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远方的雁|查看: 9289|回复: 22
[纪实·新闻

“最悲伤作文”学校负责人已结束警方拘传回家

 [复制链接]
13#
 楼主|远方的雁 发表于: 2015-8-7 08:07:02|只看该作者

曹林:互联网上,有没有持久的感动

源自:中国青年报
  曹林《中国青年报》(2015年08月07日02版)
  饭做好了,妈妈死了──四川凉山四年级彝族女孩木苦依五木的作文《泪》在网上传播后,被网友称为是“世界上最悲伤的小学作文”。一日间,网络被感动和眼泪所淹没,微信被感动和眼泪所刷屏;一日间,各网络平台接到的网友捐款即超过92万。
  但是,事情很快就发生了逆转。央视报道称:《泪》这篇文章并非木苦依五木写的原文──中共凉山彝族自治州委宣传部发来《关于凉山小女孩写“世界上最悲伤作文”情况的调查报告》,报告提到了网上作文产生的经过是:学生木苦依五木写了篇作文,然后支教老师任中昌看到后自己改写成了作文《泪》,然后叫木苦依五木照着他的手稿进行了原文抄写。
  虽然支教老师称并没有对文章的字词语句进行过任何修改,只是修改了行文格式和错别字;虽然很多人也认为“文章经过老师整理”并不影响真实性,但从这条新闻的跟帖中,已经能够感受到昨天那些感动得泪流满面的人们,情感发生了微妙变化。如果说刷屏的感动非常纯粹,今天已经有了一些障碍和尴尬。
  说实话,我的内心仍停留于对大凉山贫穷所带来的震撼中,怜悯、同情和感动没有减弱,也没有质疑《泪》的真实性。我关注的倒是,互联网上“感动”这种情感的生产和消逝周期。我发现,互联网是一个很容易生产感动的地方,有一种机制生产和推动着“感动”这种共情的形成,人们的感动很容易像潮水一样地来,一张照片,一个故事,简单的一句话,一个引导,只要击中网络的某个痛点和泪点,就会在病毒式传播中迅速生产一波全民的感动。但来得快,去得也快,感动也会像潮水一样迅速地回落。互联网同时又有一种迅速消灭感动的机制,把推向高潮的感动迅速压下去,以一种反向和逆转的情绪替代感动。互联网的人气与活力,很多时候就是靠这种“生产”和“消灭”所维持。
  同样一件事,有人在感动,但无法回避的是,有人会如芒在背如坐针毡。就拿《泪》这篇作文所引发的情感来说,远在千里之外与这件事不相关的网友,当然会被触动和感动。但对于当地有关部门来说,可能会觉得外界的感动对他们是一种压力,因为人们越是感动,就越会寻找问题的根源,也就越会把问题归咎于政府部门的救助不力和善款落实不到位。所以,当地宣传部门给媒体所发的《关于凉山小女孩写“世界上最悲伤作文”情况的调查报告》,强调“文章经过改写”,并特别强调:从去年开始,政府把木苦依五木家的5个孤儿都纳入了孤儿专项基金保护中,对每个孤儿每个月都会发放678元的补助,加起来共有3390元,都由他们的奶奶来代领。
  稀释感动的另一种力量来向网络自身。网络就是这样,当一群人说一个东西“很好”的时候,必然会有另外一群人去质疑,会带着反转心态去消解“很好”,去寻找“瑕疵”。网络的特点是声音多元,又特别容易“一边倒”,一会儿被这边的信息支配,一会儿又被相反的情绪支配。感动就是在这种机制下被生产和被颠覆的,沉浸于强烈感动中的人们,很容易就被一个也许“缺乏根据的质疑”所影响,从而从感动走向一种受骗的愤怒。不靠谱儿的新闻经常被反转,昨是今非,人们在这种不断的反转中已经失去了等待事实的耐心。
  媒体总在求“新”,眼球压力下,互联网的“求新”冲动更强烈──这种“求新”压力也在缩短着互联网上感动的生命周期,当“感动”主宰网络的时候,必然会有一种“求新”力量去反转感动,在消解和颠覆中生产新的话题。没有冲突就吸引不了眼球,在生产和颠覆感动的传播过程中,网络获得的是冲突和反转带来的巨大新闻效应。
  分析互联网上感动的生命周期,是想让我们提升判断力,避免在这种生产和颠覆感动的网络机制中被操纵,别让自己轻易被感动又轻易被愤怒。
原文标题:互联网上,有没有持久的感动)
12#
 楼主|远方的雁 发表于: 2015-8-7 07:47:0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曾颖:质疑“最悲伤作文”,莫将舆论焦点带偏

源自:新京报
  议论风生
  最可怕的是大家忙于纠缠争论,会不会全然忘记这个女孩孤苦悲凉的命运,以及同样需要帮助的孩子们,甚至将关于扶贫救助的讨论搁置不提。这不仅会让看问题的视点漂移,也是对苦难的一种漠视。
  四川凉山四年级彝族孤女苦依五木写出一篇题为《泪》的作文,讲述的是自己的身世,和妈妈去世的过程。此文在网上传播后,引发轩然大波。
  连日来,围绕这篇作文,来自各种视点的理解和解读,形成了一个个激烈的争议热点。有人觉得这是一篇“最悲伤的小学作文”,并对当地扶贫工作方面的力度和广度提出了质疑;有人则觉得这是人为制造出来吸引眼球的煽情作品……
  一件看起来很感人的事情,顿时就变出了不一样的意味和花样。接下来的故事,就变得更加复杂和纠结──因为受到质疑,凉山当地宣传部门发出长达5页的“调查报告”,详尽写出政府把苦依五木家的5个孤儿都纳入了孤儿专项基金保护中,对每个孤儿每个月都会发放678元的补助,加起来共有3390元等信息。有一些人,从“作文曾经被老师修改过”这样的细节入手,得出“作文是枪手代写”的结论。
  于是,大家熟悉的场面又一次上演──不同立场和观点的人,开始朝着自己愿意相信的方向情绪化地走下去,进而推出更加尖锐的观点对峙,大家的争议,已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了。一篇小学生作文,就这样成了导火索,观点的分水岭。
  不管怎样,苦依五木的作文,只是一篇反映自己生世和心情的作文而已。尽管曾被老师修改,但她所陈述的事实是现实存在的,她的悲伤,也反映了她当时的思维状态。大家完全没有必要求全责备地去问她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她这篇文字是否会在不确定的未来被某个公益组织作为提醒公众关注当地儿童的一篇作品?
  而最可怕的是大家在忙于纠缠争论“作文被修改了多少”或者“作文是否枪手代写”的同时,会不会全然忘记这个女孩孤苦悲凉的命运,以及她的身后许许多多同样悲凉需要帮助的孩子们,甚至将好不容易进入公众视野的关于扶贫救助的讨论搁置不提。这不仅会让看问题的视点发生漂移,也是对苦难的一种漠视。
  对“最悲伤的小学作文”的复杂解读,反映了当下社会舆论的多向性与复杂性。越是在这样的时候,越是需要用平常心面对这样一篇原本简单的小学生作文,我们这个民族吃过太多对文字过于极端化解读的亏,切不要去重蹈覆辙。希望大家在记住这篇作文的时候,放过那个女孩吧。她小小的心灵,已承受不得更多的惊扰,也想不出更多复杂的解释了。
⊙曾颖(作家)
原文标题:质疑“最悲伤作文”,莫将舆论焦点带偏)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1#
 西蜀教师 发表于: 2015-8-7 07:27:01|只看该作者

吕德文:“消费贫困”的做法应休矣

  四川大凉山小学生木苦依伍木所写的作文《泪》最近在网上热传,被冠以“世界上最悲伤的作文”。最初舆论几乎一边倒地表达同情,并质疑当地扶贫政策。但凉山官方后证实说,这篇作文曾被支教老师改过,而且木苦依伍木兄妹每月也都得到政府补助。于是,事情就这样出现了反转。事实上,大凉山的贫困和木苦依伍木们的不幸确实值得社会同情,但“最悲伤作文“事件背后所反映出的“消费贫困”现象,更值得人们深思。
  毫无疑问,给予木苦依伍木们最直接、最重要支持的是政府和制度性扶贫政策。中国政府的扶贫努力在国际上获得了巨大声誉,这在凉山地区也可以表现出来。官方数据显示,近几年来,国家在凉山的扶贫项目投入、教育投入等数额惊人,地方政府也投入巨资改善民生。政府的扶贫行动主要是基础性的,如教育、医疗等民生项目;其扶贫方式往往是制度性、普惠性的,如孤儿专项基金保护就属此类。
  当然,很多社会公益性组织也在凉山扶贫方面发挥着很大作用,目前活跃在凉山的公益性组织多达几百家,我们应该为他们点赞。他们所做的事看起来可能并不那么宏大,却是在履行与现代社会相对称的公民责任。无论如何,公益性组织的作用不是基础性的,也难以做到普惠,只能是政府扶贫行动的补充。但在“最悲伤作文”事件中,一些人习惯性地将矛头指向政府,以为扶贫行动中只有公益部门在努力,政府失职了。这是互联网时代的吊诡之处,宏大的社会工程虽然至关重要,却不易为普通人所知;微观的慈善行动虽然微不足道,却因为有故事性而让人铭记。
  另外,“最悲伤作文”事件背后还隐藏着少数公益性组织营销慈善的问题。有些人在慈善营销中获取了声誉乃至实际利益,“最悲伤作文”的始作俑者就是活跃在凉山的某个基金会。某种程度上,这个事件最大的受益者不是木苦依伍木甚或与之有类似遭遇的孤儿,而是这个基金会──事件过后,基金会的知名度迅速提高、募集资金大大增加。另外有些人则是借以从中获取心理满足,某些机构把慈善弄成了生意,给人通过消费贫穷获得满足感的机会。其结果是到最后,事件当事人却被忽略了,这些孩子有能力去承受汹涌的“慈善”所带来的压力么?
  “最悲伤”作文事件为我们重新审视类似凉山地区的农村扶贫工作提供了一个机会。我国的扶贫工作已到攻坚阶段。这意味着,扶贫或许不仅仅是发展经济,还包括对各种社会问题的综合治理。这些年虽然国家在凉山地区投入不少,与扶贫有关的公益性组织在当地也极其活跃,但扶贫工作任重道远,重要原因是当地经济发展滞后所带来的“贫”只是表象,更远的是自然生态环境脆弱、社会文化落后、社会问题丛生等综合性因素造成的“困”。因此,政府在民生领域的基础性、制度性扶贫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它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在进行这项社会工程的同时,需要戒备“消费贫穷”的做法。(作者是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副教授)
10#
 西蜀教师 发表于: 2015-8-7 07:07:00|只看该作者

毛建国:“最悲伤作文”能够感动我们多久

源自:大洋网-广州日报
  微论
  “爸爸四年前死了……妈妈病了,去镇上,去西昌,钱没了,病也没好。我去给妈妈做饭,饭做好,我去叫妈妈,妈妈已经死了。”这两天,一篇四川大凉山小姑娘木苦依伍木写的作文传遍网络。
  短短300余字,字字带血,句句含泪,悲伤渗透纸面,让无数人动容,被称为是“世界上最悲伤的作文”。我们相信感动是真诚和真实的,而且心同此心,包括看到这篇作文的官员,所有人都会为之感动,并且寻思能够做些什么。只是自发式感动犹如流水,常常来得快去得也快。我们还想问一声,“最悲伤作文”能够感动我们多久?又能惠及多少人?
  这样的担心,并非吹毛求疵。这几天,河北被拐“最美乡村教师”郜艳敏的故事,也让无数人动容。这其实是一篇旧闻,几年前郜艳敏的故事,就让一大群人感动得稀里哗啦。可是感动来去匆匆,郜艳敏的命运并未随之改变。感动并无水分,只是感动有流水式特征──在高潮到来的时候,常常表现出不顾一切的特点,当高潮退去后,也常常表现出一种迅即的空心。
  1000次感动都比不上一次制度化救济,相对于自发式感动,制度化救济更有管根本和管长远作用。如何才能发挥制度化救济的作用,让“最悲伤作文”成为永远的过去时?这就是扶贫的问题了。这些年来我们在扶贫上取得了重大成果,很多贫困人群实现了脱贫致富,但也要看到,我国扶贫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形势逼人,形势不等人。我们更应该从传统的粗放扶贫,走向精准扶贫,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毛建国)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9#
 西蜀教师 发表于: 2015-8-7 02:07:00|只看该作者

美媒关注凉山女孩最悲伤作文:引发根除贫穷争论

源自:参考消息
  参考消息网8月7日报道 外媒称,仅用300多个中文字,一名12岁的女孩在家庭作业中讲述了一个像小说里那样凄惨的故事。然而,作文中的情节不是虚构的。而是真人真事,她的父亲4年前去世,然后她眼睁睁地看着母亲的病越来越重。这篇作文引发了人们对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始终未能根除贫穷问题的争论。
  据美国《纽约时报》网站8月5日报道,这名女孩与母亲从西南部四川省山区的家中前往西昌市求医。女孩写道:“钱没了,病也没好。”几天后,母女两人回家去了。到家后,女孩给母亲做起了饭,等到饭做好端上时,母亲已经死了。
  女孩写道:“课本上说,有个地方有个日月潭。那就是女儿想念母亲流下的泪。”
  这篇作文的作者叫木苦依伍木,是住在川南凉山普雄镇的一名彝族女孩。一名支教老师把她的作文拍下来传到网上。根据采访她的四川一家报纸的报道,这个悲伤简单的故事很快在女孩几乎没听说过的互联网上传播开来。以“最悲伤作文”为主题标签被广泛转发。
  报道称,这名女孩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让许多读者感到怜悯,他们感到意外,中国快速增长的经济令数亿人摆脱贫困,可是仍然有人还在为生存而挣扎。
  根据新浪网的报道,四川省索玛慈善基金会理事长黄红斌说:“孩子更缺乏的是关爱,而非金钱。”
  新浪说,因为这名女孩的经历,当地慈善机构已经收到约92万元人民币的捐款。
  同时,民众批评政府,认为政府应当加大力度扶持贫困地区,特别是在北京投资举办2022年冬奥会等诸多大项目的当下。
  官方媒体回应说,政府近年来为缓解凉山地区的贫困状况投入的资金远远多于对冬奥会的拨款。
  文章还进一步说,造成当地部分地区落后的原因不是政府关心不够,而是因为当地人固守传统恶习。
  索玛慈善基金会一名徐姓代表说,木苦依伍木基本不知道作文引发的争论,支教老师也决定最好不跟她讨论这件事。
  他说:“我们希望她能够照常上课学习。我们支教老师的重点是教学。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教育改变这些孩子的命运。”
  他还说,批评当地人是没有看到他们面对的恶劣的环境挑战,这个女孩写这篇作文不是想抱怨贫穷,而是表达失去父母的悲伤。
  他说:“很少有人来这里,所以他们能做的就是想象。政府做了很多工作。北京和上海那样的大城市也有懒汉。这一点哪里都一样。”
  他还说:“所以不能片面地看待这个问题,说整个凉山地区都是这样。这里许多人都非常重视教育,非常努力工作。但是,地理条件让他们没有办法富裕起来。”
8#
 天朝明志 发表于: 2015-8-6 20:07:00|只看该作者

凉山官方:"世上最悲伤作文"系由支教老师改写

源自:新华网

  图片来源网络
  新华网成都8月6日电(记者:吴光于)一篇名为《凉山小女孩写“世界上最悲伤作文”》的文章日前在网络上迅速传播,网民纷纷对女孩及其家庭被贫穷、病痛缠绕的不幸表示同情,对孩子保持纯真,贫穷中依然渴望学习的精神表示敬佩,呼吁社会力量给予帮助。
  记者调查发现,网文中提到的作文《泪》的作者名叫木苦依五木,是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普雄镇宝石小学四年学生,今年12岁,父母分别于2011年、2013年因病去世,家中还有爷爷、奶奶、姐姐、哥哥和两个弟弟。目前,木苦依五木的哥哥、姐姐均在外地打工。
  凉山州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作文《泪》系木苦依五木写了一篇作文后,由支教老师改写,再由木苦依五木照着手稿进行原文抄写形成。记者从凉山州宣传部门获取的《泪》的原手稿复印件显示,内容与网上流传的作文内容一致,字迹却明显系出自成人。
  据了解,在木苦依五木父母相继去世后,越西县民政部门于2014年10月开始向木苦依五木五兄妹发放每人每月678元的孤儿生活补助专项资金,加上其爷爷、奶奶的养老金补助金,目前该家庭每月享受各项政策补助3540元。
  目前,木苦依五木及四弟木苦小康、五弟木苦小杰三人在放暑假后,已被四川省索玛慈善基金会带到西昌索玛花爱心小学补课。
  目前越西县已责令普雄镇、学校及村上指派专人负责跟踪了解关注木苦依五木一家的学习、生活等状况。相关负责人表示,越西县民政、教育、移民扶贫等部门将整合力量、采取多种渠道加大对木苦依五木一家的救助帮扶力度,确保木苦依五木一家从根本上摆脱贫困现状。
  凉山州委宣传部表示,网文《凉山小女孩写“世界上最悲伤作文”》存在“移花接木”,该文章中所附照片的小孩并非木苦依五木,而是来自凉山州美姑县尔其乡甲拉村的小女孩。
  据了解,最早将《泪》发到网上的是四川省索玛慈善基金会理事长黄红斌,网名“老邪哥哥”。文章发出后,引来大量网友转发献爱心,截至8月5日晚,爱心捐款已超80万元。
  凉山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总人口473万人,是四川省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近年来,凉山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战略,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目前全州中小学D级危房校舍全部拆除,72万名学生享受“营养餐”、24.2万名学生享受寄宿制生活补助、10.44万名学生享受高海拔地区取暖补助,10.46万名学前教育儿童享受保教费减免,2.42万名学生享受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助学金,全州义务教育在校学生达到72.16万人。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7#
 婷倩 发表于: 2015-8-6 10:14:00|只看该作者

评论:对凉山的帮扶不能流于表面

源自:新京报
  对凉山地区的帮助,更需要能长期扎根于农村社区的公益机构,不仅能更及时地发现贫困儿童的困境和需求,还能在校方配合下帮助贫困儿童的学习与生活。
  12岁的凉山少女苦依五木写出“最悲伤作文”,令人潸然泪下。对于更多的爱心公益人士而言,这个消息更让人心生悲凉,大凉山是耳熟能详的地区,往往也是公益捐赠的首选地。就在诸多公益组织和慈善组织投入最多的地方,极端悲惨的事件还是无可避免地发生着,让人心酸,也激发反思。
  虽然民间慈善的覆盖力量有限,但是如果将已经进入当地的慈善组织和个人所捐赠的物资与金钱加在一起,也是不小的一笔数目。但是,慈善领域也往往存在爱哭的孩子有奶吃的现象。一些善于和外界沟通的地区,以及最为赤贫的地区,往往会资源过于集中,而大多捐赠者都希望抢占典型地区。从工作上来讲,这样的典型地区对宣传当然有很大的帮助,那些赤贫的山区,脏兮兮的面孔,能激发更多的捐赠和参与。
  但是,我曾经在某个典型贫困地区看到,一些小孩家中放着几套重复的书包。而最新发现的这一个凉山少女,目前还没有看到曾经得到过帮助的痕迹。
  凉山地区的总人口大约473万,农村贫困人口约为71万,按百分之二十计算贫困儿童数量,再减去政府的扶贫补贴,以及对于孤儿的补贴,真正需要社会帮助到的缺口就进一步缩小了。如果全社会对于凉山地区的扶助能够更有效地分布下去,即便无法成功地扭转困境,但也能极大地减少极端贫困的惨状。
  而覆盖不均的问题之外,还有一个是捐赠效率和工作方法的问题。目前对于凉山地区的捐赠,一是外来的捐赠者多,二是单纯助学以及捐赠物资的比例高。
  前者带来的问题是,无法保证长期有效地落地执行,只能是集中地做几次大活动。后者因为缺乏相关社区的支持,助学款和物资并不能有效地保证用于学生,同时单纯扶贫无力于改变社会结构。因为缺乏监督,甚至发生过捐赠的物资被家长变卖换酒喝的现象。对凉山地区的帮助,更需要能长期扎根于农村社区的公益机构,不仅能更及时地发现贫困儿童的困境和需求,还能在校方配合下帮助贫困儿童的学习与生活。
  试想,若苦依五木的生活中,如果能有驻扎的公益机构,或者可以挽救她父母突发急病的状况,也无需让这一份苦难埋在她的心里如此久,方才通过作文被外界所知。
  凉山地区的改变,并非不可能,但需要一大批有着晏阳初和传教士精神的公益人,扎根在那里,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改变卫生环境、改变生活习惯、提高教育,最终带来发展和进步。而这一切,都需要我们的公益不停留在表面,需要真正地深入这一片贫瘠的土地。
  □姚遥(公益人士)
6# 青城山
 天朝明志 发表于: 2015-8-6 08:07:00|只看该作者

姚遥:对凉山的帮扶不能流于表面

源自:新京报
  有话姚说
  对凉山地区的帮助,更需要能长期扎根于农村社区的公益机构,不仅能更及时地发现贫困儿童的困境和需求,还能在校方配合下帮助贫困儿童的学习与生活。
  12岁的凉山少女苦依五木写出“最悲伤作文”,令人潸然泪下。对于更多的爱心公益人士而言,这个消息更让人心生悲凉,大凉山是耳熟能详的地区,往往也是公益捐赠的首选地。就在诸多公益组织和慈善组织投入最多的地方,极端悲惨的事件还是无可避免地发生着,让人心酸,也激发反思。
  虽然民间慈善的覆盖力量有限,但是如果将已经进入当地的慈善组织和个人所捐赠的物资与金钱加在一起,也是不小的一笔数目。但是,慈善领域也往往存在爱哭的孩子有奶吃的现象。一些善于和外界沟通的地区,以及最为赤贫的地区,往往会资源过于集中,而大多捐赠者都希望抢占典型地区。从工作上来讲,这样的典型地区对宣传当然有很大的帮助,那些赤贫的山区,脏兮兮的面孔,能激发更多的捐赠和参与。
  但是,我曾经在某个典型贫困地区看到,一些小孩家中放着几套重复的书包。而最新发现的这一个凉山少女,目前还没有看到曾经得到过帮助的痕迹。
  凉山地区的总人口大约473万,农村贫困人口约为71万,按百分之二十计算贫困儿童数量,再减去政府的扶贫补贴,以及对于孤儿的补贴,真正需要社会帮助到的缺口就进一步缩小了。如果全社会对于凉山地区的扶助能够更有效地分布下去,即便无法成功地扭转困境,但也能极大地减少极端贫困的惨状。
  而覆盖不均的问题之外,还有一个是捐赠效率和工作方法的问题。目前对于凉山地区的捐赠,一是外来的捐赠者多,二是单纯助学以及捐赠物资的比例高。
  前者带来的问题是,无法保证长期有效地落地执行,只能是集中地做几次大活动。后者因为缺乏相关社区的支持,助学款和物资并不能有效地保证用于学生,同时单纯扶贫无力于改变社会结构。因为缺乏监督,甚至发生过捐赠的物资被家长变卖换酒喝的现象。对凉山地区的帮助,更需要能长期扎根于农村社区的公益机构,不仅能更及时地发现贫困儿童的困境和需求,还能在校方配合下帮助贫困儿童的学习与生活。
  试想,若苦依五木的生活中,如果能有驻扎的公益机构,或者可以挽救她父母突发急病的状况,也无需让这一份苦难埋在她的心里如此久,方才通过作文被外界所知。
  凉山地区的改变,并非不可能,但需要一大批有着晏阳初和传教士精神的公益人,扎根在那里,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改变卫生环境、改变生活习惯、提高教育,最终带来发展和进步。而这一切,都需要我们的公益不停留在表面,需要真正地深入这一片贫瘠的土地。
⊙姚遥(公益人士)
原文标题:对凉山的帮扶不能流于表面)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 华蓥山
 西蜀教师 发表于: 2015-8-6 05:27:00|只看该作者

最悲伤作文被指枪手所为 支教老师称仅整理过

源自:新闻晨报
  晨 述
  四川凉山四年级彝族女孩木苦依五木的作文《泪》在网上传播后,被网友称为是“世界上最悲伤的小学作文”。一日间,各网络平台接到的网友捐款即超过92万。
  昨日,作文的最早发布者、四川省索玛慈善基金会理事长黄红斌表示,发出这篇作文的本意并不是想募捐,“孩子缺的不是钱,而是关爱。”而亦有网友质疑作文“是枪手所为”。
  央视昨日报道,《泪》这篇文章并非木苦依五木写的原文。

孩子缺的是关爱
  据最早发布这篇作文的索玛慈善基金会理事长黄红斌说,他是7月8日在看望宝石小学支教老师的时候,在一间教室墙壁上所贴的孩子们写的作文里,发现《泪》这篇作文的。
  黄红斌说,读完作文后,他和支教老师一起到木苦依五木家中进行家访。根据黄红斌介绍,木苦依五木的父母共有5个子女,大姐16岁,二哥15岁,2人均在外打工。12岁的木苦依五木排行老三,下面还有2个弟弟,一个10岁,一个5岁。在父母去世后,照顾2个弟弟的责任就落到了木苦依五木的肩上。
  7月11日,黄红斌将这篇作文发到了微博上,随即引发了网友的热议。
  《泪》这篇作文在网上流传开后,网友们也在表达着自己的爱心,有不少人表示要给木苦依五木捐款。不过黄红斌表示,因为国家对孤儿有每个月600元的生活补贴,木苦依五木和她的弟弟缺乏的不是金钱,而是关爱。黄红斌还表示,索玛慈善基金会已经把木苦依五木的2个弟弟接到了位于西昌的索玛花爱心小学免费读书和学习。

作文由支教老师整理过
  据央视报道,昨晚,中共凉山州委宣传部发来《关于凉山小女孩写“世界上最悲伤作文”情况的调查报告》。该份报告共有5页,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信息是,从去年开始,政府把木苦依五木家的5个孤儿都纳入了孤儿专项基金保护中,对每个孤儿每个月都会发放678元的补助,加起来共有3390元,都由他们的奶奶来代领。此外,调查报告中还提出,网上作文产生的经过是,学生木苦依五木写了篇作文,然后支教老师任中昌看到后自己改写成了作文《泪》,然后叫木苦依五木照着他的手稿进行了原文抄写。
  对此,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普雄镇宝石小学支教教师任中昌在接受央视采访时回应,班上的孩子都是讲彝语,汉语对他们来说是“外语”。他们的汉语讲得还是不错的,但是写成文字却是一塌糊涂,特别是作文的行文格式、标点运用上都不行,要他们把内心真实的感受准确表达出来,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
  任中昌说,在一节课上,他给孩子们讲了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课文──《小珊迪》。
  《小珊迪》描述的同样是一个孤儿的故事。饥寒交迫的孤儿珊迪,在街上卖火柴,但是买火柴的人却没有零钱,小珊迪于是拿着整钱跑走。正当买火柴的人认定珊迪是个骗子的时候,珊迪的弟弟拿着零钱出现了。原来,珊迪因为换零钱,被马车撞倒,轧断了双腿,生命垂危。
  故事最后,双腿已断的珊迪握着探望者的手,“突然,他眼里的光消失了,他死了。”
  任中昌说,在讲这篇课文时,他哭了,孩子们也哭了,大家都非常的感动,于是他就让学生们写篇作文,名字就叫《泪》,要求围绕着伤感来写。
  在第一次看到木苦依五木的作文时,任中昌表示文章是写得一塌糊涂,但基本能看懂。于是,他就按照作文的要求,对木苦依五木的作文进行了重新整理。不过,任中昌强调,自己并没有对文章的字词语句进行过任何修改,所有的内容都是她的,自己只是修改了行文格式和错别字,让孩子知道作文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然后让木苦依五木照样抄写了一遍。

真实性应该没问题
  对于作文事实的真实性,任中昌表示,应该是不会有问题的,自己对木苦依五木家中情况不是非常了解。
  而针对有网友认为作文作假的说法,任中昌称,现在网络这么发达,有各种声音非常正常,毕竟网友并没有去过现场,对真实情况并不了解。
4# 金佛山
 妮爱 发表于: 2015-8-5 10:14:01|只看该作者

多因素导致四川凉山地区长期难以脱贫

源自:新京报
  恶劣的交通条件、单核的发展模式、短视的执政理念,会让贫困地区和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拉越大。这样的情景不只发生在凉山。
  凉山是我的家乡,当看到彝族小女孩的作文时,我还是忍不住泪流满面,想起了遥远的家乡。那些家徒四壁的贫穷,患病的痛苦无助,大山深处的闭塞……我感同身受。
  苦依五木的遭遇,在凉山州,仅仅是冰山一角。
  凉山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州,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200多万彝族同胞。凉山州地处川滇黔交界处,交通不便,地势险恶,高山、深谷阻碍了凉山与外界的交往,大凉山得以保存原始的文化和原生态的景观,成为了一个“独立王国”。当云南、贵州的彝族步入封建社会时,凉山州还是奴隶社会,保留着森严的等级制度和传统的生活方式。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被川西南横断山系阻隔的凉山地区,高山峻岭,河谷纵横,交通极为不便,交通设施的建设成本极为高昂。上世纪90年代,从州府西昌到省会成都,要坐十多个小时的绿皮火车,2012年,西昌到成都的高速公路才开通。交通的改善,也仅仅限于以州府西昌为中心的交通网络,县城与县城之间,县城与下辖各乡镇之间的交通状况,仍然不容乐观。那些居住于大山深处的人们,求医、上学、社会交往和物质交换,都只能依靠步行和泥泞崎岖的山路。要命的是,凉山州位于三大地震活动带上,地震、滑坡、泥石流,会让本就脆弱的交通和经济雪上加霜。
  与单中心的交通网络相类似,凉山州的经济发展,也呈单核发展模式。最好的政策、资金和资源,都投向了西昌,西昌市也如愿以偿地在2014年,坐上了四川省县域经济的第二把交椅,仅次于比邻成都的双流县。举全州之力建设起来的西昌,人口越聚越多,房价也越来越高,贫富差距在增大,与其他县的差距也越来越大。2014年西昌的GDP是418亿元,是第二名会理县的两倍,是排名最末的美姑县的23倍。
  实际上,凉山州辖1市16县,就有13个国家级贫困县。区域发展之不平衡,可想而知。那个写作文的小女孩苦依五木,就来自于贫穷的美姑县。
  当地发展理念,会让贫困地区失去本该有的后发优势,只会越来越穷。位于安宁河谷的西昌市,有月城之称,四季如春的气候、阳光空气、邛海的水、泸山的树……是这个城市宝贵的资源,也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石。然而,在2010年左右,当地官员不顾民众的反对,引入污染严重的重工业,这个号称“一座春天栖息的城市”,也深受雾霾的困扰。贫困地区当然有发展的权利,但是选择有利于体现政绩的短视的发展模式,还是长远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却体现了执政者的良知和智慧。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恶劣的交通条件、单核的发展模式、短视的执政理念,会让贫困地区和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拉越大。而贫困山区的孩子们,不能承受之重,在同龄人享受天伦之乐时,他们却要肩负生活的重担。重压之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他们没有办法和其他孩子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能崛起的毕竟是少数精英,另一些要么继续承受贫穷之困,要么滑向另一个深渊,逐渐累积成社会问题。实际上,这样的情境不只发生在凉山。
  □唐黎明(安邦咨询合伙人,高级研究员)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4-30 22:20, Processed in 0.078000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