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yoy1968|查看: 10199|回复: 41
[节日

夏天,来啦!

 [复制链接]
12#
 又亮又热 发表于: 2016-5-5 10:31:00|只看该作者

立夏丨汪曾祺:才沾藤枕 已入梦乡

⊙作者:汪曾祺

  夏天的早晨真舒服。空气很凉爽,草类还挂着露水(细蛛网上也挂着露水)。写大字一张,读古文一篇。夏天的早晨真舒服。
  凡花大都是五瓣,栀子花却是六瓣。山歌云:“栀子花开六瓣头”。栀子花粗粗大大,色白,近蒂处微绿,极香,香气简直有点叫人受不了,我的家乡人说是:“碰鼻子香”。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栀子花说:“去你妈的,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他妈妈的管得着吗!”
  人们往往把栀子花和白兰花相比。苏州姑娘串街卖花,娇声叫卖:“桅子花!白兰花!”白兰花花朵半开,娇娇嫩嫩,如象牙白兰,香气文静,但有点甜俗,为上海长三堂子的“倌人”所喜,因为听说玉兰花要到夜间枕上才格外地香。我觉得红“倌人”的枕上之花,不如船娘髻边花更为刺激。
  夏天的花里最为幽静的是珠兰。
  牵牛花短命。早晨沾露才开,午时即已萎谢。秋葵也命薄,瓣淡黄,白心,心外有紫晕。风吹薄瓣,楚楚可怜。
  风仙花有单瓣者,有重瓣者。重瓣者如小牡丹,风仙花茎粗肥,湖南人用以腌“臭咸菜”,此吾乡所未有。
  马齿苋、狗尾巴草、益母草,都长得非常旺盛。
  淡竹叶开浅蓝色小花,如小蝴蝶,很好看。叶片微似竹叶而较柔软。
  “万把钩”即苍耳。因为结的小果上有许多小钩,碰到它就会挂在衣服上,得小心摘去,所以孩子叫它“万把钩”。
  我们那里有一种“巴根草”,贴地而去,是见缝扎根,一棵草蔓延开来,长了很多根,横的,竖的,一大片。而且非常顽强,拉扯不断。很小的孩子就会唱:
  巴根草,/绿茵茵,/唱个歌,/把狗听。
  最讨厌的是“臭芝麻”。掏蟋蟀、捉金铃子,常常沾了一裤腿。其臭无比,很难除净。
  西瓜以绳络悬之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喀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晴都是凉的。
  天下皆重“黑籽红瓤”,吾乡独以“三白”为贵:白皮、白瓤、白籽。“三白”以东墩产者最佳。
  香瓜有:牛角酥,状似牛角,瓜皮淡绿色,刨去皮,则瓜内浓绿,籽赤红,味谈而肉脆,北京亦有,谓之“羊角蜜”;蛤蟆酥,不甚甜而脆,嚼之有黄瓜香;梨瓜,大如拳,白皮,白瓤,生脆有梨香;有一种较大,皮色如虾蟆,不甚甜,而极“面”,孩子们称之为“奶奶哼”,说扔奶一边吃,一边“哼”。
  蝈蝈,我的家乡叫做“叫蚰子”。叫蝈子有两种。一种叫“侉叫蚰子”。那真是“侉”,跟一个叫驴子似的,叫起来“咶咶咶咶”很吵人。喂它一点辣椒,更吵得厉害。一种叫“秋叫蚰子”,全身碧绿如玻璃翠,小巧玲珑,鸣声亦柔细。
  别出声,金铃子在小玻璃盒子里爬哪!它停下来,吃两口食,──鸭梨切成小 子块。于是它叫了“丁铃铃铃”……
  乘凉。
  换一张大竹床放在天井里,横七竖八一躺,浑身爽利,暑气全消。看月华。月华五色晶莹,变幻不定,非常好看。月亮周围有一个模模糊湖的大圆圈,谓之“风圈”,近几天会刮风。“乌猪子过江了”──黑云漫过天河,要下大雨。
  一直到露水下来,竹床子的栏杆都湿了,才回去,这时已经很困了,才沾藤枕(我们那里夏天都枕滕枕或漆枕),已入梦乡。
  鸡头米老了,新核桃下来了,夏天就快过去了。
11#
 老乡亲 发表于: 2014-5-6 07:22:0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阳光明媚最高温25℃ 成都6年最热立夏

源自:成都商报
传统习俗称体重“吃点苦”
  “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立夏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至20℃,正是“百般红紫斗芳菲”的大好时节。在传统上,立夏日是作为民间的一个重大节日──“立夏节”来看待的,有些习俗至今还保留,比如南方一些地方有立夏尝新的传统,一些地方还流行在立夏这一天称体重。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营养科主任李艳玲表示,夏季养生保健的关键之一在于防躁戒怒。她建议公众,饮食要低脂低盐,多维生素,以清淡为主,多食富水蔬菜,同时可适度吃些苦瓜等苦味食品。
  昨日是“立夏”节气,成都阳光明媚,温江国家基本气象站的最高气温达到25℃,这是6年来立夏当日气温最高的一天。不过,按照气象学标准,成都目前还没有进入夏季。而且不止成都,我国大部分省份目前仍在春天里,一些北方地区甚至寒意浓浓。立夏之后,气温将呈明显升高趋势,预计5月全省气温较常年偏高。

昨日立夏 近6年最热
  中国农历把“立夏”作为夏季的开始,是预示温度明显升高、炎暑降临、雷雨增多、农作物开始旺盛生长的节气。今年立夏,蓉城的天气很应景,阳光肆意挥洒,颇有夏日炎炎的感觉,温江国家基本气象站的最高气温也升至25℃。对比过去10年温江站在立夏当天的气温数据,可以明显看到,2004~2008年气温偏高(26.3℃~32.5℃),2009~2013年则春意浓浓(17℃~22.6℃)。这样算来,今年的立夏是近6年最热的。

尚未入夏 春天平均91天
  但按气象学标准,连续5天(表示气温稳定)日平均气温达到22℃以上,则从第一天开始进入夏季。温江站到目前为止尚未达到该标准,昨日的日平均气温不到20℃。气象专家表示,“立夏”前后,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真正“入夏”,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才刚刚进入春季。
  另外,立夏当天的气温高,并不表示能更早入夏。春夏之交气温变化快,以2012年为例,立夏当天温江站最高温仅19.8℃,但两天之后就入夏了。成都商报记者曾计算过,成都春天的平均时长为91天,以今年3月11日入春计,成都将在6月10日左右入夏(成都平均入夏时间在5月下旬到6月上旬)。但天气往往出人意料,10年来,最长的春天有119天,最短时仅71天。今年如何,还得静观之后的天气状况。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0#
 张世光 发表于: 2010-5-5 19:18:32|只看该作者

立夏各地的趣味风俗 "称人"从清代开始流传

  今天是立夏日。中国传统的四时八节都与美食有关,立夏也是如此。立夏是个吃的节日,旧称为立夏尝新。立夏一般都在农历四月初,其时春去夏来,樱桃红透,新笋登场,新鲜的果蔬开始登场,人们又可一饱口福了,其实在江浙这一带,在立夏日民间还保留着祭神、尝新、馈节、称人、烹新茶这些习俗。立夏之日,南京人还喜食豌豆糕,并借以消夏。据民国时期南京的民俗大家夏仁虎先生在《金陵岁时记》里称:“立夏叫小儿骑坐门槛,食豌豆糕,谓不疰夏。”就是因夏令炎热,人们大多不思饮食,想借此时令以“压”之。当然压是压不住的,不过多吃点蔬菜水果和清淡食品,从今天的保健医学的角度来看倒是有一定道理的。

老南京“三鲜”分水中、田里和树头
  四月又是立夏时节,春光融融,蔬果鲜鱼应时而生,昔日苏南等地有“立夏尝三新”之俗。三新指樱桃、青梅、鲥鱼。“立夏尝三鲜”。南京人还习惯将三鲜分为水中、田里和树头。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四月节,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农历四月初,春去夏来,天气日渐暖和,万物欣欣向荣;三麦油菜已经成熟,樱桃、青梅、枇杷等鲜果陆续上市,各种菜蔬也应时而生。立夏节,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当然以“尝鲜”为主,谚语曰:“立夏尝三鲜”。南京人习惯将三鲜分为水中、田里和树头,水中的三鲜是螺蛳、河虾、鲥鱼;地里出产的三鲜分别是苋菜、蚕豆、豌豆糕或乌米饭;树头上长的三鲜是樱桃、青梅、香椿头。
  水里的三鲜,螺蛳和河虾是平常之物,童年常得食之;鲥鱼就难以见着了,每年春夏之交,该鱼从沿海水域洄游上溯到江中产卵;史载:“鲥鱼三月出扬子江中,味极甘美,然多骨而速腐。”是长江中名贵鱼类之一。田里的苋菜、蚕豆可以到自家的菜地里面去采摘,其食法也是多种多样,如苋菜烧豆腐、苋菜清炒、蚕豆炒蒜苗、豆瓣蛋汤、豆瓣炒腊肉、豆瓣咸菜。乌米饭曾经在回味童年的小吃食里面详细写到过,而豌豆糕儿时吃过,只记得是淡绿色,好像用糯米粉加豆粉发酵而做成,甜甜的、糯糯的;如今,乡间人家也不大做了,此种豌豆糕大约就这样失传了。
  树头之三鲜,最喜欢的就数樱桃了。青梅,指未成熟的梅,味酸而脆,可与蜜糖相拌食用之,能稍解其酸;不敢多食,多食之,牙齿会酸得吃不动嫩豆腐。香椿头是我敬而远之的东西,对其吃法也就不怎么关心了。靠近南京的镇江有“立夏尝八新”的饮食风俗。其中鲥鱼最为名贵。头潮鲥鱼是送往朝延的贡物,寻常人家尝鲜吃鲥鱼已是三潮过后的鲥鱼了。苏州地方也有“立夏见三新”的谚语。“三新”指新熟的樱桃、青梅和麦子;人们先以这“三新”祭祖,然后活人尝食之。

曹雪芹家曾给皇帝送樱桃和鲥鱼
  樱桃一名含桃,性温,味甘微酸,能调中益脾,美人面颜,泄精水壳痢。深红色者叫朱樱;紫色有细点者叫紫樱,味美。古时用以祀宗庙,献皇亲,朝廷亦用以赐百官。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四月二十二日,康熙皇帝第五次南巡抵达江宁(今南京)时,江宁织造府郎中曹寅当夜进贡康熙的就是玄武湖樱洲所产的时令佳品樱桃。康熙一见,十分喜悦,即说:“先进皇太后,朕再用。”随即差官送樱桃限二十四个时辰(即48小时)到达北京。
  鲥鱼,《雨航集录》上说:“鲥鱼者,夏以时至,故名。”鲥鱼明清两朝一直作为贡品。曹寅曾兼任过监督运送鲥鱼去北京皇宫的贡使。他曾写过一首《鲥鱼》诗:“手揽千丝一笑空,夜潮曾识上鱼风。涔涔江雨熟梅子,黯黯春山啼郭公。三月齑盐无次第,五湖虾菜例雷同。寻常家食随时节,多半含桃注颊红。”“含桃”即樱桃。曹寅虽以鲥鱼为题,诗中却囊括了樱桃、青梅等三新,亦见他对江南风俗民情了解之深切。


小儿吃豌豆糕又要称体重
  《金陵岁时记》中有记载:“立夏叫小儿骑坐门槛,食豌豆糕,谓不疰夏。”这项风俗的由来,是因为夏令天气火热,人多不思饮食,让小孩吃豌豆糕可望于整个夏季不厌食。儿时,每年立夏父母都要做一些豌豆糕,特意让我和弟弟两个骑在门槛上吃;吃完豌豆糕后,还要给我们称一下体重,谓之“称人”。
  当时,除了觉得豌豆糕好吃外,只把“称人”当成一种游戏,心里还暗暗笑话父母之迂腐,当然不懂什么“疰夏”不“疰夏”之说。后来才知道,立夏日“尝新”、“称人”之习俗在清代就流传了,《吴门补乘》就写到“立夏日,家家以大秤权人轻重。”夏日受称之人可以不“疰夏”,“疰夏”也叫“苦夏”。中医上的疰夏是指夏季长期发烧的一种病,患者多为小儿,由排汗机能发生障碍引起。入夏以后身体不适、眠食不服,日渐消瘦,这是一种很普通的症状;如此看来,“称人”与“疰夏”并没有多大关系,只是人们借立夏之机称称孩子的体重,以示提醒,炎炎夏日来了,要多注意身体的健康。最好的办法,当然更要多吃点新上市的时鲜果蔬食物,这样也算是一种食疗保健之法也。
  至于这一风俗的由来,民间相传与孟获和刘阿斗的故事有关。据说孟获被诸葛亮收服,归顺蜀国之后,对诸葛亮言听计从。诸葛亮临终嘱托孟获每年要来看望蜀主一次。诸葛亮嘱托之日,正好是这年立夏,孟获当即去拜阿斗。从此以后,每年夏日,孟获都依诺来蜀拜望。过了数年,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掳走阿斗。而孟获不忘丞相嘱托,每年立夏带兵去洛阳看望斗,每次去则都要称阿斗的重量,以验证阿斗是否被晋武帝亏待。他扬言如果亏待阿斗,就要起兵反晋。晋武帝为了迁就孟获,就在每年立夏这天,用糯米加豌豆煮成中饭给阿斗吃。阿斗见豌豆糯米饭又糯又香,就加倍吃下。孟获进城称人,每次都比上年重几斤。阿斗虽然没有什么本领,但有孟获立夏称人之举,晋武帝也不敢欺侮他,日子也过得清静安乐,福寿双全。这一传说,虽与史实有异,但百姓希望的即是“清静安乐,福寿双全”的太平世界。立夏称人会对阿斗带来福气,人们也祈求上苍给他们带来好运。免除疾病,所谓不怯夏也。立夏这一天,古也称春尽日,一般骚人墨客,惜春心事难免多情,春愁付诸诗词,邀朋聚饮,留下很多传世佳作。
9#
 张世光 发表于: 2010-5-5 19:08:32|只看该作者

立夏时节万物茂

  立夏时节,万物繁茂。古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这时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水稻栽插以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进入了大忙季节。


  立夏以后,江南正式进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显增多,连绵的阴雨不仅导致作物的湿害。还会引起多种病害的流行。小麦抽穗扬花是最易感染赤霉病的时期,若预计未来有温暖但多阴雨的天气,要抓紧在始花期到盛花期喷药防治。南方的棉花在阴雨连绵或乍暖乍寒的天气条件下,往往会引起炭疽病、立枯病等病害的暴发,造成大面积的死苗、缺苗。应及时采取必要的增温降湿措施,并配合药剂防治,以保全苗争壮苗。“多插立夏秧,谷子收满仓”,立夏前后正是大江南北早稻插秧的火红季节。“能插满月秧,不薅满月草”,这时气温仍较低,栽秧后要立即加强管理,早追肥,早耘田,早治病虫,促进早发。中稻播种要抓紧扫尾。茶树这时春梢发育最快,稍一疏忽,茶叶就要老化,正所谓“谷雨很少摘,立夏摘不辍”,要集中全力,分批突击采制。
  立夏前后,华北、西北等地气温回升很快,但降水仍然不多,加上春季多风,蒸发强烈,大气干燥和土壤干旱常严重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尤其是小麦灌浆乳熟前后的干热风更是导致减产的重要灾害性天气,适时灌水是抗旱防灾的关键措施。“立夏三天遍地锄”,这时杂草生长很快,“一天不锄草,三天锄不了。”中耕锄草不仅能除去杂草,抗旱防渍,又能提高地温,加速土壤养分分解,对促进棉花、玉米、高粱、花生等作物苗期健壮生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8#
 楼主|yoy1968 发表于: 2005-9-18 18:55:46|只看该作者

起居养生

一:饮食宜清淡
  立夏过后,温度可能逐渐攀升,人们难免烦躁上火,食欲也会有所下降。所以饮食宜清淡,应以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大鱼大肉和油腻辛辣的食物要少吃。
  立夏以后饮食原则是“春夏养阳”,养阳重在养心,养心可多喝牛奶、多吃豆制品、鸡肉、瘦肉等,既能补充营养,又起到强心的作用。平时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粮,可增加纤维素、维生素B、C的供给,能起到预防动脉硬化的作用。总之立夏之季要养心,为安度酷暑做准备,使身体各脏腑功能正常,以达到“正气充足,邪不可干”的境界。
  进入夏天后,因感暑热之气,有些人,尤其是老幼体弱者,容易出现食欲不振、乏力倦怠、心烦气虚之类的症状,称为“疰夏”。鸡蛋作为一种简单易得的营养品,用来为预防疰夏提前“进补”,是个不错的选择。而配合孩子们的心性,将吃与玩结合在一起,那就更好了。当然,作为一种节令习俗,“立夏蛋”有它的巫术仪式意义所在。根据中国传统医学理论,夏季宜养心,人们认为“心如宿卵”,所以在夏天到来的时候吃蛋,作用是“拄心”。而“吃蛋拄心”,配合上立夏的其他习俗──吃笋,拄腿;吃豆,拄眼──人们因面对着即将到来的酷暑苦夏、身体亏损而生的不安全感,终于在这一整套“以形补形”、支撑体魄康健的仪式中找到了消解之处。所以,过去的民间俗谚会这样说:“立夏吃了蛋,力气大一万。”

二:精神养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夏三月是指从立夏到立秋前,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六个节气。立夏、小满在农历四月前后,称之为孟夏(夏之初),天气渐热,植物繁盛,此季节有利于心脏的生理活动,人在与节气相交之时故应顺之。所以,在整个夏季的养生中要注重对心脏的特别养护。《医学源流论》曰:“心为一身之主,脏腑百骸皆听命于心,故为君主。心藏神,故为神明之用。”在中医文献中对心解释为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血肉之心即指实质性的心脏;神明心,是指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进行意识、思维、情志等活动的功能。《医学入门》曰:“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神明之心……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是也。”
  养生专家提醒说,立夏以后,天气转热,人的心神易受到扰动,出现心神不宁。因此,值此时节,人们要格外重视精神的调养,加强对心脏的保养,尤其是老年人不可有过激之处,要保持愉快的情绪,安闲自乐,切忌暴喜伤心,保持神清气和、心情愉快的状态。
7#
 可乐KING! 发表于: 2005-9-17 22:53:30|只看该作者

文学创作

一:歌谣
  1.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2. 农事歌
  农时节令到立夏,查补齐全把苗挖。
  粮棉作物勤松耪,灭草松土根下扎。
  水稻插秧突击搞,季节不容再拖拉。
  玉米花生继续种,红麻黄姜和芝麻。
  闲散地上种黍稷,南坡北洼栽地瓜。
  小猪要动大猪静,放羊满天星为佳。
  静水鲤鱼流水鲶,科学喂养鱼龟虾。

二:谚语
  门外无人问落花,绿色冉冉遍天涯。
  春争日,夏争时。
  立夏麦龇牙,一月就要拔。
  一穗两穗,一月入囤。
  麦秀风摇,稻秀雨浇。
  风扬花,饱塌塌;雨扬花,秕瞎瞎。
  立夏麦咧嘴,不能缺了水。
  麦旺四月雨,不如下在三月二十几。
  寸麦不怕尺水,尺麦却怕寸水。
  门外无人问落花,绿色冉冉遍天涯。
  立夏前后天干燥,火龙往往少不了(火龙指红蜘蛛)。
  风生火龙雾生疸。
  豌豆立了夏,一夜一个杈。
  立夏大插薯。
  清明秫秫谷雨花,立夏前后栽地瓜。
  立夏芝麻小满谷。
  立夏的玉米谷雨的谷。
  立夏种绿豆。
  地头岩头坝窝头,春种芝麻秋打油。
  季节到立夏,先种黍子后种麻。
  立夏前后种络麻。
  立夏种麻,七股八杈。
  立夏前后,种瓜点豆。
  立夏种姜,夏至收“娘”。
  立夏栽稻子,小满种芝麻。
  四月插秧(早稻)谷满仓,五月插秧一场光。
  先栽浅,后栽深,春秧就插三五根。

三:诗词
  《立夏》长卿
  南疆日长北国春,蝼蛄聒噪王瓜茵。
  新尝九荤十三素,谁家村西不称人。

  《立夏日忆京师诸弟》(唐)韦应物
  改序念芳辰,烦襟倦日永。夏木已成阴,公门昼恒静。
  长风始飘阁,叠云才吐岭。坐想离居人,还当惜徂景。

  《早夏寄元校书》(唐)司空曙
  独游野径送芳菲,绿岸草深虫入遍,珠荷荐果香寒簟,蓬莱永无车马到。
  高竹林居接翠微,青丛花尽蝶来稀。玉柄摇风满夏衣,更当斋夜忆元晖。

  《初夏曲》三首(唐)刘禹锡
  铜壶方促夜,斗柄暂南回。稍嫌单衣重,初怜北户开。西国花已尽,新月为谁来?
  时节过繁华,阴阴千万家。巢禽命子戏,因果坠枝斜,寂寞孤飞蝶,窥丛觅晚花。
  绿水风初暖,青林露早唏。麦陇雉朝锥,桑野人暮归。百舌悲花尽,平芜来去飞。

  《立夏》(宋)陆游
  赤帜插城扉,东君整驾归。泥新巢燕闹,花尽蜜蜂稀。
  槐柳阴初密,帘栊暑尚微。日斜汤沐罢,熟练试单衣。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6# 青城山
 苗苗 发表于: 2005-9-12 18:00:15|只看该作者

民间习俗

一:迎夏仪式
  “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是指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了。深层次上,廿四节气反映了四时“气”的变化,气的变化关系到自然节律变化,立夏阳气渐长,万物随阳气上升而茁壮成长。古代,人们非常重视立夏的礼俗。在立夏的这天,古代人们有举行迎夏仪式。

二:尝新活动
  在江浙一带有“立夏尝新”的风俗。苏州地方有“立夏见三新”的谚语。“三新”指新熟的樱桃、青梅和麦子。人们先以这“三新”祭祖,然后人们尝食。同时,苏州立夏还要吃海蛳、面筋、白笋、荠菜、咸鸭蛋、青蚕豆,各家酒店立夏这天对进店的老顾客奉送酒酿、烧酒,不取分文,因此也把立夏叫做“馈节”。无锡民间历来有“立夏尝三鲜”的习俗。三鲜分地三鲜、树三鲜、水三鲜。地三鲜即蚕豆、苋菜、黄瓜(或有元麦、蒜苗为其一);树三鲜即樱桃、枇杷、杏子(或有梅子、香椿头为其一);水三鲜即海蛳、河豚、鲥鱼(或有鲳鱼、黄鱼、银鱼、子鲚鱼为其一)。在常熟,人们立夏尝新,食品更为丰富,有“九荤十八素”的说法。浙江、江苏、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人们仍然保留着立夏吃乌米饭的古老习俗,乌米饭是一种紫黑色的糯米饭,是采集野生植物乌桕树的叶子煮汤,用此汤将糯米浸泡半天,然后捞出放入木甑里蒸熟而成。

三:斗蛋游戏
  “立夏蛋,满街甩”,斗蛋通常是小孩子们的游戏。要用熟鸡蛋,一般是用白水带壳煮的囫囵蛋(蛋壳不能破损),经冷水浸过,然后装在用彩色丝线或绒线编成的网兜里,让孩子挂在脖子上。斗蛋的规则挺简单,说白了就是“比比谁的蛋壳硬”:大家各自手持鸡蛋,尖者为头,圆处为尾,蛋头撞蛋头,蛋尾击蛋尾,一个一个斗过去,斗破了壳的,认输,然后把蛋吃掉,而最后留下的那个斗不破的小强,被尊为“蛋王”。至于为什么要斗蛋,民间的说法是:“立夏胸挂蛋,小人疰夏难”。

四:立夏秤人
  立夏吃罢中饭还有秤人的习俗。人们在村口或台门里挂起一杆大木秤,秤钩悬一根凳子,大家轮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讲着吉利话。立夏秤人会对阿斗带来福气,人们也祈求上苍给他们带来好运。
5# 华蓥山
 楼主|yoy1968 发表于: 2005-9-8 14:01:22|只看该作者

农事活动

  立夏前后正是大江南北早稻插秧的季节。“能插满月秧,不薅满月草”,这时气温仍较低,栽秧后要立即加强管理,早追肥,早耘田,早治病虫,促进早发。中稻播种要抓紧扫尾。茶树这时春梢发育最快,稍一疏忽,茶叶就要老化,正所谓“谷雨很少摘,立夏摘不辍”,要集中全力,分批突击采制。华北、西北等地大气干燥和土壤干旱常严重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尤其是小麦灌浆乳熟前后的干热风更是导致减产的重要灾害性天气,适时灌水是抗旱防灾的关键措施。
  立夏时节,万物繁茂。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水稻栽插以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进入了大忙季节。
  立夏时节主要防治番茄早疫病、灰霉病、叶霉病等,黄瓜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等,茄子褐纹病、绵疫病,豇豆锈病、根腐病等。害虫主要有小地老虎、蚜虫、菜青虫、跳甲、潜叶蝇等。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4# 金佛山
 苗苗 发表于: 2005-8-28 13:51:34|只看该作者

物候现象

  明人《遵生八笺》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
  立夏有三候,一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说的是这一节气中首先可听到蝼蝈在田间的鸣叫声(一说是蛙声),接着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然后王瓜的蔓藤开始快速攀爬生长。在这时节,青蛙开始聒噪着夏日的来临,蚯蚓也忙着帮农民翻松泥土,乡间田埂的野菜也都彼此争相出土日日攀长。
  《逸周书·时讯解》有:“立夏之日,蝼蝈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即说这一节气中首先可听到蜊蜊(即蝼蝈)在田间的鸣叫声(一说是蛙声),接着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然后王瓜的蔓藤开始快速攀爬生长,描述的就是孟夏之初的物候景象。
  《礼记·月令》篇,解释立夏曰:“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说明在这时节,蝼蝈开始聒噪着夏日的来临,蚯蚓也忙着帮农民们翻松泥土,乡间田埂的野菜也都彼此争相出土日日攀长。
3# 峨眉山
 楼主|yoy1968 发表于: 2005-8-11 23:52:16|只看该作者

气象变化

  “立夏”只是夏天快要到来的预告,并不是意味着“入夏”。气象学对于入夏有严格的标准,若一个地方的日平均气温稳定在22℃以上,才能确定为夏季开始。“立夏”前后,中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可能进入夏季,而其余大部分地区还处在春季,在东北和西北的一些地区,这时候甚至才刚刚进入春季。
  立夏时节中国南北的气温差异较大,而且同一地区波动频繁。“立夏”前后,中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真正进入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上下。这时华北、西北等地气温虽然回升很快,但降水仍然不多,加上春季多风,蒸发比较强烈,天气十分干燥。
  进入立夏节气以后,在长江中下游和华南,5月中旬的雨量迅速增大,而此时的华南,也进入了前汛期的盛期,此时的暴雨往往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地域上的广阔性和强度上的猛烈性特点,在两广的珠江水系和福建的闽江水系,年最高水位往往出现在这一时段,民间有“立夏、小满,江满、河满”的说法。这一时段需警惕特大暴雨形成的洪涝、泥石流灾害,对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造成的影响。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12 01:40, Processed in 0.124800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