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468|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飞翔 发表于: 2015-12-19 05:45:00|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少数民族双柏县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情况调研

 [复制链接]
源自:中国社会科学网  : 周继泽
  近年来,云南双柏县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在县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重视支持下,通过全社会的积极参与,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加大,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财困民贫、教育基础薄弱、教育经费缺口大、教育投入不足、人口素质偏低,义务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相比发达地区仍存在很大差距,制约着全县民族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认真研究全县民族基础教育工作,找准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研究和探索基础教育发展的对策,其意义非常重大。
  一、双柏县基础教育现状
  (一)学前教育逐步发展。目前,全县有幼儿园25所(公办幼儿园2所、民办幼儿园23所),在园儿童1886人;村完小开办附设学前班11个班,在班儿童202人;幼儿园专任教师96人(公办26人、民办70人),工勤人员41人(公办11人、民办30人)。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县学前教育资源不断扩大,入园率逐年提高。与2010年相比,幼儿园数量增加了16所,在园幼儿增加了767人;学前一年入园(班)率达93.07%,学前三年入园(班)率达75.2%,分别提高了18.47个百分点和29.5个百分点。
  (二)义务教育稳步提高。目前,全县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71所,其中初级中学9所(含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完小62所(含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在校学生546个班15273人,其中小学376个班9581人、初中134个班5692人。上学年,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96%,在校生年辍学率0.02%,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8.6%,在校生年辍学率1.5%,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为86.7%;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共有教职工1142人,其中:小学教职工698人,初中教职工444人;小学专任教师685人,学历合格率99.27%;初中专任教师423人,学历合格率99.76%。全县义务教育学校共有校舍建筑面积157400平方米,小学、初中生均校舍面积分别为8.95平方米、12.58平方米。
  二、双柏县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全县实际情况看,少数民族聚居的乡镇主要是大麦地镇和安龙堡乡,其它乡镇民族杂居,少数民族在一些片区、村委会也相对集中。从大麦地、安龙堡两个乡镇和法脿镇的部分村完小调研情况看,彝族人口占比高,基础设施薄弱,多数地方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由于农村人口多,民族地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等因素制约了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提升。
  (一)教育投入相对不足,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因县财力有限,县级财政往往只能满足教师工资的按时足额发放和中央、省、州项目资金配套。很难拿出更多的资金搞更多的校舍建设、设备添置和更新,学校标准化建设步伐相对较慢。一些地方校舍不足,设施较差,在体育设施方面,很多村完全小学缺少体育锻炼器材和设施。在教学方面,较多的存在教学设备陈旧问题,而且,有的山区教学点设备极少,电脑数量少,开展现代化教学有较大困难。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安龙堡中学、法念小学和青香树小学目前仍有部分班级还在活动板房里上课。部分乡镇学校师生宿舍、实验室、运动场、围墙大门、教学仪器、图书资料、微机室、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等教学设施都存在严重不足的情况。
  (二)学校点多面广,教育成本过高。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山高箐深,人口居住分散,交通十分不便。由此造成山村小学点多面广,教育成本过高。如:法脿镇的麦地小学情况是:一共2个年级6个学生(其中一个班是2人,另一个班是4人),3位教师(含后勤1人),师生比仅达1∶2,而按我县教育均衡发展规划要求是师生比基本要达到1∶19,城区学校、乡镇中心校班师比、师生比基本按此设立,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山区作了适当放宽。通过我们了解,有的村委会完小,适龄入学儿童不足5人。如:安龙堡乡柏家河村委会,学龄前儿童4岁的只有2人,5岁的有3人,面临的问题是生源逐渐减少,有的学校只能隔年招生。从全县的情况来看,完小学生数在逐年减少,学生数在40人以下的就有10多所,而村完小一级的学校少的也是2-3位教师,多的7-8教师;有的学校几个年级加起来也只有几十名学生,同样要安排几名教师去教,同样需要建盖教室、学生食堂、教师宿舍,必然要增加教育成本,本来一个老师就可以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但在这些贫困分散的少数民族地区却要几个老师才能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生均教育投资成本山区要比城区、坝区高出许多。教育投入与效益之间矛盾十分突出。如有的学校刚完成标准化建设改造,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就面临学生生源减少,几年后面临着撤并,又可能造成新的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
  (三)资源配置不均衡,教育差异性矛盾突出。在学科的配置中,村完小英语、信息技术和音、体、美普遍缺少合格教师,除县城、乡镇中心完小外,大部分小学校英语、信息技术两门课程基本未开,音、体、美三门课程多数由非专业教师上课。在教师配置中,教师配置数量在不同学校、不同区域之间差异明显。相对素质好、有教学方法和能力的教师多数集中在城镇和条件较好的校点任教,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师资不足,教学质量难以提高。这些最需要良好教育的地区难以留住好的教师,造成了老师不安心、家长不放心、学生不用心,师资配置形成城区超编,边远山区师资不足的反差。
  从大麦地镇调研情况看,大麦地镇中心学校现有在编教师57人(其中,中学14人,小学43人),根据现行编制管理规定,大麦地镇教师数已饱和,但实际需求并不能满足。因为现在农民工子女进城入学逐年增多,农村人口出生率逐年递减,实行隔年招生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小学已不可能以1∶19来核定教师编制,有时有五六个学生也要招一个班,也就意味着要一个班要一个教师编制。所以大麦地镇教师编制明满编,实际编制并不足。
  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在学历结构、学科结构、年龄结构等不尽合理,特别是农村小学教师年龄老化、知识老化现象严重。一是年龄结构编大。50岁以上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0%,尤其是村完小。二是教师专业结构矛盾仍然存在。中小学语文教师相对过剩;中小学音体美等科目教师缺少;中学的生物、化学、政治、历史、小学英语等科目专任教师均不同程度短缺。如完小大部分没有专业的音、体、美、信息技术教师,小学英语教师仍然缺乏,初中化学教师紧缺,各个学科中都普遍存在着教师所学专业与所任学科不相符合的现象。尤其是幼儿教育方面的专业教师缺乏更为突出。
  (四)民族地区优惠政策落实不够,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队伍不稳。虽然各级政府对民族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但是民族学校实行寄宿制,经常性开支项目多、支出大,且学生主要来自农村,家庭贫困的学生较多,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学生助学金标准和民族学校的事业费没有按《条例》的规定定期核定,助学金补助仍沿用其他学校的标准,民族地区优惠政策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省、州民族教育工作条例没有得到有效落实。
  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偏僻闭塞、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环境恶劣、信息闭塞,加之一些优惠政策得不到落实,绝大多数教师不愿意到少数民族地区任教,甚至连本地本民族的教师都不愿到家乡工作,都想调到好一点的学校工作,所以造成优质教师外流,导致好的学校满员超编,条件艰苦的学校还要外聘代课教师的现象。如:大麦地镇峨足完小,有在校生71人,有班级5个班(含1个学前班),共有教师6名(公办教师3人,其中1人为中心校下派支教教师,代课教师3人,其中1人从事后勤工作),代课教师月工资720元。从调研了解的情况看,代课教师的工资未达云南省最低工资标准(云南省最低工资标准为1070元)。
  (五)信息化教学水平低,教育资源利用不充分。全县少数民族地区的部分教师,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观念滞后,加之受应试教育和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依然传承着“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和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模式,依然停留在“时间+汗水”的辛勤耕耘,整体存在对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不够,部分小学存在硬件设施不配套,教师存在不想学、不会学、不会用的情况,导致民族地区教育理念、教学手段都相对落后,差距越来越大。
  三、对策与建议
  为使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健康发展,针对全县目前基础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大对民族教育工作的领导,建立稳定的民族教育投入保障机制。要改善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首先要建立稳定的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确保教育经费投入到位。建议各级党委政府把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作为当前最大的扶贫工程来抓,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在国务院的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完善义务教育的投入机制,明确各级政府的责、权、利划分,保证和加大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尤其在农村实行“一费制”以后,在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严重短缺的情况下,更应该强化政府在公用经费投入上的责任,不断加大政府主导和统筹的力度。落实和完善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优惠政策,争取更多国家政策支持。要在经费投入、资金安排、人力调配等方面始终坚持向民族地区倾斜的政策,探索因时因地制宜的创新发展模式,并给予政策上的有力支持。
  (二)调整资源配置,形成更科学合理的学校布局,不断提高办学效率。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居住人口分散,聚居区人口密度小,造成山区小学点多面广,校点较多,最终导致教育教学质量低,教学成本过高。为妥善解决好这一问题,教育主管部门要因地制宜,进行调整布局,集中办学,形成更科学合理的学校布局,不断提高办学效益。在具体的工作中,可以按照“需保留则保留,宜并则并”的原则,对相邻地区的校点进行收缩,在相对集中的地方集中办学,把资金、人力、物力集中起来。整合办学资源。与此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孩子能就近就便上学。可以把小学高年级(四、五、六年级)集中到乡镇中心小学所在地进行集中办学。这样既能解决村完小高年级无法开设英语、信息技术教育等课程的难题,又能兼顾低年级学生就学不便的问题。这样既有利于降低教育成本,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又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整合教师资源,优化学科配置,积极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均衡发展。建议设立教师培训专项资金,加大教师培训的投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引进和培养培养短缺学科教师,改善教师队伍学科结构,提高教学质量。鼓励和有计划的轮流城区和中心校的教师到边远贫困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去支教,并作为职称晋升的优惠条件去落实,缩短城乡师资差距,提升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质量。合理提高山区农村、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待遇。把更多培训机会、待遇、职称评定向山区农村、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倾斜,激发调动他们从事教育的积极性,努力提高山区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应多培养地方土生土长的少数民族优秀教师队伍,加快培养双语教学师资人才,加强通晓少数民族语言师资培养,积极推进民族“双语”教学。均衡配置校长和教师资源,以县域内实现教育均衡为目标,努力缩小城乡学校之间,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的办学差距。
  (四)认真贯彻落实省、州民族教育工作条例,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扶持力度。一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州民族教育工作条例,加大对民族教育的投入,各级政府应依照《条例》中有关教师福利待遇、编制、岗位设置、浮动工资、助学金、事业费等有关条款的规定,重新核定标准,保障民族教育健康快速发展。二要加强对民族学校尤其是基层民族学校教师的培训,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更多更好的培养少数民族人才。
  (五)大力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构筑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跨越发展的“平台”。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既能克服少数民族地区同发达地区之间的地域差异,又能克服教师能力水平之间的差异,通过网上学习,获取信息,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接受均等的教育信息。一要以项目引进为重点,建好一批“示范校”和“实验校”。积极创造条件,加快计算机普及步伐和“校校通”工程建设,逐步在民族地区学校开设信息课程,加快信息技术教育和其他课程的整合,激发中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二要构建完整的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体系。按照“政府主导、校企合作、市场运作”的指导思想,加快中小学的现代教育技术网络建设,在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同时,使信息技术课与英语课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为缩短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与先进地区的差距,为培养现代化急需的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三要强化管理,提高现代教育设施设备的使用率。教师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方面要做到现代教育技术进计划、进教案、进课堂和电教器材;四要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深入应用,使少数民族地区师生便捷共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稳步推进农村学校宽带网络、数字教育资源、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不断提升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水平。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飞翔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飞翔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中国梦与中华民族的社会理想 坚定中国道路 实现民族复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2 16:35, Processed in 0.140401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