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泡泡老忍者|查看: 17169|回复: 41
[宇宙·航天

中国空间站全面建造阶段揭幕之战五大看点

 [复制链接]
32#
 吖吖 发表于: 2019-6-12 23:31:18|只看该作者

中俄日等17国9个项目入选中国空间站首批科学实验

源自:新华网
原文标题:17国9个项目入选中国空间站首批科学实验

  新华社维也纳6月12日电(记者:赵菲菲 王子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和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12日在维也纳联合宣布,来自17个国家的9个项目从42项申请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空间站科学实验首批入选项目。这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国际合作进入新阶段。
  这些项目来自瑞士、波兰、德国、意大利、挪威、法国、西班牙、荷兰、印度、俄罗斯、比利时、肯尼亚、日本、沙特阿拉伯、中国、墨西哥、秘鲁等17个国家的23个机构,包括政府机构和私营实体等。项目涉及的领域包括空间天文学、微重力流体物理与燃烧科学、地球科学、应用新技术、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等。
  中国常驻维也纳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代表、特命全权大使王群说,中国空间站国际合作生动诠释了多边主义,充分体现了开放包容,并始终致力于可持续发展,是推动构建外空命运共同体的鲜活写照。
  发布会上,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主任西莫内塔·迪皮波对中国政府向联合国会员国开放空间站表示高度赞赏,称中国的这一举措有力促进了载人航天国际合作,使更多国家有机会参与载人航天技术研究。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郝淳介绍说,下一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将在支持入选团队实施项目的同时,与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紧密合作,进一步完善并发布第二轮合作机会公告。
  去年5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和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联合发布合作机会公告,邀请世界各国利用未来的中国空间站开展舱内外搭载实验等合作。双方还共同成立了项目评估选拔委员会及国际评审专家组,制订了选拔工作计划和标准,主要围绕项目科学意义与工程可实现性进行评估。委员会经过两轮审议,最终确定了第一批9个项目。
  据介绍,中国空间站将在2022年前后完成建造,具备支持开展大规模多学科的空间科学研究、技术验证和空间应用的独特优势。
31#
 雏菊花 发表于: 2019-6-12 22:07:31|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首批17国9个项目将围绕中国空间站开展空间科学实验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首批17国9个项目将围绕中国空间站开展空间科学实验

  新京报快讯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官方微信消息,2019年6月12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与联合国外空司在奥地利维也纳举办的联合国外空委第62届会议期间,共同组织召开发布会,宣布了联合国/中国围绕中国空间站开展空间科学实验的第一批项目入选结果,共有来自17个国家、23个实体的9个项目成功入选。联合国外空司司长迪·皮蓬、中国常驻维也纳代表团王群大使以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郝淳出席会议。
发布会现场
  为向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利用中国空间站开展应用实验的机会并从中受益,2018年5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与联合国外空司面向联合国各成员国联合发布合作机会公告,邀请各成员国参与围绕中国空间站的空间科学应用。公告发布后,共收到来自27个国家的42个项目建议书,涉及航天医学、航天技术、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微重力流体物理与燃烧科学、空间材料科学、空间天文、地球科学、基础物理、应用新技术9个领域。
  为做好项目遴选工作,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与联合国外空司组织成立了项目评估选拔委员会及国际评审专家组,制定了选拔工作计划与标准,通过初选和定选两个阶段,主要围绕项目科学意义与工程可实现性对项目进行评估。今年1月,经项目评估选拔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审议确认,共有18个项目建议书通过初选审查。6月10日~11日,项目评估选拔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会议审议确认了最终定选结果。
  在12日举办的发布活动中,外空司司长迪·皮蓬对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成员国开放中国空间站的应用资源表示高度赞赏,称中国的这一举措,有力促进了载人航天国际合作,使得更多的国家能够有机会参与载人航天技术研究,是对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有力支持。郝淳主任代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向各项目申请团队以及国内外同行在此次项目征集过程中给予的关注和支持表示感谢。下一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将在支持入选团队开展项目实施的同时,与联合国外空司紧密合作,进一步完善并适时发布第二轮合作机会公告。
郝淳致辞
  携手联合国向各国敞开中国空间站大门,是我国航天国际合作的重大开创性举措,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从独立发展迈向全球合作新时代的重要标志,彰显了我国航天自信开放的姿态,也是我国在外空“新疆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理念的具体体现,对开展新时代载人航天国际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中国空间站研制建设工作正在有序开展,计划于2022年前后建成并投入使用。中国空间站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建成中国空间站将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多“中国贡献”、提供更优“中国方案”。中方愿意继续坚持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与世界上所有致力于和平利用外空的国家和地区一道,开展更多的交流与合作,欢迎更多的伙伴加入中国载人航天合作的“朋友圈”,将中国空间站打造成全人类在外空共同的家,让外空成为促进人类共同福祉的新疆域。
  联合国/中国围绕中国空间站应用开展空间科学实验第一批入选项目清单
编辑:贾聪聪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0#
 sunsu888 发表于: 2019-6-12 20:52:58|只看该作者

17国9个项目入选中国空间站首批科学实验

源自:重庆日报
原文标题:17国9个项目入选中国空间站首批科学实验

  新华社维也纳6月12日电(记者:赵菲菲 王子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和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12日在维也纳联合宣布,来自17个国家的9个项目从42项申请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空间站科学实验首批入选项目。这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国际合作进入新阶段。
  这些项目来自瑞士、波兰、德国、意大利、挪威、法国、西班牙、荷兰、印度、俄罗斯、比利时、肯尼亚、日本、沙特阿拉伯、中国、墨西哥、秘鲁等17个国家的23个机构,包括政府机构和私营实体等。项目涉及的领域包括空间天文学、微重力流体物理与燃烧科学、地球科学、应用新技术、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等。
  中国常驻维也纳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代表、特命全权大使王群说,中国空间站国际合作生动诠释了多边主义,充分体现了开放包容,并始终致力于可持续发展,是推动构建外空命运共同体的鲜活写照。
  发布会上,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主任西莫内塔·迪皮波对中国政府向联合国会员国开放空间站表示高度赞赏,称中国的这一举措有力促进了载人航天国际合作,使更多国家有机会参与载人航天技术研究。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郝淳介绍说,下一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将在支持入选团队实施项目的同时,与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紧密合作,进一步完善并发布第二轮合作机会公告。
  去年5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和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联合发布合作机会公告,邀请世界各国利用未来的中国空间站开展舱内外搭载实验等合作。双方还共同成立了项目评估选拔委员会及国际评审专家组,制订了选拔工作计划和标准,主要围绕项目科学意义与工程可实现性进行评估。委员会经过两轮审议,最终确定了第一批9个项目。
  据介绍,中国空间站将在2022年前后完成建造,具备支持开展大规模多学科的空间科学研究、技术验证和空间应用的独特优势。

联合国/中国围绕中国空间站应用开展空间科学实验第一批入选项目清单
  1 中国空间站上的伽玛暴偏振探测仪
  研究领域:空间天文学
  申请国家:瑞士、波兰、德国、中国
  2 星云气体的光谱研究
  研究领域:空间天文学
  申请国家:印度、俄罗斯
  3 部分混相流体在微重力下的行为研究
  研究领域:微重力流体物理与燃烧
  申请国家:印度、比利时
  4 高性能微两相冷却系统的空间应用
  研究领域:微重力流体物理与燃烧
  申请国家:意大利、肯尼亚
  5 中红外地面观测平台
  研究领域:地球科学
  申请国家:墨西哥
  6 受涡流和声波影响的火焰不稳定性研究
  研究领域:微重力流体物理与燃烧
  申请国家:中国、日本
  7 用于空间应用的多结GaAs太阳能电池的开发
  研究领域:应用新技术
  申请国家:沙特
  8 太空肿瘤:来自个体内健康和肿瘤组织的3D类器
  官培养物由于空间条件导致的早期突变特征研究
  研究领域: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
  申请国家:挪威、法国、荷兰、比利时
  9 微重力对致病菌生长和生物膜产生的影响
  研究领域: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
  申请国家:秘鲁、西班牙
  资料源自:中国载人航天官方网站
29#
 摩天方 发表于: 2019-4-24 14:53:00|只看该作者

中国空间站16个科学实验柜进入初样研制

源自:中国新闻网
原文标题:中国空间站16个科学实验柜进入初样研制 类型多样功能强大

中科院空间应用中心集成技术中心主任王珂研究员向媒体介绍中国空间站科学实验柜研制相关情况。 孙自法 摄
  中新网北京4月24日电(记者:孙自法)今年的4月24日是第四个“中国航天日”,记者当天从承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研制建设的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中科院空间应用中心)获悉,将于2022年前后完成建造的中国空间站舱内配备有16个科学实验柜,用于开展航天医学、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微重力流体物理与燃烧科学、空间材料科学、微重力基础物理、航天新技术等研究方向的科学实验,以及独立载荷实验。目前,中国空间站科学实验柜基本进入初样研制阶段。
  中科院空间应用中心科研人员介绍说,中国空间站舱内16个科学实验柜具有类型多样、功能强大和技术先进等显著特点。
  类型多样方面,根据用途可以分为学科方向实验柜和共用支持实验柜。学科方向实验柜为空间科学与应用各学科方向的研究提供专门的研究条件,支持在轨实施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共用支持实验柜可根据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的共性应用需求,提供在轨实验精细操作、样品存储、高微重力实验、变重力实验比对、载荷装调与检测等功能。
  功能强大方面,每一个科学实验柜相当于一个综合性的领域实验室,可以支持开展单学科或多学科交叉的空间科学实验。科学实验柜内配置有专门的科学实验系统,其功能、实验条件、实验诊断设备已经设定(或设定一定的调整范围),适用于该学科方向的科学实验。利用这些科学实验柜开展实验时,可仅提供实验样品,或根据需要配备必要的实验单元,与实验柜的科学实验系统配合开展实验。此外,科学实验仪器设备可通过航天员操作实现在轨维修更换或升级换代。
  技术先进方面,中国空间站科学实验柜中,流体物理实验柜集成13种先进诊断技术,可实现多物理量同步检测,同时在国际上首次引入数字全息诊断技术。无容器材料实验柜高温可达3000℃,可实现金属、非金属等多种类样品凝固机理研究。高精度时频实验柜是国际上首次实现“氢钟+冷原子微波钟+光钟”组合的空间钟组,其日稳定度和不确定度达到10的负18次方量级,科研人员形象解释称,这一量级精度相当于该空间钟组高精度时频可达到30亿年误差不超过1秒。
  同时,中国空间站舱外还配备了暴露实验平台,以及多个标准载荷接口或大型载荷挂点,用于开展天文观测、地球观测、空间材料科学、空间生物学等多种类型的暴露实验或应用技术试验。
  根据计划部署,中国载人空间站将在2022年前后完成建造,利用空间站支持能力、微重力和辐射环境、航天员较长在轨驻留、天地往返等有利条件,中国空间站将开展大规模多学科的空间科学研究、空间技术验证和空间应用。
  中科院空间应用中心表示,作为中国航天史上迄今规模最大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平台,建成后的中国空间站将成为国家级太空实验室,也将全面开启中国空间科学研究与应用的新时代。 ●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8#
 文思泉涌 发表于: 2019-4-24 11:08:00|只看该作者

我国预计2020年进行空间站任务阶段首次飞行

源自:央视
  今天(24日),我国迎来第四个“中国航天日”。作为中国航天的重要盛会,每年的中国航天日都将发布一系列的重磅消息,今年更是在“逐梦航天,合作共赢”的主题下,打造了一个国际航天的交流平台。

逐梦航天 合作共赢
  在今年的中国航天日上,由中国和联合国共同举办了“航天助力可持续发展大会”,首次将各国航天发展需求与航天解决方案进行对接,从而更好地梳理航天技术及应用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贡献,为联合国外空司正在制定的空间2030议程提供支撑。
  同时进一步依托我国“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建设与应用,推动各国航天技术的应用和可持续发展。
△第四届中国航天日海报
  预计2020年进行空间站任务阶段首次飞行
  △视频:空间站研制建设进展
  在中国航天日期间,我国公布了空间站的最新进展。目前,空间站研制建设稳步推进,主要系统关键技术攻关已经完成。其中天和一号试验核心舱完成了初样阶段综合测试、真空热试验等大型试验,即将转入正样阶段。问天舱和梦天舱完成了初样舱体结构生产,正在开展总装工作。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完成了初样阶段研制工作。
△中国空间站模拟示意图
  除了相关设备的稳步推进,航天员系统也开展了长期载人飞行综合模拟验证、出舱活动水下验证等大型地面试验。第三批预备航天员选拔的初选工作已完成,舱外航天服正在进行飞行产品生产。
△“天和一号”核心舱实物图
  根据飞行任务规划,空间站工程分为关键技术验证,建造和运营分3个阶段实施,其中关键技术验证阶段安排了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天和一号试验核心舱、神舟飞船、天舟飞船等6次飞行任务;建造阶段安排了问天舱、梦天舱、神舟飞船、天舟飞船等6次飞行任务;空间站任务阶段的首次飞行──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预计于2020年上半年组织实施。

350余项活动打造国际盛会
  在今年中国航天日期间,将举办科学讲堂、航天展览等350余项活动。活动覆盖全国3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
  其中包括第二届中国航天大会,以及联合欧空局召开中欧对地观测研讨会,联合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公司召开中俄月球观测研讨会等多个国际性活动,呈现国际化的航天交流平台。(央视记者 崔霞 王世玉 李厦)
27#
 搜索浪漫 发表于: 2019-4-24 10:26:00|只看该作者

中国航天日大招!中国空间站技术细节首度公开

源自:央广网
  央广网4月24日消息(记者:徐凯悦 朱晓冲 李明)筑梦新时代载人航天,喜迎新中国七十华诞。2019年4月23日,中国载人航天庆祝2019年“中国航天日”主题活动在京隆重举行。

本次活动有哪些亮点呢?让小编带您走进现场看一看吧──

空间站研制进展大公开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自1992年立项实施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空间实验室四次飞行任务的完美收官,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全面迈入空间站时代。
  根据计划部署,我国将在2022年前后完成空间站建造,具备支持开展大规模多学科的空间科学研究、技术验证和空间应用的独特优势。

空间站科学实验项目征集活动
  2018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与联合国外空司联合开展了面向国际的中国空间站空间科学实验项目征集活动。
  为进一步发挥空间站“国家级太空实验室”的引领作用,周建平总设计师代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发布了《中国空间站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项目征集公告》,号召社会各界踊跃报名参加实验项目征集活动。
  2022年前后,我国载人空间站将完成建造,支持开展大规模多学科的空间科学研究、空间技术验证和空间应用。空间站舱内配备了科学实验柜,用于开展航天医学、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微重力流体物理与燃烧科学、空间材料科学、微重力基础物理、航天新技术等研究方向的科学实验,以及独立载荷实验。空间站舱外配备了暴露实验平台,以及多个标准载荷接口或大型载荷挂点,用于开展天文观测、地球观测、空间材料科学、空间生物学等多种类型的暴露实验或应用技术试验。
  本次特向国内公开征集上述领域科学项目,申报截止时间为2019年8月31日,相关要求请登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官网官微查阅《中国空间站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项目申报须知》、《中国空间站空间科学实验资源手册》和《中国空间站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项目建议书模版》。

“新时代载人航天”主题邮品惊艳亮相

  传承中华文化,实现飞天梦圆,让中华文字、中华情怀、中华信札在更远更广阔的天地传递,是载人航天和邮政文化建设的共同心愿。
  中国首飞航天员、航天英雄、太空邮局局长杨利伟与中国邮政集团北京市分公司徐茂君总经理共同启动2019年“家书载梦”航天科普书信文化活动,此次活动征集到的书信将以芯片形式搭载长征五号B火箭飞上太空。
  中国第一位女航天员刘洋和中国集邮总公司领导为“新时代载人航天”主题邮品揭开神秘的面纱,包括个性化邮票、纪念封、纪念邮折、珍藏册等。

《新时代载人航天》纪念封

《新时代载人航天》纪念邮折

  邮品以载人航天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为主线,从1999年神舟一号到2017年天舟一号任务均有体现,跨越过去、现在和将来,把载人航天的历史和载人航天成就通过中国邮票的方式展现,方寸之间的《新时代载人航天》主题邮品中的每一件作品、每一张邮票都是我国载人航天科技、精神和文化的名片。

  除此之外,中国载人航天新闻宣传中心在活动现场正式成立。中心将成为讲好新时代飞天故事,传承好新时代载人航天精神的重要平台。

  会场还现场视频连线云南和宁夏两个分会场,英雄航天员聂海胜和刘旺分别在云南曲靖和宁夏银川参加了青少年科普实践活动。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6#
 antibody 发表于: 2019-4-24 04:22:08|只看该作者

中国2020年上半年将实施空间站任务首次飞行

源自:科技日报
原文标题:中国2020年上半年将实施空间站任务首次飞行

  科技日报北京4月23日电(记者:付毅飞)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23日在京透露,我国空间站任务阶段的首次飞行──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预计于2020年上半年组织实施。
  周建平在当日举行的中国载人航天庆祝2019年“中国航天日”主题活动中介绍,中国空间站研制建设目前稳步推进,主要系统关键技术攻关已经完成,各系统正在按计划开展初样、正(试)样研制及试验。
  据介绍,中国空间站基本构型包括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Ⅰ和梦天实验舱Ⅱ,每个舱段规模20吨级。其中,天和一号试验核心舱完成了初样阶段综合测试、真空热试验等大型试验,即将转入正样阶段。问天舱和梦天舱完成了初样舱体结构生产,正在开展总装工作。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完成了初样阶段研制工作,目前正在进行飞行产品生产和YF-77发动机可靠性增长试验。
  航天员系统开展了长期载人飞行综合模拟验证、出舱活动水下验证等大型地面试验。第三批预备航天员选拔的初选工作已完成,舱外航天服正在进行飞行产品生产。
  空间应用系统已基本完成空间站载荷项目方案研制工作,航天医学、航天技术等应用领域正在按计划开展研制工作。
  周建平说,根据飞行任务规划,空间站工程分为关键技术验证、建造和运营3个阶段实施。其中关键技术验证阶段安排了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天和一号试验核心舱、神舟飞船、天舟飞船等6次飞行任务;建造阶段安排了问天舱、梦天舱、神舟飞船、天舟飞船等6次飞行任务。空间站在轨运行期间,将由神舟载人飞船提供乘员运输,由天舟货运飞船提供补给支持。
25#
 帮5买 发表于: 2019-4-24 01:45:55|只看该作者

中国空间站任务将于2020年首飞 2022年前后建成

源自:环球网
  人民网北京4月23日电(赵竹青)23日,中国载人航天庆祝2019年“中国航天日”主题活动在京举行。记者在活动现场了解到,目前,我国空间站研制建设稳步推进,主要系统关键技术攻关已经完成,各系统正在按计划开展初样、正(试)样研制及试验。空间站任务阶段的首次飞行──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预计于2020年上半年组织实施。
  目前,天和一号试验核心舱完成了初样阶段综合测试、真空热试验等大型试验,即将转入正样阶段。问天舱和梦天舱完成了初样舱体结构生产,正在开展总装工作。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完成了初样阶段研制工作,目前正在进行飞行产品生产和YF-77发动机可靠性增长试验。其他如航天员系统、空间应用系统等工作也在有序推进中。
  根据飞行任务规划,空间站在轨建造任务将在2022年前后完成。空间站工程分为关键技术验证,建造和运营3个阶段实施,其中关键技术验证阶段安排了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天和一号试验核心舱、神舟飞船、天舟飞船等6次飞行任务;建造阶段安排了问天舱、梦天舱、神舟飞船、天舟飞船等6次飞行任务;空间站任务阶段的首次飞行──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预计于2020年上半年组织实施。
  中国空间站命名为“天宫”,通过交会对接和转位组装构成空间站本体。其基本构型包括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Ⅰ和梦天实验舱Ⅱ,每个舱段规模20吨级。空间站在轨运行期间,由神舟载人飞船提供乘员运输,由天舟货运飞船提供补给支持。空间站设计寿命10年,可根据需要,通过维护维修进一步延长寿命。额定乘员3人,乘组轮换期间短期可达6人。
  天和舱用于空间站的统一管理和控制以及航天员生活,有3个对接口和2个停泊口。停泊口用于问天舱、梦天舱与天和舱组装形成空间站组合体;对接口用于神舟飞船、天舟飞船及其他飞行器访问空间站。同时,空间站规划了密封舱内的空间实验柜、舱外暴露实验平台以及共轨飞行的巡天光学舱,支持在轨实施空间天文、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材料科学等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与应用项目。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4#
 搜索浪漫 发表于: 2019-4-24 01:45:47|只看该作者

中国空间站面向社会征集科学和技术试验项目

源自:环球网
  人民网北京4月23日电(赵竹青)23日,中国载人航天庆祝2019年“中国航天日”主题活动在京举行。当天,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代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发布了《中国空间站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项目征集公告》,正式面向国内征集空间站实验项目,号召社会各界踊跃报名参加。
  根据规划,2022年前后,我国载人空间站将完成建造,支持开展大规模多学科的空间科学研究、空间技术验证和空间应用。
  空间站舱内配备了科学实验柜,用于开展航天医学、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微重力流体物理与燃烧科学、空间材料科学、微重力基础物理、航天新技术等研究方向的科学实验,以及独立载荷实验。
  空间站舱外配备了暴露实验平台,以及多个标准载荷接口或大型载荷挂点,用于开展天文观测、地球观测、空间材料科学、空间生物学等多种类型的暴露实验或应用技术试验。
  据了解,2018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与联合国外空司联合开展了面向国际的中国空间站空间科学实验项目征集活动。为进一步发挥空间站“国家级太空实验室”的引领作用,本次活动中正式启动了面向国内的公开征集工作。项目申报截止时间为2019年8月31日,相关具体要求已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官网发布。
23#
 antibody 发表于: 2019-4-23 17:37:59|只看该作者

航天日前夕 中国公布空间站最新进展

源自:环球网
原文标题:重磅!航天日前夕中国公布空间站最新进展

  [环球时报-环球网
⊙记者:刘扬]2019年4月24日是第四个中国航天日,中国载人航天庆祝2019年“中国航天日”主题活动23日在京举行。在本次活动上,聚齐了中国载人航天界的众多大咖,中国官方还首次重磅发布了中国空间站的最新研制进展。

  作为我国航天领域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国家重大工程,载人航天工程实施至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目前,已成功发射12艘飞船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共将11位航天员14人次送入太空并安全返回,实现了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空间出舱到交会对接、从单船飞行到组合体稳定运行、从航天员短期飞行到中期驻留等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随着2017年4月空间实验室阶段规划的四次飞行任务全面完成,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任务取得全面胜利,工程全面迈进“空间站时代”。
  当天现场播放的载人航天宣传片首次集中介绍了中国空间站项目相关的各大系统的最新进展。据介绍,目前,空间站研制建设稳步推进,主要系统关键技术攻关已经完成,各系统正在按计划开展初样、正(试)样研制及试验。其中天和一号试验核心舱完成了初样阶段综合测试、真空热试验等大型试验,即将转入正样阶段。问天舱和梦天舱完成了初样舱体结构生产,正在开展总装工作。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完成了初样阶段研制工作,目前正在进行飞行产品生产和YF-77发动机可靠性增长试验。
  除了相关设备的稳步推进,航天员系统也开展了长期载人飞行综合模拟验证、出舱活动水下验证等大型地面试验。第三批预备航天员选拔的初选工作已完成,舱外航天服正在进行飞行产品生产。空间应用系统已基本完成空间站载荷项目方案研制工作,航天医学、航天技术等应用领域正在按计划开展研制工作。
  据了解,神舟飞船、天舟飞船以及长征二号F、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正在进行正(试)样产品组批生产。着陆场系统开展了总体方案设计和科研项目规划编制。巡天光学舱平台和多功能光学设施一体化方案设计工作基本完成。酒泉发射场、文昌发射场、测控通信等系统按计划启动实施了设施设备改造相关工作。
  根据飞行任务规划,空间站工程分为关键技术验证,建造和运营分3个阶段实施,其中关键技术验证阶段安排了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天和一号试验核心舱、神舟飞船、天舟飞船等6次飞行任务;建造阶段安排了问天舱、梦天舱、神舟飞船、天舟飞船等6次飞行任务;空间站任务阶段的首次飞行──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预计于2020年上半年组织实施。2019年3月27日,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重大专项领导小组(一组)第十九次会议暨载人航天工程第五十九次总指挥总师联席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审议明确了空间站在轨建造规划计划和工程2019-2020年度主要工作,要求工程全线确保2022年前后圆满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任务。
  中国空间站命名为“天宫”,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总体方案优化,通过交会对接和转位组装构成空间站本体。其基本构型包括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Ⅰ和梦天实验舱Ⅱ,每个舱段规模20吨级。空间站在轨运行期间,由神舟载人飞船提供乘员运输,由天舟货运飞船提供补给支持。空间站设计寿命10年,可根据需要,通过维护维修进一步延长寿命。额定乘员3人,乘组轮换期间短期可达6人。
  天和舱用于空间站的统一管理和控制以及航天员生活,有3个对接口和2个停泊口。停泊口用于问天舱、梦天舱与天和舱组装形成空间站组合体;对接口用于神舟飞船、天舟飞船及其他飞行器访问空间站。同时,空间站规划了密封舱内的空间实验柜、舱外暴露实验平台以及共轨飞行的巡天光学舱,支持在轨实施空间天文、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材料科学等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与应用项目。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1 18:37, Processed in 0.109201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