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yoy1968|查看: 10198|回复: 41
[节日

夏天,来啦!

 [复制链接]
22#
 蓝色的冰 发表于: 2019-5-8 14:07:32|只看该作者

立夏后持续降温多地甚至出现降雪 网友:立夏失败

源自:观察者网
原文标题:立夏后持续降温多地甚至出现降雪,网友:立夏失败

  “斗指东南,维为立夏”,本周,立夏来袭,原以为炎暑将临,温度会明显升高。而立夏刚过,却迎来了冬天模式,冻懵的网友表示:这立夏怎么冷得跟立冬似的……
  5月6日,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立夏正式到来,作为夏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夏常常预示着盛夏时节的正式开始。而在5月7日凌晨,重庆城口县的黄安坝景区却迎来了降雪天气,地面被一层薄薄的积雪覆盖。这五月飞雪的天气,让网友不禁调侃:立夏失败了。
  除了重庆,一大早,湖北神农架立夏下雪的消息,也把大家惊呆了,“你要的四季,湖北同时拥有”。
图源:长江日报微信公众号
  陕西太白山景区也用“飞雪迎夏到”的姿态,让人1秒穿越到冬天。
  同在一省的西安市夜间温度也降到逼近10度,伴随着小雨给人带来瑟瑟发抖的凉意。
  立夏当天,宁夏银川的最低气温更是直接跳水到个位数,用8度的温度让网友感叹:没冻死在冬天却冻死在夏天。
21#
 浊气 发表于: 2019-5-6 20:22:53|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褪去厚重迎接立夏,让家变轻快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褪去厚重迎接立夏,让家变轻快

  炎热的夏日又要来了,你是否已经准备好清凉的夏装,来迎接这个热情又有些浮躁的季节? 不过,不要只顾忙着更新自己的衣柜,也要记得换掉家中厚重的家纺布艺等,清新的绿色、淡雅的蓝色等冷色调,能带来神清气爽之感,换一套窗帘、一块桌布,褪去厚重的感觉,为家人带来一份治愈感的好心情。
  藤制家具为清凉“加分”
图片来源/caneline旗舰店截图
  藤制家具自带清凉感,还有一种田园气息,非常适合夏天。藤制的座椅古典又不失自然,藤条交织错落,装饰性很强,搭配藤制茶几,看上去别有一番风味。在家中放置一把藤制的吊椅也是不错的选择,典雅大方的造型,铺上柔软的坐垫和抱枕,有种返璞归真的归田园感。
  清爽餐桌“拯救”夏日食欲
图片来源/宜家家居官方网站截图
  燥热的天气是否让你感觉情绪焦虑,食欲不振呢?那改造餐桌试试吧。清新亚麻的桌布和餐巾带来天然、简约和健康的感受,配上几枝绿叶鲜花,洁净的餐盘是否让你多了几分食欲呢?
  清新窗帘“挡住”炎热
图片来源/Haidms旗舰店截图
  窗帘不仅可以为我们遮挡阳光、也可以保护家的私密性,跟居室环境契合的窗帘还可以是家中的一道风景。夏天来了,在冬天带来温暖的厚重的绒布窗帘可以摘下了,换上一套轻薄、柔软的窗帘,清爽的感觉也会随着而来。薄荷绿色的清新淡雅,十分适合北欧风格。风通过窗户将窗帘吹起,也吹来了一丝夏日清凉。
  沙发“新衣”带来新鲜感
图片来源/蜡笔派家居旗舰店截图
  用了好几年的沙发,早就看腻了,虽然沙发我们不能经常更换,但是可以给它换“新衣服”──更换沙发罩,方便拆洗,实用好看。小清新的蓝色可以带给人舒适感,大海般的颜色也和夏天十分相宜。
  舒适家纺打造清爽卧室
图片来源/特力和乐官方旗舰店截图
  开着空调裹着被子被很多人当做夏天的标配,那当然要准备一套舒适的床品了。郁郁葱葱的植物图案,在夏日仿佛带来一抹清凉。白色配上绿植图案干净清新,热带雨林的气息扑面而来,整整齐齐铺在床上,再搭配一盆阔叶绿色植物,卧室空间瞬间有了新鲜气息和清透感。
  挂毯让墙面更生动
图片来源/朗格旗舰店截图
  这两年,ins风软装悄然流行,挂毯也是ins风装饰的关键元素之一。绿植系挂毯挂在卧室床头或者客厅做沙发背景墙,带给房间生机勃勃的夏日气息。
⊙记者:刘旭 校对:柳宝庆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0#
 倦人儿 发表于: 2019-5-6 16:08:00|只看该作者

夏天悄悄来到,除了立夏蛋乌米饭,还能吃什么?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夏天悄悄来到,除了立夏蛋乌米饭,还能吃什么?

  夏天悄然而至,蝉鸣叶绿,古人称“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夏天是一个热烈的季节,人们也有许多食俗来迎接这个季节的到来。
立夏蛋
  立夏前一天,长江以南很多地区,就开始忙碌煮立夏蛋了。茶叶末入锅,加入香料,再直接放入带壳的生鸡蛋,白色的蛋壳慢慢被染成深褐色,剥开蛋壳,咸香入味。民间还有谚语称,“吃了立夏蛋,石头都踩烂”,意思是人吃了之后,就变得很有力气。
  而在江浙地区,如盐城等,还有给小孩子胸前挂蛋网的习惯,彩色的绳子编一个小网,里面放入煮熟的鸡蛋。有谚语“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作为印证。“疰夏”指的是夏季常见的腹胀厌食、乏力消瘦,儿童比较容易发生。同时,孩子们还会用立夏蛋玩斗蛋游戏。将蛋分头尾两端,尖者为头,圆者为尾。斗蛋时,蛋头斗蛋头,蛋尾击蛋尾,逐个斗过去,蛋壳破碎的认输,最后分出名次。
乌米饭
  在南方,立夏还有吃乌米饭的习俗,而且背后还有一段历史传说。在传说中,这个习俗来源于战国孙膑斗庞涓的故事。当时,二人同在鬼谷子门下求学,庞涓妒忌孙膑才华,将其关入猪圈,百般折磨。而孙膑为骗过庞涓,用乌饭树叶浸拌米煮成饭,捏成团子后外形与猪粪相似,从而骗过庞涓。
  明代的相关记载中,做乌米饭要先将米蒸熟、晒干,再浸乌桕叶汁,复蒸复晒九次,称“九蒸九曝”,成品米粒坚硬,用沸水泡食。而现在经过改良,已基本不再采用此法,只是将乌桕叶洗净、揉碎,浸泡在水中12到24小时,然后过滤沥干,和糯米放到一起蒸煮,但颜色仍如其名,保持深褐色。
蚕豆(倭豆)饭
  立夏前后,鲜蚕豆上市,正是食用的好时节。在浙江宁波,蚕豆被称为“倭豆”,并有“倭豆到立夏,一夜一个杈”的说法。立夏这天,宁波人的餐桌上,一碗倭豆饭是少不了的。制作时,将咸肉洗净切丁,加入倭豆煸炒,再跟糯米一起煮,熟后盛出,喷香扑鼻。
尝三鲜
  蚕豆在立夏还有别的用途,比如江南地区有“立夏尝三鲜”一说,又有“地三鲜”“树三鲜”的分别,“地三鲜”即蚕豆、苋菜、黄瓜,也有说是蚕豆、苋菜、蒜苗的。而“树三鲜”是樱桃、枇杷、杏子。以前人们认为,立夏后,人体内丧失的水分增多,多吃水果是补充水分并且帮助消暑的有效方法。
七家粥、七家茶
  在浙江农村,旧时在立夏有吃“七家粥”的习俗。所谓七家粥,就是左邻右舍互相赠送豆、米等,再加上红糖,煮成一锅粥,大家一起享用。
  而在杭州,以往每逢立夏,还有把各家新茶混合烹煮,然后互相敬茶、馈赠的风俗,俗称“七家茶”。明朝进士田汝成编著的《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中记载,“立夏之日,人家各烹新茶,配以诸色细果,馈送亲戚比邻,谓之‘七家茶’”。
⊙记者:夏丹 图片来源 下厨房 编辑:李严 校对:卢茜
19#
 摩天方 发表于: 2019-5-6 15:22:52|只看该作者

“立夏羹”“七家粥”,除了粥飘香 立夏还有啥吃食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立夏羹”“七家粥”,除了粥飘香 立夏还有啥吃食
⊙记者:王纪辛 编辑:张树婧 校对:何燕

  (记者:王纪辛)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最为重要的节日之一。在宋代诗人陆游眼中立夏是“槐柳阴初密,帘栊暑尚微。日斜汤沐罢,熟练试单衣。”而在农人心里,立夏则没有那般轻松。农谚说,“立夏麦咧嘴,不能缺了水。”如果这一天下雨了,则预示着“立夏雨,尖斗谷子平斗米。”如果气温低,“立夏不拿扇,急煞种田汉。”可以说,立夏开启的是一个农忙季节,很多传承至今的立夏民间活动,都与祈祷风调雨顺密切相关,而“立夏羹”“七家粥”,则寄托了对平安健康度夏的愿望。

北京海淀苏家坨镇熬立夏粥。苏家坨镇宣传部供图  072305d1h71dztxhcktdhd.jpg  保存到相册

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
  立夏时节,小麦杨花灌浆,油菜籽接近成熟,而此时,天气变化决定了农业生产的丰歉。民间就有“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的说法,于是,为保证不受灾,各地举行祈求风调雨顺的祭祀活动。
  陕西各地会在立夏举办庙会、集市。这些活动一方面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二是为了方便农民购买生产用具。初夏时节也是芍药绽放得最为绚烂的时候,自古以来,花株酷似牡丹,外观又可与牡丹相媲美的芍药就与牡丹花并称“花中二绝”。因为芍药开花较迟,故又称为“殿春”。牡丹在暮春三月开花,芍药在春末夏初开花。故有:谷雨三朝看牡丹,立夏三照赏芍药。
  在河北邢台市东部乡村,有“立夏祭冰神”的活动,因为每年5、6月间,正是当地主要农作物冬小麦和棉花的重要生长期,一旦赶上冰雨天气,就会使全年收成损失严重。河北邢台市平乡县文化馆馆长安春玲告诉新京报乡村频道记者:“根据相关民国、明清旧的县志记载,结合村里老会首陈述,平乡县后张范村的祭祀活动已有200年左右的历史。延续至今,这项活动已获批为民俗类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立夏日,相戒毋坐门槛
  随着气温的升高,湿热滋生蚊虫苍蝇,此时,食物也极容易变质。知名摄影师焦波就曾讲过一个故事,是说他娘为了让爱吃肉的儿子进门就能吃到肉,想到一个办法。就是利用他家外院的一口水池,把炒熟的肉放在盆里,盆放在篮子里,篮子拴上绳子,吊在水池里,“水池有几人深,如同水井一样……记得那时正是盛夏,我穿着一件长袖衣服,还冷得浑身打颤呢。”于是,一个天然的“冰箱”就这样形成了,里面藏着炒熟的肉片,和浓浓的母爱。
  毕竟立夏以后,炎热带来的季节性疾病渐渐多了起来。为此,中医从养生的角度,提醒人们特别是抵抗力较弱的儿童,通过饮食提高免疫力,避免排汗功能障碍引起的食欲不振等夏季常见病,这些疾病被称为“疰夏”。
  而民间,则会有更为具体的禁忌,比如,在江浙地区,长辈会提醒儿童,立夏日忌讳坐门槛。道光十年《太湖县志》中就有记载:“立夏日,取笋觅为羹,相戒毋坐门槛,毋昼寝,谓愁夏多倦病也。”意思是立夏以后,不要坐在门槛上,不要睡懒觉。

小朋友表演节目庆祝立夏的到来。苏家坨镇宣传部供图  072306l86w4e6xz89izjxc.jpg  保存到相册

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
  按照中医的观点,“暑易伤气”,“暑易入心”。那么,为了平安度夏,大江南北的人们都会就地取材,或以游戏方式,进补鸡蛋,提升体质;或以同食立夏粥,来增进邻里关系,愉悦身心,这两种方式都可以起到预防疾病、祈福消灾的作用。
  各地都有在立夏吃鸡蛋的习俗。中医认为,吃鸡蛋是最好的进补方式。为了让孩子们多吃鸡蛋,还发明了游戏“斗蛋”。“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的习俗广泛流行于江浙一带。
  通常是在立夏前一天,家长就准备好了红绳编织的小蛋袋,将煮好的鸡蛋冷水泡过以后装入袋子,挂在帐子上,或孩子胸前。
  孩子们会在立夏这天各自拿着手里的鸡蛋互相用力顶对方的,蛋壳先破了的,就要先吃掉。这样的游戏让孩子觉得很有趣,原本不喜欢水煮蛋的,也会欢喜地吃了。
  据新京报乡村频道记者了解,各地在煮鸡蛋的做法上除了白水煮,有的地方会加入红茶或胡桃壳煮蛋,浙江嵊州则是用当地一种叫“地菜”为作料,放入锅中与鸡蛋同煮。

闽南吃虾面,宁波“脚骨笋”
  再说极易消化吸收的粥。
  立夏时节,湖南耒(lěi)阳市迎来琵琶成熟的季节。当地喝立夏粥的习俗历史悠久,家家户户要用米豆腐、糯米丸、油豆腐、竹笋、椿籽、豌豆、鹌鹑蛋、精瘦肉、猪杂等十余种同锅煮食。民间有“吃了立夏籽、雷公打不死”的传说。而湖南长沙人的“立夏羹”,原料只有两种,糯米粉拌鼠曲草,做成的汤丸看似简单,“威力”却不小,据说,“吃了立夏羹,麻石踩成坑”,“立夏吃个团(音为‘坨’),一脚跨过河”,寓意吃过立夏羹的人力大无比,身轻如燕。
  浙东农村立夏有吃“七家粥”的风俗,就是务农人家左邻右舍互相赠送豆、米,和以黄糖,煮成一锅粥,叫“七家粥”,说是吃了这种粥,邻里和睦,一心去夏耕夏种。

熬立夏粥。苏家坨镇宣传部  072306xzzcck0xs08cxp9z.jpg  保存到相册

  同样是大锅粥,北京海淀苏家坨镇则是男女老少齐上阵,共同参与熬立夏粥。目前,这项活动已成为海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据了解,苏家坨熬立夏粥的风俗兴起于明末清初,每年立夏,苏家坨的家家户户都会拿自家红小豆、绿豆、小米等十几种杂粮,放在一起拌匀,用清水掏净后放在大铁锅里煮,今年67岁的村民王大叔告诉记者:“这个习俗从小就有,一到这天,长辈们便早早起来,挨家挨户取来各种米和豆,然后村头挖灶坑,安上大铁锅,点火熬粥,我们叫百家粥。”喝了立夏粥,苏家坨还有包“红包”的习俗,又称挂疰夏包,红包是用红布包着五谷杂粮,由长辈亲手缝制,送给小辈,祈求健康平安。全村聚在一起品尝香甜可口的立夏粥,这种欢聚,更大意义在于增进邻里感情。
  除了吃鸡蛋、喝粥,各地还有更独特的立夏饮食。
  比如,闽南地区立夏吃虾面,海虾和面条同煮,熟后变红的海虾,呈现出吉祥的橘红色,虾又和“夏”同音,表达出对夏季的美好祝愿。
  浙江宁波的立夏习俗要吃“脚骨笋”。主料是三四寸长的乌笋,烧煮后,也不剖开,吃的时候,要拣两根相同粗细的,一口吃下,这样吃,就能“脚骨健”(身体康健)。吃完笋,再吃软菜(莙荙菜),据说吃后夏天不会生痱子,皮肤会像软菜一样光滑。
  在河南地区,立夏这天要吃“立夏馍”。立夏馍的主要食材是农历春节时留存的馒头,高挂晒干风干。立夏时用水把馒头泡透,挤出水,加面粉,鸡蛋,韭菜叶,搅拌成糊糊状,像摊煎饼一样,做成的就是立夏馍。可以起到防热抗暑,消夏除灾的作用。
  立夏中的饮食特色和民间习俗,折射出劳动者的智慧与激情,就像四季流转一样生生不息。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8#
 篮铯锝情调 发表于: 2019-5-6 15:08:00|只看该作者

立夏时节到 乡土害虫重出田间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立夏时节到 乡土害虫重出田间

  (记者:杨亦静)立夏节气到了,天气升温,益虫和害虫都开始频繁出没。先秦古籍《逸周书》上记载了农业上的七十二候,其中,立夏的三候提到了一种名为“蝼蛄”的虫子,这种虫子喜爱咬食各类作物的种子和幼苗,是一种不折不扣的害虫。
  立夏三候有两虫
  我国古代,结合天文、气象、物候等知识设置了七十二候,来作为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据记载,古人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一年四个时节、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候。
  七十二个候中,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候应,也就是每几天的自然现象和特点。比如,植物候应有植物的幼芽萌动、开花、结实等;动物候应有动物的始振、始鸣、交配、迁徙等;非生物候应有始冻、解冻、雷始发声等。
  我国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劳动实践,将立夏划分为三候,分别是“初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和“三候,王瓜生”。
东方蝼蛄。北京市植物保护站供图
  “初候,蝼蝈鸣”中的蝼蝈,说的是一种名为蝼蛄的虫子,随着蝼蛄的鸣叫,表示夏天的味道浓了。“二候,蚯蚓出”中,蚯蚓本是喜欢在阴暗潮湿土壤里生活的,立夏后天气热了,蚯蚓也忍不住从土里钻出来。而“三候,王瓜生”,王瓜是一种多年生的攀援藤本植物,可以药用,从立夏时节开始快速生长。
  立夏时节一到,天气开始炎热,农作物快速生长的同时,益虫和害虫也倾巢出动,三候中的蝼蛄和蚯蚓都属于昆虫。
  初候蝼蛄“作恶多端”
  农村有一个农谚叫做:“听见拉拉蛄叫,还不种庄稼啦?”里面所说的“拉拉蛄”指的就是蝼蛄,这句话的意思是,听到蝼蛄这种害虫的叫声,难道就怕到不种庄稼了吗?
  对于“二候”蚯蚓,相信大家并不陌生,那么“初候,蝼蝈鸣”中提到的昆虫到底是什么呢?“拉拉蛄”到底有多大的危害让农人“闻声丧胆”呢?
  据北京市植物保护站昆虫专家张智介绍,蝼蛄在北京是一种常见的直翅目害虫,又称为拉拉蛄、地拉蛄,与蝗虫亲缘关系较近,主要在地下活动,是一种地下害虫。
东方蝼蛄在挖洞。北京市植物保护站供图
  在北京地区,主要分布有华北蝼蛄和东方蝼蛄这两种蝼蛄,其中东方蝼蛄的数量更多。张智描述说,东方蝼蛄和其他蝼蛄一样,发育类型属于不全变态,成体灰褐色,呈梭形,全身生有细毛,头暗褐色,有2对翅,前翅灰褐色,可盖住覆盖腹部的一半,后翅可超过腹部末端。
  张智表示,蝼蛄这种害虫,成、若虫都可咬食各类作物的种子和幼苗,特别喜食刚发芽的种子,它们能造成严重缺苗、断垄,也咬食幼根和嫩茎,扒成乱麻状或丝状,使幼苗生长不良甚至死亡。因此,蝼蛄是对农业生产危害很大的一种害虫。
  “蝼蛄前足特化为能在地下开洞筑府的‘开掘足’”,张智告诉记者,由于蝼蛄喜欢在土壤表层往来乱窜,会造成种子架空,幼苗吊根,导致种子不能发芽,幼苗失水而死。
  关于蝼蛄成为立夏“初候”的原因,张智分析说,蝼蛄在北京2到3年发生1代,全年为害有2个明显的高峰,“5月上旬到6月中旬是蝼蛄第一个活跃时期,第二个高峰是9月份气温下降,它们再次上升到地表。”
  如何防治这种危害农作物的害虫?张智介绍说,蝼蛄具趋光性,并且很喜爱香甜物质,可以使用如半熟的谷子、炒香的豆饼、麦麸以及马粪等有机肥做成毒饵,撒施在作物的行间进行毒杀,也可以在生产中利用灯光进行诱杀。
⊙记者:杨亦静 编辑:唐峥 校对:何燕
17#
 清魂二畔 发表于: 2019-5-6 13:08:00|只看该作者

立夏日凌晨3点 这个村的村民全要起床“祭冰神”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立夏日凌晨3点 这个村的村民全要起床“祭冰神”

  (记者:田杰雄)尽管现在日落时的微风还透着春天的舒爽,可当节气来到立夏,似乎就意味着这稍纵即逝的舒爽像是人们马上就捉不住的春天的尾巴。这个节气过后,人们就算是和迎面而来的夏季打过招呼了。在河北邢台市平乡县寻召乡的后张范村,立夏算得上是一年中最热闹和忙碌的时节之一。这个时节对于村民来说到底有多重要?这一天的祭祀活动都是按照立夏时刻可丁可卯进行的,例如今年的立夏时刻是3时03分,这就意味着,今天村民们需要在凌晨摸黑起床,只为这一年一度的“立夏祭冰神”。现在,这项活动已获批为民俗类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立夏当天,全村男女老少一齐出动参加祭祀仪式。乔晓光供图
  万人空巷 仪式相传二百年
  在河北邢台平乡县一带,村民对于老话讲的“雹打一条线,旧道年年串”该是最熟悉不过的,冰雹这种气象灾害的受灾范围往往是相对固定,气象上管冰雹的这种特性叫做“冰雹线”,意思是受灾区域往往成一个狭长的带状分布。
  立夏之日,往往代表着此后天气温度上升,雷雨增多,农作物也迎来了真正能抽枝绽芽快速生长的时令。但对于一些地区来说,立夏也是开启冰雹季节的象征。
立夏祭冰神仪式。寻召乡供图
  相传,以前的平乡县寻召乡的后张范村及周边村落,连年在立夏前后遭受冰雹之患,有村民云游远方后,被人叮嘱灾祸为“乌龙作怪”,要在每年立夏前后,斋戒七日,醮事供奉“冰神”,火祭时用活乌鱼、乌公猪和乌公鸡祭祀,可免除灾祸。村民回村后照做,发现方法果然灵验,从此代代效法,祭祀活动便流传至今,村民们会在立夏之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免受冰雹之灾。据村里的老人讲,祭祀的历史至少已有200年。
  后张范村支书梁现波自几天前起,便开始忙活张罗祭祀仪式,几日下来,在向新京报乡村频道记者介绍这些时,嗓子都有些哑了。在他看来,立夏当天,村里的男女老少虔诚抬着供奉一百零八尊龙王的轿子,进行巡街,仪式过程中有“道士班”、吹唱班以及村内外的秧歌队吹吹打打,会给村子里带来一年中不可多得的热闹时刻。据他称,每逢立夏前后,十里八乡的村民都来村子中观看、参与仪式的人约有两三万人。
  凌晨摸黑 期盼一年好光景
  今年的立夏时间是凌晨的3时03分,梁现波说,往年立夏的时间在稍晚些的下午或是晚间,各种仪式也都要在一天内进行完成。“今年赶上立夏时间比较早,火祭的时间必须要在立夏时刻进行,所以我们便将前面的仪式和最后的‘火祭’拆为两天完成。今天晚上,要参加火祭的大伙儿也就都不睡觉了。”
  “这算是一种迷信吗?”采访的最后,梁现波自问自答说,“参与仪式的所有人,其实都是想借这个过程表达一种对未来的期盼,而期盼与迷信无关。我倒是觉得,对于老人们代代传下来的东西,村里村外所有人都会有敬畏感,这种仪式也将我们聚在了一起,这是好事啊。”
立夏祭冰神仪式。寻召乡供图
  如今的平乡县寻召乡虽然每年也都能遇到冰雹雨电的“光顾”,却再少有雹灾降临,梁现波觉得,祭祀活动的存在早就成了村里人期盼美好生活、风调雨顺的一个寄托,像对春节团聚的渴望,像清明要归家祭祖的习惯。它是即便远行的游子也会牵挂惦念的仪式,已将村民乃至十里八乡乡亲们的心都聚在了一起。
  谁说乡愁只是来自远方的思念呢?后张范村的村民或许最能体会到,哪怕从未离开过家乡,哪怕脚都已经站在了家乡的土地上,每每到了立夏这一天,大伙儿一起开始举行这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仪式,自己对于家乡的热爱和不舍也随之又添了一分。
⊙记者:田杰雄 编辑:张树婧

  校对:何燕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6#
 幻想式流浪 发表于: 2019-5-6 08:53:00|只看该作者

立夏见“三新” 吃上最要下功夫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立夏见“三新”吃上最要下功夫

  (记者:张静雅)立夏日的传统是要“见三新”。这“三新”则是泛指新鲜的食物。初夏天气,气候还容易忽凉忽热,在这个时候,人们对厚重腥腻的荤食容易生出倦意,开始想吃轻盈清凉的素食。三新多为新鲜蔬果,又根据各地的饮食习惯,各有不同。总之,是在立夏的时候,在时令新鲜的食物上下一番功夫,让肠胃踏踏实实过夏天。
资料图:樱桃、青梅与新麦。
  现在大多数地方的“三新”是指樱桃、青梅与新麦。立夏时节,樱桃最甜,青梅酸得令人垂涎,而小麦虽然尚未熟透,但青麦炒熟后用糖拌而食的“凉炒面”,分外清香。部分南方地区也有自己的“三新”。比如南京是樱桃、青梅和鲥鱼。无锡最讲究,将这三鲜分“地三鲜”、“树三鲜”、“水三鲜”,分别又有代表性的食材。地三鲜即蚕豆、苋菜、黄瓜;树三鲜即樱桃、枇杷、梅子;水三鲜即海蛳、河豚、鲥鱼。这些都是看着就觉得新鲜水亮的食材,再通过简单的烹饪方式,尽最大可能保存住食材的原汁原味,在初夏的日子里,吃在口中,才能感觉到由内而外的一种舒畅。
  在初夏的菜市里瓜类蔬菜也比较常见:苦瓜、南瓜、丝瓜、青瓜、冬瓜。爱吃的人们也研究出来不少时令的做法。老话说,夏食老冬瓜也可以避开整个夏天的暑热。除了干贝煨冬瓜、冬瓜炖排骨这些简单的家常做法之外,还有清炖冬瓜盅、田鸡冬瓜盅等,汤味清鲜自然不在话下。还可以做成夏令甜品:冰糖炖冬瓜,炖出的汁清润无比,先饮汁后挖瓜吃。
资料图:斗蛋、脚骨笋、鼠曲草和虾面。
  此外,旧时立夏还有些饮食习俗一直流传至今,比如斗蛋:午时许多孩子的颈上都会挂着一枚丝网袋兜着的鸡蛋,谚称:“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谚语的意思是斗蛋能够消除小儿夏日常见的腹胀厌食,乏力消瘦;宁波的习俗则是吃“脚骨笋”,乌笋烧煮,吃时要拣两根相同粗细的笋一口吃下,这样吃后夏天不会生痱子,皮肤会像软菜一样光滑;长沙习俗立夏日吃糯米粉拌鼠曲草做成的汤丸,名“立夏羹”,而闽南地区则要在这一日吃一碗虾面,海虾熟后变红,为吉祥之色,而虾与夏谐音,以此来寄托平安一夏的愿望。
⊙记者:张静雅 编辑:张牵 校对:范锦春
15#
 张各国 发表于: 2019-5-5 17:22:59|只看该作者

这几个立夏习俗 第一个您就不知道 丨 小乡聊天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这几个立夏习俗 第一个您就不知道 丨 小乡聊天

  (记者:曹雁南)周日变成了工作日的第一天,大家都还习惯吗?趁着今日天气温暖、微风拂面,下班时您还可以漫步街头,再找一找假日中悠闲的感觉。明日的北京依然是好天儿,最高温度25℃,最低10℃,晴朗天气里伴随着西南风3-4级。下周最高温度可达30℃,看来,北京城的夏天真的要来了。
  按节气来说,明日立夏,无论大家多么不舍,春日也要跟咱们“官宣”告别了。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作为夏天的排头兵,预示着盛夏时节就要正式拉开帷幕。而逢此节气,各地都有不同习俗庆贺,快跟着小乡一起数数,这些习俗您都知道几个?鸡蛋是立夏节气里当仁不让的主角,有很多关于鸡蛋的民谚,如“立夏吃蛋,石头踩烂”,意为在这天吃鸡蛋,人们的精气神就会更足;而“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则是指孩子们在胸前挂着鸡蛋,以蛋头蛋尾相对碰的形式进行比赛,蛋破者下场,赢者继续角逐最终冠军,而这类比赛也会帮助孩子们肠胃消化。此外,在部分地区立夏还有秤人的传统。故事起源各有说法,但是事实上,古人立夏秤人主要是为观察夏天的身体变化。此外,苏州还有“立夏见三新”的说法,三新为樱桃、青梅、麦子,用以祭祖。而往常熟那边去,用于尝新的食物就更为丰盛,号称“九荤十三素”,九荤为鲫、咸蛋、鸡、腌鲜、卤虾等;而十三素则有樱桃、梅子、萝卜、玫瑰等等。同时,很多地方还留有“立夏忌坐门槛”、“迎夏”、“烹茶”的习俗。
  立夏习俗虽然欢乐,但却不是每个地区都能感受到夏天的温暖。据中央气象台消息,5日午后至6日,受冷空气影响,长江中下游及以北大部分地区先后有4-6级偏北风,气温下降4-8℃,东北地区东部等地的部分地区降温幅度可达10℃以上,内蒙古西部、南疆盆地等地有扬沙或浮尘。
  天气忽冷忽热间,夏天已经来到咱们面前。您家立夏又有什么传统与讲究呢?新京报乡村频道愿与您一起,分享不同习俗背后的文化与快乐。
⊙记者:曹雁南 编辑:张树婧

  校对:吴兴发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4#
 格桑花 发表于: 2019-5-5 12:53:00|只看该作者

6日3时3分立夏:一架蔷薇,满院芬芳

源自:新华网
原文标题:6日3时3分立夏:一架蔷薇,满院芬芳

  新华社天津5月5日电(记者:周润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中国天文年历》显示,北京时间5月6日3时3分迎来立夏节气。此时节,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至20摄氏度。
  每年阳历5月6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为立夏节气开始。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迎来夏天。
  “泥新巢燕闹,花尽蜜蜂稀。”这是一个充满活力、大地换新颜的季节。放眼望去,蛙声蝉鸣,草长莺飞,绿肥红瘦,云卷云舒,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好景象。正如唐代高骈在《山亭夏日》诗中所云:“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立夏后,正是“从春到夏”的季节转换时节,人们要顺应这一转变,及时调整好自己的起居方式和生活节奏。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营养科主任李艳玲表示,立夏之后,人的体力、脑力消耗增大,睡眠时间不足,容易犯困。为保证饱满的精神和充沛的体力,建议午饭后安排一段时间小睡;夏天是晨练的好时节,建议每天抽出1小时左右的时间,在室外进行锻炼,如散步、慢跑、体操、打太极拳等,锻炼到微微发汗即可;在饮食上,要低脂低盐,多维生素,清淡为主,如莲子、小麦、玉米、黄瓜、丝瓜等,也可适量吃些红豆,有助于心脏养护。
13#
 大卫 发表于: 2016-5-5 22:31:00|只看该作者

法国博物馆里的中国节气:今日立夏

源自:新浪收藏_原创
  △收藏栏目联合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奥赛博物馆、巴黎市博物馆联盟推出“法国博物馆里的中国节气”系列专题内容,网友可以通过这些法国博物馆里的藏品了解中国节气相关的趣味内容。

  2016年5月5日,今日“立夏”。
  一、卢浮宫博物馆里找“立夏”
  “立夏将离春去也,几枝蕙草正芳舒”,“立夏”是孟夏时节的正式开始,万物至此皆长大并秀,到处萌动着绿意的生机今年这一天还正好和西方宗教节日耶稣升天节重合。@卢浮宫博物馆 与大家共赏一些有关立夏民间习俗和自然现象的馆藏作品,在法国博物馆中感受别样立夏节气。
  二、奥赛博物馆送你夏天首日清凉
  立夏日,蝼蝈鸣;诗云“南国似暑北国春,绿秀江淮万木荫”此时你的家乡是“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的夏,还是“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的春?春末的天光藏不住暑气,转眼间 @奥赛博物馆 和你一同步入了又一个孟夏?8幅馆藏郁郁葱葱,愿为你带去一阵別于春时的微风。
  三、夏天里的天气预报员
  《时训解》出自中国古代历史文献汇编《逸周书》,专门讲述有关于时令的训教。书中记载:立夏之日,蝼蝈鸣。蝼蝈不鸣,水潦淫漫。“蝼蝈”在这里指青蛙,这句话的意思是立夏之日,青蛙都会鸣叫。如果青蛙不鸣叫,那么说明夏季将会多雨,可能会有水灾。所以我们的青蛙在古代立夏之日扮演了天气预报员的角色。@巴黎市博物馆联盟 给大家呈上Jean-Joseph Carriès(1855-1894)的作品《长着兔耳朵的青蛙》,收藏于小皇宫。让我们一起来迎接美好的夏日吧!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11 14:23, Processed in 0.140401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