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何晓|查看: 16817|回复: 21
[作家

104岁马识途:“我们党找到了最好的带路人”

 [复制链接]
12#
 孙建军 发表于: 2011-6-19 21:01:11|只看该作者

记寿星作家马识途老为《微篇文学》《鱼凫文艺》题写刊名

⊙作者:李永康

  3月6日下午,我和作家廷清陪诗人孙建军老师在杨柳河边喝茶,因为电影《让子弹飞》聊到我省寿星作家马识途老,才知道孙老师曾作为省作协创研室负责人,曾在编辑《马识途文集》等工作中,为马老服务。同时,作为温江籍作家的孙老师还说马老对温江──特别是温江中学感情很深。解放前温江中学是中共地下省委川西工委的主要活动点之一,领导人为教导主任齐亮和他的爱妻语文教师马岫。马岫本名马秀英,正是马识途的亲妹妹。解放前夕,由于叛徒告密,齐亮和马秀英双双被捕,分别牺牲在重庆白公馆和渣滓洞。在家喻户晓的长篇小说《红岩》中,许云峰的战友齐晓轩,塑造的正是齐亮烈士的形象。我插话说,2009年版的《温江文史》还选载了马老1978年9月发在《人民日报》的赞美温江文章《杨柳河边看天府》,原来如此。
  龙门阵摆到高兴处,孙老师还说到廷清向马老汇报即将要写的反映川西地下党的长篇小说《枪》的构思时,马老非常激动,欣然挥笔题写书名和题词“反动派只懂得枪的发言”。我便提出可不可以请马老为我们区里的《微篇文学》和《鱼凫文艺》题写刊名。孙老师说,他正好有个采访,可以给马老约一下,但不一定答应,毕竟是近百岁的老人了。没有想到,孙老师马上打电话,马老同意我和廷清第二天下午去他家索字。
  因为第二天上午,我和廷清还要去杜甫草堂旁的成都文艺之家签约,便同孙老师约定,我们开完会吃了饭便赶往红星路省作家协会与他汇合。我带了几本刊物,带了相机,还带了从网上买的《夜潭十记》的新版本请马老签名。心情十分激动。
  再过半个小时就要见到我仰慕以久的老作家──《清江壮歌》的作者了。这本书,我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在我们公社的供销合作社买的,当时我是读得如痴如醉,但没有想到自己还能提笔写一点文字。后来,我有幸参加两次省作家协会代表大会,虽然聆听过马老的讲话,但是没有近距离和他交谈过,在路上就开始有点紧张。
  这时候,孙老师的电话来了,马老临时有事,取消见面。我心里一阵轻松,也有些许不安。我和廷清掉转车头去梨花街书市买了几本书回家了。
  一等几个月,虽然孙老师另约时间完成了他的采访任务,写下了八千字的长文《老马识途,心壮云天──访寿星老作家马识途》在国内多家媒体发表。在这篇文章中孙老师还写到:“乘访谈之兴,笔者向马老提及,温江文广局属下有两个刊物,《鱼凫文艺》和《微篇文学》,是当地青年作家们起步的阵地,希望他题写刊名。许是马老对于温江水土的特殊情感,他马上就答应了,并且马老借此强调,希望青年作家不要浮躁,要踏踏实实训练基本功。苦口婆心的告诫又回到了那句话──能耐大寂寞,是好作家。”但我对题写刊名一事还是没有抱希望──97岁的老人,无论是记忆和身体都不容许我们对他提出过多的要求。
  6月13日上午11点,孙老师发来短信:“两个刊名马老各写了两种字体”。我只回了五个字:“深深地感谢!”我没有向孙老师说,要他代我们向马老致谢之类的客套话。97岁的老人为我们地方刊物题写刊名细心到怕我们不满意各写了两种字体,这种大爱用感谢之类的字眼是很轻很轻的。我们只有用心办好刊物,辅助作者们写出好作品来向马老的致敬,才无愧于马老的心愿。
  马识途老在中国作协主办的《作家通讯》里曾说:“余六岁发蒙即学书,先描红,继学颜,后终专学隶,临古碑名帖,垂八十年,无大长进,仅得皮毛。惟得数句真言:“书贵有法,书无定法,要在有法无法之际,于有法中求无法耳。”马老不但著作等身,对书法也造诣深厚,他的做人更是我们终身学习的楷模。
11#
 njlq 发表于: 2008-10-3 00:02:29|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再问问这个人,这个坐家!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0#
 njlq 发表于: 2008-3-15 19:34:00|只看该作者
希望马识途自己好好反思一下自己在不久说过的这句话“巴金是20世纪中国的良心。一个作家一定要有良心,要讲真话。”

你在你的写作、为人中是这样的吗?
9#
 代蜀华 发表于: 2008-3-15 15:14:17|只看该作者
问得好,可是谁去做呢?政府官员都忙GDP去了,下一代都为钱而活了,这些问题不是百问了吗?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8#
 我是一匹羸骀 发表于: 2008-3-15 13:23:01|只看该作者

马识途:发出“文学三问”

  日前,在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与四川作家座谈会上,著名作家、四川省作协主席马识途请人代读了他的《文学三问》。在这篇文章中,这位已经91岁高龄的老作家自称静观默察近年来文坛之种种现状,有一喜,一忧,一愁,一惧。发言在文学界内外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叩问:谁来守望我们的文学家园?
  12月1日下午,迎着冬日的暖阳,记者叩响了马识途的家门。
  马老家中订阅有十几种报纸、杂志,这让老人能始终对社会保持关注。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虽然年事已高,老人还是四川作家里较早用电脑写作的,从1988年到现在,已用电脑写作300多万字。
  提及他的“喜忧愁惧”,老人坦言:一喜是文坛迎来了宽松和谐的创作环境,新人辈出,后继有人;一忧是文学和影视创作中出现某些低俗化倾向;一愁是在目前一片产业化的呼声中,对作协如何产业化心里没底;而一惧是雅文学的日益边缘化和文化霸权主义的咄咄逼人。
  马老说他有“文学三问”:一问,谁来守望我们的文学家园?二问,谁来保卫我们文学的美学边疆?三问,谁来坚持在马克思主义光照下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
  其实,这也是今年3月马老在四川省作家协会六届四次全委会上的主题发言。几个月来,这“三问”一直在叩问着文学界人士的心灵。

思考:中国不能没有独特的主流意识和民族精神
  作为一位与中国新文学和社会主义文学共同成长的作家,老人一直坚守着自己内心的理想。“‘文学三问’是我长期观察和思考的结果。我坚持认为,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国家,不能没有自己独特的主流意识和民族精神。我主张文学的多样性,但绝不赞成多样化到‘淡化革命、颠覆英雄、否定崇高’的地步。”
  他说,目前在文化界,有一股低俗、庸俗、媚俗、恶俗之风,甚至于发展到“身体写作”、“三头(枕头、拳头、噱头)主义”。乱改红色经典、歌颂封建帝王、展示奢靡生活的作品有不少,有些作品甚至一印就是几十万册,而严肃作品却被挤得市场越来越小,令人心忧。我们应该想想办法,不能任其发展,更不能推波助澜!
  对于雅文学的日益边缘化,马老表示了深深的担忧。“雅文学不景气,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作家自己。反躬自问一下: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到底如何?我们确实做到了‘三贴近’吗?我们已经尽力用精神产品去满足群众的各种文化需求了吗?”
  对文化霸权主义,老人也表示了自己的担忧。他说,文化霸权主义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为支撑,把文化产品输入到弱势国家,灌输自己的主流意识。对付这种“入侵”,不能闭关自守,而要把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发扬光大,与之抗衡。
  提及去世不久的巴金老人,马老感慨地说,“巴金是20世纪中国的良心。一个作家一定要有良心,要讲真话。”
7#
 njlq 发表于: 2005-11-21 15:11:49|只看该作者
这个不宜在网上公布,我还是自己去查找吧。他的《文集》里面也有?对了现在又多了一个渠道。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6# 青城山
 孟园 发表于: 2005-11-21 12:52:06|只看该作者
对马老的地下工作经历,我也只是略知一二。

马老在两卷本的《风雨人生》(收入《马识途文集》,四川文艺出版社,2005年)中对自己的地下革命工作做了详细的回忆,我手头恰好有这个文献。不知你要查的那个人是谁?
5# 华蓥山
 njlq 发表于: 2005-11-21 08:00:26|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孟园在2005-11-18 20:19:43的发言:
是反映马老地下工作经历的吗?你要查证哪段事实呢?

难道你对这些非常熟悉?我要查的是一段关于对一个人进行“平反”的事实,据说马在文中提到,遗憾的是解放初期就是没有人出来作证,这人已经……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4# 金佛山
 孟园 发表于: 2005-11-18 20:19:43|只看该作者
是反映马老地下工作经历的吗?你要查证哪段事实呢?
3# 峨眉山
 njlq 发表于: 2005-11-18 18:20:55|只看该作者

听说马识途出版了《在地下》,求此书(电子版)

我需要查实一段事实,就是在马识途的这部书当中提到,但是没有看见这部书,希望谁有电子版的做出来,我像谢谢大家了!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16 23:52, Processed in 0.109200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