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3037|回复: 20
18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蜀猴 发表于: 2017-3-9 08:22:00|只看该作者|只看大图|正序浏览回帖奖励|阅读模式

[科学家女神颜宁再次发表重量级成果,为心脏病治疗奠定基础

 [复制链接]
  颜宁,女,1977年11月出生于山东济南章丘区,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
  2017年8月,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二轮候选人。2017年12月15日,荣获“影响中国”2017年度科技人物。2019年4月30日,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 相关链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蜀猴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蜀猴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蜀猴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蜀猴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蜀猴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蜀猴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蓉城女警红成新晋女神 T台女神变格斗教官5秒制服壮汉 四川自贡男子超市行凶1死1伤 被警方击毙
19#
 哈斯巴仁 发表于: 2019-7-9 13:45:47|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女神颜宁再次发表重量级成果,为心脏病治疗奠定基础

源自:新浪科技综合
源自:爱科学爱自然

  心肌收缩是由Ca2 +进入细胞质引起的,最初来自细胞外环境,由Cav1.2介导,随后由肌浆网Ca2 +储存,由RyR2介导。Ryanodine受体是已知最大的离子通道,由分子量大于2兆道尔顿的同源四聚体组成。超过80%的蛋白质折叠成多结构域,感知与各种调节剂的相互作用,从离子到蛋白质。RyR2活性的精确调节对于每次心跳都是至关重要的,RyR2的异常活动与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相关。高电导细胞内钙(Ca2 +)通道RyR2对于心肌的激发和收缩的耦合是必不可少的。在各种调节剂中,钙调蛋白(CaM)以Ca 2+依赖性方式调节RyR 2。
  2019年7月5日,原清华大学颜宁(清华大学第一单位)等人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Modulation of cardiac ryanodine receptor 2 by calmoduli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道了RyR2的8个冷冻电子显微镜(cryo-EM)结构,它们共同揭示了不同形式CaM的分子识别特征,并提供了对CaM对RyR2通道门控的调节的见解。Apo-CaM和Ca2 +-CaM结合由手柄,螺旋和中心区域形成的细长裂缝中的不同但重叠的位点。RyR2上CaM结合位点的转变受Ca2 +与CaM结合而不是RyR2的控制。Ca2 +-CaM诱导各个中心结构域的旋转和域内移位,导致PCB95和Ca2 +激活的通道的孔闭合。相比之下,ATP,咖啡 因和Ca2 +激活通道的孔在Ca2 +-CaM存在下保持开放,这表明Ca2 +-CaM是RyR2门控的许多竞争调节剂之一。

颜宁
  L型电压门控Ca2 +(Cav)通道由各种化合物调节,例如1,4-二氢吡啶(DHP),苯并硫氮杂卓(BTZ)和苯基烷基胺(PAA),其中许多已被用于表征通道性质和用于治疗高血压和其他疾病。2019年5月30日,颜宁(清华大学为第一通讯单位)及吴建平共同通讯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Molecular Basis for Ligand Modulation of a Mammalian Voltage-Gated Ca2+ Channel”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告了Cav1.1与拮抗药物硝苯地平,地尔硫卓和维拉帕米的复合物的冷冻电子显微镜(cryo-EM)结构,分辨率分别为2.9,3.0和2.7;Cav1.1与DHP激动剂Bay K 8644复合物的冷冻电子显微镜(cryo-EM)结构,分辨率为2.8。地尔硫卓和维拉帕米穿过孔域的中心腔,直接阻断离子渗透。尽管硝苯地平和Bay K 8644在重复III和IV的界面处占据相同的位点,但协调细节支持以前的功能观察。这些结构阐明了不同Cav配体的作用模式,并为结构引导的药物发现建立了框架。总之,结构研究阐明了三种临床应用的拮抗剂和原型激动剂在原子水平上识别和调节L型Cav通道的分子基础,并为大量实验和临床数据提供结构解释。这些结构为未来针对Cav通道病的药物发现奠定了基础。2019年5月24日,颜宁及龚欣共同通讯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题为“Inhibition of tetrameric Patched1 by Sonic Hedgehog through an asymmetric paradigm”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告四聚体Ptch1与Sonic hedgehog(ShhNp)的棕榈酰化N-末端信号传导结构域的冷冻-EM结构,以4:2的化学计量比复合。该结构显示四个Ptch1被组织为二聚体的疏松二聚体,每个二聚体通过两个不同的抑制界面与一个ShhNp结合,一个主要通过ShhNp的N-末端肽和棕榈酰基部分,另一个通过ShhNp上的Ca2 +介导的界面。该结构阐明了Ptch1的四聚体组装,并提出了Hh配体的不对称作用模式,用于抑制Ptch1的潜在胆固醇转运活性。总之,与棕榈酰化ShhN以4:2化学计量比复合的四聚体Ptch1的结构进一步完成了Ptch1和Shh之间相互作用的分子图谱,为将来研究Hh信号传导设定了重要的框架。
  这也是颜宁团队继2019年开年以来2篇Science后,颜宁团队Science背靠背同期发表2篇论文,阐述离子通道结构,在结构生物学研究领域又一次取得新成果。

文章截图
  心肌收缩是由Ca2 +进入细胞质引起的,最初来自细胞外环境,由Cav1.2介导,随后由肌浆网Ca2 +储存,由RyR2介导。Ryanodine受体是已知最大的离子通道,由分子量大于2兆道尔顿的同源四聚体组成。超过80%的蛋白质折叠成多结构域,感知与各种调节剂的相互作用,从离子到蛋白质。RyR2活性的精确调节对于每次心跳都是至关重要的,RyR2的异常活动与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相关。

RyR2-CaM复合物的Cryo-EM结构
  17kDa的CaM蛋白是一种重要的钙传感器,在大多数钙信号传导事件中起着重要作用。CaM由大致对称的N-和C-末端叶组成,通过柔性铰链连接。每个叶可以通过两个EF-手(螺旋E和F-手)基序与两个Ca2 +离子配合,具有微摩尔范围的结合亲和力。在Ca2 +结合后,两个叶中的几个疏水残基的暴露促进CaM与靶序列的结合。CaM与ryanodine受体直接相互作用,CaM-RyR的化学计量比为1:1,在纳摩尔范围的结合亲和力。

CaM和RyR2之间的接口
  然而,CaM对ryanodine受体的调节是同种型特异性的。CaM显示RyR1的双相调节,作为纳摩尔水平的Ca2 +(apo-CaM)的弱激活剂和微摩尔水平的Ca2 +(Ca2 +-CaM)的抑制剂。相反,apo-CaM对RyR2没有作用或抑制作用,而Ca2 +-CaM抑制RyR2。CaM还被证明有助于终止存储过载诱导的Ca2 +释放(SOICR)。CaM和RyR2之间的异常相互作用与心力衰竭相关,CaM-RyR2相互作用受损的纠正可以作为压力超负荷引起的心力衰竭致死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Ca2 +负载后CaM结合位点移位的分子基础
  RyR-CaM复合物的结构表征局限于低分辨率电子显微镜图,其表明在RyR1中对于apo-和Ca2 +-CaM存在两个重叠但不同的结合位点。对应于RyR1的残基3614-3643(RyR2的中心结构域中的残基3581-3612)的肽结合apo-CaM和Ca2 +-CaM。与肽结合的Ca2 +-CaM的晶体结构揭示了肽的N和C末端的疏水锚,其分别容纳Ca2 +-CaM的C-和N-叶。

通过CaM调制RyR2的示意图
  为了阐明CaM对RyR2的调节,该研究报道了RyR2的8个冷冻电子显微镜(cryo-EM)结构,它们共同揭示了不同形式CaM的分子识别特征,并提供了对CaM对RyR2通道门控的调节的见解。Apo-CaM和Ca2 +-CaM结合由手柄,螺旋和中心区域形成的细长裂缝中的不同但重叠的位点。RyR2上CaM结合位点的转变受Ca2 +与CaM结合而不是RyR2的控制。Ca2 +-CaM诱导各个中心结构域的旋转和域内移位,导致PCB95和Ca2 +激活的通道的孔闭合。相比之下,ATP,咖啡 因和Ca2 +激活通道的孔在Ca2 +-CaM存在下保持开放,这表明Ca2 +-CaM是RyR2门控的许多竞争调节剂之一。

参考信息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9-1377-y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8#
 谁说的等待 发表于: 2019-7-6 09:40:08|只看该作者

颜宁:努力做到最好,让选择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源自:返朴
⊙作者:颜宁

  人生漫漫,每个人都会有面对迥然不同的事业和人生道路选择的时候,在某个时刻,我们也曾探寻过“人生意义何在”,颜宁老师在清华大学2014年本科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的校友代表发言或许能让你听到内心的答案。

校友代表颜宁发言,记者智斐摄

  亲爱的同学们,尊敬的老师们、家长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无比荣幸作为校友代表来见证同学们生命中一个重要的时刻,首先向你们表示最衷心的祝贺!
  当我接受这份邀请时,只想到这是一项作为清华校友最崇高的荣誉,却没有意识到这是一项多么艰巨的任务。当我开始着手准备讲稿的时候,才发觉自己这个贸然接受邀请的决定是多么不知天高地厚。因为在座的同学们来自于几十个不同的专业,即将面对迥然不同的事业与人生道路。作为一个过去近二十年基本没有走出过象牙塔、思维方式相对简单、人生见识相对单薄的我,能和你们讲什么呢?过去两周于我而言可比写学术论文要痛苦得多。苦思冥想,干脆就把我走出又回归清华园这十几年的心路历程、过去的感悟与未来的“野心”与大家分享。抛砖引玉,希望你们站在人生如此一个重要转折点的时候,也花几分钟想一想未来十年、二十年、五十年的自己。
  不知道同学们是否看了《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最后一集的结语让我印象深刻:“如果到先辈的智慧中寻找答案,他们也许会这样告诫我们短暂的一生:广厦千间,夜眠仅需六尺;家财万贯,日食不过三餐。”不知是否有人和我一样,从孩提时代,就困惑于人存在的意义。人来自自然、回归自然,代代相传,意义何在?我选择生物系的原因之一也是想窥探生命的奥秘。可是当我在大学系统地从分子水平认识生命之后这个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让我更加困惑。突然有一天,我豁然开朗:只有有意识的人类才能问出这个关于“存在意义”的问题;那么也只有有意识的人类才能定义“存在意义”。所以,“人生意义”本就是一个主观命题。随着时代的发展,个人的背景与际遇不同,每个人对于这个命题的定义也会大相径庭,从而决定了追求目标、人生道路也大不同。我自己则是经历了从迷茫到相对明朗。
  14年前的今天,恰好是我离开清华园的日子。犹记得,走在绿树掩映的东西主干道,我默默地想:如果有朝一日我可以再回到这个园子里工作,将会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和你们一样,我在这个园子里度过了五彩缤纷的青春岁月、收获了延续至今的友情、从懵懂少年长成具备独立思想的青年,对这个美丽的园子充满不舍与眷恋。不过除了这个总有一天要回归的朦胧目标,我对于未来的事业选择其实是一片茫然。但有一个原则却让我受用至今,那就是:努力做到最好,让选择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一个月后,我奔赴大洋彼岸,进入位于美国东岸的普林斯顿大学。2004年,我获得了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如果说90年代的清华赋予我的是心怀天下的责任感,那么21世纪的普林斯顿则将我彻底拉入科学的殿堂。清华与普林斯顿都入选了世界最美的十所校园,清华庄重大气,普林斯顿优雅淡定。

清华大学二校门,清华园内最具代表性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普林斯顿大学

  在普林斯顿,穿着不修边幅给你上课的可能是诺奖得主、资深院士,你在咖啡厅小憩坐在对面的也可能是美国总统的科学顾问。在那里,不论是本科生还是诺奖得主,你完全感受不到人与人之间的高低贵贱,每个人都是一派怡然自得,却又有一份这个大学特有的我行我素、桀骜不驯。在这种环境下,你会很安心地做自己、很专注地做自己的事情;浮躁很容易就被挡在物理上并不存在的学校围墙之外。
  在普林斯顿第一年,我突然发现,教科书里那些高贵冷艳的知识原来就是身边的这些貌似随和的老先生老太太们创造的;研究生课程都没有教科书,而一律是用经典或前沿的原创论文做教材,所以我们上课就是在回顾着科学史的创造。当我们进了实验室,自己竟然也已变成了人类知识的创造者、科学史的缔造者。有了这种认知,我的追求目标也逐渐演化为:发现某些自然奥秘,在科学史上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迹
  当我定义了这样一种人生意义,也同时意味着选择了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一种自找麻烦的思维方式和一种自得其乐的存在方式。我完完全全痴迷于这个小天地:会为能够与大自然直接对话而心满意足,会为透过论文跨越时空与先贤讨论而兴高采烈,会为一点点的进展和发现带来的成就感而壮怀激烈。当然,这个过程里也少不了挫折和麻烦。然而正如一部好的戏剧一定要有因为反派带来的冲突才精彩,科研中的这些挫折和磨练也会在若干年后回忆起来更加生动,让这个过程因为五味俱全而丰满。
  让我给大家讲一个清华园里发生的小故事,让大家看看象牙塔里的波澜壮阔。
  我2007年刚回清华的时候,给自己确立了几个明确的攻坚课题,前不久做出来的葡萄糖转运蛋白是其中之一,还有另外一个也非常有意义的课题,叫做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它对于我们神经信号的传递至关重要。长话短说,一转眼到了2011年,我们经过之前几年的探索,终于获得了一个细菌同源蛋白的晶体,结构解析已近在咫尺,就差最后一次收集重金属衍生数据了。为此我们准备了大量晶体,保存在可以维持低温摄氏零下170度的液氮预冷罐中,寄到日本同步辐射,准备收集数据。
  接下来,就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日子,2011年7月11日。如果你们去查日历,那是星期一,在中国看到《自然》新论文上线的日子。我本来应该早上6点出门去机场,在5点55分的时候,我打开了《自然》在线,第一篇文章直接砸得眼睛生痛,因为这篇文章的题目就是《一个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的晶体结构》,也就是说,我们被别人超越了。我们一直说科学上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现在真真正正不可能是第一了,惨败!我把论文打印出来,交到做这个课题的张旭同学手里时,她立即泪崩。可是,晶体还在日本等着我们。于是一切按照原定计划,我们飞赴日本。一路奔波,晚上7点赶到实验线站的时候,那里的工作人员一脸凝重地对我说:“颜教授,你们寄过来的低温罐似乎出了问题。”我心里一沉,这意味着晶体可能出了大问题,这可是我们过去三个多月的心血结晶啊!在刚刚承受了被超越的打击之后,这个事故可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
  所幸我们做事一向未雨绸缪,随身还带了很多晶体,于是就地开始重新泡重金属,第二天早上到了正式收数据的时候,果然,寄送过来的晶体全部阵亡,无一可用。然而,就当我们花了十几个小时,即将绝望之际,前一天晚上刚刚处理好的一颗晶体给了我们需要的所有数据──质量是如此之好,以致在收完数据一个小时之内,我们就解出了结构!此时,发表论文的课题组还没有从数据库释放结构信息,所以于我们而言,是第一次看到了这类蛋白的原子结构,对过去四年依旧是一个完美收官!那一刻,根本不会顾及还能发什么样的论文,心里充满的只有这前后巨大反差带来的狂喜。
  而故事还没有结束,就当我在凌晨三点打开邮箱,准备给实验室成员立即布置后续工作的时候,发现了一封来自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邮件,通知我,经过初选,我在全球800名申请人中过关斩将,成为进入“霍华德休斯国际青年科学家”第二轮候选的55人之一,邀请我于11月赴美参加最后的角逐。那一刻,我脑子里瞬间显出这两句:“屋漏偏逢连夜雨,柳暗花明又一村。”2011年7月11日早上5点55分到13日凌晨3点钟,这45个小时,于我和我的学生们而言真可谓惊心动魄,犹如坐过山车。也正因为此,这个过程远比一帆风顺的任何其他课题都来得刻骨铭心。
  但这依旧不是故事的最终结尾。因为这个课题,我有幸与我此前崇拜了将近10年的偶像级科学家、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MacKinnon教授合作,在与他的交流中受益匪浅,也终于圆了我在研究生时代想要与他一起工作的夙愿。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结构呈现出与已经发表的论文很不相同的状态,经过分析阐释,我们的这些新结果也在10个月之后发表于《自然》。我还提出了一个电压门控通道感受膜电势的全新模型,直到现在,我们仍然在创造新方法、构建新工具对这个模型进行验证。
  你看,这就是科学研究的魅力:不向前走,你根本不能轻易定义成功或者失败。总有那么多的不确定、那么多的意外惊喜在等着你!这种经历、这种感觉,真的会让人上瘾!
  回首从步入清华园至今的18年,我非常感恩:母校塑造了我健康向上的人格,生活在和平年代,衣食无忧;有亲人的疼爱、师长的支持、好友的信任、学生的依赖;而得益于经济发展,国家有能力支持基础科研。我感谢时代、国家和母校给我的机遇与馈赠;也更深刻地理解个人对于母校和国家的责任,我相信这其实也是渗入每一位清华人骨髓的使命感。
  对于我们的母校,我们在座的所有人生逢其时,肩负着把她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责任。在我的心目中,当清华培养出来的一大批年轻人,以及一大批从清华起步的年轻人成为世界一流学者的时候,当我们的若干工作对人类的科学史、文明史产生持续影响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骄傲地宣称:清华是世界一流大学。我们和你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有这个条件、有这个能力,用自己具体的行动来实现这个并非遥不可及的目标。我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记住:如果今天你认为我们的母校还不是世界一流大学,那么就让我们通过每个人的努力共同把她变为世界一流大学!
  对于我们的国家,我们这一代人、特别是你们当中和我一样把科学研究作为毕生事业的同学们,更是责无旁贷:经济发展决定中国有多富,科技发展限定中国有多强。让中国的科技实力配得上她的经济体量,让中国的科研成果产生世界影响,我想也正是中国科学家对于国家最根本的责任与使命。
  亲爱的同学们,这一刻,看着你们,我与你们一样激动。你们的未来有无数种可能,但是每个人的人生只有一次。在现在这个信息爆炸、计划跟不上变化的年代,希望每一位清华人用你的初心去探索你的人生意义,努力认识你自己,做你自己,坚守内心的选择,坚定地为实现你的人生意义而勇敢、专注地行动。我衷心祝愿每一位同学收获自己的精彩人生,书写你认为最重要的历史!
  谢谢大家!
  《返朴》,致力好科普。国际著名物理学家文小刚与生物学家颜宁联袂担任总编,与几十位学者组成的编委会一起,与你共同求索。关注《返朴》(微信号:fanpu2019)参与更多讨论。二次转载或合作请联系fanpu2019@outlook.com
17#
 杜鹃 发表于: 2019-5-15 10:26:00|只看该作者

颜宁:天真、纯粹、追求最本质目标的科学家

源自:新浪科技综合
源自:人物

  这天颜宁在美国备课到凌晨5点,等到中午11点半醒来,手机被各种祝贺短信和邮件塞满了。

  4月30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结构生物学家颜宁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在美国,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是仅次于诺贝尔奖的最高学术荣誉之一。
  这天颜宁在美国备课到凌晨5点,等到中午11点半醒来,手机被各种祝贺短信和邮件塞满了,她为此发了一条朋友圈,‘啥?一醒被贺傻了,什么事?’
  两年前,颜宁从清华大学出走普林斯顿时就在国内引起轰动,科学家的一次个人职业选择甚至被放大为中美科研发展水平的对比。同一年,她落选了中国科学院院士。
  无论是否当选院士,极有个性而从未失去天真的颜宁代表了一类科学家的气质──一种中国的科学家可能过去尤其没有的多样性。
  本文首发于《人物》杂志2018年3月刊。

‘哎呀,反正这是颜宁嘛’
  午后的国家图书馆里散落着低头看书的读者,一如往常的安静。2017年10月的这天,笑声从馆内的一个角落传出。两位穿着小礼服裙的女士踩着一脚蹬,手里各拿一双细跟高跟鞋,鞋跟对着鞋跟拼出心形,随后又将鞋跟朝向对方,做出拼杀的狠表情。这是生物学家颜宁和盖茨基金会中国负责人李一诺在接受《人物》封面拍摄间隙里最肆意开怀的瞬间。她们从1996年在清华大学生物系同班起就是闺蜜,如今两人站在40岁门槛上,少有机会相聚,但一见面就爱互相调侃,‘我们在一块就是嘻嘻哈哈惯了。’
  ‘别玩了!’图片编辑在一旁喊停,并且形容她俩就像上学时被刻意安排在教室讲台左右座位的调皮学生。结束拍摄时,颜宁女士笑嘻嘻地问图片编辑,‘我表现挺好的吧?’她自称天生无厘头,‘随心所欲的无厘头是一种特权。’
  这种随心所欲在颜宁的事业选择上同样显著。2017年4月,颜宁做出了让许多人大跌眼镜的决定──离开待了10年的清华大学,成为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首位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雪莉·蒂尔曼是世界著名分子生物学家、普林斯顿大学建校200多年来的首位女校长,这样的头衔在美国教授序列里被认为是独一无二的。
  在此之前,她的声名早已超出科学界而被公众所熟知。她未满30岁即从普林斯顿博士毕业回到清华任教,成为‘清华最年轻教授’。此后,她的科研成果更令人瞩目──2009年以来,她以通讯作者身份在国际最有影响力的顶级学术期刊《自然》、《科学》、《细胞》上发表了19篇论文,其中两篇被《科学》‘年度十大进展’引用。她还与时任环保部部长、现任北京市市长的陈吉宁,香港科技大学理学院院长叶玉如,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吴季等在2016年被《自然》评为10位‘中国科学之星’。
  颜宁出走普林斯顿的消息迅速在国内引起轰动,‘负气出走’、‘人才流失还是人才流动’等等众说纷纭,科学家的一次个人职业选择甚至被放大为中美科研发展水平的对比。
  ‘我就特别欣赏颜宁这种没有被任何外界给框住的状态。’被颜宁称为‘女神’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杨薇在接受《人物》采访时给出这样的评价,‘颜宁在国内的话,会一直成功下去,而且会越做越大,位置坐得越高,影响力越大。她去普林斯顿就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也是全新的挑战。’
  在清华大学的颜宁办公室里,办公桌一角堆着6碗方便面。颜宁坐在粉色办公椅上,再次被问及这个她回答了‘一千遍’的问题,语气有些无奈,‘这两个其实都是我的母校,真的,我都好喜欢,这件事情我从来没有撒过谎,就是我如果现在是在普林斯顿,清华给我offer,我也会回来,一样的。但是,我已经在清华从教10年了,我知道在清华做教授是什么体验,现在我很想知道如果我去普林斯顿会是什么感觉。生命如此短暂,要努力去扩展生命的宽度,多去经历和体验。’
  在颜宁的第一位研究生李硕眼里,颜宁一直非常有个性。‘她应该算是在科学家里面最不像科学家的科学家了吧。在我们想象中,科学家可能外出的话会打扮得很严肃,会有这种不怒自威这种感觉,但颜老师完全没有。她出门的时候可能就是一件T恤,一条运动裤,在办公室或实验室,如果不出去的话可能就会踩个人字拖,上课的时候就会换一双运动鞋。’
  最开始几年,与学生年龄相差不到10岁的颜宁总是和学生打成一片。和学生一起在实验室里比赛点晶体──把蛋白液体用移液枪滴到盖玻片上,点成圆液滴,一共要点192下──颜宁‘像赌王发牌’一样铺好玻片,枪头‘啪啪啪’越点越快。把学生做不好的实验做出来了,她会到学生面前晒成果,‘你看,姐姐我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做出了你们3天的工作,我觉得你们真的还没有出师啊。’她也会和学生一起看电影、玩杀人游戏、唱K,‘在KTV里很放松,你一开门,不会,哦,这是老板,不会的,就是一群学生在玩。’李硕说。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俞立是颜宁的好朋友,两人常常互相抬杠。在他看来,颜宁不仅有‘孩子气’的一面,还有‘特别rude、半点毫不留情’的一面。有时两人在电话里大吵起来,颜宁会‘啪’把电话挂了,但没过两天又能和好。在一次去滑雪的路上,颜宁直接批评俞立当时的研究目标‘有什么了不起’,‘如果你一直做这个,我肯定看不起你的science。’那次对话让俞立不太高兴,但他了解颜宁的出发点,‘话很难听,很刺人,但是that is fact,她就在逼着我想,我真正研究的是什么东西。’
  一位已经退休的自然科学基金委的领导曾说,‘颜宁这个人非常非常的直,她不会因为你是大专家,在指出你漏洞的时候就很委婉,也会非常直接指出来……她在科学问题上对谁都会这样。’
  ‘有些人会觉得有点手足无措,因为颜宁当着面可能就把一个比较潜在令人难堪的事情说出来。’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祁海也是颜宁、俞立的好朋友,他说,‘但是在朋友之间或者是大家开玩笑的时候就说,哎呀,反正这是颜宁嘛。’
  颜宁没把陌生人的评价太放在心上,‘我可能是骨子里比较潇洒的那种(人)……我小时候还挺在意周围人的评价,但慢慢意识到,没有人会把不是那么亲近的人特别放在心上……我就觉得当你比较清楚自己在做什么的时候,你就没必要去在乎别人对你的评价。’
  在祁海看来,极有个性的颜宁代表了一类科学家的气质,‘她在一定意义上说代表了一种中国的科学家可能过去尤其没有的多样性,因为有她,那么这一群人就变得更丰富了,而不是说从任何一个角度看都是清一色的,肯定不是看《新闻联播》……相当于你看出去有一片风景,然后这里头它总得有它那个亮点,那颜宁肯定是这么多在我周围的科学家里头一个亮点了,她就会让你周围的生活变得很有意思。我觉得这世界上有这样的人挺有意思。’

颜宁(左)与闺蜜李一诺

it would be a shame
  2016年5月2日,一篇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生物技术》的论文引发了国内学术界和媒体圈的爆炸性关注。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韩春雨来自设备、经费和科研人员都十分有限的河北科技大学,但他报告的这一新的基因编辑技术NgAgo可媲美由美国科学家掌握的有‘基因魔剪’之称的CRISPR技术,被国内部分媒体称为‘诺奖级’的科研成果。在论文刚发表的两个月里,平均每天就有66篇相关的中文新闻报道产生──有人将韩春雨与同样没有海外留学背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屠呦呦做类比,‘在这样草根的地方做出了大科研,这其实才是中国特色。’
  当几乎整个国家都沉浸在为拥有这样励志的本土科学家而生发的激动情绪之中,论文发表17天后,颜宁发了一条微博──‘这个研究如果所有数据solid,前景巨大,好极了’。但她同时写道,‘不属于创新型研究,是跟风型,没必要神话,原创在2014年’──成为这一热潮中第一个公开表示对韩春雨的研究成果持观望态度的科学家。
  这样的言论让颜宁在当时一边倒的舆论中饱受攻击。‘如何看待颜宁对韩春雨研究成果的评价?’曾一度是知乎生物板块的热门问题。不少网友认为颜宁故意诋毁韩春雨,做不出真正的创新型研究而‘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甚至有人还上升到人身攻击。一位网友在颜宁的微博下留言:‘就楼主的身份而言,这么说话无论内心真实想法如何,都会被认为在酸老韩。因为楼主你要意识到现在在大家眼中早就不是青年科学家的代表了,而是有名气的大牛了。’
  某种程度上来说,那条留言准确地指出了一点,此时38岁的颜宁虽然年轻,但成就斐然。从一年前开始,她陆续收到了好几所国外知名大学的聘请,其中不仅有让她当系主任、研究所所长等条件极好的offer,还包括颜宁最后答应的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首位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一职。而这些邀约恰恰让她感到自己的角色正在发生转变,‘当时我就把我自己的位置放得不太一样了,我在心里面就已经觉得我可能比较senior了,突然间觉得我不再把自己当小孩一样,只是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我觉得我有些时候是需要有些责任的。’
  在没有预估后果的情况下,颜宁一时兴起发了那条微博,‘我确实有点想降温。我其实真的不是针对韩春雨这个人,我就觉得这件事演变得太疯狂了,哪像是学术界的做派啊。我觉得学界要有一个balance,就是说至少要有个平衡的声音,不能说所有人都去狂热对吧。’
  在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杨茂军看来,颜宁对韩春雨这件事的表态令他敬佩,‘她特别正直,有啥说啥。我们也知道,但是我们就不说,懒得说,或者是压根儿就不想说这个事,也不想得罪这个人。她就敢干。’
  好友祁海和俞立在韩春雨事件开始发酵时在私下里也持观望态度,但颜宁和他们的区别是她选择了一个更公开的方式发表意见,祁海说,‘同样的话,你拿个喇叭在大街上喊,说这如果是真的,语境就不一样,传达的意思就不一样。’
  祁海在电话里告诉《人物》,‘跟她熟悉的人会觉得颜宁的出发点实际是很单纯的,有很多时候我觉得这也是比她有城府的人admire她的一点。假设我有这种urge想要出来说,我可能会采取的方式是写一篇特别长的文章,把所有的可能都给它cover上,我才会觉得心安理得,就是这里头有他错的可能性,但是也有他对的可能性,这样谁都不得罪,就是左右逢源,在科学上也是站得住脚的。但这很累,所以我从来就很少说。’
  干脆直接地发声是颜宁一贯的作风。从2015年起,她开始在多个公开场合里为女性科学家发声,参加女性科学家论坛,举办学术论坛时会特别邀请优秀的女性科学家。在一次学院面试博士生的现场,一位男老师提问一位女生将来如何平衡家庭和科研,颜宁当即打断了谈话,指出这是一个有性别歧视的问题,同时质问那位男同事‘为何面试一整天都没问过男生如何平衡家庭和工作’。她在博客上写道,‘女性凭什么既要做贤妻良母,又要做先进工作者?社会不能既鼓励女孩子们自尊自强自立,又要求她们两手都要抓,给她们比男性更多的家庭负担,这对女性不公平!’
  2016年5月,在录制央视节目《开讲啦》时,颜宁又一次为女性科学家发声,希望女孩子们勇敢地遵从自己的内心做出自己的职业选择,而不是屈从于家庭和社会的压力。节目播出后,颜宁的微博粉丝数从几千一下涨到如今的几十万,原本把发微博当做‘休闲放松’的颜宁不得不审慎地发言。颜宁承认,自己站出来为女科学家发声需要勇气,‘因为这意味着你自己的一些私人空间被侵占,这实际上是某种程度的牺牲。’
  同年6月,颜宁受邀成为权威科学类微信公号‘赛先生’的轮值主编之一。在轮值期间,她推出了‘女科学家去哪儿了’专栏,为大众介绍一批优秀的女科学家。
  几乎在颜宁成为‘赛先生’主编的同时,5月26日起,开始不断有人提出无法重复韩春雨的实验。这期间,韩春雨被任命为河北省科协副主席,被评为最美教师,河北发改委批复投资2.24亿元在河北科技大学建设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中心。10月,13位中国生物学家联名在媒体上公开发声,表示无法重复该实验结果,呼吁有关部门启动学术调查。而在颜宁任轮值主编的半年内,‘赛先生’接连发布了9篇实时跟踪韩春雨事件最新进展的文章。
  面对学术道德这件事,李硕觉得他的导师颜宁‘眼睛是不容沙子的’,‘在韩春雨这个事件上来讲,她可能更多的是觉得皇帝的新装,大家都不愿意去说他,你好我好大家好。那长此以往下去,中国这个学界就是有问题的了。’
  2017年8月3日,《自然-生物技术》发表了一篇社论,称韩春雨及其团队主动撤回了这篇至今没有实验室独立重复出实验结果的论文。
  时隔近两年,颜宁坐在她的办公室里谈及韩春雨事件,言语间依然流露出遗憾。‘我并没有在公共场合说(韩春雨)造假,只是如实报道别人重复不出来,这是一个客观陈述……在尚没有人可以重复的情况下,你如果贸然就大把投钱进去,那这对中国学术界的负面影响简直不堪设想。这意味着大家以后都可以铤而走险,就是我先想办法发出来,是对是错是真是假后面再怎么样都没关系了,你不觉得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情吗?……这件事情你说对我自己有什么好处吗?会影响到我吗?事实上跟我个人一点关系都没有,但是我觉得这件事如果处理得当,对于中国的学术道德建设或者说学术风气净化,本来可以成为一次很好的契机。至少我觉得如果不管这件事情,置若罔闻的话,it would be a shame。’


天真
  在2月小年这一天下午,《人物》记者再一次见到颜宁。她穿着蓝色帽衫、浅蓝色牛仔裤,还有那双在拍摄间隙也穿过的蓝色一脚蹬。早上她刚从澳大利亚飞回北京,行李箱直接被拉到位于清华大学医学科学楼的办公室里。从上午11点起,颜宁在会议室里和实验室成员开会开到下午3点,中途叫了外卖和大家一块在会议桌上边吃边聊。原本以为早该筋疲力尽的颜宁在接下来的2个半小时采访里依然表现得精神头十足,甚至语调还变得越来越欢快起来。
  ‘颜老师仍然是一个少女的感觉。’在颜宁实验室待了7年的潘孝敬说,颜宁走路向来都是哼着歌的,这么多年来唯一的变化只是‘歌曲不一样了’。‘如果你吃了一个什么好吃的东西推荐给她,她吃了也觉得好吃的话,就会很开心,什么肉夹馍就这种东西,就可以把她的幸福感,感觉像瞬间提升了一样。’
  李一诺和颜宁相识22年,她感到颜宁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简单纯粹的小女孩形象。‘这也是她可爱的地方,我觉得她一直是一个内在很光明的人,她不大受外界这些东西的干扰,她一直是有一套自己的东西……她很pure啊,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我觉得这也是她制胜的这个法宝吧,她其实一直是相对比较清灵灵的这么一个人。’
  ‘她这种天真吧,天真是一种生产力,有这种天真是挺了不起的。’李一诺想起学者刘瑜说过的一句话,‘“大学的作用就应该让人回归天真。”讲得挺对的,我觉得就是现在咱们大家都太实用了是吧?咱们都乌烟瘴气的,就是其实这种天真是挺难得。’
  在这次采访中途,颜宁接到了来自父亲的电话。电话的另一头,父亲催她早点回家吃小年夜饭,颜宁用山东方言柔软地回应着。‘我可爱撒娇了,但那是对我爸妈撒娇’──在一场女性科学家论坛上,颜宁这样回答一位男生所提的‘女科学家会不会像一般的女生那样撒娇’的问题。
  毫无疑问,能让颜宁在40岁依然保持天真和少女感,贡献最大的便是她的父母。颜宁已经毕业的博士生郝琦说,‘他们不强迫颜老师结婚,颜老师生活上的事儿统统都不用想,比如说有很多生活上浪费的事儿──做饭啊,这个很典型的吧?或者是人情之类的,父母都能帮她搞定。所以颜老师想放多长时间在工作上就放多长时间,就不受世俗的干扰。’
  在李硕的描述中,颜宁与父亲的个性相像。父亲以前在工厂的小车班开小轿车,不管是哪个领导,他没看到厂里批的条子就不给出车。‘你是给我拿酒也好,拿烟也好,我就是不给你出车,因为我的工作就是管好这几辆车,给公家省油。’
  在父母的严格管教下,颜宁从小不能说脏话,不小心说一句就会被批评半天,也不能去朋友家多玩一小时,‘他们保护欲过强,生怕(我)出什么问题。’在父母的保护之中,颜宁觉得自己的心理状态没怎么变过,‘我在家里始终被宠着,就像我妈一见我,你都想象不到。微信说,哎,宝贝儿,这样子。我那天就突然间笑起来了,我说怪不得我长不大,整天被人在这种状态里面,你不可能把自己当大人。’
  如今刚过30岁的潘孝敬羡慕颜宁的少女感,‘跟她在一起对比的时候,会觉得她是个小孩,而我真的是年纪好大。’几年前就已经结婚的潘孝敬觉得自己失去了为一些事情欢欣雀跃的感觉,她担心着未来将面临的照顾家庭、孩子的部分任务会让自己在科研上分心。
  当颜宁告诉父母决定不结婚时,父亲没在乎,‘觉得谁都配不上他女儿’。母亲起初有点担心,‘哎呀,你将来孤独怎么办啊?’但她后来发现女儿整天忙忙叨叨的,跟学生在一起很开心。颜宁回忆起当时的对话,‘我说像我这么随心所欲的人,怎么可能让我陷入一种悲观的状态。我妈她就想了想,觉得我真的是这种状态,所以就接受了。’颜宁特别感激有这样开明的父母,‘他们很尊重我是否真的开心,是否真的是舒服的状态。’
  天真还来自校园这座象牙塔。无论是求学还是工作,她一直生活在家和校园的两点一线之间。在清华园里,其中有10年她生活在如同张开双翼的砖红色医学科学楼里。从西流到北的万泉河与医学科学楼相邻,河岸两边是依依垂柳。‘在清华我很少去市里面,(去一次)我都说我们要进城了。’
  在这样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地方,颜宁很庆幸有一帮很好玩的朋友,让自己的校园生活如此愉快。俞立是这群人里的‘生活委员’,‘有什么好玩儿的他带着我们几个人去玩儿,有时候是去参观个什么艺术展,知道哪儿有个什么新的小酒吧啊……还会组织滑雪。’
  在科研上,这帮朋友对她的欣赏也让她感到‘傲娇’。俞立说,‘有很多东西都是,你有一两个朋友,你永远不会怀疑他们跟你讲这个话的intention,而且你也不需要政治正确。所以科研上的品位啊这些东西慢慢地就会提高,我觉得跟颜宁在一起,这方面我收获比较大。’
  祁海也庆幸身边能有颜宁这样在科研中追求极致的同事,‘你旁边的人对你总是一种督促和鞭策。’他还记得2016年和颜宁在医学科学楼楼前广场的座椅上进行过一次关于课题的交谈,‘当时她是从一个独孤求败的角度来找这样一个问题的出发点,她想要去检验她自己的边界在什么地方这种欲望,我觉得很了不起,对我产生了一种刺激。’颜宁当时说,‘这种完全没有路,但是又非常吸引人、你又感兴趣的事情,你就just do it。’
  ‘颜宁可能在所谓人情世故方面要稍微差一点,那因此这career里边有很多人在保护她,很多人还是替她挡了很多东西的,也让她能够就是比较任性地去做她的事。’李一诺说。但她并不认为颜宁不懂人情世故,颜宁喜欢的作家阿耐的小说里常常聚焦官场、职场、商场的纷争,‘其实她也挺懂的……她看明白了也就看明白了,但她用不上。’


纯粹
  刚去普林斯顿的这几个月里,颜宁进入了‘放飞自我’的状态,‘想干什么事情干到几点算几点’。在她独自居住的公寓外,停车场旁边有一块大草坪,鹿和狐狸在那儿出没。颜宁享受这里的清净。
  和在中国被高度关注的环境不同,在普林斯顿,颜宁可以获得更多专注和自由。‘颜宁在国内还是有很多follow,任何事情都有好处和坏处,太关注的话就会影响人的自由度。美国在个人的那种自由发展,就是对科学上的追求不会有那么多的寄望,像父母对孩子的寄望那样,(中国)社会对颜宁有很多这样的寄望。’杨薇说。她有时候会和颜宁互相发很长的微信,‘你一个来,我一个去,一天两天讨论下去’地探讨科研问题让她觉得特别过瘾。
  在学术研究上,颜宁仍然表现出了天真的个性,她绝不会用一种世故的方式去遮掩自己的好胜心。她从小就习惯了年级第一,但本科刚到状元云集的清华就被震住了,‘以为自己是棵葱,才发现只是个小葱花’。第一学期在高数的期中考试上,她紧张得牙齿直打哆嗦,大脑一片空白,结果考了67分。‘就这样还能及格?我实力挺强的啊!’颜宁一下就轻松了,高数的期末考试总成绩89分更强化了自信,‘哦,清华不过如此!’
  这样的反转一次又一次地在颜宁求学生涯出现。在普林斯顿读博第一学期的一门课上,颜宁第一个被教授提问,问题来自教授上一节课发的一本五六十年代的经典论文集。颜宁当下就‘傻了’,脸憋得通红,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同一个问题随后被班里另一个中国学生回答出来了。‘可以想象我多自卑啊,然后从此就开始了我的不分昼夜地读paper生涯。’颜宁每天只睡6小时,睡前读论文集,睡醒手上还拿着它,又接着读。期中考试时,她在这门课上得了B-,能过及格线让颜宁一下释然了,‘好像那种自信一下就回来了’。
  第二年,颜宁加入了施一公教授的实验室。此后的一年半时间被她总结为‘暗无天日’,‘我是做什么,什么做不出来。’而比她早几个月进实验室的另一个中国学生已经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细胞》上发了一篇论文。导师施一公常常在她面前表扬其他人,‘你看他多么细心啊,你看他做事多认真哪,你看他学得多踏实啊。’这让她感到压力很大,一下瘦了30斤。直到2003年1月11日──颜宁对这个日期记得尤其清楚,她把一个复杂的生化实验做出来了,施一公一句‘你终于会做实验了’让她又一次如释重负。此后,她在做实验时常常能想出一些‘剑走偏锋’但有成效的主意,参与讨论时反应总比别人快,成为施一公的得意门生。
  挫败感再一次来临时,颜宁已经通过博士答辩,还获得了2005年度《科学》杂志和通用电气医疗评选的北美地区‘青年科学家奖’。此前她因为做出可溶蛋白的结构第一次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论文,觉得没有做不出来的东西了,状态‘很狂妄’,决定去挑战当时最难的膜蛋白结构。但她低估了这个课题的难度,每做一次实验结果都是负的,她形容自己在那段时间就像‘行尸走肉’。最严重时,她因为被接连失败的实验结果所打击,连续14天没有写实验记录──每天写实验室记录是实验室的要求。等醒悟过来时,她直接在实验记录本上为这两周写上‘depressing days’。但一年多后,颜宁就做出了实验室的第一个膜蛋白结构。
  和失败交织在一起的成功让颜宁一步步积累了信心,‘不断地(收获)成就感是一个正反馈的过程……当你这个信心积累得越来越多的话,头脑比较轻松,就敢于去想敢于去做一些决定,反而结果也还不错。’
  即便是在那些最艰苦的时刻也满是犒赏,从科学之中,她感受到了纯粹之美。在2015年底接受《人物》杂志采访时,她曾讲起在施一公实验室时,还有两位来自清华的师兄,当夜幕降临,三个人就用小音箱放着中文老歌,就着旋律各自做各自的实验,‘那感觉可好了。’现在,更让她感到愉悦的是‘把人类的边缘稍微扩一点点……科学也是一样的,做的问题不论多小,它是something new’。
  2007年,颜宁从普林斯顿回到清华,她确立下的几个研究目标都是业内公认的硬骨头。2014年,她率领的团队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三维晶体结构,这是其他实验室做了20年都没做出来的。凭借着这项被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布莱恩·科比尔卡评价为‘伟大的成就’的成果,颜宁于次年获得了国际蛋白质学会青年科学家奖和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奖。
  在清华,颜宁实验室没有限定工作时间,但是,‘她在实验室起码这个时间应该是14到16小时吧,这是不夸张的。’她已经毕业的学生殷平说。去年除夕,颜宁还在办公室写论文,直到下午四五点钟父母打电话叫她回家吃年夜饭她才回家,饭一吃完就又回办公室,把论文写得差不多了才回家过年。
  她保持着稳定的作息──快到中午起床,洗漱之后5分钟之内出门;出门前打电话给实验楼的咖啡厅请做个中杯拿铁,部分时候她就住在清华的公寓里,十几分钟之后走到学院,‘不凉不热正好喝’;再请学生带一份香辣牛肉粉,‘开始愉快的一天’;下午快傍晚的时候,在学校里转转,晃晃悠悠回家吃饭;饭后和父母一起散步到实验室,自个接着工作到半夜。
  颜宁主动避开了科研以外的世俗干扰。她把工资卡交给母亲,她刷信用卡,母亲来还款,‘我也不知道我收入多少,我就不用操这个心。’她所在的生物科学领域有很多人选择开制药、生物科技等公司,但她不打算这么做,‘那就需要跟人打交道,而且好多是不可控的人,因为在学术界跟colleague打交道,更多是一种智力上的交流,没那么复杂的。但是现实中当你有利益关系,我就不太清楚了。’
  她选择主动躲开和物质生活紧密相连的事情,‘我对于他们什么今天股灾了,明天经济形势怎么样了,完全无感,我唯一在乎的就是不要把我们经费给掐了。’
  颜宁的学生殷平在华中农业大学也拥有自己的实验室。当他觉得实验室快运转不下去的时候,向颜宁寻求建议,在一次微信语音聊天中,颜宁鼓励他,‘你肯定能活下来。’随即又告诫他要收起那些乱七八糟的想法,‘你应该埋头苦干,与其说,不如做。’如今殷平早已成功度过了实验室的生存阶段,他在电话里告诉《人物》,‘做科学家第一要素肯定是pure science,如果没有这个第一要素,都是什么其他名和利,那就肯定不对。往往是pure science做得好的人,可能这些东西它也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unconventional
  在普林斯顿,颜宁的实验室已经进入‘试运营’状态。学生吴建平早在几个月前就到普林斯顿协助筹备实验室。‘颜老师这边事可多,写文章,写经费申请,这边也有一些活动她得负责,还有实验室的运行,指导指导学生。’他觉得为实验室申请经费占据了颜宁很大一部分时间,而在清华颜宁几乎不需要为申请经费消耗太多精力。
  对一个拥有启动资金的新实验室,颜宁本可以不申请基金,但这一行为对她的重大意义在于,‘体会一下那边都是什么样的体制’。
  在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同时也是颜宁本科时期辅导员)王宏伟看来,颜宁出走普林斯顿的决定因为非常的‘unconventional(不循规蹈矩)’而显得她很勇敢。‘从结构生物学来说的话,清华现在的这个条件和水平比普林斯顿要好很多。’这让他回想起2007年颜宁从普林斯顿回清华的决定,同样的unconventional。那时候中国的科研条件相比美国很差,一般在美国读博士做博士后就会留在那里找独立教职。‘她选了与众不同的这么一条路,我相信大多数人是不看好的,因为unconventional的路就没有前例可循,那当然不知道这条路能不能走得通。’
  她一直以一种非世俗的框架去思考未来的选择。因为2013年底冷冻电镜技术的突破性进展,颜宁原本准备做一辈子的课题钠离子通道一下子就做了出来。太过轻易获得的成功反而给她带来了一种虚无感,‘哎,简直是把这个游戏的乐趣全都给毁了,就好像剧透。’这个本应成为颜宁又一巅峰之作的课题,因为技术难度达不到她的预想水平,让她觉得自己‘就像捡了一个大便宜,天上掉馅饼’。
  颜宁追求‘反差爽’,‘熬夜熬得不行了,然后把事做完去睡觉,觉得特别畅快淋漓,然后饿得半死的时候去吃东西,觉得特别香,就是感觉在deadline之前那一刻做完,哇,那个成就感,就是要摁到谷底,“啪”,那种反差带给你的那种狂喜就特别爆棚。’
  比起科学所能给她带来的现实荣誉,颜宁更在乎自己的内心感受,‘我一个特点就是我一直在追求与众不同,就是说这种东西别人都可以做的时候,你就觉得好棒,那你玩儿吧。’
  冷冻电镜的发展改变了结构生物学的未来,颜宁曾对俞立开玩笑说,‘10年以后我还是个结构生物学家我肯定看不起自己。’选择普林斯顿,颜宁更看重它方便的多学科交流,有利于她在结构生物学以外寻找新的课题。她可以跟不同学科的科学家合作课题,实验室还可以招收其他系的学生。她招的第一个研究生来自化学系,第一个博士后是物理加上材料科学背景。吴建平说,‘大家的思维方式,一些擅长的东西也都不一样,相互在一起的话可能会融合产生一些新的idea。’
  在俞立看来,颜宁现在唯一的敌人就是她的好胜心。‘她以前每年发若干篇CNS,如果不发呢,她会觉得她的骄傲会被打击。但是如果你要开始做这个开拓的工作,你要做好几年准备你几年实验室不出什么东西,大家觉得颜宁怎么突然不出东西了,她是要承受这个。还有陷入跟别人竞争的时候,就是说只是为了竞争我也要把这个东西做出来,如果你要开始做这些完全不一样的,就尽量甩掉一些东西,但是如果好胜心太强了,就什么都不想舍。’
  坐在墙上挂着各种荣誉证书的办公室里,颜宁对《人物》记者进行了自我剖析,‘我2015年就开始念叨(突破)这件事,我到了2018年还没有动静,不觉得这就很奇怪吗,也不能说我没有学 something new,我一直在学电镜,把之前我认为不可能做的东西都再做出来,所以说我一直很忙忙叨叨,时间就过去了……时间花在哪里是看得见的,就是说你做的这些事情它都在take你的精力,take你的时间,所以说别人可以看你做东西很炫,你又发了Nature、Science,但你回头看,忽然觉得我为什么把时间花在那上面?’
  对于颜宁来说,真正的成果绝不能仅以论文的质量和数量作为标准──‘我很恐惧就是怕等到真的说我的career终结的时候,回头看说,我当年为什么不……最怕就是曾经有个什么摆在我面前,可是我没有珍惜。不觉得这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吗?那为什么没有珍惜,可能是因为我当时的短视或者因为我一时的贪婪吧。’
  如今再回到普林斯顿,颜宁一边继续做之前课题,一边试图追寻真正吸引她的问题,即便有些问题在别人看来可能不重要,‘但我觉得重要就够了,这是做科研的态度。’
  至今,颜宁还有一个让她着迷的终极问题:生命和非生命的边界在哪里呢?‘结构生物学其实处于一个边界,处于生物与化学和物理的边界,所以我觉得很多时候做结构的人特别喜欢去思考这种所谓生命的意义……就会很神奇地就说怎么这么一个一个你分离出来那种分子,它是没有生命的,但组合在一起,它就能够有机地去利用这个能量,然后去展开各种活动,why?’
  类似的问题在颜宁童年时一直存在。在北京大兴的一栋四层楼房里,夜里她坐在床上,看着窗外的星空陷入遐想:宇宙外面是个什么样子?宇宙是无穷的,什么叫作无穷?宇宙到底有没有边?
  在采访中,颜宁从记者带来的一份文件里翻到她刚去普林斯顿读博时写的穿越小说──读本科一年级、天体物理专业的李白穿越到了唐朝,成了历史上语出惊人的诗仙李白──颜宁的语气突然变得很激动,‘啊,这是我的小说!’这一刻,这个在科研中保持纯粹、追求最本质目标的科学家颜宁与那个天真烂漫、从小喜欢遐想的小女孩有了奇妙的重合。她开心地向记者讲起小说里关于有与无的起源问题、偶然与必然的存在问题的玄妙,‘你不觉得这是很好玩的一件事吗?’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6#
 帮5买 发表于: 2019-5-6 11:39:30|只看该作者

颜宁辟谣:不理竟然有人当真!

源自:中国青年报
  近日,对网络上流传的一个消息,颜宁也有些非常无奈了。她的微博这么说:到哪投诉这种说瞎话都不眨眼的啊?不理呢,竟有人当真;理呢?替ta们抬咖么?
  据上观新闻报道,4月30日,中国女科学家颜宁入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不久,网上开始流传一个帖子称,颜宁曾被问及此前落选中科院院士的原因,她回答:“要想入选中科院院士,你可以不是一个优秀的人才,但你必须是一个听话的奴才……”

网帖截图
  此帖一经发布就引发大量关注和讨论。
  对此,颜宁本人通过微博回应:到哪投诉这种说瞎话都不眨眼的啊?
  颜宁还表示:
  不理呢,竟有人当真;理呢?替ta们抬咖么?以及装模作样表现得跟我很熟的,不知道我最讨厌自来熟么?以后谁提到居老师的时候,非把我和另外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科普博主放在一起说,我要翻脸了啊

  截至记者发稿时,不实网帖已被发帖人删除,发帖人账号也已被微博官方处以“扣除信用积分5分,禁言7天,禁被关注7天”的处罚。

这并非颜宁第一次辟谣了。
  据新华社报道,此前,颜宁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就任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职位时,有的消息称,颜宁受聘普林斯顿大学是“负气出走”。

  随后,颜宁通过微博表示网上关于自己“愤然离开”“负气出走”的一些说法纯属“无稽之谈”。
  “这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颜宁表示,这是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决定。记者从校方也得到了确认,除了颜宁本人的慎重考虑之外,她也就任教一事与学校各级领导进行了充分的沟通。
  “过去10年,我在清华大学获得了极好的支持,我取得的科研成果甚至超过了自己回清华之初的预期。”颜宁告诉记者,“人们常说居安思危,我希望能够给自己一些新的压力,在新的环境中激发新的灵感,在科学上取得新的突破。”

颜宁的“学霸”人生!
  近日,颜宁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拥有着“学霸”人生的她再次引发关注!

颜宁参加央视《开讲啦》节目截图
  颜宁本人也在微博上发表了对这一最新荣誉的感想,称对着镜子练习了半天“德高望重”,“做不来做不来”。并提到自己后知后觉,“今天被轰炸完了5分钟我才明白发生了啥。”

发文无数、包揽诸多荣誉的颜宁现年还不满42岁。
  颜宁目前担任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她30岁成为清华最年轻博导,37岁率领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团队攻克困扰结构生物学界半世纪的科学难题。

2000年~2007年
  在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并进行博士后研究;

30岁不到
  受聘成为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37岁
  率领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团队用6个月的时间攻克膜蛋白研究领域50年未解,最受瞩目、国际竞争也最激烈的科学难题之一;

2015年
  获国际蛋白质学会“青年科学家奖”、“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奖”;

2016年
  因为在蛋白质结构方面的突出贡献,入选《Nature》杂志评选的“中国科学之星”;

2017年
  接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邀请,受聘该校分子生物学系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的职位。
  虽然是科学学霸,学术生涯也看似开挂,但是颜宁并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专到分子里不苟言笑的科学家。
  相反,她是一位穿着打扮时尚、谈吐幽默的知识女性。之前参加央视《开讲啦》栏目时,颜宁一身红色上衣,踩着高跟鞋出场,让现场观众大为惊艳。

主持人撒贝宁调侃道:“您可以不叫颜宁了,叫‘颜值’好了!”
  颜宁幽默地回应:“谢谢啊,那‘宁’送你了!”
  在节目中她也强调了女性的独立,称:不为悦己者容,为自己容。
15#
 独听风语 发表于: 2019-5-3 15:36:15|只看该作者

她当选美科学院外籍院士 却因不结婚生娃被骂犯罪

源自:环球网
原文标题:中国最美教授碾压撒贝宁,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却因不结婚生娃被骂犯罪。。。

  美国当地时间4月30日,美国国家科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公布新入选的院士名单,共有100名美国本土科学家以及25名外籍科学家入选。
  其中,41岁的中国女科学家颜宁,入选25名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名单,颇为亮眼。
  这个外籍院士的头衔有多牛呢?
  美国国家科学院虽然是个非政府、民间组织,但是能够当选该院院士是美国科学家能够获得的最高荣誉之一。
  与颜宁一同入选该院外籍院士的学者,都是中国疾控中心主任、第八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高福;2018年菲尔兹奖得主、巴西数学家 Artur vila;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法国化学家Jean-Pierre Sauvage以及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执行主席、英国生物学家Fiona Watt等众多国际知名学者。
  所以当美国国家科学院公布名单后,颜宁教授不出意外地上热搜了。
  网友们也纷纷在微博上为她打call!
  而没有过分关心名利的颜宁本人,对于这个消息,却是最迟知道的人。
  在我们印象中的科学家都是严谨的、深刻的、不苟言笑的,而颜宁,却和我们对传统的科学家的刻板印象都不一样。
  颜宁曾经上撒贝宁主持的电视演讲节目《开讲啦》,刚开场,撒贝宁用国内很常见的调侃的方式夸了颜宁的外貌。
  一般人都是顺着主持人笑笑,不过颜宁反应非常迅速,机智回击:
  撒贝宁的表情瞬间就尴尬了起来
  主持人撒贝宁调侃道:“您可以不叫颜宁了,叫‘颜值’好了!”
  颜宁幽默地回应:“谢谢啊,那‘宁’送你了!”
  就连微博的画风,怎么看也不像“正经”的博士教授
  有大型的迷妹星星眼现场
  也有普通人周末吃吃喝喝
  还会卖萌吐槽自己的年龄
  平常也会关注八卦热点
  而根据颜宁的学生时代自己以及多年死党好友李一诺对她评价,都是“嘻嘻哈哈地以玩闹整蛊为乐”“不靠谱”。
  谁也没想到,这个从小学就开始看武侠小说,着迷于各种明星八卦,“满嘴开火车”“说话不着调”“做实验毁掉整个细胞间”的胖丫头能称为如今靠谱的女科学家。
  有多靠谱呢?
  不到30岁,颜宁就成为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37岁时,颜宁率领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团队用6个月的时间攻克膜蛋白研究领域50年不解、最受瞩目、国际竞争也最激烈的科学难题:
  率先解析出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三维晶体结构,让人们清楚看到葡萄糖进入人体细胞的“门”长什么样。
  2009年以来,她以通讯作者身份在《自然》《科学》《细胞》三大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19篇,其研究成果在2009和2012年被《科学》年度十大进展引用。
  因为在蛋白质结构方面的突出贡献,2015年,颜宁获国际蛋白质学会“青年科学家奖”、“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奖。
  2016年,又入选了《Nature》杂志评选的“中国科学之星”。
  2017年,已经成为学术界一颗亮眼明星的颜宁,收获了成绩,也迎来了质疑。
  2017年8月,颜宁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初步候选人,也是当年157名候选人名单中最年轻的一位。不过,在当年11月底公布的最终名单中,颜宁未能入选。
  之后她离开就职10年的清华大学“跳槽”回到普利斯顿大学。
  当时很多人将颜宁此举看作是评不上院士、申请不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负气出走”。
  还有网友批评颜宁背叛了自己的博士导师施一公教授(施一公是从普林斯顿辞职回到清华)的“爱国宣言”。
  但清华大学当时就发表声明称:这是国际高层次人才流动的正常现象。清华对此保持开放、乐观和积极的态度。
  颜宁对此的回应也是:“怕自己在一个环境里待久了,可能故步自封而不自知。换一种环境,是为了给自己一些新的压力,刺激自己获得灵感,希望能够在科学上取得新的突破,和其他的没有关系”。
  而换了环境,似乎真的有好处。短短70天内,颜宁已在顶级学术期刊《科学》上发表3篇论文。
  颜宁目前还是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首位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雪莉· 蒂尔曼(Shirley M。Tilghman)是世界著名分子生物学家、普林斯顿大学建校200多年来的首位女校长,这样的头衔在美国教授序列里被认为是独一无二的。
  不过,别看颜宁在微博上是个活跃的“娱乐博主”,其实小说、电影、发微博都是舒缓心情的调节剂,或者只是生活中的噪音,主旋律一定是科研。
  做科研其实蛮费脑子,有时候会不自觉地积聚起压力。
  大家看不到颜宁微博嬉笑怒骂的背后通宵工作、与学生讨论问题时的头大、以及科研做不出来的焦虑。
  而颜宁的格言是“科学研究只有第一没有第二”,所以她始终有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每天颜宁能花14个小时“宅”在实验室里;如果在攻坚阶段,她甚至可以工作到凌晨五六点。
  她追求的是一名科学家的境界:“也许学术论文只有极少数人理解,但重大科学发现给社会、人类带来的改变却不可磨灭。”
  这种信仰与追求,颜宁也反复讲给组里的学生和更多年轻人。
  同时,颜宁也有着与大多数知识女性一样追求男女平等的意识。
  当别人介绍她为“女科学家”时,她会反问道,“其实我对‘女科学家’这个说法,是拒绝的。为什么女科学家前面一定要加个‘女’字呢?”
  但是,颜宁也鼓励更多“女科学家”的出现。
  有一次,参加瑞典的结构生物学全国会议,颜宁发现竟然有一半的比例是女生,这对于在中国大学习惯于女性科学家比例少的颜宁大吃一惊,而她发现在美国的科学院华裔院士中,女性的比例是要高于男性的。
  这不禁让她想起自己在清华时担任生命科学研究生招生委员会主席时,面试学生时,发现“女孩子们的表现好极了,她们不论是知识,还是表达,都是非常优秀的。”
  可是,再往后面,要开始像她一样从事独立的科研工作了,那些“女科学家们”都不知所踪了。
  最初“女科学家”的话题,颜宁是不感兴趣的,不过,自从自己很喜欢的学生接二连三“因为家人的压力想退学去工作”,便开始认真审视这个问题了。
  她不禁思考,最终得出了结论──
  “如果等到博士毕业,女孩子岁数已经不小了,大部分女性都或多或少受到社会家庭和同龄人的压力而选择结婚生子,这时候怀孕生子会对事业产生影响,所以很多女性都不愿意把时间耗在博士阶段。”
  但她说自己不反对女性去做全职妈妈,或者文职人员,但“最重要的是,这是你经过思考,你独立的选择。你不是屈服于家庭的压力,不是屈服于社会的压力,要勇敢,要遵从你的内心,认真去想一想,你到底想要什么。”
  她希望女性不要纯粹为悦己者容,而是更应该为己容──不要去讨好别人,要为自己而快乐。自己开心就好。
  也许正因为对自己诚实,知道自己心之所向,颜宁才书写出自己的辉煌,不但推动了人类科学的进步,也为华人赢得了美国社会的尊重。
  不过,由于颜宁遵从自己的内心,选择了学术生命,并没有选择婚姻。
  又很有网友不能理解:
  “这么强大的女人,估计没有男人敢娶吧?”
  “她这么优质的基因不生小孩对不起国家。”
  可是,颜宁教授已经这么优秀,过得这么精彩了,除了点赞,我们还用得着指点她怎么活吗?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4#
 彩云之南 发表于: 2019-5-2 10:05:37|只看该作者

颜宁入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开挂人生 多次上热搜

源自:新浪科技综合
源自:中国日报

  美国当地时间4月30日,美国国家科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公布新入选的院士名单,共有100名美国本土科学家以及25名外籍科学家入选。
  中国女科学家颜宁入选25名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名单。

  颜宁目前是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

  在此之前,颜宁其实早就凭借各种“学霸”事迹,多次上过热搜。因此当美国国家科学院公布名单后,她又一次不出意外地上热搜了。
  网友也纷纷在微博在微博上为颜宁教授打call!

  美国国家科学院虽然是个非政府、民间组织,但是能够当选该院院士是美国科学家能够获得的最高荣誉之一。
  入选该院外籍院士有多牛?看看其他几位入选者就知道了。
  今年,一同入选的学者还有中国疾控中心主任、第八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高福。

  高福还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
  除此之外,还有2018年菲尔兹奖得主、巴西数学家Artur ?vila;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法国化学家Jean-Pierre Sauvage以及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执行主席、英国生物学家Fiona Watt等众多国际知名学者。
  截至今年,该学院已有467名外籍院士。
  CD君在美国科学院官网上的搜索结果显示,迄今为止,已有30名中国籍学者(包括已故)入选了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名单。
  这其中包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农工党中央主席、中国红十字会会长陈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美国本土院士评选中,也有两名华人学者当选,他们是哈佛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教授锁志刚、洛克菲勒大学教授、HHMI研究员陈觉。
  与高福、锁志刚等其他几名新当选的院士相比,颜宁因其看似“开挂”的学术成长经历备受网友关注。用“年轻有为”来形容她的学术生涯再合适不过了。

谁是颜宁?
“开挂”人生

  她30岁成为清华最年轻博导,37岁率领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团队攻克困扰结构生物学界半世纪的科学难题。

  1996年进入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
  2000年~2007年在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并进行博士后研究;
  30岁不到受聘成为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37岁率领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团队用6个月的时间攻克膜蛋白研究领域50年不解,最受瞩目、国际竞争也最激烈的科学难题;
  2015年获国际蛋白质学会“青年科学家奖”、“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奖”;
  2016年2016年,因为在蛋白质结构方面的突出贡献,入选《Nature》杂志评选的“中国科学之星”;
  2017年接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邀请,受聘该校分子生物学系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的职位。
  2016年,因为在蛋白质结构方面的突出贡献,颜宁入选《Nature》杂志评选的“中国科学之星”。

  2009年以来,她以通讯作者身份在《自然》《科学》《细胞》三大期刊(在业内被简称为CNS)上发表科研论文19篇,其研究成果在2009和2012年被《科学》年度十大进展引用。

请不要叫我“女科学家”
  虽然是科学学霸,学术生涯也看似开挂,但是颜宁并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专到分子里不苟言笑的科学家,相反,她是一位穿着打扮时尚、谈吐幽默的知识女性。

  2017年,参加央视《开讲啦》栏目时,颜宁一身红色上衣,踩着高跟鞋出场,让现场观众大为惊艳,主持人撒贝宁也直接表示,这颠覆了自己对“女科学家”的想象。
  除了穿着,颜宁在现场还展现了幽默风趣的一面。
  一开场主持人调侃称,她可以不叫颜宁,应该叫“颜值”。颜宁的回应也是很机智。
  主持人撒贝宁也调侃道:“您可以不叫颜宁了,叫‘颜值’好了!”
  颜宁幽默地回应:“谢谢啊,那‘宁’送你了!”
  同时,她也有着与大多数知识女性一样追求男女平等的意识。
  当主持人介绍她为“女科学家时”时,颜宁随即反问道“其实我对‘女科学家’这个说法,是拒绝的。为什么女科学家前面一定要加个‘女’字呢?”
  在节目上她也强调了女性的独立,称:不为悦己者容,为自己容。
  颜宁:我将女为悦己者容,改成了女为己容


因为孙悟空迷恋细胞
  在《开讲啦》节目里,颜宁称在初中时知道了细胞的概念,于是就开始好奇,细胞是什么样子?
  她说自己特别喜欢《西游记》里的美猴王。
  她在节目里说:
  美猴王的特异功能七十二变,我不知道你们想变成什么。
  但是我那个时候在看的时候就在想,他七十二变,他可以无限地缩小,他如果小到像一个分子大小,他如果进入我们的细胞,他会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所以,我在准备今天这个演讲的时候我想了想,可能在我初中就有了这个萌芽,我很想知道细胞内部到了分子世界这么一个尺度,你会看到什么样子?
  就是因为我们对这个世界不明白,所以我们很多很多的科学家,一直是试图张开人类观测这个分子世界的眼睛。

生怕故步自封而不自知
  2017年,颜宁离开清华大学,接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邀请,受聘该校分子生物学系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的职位。颜宁的这一选择在当时受到不少非议。
  清华大学在发布声明确认此消息时称:这是国际高层次人才流动的正常现象。清华对此保持开放、乐观和积极的态度。
  并表示,颜宁会保持与清华的联系,在符合两校规范的情况下,安排出时间在清华继续从事一定的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促进两校和中美两国间学术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深化和提高。
  清华大学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光明日报》采访时说,我们相信,这有助于将中国的学术思想、教育理念和清华的学术风格传播到国际学术舞台,产生更大的影响。”
  颜宁从1996-2000年在清华大学生物系攻读本科,2000年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攻读博士学位,从事细胞凋亡研究。
  对于两所学校,颜宁称这是自己一生最爱的两个地方。
  “清华厚道、大气、稳重,普林斯顿优雅、淡定、高贵,这是我一生中最爱的两个地方。”颜宁曾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表示。?
  对于离开,颜宁坦承说,这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
  但是,她用“居安思危”来解释:“我生怕自己在一个环境里待久了,可能故步自封而不自知;换一种环境,是为了给自己一些新的压力、刺激自己获得灵感,希望能够在科学上取得新的突破。”

也是普通女生
  翻看颜宁的微博可以发现,她还是个微博活跃用户,从发布的内容上看,画风也很清新。
  主页君翻了她这两天的微博,对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一事只字未提!今天早上发了5条微博,均是日常生活的记录,画风很女生。

  甚至还有专门发了一条微博“辟谣”网友“造假”自己的年龄。可爱十足。
  与很多女生一样,她也追星,还是小鲜肉,经常在微博发爱豆表情包和剧照。

  她还追剧。在《开讲啦》里她就透露过自己追过《欢乐颂》。
  当然她也没忘记自己是清华的校友。以个人名义参与了清华大学标本馆复建项目的捐赠。

  她也关注八卦。

  干得出色
  活得精彩
  为中国科学家们点赞!
原文标题:颜宁入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可她今早发微博的画风却是这样的
13#
 浊气 发表于: 2019-5-1 18:37:58|只看该作者

颜宁对当选后知后觉:被轰炸完5分钟才明白发生啥

源自:澎湃新闻
原文标题:颜宁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年前从清华大学远飞普林斯顿
⊙记者:贺梨萍

  当地时间4月30日,美国国家科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NAS)公布了最新一批院士名单,共包括100名美国本土科学家和25名外籍院士,以表彰他们在原创研究中的杰出成就。
  其中包括4位华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教授、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家高福,普林斯顿大学雪莉蒂尔曼(Shirley M。Tilghman)终身讲席教授、结构生物学家颜宁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哈佛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教授锁志刚(Zhigang Suo)和洛克菲勒大学教授、HHMI研究员陈珏(Jue Chen)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美国国家科学院通知。源自:科普杂志《返朴》微信公众号,颜宁为该杂志总编。
  此外,据美国国家科学院当天发布的消息,本次美国科学院院士与外籍院士当选名单中,女性占40%,这一占比是历年最高。
  当地时间4月30日晚间,颜宁本人也在微博上发表了对这一最新荣誉的感想,称对着镜子练习了半天“德高望重”,“做不来做不来”。并提到自己后知后觉,“今天被轰炸完了5分钟我才明白发生了啥。”

  的确,发文无数、包揽诸多荣誉的颜宁现年还不满42岁。
  颜宁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后于2000年出国深造,在普林斯顿大学完成了博士生涯并继续博士后工作,师从著名结构生物学家、如今的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教授。2007年,年仅30岁的颜宁从普林斯顿大学学成而归,回到自己本科时的清华大学任教,成为了当时清华大学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
  在回国后的10年时间里,颜宁的研究工作主要聚焦于膜转运蛋白的结构和机制相关的生物学研究,在《科学》(Science)、《自然》Nature、《细胞》(Cell)等国际顶级期刊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
  回国4年,2011年,颜宁即获得了中国生物物理学最高奖项──贝时璋奖。颜宁随后还陆续获得第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2012年度科技创新人物、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等。
  2014年,37岁的颜宁率领的团队首次成功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转运关键蛋白GLUT1的晶体结构和工作机理,为地球生物最重要的能量来源葡萄糖如何进入细胞揭开了一角。颜宁这一成果当时被认为战胜了过去50年从事其结构研究的所有科学家。
  另外,颜宁曾在2017年8月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初步候选人,也是当年157名候选人名单中最年轻的一位。不过,在当年11月底公布的最终名单中,颜宁未能入选。
  也就是在2017年,回国10年的颜宁决定离开清华大学,接受了普林斯顿大学向她伸出的橄榄枝。这一举动在当年的五一前后引起了国内的广泛关注,外界猜测颇多,甚至有“负气出走”等声音,但颜宁本人后来否认了外界猜测,并表示“生怕自己在一个环境里待久了,可能故步自封而不自知;换一种环境,是为了给自己一些新的压力、刺激自己获得灵感,希望能够在科学上取得新的突破。”
  颜宁现为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首位雪莉蒂尔曼(Shirley M。Tilghman)终身讲席教授。雪莉蒂尔曼是世界著名分子生物学家、普林斯顿大学建校200多年来的首位女校长。
  颜宁赴美之后依然保持着“高产”。就在 2018年6月底到9月初,短短70天内颜宁团队在顶级学术期刊《科学》上连发3篇论文。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前一天,4月29日,颜宁还在微博上庆祝自己刚刚获得“魏兹曼女性与科学奖”(Weizmann Women and Science Award),当时尚提到,“才发现这可能是我迄今获得的最优分量的奖了。”她认为,一个奖的分量在“在于过去的得奖人“。
  美国国家科学院成立于1863年,是一个由美国著名科学家组成的非盈利、非政府组织,入选该院的院士是美国乃至世界学术界最高的荣誉之一。入选者无需自行申请,而是基于其在原创研究中所做出的突出且持续的贡献,新院士由现任院士在每年4月举行的美国科学院年会上投票选出,外籍院士没有投票权。每年将会有100名国籍为美国的新院士被选出,同时还有最多有25名的外籍院士被选出来。
  目前美国科学院院士总产生2347名院士,其中约有487名为外籍院士。截至2018年,他们中有190人曾获得过诺贝尔奖。而这其中,截至2018年,共有超过100名华人、华裔科学家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以及外籍院士,其中包括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等华人诺贝尔奖得主。
  附:

最新一批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名单
  Ackerman,Susan L。;investigator,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and Steven Kuffler Chair of Biology and professor,department of cell and molecular medicin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 Diego
  Aizenberg,Joanna;Amy Smith Berylson Professor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professor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biology,John A。Paulson School of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Sciences,Harvard University,Cambridge,Mass。
  Alberts,Susan C。;Robert F。Durden Professor of Biology,departments of biology and evolutionary anthropology,Duke University,Durham,N.C。
  Balents,Leon;Pat and Joe Yzurdiaga Chair of Theoretical Physics and professor of physics and permanent member,Kavli Institute for Theoretical Physic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ta Barbara
  Banks,Martin S。;professor,Wills Neuroscience Institute,and professor of bioengineering,School of Optometr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
  Basbaum,Allan I。;professor and chairman,department of anatom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 Francisco
  Bierbaum,Rosina M。;Roy F。Westin Chair in Natural Economics,University of Maryland;and professor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policy,University of Michigan,Ann Arbor
  Booker,Squire J。;investigator,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and Evan Pugh University Professor of Chemistry and professor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department of chemistry,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State College
  Boyden,Edward S。;investigator,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and Y。Eva Tan Professor in Neurotechnology and professor,departments of brain and cognitive sciences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ambridge
  Bretherton,Christopher S。;professor,departments of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atmospheric sciences,University of Washington,Seattle
  Caflisch,Russel E。;director and professor,Courant Institute of Mathematical Sciences,New York University,New York City
  Callaway,Edward M。;professor,Audrey Geisel Chair in Biomedical Sciences,and senior fellow,Crick-Jacobs Center for Theoretical and Computational Biology,Salk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Studies,La Jolla,Calif。
  Chayes,Jennifer T。;technical fellow and managing director,Microsoft Research New York,Microsoft Research Montreal,and Microsoft Research New England,Cambridge,Mass。
  Chen,Jue;investigator,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and William E。Ford Professor,The Rockefeller University,New York City
  Cialdini,Robert B。;regents‘professor emeritus,departments of psychology and marketing,Arizona State University,Tempe
  Colonna,Marco;Robert Rock Belliveau MD Professor and professor of pathology,department of pathology and immunology,Washington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St。Louis
  Coruzzi,Gloria M。;Carroll and Milton Petrie Professor of Biology,department of biology,Center for Genomics and Systems Biology,New York University,New York City
  Cuervo,Ana Maria;professor of developmental and molecular biology,anatomy and structural biology,and medicine,Albert Einstein College of Medicine,Bronx,N.Y。
  Currie,Janet;Henry Putnam Professor of Economics and Public Affairs and director,Center for Health and Well-Being,Woodrow Wilson School of Public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Princeton University,Princeton,N.J。
  Dine,Michael;distinguished professor,department of physic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ta Cruz
  Egelman,Edward H。;Harrison Distinguished Professor,department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genetics,University of Virginia School of Medicine,Charlottesville
  Ekstrm,Gran;professor of earth sciences,Lamont-Doherty Earth Observatory,Columbia University,Palisades,N.Y。
  Elser,James J。;professor,School of Life Sciences,Arizona State University;and Bierman Professor of Ecology and director,Flathead Lake Biological Station,University of Montana,Polson
  Engels,William R。;professor of genetics emeritus,Laboratory of Genetics,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Falcone,Roger W。;director,Advanced Light Source,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and professor,department of physic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
  Farquhar,James;professor,department of geology and earth systems science,Interdisciplinary Center,University of Maryland,College Park
  Fogel,Marilyn L。;director,EDGE Institute,and Wilbur W。Mayhew Endowed Professor of Geoecology,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Riverside
  Friend,Cynthia M。;Theodore William Richards Professor of Chemistry,professor of materials sciences,and director,Rowland Institute at Harvard,department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biology,Harvard University,Cambridge,Mass。
  García-Sastre,Adolfo;director,Global Health and Emerging Pathogens Institute,and professor of microbiology and medicine,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Icahn School of Medicine at Mount Sinai,New York City
  Gierasch,Lila M。;distinguished professor,department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and department of chemistry,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Amherst
  Goldberg,Pinelopi K。;William K。Lanman Professor of Economics,department of economics,Yale University,New Haven,Conn。
  Greene,Chris H。;Albert Overhauser Distinguished Professor,department of physics and astronomy,Purdue University,West Lafayette,Ind。
  Grimm,Nancy B。;Virginia M。Ullman Professor of Ecology and senior sustainability scientist,School of Life Sciences,Arizona State University,Tempe
  Hagan,Maura E。;dean of science,College of Science,Utah State University,Logan
  Hammond,Paula T。;David H。Koch(1962)Professor of Engineering and department head,department of chemical engineering,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ambridge
  Harrison,Maria J。;William H。Crocker Research Chair,Boyce Thompson Institute for Plant Research,Cornell University,Ithaca,N.Y。
  Heald,Rebecca;Flora Lamson Hewlett Endowed Chair in Biochemistry,professor,and head,division of cell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molecular and cell biology department,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
  Inouye,Masayori;distinguished professor,department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Robert Wood Johnson Medical School,Rutgers,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New Brunswick
  Jackson,Jeremy B.C。;professor emeritus,Scripps Institution of Oceanography;and senior scientist emeritus,Smithsonian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Washington,D.C。
  Jinks-Robertson,Sue;professor,co-vice chair,and director,cell and molecular biology program,Duke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Durham,N.C。
  Johnson,Patricia J。;professor,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immunology,and molecular genetics,David Geffen School of Medicin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
  Kahne,Daniel;Higgins Professor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Biology and of 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logy,department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biology,Harvard University,Cambridge,Mass。
  Kamionkowski,Marc;William R。Kenan Jr。Professor,department of physics and astronomy,Johns Hopkins University,Baltimore
  Kirkegaard,Karla A。;Violetta L。Horton Research Professor,professor of genetics,and professor of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department of genetics,Stanford University,Stanford,Calif。
  Kotliar,Gabriel;board of governors professor,department of physics and astronomy,Rutgers,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New Brunswick
  Kra,Bryna Rebekah;Sarah Rebecca Roland Professor of Mathematics,mathematics department,Northwestern University,Evanston,Ill。
  Krasnow,Mark A。;investigator,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and Paul and Millie Berg Professor of Biochemistry,department of biochemistry,Stanford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Stanford,Calif。
  Laibson,David;Robert I。Goldman Professor of Economics and chair,department of economics,Harvard University,Cambridge,Mass。
  Lenardo,Michael J。;director,clinical genomics program,and senior investigator and section chief,National Institute of Aller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Bethesda,Md。
  Levin,Leonid A。;professor of computer science,computer science department,Boston University,Boston
  Ley,Timothy J。;Lewis T。and Rosalind B。Apple Chair in Oncology,division of oncology,Washington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St。Louis
  Lipson,Michal;professor,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Columbia University,New York City
  Long,Stephen P。;Gutgsell Endowed Professor and Ikenberry Endowed University Chair,departments of plant biology and crop sciences,University of Illinois,Urbana-Champaign
  Malik,Harmit S。;investigator,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and full member,division of basic sciences,Fred Hutchinson Cancer Research Center,Seattle
  Marchetti,M。Cristina;professor,department of physic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ta Barbara
  Marraffini,Luciano A。;investigator,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and professor,The Rockefeller University,New York City
  Martínez,Todd J。;D.M。Ehrsam and E.C。Franklin Professor of Chemistry,Stanford University;and professor of photon science,SLAC National Accelerator Laboratory,Menlo Park,Calif。
  Matyjaszewski,Krzysztof;J.C。Warner University Professor of Natural Science,department of chemistry,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Pittsburgh
  McGinnis,William J。;professor of biology and dean,division of biological sciences,cell,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 Diego
  Mele,Eugene J。;professor of physics,department of physics and astronomy,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Philadelphia
  Milner,George R。;distinguished professor of anthropology,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State College
  Milner,Helen V。;B.C。Forbes Professor of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and founding director,Niehaus Center for Globalization and Governance,Princeton University,Princeton,N.J。
  Moffitt,Robert A。;Krieger-Eisenhower Professor of Economics,department of economics,Johns Hopkins University,Baltimore
  Moore,David D。;R.P。Doherty Jr。Welch Professorship and professor,department of 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logy,department of medicine,and department of molecular and human genetics,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Houston
  Nelson,Mark T。;university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and chair of pharmacology,University of Vermont,Burlington
  Newman,Dianne K。;professor of biology and geobiology,division of geological and planetary sciences,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Pasadena
  Ostrander,Elaine A。;NIH distinguished investigator,and chief,Cancer Genetics Branch and Intramural Research Program,National Human Genome Research Institute,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Bethesda,Md。
  Pierrehumbert,Janet B。;senior research fellow,Trinity College;and professor of language modelling,Oxford e-Research Centre,University of Oxford,United Kingdom
  Rabin,Matthew;Pershing Square Professor of Behavioral Economics,department of economics,Harvard Business School,Harvard University,Cambridge,Mass。
  Raulet,David;professor of immunology and pathogenesis and co-chair,department of molecular and cell biolog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
  Regev,Aviv;investigator,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professor,department of biology,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and chair of the faculty and core member,The Broad Institute,Cambridge,Mass。
  Reid,Mark J。;senior radio astronomer,Smithsonian Astrophysical Observatory,Cambridge,Mass。
  Roeder,Kathryn;professor,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and computational biology,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Pittsburgh
  Ronald,Pamela C。;director of grass genetics,Joint BioEnergy Institute;and distinguished professor,department of plant pathology,College of Agri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Genome Center,University of California,Davis
  Roussel,Martine F。;professor,full member,and endowed chair in molecular oncogenesis,tumor cell biology department,St。Jude Children‘s Research Hospital,Memphis,Tenn。
  Sabatini,Bernardo L。;investigator,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and Alice and Rodman W。Moorhead III Professor,department of neurobiology,Harvard Medical School,Boston
  Schutz,Bernard F。;professor and deputy director,Data Innovation Research Institute,School of Physics and Astronomy,Cardiff University,Cardiff,United Kingdom
  Seljak,Uros;Professor,Departments of Astronomy and Physic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 and Faculty Senior Staff,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
  Shenker,Scott J。;professor,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scienc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
  Simon,Barry;IBM Professor of Mathematics and Theoretical Physics,division of physics,astronomy,and mathematics,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Pasadena
  Smith,Karen E。;professor of mathematics,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University of Michigan,Ann Arbor
  Smith,Linda;distinguished professor,department of psychological and brain sciences,Indiana University,Bloomington
  Speck,Nancy A。;investigator,Abramson Family Cancer Research Institute;and professor,department of cell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School of Medicine,Philadelphia
  Spencer,Thomas E。;Curators‘Distinguished Professor of Animal Sciences and professor of reproductive biology and genomics,division of animal sciences,University of Missouri,Columbia
  Strome,Susan;distinguished professor,department of molecular,cell,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ta Cruz
  Suo,Zhigang;Allen E。and Marilyn M。Puckett Professor of Mechanics and Materials,John A。Paulson School of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Sciences,Harvard University,Cambridge,Mass。
  Tirrell,Matthew V。;Pritzker Director,Institute for Molecular Engineering,University of Chicago,Chicago
  Turner,Paul E。;Elihu Professor,department of ecology and evolutionary biology,Yale University,New Haven,Conn。
  Valley,John W。;Charles R。Hise Professor,department of geoscience,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VandeWoude,Sue;professor,College of Veterinary Medicine and Biomedical Sciences,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Fort Collins
  Voytas,Daniel F。;director,Center for Genome Engineering,and professor,department of genetics,cell biology,and development,University of Minnesota,St。Paul
  Weis,William I。;William M。Hume Professor,professor of structural biology,molecular and cellular physiology,and photon science,Stanford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Stanford,Calif。
  Williams,David R。;Florence and Laura Norman Professor of Public Health,and professor of African and African American studies and sociology,department of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Harvard T.H。Ch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Boston
  Wolberger,Cynthia;professor,department of biophysics and biophysical chemistry,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Baltimore
  Wolfner,Mariana F。;Goldwin Smith Professor of Molecular Biology and Genetics,department of molecular biology and genetics。Cornell University,Ithaca,N.Y。
  Yacoby,Amir;professor of physics and professor of applied physics,department of physics,Harvard University,Cambridge,Mass。
  Yaghi,Omar M。;James and Neeltje Tretter Professor of Chemistr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
  Yazdani,Ali;professor of physics,department of physics,Princeton University,Princeton,N.J。
  Zilberman,David;professor of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and Robinson Chair,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and resource economic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
  Zuk,Marlene;professor,department of ecology,evolution,and behavior,University of Minnesota,St。Paul
  最新一批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名单
  vila,Artur;full professor and researcher,Institut für Mathematik,Universitt Zürich,Switzerland(Brazil/France)
  Blatt,Rainer;scientific director,Institute for Quantum Optics and Quantum Information,Austrian Academy of Sciences;and professor of physics,Institute for Experimental Physics,University of Innsbruck,Austria(Austria/Germany)
  Blundell,Richard;David Ricardo Professor of Political Economy,department of economics,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United Kingdom(United Kingdom)
  Castillo Butters,Luis Jaime;full professor of archaeology,Pontifical Catholic University of Peru(Peru)
  Feringa,Ben L。;Jacobus van‘t Hoff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of Molecular Sciences,Stratingh Institute for Chemistry,University of Groningen,Netherlands(Netherlands)
  Fischer,Alain;professor,College of France;and professor,Institute Imagine,Hospital Necker-Enfants Maladies,France(France)
  Gao,George F。;director general,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dean,medical school,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vice president,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and professor,Institute of Microbi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raves,Jennifer A.M。;professor emeritus,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and distinguished professor,School of Life Sciences,La Trobe University,Australia(Australia)
  Gyimah-Boadi,Emmanuel;co-founder and executive director,Afrobarometer;and executive director,Ghana Center for Democratic Development,Ghana(Ghana)
  Harel,David;William Sussman Professor of Mathematics,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applied mathematics,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Israel(Israel)
  Hassan,Rashid;professor emeritus,agricultural economics,extension and rural development,environmental economics,University of Pretoria,South Africa(South Africa/Sudan)
  Langdale,Jane A。;senior research fellow,Queen‘s College;and professor,department of plant development,University of Oxford,United Kingdom(United Kingdom)
  Logan,Gordon;Centennial Professor,department of psychology,Vanderbilt University,Nashville,Tenn。(Canada)
  Nielsen,Jens;professor,department of biology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Chalmer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weden(Denmark)
  Normark,Staffan;professor,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tumor,and cell biology,Karolinska Institute,Sweden(Sweden)
  Novoselov,Konstantin S。;Langworthy Professor of Physics,University of Manchester,United Kingdom(Russia/United Kingdom)
  Oren,Moshe;professor,molecular cell biology,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Israel(Israel)
  Saéz,Juan Carlos;acting director,Centro Interdisciplinario de Neurociencia de Valparaíso,Chile(Chile)
  Sauvage,Jean-Pierre;professor emeritus,Supramolecula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stitute,University of Strasbourg,France(France)
  Scheffer,Marten;head,aquatic ecology and water management department,Wageningen University and Research Centre,Netherlands(Netherlands)
  Spirin,Alexander;former director,Institute of Protein Research,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Russia(Russia)
  Stefánsson,Kári;professor of medicine,University of Iceland;and president,chief executive officer,and director,deCODE genetics,Iceland(Iceland)
  Watt,Fiona M。;director,Centre for Stem Cells and Regenerative Medicine,King‘s College,United Kingdom(United Kingdom)
  Yan,Nieng;Shirley M。Tilghman Professor of Molecular Biology,department of molecular biology,Princeton University(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Zechner,Rudolf;director,BioTechMed-Graz;and professor,Institute of Molecular Biosciences,University of Graz,Austria(Austria)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2#
 谁说的等待 发表于: 2018-11-5 15:42:00|只看该作者

颜宁:无法找到比生命科学更活跃的领域

源自:新浪科技
  11月5日下午消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颜宁在微博发表评论称,她发觉很多同学对科学、科研本身并不是很有兴趣,都是被大势裹挟着进实验室、考研、发SCI论文,对自己未来的路并没有明确的想法。
  颜宁认为,这个世界发展变化非常快,文化越来越多元、包容性也越来越高,一个人的选择可以有很多种。关键是看自己有没有想法、有没有目标。Diversity(编者注:多样化)是生物圈繁荣的基础,与众不同也将会是一个人最佳的竞争力。否则,想象一下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场景就不寒而栗啊。
  很多人都在抱怨自己是被“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这句话带进了“坑”,对此,颜宁认为,虽然自己也是被这句话带进来的,但她认为无法找到一个比生命科学更活跃的科学领域。她认为,医、药、粮食、环保、能源,都可以与生物挂钩,甚至人工智能领域也在积极关注神经科学。
  进入生命科学领域难道只是保研读博做科研么?对此,颜宁这么回复:“我们现在找人做科普视频,一秒钟要付多少钱么?知道请人做一个期刊的封面图要付多高的费用么?知道找能把科学用人话讲清楚的科普作者有多难么?我在好多次交流的时候,如果有人让我说几句话,我通常说的第一句都是“认识你自己”(借用苏格拉底他老人家的话)。这些真不是鸡汤,而是我觉得应对现实最重要的第一步。”
  在文末,颜宁以自己的师兄为例,她师兄当年曾沉迷电脑游戏导致多门挂科,但后来却被挖到日本读相关专业的硕士,现在也成为了一方领域的大佬。
  “想想自己的长处,稍微了解一下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对未来有一点朦胧的判断。每天睡前花一丢丢心思分析下自己,努力去做个与众不同的个体,也许未来的路压根就不像想象的那么艰难。”颜宁如是说。(赵河雨)

以下为颜宁微博全文
  在前几次zqsg与大家交流经验的时候,发觉很多同学其实是被大势裹挟着进实验室、考研、发SCI,而对于科学本身、科研本身似乎并不是那么有兴趣,对自己的路也没有特别明确的想法。也许我有点食肉糜,但心里不是不遗憾的。我不止一次说过,这个世界发展变化那么快,文化越来越多元、包容性也越来越高,一个人的选择可以有很多种,关键是你有没有想法、有没有目标。diversity是生物圈繁荣的基础,与众不同也将会是一个人最佳的竞争力。否则,想象一下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场景就不寒而栗啊。
  很多人都抱怨被“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这句话带进了“坑”(其实我也是被这句话拉进来的),可是仔细想一想,你能找到一个比生命科学更活跃的科学领域么?医、药、粮食、环保、能源,似乎什么都可以与生物挂钩吧?就算IT行业的人工智能方向也在积极关注神经科学不是?但是,进入生命科学领域难道只是是保研读博做科研么?大家知道我们现在找人做科普视频,一秒钟要付多少钱么?知道请人做一个期刊的封面图要付多高的费用么?知道找能把科学用人话讲清楚的科普作者有多难么?我在好多次交流的时候,如果有人让我说几句话,我通常说的第一句都是“认识你自己”(借用苏格拉底他老人家的话)。这些真不是鸡汤,而是我觉得应对现实最重要的第一步。
  十年前你打游戏那叫不务正业,今天就可以成为电竞冠军收获真心的赞美;我一个生物系的师兄曾经沉迷电脑游戏多门挂科,后来却被人挖到日本读相关专业的硕士,估计现在也成了一方大佬。想想自己的长处,稍微了解一下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对未来有一点朦胧的判断。每天睡前花一丢丢心思分析下自己,努力去做个与众不同的个体,也许未来的路压根就不像想象的那么艰难。
11#
 帮5买 发表于: 2018-10-31 08:42:00|只看该作者

怎样才能连续发表高水平论文?颜宁这样回答

源自:新浪科技
  北京时间10月30日消息,10月27-29日,2018世界生命科学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本次大会以“科学促进美好生活(Science for Better Life)”为主题,围绕医学与健康、农业与食品安全、环境科学、生物技术与经济、卫生政策等领域,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和最新成果展示,包括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400余位国内外生命科学领域顶尖科学家进行深入交流研讨。在大会上,著名结构生物学家,普林斯顿大学颜宁教授接受了△科技栏目的采访。
  近些年来,颜宁的成果颇多,10月份,颜宁刚刚在《科学》杂志发表两篇重量级研究成果,利用冷冻电镜技术,解析出人源电控离子通道的一类Nav1.4-β1复合物,加上6月份发表那篇《科学》论文,短短几个月,颜宁已经发表了三篇高水平的文章。如何能在短时间内连续发表高水平论文,这其中有何诀窍?对此,颜宁笑称,这只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而已,她前面播了十年的种,现在终于有收获而已。她解释这三篇文章他们之前做实验花费的时间极不一样,只是凑巧在一块发表罢了。
  颜宁之前经常开玩笑说,她要能解析出人的钠离子通道结构蛋白,就可以申请退休了。但现在当她真的做出来这项成果时,又有更多问题在面前展开了。
  颜宁告诉△科技栏目记者,如果只是靠当年的晶体学,她二三十年可能都不一定能做出来目前的成果,正是因为有了电镜技术的革新,加上课题组的学生特别优秀,所以才有目前的研究成果。据颜宁透露,她的实验室目前有一名博士,九位博士后,其中六位博士后是来自清华。

冷冻电镜技术助力结构生物学
  据颜宁介绍,在过去的五年里,机构生物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归功于冷冻电镜技术,去年,该技术也获得了诺贝尔奖。颜宁认为,在以晶体学为主研究结构的时代,通过结晶获得结构难度巨大,所以很多人把拿到结构作为研究的终极目标,反而忽略了生物二字。
  除了在科研方面取得了比较大的成就外,颜宁一直在不同场合鼓励女性从事科研工作。
  颜宁介绍说,无论在大学录取时,还是在实验室做实验时,女孩子和男孩子们没有任何区别,大家都是玩命做实验,然后该发好文章发好文章,但是到最后,为什么成为教授的女孩子反而很少呢?这个现象引起了颜宁的关注。所以从2015年开始,颜宁便每年在清华大学组织女科学家论坛,借此来呼吁更多人关注女性科研工作者群体面临的与性别有关的问题和挑战。(赵河雨)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6 07:08, Processed in 0.171600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