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288|回复: 0

[2019年行将消失的烧瓦匠人:仿古热潮下迎新生曙光

 [复制链接]
源自:中国新闻网
瓦片泥胚。 林波 摄
  青砖小瓦马头墙,诉说着一个家族的荣耀;回廊挂落花格窗,镌刻着一段岁月的传奇。如今,行走在各个古镇巷口,一座座青砖黛瓦的仿古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民众的视线中。在“仿古”热潮下,行将消失的烧瓦匠人又迎来新生曙光。
  今年55岁的周利光是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周村制作仿古砖瓦窑厂的窑主,同时也是宁波为数不多烧制砖瓦的匠人之一。
  自16岁从学校毕业后,周利光就开始跟着祖辈学习烧制古砖瓦。“那个时候大大小小的窑厂有好几个。”周利光解释道,千百年来,瓦是建土房的必须品,瓦匠在当地是很走俏的职业。
  而彼时的奉化,正是窑火最旺的时候。
  周利光笑着回忆道,20世纪80年代的瓦片房堪称农村的“豪宅”,“有房有车”则在村里可以“挑对象”,“瓦片房加自行车,那是找对象的‘高配’。”
瓦片泥胚。 林波 摄
  尽管瓦匠是份走俏的职业,但在旧时的农村也意味着辛苦。据周利光介绍,窑厂制砖瓦的泥取自河道,“根据奉化江水的涨落时间去取泥,一只船两个人合作,一个江边取泥,一个把泥脱水搬到船上。”
  取江泥有许多讲究,江里积水滩的泥叫青泥,用来烧瓦片,而盘水滩的泥只能做青砖。而从江河里采来的泥要堆放数月,沥出水分后再进行炼泥、醒泥。窑工不断地用脚踩,使其富有韧劲,然后制坯,用钢丝切取泥料,利用模具或手工制作成型。
  和泥、铲泥、挖泥、揉搓、割切、扣斗、抽坯、端坯、拾坯、运坯、上架……这是烧瓦的十几道工序之一,凭着扎实的手艺,周利光成了远近闻名的瓦匠。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科技的进步,以瓦片房“为豪”的农村逐渐出现了砖混结构的“小洋楼”,这对瓦片市场也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与此同时,“机器换人”也对这个传承千年的烧结工艺造成了颠覆性的变化。
  “老百姓都去盖楼了,瓦片房也越来越少了。”作为瓦匠,周利光也逐渐淡出了民众的视野。
  俗话说“时尚是个圈,所有的元素都会流行回来”,这些年,随着仿古建筑“热”的兴起,青砖青瓦又有了用武之地,周利光的脸上又有了光彩。由于手工瓦的结实、耐用,遂成为了现在仿古建筑的主要瓦片来源。
  如今宁波南塘老街、月湖西区改造、莲桥街古街区保护等工程,所需的80%仿古砖瓦都从周利光处订货。而他也直言:“因为手工制作,每年只能烧10窑左右,很难扩产。”
  双手沾些许水,将泥土捏成块,搓成长条,捏出走兽的四肢……在吴海全的手中,一只只走兽“跃然泥上”。今年71岁的吴海全是周利光从鄞州请来的老师傅,负责走兽的制作。
  “烧砖瓦很辛苦,像吴师傅这样的熟练匠人很难找。”在仿古建筑热带来瓦片市场的同时,周利光也静下心来思考了这项手艺的未来,“希望有年轻人可以传承这项古老的手艺。”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镜花水月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镜花水月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镜花水月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镜花水月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镜花水月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镜花水月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人社部:去年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近5万亿 子弹短信更名聊天宝:用“倒贴钱”的方式吸引用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25 05:57, Processed in 0.140400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