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358|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飞翔 发表于: 2015-7-26 23:09:39|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少数民族东巴文化研究之本:构建、重塑纳西文化体系

 [复制链接]
源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 和力民
  百余年东巴文化研究道路坎坷,前人筚路蓝缕,为我们创下基业,然而东巴文化研究仍处在创业的阶段。当今研究者拥有先进的科学研究设备和宽松的社会文化环境,理应继承前人的研究事业,开拓创新,把东巴文化研究推向深入。
  东巴文化研究必须重视东巴文化的传承。这首先是由东巴文化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东巴教历史上一直是以民族民间宗教的形式流传于纳西族社会,东巴教经典和文化艺术都依赖于纳西族民间活动而得以传承。东巴文化的任何一方面内容的研究都离不开民间传承资料的印证。其次,东巴文化的传承在20世纪下半叶中断,在经济全球化和多元的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下,以及纳西族地区传统信仰的淡漠,古老的东巴文化越来越边缘化,东巴文化面临传承危机。但是国际东巴文化研究还处在初步研究阶段,如果东巴文化研究失去了纳西族社会民间这块土壤,离开了民间田野活态资料的印证,那将会舍本求末,走入研究的死胡同。在东巴文化研究中,东巴文化传承是根本。东巴文化研究不能失去东巴文化的土壤,只有纳西族社会里东巴文化传承还在继续,我们的研究才有活态资料的参照和印证,所以必须将东巴文化传承纳入整个东巴文化研究的体系中,必须把东巴文化传承列入东巴文化研究的工作日程中。做好传承,留下文化土壤,东巴文化研究才能长久可持续地进行下去。
  东巴文化研究的根本是构建和重塑纳西文化体系。百余年东巴文化研究,一大批研究成果问世,开启了一系列研究门类,语言学、文字学、历史学、神话学、哲学、宗教学、音乐、舞蹈、社会、生态、档案、文献等,都有涉足。《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的出版,敞开了神圣的东巴文化殿堂之门,揭开东巴文化的神秘面纱,让世人亲眼目睹东巴文化的真面容。然而,这一切都不足以说明东巴文化研究已经尘埃落定、大功告成。如果我们仔细搜索,就不难看出,东巴文化许多方面的研究仅仅是开始,很多领域的研究,基本定义和概念仍在探索中,许多材料还没有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东巴象形文字书写的经典文献,目前尚存在国内外的东巴经书有3万余册,我们翻译的仅仅不足千册。不同地域的东巴经典的翻译工作正待我们去做。在已知和未知的巨大反差中,我们仍需加倍努力。好在如今已经形成国际纳西学研究队伍并逐渐形成资源成果共享的国际平台,这正是东巴文化研究的希望所在。
  一般说来,当研究对象确定以后,研究方法决定一切。应该说,不同时期的研究者有不同的方法,而同一个时期的学者,也会用自己所在领域和所从事的研究学科的一些方法来研究。研究方法的学科性和多样性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允许的。然而,历史上东巴文化个性特点和短暂的研究历史,使得东巴文化研究的方法论有了自己的一些特色。前人已经从一般研究注意到研究东巴文化的基本方法。1944年李济为李霖灿《麽些象形文字字典》写序时说:“我们最应宝贵的是继续发现新的事实,材料的新,观念的新,方法的新,解释的新,都值得表扬。”这话说得实在,研究就是要发现新的事实,然则首先是要发现新的材料,有了新的材料就会产生新的观念,有新的观念就会萌生新的方法,有了新的方法就会有新的解释,这样就会靠近新的事实。东巴文化每一个方面的研究都应该从宏观和微观多角度进行,但是笔者认为,东巴文化的基本研究方法应该立足于田野,从纳西族社会广阔的田野里去发现新的材料,有了新的材料就可以通过与文献相结合,研究出新的事实。所以,我们提倡,立足田野,到田野里去,到广阔的纳西族乡村里去,通过田野调查,田野与文献相结合,以文献不足用口述、口述不清找文献的方法,拓展我们的研究视野,创新我们的研究方法,构建我们的研究理论体系。
  东巴文化研究要为人民大众,要满足人民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随着云南丽江获得世界自然、文化和记忆三大遗产桂冠和丽江旅游的不断升温,国内外对东巴文化学习和了解的需求呼声不断。但是东巴文化的传播仍然有限,很多国家、地区、民族都不知道东巴文化为何,东巴文化需要对大众进行广泛传播。东巴文化及其研究成果要国际共享,首先就是要向大众广泛宣传东巴文化的知识和理念,就是要做好普及工作。如何去做好东巴文化的传播工作,这也应该是当今东巴文化研究的一个新内容、新问题。笔者认为,文化传播不仅仅是简单的复制和展示,更应该研究传播过程中的语言、文字、观念、社会、经济以及存真、适应等问题,还会不可避免地面对东巴文化如何享用的问题。活态的东巴文化要为世界上更多的人享用,势必会突破国家、地域和人种、民族的界限。这样,东巴文化的研究才真正地走出历史和民族的狭小空间,走出宗教的殿堂,面向大众,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 联系方式
  丽江市东巴文化研究院)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飞翔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飞翔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口头传统”理论方法开辟东巴文献整理新路径 湘西少数民族服饰印染图案形式美分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3 22:32, Processed in 0.140400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