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int=5]给站长来两句
“吆师”,是戏班子的叫法,指帮腔的。茶肆饭馆叫“么师”。不光是茶铺头掺茶的。馆子头跑堂的,旧社会也叫“么师”。他们腰上栓围腰,左手搭抹布,收盘子,抹桌子,一边招呼客人,一边吼堂子:“后头听到,客人三位,一斤白干,一盘炒猪肝,回锅肉,蒸牛肉,再加一个凉拌猪脑壳”,跑前跑后,四面张罗,客人吃完,要算帐收钱,帮拿东西送客,相当于现在的大堂经理、领班,大概地位低于掌灶师父,又高于打杂的(有些就是店家),故叫“么师”。旧社会,在乡镇,大多茶铺和馆子是一家,还有是旅店,既象现在城边的农家乐,更像城里的大酒店、大酒楼,综合型。
老成都的民居房子,也不止三种:还有巷巷型,如桓候巷、桂花巷、 春熙路旁的科甲巷等,既不是街,也不是院,更不是墅,多得很。还有街面型,成都所有的大街上都有很多住家,由此还有“街坊邻居”,“街娃”的说法 如此等等。 [/P50oint][/Point][/Point] [此帖子已经被用户于2005-12-10 13:48:10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