资 规划已上报国家发改委

源自:经济参考报
  粤港澳大湾区迎万亿级基建投资
  《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已初步成型,日前正式上报至国家发改委。这意味着,打造世界第四大湾区渐行渐近。业内人士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三角经济带的背景下,弥补了中国南部城市群版图,完善了国家区域战略。
  日前,广东省发改委副主任吴维保在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揭牌时透露,《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已于6月底上报国家发改委。该规划由广东发改委会同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等国家高端智库绘制,初步明确了粤港澳大湾区的目标定位、发展方向、重点任务。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张晓强表示,大湾区的规划范围包括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9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规划涉及的重大基础设施、重点发展平台、重要经贸合作等自然延伸、辐射到泛珠三角等其他区域。
  对此,中山大学产业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梁琦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将完善国家区域战略的版图,支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梁琦介绍,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两条路线,一条是从我国沿海经马六甲海峡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另外一条是从我国沿海经印尼抵达南太平洋,粤港澳大湾区都是起点之一。
  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在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议时表示,大湾区的目标定位是更具活力的世界级经济区、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支撑区、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胡春华说,要加强务实合作,认真组织与香港、澳门的工作对接会,充分沟通了解彼此的发展规划和合作需求,围绕经贸、科教、金融、旅游和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谋划推进更多合作项目,找准合作着力点和突破口,推动合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对于大湾区建设的时间表,张晓强透露,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国际一流湾区基本形成,世界级城市群的框架基本确立,2030年位居全球湾区 榜首,成为全球先进制造业中心、全球重要创新中心、国际金融航运和贸易中心,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的能力大幅跃升,跻身世界知名城市群前列。
  张晓强说,根据测算,结合对2020年、2030年和全球其他三大湾区的预测比较,到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总量将基本追平东京湾区,到2030年,粤港澳大湾区GDP总量将达4.62万亿美元,超过东京湾区(3.24万亿美元)和纽约湾区(2.18万亿美元),成为世界GDP总量第一的湾区。
  《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指出,将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强化内地与港澳交通联系,构建高效便捷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挥香港作为国 际航运中心优势,带动大湾区其他城市共建世界级港口群和空港群,优化高速公路、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布局,推动各种运输方式综合衔接、一体高效。强化城 市内外交通建设,便捷城际交通,共同推进包括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粤澳新通道等区域重点项目建设,打造便捷区域内交通圈。建设稳定安全的能源和水供应 体系,进一步提升信息通信网络基础设施水平、扩大网络容量。
  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将是首要工作,重点共建“一中心三网”。方正证券分析师任泽平表示,“一中心”是指世界级国际航运物流中心,“三网”是指多向通道网、海空航线网、快速公交网,形成辐射国内外的综合交通体系。万亿级基建投资在路上。
  其中,打造辐射国内外综合交通体系,将成为大湾区的重点。广东“十三五”规划指出,将实现“12312”交通圈,即广州与珠三角各市1小时通达,珠三角与 粤东西北各市陆路2小时左右通达、与周边省会城市陆路3小时左右通达,广东与全球主要城市12小时通达。仅中山一地未来六年将投入1400亿元布局交通版 图。
  佛山方面,将投资4775亿元,建设154个基础设施重点项目。珠海方面,2017年全市安排基础设施重点项目129个,总投资约3741亿元。惠州方 面,“十三五”期间将规划建设323个市级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总投资估算2275亿元,主要集中在市政设施与综合交通设施领域。
20#
 华美达 发表于: 2017-7-1 20:26:00|只看该作者

发改委: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重点做好六方面工作

源自:证券时报
  证券时报网07月01日消息
  7月1日消息,粤港澳大湾区论坛今天下午在香港召开。在本次论坛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林念修透露,下一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重点做好六个方面工作。这六方面包括:一是着力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二是着力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推进投资、贸易、人员往来便利化;三是着力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支持粤港澳在创业孵化、科技金融、国际成果转让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四是着力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重点加快发展金融、航运等现代服务业;五是着力共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六是着力支持重大合作平台建设。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9#
 去哪里 发表于: 2017-6-30 11:56:00|只看该作者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即将上报 多维度剧透

源自:上海证券报
  规划即将上报多维度剧透粤港澳大湾区未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张小军 徐锐 覃秘
  粤港澳大湾区就是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互联互通”的理念建立合作机制,以“通”为基准点和定盘器,推动粤港澳合作走向深化,实现区域内“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四要素的自由流动。大湾区的建设目标,不仅仅是成长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还包括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世界著名优质生活圈,以及全球最具活力经济区。
  弹指20年。在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之际,旨在为港澳经济输入国家动能的粤港澳大湾区规划蓝图基本绘就。6月29日,广东省发改委副主任吴维保透露,目前,广东省发改委已会同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等国家高端智库,初步明确了粤港澳大湾区的目标定位、发展方向、重点任务,配合国家发改委形成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上报稿。

“此次大湾区规划编制,香港方面非常积极主动,目前初稿已成,相信不久即可出来,这将是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总纲。”参与了初稿修改讨论的广东省社科院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丘杉对上证报记者如此表示。
  1979年,蛇口的一声炮响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幕;1997年和1999年,香港与澳门相继回到祖国怀抱;2017年,国务院首次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如今,在南粤大地,在A股市场,大湾区话题炙手可热。
  国家为什么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有哪些基础和优势条件?又有哪些障碍亟待解决?粤港澳大湾区与广东自贸区、“一带一路”倡议又有哪些契合点?日前,上海证券报“粤港澳大湾区”调研组深入深圳,调研了多家拟积极参与大湾区建设的上市公司,并专访了中山大学陈广汉教授,此后又赴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与副院长赵细康及多位研究大湾区经济的专家座谈。
  赵细康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有着强大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制度优势,如果能提供一个覆盖不同制度区域的高效公共服务体系,将成为“一带一路”最重要的巨型门户枢纽。

大桥即将贯通 完成湾区交通闭环
  据最新消息,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近期将全线贯通,预计年底前通车。一桥飞架港珠澳三地,届时从珠海到香港只需半小时车程。
  各种硬件设施条件的成熟,是湾区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腾讯董事会主席马化腾日前在演讲中特别指出:“港珠澳大桥即将通车,大湾区由此将真正形成一个闭环,从而更加有助于整个湾区氛围的形成。”此外,广深港高铁也将在今年年中测试,并有望在明年下半年实现通车。而随着交通等各项基础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湾区城市群也将实现“一小时”经济圈目标。粤港澳大湾区还拥有全球最繁忙的港口群和机场群,客、货运量都位居全球前列。
  “从高速公路遍布南粤,到高铁动车联通全国,再到现在港珠澳大桥即将贯通,这些年来珠三角交通及物流已经非常发达,此时提出大湾区规划,确实是很自然的事情。”招商蛇口一位高管如此表示。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多位接受采访的专家表示,国家选择在今年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大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开发建设,是在各项政策条件、基础条件都已成熟,且在时点上恰好与国家发展战略、政策能够实现无缝结合的大背景下,可谓水到渠成。
  全球最大制造业基地的经济基础为湾区经济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深厚底蕴。
  从经济体量来看,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GDP总量达到1.36万亿美元,超过美国旧金山湾区,未来有望成为超过东京湾区的亚洲经济总量最大的湾区城市群,处于全球经济第一方阵。从区位优势来看,粤港澳大湾区由珠三角9个城市、香港和澳门组成,地处“广佛肇”、“深莞惠”和“珠中江”三大经济圈以及香港、澳门两大对外窗口城市的深度融合区域。并且与海上丝绸之路沿海国家、沿线国家海上往来密切,地理和生态环境优势明显。
  湾区经济还是该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选择。广东省社科院宏观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陈再齐向记者表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尤其是沿海发达省份依靠政策红利和低成本要素驱动,迅速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广东即是其中的典型。然而,综合国外案例经验,当一个省的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时,便要致力于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经济发展开始从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进行转变。而依托粤港澳大湾区所提倡的科技创新等要素,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也将助力广东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迈向更高阶段。

融通三地要素 参与国际中高端竞争
  “粤港澳大湾区怎么互通?应该从炒股开始!”广东省社科院海洋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杨明在座谈会上半开玩笑地说。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都明显提升了内地与香港两地投资者投资的便捷性,他期待在资本及投资方面有更广泛、更彻底的融通。
  “携手港澳共同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畅通三地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发展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湾区经济。共同建设更多国际合作平台,将广东的制造业优势与港澳的国际化优势充分结合起来,一起迈向国际分工体系高端。”今年5月22日,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在广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的讲话,点出了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精髓和意义。
  在广东省社科院专家看来,互联互通是湾区经济基本特质,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地区能够站在改革开放的潮头,并创造经济增长的奇迹,港澳因素功不可没。自改革开放伊始,粤港澳之间往来日益紧密,粤港澳合作随之加强。
  从历史发展脉络看,粤港澳一体化已经进入第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78年一直持续至2003年,其特点是以“前店后厂”为形式的制造业垂直分工;2003年至2016年是第二阶段,进入以服务贸易自由化为核心的产业横向整合期;现在即将进入的,是以湾区经济为载体共同参与国际中高端竞争的阶段。从经济层面来看,就是要打造大湾区“经济共同体”,建立开放、共同的商品和要素市场,减少各种有形和无形的经贸壁垒,促进区域内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分工,成为各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最畅通、最活跃的地区。
  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在我国乃至全球发展中的定位,广东省社科院专家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将建立一个世界级的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基地,打造双能驱动的产业模式,同时利用庞大的消费潜力和创新活力,建造全球最具活力的经济区。
  具体到大湾区内几大核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广东省社科院专家们的观点较为一致。即从产业角度看,香港将继续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的地位,继续担当内地与海外的“超级联系人”角色;澳门则继续利用与葡语国家的联系,发展旅游休闲服务业优势,建设旅游休闲中心,打通与葡语国家的合作;而广州具有空港、海港、信息港、创新港的优势,又被赋予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地位,将起到带动区域辐射能力的作用;深圳则是国家创新城市和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将继续发挥创新功能,引领大湾区在产业、科技、制度上的创新。
  “大湾区应是国家动能注入港澳经济的一个端口。这些年内地经济发展动能明显高于港澳。”广东省社科院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丘杉如此表示。他曾参与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编制草案的讨论。
  总体来看,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实施能够结合各个城市的所需、所长,带动港澳及内地经济协同发展,提高各城市在国家和区域发展中的功能和定位,不仅可以帮助港澳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中,同时国家的发展也可以推动港澳发展和港澳的长期稳定繁荣。
  此次接受调研的5家广东上市公司高管,普遍表示期待大湾区规划早日出炉,并开始思考甚至已经着手布局大湾区产业升级。如:招商蛇口已在太子湾地区加速打造邮轮产业;顺丰控股则加大智慧物流建设,并积极开拓海外业务,顺丰已经占据香港快递物流70%以上市场。顺丰控股董事长王卫表示:“大湾区是互赢、互通、互联,不同角色之间进行分工,赢家则是整个大湾区的所有参与者。各家企业应增进交流,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做出产品和服务,让整个大湾区可以创造出更创新的产品和服务。”
  腾讯创始人马化腾则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抓住了反映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的“几副好牌”:即在未来,软件、硬件、服务三位一体,缺一不可,大势所趋。而这个趋势恰恰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包括香港、深圳以及珠三角很多企业,恰好具有这三者优势。“如果能把这三方面的优势整合起来,我觉得大有可为。”

超越制度壁垒 创新合作方式大有可为
  尽管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一体化已是水到渠成,但在调研中,部分公司高管以及社科院专家均指出,还需要跨越制度性障碍。
  香港和澳门都分别实行“一国两制”,法制和经贸方面也分别是三个独立的法律体系和关税区。如何在此种背景下,实现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等经济基础要素的自由流通,是专家学者以及各类市场参与主体共同关心的话题。
  “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11个城市,从某些维度来看,分割还是存在的。”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陈再齐分析。杨明也有类似观点,他提出,粤港澳三地虽然有了“同声同气同命运”的共同情怀,但要真正做到携手建设,一定要找到并实行有效的共治制度。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赵细康认为,共建粤港澳大湾区要提供覆盖不同制度区域的公共服务。“粤港澳大湾区首先是一个地理概念,但是这个地理空间因为实行‘一国两制’,导致它们有不同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形态。大湾区应该是探讨如何在现有制度有差别的情况之下,去建设一个有共同方向、共同行动的共同体。”
  赵细康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包括在基础设施、金融、环保、教育、文化的合作,可能需要重新思考,过去政府出面去干的事情,如何让渡给超地方政府的机构来做。比如,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可能需要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合作委员会,这个合作委员会要能够取代三地政府的一些职能。
  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也提出了类似建议,认为未来的粤港澳大湾区公共产品的供给目标,就是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互联互通”的理念建立合作机制,以“通”为基准点和定盘器,推动粤港澳合作走向深化,实现区域内“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四要素的自由流动。
  对于“一国两制”和三个独立关税区,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认为,多元制度格局反而可能成为制度优势,为对接国际、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更加灵活的制度安排。自由港、特别行政区、经济特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在大湾区的制度叠加效应,扩大了贸易和产业合作的选择面。以香港为例,由于是“一国”的一部分,让香港搭上了国家快速发展的列车;另一方面,香港保留了原有制度,实行自由经济政策,港元和美元挂钩,金融市场开放,出入境相对开放和简易,与国际商业市场完全接轨,也有“两制”之便。

对接“一带一路”打造对外开放巨型枢纽
  “探索粤港澳三地的长效治理机制,一方面是功能的提升,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一个经济体,可以降低区内各经营主体的成本,增加其活力和动力;另一方面,是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一项试验。”广东省社科院海洋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杨明认为。
  广东省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吴伟萍认为,制定三方共赢的合作新机制将是颇具意义的制度创新,粤港澳大湾区对制度的创新又将具有引领作用。
  在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陈广汉看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对“一带一路”意义重大。“大湾区战略,势必加快香港、广东乃至整个珠三角一体化进程,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点。”陈广汉接受上证报记者专访时指出。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陈再齐也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广东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制造业发达和科技创新活跃,而香港拥有成熟的金融体系和航运系统,其商业网络遍布亚太地区乃至全球,澳门亦有葡语国家的经贸服务平台。大湾区战略势必加快香港、广东乃至整个珠三角一体化进程,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点和核心载体,将促进“一带一路”战略的有效实施。
  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最新报告则指出,大湾区的建设目标,不仅是成长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还包括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世界著名优质生活圈,以及全球最具活力经济区。该报告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城市群最靠近沿海市场的地理节点,基础设施便利,供应链网络发达,而且在电子、建筑、能源、金融、电讯等行业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特别是有港澳两个自由港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广东)前海、南沙、横琴片区,国际规则和制度接轨程度在国内也是最高的。
  该研究院建议,大湾区总部辐射半径要延展至东南亚、中东和非洲等海上丝路沿线区域。大湾区要携手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布点,一方面联合搞投资项目,搞大型基建、专属园区,推动能源、产能走出去。另一方面携手跟住“项目和资金”,盯住大型央企已经推出的大项目,为这些企业的沿线投资做侧翼。
  部分嗅觉敏锐的企业早已展开布局。记者在招商局调研时,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招商局港口已在全球五大洲16个国家和地区投资、运营30多个港口,这些港口布局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高度契合。对照地图来看,船舶从深圳驶出去(深圳西部港区是公司母港),就走到了印度洋的斯里兰卡科伦坡港,沿欧亚主航线到达扼守红海的吉布提港,过苏伊士运河,便进入地中海的马耳他港,接着班轮挂靠黑海的土耳其、西北欧法国和比利时等国家,继续北上穿过丹麦海峡,到达辐射波罗的海的立陶宛。这一串世界主要海上通道,招商局港口都已经有了布局。
  招天下商,通五洲航。站在招商蛇口展示中心极目远眺,依稀可见太子湾港口的红色巨型机械手正有序运作,而更远方则是广袤、蔚蓝的海湾。一湾繁华,共享未来。
  (本报记者朱文彬、陆桂玲对本文亦有重要贡献)
18#
 台北人 发表于: 2017-6-29 14:26:00|只看该作者

发改委:抓紧研究编制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

源自:新华社
  不断推动内地与香港深化合作、互利共赢──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谈促进香港长期繁荣发展
  新华社北京6月29日电(记者:安蓓、李寒芳)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前夕,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29日就促进香港长期繁荣发展接受了新华社记者专访。这位负责人表示,将积极采取措施,充分支持和响应香港方面的诉求,不断推动内地与香港深化合作、互利共赢。
  这位负责人说,香港回归祖国以来,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得以保持和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不断巩固和发展,贸易及物流、旅游、金融、专业服务等支柱 产业继续发挥重要作用,通胀、失业率等指标相对平稳,特区政府财政状况良好。总体看,香港经济保持着平稳发展。根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发布的《世界 竞争力年报》,香港多年来一直是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之一。
  该负责人同时指出,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受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香港内外需求疲弱,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凸显了原有经济优势在弱化、新的增长点还没有完全形成、受外部环境影响波动较大等问题,需要主动作为、积极应对。
  这位负责人说,中央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香港经济社会发展,充分考虑香港的实际情况,结合香港自身优势和发展潜力,推出了一系列有利于香港的政 策。按照中央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以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为出发点,结合自身职能,积极采取措施,充分支持和响应香港方面的诉求,不断推动内地与香港深化 合作、互利共赢。
  一是支持香港对接国家“十三五”规划,深化与香港在发展战略等领域的沟通合作。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进一步加强与香港特区 政府的沟通对接,共同推动“十三五”规划纲要港澳专章各项目标任务落实,欢迎香港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界人士对“十三五”规划纲要实施提出宝贵的意 见建议。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积极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不断创新工作机制,通过多种形式深化内地与香港在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等领域的沟通与合作。
  二是支持香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鼓励香港抓住机遇谋划未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加强与香港特区政府相关部门的联系和沟通,搭建好“中国一带一路网”信 息交流发布平台,适时通报“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政策和信息,为香港特区政府和业界提供政策指导。鼓励香港企业发挥研发、咨询、管理、创意、营销、物流等优 势,与内地企业构建多层次合作格局,共同开发沿线市场。
  三是深化内地与港澳区域合作。根据2016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化泛珠三角区 域合作的指导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支持“9+2”各方抓紧编制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发展规划,推动构建以粤港澳大湾区为龙头,以珠江—西 江经济带为腹地,带动中南、西南地区发展,辐射东南亚、南亚的重要经济支撑带。按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会同粤港澳三地政府和国家有关部门,抓紧研究 编制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推动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同时,继续发挥好广东前海南沙横琴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作用,进一步推动前海、南沙、横琴开发开 放,统筹研究新的支持政策举措,更好发挥三大平台在密切内地与港澳合作中的先行先试和辐射带动作用。
  四是继续推动涉港澳大型基础设施合 作,加强内地与港澳互联互通。今年是港珠澳大桥建设的决战决胜之年,各部分工程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交通运输部、国务院港澳办等部门继 续做好中央层面的协调工作,与粤港澳三方一道积极推进大桥建设,并协调有关方面认真做好运营准备相关工作,确保大桥顺利进入运营期。
  五 是推动内地与香港投资合作。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进一步提升赴港澳投资的便利化水平,推动内地企业对港澳投资,同时积极鼓励内地企业与港澳企业联合“走出 去”,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扩大对港澳投资者开放力度,为港澳企业创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鼓励港澳企业在内地深耕发展和转型升级,支持港澳巩固和提升竞争优 势。充分发挥香港融资平台作用,积极支持和引导综合实力强、国际化经营水平高、资信状况好、风险防控机制健全的大型企业,通过香港对外发行债券。
  六是加强内地与香港在创业创新方面的交流合作。鼓励内地与香港双方的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整合利用创业创新资源,实现开放共享。共同完善创业创新政策 环境,鼓励香港与内地在创业人才培养与流动、创业创新要素资源流动、知识产权保护、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加强合作。推动香港和内地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等建立合 作交流对话平台和机制,逐步拓展合作领域和范围,提升合作层次。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7#
 去哪里 发表于: 2017-6-27 10:56:02|只看该作者

发改委7月1日主办粤港澳大湾区论坛 或介绍初步蓝图

源自:界面
  发改委7月1日将主办粤港澳大湾区论坛
  香港《经济日报》周二报导,国家发改委24日已经发出邀请,在7月1日香港回归20周年的大日子,于尖沙咀洲际酒店,主办一场名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论坛,广东、香港和澳门三地政府一同协办。
  此前香港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谭志源已透露,国家发改委将在短期内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的征求意见稿,并将正式征询三地政府。可以预计,国家发改委在7月1日论坛上将介绍粤港澳大湾区计划的初步蓝图,并征询各方意见。
16#
 华美达 发表于: 2017-4-19 09:26:00|只看该作者

粤港澳大湾区具备四方面投资机会

源自:上海证券报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规划接力珠三角发展规划,有望成为未来泛珠三角地区的顶层设计。与“雄安新区”不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是在历经改革开放三十年三地经济发展,为实现区域间经济协同发展,激发经济新动能而设立的,其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实现三地互利互补,协同发展。从目前情况看,粤港澳大湾区具备四个方面的投资机会:交通基础设施对接、港口航运中心建设、片区功能改造与产业集聚、产业合作升级等。
⊙海通证券

  自2008年以来,支持粤港澳地区发展的政策不断出台。从2008年广东省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年~2020年)》到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些都为粤港澳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基础。站在当前时点,我们来探讨粤港澳大湾区的前世今生及未来可能的投资机会。

全球经济新引擎:湾区经济
  从全球视野看,湾区经济已经成了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从地理上看,湾区是由一个海湾或相连的若干个海湾、港湾、邻近岛屿共同组成的区域。湾区经济是指依托世界级港口(群),发挥地理和生态环境优势,背靠广阔腹地,沿海湾开放创新、集聚发展,具有世界影响的区域经济。目前,东京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是世界公认的三大湾区,湾区经济已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
  一般而言,湾区经济具有高度开放、创新引领、宜居宜业、区域协同等四大特征:1.高度开放。由于依托港口发展,湾区海运发达,港口城市成为交通枢纽与对外开放的门户,有利于国际贸易与外来投资,经济开放性较强。同时,湾区吸引大量外来人口,加强了湾区的民族文化融合,形成了开放包容的移民文化。如纽约湾区外籍居民来自全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占纽约总人口的40%。2.创新引领。由于湾区经济的高度开放,相较于内陆城市更容易汇集人才资源与信息,催生创新成果。同时,创新又反作用于湾区城市的经济发展,推动新的产业衍生与集聚,故而创新是湾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3.宜居宜业。这是湾区经济发展的环境优势。湾区自然环境优美,并且港口城市作为新兴城市设计时注重以人为本,依山临海适宜居住。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加上开放的文化氛围,吸引了众多投资和新兴产业发展。4.区域协同。港口城市与湾区腹地相互依存,港口城市壮大后对周边区域会产生外溢效应,周边区域承接产业转移。此外,港口的金融、物流等服务业的发展也需要广阔的湾区腹地作为支撑。
  从湾区经济形态演变看规模效应。湾区经济发展形态演变主要经历了港口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创新经济四个阶段。港口经济阶段。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港口城市经济活动单一,主要是装卸运输,范围局限于港区内部,对于周边城市经济发展的推动也不显著。此阶段港口是湾区最重要的形态,港口区位优势起到了决定作用。工业经济阶段。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左右,港口城市以临港工业为主导,经济活动范围向港区外扩展,港口城市成为制造业中心,加上工业文明和海洋运输的优势,推动了临港工业的集聚发展。以东京湾区为例,由横滨港、东京港等6个港口延伸发展,形成了京滨、京叶两大工业地带。服务经济阶段。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初,以服务业为主导,港口经济活动拓展至周边城市,湾区核心城市成为区域或全球资源配置的重要节点。例如东京、纽约湾区,此阶段出于劳动力成本及环境保护等原因,临港工业大规模转移,金融、船舶租赁等服务业兴起,城市功能由制造中心向生产服务中心转移,湾区核心城市对周边小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更为显著。创新经济阶段。二十一世纪以来,湾区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经济活动范围更广阔,形成多极增长的区域发展格局。此阶段的主要代表是旧金山湾区。经过前面几个阶段的发展,旧金山湾区的人才、资本、技术、文化等诸多要素集聚融合,规模效益促进了创新型经济的兴盛,使其成为全球高新技术发祥地。硅谷内现有8000多家高新技术公司,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主导引领全球科技潮流。
  从横向角度,我们来比较一下目前粤港澳大湾区与世界级湾区的异同点。从人口规模看,2015年粤港澳湾区、东京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的常住人口数量分别为6765万人、4347万人、2340万人、715万人。从土地面积看,上述地区分别为5.65万平方公里、3.67万平方公里、2.14万平方公里、1.8万平方公里。从经济总量看,2015年东京湾区、纽约湾区、粤港澳湾区、旧金山湾区的GDP总量分别为1.8万亿美元、1.4万亿美元、1.24万亿美元、0.8万亿美元。但从人均GDP看,2015年旧金山湾区人均GDP最高,超过11万美元,粤港澳湾区不足2万美元,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从产业结构看,东京、纽约、旧金山三大湾区的GDP主要由第三产业构成,比重均在80%以上,第一产业接近于零。其中纽约湾区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最大,达到89.4%,粤港澳湾区第三产业占比最低,为55.6%。
  相比较而言,旧金山湾区对粤港澳湾区最具借鉴意义,核心城市旧金山和深圳在产业结构、城市定位方面都具备可比性。从产业结构看,深圳与旧金山均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以金融服务业为侧重点,并且多元发展新兴产业。在城市定位上,旧金山的发展关键是高新技术产业和富于创新精神,同样深圳定位是最具有影响力的创新城市,2015年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847.9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3.4%。

粤港澳大湾区的前世今生
粤港澳合作历程不断升级

  一衣带水是粤港澳地区的重要区域性特征,而粤港澳合作也从最初的1.0时代发展到现在的3.0时代。“前店后厂”是粤港澳合作1.0时代的主要特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开启了粤港澳“前店后厂”的工业合作与地域分工模式,由港澳提供技术和平台,利用流入广东的廉价劳动力等自然资源进行产品生产,最终产品借助港澳出口外销,粤港澳三地形成了全球生产网络中不可分割的加工贸易链条。服务业为主的粤港澳合作2.0时代。进入2000年以后,粤港澳合作着眼于突破单纯的产业合作局限,向纵深化发展。鉴于粤港澳三方优势产业互补性特征,粤港澳在此阶段的合作以服务业为主要内容,尤其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合作不断加强。广东与香港的贸易额从2003年的592.56亿美元增加至2012年的5916.6亿美元,增加近10倍。2014年粤港澳地区也率先实现了区内服务贸易的自由化,极大地增强了粤港澳三地的发展动力。宏观战略导向的粤港澳合作3.0时代。2014年广东自贸区成立后,制度创新为粤港澳生产服务业和服务贸易提供更便利的条件,“一带一路”战略推进了粤港澳在跨境金融、航运物流、服务贸易等领域更深远的合作,粤港澳在对外开放中扮演了更为重要的战略角色。

区位优势明显 创新能力突出
  举足轻重,粤港澳经济总量大。粤港澳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区之一,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GDP总量为9.35万亿元,占全国的12%(包含港澳),对外贸易总额近12万亿元。其中,大湾区内11个城市GDP分别为香港(2.09万亿元)、广州(1.96万亿元)、深圳(1.95万亿元)、佛山(0.86万亿元)、东莞(0.68万亿元)、惠州(0.34万亿元)、中山(0.32万亿元)、澳门(0.30万亿元)、江门(0.24万亿元)、珠海(0.22万亿元)、肇庆(0.21万亿元)。从人口看,2015年大湾区内11个城市常住人口分别为香港(647万)、广州(1350万)、深圳(1138万)、佛山(743万)、东莞(825万)、惠州(476万)、中山(320万)、澳门(65万)、江门(452万)、珠海(163万)、肇庆(401万)。
  地理区位优势明显,科技创新实力突出。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粤港澳地区拥有世界级的海港群,其中深圳、广州和香港的商业港口规模最大,2016年世界十大港口中珠三角占据了三席:深圳港(全球第三,2420万标准箱)、香港(全球第五,1946万标准箱)、广州港(全球第七,1762万标准箱)。截至2016年底,珠三角地区高速通车总里程达到7673公里,拥有广州、香港、深圳、澳门和珠海共5座干线机场,城际轨道交通通车里程已经达到350公里。此外,还规划建设15条共计1430公里的城际轨道交通路线,以期形成珠三角城市群内“一小时城轨交通圈”。到2020年,区内铁路运营里程将达5500公里,公路总里程达25万公里。此外,港珠澳大桥的建成将大大提高区内交通的便利程度。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粤港澳科技创新实力非常突出。2016年广东省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9857家,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居全国第一,全省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二,技术自给率达70%,有效发明专利量和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保持全国第一,其中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国的56%。另外,粤港澳地区拥有1个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3个国家创新型城市、超过200所普通高校和200万在校大学生。此外,粤港澳地区还拥有30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拥有1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粤港澳地区还拥有华为、比亚迪、腾讯等一大批全球知名的创新型企业。

区位分工明确 优势互补
  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区位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共涉及珠三角9座城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区,香港定位于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澳门是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广州作为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深圳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东莞打造国际制造名城,惠州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和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佛山力争成为中国制造业一线城市、广东民营经济第一大市,中山与江门都定位于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其中江门致力于打造世界级轨道交通产业基地。肇庆积极利用自身的地理位置优势,定位于建设珠三角连接大西南枢纽门户城市,珠海则是连通内地与澳门的桥头堡。

粤港澳大湾区政策展望
  同为国家战略,使命定位各不相同。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这标志着继京津冀、长江经济带之后,粤港澳大湾区正式成为又一个国家战略。同为国家级区域战略,三地定位各不相同,京津冀一体化重在“疏通”。2015年4月《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京津冀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长江经济带重在“保护、转型、城镇化”,2016年9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大力保护长江生态环境、加快构建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而粤港澳大湾区重在“对外开放”,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挥港澳独特优势,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与功能。与京津冀及长江经济带相比,粤港澳市场化程度更高,民营经济更为活跃。
  粤港澳大湾区有望成为对外开放新高地。粤港澳大湾区的前身是珠三角,2008年广东省发布《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年~2020年)》,对珠三角的战略定位是科学发展实验区和改革先行区,重在扩内需和区域一体化。作为省级战略改革主要集中于珠三角内部,而毗邻港澳的协同优势并未得到充分发挥,于是2014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首提“湾区经济”,2015年粤港澳大湾区写入《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将粤港澳大湾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规划接力珠三角发展规划,有望成为未来泛珠三角地区的顶层设计。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的加入让原本的省内一体化战略升级为国家规划下的三地跨制度合作,这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回顾历史,对对外开放的态度由原本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深化为国内外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其中特别提到扩大对香港、澳门开放合作,未来粤港澳大湾区有望接力珠三角成为对外开放的新高地。
  发挥湾区经济优势,三地协同发展。不同于雄安新区的“新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是在历经改革开放三十年三地经济发展,为实现区域间经济协同发展,激发经济新动能而设立的,其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实现三地互利互补。香港和澳门可以给珠三角带来高素质的营商环境。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可向珠三角输送金融服务、国际化人才、国际法律会计准则以及营商环境;澳门作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可以与珠三角及内地开展旅游、会展商贸、中医药等产业合作。反过来,珠三角能够给香港和澳门提供什么?首先,可以利用自贸区放宽准入限制、简化审批环节,推动港澳企业赴内地投资;其次,双方可实现人才流动,珠三角给香港、澳门特区的年轻人,特别是底层的年轻人提供就业机会,缓解港澳地区部分青年的就业压力。在互利互补的基础上,双方有望实现要素的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如债券通开通后,支持泛珠三角区域内企业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和香港企业在内地发行人民币债券,加强资本市场和金融创新合作。

粤港澳大湾区投资机会
  今年中央将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从目前情况看,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有望成为未来相当长时期内我国东南区域的发展总规划。结合2016年3月《国务院关于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指导意见》,我们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可能有四大投资机会。1.交通基础设施对接。交通技术设施的完善是资源要素自由流动的基础,而大湾区交通建设的主方向是跨境交通基础设施,完善连接港澳与内地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如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速铁路、莲塘/香园围口岸、深港西部快速通道、粤澳新通道等项目,加强粤港澳轨道交通衔接。2.港口航运中心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外开放的重点区域,香港作为国际航空枢纽和航运中心,统筹航路航线,未来内地与港澳通关便利化水平有望继续提高,泛珠三角区域港口间合作将不断加强。3.片区功能改造与产业集聚。大湾区的发展离不开片区功能改造、产业集聚带来的资源整合和产业升级,粤港澳城市群也将向绿色、宜居的世界级城市群发展。4.产业合作升级。粤港澳大湾区更多是单体城市成熟发展后的协同发展,内地与港澳企业相互投资共同“走出去”,扩大人民币双向流动渠道和规模,以香港为中心进行科技交流合作、知识产权贸易,同澳门发展会展商贸、中医药等产业将是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的可能方向。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5#
 你不在 发表于: 2017-4-13 11:48:00|只看该作者

粤港澳大湾区将横空出世 要成为全球第一湾区?

源自:长安剑
原文标题:粤港澳大湾区即将横空出世!要秒杀纽约旧金山东京,成为全球第一湾区?

  厉害了我的国!
  可能很多小伙伴不知道,在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正在建设一座史无前例的大桥──粤港澳大桥,等它建成将会成为世界上最长的6线行车沉管隧道,及世界上跨海距离最长的桥隧组合公路,预计2017年底完工。
  届时,珠江西岸的澳门、珠海到香港的时间将会缩短为一个小时,真正形成环珠三角一小时经济带。
  粤港澳大桥的修建,将会形成珠江西岸赴港陆路口岸,与珠江东岸赴港的5个口岸形成联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珠江东西发展不均衡问题,将进一步推动珠江西岸城市圈更好的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极大的拉动珠江西岸城市圈经济发展。
  不久的将来,下午五点在珠海约朋友在香港吃饭,晚上七点可以舒服的坐在餐桌边享受维多利亚湾的海风,将不再是土豪们的特权!

“一带一路”的心脏地带 输送经济活血
  最近,美韩部署“萨德”,朝核问题针锋相对,与此同时中国提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不难想象,这将是一盘战略大棋。
  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听取和审议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关于政府工作的报告,总理在报告中指出:“要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发挥港澳独特优势,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与功能。”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历史及区位原因,粤港澳大湾区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成为支撑中国经济的核心区域之一,形成了以港澳为国际窗口,以广深为区域中心,“广佛肇”、“深莞惠”和“珠中江”多城市联动的城市经济圈。2014年人均GDP接近2万美元,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由此看来天时、地利、人和都已具备,因而粤港澳大湾圈当前的发展方向应该是瞄准国际一流水水平,对飙世界顶级湾区,打造都市圈界超级巨无霸。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发展方向:
  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逆全球化潮流和保护主义抬头,中国政府坚定不移地以“一带一路”战略行动推动全球化进程。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以其特殊的历史文化、区位优势背景,承担着国家“一带一路”扩大对外开放的战略意图。以全球化包容性增长为新的站位,倡导国家全球化治理新模式,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一带一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新支点”。
  粤港澳大湾区目前已经形成以香港、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立体式交通网络。境内拥有香港国际机场、广州白云机场、深圳宝安机场为中心的三个国际化空港,配套澳门机场、惠州机场、莲溪机场,形成三核三辅的空港体系。可以承担区域性乃至华南地区的航空运输需求。
  充分发挥粤港澳地区航运优势,以珠江航运带动内陆地区,尤其是西南地区协同发展,充分发挥地区内陆航运与国际航运承接作用,将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纵深支撑覆盖到整个华南地区。
  同时境内通过京九、京广等诸多铁路,形成以广州为中心,联通全国的高速铁路网络。尤其是广州至昆明的高铁开通后,进一步有利支撑了一带一路战略,正在逐步形成珠三角与东南亚的陆路交通网络,相信不久的将来,小伙伴们就可以坐着高铁,开开心心的开赴新马泰旅行了。
  未来,这里将是“一带一路”的心脏地带,随着陆路、航运、航空交通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将充满活力的经济之血输送到全球各地。

支撑一国两制 对别有用心者的强力回击
  一直以来,少数别有用心的人,鼓吹香港经济衰退,质疑一国两制的根本国策。其用心是险恶的,也是站不住脚的。粤港澳大湾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就是对这些别有用心言论的强力回击!
  香港、澳门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繁荣稳定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整个大湾区的发展,只有搞好广深9市与港澳地区的协同发展,各自发挥自身优势,相互支撑,才能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的真正腾飞。
  面对客观事实,与国际一流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在国际化水平、产业结构、城市功能和人居环境质量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其核心问题是区域协同机制不健全。
  粤港澳大湾区9+2的城市构成,分属不同关税区,拥有不同法律制度和行政体系。作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下的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创新“一国两制”的区域治理新模式,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保持粤港澳长期繁荣。
  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需要消除影响要素便利流动、产业合理分工的制度性障碍,打破行政地域壁垒,推进“一国两制”的新实践。设计更加符合粤港澳未来发展趋势的协同机制,根据现行制度,设立区域联动协同中心可能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可以依托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地位,充分发挥广深的社会创新能力,以广深9市作为香港产业发展的战略纵深支持,弥补香港产业结构中存在的不足。

正在悄然进军世界级大湾区 打造新型国际化都市圈
  十八大以来,国家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与京津冀“自上而下”集中管治空间的模式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应该发挥市场程度高、资源配置能力强的优势,创新“自下而上”多层级城市群空间治理新模式,打造国际化都市圈。
  参考国际化都市圈发展轨迹,以及都市圈空间层次发展规律,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在空间上应形成“3+3+3”的空间结构。形成具有层次性,同时兼具协同发展能力的创新型城市布局。
  深港、广佛和珠澳构成3个大湾区发展内核,作为珠三角的核心引擎,发挥原本已有的经济、教育、产业优势。以“深港莞惠”、“广佛肇清”、“珠澳中江”构成3个环珠江城市带,按照都市圈空间层次和模式规律组织空间功能,形成内部梯度集聚、外部高能释放的大湾区。
  顺应腹地拓展和区域一体化发展趋势,围绕3个环珠江城市带继续拓展,融合发展构建更大范围的新型都市区,进一步与邻近湖南、广西、福建等省份的合作,以华南地区作为战略纵深支撑。最终形成3+3+3的粤港澳大湾区都市圈格局。
  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将由国内的经济发展引擎,国内人才聚集地,科技与金融穿心地,中国都市圈,逐步发展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引擎,汇聚全球人才的聚集地,全球创新创业的活力区,国际型大湾区。
  让我们拭目以待!粤港澳大湾区,不将仅是资源的融合,也是创新科技的融合,更是体制机制的融合,法律制度的融合。接下来,中国将以此为舞台,在全世界的注视下书写中国的“大国篇章”!
14#
 温水青蛙 发表于: 2017-4-12 07:56:00|只看该作者

粤港澳大湾区概念接棒市场热点 环保及制造业升级板块值得关注

源自:上海证券报
原文标题:粤港澳大湾区概念接棒市场热点 环保及制造业升级板块值得关注
⊙记者:费天元 编辑:浦泓毅

  在前期市场当仁不让的主角雄安新区概念出现分化之际,粤港澳大湾区概念11日午后异军突起快速拉升,成为带动指数见底反弹的关键因素,大有接棒之势。广东地区内的港口航运以及房地产板块成为首批被资金选中的粤港澳大湾区概念股,珠海港、盐田港、格力地产、珠江实业等大量个股陆续封死涨停。
  据新华社报道,国务院总理李克强4月11日上午表示,今年,中央政府要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将推出内地和香港之间的“债券通”,目的就是进一步密切内地与香港的交流合作,继续为香港发展注入新动能。此番表态成为11日粤港澳大湾区概念在A股市场引爆的直接动因。
  从此前有关部门围绕粤港湾大湾区发布的一系列文件中,上证报记者梳理出未来相关概念板块内涵延伸扩展的几大方向。其中,生态环保及制造业升级板块最值得关注。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呼之欲出
  事实上,粤港澳大湾区概念的提出时间更早,而有关区域的高层规划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并正快速接近临门一脚的关键时刻。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就已提出,支持港澳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和跨省区重大合作平台建设。国务院在《国务院关于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18号)中则明确,要充分发挥广州、深圳在管理创新、科技进步、产业升级、绿色发展等方面的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携手港澳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
  发改委网站信息显示,为贯彻落实《政府工作报告》关于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工作部署,3月15日下午,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司副司长邹勇主持召开会议,与广东省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同志共同研究部署《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编制工作。
  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司已将规划编制列入年度重点工作,下一步,将会同广东省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有关方面抓紧推进规划编制工作。
  此后不久,发改委披露,发改委正牵头研究编制《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为加强规划编制的科学性,目前正在开展规划编制建言献策活动,活动期限为2017年3月20日至2017年4月19日。活动截止日期距今仅一周之遥。

文件透露“大湾区”内涵
  在11日的围绕粤港澳大湾区的个股涨停潮中,循着“炒地图”逻辑出发,相关地区港口股及地产股首当其冲成为资金追捧的对象。但分析人士表示,与雄安概念在A股市场上演化方向相似,粤港澳大湾区概念未来也将沿着相关政策方向的发力方向深化内涵。
  那么,广东地区还有哪些行业有望受益于此次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规划呢?此前高层发布的多份相关文件中透露出一些线索。
  《国务院关于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指导意见》中将这一区域定位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先试区,指出要发挥泛珠三角区域山清水秀生态美的优势,加快推动形成绿色循环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建立跨区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联动机制,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全面提升森林、河湖、湿地、草原、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推动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除了环保行业之外,作为中国制造业的集聚地,泛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升级也有望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规划过程中的侧重点。《国务院关于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将泛珠三角区域打造成为“中国制造2025”转型升级示范区和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
  前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梁振英也曾在任上解读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时表示,香港可发挥在科研、人才、融资、专业服务、品牌建立和管理方面的优势,协助泛珠兄弟省区的制造企业向高端及高增值生产迈进。

相关上市公司值得关注
  上证报记者通过梳理数据发现,有4家注册地址位于广东地区的公司隶属于申万行业下的环保板块,分别为东江环保、瀚蓝环境、迪森股份和新纶科技。
  主营涉及工业废物处理、市政废物处理业务的东江环保11日股价已有所异动,收盘上涨5.60%。东江环保在去年10月份发布了实际控制人变更公告,公司实际控制人变更为广东省国资委。机构人士认为,公司引入国资背景,将有利于深挖广东省地方业务空间,加快项目拓展和落地,并辐射全国,实现公司“夯实珠三角、做大长三角、谋篇京津冀环渤海、布局中西部市场”的区域拓展战略。
  主营固废处理、供水及污水处理业务的瀚蓝环境同样值得关注,兴业证券指出,作为一家区域性公用事业公司,瀚蓝环境的供水、污水处理、燃气业务等相对都比较稳定,2016年年报显示,公司在广东地区的营业收入29.61亿元,占比为80.23%。
  注册地位于深圳的汇川技术主要从事工业自动化和新能源相关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主要产品包括服务于智能装备和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工业自动化产品,以及新能源汽车领域总成核心部件等,2016年年报显示,汇川技术智能装备及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为25.74亿元,占比超过七成。此外,广东地区的智能制造产业公司还包括雷柏科技、瑞凌股份、佳士科技等。 ●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7 15:10, Processed in 0.109200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