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4563|回复: 19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探讨研究疫情中,“空巢青年”的焦虑和失落被放大,7700万份孤独何处安放?

 [复制链接]
  空巢青年,指的是与父母及亲人分居、单身且独自租房的的年轻人。
  空巢青年远离故乡、亲人,独居生活,缺乏感情寄托,缺少家庭生活,独自在大城市奋斗打拼,而大城市的繁华和生存压力让他们显得更加孤独。就像“剩女”“蚁族”这些词指涉的对象未必承认这些属性,很多人也未必能接受“空巢青年”这个概念。
  一项调查显示,64.3%的受访者表示自己身边的“空巢青年”多,缺乏感情寄托(57.9%)和居住条件差(57.8%)被认为是他们面临的两大困境。

〓 相关链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生活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生活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生活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生活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生活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生活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银行字母简称笑死人 今日忙欢了
20#
 心中苦冰 发表于: 2021-1-25 10:16:0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疫情中,“空巢青年”的焦虑和失落被放大,7700万份孤独何处安放?

源自:上观
原文标题:疫情中,“空巢青年”的焦虑和失落被放大,7700万份孤独何处安放?

  二三十岁,在一线城市工作,住在月租三四千元的一居室或群租房,唯一熟悉的室友是自己养的猫狗,厨房有全套餐具,但饮食主要靠便利店和外卖,长时间在手机和电脑之间无缝切换,每个夜晚刷朋友圈刷到头昏眼花,叫醒他们的往往不是闹钟,而是快递员,作息时间失调,不出门不洗头……近年来,“空巢青年”愈加被关注,在媒体的描述中,他们是这样的形象。
  “针对这一人群,社会上较多讨论的仅是由此衍生的所谓‘孤独经济’、网络商机和虚拟社交感等课题,少有深入探讨如何关心他们的身心发展、精神卫生和社会参与等需要的”,市政协委员、澳门大学城市顾问叶炳权认为,应当多维度关心“空巢青年”,为此,他和9名委员联名递交了一份提案。
  从统计资料所见,2018年我国超过7700万成年人是独居状态,根据预计,到2021年,这一数字可能会上升到9200万人。目前,五分之一的人群分布在深圳(307万人)、北京(300万人)、广州(289万人)和上海(241万人)。
  叶炳权认为,“空巢”时间太久,会逐渐弱化这些青年对社会的参与度及归属感,长远而言,可能会影响到个人的心智发展和精神卫生。
  他建议,可以委托学术机构,系统地全面剖析“空巢青年”的人群特性、生活就业形态、心理卫生状况等,从而探讨适合的支援措施和配套服务。因为独居青年几乎是网络原住民,所以高校心理学系或相关社会机构,可以建立专业的网上辅导平台,关心独居青年。
  另外,也可以试行半公营兼自负盈亏的青年公寓或共享住宿,由市政府提供地方,企业筹建、委托非营利组织管理,以社区模式为“空巢青年”提供一站式生活支援和辅导。或将部分长者公寓转型为代际共融生活社区,透过沟通接触,提升长幼互助的社会氛围,也间接补充了家庭关爱。
  “企业应该主动关注这些员工,如提供员工生活支援服务,组织活动,推动员工关心社会事务和服务社区”,叶炳权举例,青年可以参与维护公共卫生,或向中老年人提供社会支持,帮助他们使用数字产品,参与数字生活。
  栏目主编:张骏
  文字编辑:刘雪妍
  题图源自: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雍凯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9#
 牛蛙 发表于: 2020-7-19 06:12:15|只看该作者

一人食VS外卖!数千万空巢青年,你愿为哪种孤独买单?

源自:中国新闻网
原文标题:一人食VS外卖!数千万空巢青年,你愿为哪种孤独买单?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7月18日电(彭婧如)“国际孤独等级表!你修炼到第几级?”
  网络上流传着一个关于孤独等级的国际排行,最高级别是“一个人去做手术”,而“一个人去餐厅”“一个人吃火锅”位列其中第二和第五。不少人表示,解锁顶级孤独太难,但一个人去餐厅和吃火锅属于日常修炼。
  如今,“一人食”成了这群“孤独患者”的福音。

“一人食”兴起,并非单身专利
  “一位,里面请!”
  平常想一个人去餐厅吃饭的孙女士总被服务员的这句话劝退,“为了这句话,我进餐厅之前要做好久的心理建设,所以很多次干脆不去了。”不仅如此,孙女士表示一个人出去吃饭,有时会担心去趟洗手间的工夫,餐食被清走;还要担心点菜少,遭店员白眼。
  “如果可以和服务员零交流,就完美了!”
  孙女士现在愿望成真。“落座自助点餐,菜单简化成一张纸,店员不露脸完成上菜服务,座位间隔板遮挡”,成为不少“一人食”餐厅的标准配置。

网友晒出的某家“一人食”餐厅截图  a02b-iwpcxks0884903.jpg  保存到相册

  在大众点评APP上搜索“一人食”,会弹出“一人食餐厅排行”“一人食烤肉”“一人食火锅”等千余个搜索结果。另外,不少常规餐厅也推出“一人食”标签的用餐选项。
  “日常恋爱、工作交流已经耗尽了所有热情,所以吃饭就不要相互打扰了。”正在一个人用餐的一位男士表示,和女朋友一起吃饭固然快乐,但自己有时也需要一个人的时间,而同事之间很多人也没有熟到可以一起吃饭的程度。
  位于北京三里屯的一家“一人食”餐厅的老板向中新网表示,受疫情影响,近半年客流量下降不少。但因为“一人食”的属性,比起其他餐厅相对来说会好一点。天然带有“安全用餐、避免聚集”属性的“一人食”,在疫情期间不再那么小众,逐渐成为餐饮刚需。

“一人食”=进阶版外卖?
  有人对这种“一人食”餐厅“零交流”的服务模式感到不解:“为啥不点外卖?出门都省了。”
  答曰:“因为单身狗终于成贵宾了!”
  “‘一人食’其实是外卖的一个升级版,更多的是将自我感觉排到第一位。”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解释,外卖可能只需要二三十块钱,“一人食”作为餐厅堂食,从价格到出品,到场景,再到个人情感因素的方方面面,跟外卖有很大区别。
  随着单身人士对“一人食”的需求越来越大,在“一个人也要好好吃饭”的强烈需求下,外卖虽能满足这一需求,但更好的体验往往在门店。“外卖难以达到我‘单身乐活模式’的标准。”孙女士说。

网友晒出的“一人食”截图  16d2-iwpcxks0887624.jpg  保存到相册

  《中国消费族谱餐饮特篇》数据显示,在90后消费者群体中,55%的人有独立在外用餐且不超过1小时的习惯;90后一个人吃饭排前三的原因分别是:工作很忙碌,用餐时间不规律和享受一个人用餐的过程。
  目前发达城市年轻人更偏爱“一人食”。美团“一人食”线上交易数据显示,分布在一线、新一线和二线城市的“一人食”餐厅数量占比为67%。其中,一线及新一线的19个城市,“一人食”餐厅数量占比达到45%,将近一半。
  “外卖就是‘一人食’的快餐而已。”朱丹蓬认为,“消费思维改变消费行为,中国未来会有更多的这种产品出现。”

独居成年人的万亿大市场
  “一人食”兴起背后是数以亿计“嗷嗷待哺”的“单身贵族”们。
  据民政部数据,截至2018年,我国单身成年人口达2.4亿人,其中超过7700万成年人是独居状态,预计到2021年将上升至9200万人。
  “一人食”不差单身消费者,而“单身贵族”则不差钱。珍爱网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超过五成的单身男女月均可支配收入达3000-5000元,近三成单身男女月均可支配收入达5000-8000元。另外约有10%的单身男女月均可支配收入达8000元以上。
  若人均消费1000元/月,单身消费的市场也将是万亿规模。餐饮消费分得其中一杯羹,市场规模同样不容小觑。
  这片蓝海惹得外卖、速食、生鲜等行业也“眼红”。天猫发布的《2019-2020国民味道》报告指出,一人食、健身餐、滋补品、原产地、跨界品和懒人速食将成为2020年六大年度美食趋势。
  半份菜品、一斤装的大米、200毫升的红酒……针对单人消费的餐饮业态正“各显神通”。
  天猫食品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从近一年数据看,在天猫平台上,像1斤的大米、小瓶酒等“一人食”商品同比增长高达30%。“6·18”期间,自热小火锅同比增长80%,方便米饭同比增长800%。

某电商平台上,消费者晒出小袋米的消费体验  d4f0-iwpcxks0884941.jpg  保存到相册

  有买就有卖。今年疫情期间美团上“一人食”日均销量上涨明显,3月上旬日均销量比2月上旬上涨252.1%,比餐饮行业整体日均销量同期涨幅高152%。而提供单人团购套餐、单人外卖等“一人食”相关产品的的餐饮商家数量环比增长226.8%,高于行业整体营业餐馆数量涨幅。

你的孤独,撑起的不止“一人食”
  “各方都已经盯上了单身人士,除了爱情。”
  单身人群使吃喝用度各行业发生着改变。除了餐饮行业,小家电、单身公寓、定制游、宠物经济、陪伴经济等也瞄准了单身人士带来的巨大商机。
  如,家电行业刮起“迷你风”,不少小容量、高颜值、多功能的小家电应运而生,成为了单身群体的“心头好”。如,2019年天猫“双十一”期间,“一人份”厨房电器的同比增速是厨房电器整体增速的2倍。

资料图:北京西城区一家商场的家电区,众多“一人份”厨房电器在售。谢艺观 摄  a6d9-iwpcxks0884940.jpg  保存到相册

  “谈恋爱不如养只猫”,道出不少“空巢青年”的心声,让这群孤独的年轻人撑起宠物市场的一片天,还养活了不少上市公司。
  比如,专做宠物食品的中宠股份和佩蒂股份,截至17日收盘,市值分别为71.74亿元和61.12亿元;还有专攻宠物医疗的瑞普生物,市值89.76亿元,等等。
  而相较“爱情”,不少单身人士可能更喜欢打游戏。没有玩伴没关系,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某机构发布的《游戏陪练白皮书》显示,花钱找人陪自己打游戏的,三分之二都是95后,他们消费观念不但超前,还有人出手阔绰,2019年曾有人在比心上豪掷308万元陪玩。
  “随着单身人口的不断增长,单身群体的消费实力不容小觑,将引发新一轮的消费浪潮。”全球化监测和数据分析公司尼尔森5月发布的《中国单身经济报告》显示,42%的单身消费者为悦己而消费,高于非单身者消费者27%的占比。
  尼尔森中国区总裁Justin Sargent表示:“‘单身经济’逐渐升温的背后,是单身者消费意识的觉醒,是他们追求品质生活的体现。”
  享受完“一人食”,你选择撸猫还是打游戏? ●
18#
 脆裂性打击 发表于: 2020-6-1 17:34:00|只看该作者

疫后经济学|空巢青年与孤独经济

源自:澎湃新闻
原文标题:疫后经济学|空巢青年与孤独经济

  从前只有空巢老人,移动互联网时代却出现了新的社会现象──“空巢青年”,新冠疫情又将这一现象放大至极致。
  很多人的朋友圈中都出现过一张国际孤独等级表,从一个人逛超市、一个人去快餐厅到一个人去做手术,孤独被分成了十个等级。现在,这些一个人去做事情的孤独表现却成为了空巢青年的日常生活。

空巢青年
  据统计,2017年中国空巢青年人数有5800万,2018年已经增长到7700万。脉脉数据研究院曾对上万名职场人进行孤独感调查,结果显示有近61.47%的人平时会感到孤独。感到孤独的原因中,“背井离乡”排名第一。阿里巴巴旗下的闲鱼也曾出具了一份《闲鱼空巢青年租房数据》,分析了闲鱼上空巢青年群体的生活状况,数据显示租房用户中,32%是空巢青年。
  这些与父母及亲人分居、单身且独自租房居住的年轻人,被称为空巢青年。他们远离故乡和家人独居生活,缺乏感情寄托,缺少家庭生活,独自在大城市奋斗打拼,而大城市的繁华却让他们显得更加孤独。
  一个人上班、一个人吃饭、一个人逛街、一个人唱歌、一个人去游乐园……空巢青年是一个群体,也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就像曾经的“蜗居”和“蚁族”一样,空巢青年是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而出现的。
  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相对于其他城市而言,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工资待遇好,年轻人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便只能背井离乡外出打工。远离家乡和父母,独自来到陌生的城市,对于空巢青年来说,除了抱有对未来的期许,他们还需要面对城市的繁华、高房租和高消费带来的生存压力,这让空巢青年们有着难言的孤独和心酸。
  理想和现实的落差,让空巢青年们感到彷徨和无奈,他们也曾一次次想过要逃离北上广,回到家乡与父母一同生活,但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依然让他们努力扎根于大城市中。
  现在的年轻人之所以选择离开亲人,来到陌生的大城市奋斗,除了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外,与他们自己的价值观也有很大关系。年轻人有冲劲、有个性,自我实现的需求强烈,不愿意落后于同龄人,因而会效仿其他在大城市打拼的青年外出闯荡。

孤独经济
  大量空巢青年在大城市艰难打拼,强烈的孤独感需要情感寄托,日常生活的各项需求也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孤独经济”悄然流行。
  网上有人这样调侃空巢青年:“各方都已经盯上了单身人士,除了爱情。”在调侃之下,这句话揭示了空巢青年带来的巨大商机:一人食餐厅、迷你KTV、宠物经济等,面向单身人群的“孤独经济”越发火热,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庞大的市场。
  空巢青年们因为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求,有了许多自己独特的需求。不管是被迫选择的“空巢”,还是主动选择的单身,这个群体最大的特征是一个人生活。吃饭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必要的生活需求,但做饭却让人觉得非常麻烦,特别是在孤身一人的时候,想想还要洗碗,不如点外卖吧。美团外卖数据显示,有超过60%的单身人群,每周最少点外卖3次。
  如果既不想做饭又不愿意吃外卖怎么办呢?去饭馆吃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对于空巢青年来说,一个人去饭馆吃饭总是显得有些尴尬。别的桌上,不是同学朋友,就是情侣夫妻。在这种环境下,自己一个人吃饭就显得非常孤单了。
  为了避免空巢青年在吃饭的时候尴尬,“一人食”餐厅出现了,精致美观的小隔间,在饭馆嘈杂的环境中,构建出一个半封闭的独立空间,给愿意出门吃饭的空巢青年创造了优雅的用餐环境。其中,旋转小火锅更是受到单身群体的热捧。因此,针对空巢青年这个群体,很多餐厅都推出了单人卡座和单人套餐,一个人吃饭的消费方式,逐渐成为了餐饮行业新的细分领域,在后疫情时代,这一领域更获得空巢青年的青睐。
  对于外出拼搏的空巢青年来说,除了吃之外,住也是刚需,而对于没有存款的年轻人来说,租房是解决住宿的唯一选择。现在漂泊在各大一线城市的年轻人,正是空巢青年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他们大多数只能与别人合租,因为单身公寓普遍月租过万,即便是合租的房子,也需要每个月支出两三千元。
  目前,对于中国的空巢青年来说,在住房方面仍然没有更好的选择。但是,日本流行的迷你公寓,无疑非常适合空巢青年居住。虽然这样的迷你公寓面积很小,但是厨房、卫生间、阳台和卧室等配置全部都有。在日本,迷你公寓入住率高达99%。随着空巢青年群体的不断扩大,完全满足一人居住生活的迷你公寓,必然是将来住房领域的一个发展方向。
  当然,除了要满足空巢青年在吃住行方面的现实需要,他们在情感上的需求也衍生出了许多商机。缓解孤独感是空巢青年最主要的精神需求,海底捞曾经推出的一项服务就非常贴合空巢青年的内心,在海底捞,如果是一个人用餐,服务员就会在你对面的位子上放一个超大号的玩具熊,给你一种有人陪着一起吃饭的感觉。虽然这种方法并不能真的缓解孤独感,但是仍然受到了众多单身人群的好评。
  对于许多单身的年轻人来说,宠物的陪伴能够极大缓解内心的孤独感,所以很多空巢青年愿意养宠物,并且不惜在宠物身上花大价钱,因此“宠物经济”逐渐火热了起来。据《2019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显示:2019年,全国城镇宠物犬猫数量达到9915万只,比2018年增长766万只;城镇宠物消费市场整体消费规模达到2024亿元,比2018年增长18.5%。
  养宠物有各种各样的理由,对于空巢青年来说,缓解压力、提供陪伴、慰藉孤独是最主要的原因,养狗养猫的人则最为常见。除了宠物本身之外,猫粮狗粮、宠物玩具、衣服装备和医疗用品等,都需要一定的支出。天猫国际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天猫双11期间宠物品类成交额同比增长近130%,其中猫零食成交额同比增长近700%,狗零食同比增长超1400%。不过相比于宠物给主人带来的满足感、幸福感和被需要感,再多的支出也是宠物主人心甘情愿的。伴随着空巢青年群体的壮大,养宠物的人也会越来越多,对宠物周边用品的消费将会迎来爆发式的增长。
  除了通过养宠物来缓解孤独感之外,多种多样的娱乐方式也成为空巢青年排遣寂寞的主要方式。在日常生活中,空巢青年们热衷于通过手机和屏幕另一端的主播进行互动,也愿意为自己在游戏中的虚拟角色充值消费,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直播、游戏、网络小说等娱乐产业的市场规模仍然有着进一步扩大的空间。
  如果说直播和网游只是空巢青年在家中的选择,那么,迷你KTV、自助照相馆、自助健身房就成了他们走出家门时必然能见到的消费场景。以迷你KTV为例,这些类似于电话亭的设施往往设置在商场的角落,里面有着窗帘遮掩,隔音效果极好,充分满足了单身人群独自唱歌排遣寂寞的需求。
  孤独是大城市人的常态,疫情之后,空巢青年的群体将不断壮大,孤独感影响着这些人的消费习惯。对于商家而言,后疫情时代,在传统经营模式竞争压力加剧、多种消费市场既萧条又能饱和的情况下,针对“孤独经济”能够探索的产业仍有很多,包括单身公寓、单人旅行、独立书店等。现在,越来越多的空巢青年汇聚在孤独经济这一领域,一个万亿级别的大市场正在逐渐形成。
  (作者李光斗为品牌战略专家、中央电视台品牌顾问,本文节选自其最新著作《逆增长:疫后经济学》)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7#
 蓝色的冰 发表于: 2019-5-29 19:52:58|只看该作者

交友软件与共享公寓,能否化解“空巢青年”的孤独?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交友软件与共享公寓,能否化解“空巢青年”的孤独?
⊙作者:闫晓旭 编辑:徐伟 校对:翟永军

  许多都市年轻人在下班之后,常常会陷入孤独。为此,市面上推出了很多新型交友软件和共享公寓,来帮助年轻人排解他们所面临的孤独感。但是,这些新的商业模式真的能帮助年轻的“空巢一代”走出自己的孤独感吗?
  在陌生繁华的城市里,很多青年人都过着朝九晚五,甚至“996(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一周工作6天)”,“007(每天加班,全周无休的工作模式)”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模式让他们的生活基本上是两点一线的。
  下班回家,打开自己的房门,就进入了自己的世界,很多人甚至一整天都不会与合租的人见面。青年人独居的现象在大城市极为普遍,他们与陌生人合租房子,每个人的房间都有独立的密码锁。市场研究机构欧睿信息咨询公司(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的报告显示,全球独居生活人数已经从1996年的1.53亿上升到2011年的2.77亿,预计到2020年,全世界将新增4800万独居家庭。在中国,有超过5800万人过着“一个人的生活”,其中青年(20~39岁)已达2000万,这种孤独的青年被称为“空巢青年”。

“空巢青年”已成新的“城市病”  115308wdf4wxohl5j8x8dz.png  保存到相册

  一些“空巢青年”在周末反而想念工作──工作虽然辛苦,却没有那么孤独,和同事一起并肩工作,时间反而过得快一些。周末是很好的休息时间,但孤身一人的青年人却不知该如何安排这大把的空闲时间。有人尝试在休息的时候看电视、刷剧来转移注意力,或者一个人去吃美食、看艺术展,但这种孤独转移法增加了他们内心的沮丧与孤独。另一些年轻人意识到自己应该离开房间,去结交一些新朋友,可是却总缺乏行动力。下班之后,每个人都紧闭房门,很少能够有相互交流的机会。随之而来的,是“空巢青年”交朋友越来越难──忙碌之后回到家中更多地希望独处,而独处又会引发孤独感,让人们渴望能够与好朋友去交谈、倾诉。孤独更像是一种慢性疼痛,影响着“空巢青年”们的日常生活和幸福感。

  旅行青蛙(旅かえる)这款游戏一度风靡全球,深受年轻人的喜爱。一些年轻人表示自己下班之后非常地孤独,租的房子也不允许养宠物。这款游戏里的青蛙似乎让自己没有那么孤独,有一种被陪伴的感觉。

很多国家的年轻人孤独指数逐年增高
  年轻一代的孤独感是多方面造成的。中国正在经历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化演变。在中国,城市化不仅仅只是乡村人口涌向大城市,中国的城市化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二三线城市的人们也纷纷涌向一线城市。城市资源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好的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工资高机会多的大城市吸引了年轻人离乡背井,只身追求发展机会。年轻人大多数情况下也自愿背上“北漂”、“沪漂”的标签,同时相信“北上广没有眼泪”,默默的承受着属于自己的孤独。

依靠社交软件交友的年轻人。图片源自:The Bolton News  115308c0igiwgnwwwggpw0.png  保存到相册

  在老龄化非常严重的日本,青年人单身率不断上涨、城市化发展过快,城市中孤独的流浪者也越来越多。这是二十年来日本一直面临的问题。随着社会隔离程度不断加深,生活在日本大城市中的青年人,孤独常如影随形。没有交往很深的亲人、没有能谈心的朋友。每天庆幸自己可以加班到很晚,不用忍受回去自己一个人的生活。终于有一个可以休息的周末,却待在家里,仿佛出门就把自己的孤独暴露给了别人。有人甚至认为日本即将迎来“无缘社会”,“无缘社会”是指人们没有亲近的朋友、没有信任的亲人,最后自己孤独地死去。
  在美国,年轻一代一样也因为社会压力存在着孤独指数不断上升的问题。全球医疗服务公司Cigna发布了一项全国调查结果,该调查探讨了美国孤独感的影响。这项与市场研究公司益普索(Ipsos)合作进行的调查显示,大多数美国成年人被认为是孤独的。这项调查对两万名年龄在18岁及以上的美国成年人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让人非常震惊:近一半的美国人有时或总是感到孤独(46%);四分之一的美国人(27%)很少或从未觉得有人真正了解他们;五分之一的人表示,他们很少或从未感到与人亲近(20%);只有大约一半的美国人(53%)具有有意义的面对面社交互动,例如每天与朋友进行长时间的交谈或与家人共度美好时光。18~22岁的成年人是最孤独的一代,他们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比上一代更差。

交友软件与共享宿舍能否化解青年人的孤独
  创业者与创业公司开始设计并推出各种针对社交的服务,例如,从共享宿舍到各种交友软件,以期可以缓解青年人的孤独,人们试图用这些方法来解决年轻人社交隔绝的问题。但是,这些举措是否真的能够缓解青年人的孤独感,还是只是市场驱使下的欲盖弥彰?
  2015年,Olivia June创立了手机应用叫Hey Vina。这款软件旨在帮助女性去结交朋友。Vina的交友方式很像Tinder(Tinder是一款手机社交应用程序,常用于约会),看到系统为你匹配的好友时,你向右滑动表示愿意结交这位朋友,然后向左移动表示对这个人并不感兴趣。Hey Vina目前在全球158个国家地区拥有超过100万用户。

Hey Vina的宣传海报  115308cdupx8jfgcqcjxvu.png  保存到相册

  针对这一问题,美国有创业者推出了名叫Tribe的共享公寓,他们的经营理念是“让我们帮助你结交朋友”。Tribe提供高级家具与客房,共用房间的床位价格在750美元至950美元,单人房价格从1150美元到1700美元不等。Tribe的创始人认为,如果青年人在纽约工作,他们会很容易感到一种隔离感。如果他们在纽约没有什么熟悉的亲人或者朋友,可能最好的朋友就是工作了。
  与其他合租公寓不同的是,Tribe所有的服务设计都是针对青年人本身的,而且创始人一直在为居住在里面的青年人形成一种社区感(community-oriented)。很多人都羡慕美剧《老友记》中主角们之间亲密的友谊,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愿意搬到Tribe去居住,因为他们发现自己的孤独感并不是特例,而是一种普遍现象。Tribe和其他冷冰冰的合租形式不一样,它在试图培养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感,在大城市中辛苦打拼的青年人,可以在这个小型社区找到更多的共鸣。

铁杆剧迷表示羡慕《老友记》中的友谊,这部剧给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带来了温暖  115309ghb12bhzbb5662lj.png  保存到相册

  从交友软件到共享公寓,这些手段确实对缓解青年人短期的孤独有着非常好的作用,但是这样的一些手段很难缓解人们长期的孤独感。建立一种长期稳定可靠的关系,对于“空巢青年”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人们可能会对交友软件里的网友充满不信任。
  线上交友与真实世界里的社交并不相同。有些人在网络上的社交非常活跃,而一到现实生活中,交流就变得非常困难。在朋友聚会的饭桌上,也会出现全桌人都划着手机,无人说话的尴尬场面。网络社交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交孤独,而过度依赖虚拟社交,却又加剧了现实中的社会隔离。而对于在共享宿舍居住的舍友,培养出真正的信任感,也需要花费非常多的时间。
  显然,基于社交软件的网络社交,只能缓解短期的孤独,本质上却是脆弱的。它不会破坏友谊,但也无法创造深度的友谊,更无法代替现实生活中的社交。放下手机,走出去,或许就是治愈当代青年人社交孤独的第一步。而对于住在类似共享公寓的青年人来说,他们有着非常大的工作压力与生活压力。他们渴望结交朋友,但是缺乏时间与精力去维护一段深层次的友谊或者亲密关系。
  相关研究表明,工作过少或过多也会引发孤独感。作为社会关系的重要来源,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对于避免孤独十分重要。对于生活在大城市的青年人来说,他们需要尝试给自己寻求一种更加舒适的生活。

§ 参考文献
https://www.vox.com/the-highlight/2019/4/29/18511580/loneliness-co-living-coworking-friend-app-tribe-wework
16#
 午夜思 发表于: 2018-11-5 13:08:00|只看该作者

韩媒:韩参鸡汤对华出口4年增20倍 或因“空巢青年”增多

源自:参考消息
原文标题:韩媒:韩参鸡汤对华出口4年增20倍 或因“空巢青年”增多

  参考消息网11月5日报道 韩媒称,据韩国农水产食品流通公社11月5日发布的数据,2017年韩国参鸡汤对华出口额达10.03万美元,重量达2.19万公斤,较2013年分别猛增2094%和3668.8%。
  据韩联社11月5日报道,韩国参鸡汤对华出口额2013年达4576美元,2014年为7.39万美元,2015年为1.23万美元,2016年增至84.75万美元。
  分析指出,韩国参鸡汤在华销售增加,与“空巢青年”增多带动方便食品热销,以及年轻人对营养餐的关注提升有关。中国一人户家庭不断增多,当地食品企业也纷纷瞄准“独饭族”推出各种方便食品。
  另外,分析还指出,参鸡汤扎根中国市场最大的障碍是禽流感。这是参鸡汤对华出口额2016年达84万美元,而去年减少到10万美元的主要原因。韩国农水产食品流通公社表示,2016年11月到去年4月韩国出现禽流感疫情,有关部门全面禁止参鸡汤对华出口,导致出口额剧减。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5#
 嗨哟嗨哟 发表于: 2018-2-22 07:28:00|只看该作者

港媒:中国空巢青年催生“孤独经济” 可望超日本

源自:参考消息
原文标题:港媒:中国空巢青年催生“孤独经济”可望超日本

  参考消息网2月21日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17日报道称,中国广大青年群体普遍存在的“孤独寂寞”感正在催生新的经济领域出现。
  26岁的摄影师凯莉·惠在深圳和室友合住一个60平方米的公寓,但两人很少交谈。她最忠诚的伴侣是日本智能手机游戏《旅行青蛙》中的一只虚拟青蛙。
  虽然现在这款游戏还没有官方中文版,但最近它一直占据苹果App Store中国内地免费模拟游戏排行榜首位。据游戏开发商Hit Point的数据,自去年11月推出以来,三个月间这款游戏的全球下载量超过1000万次,其中中国内地玩家占下载量的95%。
  游戏的主角是一只在日本四处冒险的青蛙。玩家采集长在青蛙花园里的三叶草为青蛙的旅行准备补给。而作为回报,青蛙会在旅行途中给玩家寄特产和照片。玩家无法控制青蛙何时出行。
  惠说:“我曾经有三天时间没收到青蛙的消息,所以当我收到青蛙寄来的明信片时我一下子哭了出来,它是我亲爱的伙伴。而且,在许多时候,我感觉它就是我,独立并独自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
  惠代表新型的中国消费者:他们受过良好教育,年轻、愿意花钱──但是独自花钱。
  根据1月份一家职场社交平台联合小猪短租发布的《孤独经济》报告,“空巢青年”是中国经济的新兴主题。报告说,这样的年轻人“通常单身”,“租住公寓”,“远离家人和亲戚住在城市里”。
  报告还说:“要在大城市生存和取得成功,压力很大,这加剧了他们的孤独感,而他们通过接受并消费孤独来寻求宣泄情感的出口。”
  去年该机构采访的1万多名47岁以下的人中,约有67%的人说他们通过看电视或电影排遣孤独;超过49%的人玩智能手机游戏;46%的人泡吧;39%的人去健身房,近25%的人听音乐或唱卡拉OK。
  虽然目前还没有中国“孤独经济”规模的明确估算数据,但从火锅店到娱乐设备制造商,许多商家正试图利用“空巢青年”的生活方式赚钱。
  隐匿在购物中心、电影院、机场甚至地铁站内的迷你卡拉OK间,近三年在中国城市大量涌现。这种通常配有空调的卡拉OK间有两三把椅子和耳机,类似于传统的卡拉OK厅,但是空间更小、更私密。
14#
 我很牛 发表于: 2018-2-10 08:07:00|只看该作者

人民日报谈“旅行青蛙”:空巢青年们的现实侧写

源自:人民日报
原文标题:由一只蛙想到的
⊙作者:紫啸

  一只青蛙,最近走红起来。
  是一款名为“旅行青蛙”的游戏,让一只“特立独行”的青蛙成为人们竞相争养的“宝贝”。它和你全程没有交流,独自吃饭,读书,做手工,外出旅行。你能做的,就是在庭院里采摘三叶草“赚钱”,为它准备餐食,给它整理出发的行囊,然后发现它一声不响地离开,再等它悄无声息地归来。偶尔,它会为你拍一张照片寄回,让你知道它身在何处,甚至还寄来一些“土特产”,给你些小惊喜。不过,你们的联系也仅限于此,更多时候你见不到它,也不知道它在哪儿。
  有人说,这款游戏的流行,妙在“佛系”,胜在现实。没有激烈炫目的画面,没有复杂的操作流程,朴素到寡淡的游戏设置,与时下盛行的“佛系青年观”颇为契合,走红也就不足为奇。只是,这款游戏能让这么多人走心地投入,形成如此大规模的影响力,恐怕“佛系”的创意之外,更是游戏对我们的现实生活的深刻“隐喻”,引发了人们的内心共鸣。
  养蛙,养娃。相似的读音,勾勒出的是相似的生活场景。而回看你为这只蛙所做的一切,也像极了自己的父母。傍晚归家,推开家门,总会看到餐桌上摆好父母准备已久的可口饭菜;离开家乡,奔向远方,日益年迈的父母除了惦念,能做的,也只是帮我们整理行囊,多备些衣物吃食,将这份家的温暖尽力延续得久一点。父母辛劳半生、奔波忙碌,所希望的,也是多换得一些“三叶草”,让孩子获得更好的物质生活,更安稳的成长条件。这份长情的付出,这些默默的奉献,是游戏内外并无二致的父母深情。
  只不过,这份深情常常被一种“空巢”的孤独所覆盖。前一晚你还看到“蛙儿子”在桌前吃饭、床上读书,第二天一早,房间里已不见踪影,空无一蛙。更多的时间,是你自己一人,面对空荡荡的房间,等待它的归来。你只能凭借它从远方寄来的一张张照片去想象“蛙儿子”过得怎样,现在何方。你离不开这座房子去陪它看外面的世界,只能守在原地等它回家。那份独自思念的寂寥,那份不知归期的守候,让我们隐约体会到为人父母“空巢”之后的苦楚与不易,却也难说真正懂得那些一别数载、难得团聚的“空巢老人”的复杂心情。毕竟,游戏的体验与现实相比,终究还是浅薄了些。
  而反观这只青蛙,何尝不是另一种“空巢”角色?独自吃饭,独自远行,独自生活,这只蛙的日常状态,也是背井离乡、独自于远方拼搏的“空巢青年”们的现实侧写。
  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我们能看到许多这样的“蛙”们。租住于逼仄老旧的房子,每天迎着人流挤十几站地铁上班、回家,日常饮食常靠外卖速食陪伴,更多的时间是形单影只排解内心的孤独。时间久了,渐渐习惯一个人的日子,也习惯面对激烈的竞争、高企的房价和微薄的薪水,无人倾诉艰辛、苦痛一个人扛的现实生活。偶尔给家人打一个电话,想一吐心中的落寞和艰难,但电话接通的瞬间,心又坚强起来──报喜不报忧,不能让家人为我担心。于是寒暄和问候中,多说一些新成绩,少说一些不容易,就像游戏里青蛙寄回的照片,不时展现的各种美景,让你感到愉悦和安心。
  两种“空巢”的孤独,凝结在掌间的屏幕,让一款游戏折射出现实的人生。每一代人都有渴望远方、追逐更大舞台的心理诉求,只是在如今流动、变革的时代,这样的诉求更容易被放大,也更容易去实现。于异地求学,去海外深造,在他乡创业,之后定居在那里,生活在那里。加之独生子女的现实,两种“空巢”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然而,这样的“空巢”虽渗透着无奈,却并非无力缓解。哪怕从这款小小的游戏中,我们也能体悟到力所能及的改变。
  青蛙所到一地,便会寄来一张照片,让你知道它看到了怎样的风景,正和谁在一起。生活中的你,是否也如这只青蛙一样,及时和父母分享你的生活?你未必需要每日一次的联络,哪怕几天跟他们通一次电话,发几条微信,告诉他们你最近在忙些什么,去了哪些地方,甚至在追什么剧,看什么小说。他们未必懂,也未必知道你说的是什么,但他们感觉到你对他们的在乎,参与进你的日常,知道自己没有游离于你的生活。而那些来自父母的关怀与问候,在某个“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寂寞夜晚,也能成为温暖身心的热汤。
  这只青蛙虽令人着迷,却总让你有种隔膜感,因为哪怕回家,它也只是低头做自己的事,默不作声。反观自己,每次回家,是不是只有在“该吃饭了”“该睡觉了”“该起床了”这样的时刻才和父母搭上一句话?在回程的路上,和父母告别时,才想起原来这次回家也没和他们好好地说几句话?或许你已经习惯一个人每日的虚拟社交生活,但那几日的抽离,可能换来的是父母更久的快乐与温暖。哪怕是一起看看电视、一起散散步,也远比“低头看触屏,抬头摸鼠标”的“自处”要好。那种“一起”的状态,是年迈的父母最渴望的事。
  “多交交朋友去。”“找些别的伙伴陪陪你。”这样的感慨,常萌生于诸多玩家的内心。而仔细想来,这何尝不是父母想对我们说的话?所谓“空巢青年”的“孤独寂寞冷”,并非老无所依的惆怅,很多时候,恰是封闭和“懒宅”的衍生品。在“佛系”理念盛行的当下,这样的生活观有着更普遍的土壤,却更值得我们警醒。跳出这种慵懒的心理区,用积极的心态去丰富自己的生活,用充实的规划来填补无所事事的“无聊”时光,暖的不只是我们的“冷巢”,也是给家人一个安心的回应。
  其实,所谓的“空巢”,未必是身边的空荡无伴,更多是心灵的清冷孤寂。如今春节将至,游子们陆续回乡。愿这份“养蛙”的火热能延续到现实的生活,从这个春节开始,让这份久别的相聚温暖更多的家人,让未来的日子有更多的相互取暖,让那份亲情的温热更久地流淌于游子与父母心间,从此“空巢”不冷,温馨常在。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3#
 红星 发表于: 2018-2-8 18:28:00|只看该作者

半月谈:中国空巢青年已超5800万 你中枪了吗?

源自:半月谈
原文标题:空巢青年,无问西东

  专栏作者俞菀
  “一个热爱人文科学的新闻记者,也是一个有新闻理想的文艺女青年。感谢这个专栏,治愈自己也治愈别人。”
  独闯天涯的孤独寂寞、隐秘疏离的生活状态、狭窄专一的交际网络……当“空巢青年”成为一种普遍关注的现象,好像我们身边总有人可以对号入座。有意思的是,在人们不断深入的认知过程中,空巢青年的贬义色彩正在淡化。是迫于无奈被贴标签,还是人各有志的主动作为?热词背后是截然不同的奋斗阶段与人生态度。

“独身”与“独生活”
  所谓空巢青年,舆论多指年龄介于20到30岁之间,背井离乡到城市打拼,工作资历不够丰富,并未在大城市站稳脚跟,租房的单身年轻人。有网友这样描述一个典型的空巢青年:“在大城市工作不久,住在月租三四千的一居室,唯一熟悉的室友是喂养的宠物,厨房有全套餐具但吃饭主要靠外卖,长时间在手机和电脑之间无缝切换……”
  “留守儿童、空巢青年、空巢老人,可能是我这辈子要体验的三种状态。”“知乎”网民带着浓浓吐槽味的这句话,获得了超过4万个点赞。
  既然是空巢青年,对“巢”的理解往往直接影响其悲伤和无力的程度。巢,对中国人而言,既是房也是家。有的空巢青年是有房没家,有的有家没房,最艰难的自然是又没房又没家──不断上涨的房租超过了收入的涨幅,不断选房、频繁搬家。
  空巢青年有两个密切关联词,一个是“独身”,一个是“独生活”。实际上,很多以空巢青年自嘲的人,“独身”的几率会更高,不想将就不如独身,更何况手机游戏里都能养“总裁”了,机器人伴侣还会远吗?
  至于“独生活”,其主动选择和追寻的意味更浓烈一些。无论国外还是国内,“独生活”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艾里克·克里南伯格在《单身社会》一书中说,当今美国单身的成年人占比已超过50%,其中有3100万人独自一个人生活。而根据我国统计年鉴,在中国“一个人生活”的成年人已超过5800万。
  “想做一点点看起来是实现梦想的工作,这样多年之后还会觉得自己是个有趣的人啊。”网民“图灵机”说,为此付出的代价,大概就是成了空巢青年。“在我独居的大部分时间里,确实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翻一下朋友圈,在老家的同学时不时就发些婚纱照、孩子满月照。而我自己修马桶、修水管、通下水道、换灯管,一转头还要继续做一个萌萌哒的少年。”
  有意思的是,空巢青年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萌宠爱好者。“我大概就是传说中的空巢青年吧,幸好还有个它。”一位空巢青年这样理解他与宠物之间的羁绊,“在它陪伴的220天里,我看着它从孱弱的婴儿长成一个壮硕的姑娘,这个小小的生命,让独身的我学会了牵挂。”

逃不掉的个体特征,抹不掉的时代印痕
  在空巢青年刚刚成为舆论热词的时候,因为同流动人口缺少保障、社会阶层板结、青年上升渠道受阻等问题相互捆绑,社会对空巢青年问题的批判色彩和悲观情绪较为集中。然而,随着观察研究的深入,对空巢青年的认知逐渐变得客观和开放。
  在“北上广大学生群体比较研究”相关课题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春玲等认为,可以从3个维度去考量空巢青年的存在原因:
  作为“社会中的人”──空巢青年在工业革命后的英国利物浦出现过,在工业化的美国芝加哥和底特律出现过,甚至在今天的硅谷也依然存在着。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发展,广大青年必然会经历从农村、中小城市、内地走向沿海大中城市或特大城市,再从大中城市或特大城市走向其周边城市的迁徙脉络。流动社会中,必然出现空巢青年。
  作为“现实中的人”──现实中的当代青年,为了生存而活在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中,是造成空巢现象的主因之一。与此同时,还有另一种现实生存的选择萦绕在空巢青年周围,就是对更高生存环境和生活品质的追求,包括居住条件和形式、与亲人关系、工作环境、生活环境、生存条件等。
  作为“个体化的人”──强调个人的自由和权利,认同自身的心理状况,以及独特的自我。这是当代青年逃不掉的个体特征,也是抹不掉的时代印痕。
  显然,选择“独特的自我”与“以自我为中心”是截然不同的。在传统社会和观念中,即使是自主选择的“独生活”,如果超过一定年龄阶段,就可能被钉在“社交耻辱柱”上。似乎,一个人凭着自己的喜好选择独自生活,这在外人看来就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
  现代社会中,更加发达的市场经济、丰富的都市生活和开放的网络社交,让具有自主性的独居越来越有吸引力。“独生活”让人有更多的时间、空间和精力来管理和满足自己的社交需求,以及实现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责任。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依据全国六大城市的青年抽样调查,恰好佐证了这一点。调查结果显示,空巢青年虽然生存压力大,但普遍生活控制感较强。多数青年对自己处理问题充满信心,并未表现出显著的焦虑、紧张、绝望、价值感缺失等问题。

从无巢、空巢到有巢
  无论是此前的“蚁族”“北漂”,还是现在的空巢青年,说是一群人,不如说是生命中的一个暂时状态更确切,且中间暗含着某种进化过程。
  高知、弱小、聚居的大学毕业生,被认为是“蚁族”的典型特征,需要用好多年漂泊在一线城市来换取一个梦想的小巢。而其中有一部分人,会在特定情境和心境下,自主选择成为空巢青年。从无巢、空巢到有巢的转变,是他们不断拼搏最终实现梦想的见证。
  每个时代的年轻人都有其奋斗群像,空巢更是几代人的人生中必然经历的阶段。因为,真正建立起自己的家庭前,任何人都要经历这样的“中空”状态,在历练中积累生存技能、锻炼自理能力。深圳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员聂伟说,空巢青年并未出现严重的“空巢又空心”状态,但我们应该采取更多积极措施,为空巢青年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
  值得思考的是,对处在人生起航阶段,游走在“生存”与“尊严”边缘的许多青年而言,空巢应该是一种可以忍受的生存状态,但不应该成为一种让希望破灭的状态。曾有人说,当代的中国年轻人似乎总是很着急,前辈们用20年、30年甚至大半辈子实现的理想,他们却想在短时间内完成。现实的“贫困窘迫”与遥远的“荣华富贵”不断撕扯着年轻人的灵魂。
  如果遭遇这种状态,空巢不失为一种自省和缓冲。正如叔本华在《关于独处》里所说,丰富而伟大的人节制交游,不远不近地欣赏着人群的火焰,既不一头扎进寒冷的孤独之中,也不被火焰灼伤。
  所以,与其在空巢中顾影自怜,不如在这必经的阶段“寻找最真实的自己”,无问西东。
12#
 红英 发表于: 2018-1-25 07:35:01|只看该作者

媒体:那只吃饭睡觉的青蛙 其实正是孤独的空巢青年

源自:新京报
⊙作者:从易

  昨天晚上,网友在经过杭州大厦时,看到有人打出一条“寻蛙启事”:寻蛙启示,蛙宝宝彻夜未归,我和你爸(李)泽言,等你回家。
  继诸多姑娘为《恋与制作人》里的四个虚拟男朋友“争风吃醋”后。这款尚未有官方汉化版本的《旅かえる》(《旅行青蛙》),也在近期爆发。

回到家的旅行青蛙是在看书  6jVN-fyqwiqi8459651.jpg  保存到相册

《旅行青蛙》是彻底的“性冷淡风”
  它自从1月10日起霸榜中国App Store免费游戏应用的冠军宝座,搜索量激增。这段时间朋友圈里,不仅仅有女生们在与虚拟男友谈恋爱,男男女女也都在养蛙。
  虽然没有汉化版本,但《旅行青蛙》的玩法简单,非常容易上手。在游戏里,你有一只宠物青蛙,你的主要任务就是收集三叶草,以及为青蛙准备出门的食物和行李。
  而青蛙就是待在家里,看看书、写日记、吃饭、削木头,然后出门旅行,遇到旅伴,带回土特产,寄你明信片……对于青蛙的任何举动,你没有干涉的权利,你只能看着,或者等着。

  从游戏形式上,《旅行青蛙》并没有什么突破,它的前身有点像是千禧一代童年时期的玩具“电子宠物”。电子宠物从一个“蛋”开始养,可以养到宠物成年、配种、生宝宝。但青蛙和电子宠物在“养成方式上”却有一个根本性的改变。
  电子宠物的养成模式是,你要不停地照顾它的各种吃喝拉撒,饿了要喂吃的,渴了要喂喝的,病了要喂药,睡了要盖被等等。这其实是许多游戏的根本特征,“打怪升级”,养一只电子宠物就像闯关。
  但《旅行青蛙》不同,它是彻彻底底的“性冷淡风”,你除了给青蛙买买东西收拾收拾行李外,不能干涉它的任何举动,也不能跟它交流。它更像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想法、安排和旅行。
  《旅行青蛙》是年轻人自我形象的投射
  任何养成游戏都有一个本质性的共同特征,宠物寄托着玩家的情感,宠物与玩家的关系是现实社会关系的某种投射。即便“性冷淡风”的《旅行青蛙》也是如此。
  眼下的日本,被日本战略学家大前研一称之为“低欲望”的一代人,丧失物欲和成功欲,不结婚不生育,宅,不社交,一个人过着无欲无求的小确幸日子。
  《旅行青蛙》出自日本游戏公司就不奇怪了,这只“一个人”生活,“一个人”吃饭、看书、睡觉,“一个人”旅行,不怎么与其他人互动的青蛙,其实就是年轻人自我形象的一种投射,是年轻人的数字化化身:低欲望,佛系,但又怡然自乐。

吃饭的青蛙与看书的青蛙  QBR8-fyqwiqi8459724.jpg  保存到相册
  中国这几年流行的几波青年亚文化,无论是“小确幸”“丧文化”“佛系”,其源头都是日本。
  不少人注意到,如今中国年轻人呈现出与日本年轻人某种相似的精神和情感状态。《旅行青蛙》在中国社交网络的流行,也在于那种低欲望、佛系、一个人生活、又能怡然自乐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

“养蛙”背后是深刻的孤独
  不必讳言,高速发展的中国也带来转型的阵痛,面对着高居不下的房价、难以跨越的阶层流动、复杂的人际交往,不少年轻人放弃了抗争。他们只能诉诸个人心理,尽量调节情绪,让自己更快乐起来。
  但这怡然自乐中,却又不时流露出某种苦涩的味道,那种味道是孤独。
  不少人在社交网络上留言:“我家蛙子不出门,背包都整理好了,看了一下午书,一点动静都没有。老妈不需要你上清华北大,快出去浪啊!”“没有小朋友跟你玩吗,不要这么自闭,多认识些朋友有好处。”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rHZz-fyqwiqi8459831.jpg  保存到相册
  这呼告,更像是对自己说的。不少一个人生活的年轻人,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叫“空巢青年”。
  他们背井离乡来到大城市打拼;他们孤身一人,没有太多朋友,也没有什么业余娱乐,日子孤寂单调无聊;而生活的诸多不顺意,最终让他们产生了一种精神上的空巢感和无归属感,他们与人群背离,在城市的繁华之外找到暂时的精神抚慰。
  这时,他们就像那只宅在家里,没有朋友,一个人旅行的青蛙,虽有着一个人的清净和自在,但也有着一个人的孤独、苦闷和自怜。
  面对真实的孤独,劝诫常常显得空洞,而真实的慰藉又难以获得;好在还有一只孤独的青蛙,孤独地面朝大海,那渺小的背影好像告诉着你: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种共鸣,足矣。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5 04:14, Processed in 0.187200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