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孤光一点|查看: 7212|回复: 33
[科学家

他是“中国氢 弹之父”,他的名字曾绝密28年,他叫于敏

 [复制链接]
14#
 闪亮山 发表于: 2018-10-26 10:08:05|只看该作者

【弘扬伟大民族精神】于敏:把微薄力量融入祖国强盛中

源自:央视
原文标题:【弘扬伟大民族精神】于敏:把微薄力量融入祖国强盛中

  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核武器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领军人物、中科院院士于敏被授予了中国科技领域的最高荣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6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只要国家需要,于敏都欣然从命,并不断在新的领域取得突破。于敏说,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人生足矣!
  时间回到50多年前。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作为核弹家族的一员,原子弹,中国有了。但是国际上真正意义上的战略核武器都是指威力更大的氢 弹,氢 弹成为新中国核弹家族亟待补充的重要一员。当时正在中国近代物理所进行理论研究的于敏,接受了一项国家重任,在重重技术封锁的国际环境中,从零开始研制氢 弹。
于敏:氢 弹既有工程问题,又有技术问题,又有科学问题。是三者都有的一种尖端技术,所以要学的东西很多,我不懂的东西很多。国家需要我,我一定全力以赴。
  于敏很快扎进去掌握了氢 弹的相关知识。一年后,于敏根据上级指示调入核武器研究院,带领部分同事去上海出差,利用那里的计算机集中力量攻克氢 弹原理。他带领大家选择出了三个最有可能实现突破的模型进行验证。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杜祥琬:有一天就很有趣呢,他就说这个物理量不对了。我们去查了查没有错误啊,逻辑上、指令上有没有错误,查也没有错误。就这么追。最后发现了一个晶体管坏了,把这个晶体管一换全部这问题就解决了。
  于敏洞察入微的能力对氢 弹模型最终的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三个月的紧张测算,一个无可挑剔的运算结果出现了。这三个月,也成为中国氢 弹史上最著名的“百日会战”,载入史册。
1967年6月17日,我国成功地空投爆炸了第一颗氢 弹,爆炸威力同于敏计算的结果完全一致。试验成功的这一刻,于敏并没有在现场,而是在北京守候在电话旁,他早已成竹在胸。
  于敏:我这个人不大流泪,也没有彻夜不眠,回去就睡觉了,睡得很踏实。
  从突破原子弹到突破氢 弹,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前苏联用了6年零3个月,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法国用了8年零6个月,我国仅用了2年零8个月,成为世界上研制出氢 弹速度最快的国家。
  在于敏的床头,我们能看到他摆放整齐的各类专业书籍和他最爱看的三国演义。诸葛亮的名句: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成为了他一生的座右铭。
  于敏:我觉得作为一个科研人员,这个淡泊名利就是自己完全遵守科学的规律,科学的这个态度,这个不会被物欲所惑,外面有什么物欲,不要被它所迷惑,不为权势所屈。
13#
 远方的雁 发表于: 2015-1-10 08:47:0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中国氢弹之父获得最高科技奖 曾隐姓埋名30年

  “中国氢 弹之父获得最高科技奖”,9日,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颁发给了氢 弹功勋于敏的消息迅速引起国际媒体关注。曾“隐身”近30年、创造中国氢 弹传奇的于敏有怎样的贡献?中国此时为他颁发最高科技奖项意味着什么?种种解读显示了媒体的浓厚兴趣。
  据德国全球新闻网9日报道,中共中央、国务院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88岁高龄的核物理学家、“中国氢 弹之父”于敏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亲自为于敏颁奖。报道称,这一奖项奖金高达500万元人民币,接近诺贝尔奖的奖金。韩联社称,中国授予氢 弹开发科学家国家最高科学奖,以奖励他对中国核武发展、尖端武器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去年的国家最高科技奖授予另一名核武开发元老程开甲和中科院元老、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张存浩院士。韩国《东亚日报》在此前的报道中感叹,韩国也有“韩国科学奖”,2013年开始这一奖项的奖金从5000万韩元(1000韩元约合5.6元人民币)削减为3000万韩元,与科学界新兴强者中国的最高科技奖奖金相差甚远。法新社9日称,氢 弹高度涉密,于敏虽功勋卓著,却不得不隐姓埋名30年,直到1988年他的名字才“解密”。
  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高级研究员杨承军教授9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于敏院士是我国核技术、核武器的创始人和奠基人之一。在氢 弹武器的技术突破和实现武器化的科研中,于敏院士提出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 弹物理设计方案;在核武器小型化的科研中,于敏院士突破了多个关键技术难题,为我国第二代核武器研制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在我国中子弹的研究中,于敏院士提出总体设计指标和主攻方向。在确定我国核武器发展战略的论证中,他向党中央提出的“加快核试验进程”建议得到积极采纳,为我国争取到在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前的战略主动。杨承军表示,中国之所以有今天这样的国际地位,与我们拥有核武器息息相关,离不开像钱学森、于敏这些科学泰斗的毕生奉献。
  就媒体上广为流传的“世界上只有两种氢 弹,一种是美国氢 弹,一种是于敏构型的氢 弹”,杨承军认为,中国的氢 弹和美国的氢 弹在杀伤破坏机理上没有本质区别,只是在研制方法、制造工艺和管理及使用上有所不同。德国中国问题学者夫罗里扬9日对《环球时报》表示,核弹、GDP世界排名第二等硬指标,显示出中国的强大国力。对“氢 弹之父”授予最高科技奖,是中国“科技兴国”战略的体现。中国正从“制造大国”提升为“创新大国”,需要更多卓越的科技人才。
  事实上,许多拥核国家都以极高礼遇对待核武功勋。如苏联核物理领军人物库尔恰托夫曾3次获“苏联劳动英雄”称号和列宁奖章、斯大林奖章。1960年,库尔恰托夫去世后,苏联将国家原子能研究所以他的名字命名。现在,库尔恰托夫奖章用于奖励俄核物理领域的杰出人士,他的雕像和以他命名的街道、学校遍布全俄各地。美国“氢 弹之父”特勒生前也极受美国政府优待。美国“斯坦福新闻”网站称,特勒本是匈牙利人,在德国接受教育,于1935年移居美国。他早在1958年就曾获得爱因斯坦奖,获得1.5万美元奖金,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2003年临终前,时任总统的小布什授予特勒美国公民的最高奖项总统自由奖章。【环球时报驻俄罗斯、韩国、德国特派特约记者 谢亚宏 王刚 青木 环球时报记者 王跃西 刘皓然】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2#
 天朝明志 发表于: 2015-1-10 07:47:00|只看该作者

“氢弹之父”于敏独领最高科学技术奖

源自:新京报
⊙记者:张婷 金煜

“氢弹之父”于敏  1420828909_0ymIIj.jpg  保存到相册

  (记者:金煜)昨日上午,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科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中国“氢 弹之父”于敏院士获最高科学技术奖。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于敏颁发奖励证书,并同他热情握手,表示祝贺。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于2000年设立,是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每年获奖者不超过两名,奖金金额为500万元人民币。截至2014年,共有25位杰出科学工作者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规定,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会评审、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定和科技部审核,国务院批准并报请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授予于敏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务院批准,授予“网络计算的模式及基础理论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授予“哺乳动物多能性干细胞的建立与调控机制研究”等45项成果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授予“甲醇制取低碳烯烃(DMTO)技术”等3项成果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授予“水稻籼粳杂种优势利用相关基因挖掘与新品种培育”等67项成果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授予“天河一号高效能计算机系统”等3项成果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授予“我国首次对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有效防控及集成创新性研究”等26项成果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授予“工业工程振动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173项成果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授予若列斯·伊万诺维奇·阿尔费罗夫等7名外国专家和美国得州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盘点
  1. 奖项总数略增结构优化
  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授奖318项成果、8位科技专家和1个外国组织。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4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70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02项。
  三大奖项总数比2013年增加5项,但比2012年减少了12项,比2011年减少了56项。
  和2013年相比,2014年自然科学和技术发明类的奖项有所减少,技术进步奖项比2013年多了14项,但比2012年减少了10项,比2011年减少了81项。
  国家科技部奖励办方面表示,优化奖励结构、减少奖励数量,是为了突出鼓励自主创新成果和重大的发明创造。

  2. 环保领域成果迅速增长
  信息、能源和化工领域是我国重点应用科研领域。在颁奖大会上,这些领域的表现依然强劲。“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和“透明计算”的研究,分别获得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和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有些基础研究因取得国际前沿成果而获奖,如曾被评为2009年世界十大医学突破之一的中科院动物所诱导性多能干细胞方面的研究为之带来了自然科学技术二等奖。
  另一方面,和民生息息相关的一些研究也开始崛起。如科技部奖励办方面表示,环保领域的成果迅速增长,今年环保领域的推荐项目和评审通过项目,数量比去年翻了一番,特别是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8个推荐项目中评审通过了4项,反映出科技界对环境质量问题的关注和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3. “云计算”拔头筹终结空缺
  2000年以来,关注原创和基础研究的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有9年处于空缺状态,昨日颁奖大会上,“网络计算的模式及基础理论研究”这一成果终结了这一“空缺”。
  该研究由清华大学、中南大学张尧学团队所做。新京报记者查看历年来自然科学一等奖的获奖项目,发现其分布物理、化学、地理、考古、气候等领域,也曾有授予数学和计算领域研究,但真正授予网络计算和计算机科学的,昨日却是第一次。
  项目由中南大学校长,清华大学兼任教授张尧学团队所做。“我感觉很幸运,我觉得比我做得好的人多的是。”昨晚,张尧学对新京报记者说。
  科技部表示,张尧学团队“透明计算”概念的提出,突破了传统操作系统的限制,对于解决操作系统长期受制于人的问题、保障国家信息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简单理解,其所做的研究,就是将计算机操作系统放在云里,用户连上云端后,可以直接选择操作系统的各类服务。
  有媒体称,这是我国首次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先于云计算、包含云计算”的网络计算模式──“透明计算”,也是首个中国人推动的计算机技术。新京报记者 金煜

人物
  于敏:从“土专家”到“氢 弹之父”
  昨日,89岁的于敏坐在轮椅上领取了习近平主席授予的证书,但从老人的眼神看出,这位老科学家的精神仍然矍铄。
  于敏是谁?著名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中国氢 弹之父”、“国产土专家一号”……于敏身上的头衔很多,在他昨日获得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之前,他的名字并不广为人知。甚至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由于从事氢 弹研究,他的名字和身份都成为秘密。就连于敏的爱人孙玉芹都曾感慨:“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的。”

  氢 弹研制立“首功”
  于敏出生于1926年8月,天津宁河人。他父亲当时是天津的一位小职员。他在天津耀华中学念高中时,就以门门功课第一的成绩闻名全校。1944年,于敏考进了北大工学院机电系。1946年,出于对理论研究的热爱,于敏转到理学院物理系,并将自己的专业方向定为理论物理。
  从北大物理系毕业后不久,他被慧眼识才的钱三强、彭桓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5岁的于敏开始了他的科研生涯。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1993年改称院士),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现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
  1957年,以朝永振一郎(后获诺贝尔物理奖)为团长的日本原子核物理和场论方面的访华代表团来华访问,年轻的于敏参加了接待。于敏的才华给对方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回国后,发表文章称于敏为中国的“国产土专家一号”。诺贝尔奖得主、核物理学家玻尔访华时,也称赞于敏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
  在研制氢 弹之前,他的研究兴趣一直在原子核理论研究。1961年,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于敏谈话,要求他“转行”,参与氢 弹原理研究。于敏答应了:“国家需要我,我一定全力以赴。”
  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氢 弹──这一具有更强大威慑力的核武器,成为我国核武器研制要攻克的下一座“堡垒”。
  于敏率领氢 弹研制团队埋头于堆积如山的计算机纸带,做密集的报告,最终发现了氢 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经过著名的“百日会战”,于敏率领的团队实现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 弹物理设计方案,并定型为中国第一代核武器。
  曾有核武器专家指出,世界上仅有两种氢 弹构型,一种是美国的T-U构型,另一种就是于敏构型。而于敏构型比美国T-U构型设计更加巧妙,首爆氢 弹体积比美国要小。
  我国核科学事业的重要开拓者、资深院士朱光亚曾表示,于敏在突破氢 弹技术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一作用被一起参与研究的同事们直接评价为氢 弹的“首功”。

  “他获奖当之无愧”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 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3个月,前苏联用了6年3个月,英国用了4年7个月,法国用了8年6个月。而中国人只用了2年8个月的时间,于敏率领的团队创造了研制氢 弹的世界纪录。
  中国工程院院士、副院长杜祥琬曾与于敏共事多年,全程参与了氢 弹的研制,他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透露:“实际上,早在1966年12月28日,我们和于敏在罗布泊进行的‘氢 弹原理试验’成功,就标志着我们已经掌握了氢 弹的所有特征。”如果以这个时间计算,我们在实现原子弹爆炸后,掌握氢 弹技术仅用了两年零两个月的时间。
  1960年到1964年,中科院院士、理论物理学家何祚庥曾经和于敏院士在轻核理论组共事,并结下了半个多世纪的友谊。何祚庥说,于敏的工作奠定了氢 弹理论的一切基础,“包括后来核武器小型化的发展,都建立在于敏的理论基础研究上。”
  “我祝贺他,他获得大奖当之无愧。”何祚庥说。
  杜祥琬向新京报记者回忆道,于敏的脑子极快。1966年在上海做氢 弹理论实验,计算机不断吐出纸带,上面记录着氢 弹每个时间、空间点的变化。于敏一眼就发现从某个点开始,纸带上的数据出了问题。“这需要很高的物理理论基础才能做到。说明于老的理论功底极好,脑子极为敏捷。”

  爱看京剧喜欢诸葛亮
  大物理学家之外的于敏,还是一位喜欢中国历史、古典文学和京剧的老人。
  于敏的儿子于辛说,父亲业余时间很喜欢读书。《三国演义》、《红楼梦》更是一读再读。“父亲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是诸葛亮和岳飞。诸葛亮的‘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是父亲的座右铭。”
  杜祥琬也回忆说,于敏从年轻时代起就喜欢看书,“物理方面的专业书就不用说了。文学类的书他也特别爱看。尤其喜欢诸葛亮。以前一起开会时能把《出师表》从头到尾背下来。”
  何祚庥回忆说,当年于敏率领的工作组还很能苦中作乐,因为都喜欢看京剧,但京剧票买不到,邓稼先、于敏和他三人常常从郊区赶到人民剧场等退票,“现在京剧没人看了,那个时候红得不得了,我们的经验就是跑到门口去等退票,一定会有的。”
  诸葛亮,是于敏老先生心中的完人,那句“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常被老先生提起。而在报效祖国之外的于敏,有诸多憾事。于敏最常念叨的,就是两年前因心脏病去世的爱人孙玉芹女士。在媒体的采访镜头里,老先生感叹:“常常睹物思情啊”。说完,是长长的沉默,接着又叹了一口气。“惟将终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于敏念叨着元稹的这两句诗,要送给离去的爱人。
  杜祥琬回忆道:于老跟爱人感情很好,以前工作忙,经常出差,家里大小事情于敏都交给爱人。“老孙(指于敏爱人孙玉芹女士)永远把一家老小照顾得好好的。”
  “我们那时候经常出去开讨论会。我们叫‘鸣放会’,因为大鸣大放。谁有想法都可以说。前面挂一个小黑板,谁都可以去写。于敏也是个开放的领导嘛。”杜祥琬回忆起一起工作的情景,不由自主地笑起来。新京报记者 张婷 金煜

  今天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入了关键时期。我们既要在较短时间内走完发达国家上百年走过的工业化道路,又要在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迎头赶上。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既要保持中高速增长,又要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必须依靠创新支撑。
  ──李克强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的讲话
11#
 天朝明志 发表于: 2015-1-10 02:47:00|只看该作者

氢弹元勋于敏:打心眼里赞成彻底销毁核武器

源自:京华时报

  习近平向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于敏颁奖。新华社发
  氢 弹元勋于敏获最高科学技术奖
  获得500万元奖金 曾为核武器研究“隐身”30年
  昨天上午,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共318项成果、8位科技专家和1个外国组织获奖,其中著名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于敏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主席习近平为其颁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每人奖金500万元。此外,今年北京获奖数占国家科技奖总数的三成。
  京华时报记者潘珊菊新华社央视

■ 最高奖项
工作中他是氢 弹首功之臣

  昨天,著名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于敏院士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于敏颁发获奖证书。于敏坐在轮椅上,华发稀疏,一脸属于老科学家的谦逊与纯粹。
  于敏是我国自主培养的杰出核物理学家,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防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等十几项重大奖项的于敏,曾经为了我国的核武器研究而“隐身”长达30年,其事迹一直鲜见于报端。
  为加快氢 弹突破,1961年,于敏被国家选派参加氢 弹理论预先研究。于敏当时正处在重大成果突破的关键时刻。“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于敏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分配。以我国当时的条件,想快速突破氢 弹困难重重。于敏领导下的工作组人手一把计算尺,废寝忘食地计算,一篇又一篇论文交到了钱三强手里。
  经过多年潜心研究,一次次陷入困境又一次次突出重围,经历了我国核武器研究史上著名的“百日会战”后,于敏带领的科研队伍终于实现了氢 弹原理的重大突破──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 弹在中国西部地区上空爆炸成功,研究过程用时之短,创造了世界纪录。
  诺贝尔奖得主、核物理学家玻尔称于敏是“中国的氢 弹之父”。朱光亚院士评价称,在突破氢 弹技术途径的过程中,“于敏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一作用被一同参与研究的同事们直接评价为氢 弹的“首功”。
  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于敏几乎是惟一未曾留学的,但这并不妨碍他站到世界科技巅峰。1957年,日本原子核物理和场论方面的访华代表团来华访问,称于敏为中国的“国产土专家一号”。彭桓武院士说:“于敏的工作完全是靠自己,没有老师,因为国内当时没人熟悉原子核理论,他是开创性的。”钱三强称,于敏的工作“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

理念上他赞成禁止核武器
  于敏说,自己是个和平主义者。正是因为怀抱着对和平的强烈渴望,才让他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默默无闻的核武器研发。
  “我打心眼里赞成核武器最好都彻底销毁、完全禁止。可是,在(上世纪)50年代,核大国几次威胁要使用核武器打我们,你要想不受欺负的话,就不能没有核武器。”于敏说,但我国的核武器是属于战略防御性质,完全是为了自卫。
  “我想,核武器最终会被销毁。”于敏坚信,当全球战略多极化、霸权主义没有实战余地的时候,和平发展将真正成为现实。
  于敏不仅以其学术贡献令后辈们高山仰止,更以平和善良的性格赢得了爱戴。一位昔日老同事透露,平易近人的于敏私下里被同事和晚辈们亲切地称为“老于”“于老爷子”。和于敏一起工作过多年的郑绍唐研究员说,单位的晚辈们都特别喜欢向于敏请教,因为他从来没有“怎么连这个都不懂”的苛责,有的只是悉心的指导,有时为了给后辈演示得更清楚,在病床上的他,一个推导过程就能写好几页。曾幽默地自嘲为“硬件老化了,软件也过期了”的于敏,在学生蓝可看来,“脑子永远只有20多岁”。
  儿子于辛说,父亲最崇拜的历史人物是诸葛亮和岳飞。诸葛亮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是他座右铭,他也从小就教育子女“只有淡泊名利、潜心做事,才能有所成”。而父亲教会孙子的第一首诗词,就是岳飞的《满江红》。
  目前,88岁高龄的于敏仍是单位的重要顾问。每每遇到难题或重大决策时,“于老爷子”就要被请出山,以他平生所学,继续为祖国的核物理事业提供宝贵的咨询和建议。

■ 于老点滴
  1
  于敏在抗战期间的沦陷区度过青少年时代,靠同学父亲的资助,他考取了北京大学工学院,条件是毕业后到资助者公司就职。大二时,凭着对物理的热爱,于敏辞谢资助,转至理学院物理系,靠吃窝头就咸菜完成学业。
  2
  直到1988年,于敏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的岗位上正式退下来,他的名字才不再是绝密。名字解禁后,于敏才有机会第一次出国,走走转转。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于敏排在专家名单第一位。
  3
  于敏将精力全投入到了中国的核武器研究中,心中始终抱着对家人的亏欠。两年前,于敏的妻子突发心脏病去世,这成了于敏心中最大的遗憾。于敏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说,妻子很喜欢旅游,但因为不放心他的身体,只能在家照顾他,时间都花在于敏身上。于敏将对妻子的感情凝聚在了一句诗中:报答平生未展眉。
  4
  从原子弹到氢 弹,各国突破原理试验用时多年,主要原因是计算繁复。我国当时仅有一台每秒万次的电子管计算机,95%的时间分配给原子弹计算。于敏领导的工作组只能人手一把计算尺,废寝忘食地计算。
  一图看懂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拿最高科技奖有何基本要求?
  获奖者必须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有几人拿过最高科技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于2000年设立,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至今已有25位著名科学家获此殊荣。
  获奖者集中在什么年龄层?
  25名获奖者平均年龄在82.5岁。历年获奖者中最年长者为去年获奖的95岁两弹元勋程开甲。年龄最小者为2001年获奖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创始人王选,获奖时仅64岁,去世时享年仅70岁。
  获奖者有女性吗?
  略显遗憾的是,最高科技奖获奖者目前为止全部是男性,无一女性。
  于敏是首位单独获奖者吗?
  不是,2002年高性能计算机领域专家金怡濂和2006年小麦遗传育种专家李振声也曾单独获奖。另外,2004年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曾出现空缺。
  拿奖的必须是院士吗?
  没有这方面的规定,但25名获奖者都是院士身份。其中两院院士有4名,他们是郑哲敏、师昌绪、闵恩泽、王选;中科院院士有1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有7名。
  获奖者有领域限定吗?
  没有,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目前涉及领域包括军工、数学、农业、医学、气象、航天、计算机、汉字印刷等,其中,获得“两弹一星”功勋的科技工作者共有3人,包括今年获奖的于敏。
  京华时报制图吴垚
⊙奖项

  北京获奖总数三年均超三成
  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授奖318项成果、8位科技专家和1个外国组织。国家自然科学奖授奖项目46项。
  北京共有82个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包括特等奖一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75项,占全国通用项目获奖总数的32.3%。2012-2014年,北京获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总数连续三年超三成。
⊙亮点最年轻获奖者35岁

  今年获奖项目主要完成人平均年龄为47.3岁。最年轻的第一完成人是获得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检修公司王进,仅35岁。
  项目研究最长39年
  今年获奖项目中,从立项到结题平均时间为10.7年,其中自然奖为12.2年,发明奖为10.2年,进步奖为10.4年。研究时间最长的是自然奖二等奖项目“中国两栖动物系统学研究”,历时39年。
  最热门项目
  环保
  今年环保领域的推荐项目和评审通过项目数量比去年翻了一番。特别是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8个推荐项目,评审通过4项。
原文标题:氢 弹元勋于敏获最高科学技术奖)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0#
 远方的雁 发表于: 2015-1-9 13:07:00|只看该作者

于敏构型氢弹世界独创 全靠自己没老师

资料图:于敏
  2014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今天在京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于敏独得该年度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于敏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我国核武器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杰出领军人物之一。他在中国氢 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1965年10月,在于敏的亲自组织和部署下,氢 弹理论得以突破。据称,目前全世界只有两种氢 弹构型,美国的T-U构型和中国的于敏构型。
  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于敏几乎是惟一一个未曾留过学的人,但是这并没有妨碍他站到世界科技的巅峰。彭桓武院士说:“于敏的工作完全是靠自己,没有老师,因为国内当时没有人熟悉原子核理论,他是开创性的。”钱三强称,于敏的工作“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
  “我想,核武器最终会被销毁。”于敏坚信,当全球战略多极化,霸权主义没有实战余地的时候
原文标题:于敏构型氢 弹世界独创 从未留学全靠自己没老师
9#
 小姑凉可爱 发表于: 2015-1-9 12:47:00|只看该作者

于敏获国家最高科技奖 曾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源自:新京报
  新京报快讯(记者:张婷)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1月9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两弹一星”功勋、中国“氢 弹之父”于敏院士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为他颁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于2000年设立,报请国家主席签署并颁发证书和奖金,得主每人奖金500万元人民币。据公开资料统计,2000年至2013年,共有24位杰出科学工作者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于敏院士是获此殊荣的第25位科学家。

氢 弹研制立“首功”
  于敏院士出生于1926年8月,天津宁河人,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他于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1993年改称院士),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现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
  从事氢 弹的研究,是于敏一生中的重大转折,于敏说他最初的研究兴趣在理论物理。1961年他被国家选派参加氢 弹理论研究。于敏在回忆自己的“转行”心路历程时说到,“中华民族不欺负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负,核武器是一种保障手段,这种民族情感是我的精神动力。”
  在氢 弹突破中,于敏组织团队实现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 弹物理设计方案,并定型为中国第一代核武器。在核武器发展战略中,他曾与邓稼先联合提出“加快核试验进程”建议,促进我国在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前提早规划,为我国提升核武器水平赢得了重要的十年时间。
  朱光亚院士曾表示,于敏在突破氢 弹技术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一作用被一起参与研究的同事们直接评价为氢 弹的“首功”。
  1999年9月,于敏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他在获奖发言中总结道,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 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3个月,前苏联用了6年3个月,英国用了4年7个月,法国用了8年6个月。而中国人只用了2年8个月的时间,创造了研制氢 弹的世界纪录。

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大物理学家之外的于敏,还是一位喜欢中国历史、古典文学和京剧的老人。
  于敏的儿子于辛说,父亲业余时间很喜欢读书。于敏最喜欢读的书有《资治通鉴》、《史记》、《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等。一有时间,他还会去看上一次从小就爱看的京剧。
  “父亲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是诸葛亮和岳飞。他教我背的第一首诗就是岳飞的《满江红》。诸葛亮的‘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是父亲的座右铭。”
  于敏的学生蓝可也回忆说,出现在媒体中对于敏的描述多来自于老同事的回忆,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于敏极少自己“抛头露面”,但他对学生的指导却亲力亲为。
  “在我攻读博士的三年间,只要于老师在北京,每周都跟我讨论课业。他研究繁忙,身体也欠佳,但讨论都是从上午九点一直持续到下午两三点。对于重要的物理量他会一个一个追问。”
原文标题:“氢 弹之父”于敏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8#
 天朝明志 发表于: 2015-1-9 10:47:00|只看该作者

两弹一星功勋于敏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源自:中国新闻网
资料图:于敏
  中新网北京1月9日电(记者:张素)中共中央、国务院1月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著名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于敏院士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为他颁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每人奖金500万元人民币,此前已有24位著名科学家先后获此殊荣。
  于敏院士生于1926年8月,天津宁河人,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历任二机部九院理论部副主任、九院副院长、核工业总公司科技委副主任等职。现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
  他于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院士),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上世纪50年代,于敏率先在国内开展原子核物理理论研究,与合作者找出原子核相干结构模型,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物理的空白。他曾与北京大学杨立铭教授编辑出版中国第一部原子核理论专著《原子核理论讲义》。他还是中国惯性约束聚变和X光激光领域理论研究的开拓者。
  于敏不仅是核物理学家,也是中国核武器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杰出领军人物之一,他在核武器理论研究和设计方面屡有突破。
  在氢 弹突破中,于敏组织攻克实现氢 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形成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 弹物理设计方案,带领科研队伍完成了核装置的理论设计,并定型为中国第一代核武器。“氢 弹突破和武器化”项目获198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在核武器小型化方面,于敏领导突破了一系列关键问题,为中国第二代核武器研制奠定可靠基础,该项工作获198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在中子弹突破中,于敏作为主要领导人和参加者,提出了中子弹的设计指标、明确了中子弹探索的主攻方向,指出了某些关键技术问题和难点,该项工作获198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在核武器基础理论发展中,于敏揭示了武器核反应内爆过程的运动规律,解决了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及弛豫过程,辐射波与冲击波的传播规律等一系列基础问题。他参与的“原子弹氢 弹设计原理中的物理力学数学理论问题”研究获198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在核武器发展战略中,他曾与邓稼先联合提出“加快核试验进程”建议,中央果断决策,在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前提早规划,为中国提升核武器水平发挥了重要的前瞻作用。
  上世纪70年代起,于敏在倡导、推动国防高科技项目尤其是中国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中国惯性约束聚变和X光激光领域理论研究的开拓者。 ●
原文标题:“两弹一星”功勋于敏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7#
 泡泡老忍者 发表于: 2015-1-9 10:27:00|只看该作者

习近平为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于敏院士颁奖

源自:新华社
  【习近平为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于敏院士颁奖】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9日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获得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科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于敏颁发奖励证书。于敏是著名核物理学家,核武器研究领军人物之一。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6# 青城山
 西蜀教师 发表于: 2015-1-9 10:27:00|只看该作者

核物理学家于敏获国家科技最高奖

源自:中国青年报
习近平向获得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于敏颁奖。新华社记者 马占成 摄  习近平 于敏.jpg  保存到相册

  【89岁核物理学家于敏获国家科技最高奖,被称作设计中国氢 弹的人】今天,国家科学技术奖榜单揭晓,89岁高龄的核物理学家于敏院士捧得象征科技终身荣誉的2014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于敏曾为我国氢 弹研制隐姓埋名三十年,其名字于1988年才开始解密。当天揭晓的其他奖项中青报梳理如图(邱晨辉 诸葛亚寒)
5# 华蓥山
 不做胖妹妹 发表于: 2011-7-21 00:24:46|只看该作者

人物评价

  于敏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科学家 钱三强)
  原子核理论是于敏自己在国内搞的,他是开创性的,是出类拔萃的人,是国际一流的科学家。(科学家 彭桓武)
  于敏在氢 弹研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科学家 朱光亚)
  于敏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是“中国的氢 弹之父”。(诺贝尔奖得主、核物理学家玻尔)
  在氢 弹原理突破中起了关键作用。(《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核武器分册》“于敏”条目)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30 08:23, Processed in 0.078000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