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niko|查看: 18196|回复: 50
[灾害·事故

四川5个村“村村响”接入地震预警,可自动报警

 [复制链接]
31#
 戏游 发表于: 2019-1-3 10:38:00|只看该作者

四川珙县5.3级地震 当地市民提前14秒接收预警

源自:中国新闻网
原文标题:四川宜宾珙县5.3级地震 宜宾市民提前14秒接收预警

  中新网成都1月3日电(记者:段正阳)四川宜宾珙县于3日8时48分发生5.3级地震,由地震部门和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联合建设的大陆地震预警网成功预警此次地震,给宜宾市提前14秒预警。
来源:国家地震台网官方微博
  宜宾、乐山等地一些民众通过手机、电视、专用接收终端提前收到预警。初步统计表明,四川省宜宾市、乐山市、成都市、云南省昭通市等4个市的63所学校提前0秒-57秒发出预警。还通过包括四川公安等近50个政务微博发布了地震预警信息。宜宾市广电网络发出地震预警,已完成程序升级的机顶盒通过电视发出电视地震预警。此外,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国家减灾中心等也收到了大陆地震预警网的地震预警信息。
  地震预警系统为距震中66千米的宜宾市,预警时间14秒,预估烈度3.1度;距震中97千米的泸州市,预警时间23秒,预估烈度2.5度;距震中109千米的毕节地市,预警时间27秒,预估烈度2.4度;距震中128千米的自贡市,预警时间32秒,预估烈度2.2度。
  据大陆地震预警中心测定,此次地震最大烈度6度左右;4度及以上的区域涉及四川省珙县、高县、筠连县、兴文县、长宁县,共造成5个县区的55个乡镇受影响。地震后,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还为地震部门和应急部门提供了烈度速报图等应急数据。 ●
30#
 幻想式流浪 发表于: 2018-12-17 19:23:0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四川兴文地震后 大陆地震预警网提前0至14秒预警

源自:新华网
原文标题:当提前14秒预警兴文地震

  新华社记者杨华、刘海
  “14、13、12……”听到手机上发出的倒计时声音,16日中午,当地震突袭四川宜宾时,家住宜宾市翠屏区的陈国立即叫上妻子和孩子躲进了卫生间。一阵晃动之后逐渐平静下来,陈国一家人才从卫生间出来,通过楼梯下到地面的宽阔地带。
  12月17日,说起昨日突如其来的兴文地震,陈国说从容了不少。陈国手机上安装的“地震预警”软件,是地震相关部门和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联合建设的大陆地震预警网所提供的地震预警服务的一部分。
  据了解,四川兴文5.7级地震发生后,大陆地震预警网向云南省昭通市、四川省宜宾市等两个市的54所学校提前0-14秒发出预警信息,宜宾、乐山、成都、昭通等地民众通过手机、电视、专用接收终端提前收到预警,其中部分手机用户还向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发来了避险的反馈。这些反馈表明,用户在收到预警后,迅速沉着地选择合适的措施到就近安全地点避险,如就近的生命三角区、洗手间、墙角、承重墙下或空旷地带等。
  宜宾市叙州区的马先生在留言中说:“我家住四楼,地震时正在午休,收到预警后迅速做好了避险准备。”叙州区徐先生说:“当时在一楼,提前收到预警,震级不是太大。关注即将到来的地震波。”宜宾市翠屏区蒋先生也表示,他家住在五楼,提前收到预警,迅速向楼下疏散。
  “我家在6楼,跑下去不太现实,所以我就带着家人躲进了卫生间。”陈国说,“5·12大地震后,我就安装了预警软件,又参加了多次地震避险演练,知道家里哪些地方相对安全些。”
  国家“千人计划”人才、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表示,鉴于大陆地震预警网已覆盖我国地震区人口90%,减灾所正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地震预警科普与应用,将全国电视网络、手机与地震预警网连接,加快推广电视、手机预警服务。
  四川宜宾发生5.7级地震 成都等地震感强烈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9#
 不取 发表于: 2018-10-16 22:28:00|只看该作者

四川首个省级地震预警科普中心站在成都启动

源自:新华网
原文标题:四川首个省级地震预警科普中心站在成都启动

  新华社成都10月16日电(记者:杨华)收到地震预警信息该怎么办?地震来了该怎么办?16日,由四川省防灾减灾教育馆和地震预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联合建设的四川首个省级地震预警科普中心站在成都成立并启动。市民在这里可以体验模拟的地震发生环境和地震预警倒计时警报,学习科学的紧急避震及逃生避险方法。
  四川省防灾减灾教育馆是一座综合性防灾减灾救灾科普教育专业场馆,地震预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依托的是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的ICL地震预警技术、科普和应用经验。双方共建省级地震预警科普中心站,整合了优质的科普资源,搭建了良好的科普教育平台,能够更好地让市民了解、体验并应用地震预警,有针对性地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大力推广适应地震预警特点的自救互救技能。
  “我们学校每学期都会定期组织地震预警疏散演练,但像今天这样身临其境地体会地震和逃生演练还是第一次,确实震撼。”成都市高新区菁蓉小学六年级学生刘淇玮意犹未尽地说。
28#
 红英 发表于: 2017-8-21 05:35:00|只看该作者

人民日报:从地震预警到地震预测还有多远—新闻—科学网

源自:人民日报
  近日,一条关于九寨沟地震后,四川汶川、北川、茂县三地电视台发布预警提醒观众避险的消息引人关注。网上的视频显示:九寨沟发生地震后6秒钟,距离震中300公里的汶川,电视观众看到,正在播放的节目突然中断,屏幕上出现蓝底白字的地震预警画面──“四川省九寨沟正在发生地震,汶川有震感,请做好避险准备”。同时语音播报从40多秒开始倒计时,大约进行到36秒时,屋顶出现晃动。
  这次预警是由四川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和阿坝州共同开发的大陆地震预警网发出的。预警系统与汶川等地的电视数字终端相连接,若监测到强震,电视画面便立即切换成报警倒计时,如果小于3级,屏幕下方则有滚动字幕的提示。据介绍,这已经是预警网第三十八次成功预警破坏性地震。在惊喜惊奇之后,不少人心中不免有这样的疑问:现代科技实现了“神舟飞天”“蛟龙探海”,能不能像预报天气那样预报地震呢?

地震预警≠地震预测
  目前的地震预警是在地震发生之后发出的,而地震预测需要在地震发生之前做出,预警不等于预测。
  虽然现代科技进展飞速,但入地探测,实现对地震的精准预报,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道难题。四川省地震局工程地震研究院周荣军研究员分析说,通俗地讲,要做到预报预测,需要找到与地震运动过程相对应的指标,但目前还不能确立这样的指标体系。并且地震孕育的过程比较长,特别是大地震,复发周期可能达到上千年,但一旦断层破裂,能量又是在瞬间释放。观测时间短、地质运动的不均匀等都造成了信息鉴别的难度。所以在地质学上,哪些地段容易发生地震可以确定,但做不到预报具体发生时段。
  但科学家们对地震的探索研究不断深入,预警技术的产生便是一个例证。在日本、墨西哥等地震多发国家都开展了对地震预警系统的研发。

至关重要的“时间差”
  在四川汶川等地运用的预警技术,简单地说,是利用地震的P波与S波,特别是P波与电波的“时间差”来实现的。
  地震产生的震动叫地震波。它能穿过固体物质向四周辐射,把震源处的能量传送到地表。地震波分为横波(S波)和纵波(P波)。纵波最早到达震中,但破坏力较强的横波,每秒能跑出3至4公里,随后到达。而电波的速度是每秒30万公里,其“速度优势”为地震即将到达的区域赢得宝贵的反应时间。这一过程就如同闪电和雷声之间的赛跑。因为光速大于音速,所以总是在闪电之后才听见雷声。因此,各地收到预警的时间是不同的,从几秒、几十秒到一两分钟,离震中越远,得到的预警时间越长。
  同时,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预警也有“盲区”。一般认为,地震预警系统对距离破裂断层大于50千米的范围有效。对于50千米以内的地区,即使发出预警可能也来不及反应。而对于200千米以外的地区,一般地震产生的破坏可能不严重,就没有太大的必要发出预警,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恐慌。

强震时,预警实效更大
  在强地震发生时,就是这短短的“读秒”却可以带来更多生存的希望。周荣军介绍说,“有破坏有预警”,在遭遇强地震时,预警的防震实效更能得以体现。
  此外,对于高速交通(如高铁、民航、地铁等)和重要的建筑设施(如核电站、水电大坝等),地震预警系统十分必要。在几秒钟内,紧急关停、减速停车等应对,可以阻止或减轻次生灾害的发生。
  据介绍,目前我国已经启动对于重要设施等的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

地球的运动从未停止
  地震是地球内部物质运动所造成的地面震动,是一种自然现象。而地球从未停止过运动,所以地球上天天都有地震发生,数量大约在每天1万次左右,全球每年发生的地震也有500万次之多。但这些地震绝大多数是人们感觉不到的小地震。据统计,6级以上的强震每年发生10到200次,7级以上的大震平均每年发生18次,8级及以上的巨大地震平均每年1到2次。
  按照国际通用的里氏分级表,震级共分9个等级,是以地震仪测定的地震时所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地震愈大,震级越高,每差一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约差32倍。小于3.0级时,一般不会觉察到大地的震动,5.0级以上破坏程度就大得多了。
  我国处于两大地震带交接地区,是地震多发国家,这更提醒我们要了解防震减灾知识,掌握自救技能。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7#
 大惊失色 发表于: 2017-8-12 09:28:00|只看该作者

预警发出40多秒房子开始晃动 地震真可以预警?

源自: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8月11日电(记者:张大川、朱丽莉、杨华)九寨沟7.0级地震发生后不久,网络上流传一段视频。视频显示,汶川县电视台的电视画面变成了蓝底白字的地震预警信息,从40多秒开始倒计时。随后,视频拍摄者所在房屋顶部的吊灯开始晃动。据汶川电视台工作人员介绍,这是地震预警系统在发挥作用。该系统是由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研制,目前汶川、北川、茂县均可以收到电视地震预警。
  同样,九寨沟地震发生后18分钟,中国地震台网官方微信平台推送了一条由写稿机器人自动编写的地震速报信息,不仅快捷精准,而且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引来网民一片惊叹。
8月10日,两名搜救人员通过九寨沟景区镜海到五花海的滑坡路段。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地震信息播报机器人”和“地震预警系统”的出现引发网友关注。地震速报和地震预警的“快”对于抗震救灾究竟意味着什么?未来又将如何发展?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地震速报、预警分秒必争
  九寨沟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台网官方微信平台推送了正式测定数据。这则速报全文500余字,内容包括速报参数、震中地形、人口热力、周边村镇、周边县区、历史地震、震中简介、震中天气8部分以及5张图片。
  速报的结尾写道:“以上内容由机器于2017年8月8日21时37分15秒自动编写,用时25秒,公测阶段仅供参考。”网友惊呼,地震速报能够做到如此快捷精准,原来归功于一台人工智能机器人。
  地震发生后不久,网络上流传的上述汶川电视台这段视频,也让网友直呼“没想到”。这次地震预警来自四川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和阿坝州共同开发的大陆地震预警网。作为该系统的研发人员,地震预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说,这次预警是大陆地震预警网连续成功预警的第38次破坏性地震,预计让百万余人提前收到预警信息,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员伤亡和恐慌。
  青海省地震局监测预报处处长马玉虎介绍,地震产生纵波和横波,纵波传播速度快但能量较小,一般不会造成破坏;横波速度相对较慢但能量大,是造成地震破坏的主要因素。地震预警就是在地震发生后,利用这两种波的传播速度差异,自动检测到纵波后快速估算地震参数,在横波传到某地前发出预警信息,使企业和公众能够及时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减轻地震人员伤亡和灾害损失。
  对于地震预警与地震预报的区别,马玉虎表示,两者不属同一概念。地震预警是地震发生之后利用地震波传播的时间差,向可能遭受破坏地区发出的提示。地震预报是指在地震尚未发生,在震前对未来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的通告。
  网友“云兰_尹尹风雪”表示:“或许几十秒不长,但特定情况下能够让人转移到更安全的地点了,为震区民众祈福,也希望科技再接再厉。”

科技助力地震速报、预警
  “‘地震信息播报机器人’是国家地震台网研发的智能机器人。”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数据服务部副主任侯建民说,它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实体机器人,而是一套能够执行命令的计算机程序。
  侯建民告诉记者,国家地震台网从2015年开始研发地震信息播报机器人,2016年投入测试,目前编写一条速报最短用时5秒。地震速报编写完成后,将自动分发到多家互联网平台和新闻客户端,一分钟内覆盖上亿用户,实现自动产出和分发的全链条高效率服务。
  据介绍,机器人的系统运行在云平台上,地震参数如震级、震源深度等信息来自地震台网,基础数据如震中天气、周边村镇、周边县区等大都是来自于互联网检索和基础资料库。
  “研发地震信息播报机器人的初衷是让播报的地震信息内容更加丰富,一来是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二来是为震后应急救援工作提供参考依据。”侯建民说,这种高效推送也能够使当地用户第一时间了解到震源地相关资讯,为赢得黄金避险时间争分夺秒。
这是空中拍摄的震后九寨沟县城(8月9日摄)。新华社发(曹忆楠 摄)
  提前几秒到几十秒的地震预警,能起到什么作用?“依据预警烈度和建筑的抗震烈度,地震预警分别能起到逃生、避险、安定人心的作用。”王暾表示,在预警烈度大于建筑的抗震烈度时,地震可能引起房屋建筑倒塌,提前几秒的预警能让百姓迅速反应并逃生;当预警烈度在4-6度左右,房屋天花板可能脱落,地震预警有助于逃生;在预警烈度在2-4度,建筑物多是晃动而不至于被破坏,地震预警更多起到安定人心的作用。
  马玉虎表示,地震预警还可对运行中的高速列车、核电站、医疗手术、电梯控制、高空作业、桥梁隧道施工等特殊行业提供预警,使其采取紧急措施,防止重大事故的发生。

如何最大限度发挥地震速报、预警功能?
  “大震巨灾对国家公共安全构成严峻挑战,也给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威胁。地震速报和地震预警都是降低地震灾害的有效手段。”马玉虎表示,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于2015年6月批准立项、启动实施。
  项目建成后,在我国华北地区、南北地震带、新疆西北部地区、东南沿海地区等重点地震预警区,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几秒至十几秒,地震预警系统会利用专用的终端自动对行业专业用户持续发送地震预警信息,包括震中位置、预计震级大小、破坏性地震波预计到达时间、预计地震烈度等信息,同时会利用民用报警终端、电视、广播、手机和电脑等设备向社会和民众发布强震躲避警报。
  “地震预警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公众熟知逃生技巧和避险知识,遇到地震时知道可以使用哪些逃生技巧和避险常识。”马玉虎说:“如果你不了解这些信息,地震预警信息发出后,可能带来更多恐慌。”
  此外,王暾对建设中国地震预警事业提出了建议。他希望未来中国地震局与包括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在内的地震预警社会力量形成合力,更好地保障我国地震安全。
  马玉虎还表示,地震预警信息收集、汇总、发布要统一,可通过立法制定《地震预警管理办法》,弥补许多缺陷和不足,才能充分发挥地震预警的作用,有效减轻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降低地震次生灾害发生。
26#
 上官123 发表于: 2017-8-12 01:35:00|只看该作者

“地震预警”APP提前收到九寨沟地震预警

源自:中青在线
  中青在线讯(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孟佩佩陈璐)8月8日21时19分,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成都市提前71秒收到地震预警,陇南市提前19秒预警。此次立功的地震预警系统由阿坝州防震减灾局和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联合建设,这次已经是这套系统第38次成功预警我国的破坏性地震。
  新浪微博网友“Wennie7”记录了通过手机APP“地震预警”收到地震预警的过程,在网上引发大量关注。在Wennie7的描述中,当他经历的一次地震发生时,手机突然大声预警,然后倒数十秒,“一倒数完家里开始晃的不行,那次大概距离震中100多公里的6级地震。”
  这个被网友称为“地震逃生必备保命”软件的“地震预警”及其预警系统是由国家“千人计划”人才、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博士带领团队研发的。普通用户可以在手机软件下载渠道搜索“地震预警”下载此APP,第一时间接受地震预警警报,当地震来临前会发出刺耳响声。但是,在手机没有网络时不可预警。
  王暾博士表示,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与全国31个省份的市、县地震部门合作建设的地震预警网,该地震预警网覆盖面积达220万平方公里,占我国人口密集的多震区面积的90%,已成功预警芦山、鲁甸、康定等38次破坏性地震。但从总体上看,地震预警信息接收仍是“软肋”。虽然我国地震预警网已覆盖6.6亿人口,但能够真正应用地震预警信息的人口不到2%。
  记者在网上发现,很多用户用视频记录了本次预警过程。据微博用户@宜宾生活播报上传的视频显示,8月8日21时许,汶川县电视台节目中断并发出地震预警,“四川九寨沟正发生地震,汶川将有震感,请做好避险准备,地震横波还有54秒到达。”当预警倒计时42秒时,天花板的吊灯开始摇晃。而汶川县的预警,是由汶川县防震减灾局和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联合发出。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统计显示,在此次地震发生时,四川省广元市、成都市、绵阳市、阿坝市,甘肃省陇南市,陕西省汉中市等6个市的11所学校提前5秒-38秒发出预警。地震预警系统还通过包括四川科技等近20个政务微博发布了预警信息,并为国家减灾中心、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等提前预警了该地震。
  该地震预警系统,是通过在主要地震区布设密集的(台站间距15-20公里)地震预警监测仪(烈度仪),在地震发生时,利用电波比地震波传播速度快的原理,在地震造成破坏之前,通过手机、微博、应急广播和专用接收终端等,提前几秒到几十秒为用户提供地震预警警报,民众据此及时避险以减少伤亡,重要工程紧急处置以减少经济损失和次生灾害。研究表明,地震预警时间为3秒时,可减少14%的人员伤亡;地震预警时间为10秒时,可减少39%的人员伤亡;地震预警时间为20秒时,可减少63%的人员伤亡。
  王暾博士带领团队研发的地震预警系统,自2011年以来,已逐步通过手机、广播电视、政务微博、专用接收终端等,服务民众、学校、社区、化工、地铁、高铁、国防、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国家减灾中心及国家重大工程(核电站、核反应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等领域。同时,该地震预警技术已服务尼泊尔,并与中国大陆地震预警网实现互联互通。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5#
 嗨哟嗨哟 发表于: 2017-8-10 17:48:00|只看该作者

国家地震预警系统在福建试运行 正拟定技术标准

源自:澎湃新闻
  同属阿坝州的汶川县电视台在地震波到达之前即弹出预警画面的视频,包括四川广元、甘肃陇南、陕西汉中等6个市的11所学校成功接收预警,比地震波到达提前5-38秒,而另一些学校则因未开启设备而未能收到预警。
  研发上述预警系统的,是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
  地震预警,就是通过在主要地震区布设密集的(台站间距15-20公里)地震检测仪器,在地震发生时,利用仪器记录的地震动初期信息快速确定地震参数,由于电波传递信息的速度比地震波要快,在地震造成破坏之前,通过手机、微博、应急广播和专用接收终端等,提前几秒到几十秒为用户提供地震警报,民众据此及时避险以减少伤亡,重要工程紧急处置以减少经济损失和次生灾害。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副所长、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副总设计师李山有告诉澎湃新闻,中国的地震预警系统,很大程度上是在2008年的5·12大地震后开始快速发展。
  澎湃新闻从中国地震局获悉,国家地震预警系统示范项目已落地福建省,由福建省地震局内部试运行2年。福建省地震局震防处处长危福泉告诉澎湃新闻,福建省已经出台《福建省地震预警管理办法》,授权地震局可以向全省进行地震预警的发布,目前正在出技术标准,预计年末的时候就要向福建全省发布预警信息。

为盲区外地区提供数秒到数十秒预警时间
  很多人对地震预警系统的了解始于2013年4月20日的四川芦山地震。
  在这场7.0级的地震中,地震预警系统为成都赢得了28秒的预警时间。研发上述预警系统的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下称成都减灾所)所长王暾告诉澎湃新闻,此次地震后预警系统响应时间最快达到7秒,并对武警、消防、政府部门、不特定群众(电视、手机、媒体)等发出预警。
  而根据成都减灾所官方微博,从2013年起,上述系统已经连续预警了38次造成了破坏的地震,且无漏报、误报。
  地震预警不等于地震预报,李山有表示,地震预报是指在地震发生前,预知发生时间、和地点和大小,而地震预警则是地震已经发生,系统要抢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某地前形成灾难之前发出预警。
  由于地震发生后纵波(P波,主要使地面上下颠簸)和横波(S波,主要使地面左右颠簸)传播速度不同,地震预警也可以在破坏力更大的横波到达前对预警目标发出预警,与时间赛跑,让目标人群更有时间提前撤离。
  不同于一般人认识中的地震预警只是简单通报地震的发生,李山有表示,地震预警不止要把震级、位置、时间确定出来,还要确定影响范围,“发布预警的时候,如果汶川发生大的地震不是说我们在汶川发布预警外,我们不是马上向还在全国范围内发布预警,我肯定而是要向可能出现有地震破坏的地区率先发布预警方、最严重的地方来发布预警,所以我们要把预警范围估算出来,因此说预警和速报是不一样的”。
  预警最为紧要的就在于其以秒为单位的时效性,李山有将其形容为和地震过程波赛跑,“假如说一个地方发生地震了,往外传50公里的话,纵波是每秒6公里,那么98秒左右多就可以传到50公里处。横波是每秒3.5公里每秒,50公里大约用12-1314秒左右。十几秒时间,如果我们能在10秒钟以内能把地震参数确定出来,那么50公里处就会有几秒的预警时间。纵波可能先到,传的快但它的破坏力小,sS波传的慢,但它破坏力大”。
  李山有告诉澎湃新闻,确定地震的位置和震级不可能在地震触发台站后瞬间完成,需要花费数秒等待观测数据的积累,这样在地震后某一时刻发布预警信息时横波已经覆盖了震中附近的一定区域,这个区域就是所谓的“预警盲区”。预警就是要和横波赛跑,确定地震参数、震级、确定压强,在几秒钟完成就可以为50公里以外(即盲区以外:由于预警的形成需要地震波抵达数十千米外的至少2个台站,此时横波对震中的破坏已经形成,这就是所谓的“预警盲区”)的地方提供数秒到数十秒的预警时间。

国家地震预警系统示范项目正在福建试运行
  2008年5·12大地震后,中国地震预警系统建设开始提速。李山有称,中国的国家级地震预警系统建设项目已在2015年获得国务院常务会议国家发改委批准,今年2月份中国地震局做完成的科研可行性研究报告得到批准,现在正在做初步设计。
  根据公开资料,在十五期间时,中国地震局做完成了中国数字地震观测数字网络的项目,测震台站密度数量已经达到近千个一定程度。按照李山有的说法,地震速报问题解决了,这几年主要围绕地震预警。
  “5·12大地震以后,咱们国内的包括各级政府的地震部门对地震预警技术研究和系统建设也高度的关注重视,2008年中国地震局设立立了两个科研专项来研究地震预警技术,2009年又向科技部申请了一个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项目,深入研究地震预警和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的关键技术及应用。通过这几两个项目,使我们对地震预警的核心技术有了基本掌握比较深入的研究,也研发了相关软件,也开展了一些示范应用。”
  随后,中国地震局在2010年1月份启动了的时候准备开始建国家地震预警级系统建设项目的立项,启动立项写立项建议书。2012年10月份的时候,上报到国家发改委,2015年6月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的批准开始走基建程序。目前已经完成可行性研究工作,正在进行初步设计工作,有望于明年年初进入实施阶段、三年后进入试运行阶段。《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实施后,不仅可以实现华北地区、南北地震带、东南沿海地区及新疆天山中段地区的秒级地震预警,而且可以实现全国范围的分钟级地震烈度速报。
  澎湃新闻从中国地震局获悉,国家地震预警系统示范项目已落地福建省,由福建省地震局内部试运行2年。福建省地震局震防处处长危福泉告诉澎湃新闻,福建省已经出台《福建省地震预警管理办法》,授权地震局可以向全省进行地震预警的发布,目前正在出技术标准,预计年末的时候就要向福建全省发布预警信息。
  澎湃新闻还从危福泉处获悉,地震局实行 24小时班,按照预案一旦超过应急级别地震,所有人无论白天还是深夜,必须在半小时内赶到单位,全员应急。
  危福泉表示,如果大地震发生了,比如5·12大地震,四川地震局以及预报的人员要迅速赶往前方,预报人员也要值班,对震后趋势收集所有的数据进行分析,进行研判结果,包括周围各种地下水的监测、余震信息的上报。
  此外,地震体系和各地省政府依托军队包括消防、武警部队,到了一定的地震级别,按照军队调动的机制,迅速的第一时间赶赴灾区。
  “以5·12大地震为例,5·12大地震之后,北川地震区有海南省、广东省的救援队,就是和地震部门一起参与救援,包括江苏省的地震部门也在参救援”。
24#
 我很牛 发表于: 2017-8-10 09:28:00|只看该作者

揭秘地震预警系统:和地震波赛跑 已预警38次

源自:新京报
  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四川九寨沟发生7.0级地震。
  一段网络视频显示,同属阿坝州的汶川县电视台提前发出地震预警。正在播放的电视节目变成一段蓝底白字的地震预警画面,显示文字“地震预警系统,四川省九寨沟正在发生地震,汶川有感,请做好避险准备”,语音播报从40多秒开始倒计时。此时,视频拍摄者所在房屋顶部的吊灯在微微晃动。
  新京报记者连线了汶川县电视台,总编室一位付姓工作人员说,这套预警系统由当地地震局免费安装,与汶川县的电视数字终端相连接,一旦发生地震,电视信号会自动切断,发出警报,提醒市民撤离。
  在成都高新区天府软件园工作的杨丽冰也听到了预警。昨晚她正在公司加班,“突然响起像防空警报一样的广播声音倒计时”,她听到的第一声是47,“很尖锐的女声”。她记得,大概倒计时了十几秒以后,办公室就感觉到摇晃了。
  杨丽冰说,最开始他们同事还在开玩笑,说难道是空袭了,后来发现是地震,“全办公室的人拔腿就跑”,沿着办公楼的安全通道去了相对安全的场所。
  此次地震中,成都市提前71秒收到地震预警,陇南市提前19秒收到预警;包括汶川电视台在内的媒体、“四川科技”等近20个政务微博发布了地震预警信息。
  此次地震预警的“功臣”,是阿坝州防震减灾局和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下称“减灾所”)联合建设的地震预警系统。
  汶川县防震减灾局一位孙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套地震预警系统是在5·12大地震后安装的,在汶川首先开通,推广到周边多地,已经运行了三四年时间。
  9日上午,四川省地震预警重点实验室主任、成都减灾所所长王暾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ICL地震预警技术系统是国内唯一一个实际应用的地震预警系统;减灾所与各地市县防震减灾部门(地震部门)联合建成了延伸至31个省(市、自治区),覆盖面积220万平方公里,覆盖中国地震区人口90%(6.5亿人)的全球最大的地震预警网。
  不过,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殷海涛博士曾撰文指出,因为“地震预警”和“地震预测”只有一字之差,公众经常会混淆。根本区别在于,地震预测在地震发生之前做出,而地震预警在地震后发布。
  王暾坦言,这套系统确实只能做到地震预警,而不是地震预测。

和地震波赛跑
  新京报:请你介绍一下这次九寨沟地震的预警情况。
  王暾:这次地震,我们减灾所通过和阿坝州防震减灾局联合建设的地震预警系统,给成都市提前71秒预警,给陇南市提前19秒预警;四川省广元市、成都市、绵阳市、阿坝州,甘肃省陇南市,陕西省汉中市6个地区的11所学校提前5秒-38秒发出预警。
  新京报:地震预警运用了怎样的科学原理?
  王暾:简单来讲,就是打“时间差”这张牌,和地震赛跑。电波的速度是每秒30万公里,地震波的速度是每秒几公里。利用电波比地震波快的原理,在震中发生地震后、地震波传到各地之前,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之前给预警目标提供几秒到几十秒的预警时间。
  新京报:地震预警的过程和机制是怎么样的?
  王暾:我们和各地地震局等政府部门,共同建立地震预警系统。这个系统分为四个环节:地震监测、预警信息产生、预警信息推送、预警信息接收和应用。
  我们和当地政府部门合作,在可能发生地震的、人员密集的地方布置传感器,实现地震监测。当地震等级大于安全预设、也就是发生破坏性地震时,就能抢在地震波传到各地之前,通过电波提前几秒、几十秒,通过微博、电视、电梯、地铁等渠道推送预警信息。
  新京报:地震预警能起到什么作用?
  王暾:在地震造成破坏之前,民众据此及时避险以减少伤亡;地震预警还能为危化企业、燃气、电力、高铁、地铁、核电站等重大工程提供地震自动紧急处置,以减少经济损失和次生灾害。
  研究表明,当地震预警时间为3秒时,可减少14%的人员伤亡;地震预警时间为10秒时,可减少39%的人员伤亡;地震预警时间为20秒时,可减少63%的人员伤亡。
  如果2008年5·12大地震时有地震预警,专家估算可能减少2万~3万人死亡。

是预警,不是预测
  新京报:网上说,在震中地区,地震预警系统“无效”?
  王暾:这个是我们要不断改善的地方。震中地区地震波来得太快,目前的技术下,地震预警在震中大约半径20公里范围内,很难做到提前预警。
  新京报:会不会出现误报?如何保证预警的有效性?
  王暾:目前,减灾所已经与各地市县地震部门将地震预警网延伸至中国31个省市区,构建了覆盖220万平方公里的地震预警网。从2011年9月起,ICL地震预警系统已经运行近6年,这个系统在运行期间,经过了万余次实际地震,连续预警了芦山7级、鲁甸6.5级等38次破坏性地震。
  可以负责地说,在地震预警网应用的地区,没有出现过一次误报,也没有出现过一次漏报。
  新京报:地震预警和地震预测是一回事吗?
  王暾:地震预警和地震预测是两码事。地震预测是对可能发生、但尚未发生的地震事件预先发出通告,地震预警则是在地震已经发生、但还未形成严重破坏时发出警告。
  地震预警是指在地震发生时,利用电波和地震波的速度差,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前给目标发出警报,只有几秒的响应时间,来不及人工转发,用户需要直接接收地震预警信息,立即采取措施避险。
  地震预测是指地震发生前,由地震预测专家、行政领导开会讨论的结果,有时间(数小时或数天)组织专家开会讨论决定是否发布。地震预测至少有数小时响应,来得及人工转发。
  但是,地震预测是科学难题,目前全球还未突破。减灾所目前也在从事地震预测的研发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

真正应用地震预警信息的人口非常少
  新京报:你和你的团队,是在什么契机下开始研发地震预警系统的?
  王暾:2008年汶川5·12大地震发生时,我正在奥地利科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作为四川人的我感到非常刺痛。
  我看到有网友评论“为什么没有任何警报”,再搜索相关资料发现,墨西哥、日本分别在1991年、2007年就已经启用了各自的地震预警系统,但是国内当时能够应用于实际的地震预警,仍然是一片空白。
  当时我就决定要回国,做出中国人自己的地震预警系统。5·12大地震一个月后,我带着从亲朋好友那里筹集的300多万元资金,回国在成都创业。
  新京报:中国多地属于地震多发地带,为什么国内此前没有研究出地震预警系统?
  王暾:地震预警原理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实际研发过程很艰难。刚开始,轻微的抖动都会让报警器发出警报。直到2010年年底,我们团队才研发出地震预警系统的雏形。减灾所和国内很多研究单位不一样,我们是直接在汶川余震区进行研发、实验的。5·12大地震之后,当地好几年之内,还在不断发生余震,这种环境对于研发地震预警器非常有利。
  国内此前在地震预警实用领域的空白,我觉得除了技术原因,更主要的原因可能还在于相关部门和民众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对地震预警领域的不够重视。大灾害都是小概率事件,就是这种“小概率”,让很多人都没有“提前做准备”的意识。
  新京报:不够重视,体现在哪些方面?
  王暾:很多人对地震预警都不感冒,不理解地震预警的重要性。
  比如,我们研发出地震预警器的雏形后,当时设备放在租用的院子里,别人甚至会觉得碍事。还有人说,汶川这种级别的地震千载难遇,这个地震之后,也许一千年都不会再有大地震了。做这种地震预警,没什么用。
  另外,我们的减灾所是一个民办的非营利机构,是社会力量在从事地震预警领域的工作。在中国,地震预警算是一个“小众”的领域,基本上是地震局在干,有些人或许会觉得,我们干了一些“可能不该干”的事情。
  新京报:在此过程中,和政府的合作是怎样的?
  王暾:总体上,我们是在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开展工作的,也得到了政府部门的很多支持。
  有一次,我带着团队去汶川布点,路上连加油的钱都没有了。就在我觉得快要山穷水尽时,2010年年底,由于研究成果初具雏形,之前向成都高新区申请的20万元扶持资金到账。第二年春天,科技部的专项资金陆续到位。2011年,我们得到了300余万元的资金支持,情况慢慢好了起来。
  我们现在的地震预警网,已经延伸到了中国31个省市区,可见政府部门对好的东西还是相当支持的。
  但是,减灾所的统计数据表明,虽然我国地震预警网已覆盖6.5亿人口,但能够真正应用地震预警信息的人口不到其中的2%。这个低数据的背后,一是预警机制还不够完善,二是很多民众的观念,没意识到地震预警的重要性。
  新京报记者 王剑强 王婧祎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3#
 大惊失色 发表于: 2017-8-9 20:48:00|只看该作者

专家:地震预警系统覆盖6.5亿人 应用者不到2%

源自:澎湃新闻
原文标题:释新闻|地震预警系统已覆盖6.5亿人口,但信息接收是软肋

8月9日,九寨沟景区犀牛海景点旁的山体滑坡。新华社 图
  九寨沟县7.0级地震发生后,同属阿坝州的汶川县电视台在地震波到达之前即弹出预警画面的视频。
  8月9日,研发上述预警系统的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下称成都减灾所)所长王暾告诉澎湃新闻,此次地震后预警系统响应时间最快达到7秒,并对武警、消防、政府部门、不特定群众(电视、手机、媒体)等发出预警。
  其中,包括四川广元、甘肃陇南、陕西汉中等6个市的11所学校成功接收预警,比地震波到达提前5-38秒,而另一些学校则因未开启设备而未能收到预警。
  经成都减灾所测定,上述预警城市离震中最近的陇南市,烈度预估4.0度,最远的绵阳市,烈度预估3.1度。
  不过,王暾向澎湃新闻解释称,通常情况下,震中附近烈度达到5度以上才具有破坏力。
  此外,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研究员陈会忠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也表示,预警系统对于不同区域效果也存在差别:分为盲区、受益区和无效区。
  地震预警不等于地震预报,陈会忠表示,地震预报是指在地震发生前,预知发生时间和地点,“但目前这方面尚未得到科学认证。”
  而地震预警,就是通过在主要地震区布设密集的(台站间距15-20公里)地震预警监测仪(烈度仪),在地震发生时,利用电波比地震波传播速度快的原理,在地震造成破坏之前,通过手机、微博、应急广播和专用接收终端等,提前几秒到几十秒为用户提供地震预警警报,民众据此及时避险以减少伤亡,重要工程紧急处置以减少经济损失和次生灾害。
  另一方面,由于地震发生后纵波(P波,主要使地面上下颠簸)和横波(S波,主要使地面左右颠簸)传播速度不同,地震预警也可以在破坏力更大的横波到达前对预警目标发出预警,与时间赛跑,让目标人群更有时间提前撤离。
  “不过,地震预警存在盲区,即距离震中最近的地方,目前的预警响应最快也是几秒钟,但此时横波已经到达,因此很难做出有效反应。”
  陈会忠表示,目前来看,地震预警最有效的目标在盲区之外,同时烈度具有破坏性的这一段区域,“而再远一些的地方,即使预警时间能达到几十秒,但实际上横波到达的威力已经不具有破坏性,则属于无效区。”
  据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测定,此次地震最大烈度9度左右,其中8度及以上的区域涉及九寨沟县,8度及以上区域面积约1719平方公里。5度及以上的区域涉及甘肃省宕昌县、武都区、文县、迭部县、舟曲县,四川省松潘县、若尔盖县、红原县、九寨沟县,共造成9个县区的69个乡镇受灾。
  据悉,成都减灾所地震预警网覆盖面积达220万平方公里,占我国人口密集的多震区面积的90%,已成功预警芦山、鲁甸、康定等38次破坏性地震。
  不过,王暾也向澎湃新闻表示,从总体上看,地震预警信息接收仍是“软肋”。虽然我国地震预警网已覆盖6.5亿人口,但能够真正应用地震预警信息的人口不到2%。
  “接下来,希望技术能与政务充分结合,这样才能在系统响应后,更多人作为接收方接收到地震预警,较少损失。”
22#
 红星 发表于: 2017-8-9 20:28:00|只看该作者

九寨沟7.0级地震 成都预警系统提前71秒预警

源自:中国新闻网
成都安卓手机用户收到的地震预警第七报。成都高新减灾所供图
  中新网成都8月9日电(刘彦君秦菡)8日21时19分,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9日,记者获悉,由成都高新减灾所研发、建设的地震预警系统在地震波抵达甘肃陇南前19秒、抵达阿坝州前48秒、抵达广元前48秒、抵达绵阳前49秒、抵达成都前71秒对外发布预警信息,预警信息以广播预警、电视弹窗、手机APP报警、专用接收终端预警、微博发布等形式发出。
  国家“千人计划”人才、四川省地震预警重点实验室主任、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博士介绍,地震预警是一个全自动的物联网,可实现全自动的秒级响应。通过在主要地震区布设密集的(台间距15-20公里)地震预警监测仪,在地震发生时,利用电波比地震波传播速度快的原理,在地震造成破坏前,通过手机、微博、应急广播和专用接收终端等,提前几秒到几十秒为用户发出全自动秒级响应的地震预警警报,民众据此及时避险以减少伤亡,重要工程紧急处置以减少经济损失和次生灾害。
  九寨沟地震发生时,家住汶川县城的许凌和妻子正在看电视,突然电视画面被弹窗覆盖,蓝色背景的窗口显示如下文字──地震预警信息:四川九寨沟正发生地震,汶川将有震感,请做好避险准备,地震横波还有52秒到达。同时,电视还发出倒计时读秒的警报声,许凌赶紧和妻子躲到了卫生间。
  “地震烈度小就是电视字幕通知,地震烈度大就是电视弹窗倒计时读秒。”许凌说,县城2014年就安装了地震预警系统,一旦周边地区发生大小地震,都能通过广播警报、电视、手机APP等不同方式收到预警信息。
汶川电视用户收到的电视地震预警截图。成都高新减灾所供图
  据了解,成都天府软件园作为全国首个安装了地震预警系统的软件园区,在地震预警后其电梯自动实现自动平层关停,避免人员被困。这是全国首次实现地震预警触发电梯自动平层关停。地震发生时,软件工程师陈波正一脚踏进电梯,发现电梯无法关闭,还听到耳边响着刺耳的警报倒计声。
  记者从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了解到,此次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发生后,四川省广元市、成都市、绵阳市、阿坝州、甘肃省陇南市、陕西省汉中市等6个市的11所学校在地震波抵达前的5秒—38秒收到预警并发出警报。同时,国家减灾中心、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通过专用接收终端,在第一时间掌握了距离震中最近的四个城市收到的地震预警信息。 ●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5 06:53, Processed in 0.093601 second(s), 9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