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492|回复: 0

[2020年大卫霍克尼最具前瞻性之代表作首登亚洲拍场

 [复制链接]
源自:新浪收藏
源自:苏富比亚洲

  大卫·霍克尼《三十朵向日葵》
  1996年作,油画画布,182.9×182.9 公分
  估价待询

美不胜收
灿然夺目之划时代静物

  香港蘇富比将于当代艺术晚拍隆重呈献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于1996年创作的《三十朵向日葵》,此画堪称艺术家划时代作品中最重要及具代表性的成熟杰作。作于霍克尼个人及创作生涯的分水岭,《三十朵向日葵》乃当代阐释传统静物画之极致,除了向文森· 梵谷(Vincent van Gogh)的经典《向日葵》致敬,同时毫不掩饰地表达艺术家既昂扬又细腻的个人情感和创作风格。
  隐迹艺术市场近十年之久,《三十朵向日葵》色彩斑斓,动人绝色,为霍克尼造诣至臻的标志性作品,奠定其二十世纪最重要具象画家之一的地位。

蘇富比国际艺术部主席
Amy Capellazzo

  大卫·霍克尼的《三十朵向日葵》是一幅精妙杰作,美不胜收,灿然夺目。初看作品,我便觉得人们绝不可能对此作无动于衷。它如此优美动人。

蘇富比亚洲区当代艺术部主管
寺濑由纪

  作於1996年,《三十朵向日葵》為霍克尼创作生涯巅峰之卓绝巨作。此静物画极具代表性,开创了霍克尼随后于2000年代的山水画风格,并象征艺术家于其鼎盛时代承接传统题材的重大决定。承接去年秋拍蘇富比取得破纪录佳绩,西方艺术表现尤其彪炳,而亚洲藏家在全球拍场对霍克尼亦盎然兴趣。我们能于本季春拍带来这幅精彩作品,实是与有荣焉。

当代阐释传统静物画之极致
  1997年,霍克尼于画廊的展览开幕中与《三十朵向日葵》合照
  《三十朵向日葵》作于1996年,当时霍克尼年近六十,作品彰显了艺术家沉醉于摄影美学十年后,回归具象绘画的艺术里程。完成本作的前一年,霍克尼于芝加哥和海牙参观了克劳德·莫内(Claude Monet)和维梅尔(Johannes Vermeer)的作品展览。这两个展览令他重燃热情,兴致勃勃地创作了一系列约25幅的花卉静物画。
  克劳德·莫奈,《向日葵花束》,1881年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文森·梵谷,《向日葵》,1888年作,阿姆斯特丹,梵谷博物馆
  当时候的霍克尼应该觉得,自己终于准备好面对梵谷、莫内、维梅尔等艺术史上的巨匠。系列画作中饱满浓郁的着彩、明暗有致的色调、对视觉及空间拼构的掌控均展现了前所未见的精炼纯熟。
  文森·梵谷,《向日葵》,1887年作,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保罗·高更,《向日葵与希望》,1901年作,私人收藏
  创作静物画跟任何画种一样教人兴奋。我记得曾经在巴黎对弗朗西斯?培根说过,我在加州见过一幅瓶中郁金香,画中蕴藏的深刻意涵,及得上他的任何一幅作品。他一开始几乎以为我在说自己的画,不过我其实是指诺顿?西门博物馆收藏的塞尚作品。那是最漂亮的画作,意涵之深刻与任何一幅培根作品不相伯仲。而那只是花瓶里的几枝郁金香而已。意涵不在于取材,而在于题材的处理手法。
──大卫·霍克尼

尺幅宏大之超凡鉅作
1997年伦敦展览图录封面

  在霍克尼1996年绘画的25幅花卉静物画当中,有6幅以向日葵为素材,而本作是当中尺幅最大的一幅,向日葵数量最多,构图最为复杂。其尺幅宏伟,精细复杂的构图引人入胜,色彩斑斓之余层次稠密,实为艺术家该系列以至其成熟作品中最具标志性、造诣至臻之作。
  《三十朵向日葵》为‘花卉、脸庞与空间’图录封面
  《三十朵向日葵》曾登上1997年于伦敦举行的霍克尼重点展览‘花卉、脸庞与空间’之图录封面。那是继1988年泰特回顾展及巡展后,他在伦敦举行的最大型展览;而且是十多年后,他在英国画廊举行的首场展览。

朝阳三十领繁英
百花齐放盛春拍

  这是一幅生机焕发的作品,并以艺术史为镜,展示明暗、空间、色彩和形态的精彩调度。它兼具绚烂和暴烈之美,既动人绝色,亦反映出生命的脆弱和短暂,绝对是霍克尼笔下的杰出巨作。
  这个世界七彩缤纷,我认为它非常美丽。大自然无与伦比。梵谷崇尚大自然,他的内心也许充满痛苦,但并未反映在作品中。世上难免有些事情令人意志消沉,但我们应带着喜悦的心看待世界。
──大卫·霍克尼

  《三十朵向日葵》兼具绚烂和暴烈之美,既动人绝色,亦反映出生命的脆弱和短暂无常,作品以艺术史为镜,展示明暗、空间和色彩的精彩调度,蕴涵重大的个人意义和心路历程,汇集霍克尼的创作精髓,奠定他作为二十世纪伟大画家的地位。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镜花水月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镜花水月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镜花水月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镜花水月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镜花水月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镜花水月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从定窑孩儿枕看到宋代名窑中的“孩子们” 林风眠晚年的两次日本个展 有哪些令人费解之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11 12:42, Processed in 0.062400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