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3750|回复: 5
 1熊猫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杨正保 发表于: 2003-9-12 01:01:52|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乡村·农业巴中民俗系列:背二哥历史考证(附珍贵照片)

 [复制链接]
历史上的背二哥
  通江河,南江河,我是巴山背二哥,太阳送我上巴山,月亮陪我过巴河,打一杵来唱支歌,人家说我好快乐。何曾有过快乐处,背子重了难爬坡。
  这首大巴山里唯有的《背二歌》是背二哥唱的歌。大巴山,山高路陡,行走艰难,有山歌唱到:人人都说上天难,宁上天也不愿上巴山,蛇倒退,鬼见愁,还有二十四道脚不干,要上巴山难上难。过去大巴山区交通不发达。山区人运送货物等全靠人力背运(见图),人们把这背运货物的人称为“背二哥”或“背老二”。大巴山里野兽多,一人行走不方便,他们便三三两结合,组成了几人或几十人的背二哥队伍。那么背二哥为何叫背二哥呢?

大巴山背二哥正在用打杵子支起二架子歇气(珍贵照片)
  背二哥背东西的时候,背上的用具是二架子(见图),手里提着打杵子,脚上穿的偏耳子,腰里插的扇笆子,口里衔的烟锅子,肩上搭的汗帕子,歇气休息时唱的山歌子。由于背二哥背运的货物放在二架子上,故称背二哥。
  叫声脚杆你莫耙,上坎就到凉风垭,店老板娘等着你,敞开胸怀喂娃娃,要吃她那大馒头哈,一步一步往上爬哟!
  背二哥们唱着山歌,背着沉重的背子,打杵击打地面,在山路上艰难的爬行……

大巴山背二哥正在用打杵子支起二架子歇气(珍贵照片)

现代背二哥

摄影:杨子
  “背老二”是我市老百姓口头的称呼(有的干脆叫背篼),文雅点称呼:背二哥!在我市随便哪个角落均可以看见,他们是来自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百天在街上以出卖自己的苦力为生。为城市人干了大量的城市人不愿意干的体力活,晚上大多睡在路边和街道边,吃得非常简单,为了节约开支,舍不得吃和住旅馆,为的是能多增加收入,把腰包装鼓起来!

这位“背篼”由于没找到“生意”,正愁眉苦脸。

自得其乐的背二哥正在斗地主

好奇的背二哥

PS制作
  感谢:民间文艺家朱仕珍先生提供资料并指导。参考资料:朱仕珍着《巴山妹子》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3-16 13:20:15编辑过]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杨正保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杨正保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杨正保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杨正保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杨正保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杨正保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明月千里寄相思 巴山妹子·巴中民俗系列:情歌篇·第一辑
2# 四姑娘山
 楼主|杨正保 发表于: 2003-12-17 00:39:28|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巴山“背二哥”

⊙ 陈勇 宁凤
  背上背个大背篼,口里衔个烟锅锅(烟斗),手上拿个打杵子(休息时,垫在背篼下的“T”字型的工具)这就是川北巴山“背二哥”。
  一年四季,在这个刚刚散发出现代化气息的巴山深处的巴中城里,无论是车站码头,还是大街小巷,只要你一声“喂,背篼”,也无论你货物多少,路途远近,只需花1元钱,“背篼”便会为你尽心效劳,送你到达目的地。城里人不愿干的脏活、累活,甚至危险活,“背篼们”都乐意干,他们处处方便着城里人的生活,同时也遭受到城里人的白眼,他们“恨”城里人,但也离不开城里人给予他们的“施舍”。背篼成了他们的名字,“背篼”靠背篼去挣钱养家糊口,送子女上学堂,供老人穿衣裳,攒钱讨老婆或娶媳妇,背篼的钱挣得干干净净,日子过得其乐融融……
  大巴山,山高坡陡,行走艰难,有道是“人人都说上天难,宁上天来也不愿上巴山”。过去的背二哥成群结队背上土特产,从陕西汉中、川北阆中换盐巴、百货,人们把这背东西的人称为“背二哥”或“背老二”,再就是“背篼”。如今,巴中地区道路交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出山的物资全靠汽车运,山民们买难卖难成为历史。“背篼”并没有因此失业,因为这里仍然十分贫困,“背篼”有着背篼的生存空间。大巴山的儿女们大部分青壮年外出打工挣钱去闯世界,而远走不如近爬坡的便留守在家乡身背背篼从贫困的农村涌到就近的巴中城。
  背二哥们大都来自巴中地区的通江、南江、平昌等相距不到百公里的贫困山区,他们出行一般都很简单,除了朝夕与共的背篼外,就是肩搭一张汗帕子(既洗手脸又擦汗),带上一床烂被子。背二哥们一天跑到晚,有的甚至深夜,仅能挣到10多元钱,他们生活极为简单,大多舍不得花钱,除了简朴的生活费外,积攒下来的钱都要带回家等着过年和给子女交学费。
  这天是腊月十五,巴中城里红灯高挂,处处洋溢着过年的气氛。买家具的,搬房子的,逛街购年货的川流不息,背二哥要在这最后几天捞上一把,便“衣锦还乡”吃顿年夜饭。尽管他们涨红了脖子,喊干了嗓子,生意还是“秋”。巴中城里的背二哥有6000余人,僧多粥少,没有活路可做时,他们便在城内悠闲观景,有的便干脆花上几毛钱到背二哥录像厅去看武打片。上午10时许,害羞的冬阳终于破雾而出,露出了红彤彤的笑脸,背二哥们在暖暖的冬阳里眯缝着眼睛四处捕捉目标。记者买上一包“5牌”香烟,跟随着他们转悠,见记者善意地拍片,偶尔还给他们打上一支烟,背二哥们便跟记者摆起了热热呼呼的贴心话,并争着要记者拍片。中午12时许,劳作了一上午、早已饥肠辘辘的背二哥们三三两两地走到一个小巷中,那里有专门为他们开的“背老二馆子”。午餐是白米干饭,盛上一个“冒儿头”(大碗干饭),端上热气腾腾的浮着几珠油花儿的菜叶汤,还有一盘蒸红薯,红薯的面上有两块肥猪肉,人们管它叫“背老二饭”。一顿午餐管吃饱,仅掏1.5元钱,老板娘说,她还有10%的利润。吃完午饭后的背二哥们,懒洋洋地掏出烟锅子,卷上一支叶子烟,便你一口,我一口的尽情地吞云吐雾,夹杂着各地“骚话”的背二哥们凑在一块儿快快活活地大谈当天的奇闻轶事,在这里,他们的地位是平等的,背二哥馆子里处处荡漾着和谐的气氛。遭到蔑视,遭到破骂,脸上带着残留唾液的背二哥们似乎是习以为常,好一个大肚能容的巴山背二哥,“儿子打老子嘛”,一切就在麻木的大笑声中随风而去。
  夜幕降临了,背二哥或蹲在街边抽烟,或卧在墙角聊天,或睁着迷惑的双眼,盯着舞厅门口进出的染着红绿头发的俊男俏女发呆。凛冽的晚风中,偶尔飘来一张广告单,那上面尽是些补钙的、补锌的、还有补肾的,看到这些东西,背二哥也会狠狠地骂道:“尽是些补狗屁的”!
  雾锁巴城,寒气逼人。夜深人静了,背二哥或俩、或三地把背篼往街沿边边的商店门口一靠,拾起几块纸壳子往地下一铺,扯出破被子往身上一滚,脑壳一下钻进背篼里,便在这“高级总统套房”里打着呼噜进入梦乡……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杨正保 发表于: 2003-12-17 00:45:30|只看该作者
诗歌:背二哥 作者:秦巴子木森_121 背二哥,四面八方投城郭,风尘仆仆为生活. 背二哥,竹篾背篼身上托,打杵在手等事做. 背二哥,满头灰粒街边坐,啃着干饼望巴河. 背二哥,面目苍苍月如梭,倒头便睡梦华佗. 背二哥,东盯西看等着货,大街小巷汗水多. 背二哥,背上几个货坨坨,上上下下一块多. 背二哥,力钱挣来艰难哟,大呼小叫货主恶. 背二哥,慢慢走哇莫急迫,城里车多人隔膜. 背二哥──― 挺直腰板街面过,劳动光荣有人格.
4# 金佛山
 楼主|杨正保 发表于: 2003-12-17 00:58:25|只看该作者

大巴山背二哥

  “背二哥来背二哥,哪个叫你背得多?背起背子要死人,放下背子好快活!”这首民谣是旧时代大巴山背二哥艰苦生涯的注释。在万源与陕西镇巴交界处的铁匠垭口,74岁的张传弟老人告诉我他年轻时做背老二的体验:“那是牛马一样的生活。给老板背黄裱纸(钱纸)、花椒、金银花、木耳,先得找担保,一二十人联手,各自带米,吃饭给火号钱、菜钱、柴钱。从万源到镇巴两百里小路,一天最多走四五十里,生怕遇到土匪,又怕歇不了脚。
  背拢交了货就得走,怕被抓壮丁的拉走……”老人抹着胡须,笑着说:“现在安定啦,”他指着与镇巴交接的公路,“看,这么好的公路,还用得着背老二吗?”南江大河镇丛山中的一处百尺悬崖栈道上,立着一方两米高的路碑,上镌祖辈如何凿岩修道、捐款人名单和捐银数字,从路碑延伸出的是一条在悬崖绝壁上凿出的两尺宽的栈道,与陡峭的石梯相连,雨天,这条小道泥泞烂滑充满险情──这就是背二哥的路,随悠悠岁月编织,遍布大巴山,记录着背二哥命运的沉浮。南江县大河镇农村出生的作家何凯君告诉我,他有一位同在一个农家四合院长大的表弟胡国祥,天生一副好嗓子,爱唱歌,1980年22岁那年,背公粮上镇,过栈道山溪,遇山洪暴发,人被卷走,亲朋寻遍山岩溪涧,尸体都没找回来。何君谈及此事,黯然神伤。少年时代的他也有过对背二哥浪迹生活的向往,并亲自动手试做过背架,表弟的死,增添了他对背二哥职业的敬畏。在漫长的时间里,近至大巴山各县,远至邻省陕西汉中、略阳、宁强、镇巴、城固、四川南部等市县,甚而远至省内的自贡、成都,背二哥们结伴而行,少则六七人,多则一二十人,带上干粮、草鞋,十天半月、一月……途中讨水喝,歇街檐,宿栈房。背二哥的背篼讲究而有特色:下小上大,形若敞口喇叭,敞口可以分散承重压力和尽可能多装货物,背物主要是农产品、肥料、粮食、盐、山货、药材及百货,也有背生猪和坛罐的;如果背物体积太大(如粮食、柴、草等),背架则可以顺贴地解决问题──背架像张弯弓,紧贴背脊,货物高出头顶甚多,但重心下移稳定。背猪则将生猪先以板固定,再架上背篼。凡此种种,背法因物而异,颇讲乘力巧用。
  所背重量少则百来斤,多则两三百斤。与背篼相匹配的有打杵(又称“拐扒子”),长二尺五到二尺八,用硬杂木做成,是背二哥行路必备之物。它可以与背篼尖底或背架所留凹槽契合,按背二哥之意随时支撑,分散背物重量,让人得到喘息之机。然而打杵的功能还不仅于此,巴中一首民歌对打杵作了形象的描述:“一根打杵二尺五,拿在手中把路杵,上坡下坎当腿杆,过河拿来探深浅。”再加上棕编背褡(护肩用),便构成背二哥外出三件宝。用竹在大巴山显得既普遍又精道。拿竹背篼来说,就有背粮用的大背篼,用承重韧性强的老慈竹编。大背篼可做成粗篾背篼,装渣滓杂草,叫“花篓”,大花篓则可用来背畜肥。在大背篼中加层竹篾席做成夹背篼,或编成密篾背篼,则可作为背米、面、绿豆或粮食加工品的工具。大巴山农村场镇的小孩,从呱呱坠地起,就与背篼、竹摇篮、竹推椅以及竹席、竹凉床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他们长大后,也像长辈那样,伐竹破篾,制出背篼、箩篼、箢篼、簸箕、竹筛、竹笠、竹耙、竹席、晒席、竹遮阳、竹篱、围席、篾望板、竹扇、米筛、格筛、连盖……
  2002年初夏,我带着10年前的印象和迷梦走过万源白沙老街镇,穿过贫困山区新建的城(口)开(县)公路,极力搜寻着背二哥的羊肠小道和背背篼的山民,青山叠翠,山崖依旧,却难再见旧时影。偶尔一二辆新型摩托车急驰而来,车座后竟然坐着背敞口背篼的农民。从花萼山下到邻万源的峡谷时,看到新铁路路基旁若干用背篼背石背泥的壮汉,目送我乘坐的客车远去。擦身而过的十几个汉子骑着自行车,车架旁无一例外地架着一个大背篼。很难说他们是传统的背二哥。去八台山旧院镇途中,幢幢土屋已被两层砖瓦楼房代替,穿着入时的农妇织着毛线看孩子们在背篼边嬉戏。恍然瞥见“旧院镇小学”几个字,这座1996年改造后的完小,有近千孩子就读,学生绝大多数都是山民的孩子。年轻的郑章毅校长展示了拥有数十台电脑的多媒体教学室,并演示了宽带网络的远程教学。背二哥的后代演绎着与父辈不一样的人生。在过去不通公路的龙潭河,一个写着“竹楼农家乐漂流处”的广告牌赫然映入眼帘,父亲是背二哥的庞仁中经理说,以前父亲靠背篼挣得的钱极少,如今他的农家乐年收入已达11万元,清悠悠的龙潭河,深藏不露的原始美景、傍水的农宅,就是天然财宝呀。他还有一个挣钱更多的想法,夏季时在江中5公里长的峡谷中开展橡皮舟漂流,7元一个人。
  峡谷远处,一条公路正在炸石开山,尘埃起处,一个个背石移土的身影在晃动,一位身背粗篾篼、手握撬石钢钎的壮实青年冲着我的镜头微笑,我想,也许这就是大巴山背二哥最后的素描。
  20世纪90年代初起,我对大巴山进行了4次较为细致的采访。在采访过程中,背二哥们滴着汗珠的眉宇、喘着气的大嘴、紫黑色肌腱紧绷的手臂、盐渍斑斑的粗布衣襟,令我终生难忘。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 华蓥山
 楼主|杨正保 发表于: 2004-3-16 13:15:48|只看该作者
巴中民俗系列:背二哥历史考证(附珍贵照片)  ou8woihA.jpg  保存到相册
巴中民俗系列:背二哥历史考证(附珍贵照片)  8KU92GFI.jpg  保存到相册
6# 青城山
 棒老二 发表于: 2005-5-17 14:38:29|只看该作者
我虽然出生在达州的宣汉与万源交界之处,但我始终认为自己是大巴山的后代.对巴山、巴中也有一种特别的情感.背老二之歌,我从小就听老人们唱过,今日能看到这么多精美的照片,感慨万千。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5 10:59, Processed in 0.171600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