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蜀猴|查看: 2582|回复: 20
[科学家

女神颜宁再次发表重量级成果,为心脏病治疗奠定基础

 [复制链接]
10#
 btkj 发表于: 2018-10-30 17:08:00|只看该作者

颜宁:关于学术造假,我更愿意看光明的那一面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颜宁:关于学术造假,我更愿意看光明的那一面

  (记者:李玉坤 实习生:徐美慧)2018世界生命科学大会10月26日到29日在北京召开,已经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任教的颜宁回国参会,并发表了主题演讲。
  去年,颜宁离开母校清华,去了她另一所母校普林斯顿大学的分子生物学系,担任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一直广受热议。会后,新京报记者对话颜宁,听她讲述一年的国外生活和对科研的认识。
中科协供图
  关于离开清华
  “清华和普林斯顿是我最熟悉的两个地方”
  新京报:你离开清华去普林斯顿,在微博写了句歌词:“跨越时间,留在原地”,能解释一下吗?
  颜宁:就是我回到普林斯顿了呀!清华和普林斯顿是我最熟悉的两个地方。因为我的轨迹一直就是清华、普林斯顿,再清华、再普林斯顿。我开始有的理想,都在一个个实现。
  新京报:清华和普林斯顿两个学校的学术氛围,有什么样的区别?
  颜宁:我在清华就职过的生命学院、医学院,是改革走得比较靠前的,和国际接轨得非常好。如果我坦白说我没有觉出太大的区别,你会觉得诧异吗?
  新京报:普林斯顿有哪些地方让你觉得做得很好?
  颜宁:普林斯顿的科研辅助很有效。我的秘书是系里配的,服务三到四个教授,我入职、申请签证等,到了时间就会有人给我发信提醒,秘书会经常接受培训,很有经验,会处理所有的订购、报销、安排行程,甚至帮我把邮箱设置好。在国内,科研辅助人员可能由于待遇问题,流动性很大,经验不足,使得科研人员不得不耗费大量的时间去做这些琐事,我觉得有点耽误精力。
  新京报:如果再回国的话,你会选择到别的大学任教吗?比如新建的西湖大学?
  颜宁:我刚刚回到普林斯顿,还没有想更久远的事情。
  关于普林斯顿
  “在普林斯顿可以招到很好的博士后”
  新京报:在普林斯顿,学生资源方面,和清华比有哪些优势吗?
  颜宁:我觉得在普林斯顿一个优势就是收到了好多特别好的博士后申请,这在清华是很难做到的。普林斯顿这种世界名校对于人才的吸引还是要比国内名校,哪怕是清华北大,都要高。
  新京报:你在普林斯顿带了几个学生?
  颜宁:一个学生,八个博士后,这跟国内是截然不同的。国内就是以博士生为主,博士后并不是说我不能招,是真的挑挑拣拣以后招不到这么多优秀的博士后。
  新京报:有多少中国学生呢?
  颜宁:有五个是从清华跟我过去的,我又从康奈尔大学招了一位材料科学专业的,从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招了一位神经科学的,还有清华化学系一位合成化学专业的和生物物理所一位结构生物学背景的。
  新京报:很多国内的博士毕业后选择出国做博士后,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呢?
  颜宁:我觉得有几个原因,一个是国内的招聘大多要求应聘人有海外经历,我们国内非常顶尖的博士生们,大多还是选择出国做博后。第二个就是博士后的待遇问题。国内博士后的待遇现在已经比以前好太多了,但之前很多年确实是偏低的,我想这个是需要假以时日慢慢改变。
  而我本人非常赞同一个人在科研训练期间(读博、做博后)有一段海外经历,有助于开拓视野、感受不同的科研文化和体制。我们在国内招聘博后。一方面是本国优秀的博士选择出国做博后,另一方面是没有能力或者足够的国际化体系吸引其他国家的博士来华做博后,这也许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关于科研
  “终极理想是理解生命起源”
  新京报:你今年一口气在《科学》杂志发了三篇重量级论文,这与你在国外科研有关系吗?
  颜宁:我今年发的三篇文章只是特别凑巧在一块儿发出来了。其实做了很长时间,我的博士后在其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其中有一个人花了五年的时间才做出来。
  新京报:你总说做完哪个课题就退休,是真的吗?
  颜宁:都是开玩笑,我只是用“退休”来形容一个课题的难度。科研就是一山望着一山高,你到另一个山头发现,前面又有更高的山峰要攀。
  新京报:你之后科研规划是什么,会尝试做与现在不同的方向吗?
  颜宁:我会用大概1/2精力继续关注目前的研究吧,但我总要试一点不同的东西,现在还在做着。我虽然老嚷嚷说我要做点新的东西,但万一做不出来太丢脸了,所以就先不说是做什么啦。
  新京报:那你做科研的终极理想是什么?
  颜宁:我想每一位生物学家的终极理想可能都是理解生命的起源与进化,当然这个更多可能只是一个梦想。比较现实地说,细胞在0.3纳米到100纳米这个分辨率尺度上对我们而言还是个黑洞,这里面有多少新的生物学现象我们一无所知。这也是我正在学习和探索的一个方向。
  关于学术造假
  “我更愿意看光明的那一面”
  新京报:你在清华的时候给研究生上过学术诚信的课,你觉得学术诚信有什么重要性?
  颜宁:这个重要性不言自明啊。做科学是为了求真,没有科研诚信怎么立足呢?
  新京报:最近国内和国外都出了一系列学术诚信问题,一些教授被撤稿。你认为需要进行一些机制建设吗?
  颜宁:学术造假每个国家都有,特别是当你不是简简单单享受科研的乐趣,而把它变成经费的压力、毕业的压力、成名的压力,这都可能导致脑子进水、铤而走险造假。但是我为什么对这块不太注意,我是觉得为什么要去浪费我的时间关注这种垃圾呢?
  虽然前一段心肌干细胞的论文,肯定误导了一大批的人,在科学长河中,这样的事物只是导致了短暂的后退。但是从长远而言,那些不造假的科研成果推进了科学的进展。我更愿意去看光明的那一面。
  我们在训练学生的时候,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批判性思维,对文献不要盲目信任。比如我读任何论文,不论是来自哪位大家,一开始总要带着“找茬”的思路去看。这是我在博士一年级接受的最重要的训练,受益至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被造假的文章带偏。
  关于生活
  “写微博是为了换换脑子”
  新京报:你是一个微博达人,每天花在微博上的时间有多少?
  颜宁:你知道你每天有很多零碎时间的。我在写paper的时候发微博最多。写paper的时候就在电脑前面,会打开好多窗口,有问题想不明白了,就随便在微博上写点儿东西上去,换换脑子。
  新京报:做为一个学术研究者,你还关注了很多领域,包括文学、电影等,它们对你的科研有什么作用呢?
  颜宁:那些对我来说都不关键,对我的生活而言,其实都是调剂而已。
  新京报:那朱一龙呢?
  颜宁:哈哈哈哈……我们这一行,说实话压力比较大,大家看我在微博上很轻松,其实我在背后熬夜、头大、焦虑,别人是没有办法真正感知的。所以要做好自己的心理调节,比如看看电视剧、小说,或者恰好关注到一个明星。朱一龙那几句话我特别喜欢,“我要在中国的影史上留名”。那句话对我们来说不也一样吗?我们希望在科学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迹。所以我就开始关注朱一龙,看他是否能够行胜于言。
  关于女科学家
  “社会对女性一些要求是不公平的”
  新京报:你组织女科学家论坛的目的是什么?
  颜宁:我是从2015年开始在清华组织女科学家论坛。有人还问我说,你不是讨厌科学家前面加“女”字么?但当我们现在面对一个群体的时候,只是需要一个名字来称呼。
  新京报:你是如何意识到女科学家的问题的?
  颜宁:我的女学生们在博士生面试的时候,还有在实验室的时候,其实跟男孩子没有任何区别,但是到最后为什么女孩子做教授的就少了,这是引起我关注的。
  新京报:你是否觉得女性科研工作者在社会上受到一定的歧视?
  颜宁:其实我个人没有感觉到因为性别而受到任何歧视。但我认为现实中有很多对女孩子的要求是不公平的,比如说女孩子们怎么平衡事业和家庭。这本不是女性专有的问题,而是两性的问题。比如生育,“生”是妈妈的事,但“育”其实是双方的事情。
  确实,一个女性科学家是否要在家庭里承担更多任务,是很现实的问题。当她们因为种种现实问题,不得不在家庭里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这对于她们的事业无疑是不公平的,是否会因此造成招聘、升职过程中隐形的歧视呢?在政策制定上是否应该认真考虑到这些因素而有所调整呢?这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关于科学家
  “享受做科学家自由”
  新京报:您心目中的科学家是什么样子?
  颜宁:我心目中没有科学家的样子,科学家本来就不是定型的,很多人就觉得我不像科学家。我周围有自组乐队的科学家,有沉迷于天文摄影的生物学家,有整天紧张的科学家,有很放松的科学家,有长得比艺术家还像艺术家的科学家,有不修边幅的,也有非常时尚可以做模特的……我觉得大家对科学家不应该有一个刻板的认识。
  新京报:你觉得做科学家,哪一点最幸福?
  颜宁:我觉得我很自由,我的工作和休闲时间可以很自在地安排。我们好多人放弃更高薪或者没有进入其他领域,愿意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是因为有充分掌控自己时间的自由。
⊙记者:李玉坤 实习生:徐美慧 编辑:倪伟 校对:王心
9#
 谁说的等待 发表于: 2018-10-19 09:42:0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颜宁在《科学》发文:解析电控钠离子通道精细结构

源自:新浪科技-自媒体综合
源自:知社学术圈

  美东时间10月18日,北京时间10月19日,最新一期出版的Science杂志背靠背发表颜宁组两篇研究长文(Research Article),解析电控钠离子通道精细结构。值得一提的是,这期Science仅发表三篇研究长文,而颜宁组就占据了两篇:
  在这篇文章中,颜宁组与合作者报道了人源Nav1.4-β1复合物3.2分辨率的精细结构,对孔结构域(pore domain)、电压感应域(voltage-sensing domains)和β1亚基(β1 subunit)进行了精确的结构解析。电控纳离子通道工作过程包括静息、激活和失活状态,对其各个功能状态通道的构型进行解析可帮助理解其生理和病理机制。颜宁组的这篇文章,为揭示钠离子渗透的分子基础提供了新的洞见。
  颜宁组的第二篇论文,题为Structural basis for the modulation of voltage-gated sodium channels by animal toxins,则是运用冷冻电镜解析动物毒素对电控离子通道调控的结构基础。这一工作是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Glenn King组合作。论文通讯作者除此二人之外,还有清华大学的周强。
  我们知道,蜘蛛、蜈蚣、蝎子等运用自身产出的毒素捕获猎物、对抗天敌。而电控纳离子通道是众多毒素的靶点蛋白。这些毒素可与钠离子通道的电压感应域(VSD)结合,控制其状态和功能。颜宁组这篇文章解析了纳离子通道与三类毒素结合的复合物结构,分辨率达到了2.6,2.8 和3.2。
  这一工作为理解离子通道的调控机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也为以钠离子通道为靶点的药物筛选提供了指引。
  颜宁在海归清华10年后,归海普林斯顿大学任教,被视为中国超一流高校达到世界一流的重要标志,也受益于清华大学在结构生物学学科建设的大力投入。与颜宁一同归海的,还有北京大学数学学院的许晨阳,最近被麻省理工学院挖走,昨天刚刚荣获突破大奖数学新锐奖。
  Science这两篇文章均注明颜宁当前地址为普林斯顿大学。我们也期待颜宁在普林斯顿做出更漂亮的工作。知社将持续为您关注、报道。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8#
 谁说的等待 发表于: 2018-9-7 10:42:00|只看该作者

70天里第3篇Science!颜宁课题组喜讯不断

源自:新浪科技-自媒体综合
源自:学术经纬

  今日,顶尖学术期刊《科学》杂志在其官网上在线发表了最新一批论文。其中,我们很高兴地看到一篇来自颜宁课题组的研究。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在过去的这个暑假里,颜宁课题组发表的第三篇《科学》长文(Research Article)。在今天的这篇文章里,我们也将为各位读者介绍和回顾这些进展。
图片来源:普林斯顿大学

9月6日在线发表
  Structure of the human voltage-gated sodium channel Nav1.4 in complex with β1
  9月6日,颜宁课题组的这项最新论文正式在线发表,这是关于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Nav)的研究。尽管Nav可能对许多人类疾病有着潜在影响,但几十年来的大量探索,依旧没有解析出任何来自人类的Nav通道结构,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对其作用机理的理解,限制了相应的新疗法开发。
人类Nav1.4-β1复合体的结构(图片来源:《科学》)
  在这项研究里,研究人员们使用冷冻电镜技术,报道了人类Nav1.4-β1复合体的结构,分辨率达3.2。具体来看,该结构提供了关于孔道结构域、电压感应域、以及β1亚基的详细信息,让我们了解了人类Nav1.4通道在钠离子渗透性上的分子基础,也为其四个跨膜重复区域的动力学不对称性提供了新的洞见。
  结构分析也进一步揭示了一些致病突变的作用机理。原来,如果影响到关键氨基酸,就会导致一种变构抑制效应,快速让Nav通道失活。这个人类Nav结构的阐明,不但解释了过去的一些发现,还铺平了通往未来研究的道路,使得针对Nav通道开发新药成为了可能。
  颜宁教授为学术经纬的读者们介绍了该研究的重要性:“Nav1.4几乎是所有钠通道中功能研究最全面、生物物理数据最多的一个亚型,但电鳗的Nav1.4通道无法在非内源体系中做电生理分析,所以没有办法进行深一步的研究。人类Nav1.4通道结构的获得改变了这一现状。今后科学家们能够以电生理数据为指导,获取Nav在不同状态下的结构,将静态的不同画面拼成‘动态电影’,最终能够呈现它工作的完整过程。”
  “另一方面,Nav通道是重要的制药靶点,Nav1.7与Nav1.8更是很多公司开发新型止痛剂的靶标。一直以来,很多人想获得Nav的抗体,但是因为没有办法拿到纯化的蛋白,所以连抗体都没法生成。我们这个工作的另外一重意义,就是说钠通道也是可以体外表达,完整折叠的。这样一个技术难关也被我们攻克了。”颜宁教授补充道。
  相关论文:Pan et al。,(2018)。Structure of the human voltage-gated sodium channel Nav1.4 in complex with β1。Science,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au2486

7月26日在线发表
  Structural basis for the modulation of voltage-gated sodium channels by animal toxins
  这同样是一项关于Nav的研究。我们知道,Nav通道在产生神经冲动信号方面具有关键性作用,因此,它们是多种化学杀虫剂和人类药物的靶点。同时,Nav也是神经毒素最常见的靶点。神经毒素靶向钠离子通道的方法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称为孔隙阻滞剂(pore blocker),它们通过堵塞离子通道孔隙来抑制钠离子的流动,这类神经毒素包括河豚毒素(tetrodotoxin,TTX)和石房蛤毒素(saxitoxin,STX)。第二类神经毒素称为门控调节毒素(gatingmodifier toxins,GMTs),它们通过复杂的别构效应将离子通道的构像固定在一个状态,从而达到抑制或激活离子通道的效果,其中包括蜘蛛毒素Dc1a。但是,这两类神经毒素的具体作用机制却一直未能得到澄清。
  在7月26日刊登在《科学》杂志上的这项研究里,颜宁课题组利用冷冻电镜技术,获得了昆虫Nav通道与Dc1a结合时的复合体,以及Nav-Dc1a-TTX和Nav-Dc1a-STX复合体的冷冻电镜结构。它们的分辨率分别为2.8、2.6、和3.2。通过对Nav-Dc1a复合体结构进行分析,研究人员发现,Dc1a毒素同时与Nav通道的电压感应域(voltage sensing domain,VSD)和孔道结构域相结合来改变离子通道的构像。Dc1a和钠离子通道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涉及到多个位于不同蛋白域的氨基酸。这些氨基酸的功能在随后的生化实验中也得到了确认。
NavPaS与Dc1a的复合体结构(图片来源:《科学》)
  对Nav-Dc1a-TTX和Nav-Dc1a-STX复合体结构的分析帮助发现了在Nav通道细胞膜外侧与TTX和STX发生相互作用的特定氨基酸位点,从而为TTX和STX阻断Nav通道的功能性研究提供了结构学上的解释。
  这项研究对药物开发还具有重要意义。因为GMTs与孔隙阻滞剂相比具备更高的选择性,因此它们的行为可以为研发针对特定钠离子通道亚型的药物提供宝贵的信息。这项研究的结果表明,GMTs与钠离子通道相互作用的区域不仅仅局限在VSD,因此研发人员需要谨慎对待只使用钠离子通道的VSD片段得出的描述GMTs行为的研究结果。
  相关论文:Shen,et al。,(2018)。Structural basis for the modulation of voltage-gated sodiumchannels by animal toxins。Science,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au2596

6月28日在线发表
  Structural basis for the recognition of Sonic Hedgehog by human Patched1
  Hedgehog(Hh)信号通路是发育生物学中的一条经典通路,它对于胚胎发育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成人中,倘若这条通路被过度激活,就可能会引发癌症。这条通路中的核心蛋白之一是名为Patched 1(Ptch1)的受体。当这款受体蛋白与Hh蛋白相结合时,就会解除对下游蛋白的抑制,开启信号通路。这一步对于整条通路而言意义重大,但关于其背后的结构基础,却一直没有得到阐明。
  在这项研究中,颜宁课题组获得了人类Ptch1蛋白的冷冻电镜结构,分辨率达3.9。此外,研究人员们也得到了Ptch1与Hh同源的Shh蛋白N段(ShhN)相结合下的复合体冷冻电镜结构,分辨率达3.6。通过这些冷冻电镜结构,我们看清了Ptch1的12个跨膜结构域和两个细胞外结构域ECD1与ECD2。这两个细胞外结构域在ShhN接近时,会相互靠近,组成与ShhN的结合位点。这一识别机制也通过生化实验得到了证实。
Ptch1单独或与ShhN结合时的结构(图片来源:《科学》)
  此外,基于这些结构,研究人员们还通过生化分析,揭示了ShhN与Ptch1相互作用时,对于类固醇的依赖性。相比之下,那些无法结合类固醇的突变Ptch1蛋白与野生型相比,展现出了明显的构象重排。
  这项研究揭示了人类Ptch1蛋白以及Ptch1蛋白-ShhN复合体的分子结构机制,让我们对这一重要信号通路的关键步骤有了更为直观的理解。
  相关论文:Gong,et al。,(2018)。Structural basis for the recognition of Sonic Hedgehog by humanPatched1。Science,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as8935
  “做科研苦不苦?我一直不愿意用这个‘苦’字,各行各业哪有天上掉馅饼的?”颜宁教授说道:“但是‘苦’其实是一种心理感受,当真正做进去了,更多的时候是一种不由自主的废寝忘食、神魂颠倒。而等到做出来那一刻的狂喜,似乎之前的种种都不算什么。科研是马拉松,不是短跑,哪有做出做不出,只有放弃不放弃。”
  我们祝贺颜宁教授课题组在这个暑期的丰收,也期待结构生物学的进展能不断为我们揭示生物体的更多奥秘,带来潜在的医学转化!
7#
 我很牛 发表于: 2017-12-28 23:28:00|只看该作者

颜宁为何从清华跳槽去普林斯顿?她终于说出原因

源自:澎湃新闻
原文标题:颜宁为何从清华跳槽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她终于说出原因了

  影响中国2017年度科技人物 颜宁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拜耳讲席教授、结构生物学家。2017年,她因受聘于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担任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而在国内引起强烈关注。

获奖理由
  身为一名纯粹的科学家,她却屡屡被贴上“明星学者”等标签,并在“海归”与“归海”之间一再成为话题焦点。面对外界的解读,她保持着科学家的独立品格,和个人的率真、清新风格。即将过去的一年,是她在科研成果上收获的一年,也是她在职业生涯上再出发的一年。她是国际化的、代表未来的科学家。
  见到颜宁那天,她戴一顶蓝色毛线帽,身穿短款夹袄、运动裤,脚蹬运动鞋。一见面,她就提议:“今天天气这么好,咱们出去走走吧!”边走边说,她双手抚弄着帽子两边垂下来的毛线球,用活泼的语调说:“我特别喜欢这顶帽子,因为这是我妹妹送我的生日礼物。”那样子,就像一名女大学生在秀自己新得的一件宝贝,而非一位头顶诸多光环的科学家。
  这种角色的反差还有更多体现。无论是上个世纪80年代报告文学里的陈景润,还是媒体报道中颜宁的导师、同事及领导施一公,他们的标签都是:艰苦奋斗、低调谨慎。但颜宁与他们不同,她活得本真、自我:在微博上大谈热播剧剧情、转发她喜爱的明星照片、做微信公号主编,和闺蜜一起做视频访谈,在网上对看不惯的事情直接批评。她的这些“业余活动”,和严肃媒体上不时传出的“颜宁课题组又有科学新发现”的消息一起,拼凑出她的公众形象。
  颜宁今年刚满40岁。生日当天,她在朋友圈里卖萌自嘲,“不惑?人家明明还是小菇凉么”,短短一句话还用了两个emoji表情。容貌清秀的颜宁拒绝别人用“美女科学家”这类词来称呼她。在做客央视《开讲啦》节目时,主持人撒贝宁说“您的名字不该叫颜宁,应该叫‘颜值’”,她马上怼了一句,“‘宁’送给你了!”对方一时语塞。
颜宁 资料图

实力派偶像
  “熟悉的家人、朋友开玩笑喊我美女,这无所谓,但陌生人这样喊,我很不适应,会反感,感觉不被尊重。同样,‘女科学家’这个称呼如果细想,也有性别差异带来的隐性歧视。”走在清华园的林间小路上,她解释了在央视节目上拿“女科学家”说事的原因,语气冷得像此刻北京清冽的空气。
  颜宁是一名高产的实力派科学家。2009年以来,她以通讯作者身份在《自然》《科学》《细胞》三大期刊(在业内被简称为CNS)上发表科研论文19篇,其研究成果在2009和2012年被《科学》年度十大进展引用;2016年,她被《自然》评为十位“中国科学之星”之一;HHMI国际青年科学家奖、杰青、长江 学者、何梁何利、吴杨奖等各种奖项更是拿到手软。
  “学术判断力敏锐,高效、执行力强。”谈及自己的实验室“老板”时,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简称“生科院”)副研究员周强在思索片刻后说了这几个词。他进一步解释说,在结构生物学领域有许多问题都值得研究,近年来,颜宁选择的两个攻坚课题是葡萄糖转运蛋白与电压门控离子通道,很快就做出了引人瞩目的成果。这说明她清楚地知道哪些是业界的重要问题,以及在什么时机启动研究才最有希望获得结果。
  2017年2月,颜宁研究组在《科学》杂志报道了世界上首个真核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的近原子分辨率结构;7月,又在《细胞》发表了更为经典的来自电鳗的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结构,首次报道了带有辅助性亚基的真核生物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以下简称“钠通道”)复合物可能处于激活态的冷冻电镜结构。
  钠通道位于细胞膜上,是所有动物中电信号的主要启动键,而电信号则是神经活动和肌肉收缩等一系列生理过程的控制基础。钠通道也是很多国际大制药公司研究的重要靶点,因而,其结构为学术界与制药界共同关注。
  谈及今年的学术收获,颜宁抬高了声音,又调皮起来:“哎呀,我今年可牛掰了!钠通道是业界很多实验室都想要做的,已经研究了好几十年,但我们今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下子收获了俩结构。”开玩笑过后,她解释说,实际上,这次发现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自己最近10年持续努力的结果。从2007年刚回国开始,颜宁就心心念念想拿下钠离子通道结构,但此前技术条件一直达不到。
  这次的成功,首先还得归功于清华的冷冻电镜平台,其次是在样品制备上,团队前些年已经积累了大量经验。“我一直强调,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结构生物学家,首先得是一名生物化学家。光有冷冻电镜是不行的,前期才是最重要的,前面的样品制备成功了,后面才会水到渠成。”颜宁说。

“我在清华如鱼得水”
  2017年是颜宁学术生涯的一个高峰期。这一年,她不仅攻克了长期的科研目标,还完成了一次身份转换,从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拜耳讲席教授变为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这使颜宁再度成为新闻焦点,这次选择让她被纳入一个新的群体──“归海”一族,并且被解读为“负气出走”。
  颜宁有很多值得人们津津乐道的标签:毕业于清华的美女学霸、结构生物学大牛施一公的得意门生、30岁的清华正教授、在CNS发文章如同灌水。就像施一公被看做“千人计划”的标杆人物一样,颜宁则被视为高端海归人才的后起之秀。
  2011年,施一公与饶毅在第一次参选中科院院士时双双落选,当时这被视作海归们遭遇“中国国情”的标志性事件。11月28日,2017年中科院新晋院士名单发布,很多媒体在报道这一消息时,标题都要捎带上“颜宁落选”这个点。颜宁对此表现得毫不在意。她说:“科学家的名片是她的科研成果,而不是各种title(头衔)。不论是否当选,我还是我,既没有更高明,也没有变差劲。事实上,我现在有点小得意的是,向别人介绍自己的时候,只说我是颜宁,不需要任何修饰词。”
  颜宁斥责网上那些关于她“负气归海”的猜想纯属无稽之谈。她有些激动地说:“普林斯顿是我的母校,回到普林斯顿任教,是我一直的理想!”这并非一时的托词。2007年回国以来,她曾不止一次地在微博和博客上表达对普林斯顿的思念之情,还专门写了一篇关于普林斯顿历史的文章。她情不自禁地称赞道:“普林斯顿太美了,又正好位于纽约和费城之间,生活也很方便,是个闹中取静、做学问的好地方。”
  “清华对我的支持非常有力,令我毫无经费之忧。可以说,我在清华就跟公主一样。”这也是颜宁对网上“负气出走”一说感到气愤的原因。她解释说,清华对青年科研人员有专项支持计划,对于发表高影响因子论文也有一定的奖励,在各种支持下,她并不很需要去校外辛辛苦苦申请经费。她不无感慨地说:“在(学校)这些无与伦比的软硬件支持下,我取得的科研成果甚至超过了自己回清华之初的预期。”因此,她也坦承,自己是幸运的。她之所以直到今天依然可以保有棱角,是因为在清华这座象牙塔内,她并没有经历过太大的挫折与困难。
  颜宁也因此把清华看作“娘家”。她衷心感谢学校和学院领导与同事们:“赵南明老院长与施一公通过各种努力,解决了经费问题,使我们刚回来的年轻人能够安心于科研。”此外,她还感谢匡廷云、王志珍等一批校外的老一辈科学家们对她的肯定与支持。
  12月15日,在《中国新闻周刊》“影响中国”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志珍把颜宁所谓“归海”的现象与施一公当年的海归相比较:“施一公从国外回到中国,作为一种现象,形成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进程中有转折点意义的标志……以颜宁为代表的又一代更加年轻的中国科学家,由于在中国的土地上取得的非凡的科研成果而被世界著名一流大学或研究机构从中国聘出去担任正教授、讲席教授的学术职位,这难道不是中国科学技术事业新时代的一个标志吗?”
  在现场,王志珍问道:“亲爱的颜宁,你是清华大学终身讲席教授,也拥有中国乃至于世界学术界公认的学术地位,为什么还要折腾自己非要一切从头开始呢?我觉得这有点自讨苦吃。你如何回应外界的关注呢?”
  颜宁回答说:“从2014年开始,不仅是我,有几位教授都传出新闻,说被美国顶尖大学,比如MIT聘过去做教授。对于我回普林斯顿任教,很多人有各种议论、猜测,甚至觉得这件事有一点悲情,认为我是被‘挤压’走的。其实真的不是。我去普林斯顿确实有点自讨苦吃,我在清华这个我最爱的母校待得太舒服了,害怕自己的才智不知不觉浪费了,想换一个环境重新挑战自己。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有大批的留学生出国,是做学生,现在终于看到了一批人被请回去,而且是到了顶尖的学校做先生。这是很多老一辈科学家的梦想。”

立志当记者的科学家
  “我从没有想过科学界有没有圈子这个问题,如果真有,我也不混圈子。我很宅,时间都花在了实验室,业余时间就宅在家里上上网,追追剧,看看书。其实我是个网瘾少女。”颜宁这样描述自己。
  2010年11月,新浪微博刚开通,很多人还不知道其为何物的时候,颜宁就发了第一条微博。至今她已经发了3000多条微博──考虑到与此同时她在科研上的高产,这个数字还是很可观的。对此,颜宁解释说,她把发微博当作写论文时的调剂,“有时脑袋卡壳了,就打开微博,写140字发出去,再回到论文上,思路就已豁然开朗。”
  “施一公和我对颜宁早年的印象都是憨厚。她担任系学生会主席期间,默默地为系里做了很多事。另外,她一直比较‘文艺’,喜欢看小说、看电影,还担任系刊的主编,我那时从来没有想过她后来会从事科研这条路。”清华生科院院长、颜宁的“损友”兼大学时代的辅导员王宏伟回忆说。
  据颜宁的大学同学兼闺蜜、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李一诺在《我和颜宁这些年》一文中的叙述,颜宁从小学就开始看武侠小说,追明星八卦,大学时选修了电影课,到处看电影。大二时,被李一诺认为“不靠谱”的颜宁,忽然要去竞选系学生会主席,没想竟一举战胜了外班的一位竞争对手,成功当选。王宏伟对此也有些诧异,“我当时跟她说,但凡某某某用一点点心思也轮不到你呀!这句话被她一直记着,说我胳膊肘往外拐,还被写进了回忆文章里。”他笑着说。
  颜宁这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儿,在大学毕业申请美国学校时再次发挥作用。当时,施一公是普林斯顿分子生物学系的助理教授,负责面试亚洲学生。颜宁因病错过了施一公回清华的讲座,便给他写了一封英文自荐信。在列举了自己的种种成绩后,信是这么结尾的:“我觉得自己在各方面能力都很出色,我希望把时间花在更有价值的地方。但申请出国太浪费时间和金钱了,如果普林斯顿大学录取我,我就不用再花精力申请别的学校……”这封信给施一公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从普林斯顿打电话面试了颜宁。大四寒假时,颜宁获得了普林斯顿的录取通知书。
  小时候,父母对颜宁从没有提过什么要求,只希望她和妹妹两人健健康康、开心地长大。“因为小时候我眼睛不好,父母不许我多看书,为此我还很不高兴。”颜宁的性格或许与成长经历有关:她从小在一个宽松有爱的家庭氛围里长大,人生的路一直走得很顺。
  尽管父母并没有提出什么期待,但颜宁对自己有要求:不和别人比,但要做到自己的最好。大学第一个学期,她的微积分考了67分,差点全班垫底。这对于之前一直是全年级第一的颜宁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不过她表示,整个大学期间也就只考过一次这么烂的成绩。“我的大学成绩排全班第四名,已经不是学霸了。在我的概念里,只有第一名才是学霸。”
  做一名“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记者,是颜宁曾经的理想。因此,在高中分班时颜宁选择了文科。但在当时“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风气下,年级第一的她,被班主任老师强行拉回了理科班。报考清华生物系也是父母的主意。颜宁更加向往自由开放的北大,但是父母亲对清华更加青睐。“上了大学以后才发现,我来清华是来对了!”
  “清华厚道、大气、稳重,普林斯顿优雅、淡定、高贵,这是我一生中最爱的两个地方。”在2014年清华大学毕业典礼上,颜宁这样表示。她对清华园充满感情。她很少跑步,但喜欢走路,平时做实验、写论文累了,就在校园里走走。因此,她清楚地知道清华园哪一处几近废弃的老房子背后有几株腊梅,哪一处园子在什么季节最漂亮。

保有质疑
  2016年5月,某科学微信公号报道了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在基因编辑领域的最新研究,引发国内多家主流媒体相继报道,包括一些院士在内的国内生物学家也对韩春雨的工作做了高度评价。
  颜宁对此一直很冷静,当发现事态趋于狂热时,她在当年5月19日发了这样一段微博:“1。我很佩服韩老师,在支持条件这么差的情况下坚持科研,真心佩服;2。希望借此能够关注对于本土培养的青年科学家的支持问题;3。这个研究如果所有数据solid(可靠),前景巨大,好极了;4。这项研究不属于创新型研究,是跟风型的,没必要神话,原创在2014年。”
  两个月后,国内外同行陆续发现无法复制韩春雨的研究结果,韩本人后来也撤回了发表在《自然》子刊上的文章。谈及对韩春雨事件的反思,颜宁说,“这是缺乏质疑精神的表现。Be critical,是我们在科研中必备的素质。”在普林斯顿,颜宁接受的科研训练便是,课下读十几篇论文,在上课时,老师会随意叫一名学生站起来,指出这篇论文的缺陷与不足。“我们看的都是生物学领域历史上已经发表的重要论文,很多都是经典文献,但老师依然要求我们从中找出问题。这种训练是我过去从来没有过的,它教会我学会质疑。科学没有挑战权威的质疑精神,就不可能有创新。”
  在这种氛围下,与导师施一公争论学术问题,是颜宁在美国读博期间的常态。“由于我思虑不周或欠缺相关背景知识,争论的结果一般还是一公正确的时候多。但我想强调的是,即使你还只是一名小小的学生,也不能盲目地崇拜权威。”
  颜宁将她在普林斯顿受到的训练带回了清华。在她的课堂上,学生不能只舒舒服服地听着老师讲课、埋头做笔记,而是要经常发言,接受颜宁的提问或者陈述自己的主张。
  身为一名体验过国外一流科研体系的海归,颜宁对于国内科学界也有自己的观察与思考。比如一个很奇怪的事情便是,身为女科学家,性别并未让颜宁在实际中感觉受到歧视,反倒是年龄,一再将她挡在了门外。“他们总是说,你还小,等下次吧。有的人今年再不评上,到明年就超过项目规定的年龄限制了,先把机会让给他们。”对此,颜宁很无语。她说,国家针对青年科研人员,专门设置了一些资助计划,本意是为了鼓励年轻人,但实际上,这一年龄限制反倒成了卡人的门槛。招人、项目评奖的时候,本应该只看能力,而不是生理年龄。在美国,考察学术成就看的是从博士毕业到真正成为一名PI(独立研究员)花了多少年,这样就更加合理。此外,她也在力所能及的时候,为改善国内的科研环境做一些事。在去国赴美之时,她并不想多谈这些,但她打算将来有机会把这些想法写出来。
  在成长为一名优秀科学家的同时,颜宁也开始关心公共事务。一开始,有人喊颜宁“女科学家”,她只是下意识地反感,喊多了她就开始思考,为何人们在提起科学家时总要强调女性这一性别?慢慢地她发现,身边有很多优秀的女博士在完成学业后都没有继续从事科研。她觉得需要为改变这一局面做点什么,开始在各种场合鼓励女性从事科研。
  一次,在学院面试博士生时,一名男同事问一名应试的女生,“你现在到了一定年龄,将来怎样平衡家庭和科研?”颜宁立即插话:“你可以不回答这个问题。这是一个有性别歧视的问题。你们为何从来不问男性如何平衡家庭和工作?”
  颜宁一直单身,但对于此类话题,她一概不予回应。在社交网络上保持高调的同时,颜宁也严密地守护着自己的个人世界。一次,在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学术报告会上,一位男生站起来提问,“颜老师,请问您每天的作息时间是怎样的?”颜宁当即回答:“关你毛事。”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问颜宁,“你觉得自己跟大众印象里的主流科学家有什么不同?”她又冒出一句神回答:“我不就是主流科学家吗?”
源自:中国新闻周刊

</p>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6# 青城山
 谁说的等待 发表于: 2017-8-3 21:42:00|只看该作者

39岁成为最年轻院士候选人 这个人是颜宁

源自:瞭望智库(ID:zhczyj)

⊙编辑:学妹

  2017年8月1日,中国科学院宣布院士增选通信评审工作已经结束,共选出初步候选人157位。年仅39岁的清华大学膜蛋白结构生物学家颜宁在列,成为此次年龄最小的候选人。
  本文摘编自CCTV1节目《开讲啦》,版权为央视所有。

颜宁教授的履历
  1977年生于山东莱芜
  1996年进入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
  2000-2007年在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攻读博士学位
  30岁不到受聘成为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37岁率领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团队用6个月的时间攻克膜蛋白研究领域50年不解,最受瞩目、国际竞争也最激烈的科学难题
  2015年获国际蛋白质学会“青年科学家奖”、“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奖”
  2016年被《自然》杂志评为十位“中国科学之星”之一
  2017年入选中科院院士候选名单,为最年轻候选人
  早在2016年9月,颜宁就受邀在央视开讲,畅谈了自己的科研经历和人生感悟。
  演讲全文如下:
  撒贝宁老师(《开讲啦》节目主持人)已经跟我提到了,我们已经谈到了葡萄糖转运蛋白。而在过去两年我和人谈起这个转运蛋白,就好像我跟我爸爸说转运蛋白,他会立即想到转运气。我就意识到可能我们日常所进行的这些工作对于大多数不同的学科的人来说,是一个很陌生的世界,很遥远的世界,所以我也想借这个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眼中的这个世界。
  01
  金钱不是衡量幸福感的唯一标准
  我们经常会说什么价值观、人生观,就是三观,我不太愿意去跟大家谈这些东西,因为我觉得太宏大,因为这个路你是慢慢走出来就好了。可是我真的有些时候也不是特别理解,为什么我们所谓的三观,要被社会上很多世俗的想法,或者网络上的声音所左右。
  我看《欢乐颂》,我有一个学生就过来跟我说,颜老师,我想了一下,安迪,大家知道《欢乐颂》的女主角叫安迪,刘涛饰演的。他说:“安迪在金融界的地位一定没有你在学术界的地位高,安迪她的工作强度一定没有你的工作强度大。可是你看她赚多少钱呀。他说你每天那么辛苦,你工资比她少好多。你看人家的衣服多漂亮,你难道心里不会不平衡吗?”
  然后我就盯着他说:“那你觉得安迪就比我幸福吗?难道金钱就变成了衡量自己的幸福感的一个标准了吗?”
  我觉得一个人不论是谁,有一件事情是非常公平的。就是你来到这个世界上最公平的事情就是向死而生。对不对?我们每个人最后归宿是一样的,所以每个人你在这个世界上都是几十年到百多年的尺度,那么你在这个世界上,你有没有想过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对我而言,只是觉得我很简单地去喜欢这么一个世界(指科学的世界)。

▲ 颜宁在普林斯顿大学实验室里

  02
  科学不是高高在上
  而是不断挖掘生活中的“想当然”
  像刚才跟大家说过,包括刚才我跟撒老师对话也可以看出,其实我骨子里一直是一个比较活泼的人。我在小学的时候其实就是很爱玩,然后从来没有回家写过作业,都是在校园里就写完了。然后到家以后稍微听听广播,我爸妈不让我看电视,他们怕我的视力不好,因为我现在眼睛还是有点问题。但是一直听广播,听完广播我就坐在床上看外面的星空。
  看着星空的时候,当时就一直想知道,宇宙外面是个什么样子,宇宙是无穷的,什么叫作无穷,宇宙到底有没有边。其实现在想想也挺神的,我这么小的时候就想到了这么多高深的问题,到现在我还是不知道。当时那些艰深的问题把我打退了。
  初中我知道了一个概念,叫作细胞,于是我又开始好奇,细胞是什么样子?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个人,你们都看过《西游记》,对不对?《西游记》你最喜欢谁?当然现在很多岳母好像喜欢的是猪八戒,对吧。但是我们喜欢的,大多数人我相信还是美猴王。美猴王的特异功能七十二变,我不知道你们想变成什么。
  但是我那个时候在看的时候就在想,他七十二变,他可以无限地缩小,他如果小到像一个分子大小,他如果进入我们的细胞,他会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所以我在准备今天这个演讲的时候我想了想,可能在我初中就有了这个萌芽,我很想知道细胞内部到了分子世界这么一个尺度,你会看到什么样子?
  来,我请导播帮我们呈现出第二个动画,我给大家准备的
  大家请看,这个动画展示的就是细胞内部小小一隅这么一个世界。这上面每一个小斑块都是一个蛋白质,而这个在旋转的,叫作ATP合成酶,它的作用就是把我们从葡萄糖里面获取的能量储存在ATP中。
  那么刚才这个动画,很遗憾地告诉大家,它其实是三分真、七分假。为什么?因为我们对于这个世界,对于细胞里面的世界还不是特别了解。如果我们真的能够理解到这种程度,那我也可以失业了。就是因为我们对这个世界不明白,所以我们很多很多的科学家,一直是试图张开人类观测这个分子世界的眼睛。
  在某种程度上说,结构生物学就是打开人类去观测分子世界的眼睛,这就是结构生物学。那么刚才大家也看到了,在里面转得非常漂亮,对吧?这些就是蛋白质,蛋白质它一方面是高能量,提供营养,但是最重要的是它支撑起了我们的生命活动,支撑我们的生老病死。
  那么如果这些蛋白质产生了异常,比如说该有它没有;或者本来需要很大量,它的量非常少;又或者我不该在这个地方出现,它出现在这儿,什么后果?──疾病。其实我们的疾病很多时候就是与它们的功能失常或者是表达失常(有关)。我们科学家,我们需要揭示的是正常情况下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那么间接地我们也可以揭示出当它异常的时候是什么样子。于是这就叫作,去探索疾病的致病机理。
  到现在为止我说的话,大家有听不懂的地方吗?其实没有,对不对?这就是科研。其实科学家大家不要想象得这种高高在上,然后谈必爱因斯坦、牛顿,不是这样子的。其实我们做的是非常有趣的研究,就是把大家日常生活中的“想当然”不断不断深入挖掘下去,或者说我们总是想找出它的分子基础,找出它的物质基础,这就是科学家的世界,而且这个世界其实很美妙。
  03
  科学家的世界对性别没有偏见
  坦白说,我们再回到刚才那个话题,就是女科学家,本来我自己是比较抗拒这个话题的,但是呢,在两年之前,我自己慢慢有意识地去谈这个话题了,为什么?就是这么一个浅显易懂的世界,它其实没有任何门槛,只要你在本科接受了足够的训练,到了研究生阶段,或者到了后面这个研究阶段,它对于性别我个人认为是没有任何偏向性的。
  去年,我去瑞典参加“瑞典结构生物学全国会议”,它是请全世界的一些科学家过去做这个主题报告,当时我是大开眼界──怎么回事?怎么所有的报告人里面竟然有一半都是女生。这个问题我之前竟然没有想过。因为我自己也组织过很多的国际学术会议,其中有一个要求,很多国际学术会议有一个要求就是女性演讲者的比例不能低于20%。
  中国你要去看,在大学里面,特别是独立领导实验室的女性科学家的比例确实很少。但是我去瑞典的时候就发现他们竟然有50%。然后我就跟瑞典本国的科学家聊天,我说:“这真是太神奇了,你们竟然有这么多女性科学家。”他们就说:“这不是很正常吗?”但是不仅仅是我国,包括你在美国,更别说日本,甚至欧洲其它的国家,女性科学家的比例都少得可怜。
  是女性科学家你的能力不行吗?大家想一想,中国科学类的第一个诺贝尔奖谁获得的?屠奶奶(屠哟哟,2015年获诺贝尔医学奖),对吧。你们可能不知道的是,在美国科学院的华裔院士中,女性的比例是要高于男性的。
  04
  每个女孩都应该勇敢做自己
  人生的意义在于你为世界留下什么
  我已经回到清华九年了,那么其中有五年我是担任了研究生招生委员会,这个生命科学招生委员会的“Committee Chair”(主席)。在我们面试的时候,发现女孩子们的表现好极了,她们不论是知识,不论是表达,包括那个风采,你看到都是这种非常优秀。
  可是再往后面去做博士后了,甚至再往后面要开始像我一样从事独立的科研工作了,你会发现女科学家去哪儿了?是什么地方出了差错?我也请大家自己可以想一想。
  但是为什么开始说这个关注女科学家的问题,其实一个起点是我自己的学生。她其实做得非常好,在我看来她非常优秀,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就突然间跟我说,她想要不读了。我说是我对你不够好,你在实验室压力太大吗?她说不是。她就是觉得正好有一个应聘的机会,她很担心以后自己找不到工作。所以我就跟她一直说,你看你现在做得这么好,你这个马上就可以出成果了。当时她听了以后,她就也想了想,说:“好吧,我觉得您说的是对的。”
  结果过了三天,又回来跟我说:“我跟家人讨论了一下,我还是觉得我应该去工作,而不是留在实验室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于是我又跟她探讨了一遍,然后她又被我说服了。这样四次之后,我最后说:“好吧,没问题,我支持你的任何选择。”但是在第四次之后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她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已经发表。当时她已经可以作为一个博士去毕业了。
  那么当时我自己心里其实说实话是挺不好受的。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我都在想,为什么?我自己分析了一下,是为什么呢?因为大家在青葱岁月求学都是自由自在的,男生女生没有区别,对吧。但是如果你读了博,那么你立业的时候也恰好是你成家的时候,更别说女性她要怀孕,然后生孩子。那么其实这个过程,我自己思考了一下,有可能是对女孩子们的事业造成一个扰动的阶段。
  所以大家应该很努力地去追寻、去追问自己的内心。对我而言,我最近有一些想法,我前不久在我的微博上也曾经写过。就是说我们人生在世,只要给你钱,消费的能力谁都有;那么作为一个动物或者说生物,我只要给你食物,消化的能力也基本上谁都有。可是区别每个个体的是什么,是你给这个世界留下了什么,是你创造的能力大不同。
  所以这就是我自己的一些感悟,可能我过十年我会不会变,我不敢说,至少在现在这个阶段我是这么想的,我给自己定义了我的一个存在的价值。所以每位同学,我不是希望你们听完我说完,就会觉得我们都应该创造怎么样。我是希望你们能够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同样,对于女孩子们,我对我的学生也是这样说的,如果你选择去做全职妈妈,或者你选择去做文职人员都没有问题。
  最重要的是,这是你经过思考,你独立的选择,你不是屈服于家庭的压力,屈服于社会的压力。我就是希望每个女孩子要勇敢,要遵从你的内心,认真去想一想你到底想要什么。所以好好地分析自己一下,了解你自己,勇敢地做你自己。
  05
  精彩问答摘选
  提问1:你的科研成果,“饿死癌细胞”的说法是真的吗?
  颜宁:科研从基础研究到制药是一条漫漫长路。
  我来给大家讲一讲“饿死癌细胞”这个谬种是如何流传的。
  在科学界讨论这个事情,我认为是可以的。但是当它变成一种大众媒体上的标题的时候,其实就会变成了误导了。刚才说了,葡萄糖转运蛋白非常重要。但是我还说了,葡萄糖是最主要的一个提供能量的物质。那么还有一种细胞,就是严重依赖于葡萄糖。什么细胞,肿瘤细胞。
  如果是在有氧气的情况下,一个葡萄糖分子,它可以转化30多个ATP分子;在没有氧气的情况下,因为它的整个消化,它的状态不一样了,那么我一个葡萄糖,只能给出两个ATP了,那什么后果?就得大量地摄入葡萄糖,对吧,所以说在癌细胞里面,葡萄糖转运蛋白它就特别多。
  所以,我当时就给大家解释到这就说,我们现在知道了它长什么样,我有没有可能去抑制它呀?──把这些门给它关上,让那个葡萄糖没法进入癌细胞,让癌细胞没有能量而活活饿死。于是就变成了这么个标题,叫“饿死癌细胞”。
  但是您看,再想一想,因为每个细胞,特别是大脑细胞,都需要葡萄糖,你怎么样保证饿死癌细胞,而不饿死正常细胞呢?这就是个问题,对不对?所以我当时也提了,科研从基础研究,要想真到制药,或者产生一个疗法,这可能就是十几二十几十年的过程,真的是没那么容易。所以我正好借这个机会,也来澄清一下。
  提问2:你怎么看待初入科研领域强烈的挫败感?
  颜宁:越早跌跟头,内心越强大。
  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是很多,除了极少数幸运儿,绝大多数的博士生,在前面两三年,这完全不鲜见。然后我有时候还跟我的学生们说,这话我希望你们不要认为是很残忍的一句话,就是说,你越早地跌跟头,把你的内心锻炼得越强大,那么对你的未来,其实是越好的。因为我们是越年长,越经不起挫折,反而越早,对你整个人生,可能是有好处的。然后很多人和你一样,在经受着这个过程。
  虽然我强烈的挫败感是产生在十几年前了,但是我到今天,还是历历在目。那是我刚进实验室读博的时候,就是我到普林斯顿,它是有一个叫rotation,或者叫轮转,就是你在3个实验室分别做3个月,最后选一个实验室。那么我其实2001年6月份,才真正选定了我要读博的实验室。
  那么你想,我好歹也是清华出去的,对吧,然后到那边的话,也觉得自己知识上应该还是可以的,然后我也挺用功的,可是当时说实话,在整整一年半的时间里,我是做什么,什么做不出来。可是最可恨的是,比我早进实验室几个月的一个同学,就坐在我后面,他是来自复旦的,然后人家刚进实验室没多久,就已经跟另外一个实验室一个比较资深的博士后,在一篇叫做Cell(《细胞》)的论文上,已经有一个作者(署名)了。
  然后又做了一年,当我还在苦苦挣扎的时候,他自己第一作者的这个《细胞》也发表出来了。你就知道当时那种苦和累吧,那种血泪史。然后关键是我们那个导师,我也不知道他怎么学的心理学,他就整天在我面前说,你看他多么细心啊,你看他做事多认真呐,你看他学得多踏实啊。那一年半,当时真的就是说,觉得暗无天日不为过啊。
  但是可能是到了2003年1月11日,我导师说,你终于会做实验了,就是因为我把一个很复杂的,我们叫做一个生化实验,我自己从头做出来了,而且最后结果也很好。就说前面当你很挫败的时候,你是有一个期望值的,就是你认为我可以达到一个什么水平,但是事实上,可能我们因为刚进入一个领域,你的知识储备并不是特别完善,而且你有很多小的习惯,我们经常说的,一个潜意识做事,这种潜意识好多时候是要通过漫长的训练,可能是几个月,可能几年,然后从那以后也奇了怪了,我再往后做,就没有再失败过任何实验。做实验科学的同学,你们一定要记住,细节、细节、细节(对细节的把握),不光是说我智商不如他,要用心。
  提问3:生命科学家如何看待生老病死?
  颜宁:越研究越对生命感到好奇,越研究越有一种谦卑感
  我倒是觉得,可能跟我们学科相关吧。就是现在我研究得越多,反而我觉得我对于生命很好奇,越试图去理解生命。比如说生命到底是什么,这是最近我和我的朋友们聊起来最多的。我其实不太会去想生老病死的问题了。我反而就是想,就是用这些能量,进行了转化,把物质进行了转化,中间过程中,又产生了很多的信息,那么这个进化的方向,到最后会是什么样子的。然后我们这些生物,是不是就是地球衍生出来的一个系统,用来改变它的地球本身的一些性质。
  比如说你要知道,在几十亿年前,地球上是没有氧气的,所以现在当人在说,我们要去火星,火星上没有氧气,我就在想地球上最开始也没有氧气,因为有了生物,改变了它的大气层。然后造出了现在这个地球,这个蓝色星球。就是你看这些东西,有些时候我会觉得,我越研究越有一种谦卑感,觉得这个人的渺小。
  拓展阅读
  一
  “出走美国”的清华女神这回是真被气坏了!
  今年5月份的时候,关于清华大学美女教授颜宁“负气出走普林斯顿大学”的消息甚嚣尘上。让大家以为她真的是带着一肚子气儿走的。之后,颜宁教授本人亲自下场辟谣了,表示去“普林斯顿”,其实就是为了给清华人“争光”去了!
  本文摘编自微信公众号“环球时报”(ID:hqsbwxo)。
  2017年5月,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颜宁宣布她被受聘成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
  颜宁教授

  本来,颜宁教授“受聘”去普林斯顿大学当终身讲习教授应该是长我国威的一个big news,结果突然画风一变,变成了“出走门”!
  比如,当时随便一搜,都有大量关于清华美女教授颜宁“负气出走普林斯顿大学”的文章蹦出来。随意感受一下。↓↓↓
  有的文章还形容的绘声绘色,有理有据的。像是下面这篇↓↓↓
  文中直接指出颜宁去普林斯顿的原因,竟然是因为连续两年拿不到自然科学基金委的科研项目,负气而去。

看到这些无事生非的文章之后,颜宁教授终于坐不住了,亲自下场辟谣!
她先是在微信朋友圈辟谣。↓↓


再来是微博 ↓↓

最后还找了清华大学帮她正式辟谣……。……

至于颜宁教授期盼被普林斯顿这样的美国一流大学认可的原因,她早就在之前的媒体采访里说过一个自己特别执念的理由:人家明明是为了要通过自己的水平,来证明“中国已经有了世界一流的大学”。

  所以希望大家不要再去相信那些谣言,让颜宁教授安安心心的在普林斯顿大学继续她的科研事业吧!
  二

颜宁回应接受普林斯顿教职:
  生怕在一个环境里待久了,故步自封而不自知
  2017年5月9日,清华大学相关负责人针对此事做出回应,清华大学生命学院颜宁教授经本人慎重考虑并与学院和学校领导仔细沟通,已决定接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Shirley M。Tilghman终身讲席教授的职位。
⊙作者:许琦敏 姜澎

  本文摘编自微信公众号“文汇教育”(ID:wenhuieducation)。
  01
  清华大学消息全文
  清华大学生命学院颜宁教授经本人慎重考虑并与学院和学校领导仔细沟通,已决定接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Shirley M。Tilghman终身讲席教授的职位,将于近期前往就任该教职。在聘期内,她将在普林斯顿大学继续从事高水平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也会保持与清华的联系,在符合两校规范的情况下,安排出时间在清华继续从事一定的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促进两校和中美两国间学术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深化和提高。
  高水平创新人才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宝贵资源,也是全球各国高度关注、积极争取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清华大学培养的博士毕业生受聘于海外高水平大学正式教职的情况已日益多见,在职教师被包括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在内的世界名校聘为长聘或讲席教授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这些事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世界一流大学对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国内高校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水平有较高认可,清华有一批优秀学者已经达到了国际一流大学教师的水平,其中的杰出者更是达到了世界名校的讲席教授水准。
  十年磨一剑。在清华的十年间,颜宁在结构生物学领域取得了世界级的科研成果,成为结构生物学领域的引领者之一。她因此收到了普林斯顿大学的主动邀请,帮助普林斯顿结构生物学学科的发展。
  在国际舞台上亮剑,这是国际高层次人才流动的正常现象。近年来中国的大学师资水平不断提升,与国际一流大学师资流动更加频繁,合作日益紧密,像姚期智、施一公等从普林斯顿回到清华,带动了清华相关学科的发展,加强了中美两国科研等领域的合作。颜宁选择再次回到普林斯顿大学,我们相信,这有助于将中国的学术思想、教育理念和清华的学术风格传播到国际学术舞台上,产生更大的影响。清华对此保持开放、乐观和积极的态度。
  我们将继续关注和支持颜宁等学者的发展,衷心希望他们取得更多创新性成果,为人类科技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成为国际卓越的学者。
  我们期待他们在不远的将来再回到中国、回到清华,相信那时他们会带来更新的理念、更多的经验,更好地服务祖国的教育和科技事业。清华大学也将继续提高人才质量,积极引进优秀学者,努力给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与条件,促进他们做出更重要的创新性成果、更好地教书育人、更快地在国际学术舞台上脱颖而出。
  02
  此前保持低调的颜宁,做出了自己的表态
  2015年以来,我陆续收到欧美多所著名研究机构的聘任邀请,经过慎重考虑,最终决定受聘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Shirley M。Tilghman终身讲席教授。
  这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因为过去10年我在清华大学获得了极好的支持,有优秀的学生、给我动力和压力的优秀又友好的同事们、给我全力支持的学校和学院管理部门等等。在这些无与伦比的软硬件条件支持下,我取得的科研成果甚至超过了自己回清华之初的预期。
  但同时,我生怕自己在一个环境里待久了,可能故步自封而不自知;换一种环境,是为了给自己一些新的压力、刺激自己获得灵感,希望能够在科学上取得新的突破。
  另一方面,清华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都是我的母校,能够在这两所让我骄傲的母校任教是我一直以来的理想。我很开心10年前清华大学向我伸出了橄榄枝,2年前普林斯顿大学也同样向我伸出了橄榄枝,让我得以梦想成真。我也会凭着对清华的热爱和熟悉,为促进普林斯顿等国外一流学府与清华的交流合作尽我所能,这也是我在这个阶段回报母校的一种方式。
  针对网上的种种传闻,不少资深专家、学者向记者表示,这是国际上高层次人才成长与交流的常态,亦是我国学术界日益与国际接轨的表现。顶尖人才国际流动将成常态。
  03
  几年换一个地方,是顶尖人才成长的必然规律
  从2007年在普林斯顿完成博士后回到清华做教授,颜宁独立开展科研的道路,主要在清华大学生命学院展开。经过十年成长,如今普林斯顿主动邀请她担任分子生物系的终身讲席教授,说明她这十年学术科研成长之迅速。
  毋庸置疑,这与国内近年来迅速改善的科研环境息息相关。从2007年到2017年间,国家每年对科学基金的投入增长了6倍,而同期美国科学基金会的拨款仅增长约20%。
  颜宁说,过去10年,她在清华获得了极好的支持,有优秀的学生、优秀的同事,还有学校和学院管理部门的全力支持。在世界一流的软硬件条件支撑下,颜宁“取得的科研成果甚至超过了自己回清华之初的预期”。
  这么好的环境,为何还要离开?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长、中科院院士张旭认为,这是顶尖人才成长的必然规律,“一般5-10年换一个地方,有利于人才不断成长。”他坦言,自己就曾是医生,来到中科院神经所之后,新旧知识背景的交叉帮助他打开了更广阔的科研天地。
  清华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颜宁接受普林斯顿大学的邀请,是国际高层次人才流动的正常现象。近年来,中国的大学师资水平不断提升,与国际一流大学师资流动更加频繁。颜宁选择再次回到普林斯顿大学,也将有助于把中国的学术思想、教育理念和清华的学术风格传播到国际学术舞台上。
5# 华蓥山
 红星 发表于: 2017-8-2 07:08:00|只看该作者

中科院公布院士候选人名单:清华教授颜宁在列

源自:中国新闻网
原文标题:中国科学院公布2017年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

资料图
  中新社北京8月1日电(记者:张素)中国科学院8月1日公布201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157位科学家“榜上有名”,其中年龄最小的是39岁的清华大学教授颜宁。
  中国科学院各学部初步候选人分布如下:数学物理学部23人、化学部25人、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32人、地学部27人、信息技术科学部20人、技术科学部30人。
  2014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分别对院士章程进行了修订,提出“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优化学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今年是该院士制度改革后的第二次增选。
  经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决定,201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名额基数为60名,其中:数学物理学部10名、化学部10名、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2名、地学部10名、信息技术科学部7名、技术科学部11名。
  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还决定,2017年院士增选重点关注的新兴和交叉学科为数理与信息安全、化学生物学、药物科学、环境科学、信息与数学、能源科学。
  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中科院院士初步候选人产生后,还将对初步候选人材料进行公示,公示结束后经过会议评审产生正式候选人和终选候选人建议人选以及终选投票等程序,确定最终当选名单。
  按照惯例,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最终增选院士名单将在每个增选年的年底公布。6月16日,中国工程院已公布2017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进入第二轮评审的候选人名单,533位有效候选人中有205位进入第二轮评审。 ●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4# 金佛山
 上官123 发表于: 2017-6-10 15:35:00|只看该作者

生命中心颜宁研究组在《细胞》发表论文报道脂类转运蛋白ABCA1的三维结构

源自:生命科学联合中心
  2017年 6月 8日,生命中心颜宁研究组在《细胞》(Cell)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人源脂类外向转运蛋白 ABCA1 的结构》(Structure of the Human Lipid Exporter ABCA1)的研究论文,首次报道了胆固醇逆向运输过程中的关键蛋白 ABCA1 近原子分辨率的冷冻电镜结构,为理解其作用机制及相关疾病致病机理奠定了重要基础。
  胆固醇广泛地存在于高等动物的各类组织细胞当中,它不仅是细胞膜、血浆脂蛋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包括胆酸、维生素 D、类固醇激素在内的许多特殊生物活性分子的前体化合物。但是,人体内过量的胆固醇积累会促进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并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及中风等)。正因为胆固醇对于人体健康具有两面性,所以细胞内的胆固醇平衡(cholesterol homeostasis)对于维持人体的健康是必须的。细胞内的胆固醇平衡涉及一系列受严格调控的过程(图 1),例如低密度脂蛋白受体介导的胆固醇摄取、以乙酰辅酶 A 为原料的胆固醇合成、SREBP/SCAP/Insig 信号通路介导的胆固醇代谢转录调控、NPC1/NPC2 介导的胆固醇胞内转运、ABCA1/ABCG1 介导的胆固醇逆向运输(reverse cholesterol transport)等。
  颜宁研究组一直以来都在针对胆固醇代谢调控通路进行系统的结构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研究,在近年开始取得进展。她们相继解析了胆固醇感应蛋白 Insig 在分枝杆菌中同源蛋白的晶体结构(Ren et al.,Science,2015);裂殖酵母 SREBP、SCAP 各自 C 端可溶结构域的晶体结构以及可溶结构域复合体的冷冻电镜结构(Gong et al.,Cell Research,2015;Gong et al.,Cell Research,2016);人源胆固醇胞内转运蛋白 NPC1 的冷冻电镜结构(Gong et al.,Cell,2016)。

图 1.细胞内胆固醇平衡的整体示意图(图片源自:《Methods in Molecular Biology》)

  胆固醇逆向运输是指将肝外组织细胞内的胆固醇通过血液循环转运回到肝脏,在肝脏中进行代谢转化再排出体外的过程。胆固醇逆向运输可以通过将过量的胆固醇从动脉血管壁细胞排出体外来阻止泡沫细胞的形成,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胆固醇逆向运输过程的第一步是 ABCA1 将包括磷脂和胆固醇在内的脂类向细胞外运输,然后与细胞外的脂类受体载脂蛋白 A-I(apolipoprotein A-I,apoA-I)结合从而形成初生高密度脂蛋白(nascent HDL)。高密度脂蛋白 HDL 被认为是对人体有益的,脂类的外排和与 apoA-I 的结合是 HDL 形成的限速步。之前的研究还发现,人体中的 ABCA1 突变会导致 HDL 缺乏症,包括丹吉尔病(Tangier disease)和家族性 HDL 缺乏症(familial HDL deficiency)。虽然 ABCA1 作为胆固醇逆向运输过程中的关键蛋白,同时在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但是目前对于 ABCA1 的结构及其介导的脂类外向转运和初生 HDL 形成的机制大部分都是未知的。
  在最新的《细胞》论文中,来自清华大学的科研人员首次解析了人源 ABCA1 全长蛋白的近原子分辨率冷冻电镜结构,其中整体结构为 4.1 埃,关键的胞外区结构域为 3.9 埃。ABCA1 属于 ABC(ATP-binding cassette)超家族,这是第一个 ABCA 亚家族的高分辨率结构,结构显示它具有非常特别的胞外区结构域。虽然 ABCA1 的核酸结合结构域(nucleotide-binding domain,NBD)处于未结合核酸的状态,但是它的跨膜区却意外的处于“向外开放”(“outward-facing”)的状态,而以前报道的所有 ABC 外向转运蛋白在未结合核酸时都处于向内开放(inward-facing)的状态。ABCA1 的胞外区形成了一个非常独特的结构,其中包含了一个长的疏水孔道(elongated hydrophobic tunnel),为进一步的功能研究提供了非常关键的线索。ABCA1 的高分辨率结构,也为理解之前大量疾病突变的致病机制提供了重要基础。最后基于结构分析,她们针对 ABCA1 介导的磷脂外向转运提出了一个侧向进入(lateral access)的转运模型,这个模型不同于以往绝大部分主动转运蛋白和次级转运蛋白所采取的交替转运(alternating access)模型。在交替转运模型中,转运蛋白的跨膜区在转运过程中需要交替的呈现向内开放和向外开放的形式,从而实现将底物从膜的一侧向另一侧转运;然而在 ABCA1 的侧向进入模型中,跨膜区即使在“向外开放”的情况下,底物依然可以从细胞膜的内叶(inner leaflet)侧向进入跨膜区的底物结合口袋,因此 ABCA1 在转运过程中可能不存在一个“向内开放”的状态(图 2)。总的来说,ABCA1 结构的解析不仅为理解其作用机制及相关疾病致病机理奠定了重要基础,同时也丰富了我们对跨膜转运蛋白工作机理的理解。

图 2.人源 ABCA1 蛋白的结构模型及其介导磷脂外向转运和初生 HDL 形成的示意图

  CLS 项目 13 级博士生钱洪武和清华大学医学院博士后龚欣博士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颜宁教授和龚欣博士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CLS 项目 16 级博士生赵馨和医学院 15 级博士生曹平平也参与了该项课题研究。本研究获得了清华大学冷冻电镜平台雷建林博士、李小梅和李晓敏的大力支持。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北京)清华大学冷冻电镜平台和清华大学高性能计算平台分别为本研究的数据收集和数据处理提供了支持。科技部、基金委、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市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为本研究提供了经费支持。(生物谷 Bioon.com)
3# 峨眉山
 红星 发表于: 2017-5-26 07:28:01|只看该作者

科协官员谈颜宁赴美:是对中国科技水平的认可

源自:中国新闻网
原文标题:中国科协官员谈颜宁赴美:是对中国科技水平的认可

  中新社北京5月25日电(记者:马海燕)关于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颜宁受聘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一事,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尚勇25日在北京表示,这是对中国整个科技发展水平、科技生态环境的高度认可。
  本月初,颜宁将赴美的消息传出,引发社会热议。有人认为这是值得中国人自豪的事情,有人认为这间接批评了中国科研经费申请体制,让人才外流。
资料图: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颜宁获得影响世界的华人大奖。中新网记者 金硕 摄
  当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发布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尚勇表示,应以开明的态度、从国际化角度来理解这件事。在欧美科技发达国家,科学家的流动是一个常态。随着中国全面扩大开放,国际学术交流成为常态,优秀人才大量从国外到中国任职,工作一段时间再到海外任职,在交流过程、学术碰撞过程中,才能提高整个学术水平。
  “颜宁不是个案,我认为这种事情将来会越来越多,会成为一个常态。”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王春法表示,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大量优秀学子远赴国外学习,取得了很好成绩。到了一定时候,中国的发展又吸引他们回来,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很高成就,他们也得到了国际认可。在这种情况下,国外高校到中国来挖优秀人才也是正常的。
  在谈及另一引发广泛关注的施普林格大规模撤下中国学者投稿事件时,尚勇表示,这次撤稿事件严重损害了中国科技界的声誉,中国科协正与科技部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积极处理此事。
  尚勇说,虽然这些年中国很重视科研道德的建设,匡正学术不正之风,但是还存在“宽、松、软”的问题,造成了一些学术不端行为。还有“黑中介”与出版商为了掠夺性的获利,采取不当手段进行诱导,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尚勇表示,下一步要通过这些作者所在的行业主管部门进行督查,对每一篇论文进行审查、甄别。查实结果后,依法依规严肃处理,绝不姑息、绝不护短,结果会向社会再进行公布。这也是表明科技界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的态度。 ●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 四姑娘山
 红星 发表于: 2017-5-10 15:08:00|只看该作者

媒体谈杨振宁回国和颜宁出国:会越来越多

源自:科技日报
原文标题:说说杨振宁“回国”和颜宁“出国”

  这两天,清华大学教授颜宁受聘普林斯顿大学的新闻引发热议,有人说她不爱国,也有人说她是因为连续两年没有拿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科研项目而负气出走。在沸沸扬扬的网络舆论里,笔者发现了国人的两种观念。
  一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凡是华裔科学家回国都是爱国的体现,凡是中国科学家去外国都是叛徒卖国贼,这种情绪在网络舆论中尤为明显。
  另一种则表现为“腹黑的怀疑论”,只要有点风吹草动,就要去寻找“黑幕”。比如孩子在幼儿园稍有磕碰,就会怀疑是不是被同学欺负;科学家、文体明星等各种人才“转会”,就会怀疑是否受到某些组织或制度排挤等等。
  这两种观念其实都是一种极端的思维方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从网络舆论可以看出,很多网友都抱持这样的思维方式,因此,一个简单的教授跳槽事件,才会在网络上引发那么多的非议。杨振宁不久前的“回国”,同样引发了网络热炒,很多网友抨击杨振宁在年轻时没有回国贡献力量。事实上,理性分析可以得知,杨振宁留在国外进行学术研究,对科学界、对中国的贡献都会远远大于他回国的贡献。
  近年来,由于我国科研软硬实力的增强,“千人计划”等人才引进政策吸引了大批海外高层次人才来到中国,这是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带来的人才流动的滚滚大潮,其中,有些许科学家“逆流”而动,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而且随着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广泛深入地开展,这样的人才交流会越来越多。
  科学是没有国界的。科研学术界的开明开放将极大地促进科研项目的国际合作和科研学者的国际交流。美国的科学家可以来中国当教授,中国的科学家同样也可以去美国当教授。这是国际高层次人才流动的正常现象。我们应对此保持积极的态度。
  从理性角度来看,不论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还是腹黑的怀疑论,对人才流动都会产生极大的负面作用。一旦形成普遍性的舆论语境,会对人才本身和用人单位产生无形的压力。
  当下,中国科学家的思想意识、学术水平已经很大程度上与国际接轨了,然而,很多网民的心态还在某些旧观念的怪圈里徘徊。只有摒弃了那些旧观念,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好地适应科学日新月异的今天。
  颜宁的“出国”,让我们欣喜地看到,随着中国科研实力的增强,中国科技工作者的被认可度也正在提高。可以想见,“出国”的颜宁们会越来越多,“回国”的杨振宁们也会越来越多。
1# 贡嘎山
 蜀猴 发表于: 2017-3-9 08:22:00|只看该作者

荣誉获奖

  2011年8月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12年,获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国际青年科学家奖;
  2012年12月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2014年12月入选选教育部“长江 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2015年2月获国际蛋白质学会“青年科学家奖”,表彰其在跨膜物质运输的结构生物学领域所做出的一系列杰出工作;
  2015年10月获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奖,表彰其对包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在内的关键膜蛋白的结构生物学研究做出突出贡献;
  2016年6月因观察到了蛋白质在原子层面如何工作,并对细胞膜上嵌入蛋白质的结构展开了深入研究,入选《自然》杂志评选的“中国科学之星”“(Science stars of China);
  2016年12月基于”肌肉兴奋—收缩偶联的分子机理探索“项目入选2016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2017年3月15日,华人盛典组委会公布颜宁获得2016~2017年度”影响世界华人大奖“提名;
  2017年12月15日,荣获”影响中国“2017年度科技人物;
  2019年4月30日,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9 14:43, Processed in 0.140400 second(s), 9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