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壳子|查看: 20433|回复: 92
[宇宙·航天

天宫二号“回家” 中国载人航天迈向空间站时代

 [复制链接]
73#
 西蜀教师 发表于: 2016-11-17 14:18:40|只看该作者

两名航天员工作已接近尾声 或将返回

源自:中国新闻网
原文标题:工作满月,景海鹏和陈冬17日准备回来啦!

  从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发射至今,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已经在太空工作了近一个月的时间,他们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中的任务已经接近尾声。17日,两位航天员将开始进行撤离天宫二号的准备工作,并进入神舟飞船,之后将返回地面。
72#
 天朝明志 发表于: 2016-11-17 14:16:11|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景海鹏、陈冬首次接受“天地采访”对话编辑部

源自:新华网
原文标题:中国航天员首次接受“天地采访”──新华社太空特约记者对话编辑部

  新华社全媒报道平台值班副总监李柯勇:景海鹏指令长、陈冬,你们好!受新华社领导委托,我代表全社同志向你们两位特别的同事致以特别的敬意和感谢!这些天来,你们发回的“新华社特约记者太空日记”的网络阅读量累计已超过1亿人次。这也是历史上航天员首次以新闻记者的身份从太空发回报道。面对全国、全世界的受众,你们想说点什么吗?
  景海鹏:到目前为止,神舟十一号进入太空整整30天(截至11月15日)。这30天期间,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我们也通过舷窗瞭望,看看世界各地的风景风光,特别是飞船经过祖国上空的时候,我们俩非常激动。说心里话,在茫茫太空,时刻感受到祖国和亲人的牵挂,感受到全球华人对我们的关心鼓励和支持。借此机会,我们也向全国人民表示感谢,向全球华人表示最美好的祝福。
  李柯勇:再过几天,你们就将返回地球了。在即将告别太空的时候,能否描述一下你们的心情?
  景海鹏:这些天来,领导、同事、战友们都在地面上支持我们,他们连轴转地值班,为我们加油鼓劲,所有的飞控人、航天人都在为我们提供方方面面的支持。后面还有两天时间,我们会把各个细节做得细而更细、严而更严,确保载荷的安全。
  陈冬:现在的心情有一点留恋和不舍,但也有高兴和兴奋。留恋和不舍主要是因为马上就要离开天宫二号。在这里我们生活工作了30天,这里就像是我们在太空的家,所以还是有些不舍和留恋。高兴和兴奋是因为我们就要回到我们的“大家”,回到我们的地球,回到我们的祖国。我们也会把后面的工作做好,安全顺利圆满地完成这次任务,返回到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家。
  李柯勇:返回之前,你们要进行哪些工作?
  景海鹏:这几天各项工作还在如期进行,并要为返回做些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轨产生的实验数据的回收,二是舱内环境的整理,三是离开天宫之前进行状态设置。
  关于数据收集、样本回收,目前大部分实验都已经做完了,相关的数据基本上有一小部分已经下传到地面,其他部分数据量太大,只能就存储到卡上,由航天员带回地面。另外,在太空栽培的生菜、结茧的蚕都是要带回来的。还有在太空中采集的尿液、唾液等样本,还有离轨前采的大气微生物样本,也要带回地面来分析。
  陈冬:舱内环境整理,一项任务是搬东西,就好比打包行李。最开始进入天宫二号的时候,我们搬了很多东西进去,包括生活用品、实验用的东西等,大大小小的都有。包括锻炼用的自行车,也是在轨展开的。那就是在布置太空中的一个家,现在相当于要搬回地球了,回来之前要把带过去的那些东西再挪回到应该放的位置。有些东西要在天宫绑一下,绑的工作也比较费时。
  航天员中心总体室副主任设计师张建丽解说:有些东西在发射状态中是安装好的,在轨打开用了,解开的过程比较复杂,再装起来过程也比较复杂。实际上,一些实验项目结束得早,打包工作也比较早就陆续开始了。
  陈冬:在太空打包很费劲,人和绳子都是飘的,系上一边,另一边就飘起来。而打包不能马虎,包绑成什么样、放在哪个位置,带子是斜着打结还是顺着打结,都是有明确要求的。
  景海鹏:我们离开之前要把天宫打扫得干干净净,该收的东西收走,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些垃圾放在天宫上是比较危险的,为了保证天宫后续任务,必须带走。残余食品垃圾、卫生用品垃圾,还有在轨实验产生的一些垃圾,比如电池、电极,都打包后放入轨道舱,然后随轨道舱坠入大气层销毁。
  和地球上把垃圾丢进垃圾箱不一样,我们需要把废弃物放入压缩袋,这有点类似于平时家里打包被子用的真空袋──中间有个单向阀,把骨条拉上后,再用抽气筒抽气。
  张建丽解说:对废弃物的体积进行简易压缩、分类处理,可以保证废弃物不会占用航天员太多的活动空间。另外,垃圾如果暴露在空气中,很快会产生异味。以后空间站会有类似压缩机这样的垃圾处理器,也有可能设置大垃圾桶和垃圾区。
  陈冬:临行状态设置,有点类似于长期离开一间房子之前要断水断电。天宫二号今后还要被长期管理,和货船对接,我们要保证整个电、水、气、通信都设置到位。总共大概有四五十项状态设置。
  张建丽解说:天宫二号在后续执行无人任务的时候,可以通过此前的状态设置,向地面传输有效参数。
  陈冬:这次任务,全国人民、全世界华人都很关心我们,谢谢大家一直以来的关心和支持!希望大家能够继续关注航天,关注我们载人航天的发展。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71#
 泡泡老忍者 发表于: 2016-11-6 18:48:00|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首次太空泡茶 航天员也能“挑食”

源自:新华社
原文标题:中国人首次太空泡茶 航天员也能“挑食”

  大家好,我是新华社太空特约记者、航天员景海鹏。11月7日是新华社建社85周年,神舟十一号飞行乘组在太空向全社的同志们问好,向全社的同志们致以最美好的祝愿和祝福!
  今天(11月4日)是进入天宫二号的第十七天,很多人关心我们在太空的伙食怎么样,今天就和大家讲一讲。
  说到航天食品,大家可能会觉得特别单调,口感也不好,其实并不是这样。先说说我们今天吃的东西:早餐有粳米粥、椰蓉面包、五香鹌鹑蛋、酱香芥菜等,总共7种食品;中午有8种,包括什锦炒饭、肉丝炒面、土豆牛肉、紫菜蛋花汤等;晚上有8种,有绿豆炒面、牛肉米粉、虾仁鸡蛋、什锦罐头等;加餐有5种,包括麻辣猪肉、蟹黄蚕豆、香辣豆干等。怎么样,够丰富吧?
  不同飞行阶段,吃的东西也不同。刚入轨时,我们就会吃清淡些,这样更容易消化。目前在组合体飞行阶段,我们的食谱是五天一循环,包括主食、副食、即食、饮品、调味品、功能食品等6大类近100种食品。
  我们不仅吃得丰富,甚至还可以“挑挑食”,在一个食品周期之内,可以同类替换。因为我之前上过两次太空,所以在前期制定食谱时,科研人员征求过我的意见。吃了这么多天,我觉得比前两次选择更多、味道更好。就是说,这次带上来的食品,本身就是我和陈冬爱吃的,所以根本不会感到单调。
  对美食的追求是无止境的。陈冬兄弟是河南人,这次工作人员专门准备了一些河南面食。本次任务期间主食还包括八宝饭、什锦炒饭、玉米粥、米糕、面包等等。
  副食也很丰富,有黑椒牛柳、红烩猪排、叉烧鸡肉、什锦蔬菜等。与前几次相比,我们能吃到更多蔬菜了,如红椒裙带菜、牛蒡胡萝卜等,可以提高膳食纤维摄入量。我们还第一次在太空吃到了贡菜。
  [航天员中心航天食品与营养研究室助理研究员臧鹏解说:我们考虑了不同地域航天员的饮食需求,有针对性地准备航天食品,比如南方的一种特色蔬菜──贡菜。据我所知,贡菜是第一次进入太空。]
  这次我在太空过50岁生日,他们还给了我一个惊喜,准备了两个罐头装的奶酪蛋糕。虽然只有巴掌大小,但让我和陈冬感到很温暖。
  除了一日三餐,我们还有许多点心和夜宵来补充能量。这些主要是即食型肉类、饼干面包等烘焙食品、糖果乳制品等小零食,品种非常多。
  北京第一实验小学的钟绎如小朋友在新华社客户端上提问,在太空怎么喝水,在太空住这么久带的水够喝吗?我想告诉他,在太空要用吸管喝水,防止水珠飘起来。我们不仅带够了水,还带了各种饮料。更了不起的是,这次在太空中,我们还能自己泡茶喝,这在前几次飞行中是没有的,其他国家的航天员也很少这样做。
  [臧鹏解说:这次是中国人首次在太空中泡茶。]
  茶叶包分为红茶和绿茶两种。每个茶包两克,装在特制的包装袋中,注水后完成复水,然后通过加热器进行加热。每个茶包可以泡四五次,我和陈冬基本天天都要泡茶喝。
  [臧鹏解说:茶包在制作的时候便放进饮料袋中,使用的时候将水注入──但这是凉水──然后连茶包一起放入加热器中。根据个人喜好,加热到一定温度。复水是重新吸回水分,即干燥脱水的逆过程。但因为太空没有热对流,需要用电热板夹住食品加热。]
  饮品还有各类果汁和菜汤。这次汤的种类更多了,有紫菜汤、菠菜汤、裙带菜汤、西红柿蛋花汤、野菌芙蓉汤等。另外,还有防止产生油腻感的去腻茶和暖胃的“温胃饮”等功能食品。
  前几次调味品以咸辣为主,这次我们甜酸咸辣样样都有。甜味的就是蜂蜜,装在管里,需要抹在面包上时再挤出来。工作人员还把我老家山西的陈醋用小袋子分装好,带上了太空,这是我第一次在太空吃到家乡的醋。调味品的种类也非常多,有豆瓣酱、麻辣酱、甜辣酱、香辣酱等。
  感谢大家对我们的关心。我们的太空之旅已经过半,后续发现有趣的东西,再和你们分享。
中国人首次太空泡茶 航天员也能“挑食”
70#
 天朝明志 发表于: 2016-10-24 05:28:02|只看该作者

航天员在太空只能看《新闻联播》?杨利伟这么说

源自:央视
原文标题:航天员在太空只能看《新闻联播》吗?杨利伟这么说

  10月22日是天宫神舟组合体在轨飞行的第4天,航天员在太空开展了多项科学实验,目前实验进展情况如何?航天员是否已经适应了太空的生活?央视记者独家专访了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航天英雄杨利伟。
杨利伟 接受采访

杨利伟:航天员工作状态很完美
  天宫二号航天员携带了笔记本电脑,不但可以协助做很多实验测试,还能收发邮件、实时地下传实验数据等等。对于这几天航天员的表现,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杨利伟表示非常满意。

杨利伟:
  到目前非常圆满,从发射到交会对接到航天员进入天宫,整个工作都是按照计划完成的。
  航天员在里边的基本生活,包括一日三餐、饮水量、个人卫生处理等,从现在整个数据看还都正常,两个人的工作状态也还是不错的。实际上在太空上的工作量还是比较大的。
  虽然经过大量的地面训练,但是地面有些东西还是不能完全模拟的。因此有一些实验,比地面用的时间要长。
舱内情况
天宫舱内

杨利伟:推送更多节目丰富航天员生活
  杨利伟介绍,景海鹏、陈冬两名航天员已经完全适应了天宫二号的太空生活,按照天地同步作息时间,每工作6天可以休整一天,两人把每天的工作、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
  杨利伟:
  虽然说是按照八小时工作,但是我们没有把每一项工作像以前一样限定什么时间干什么,现在我们把一天的工作完全交给航天员自己支配,让航天员根据他们自己的状态来安排工作,应该说更自主了。
  除了工作,为了丰富太空生活,地面科研人员还为两名航天员安排策划了多种文化生活。

杨利伟:
  为了丰富航天员的生活,我们会推送一些节目上去。现在航天员要在上面住一个月,将来我们的空间站建成之后,我们的航天员会在上面待更长的时间,那么航天员在太空上会慢慢形成一个常态化的工作。
  比如说,航天员将来会半年一轮换,那么长时间里,他们也需要了解一些地面的情况以及我们国家和社会的一些新闻。当然,我们不单单会推出新闻,将来还会推送一些其他的电视节目
航天员收看新闻联播
  究竟太空的生活是什么感受?我们来听听第一次上太空的陈冬怎么说。

陈冬的太空日志
  第一次进入太空确实体会非常奇特,刚开始感觉自己的身体都不会控制了,已经分不出该怎么走路,怎么行动。还好有景师兄在旁边帮忙,现在已经慢慢适应失重的感觉,也越来越感受到失重的乐趣。
天宫舱内
  我晚上睡觉还是挺好的,因为工作安排得比较紧,所以晚上一闭上眼睛就能睡着。做梦了吗?我想应该做了吧,因为白天这么多新奇的事情,晚上一定会梦到这种失重的感觉。
  之前,我就很期待看到窗外的风景,其实前面在飞船里的时候就已经看到了。我记得,当时一抛整流罩,就能从舷窗看到美丽的地球了,还多看了几眼。那时候景哥还问我看到外面景色没有,我说非常美,当时就是这种感觉。因为这两天工作安排还比较多,只能抽空偶尔看一看,但是我感到看的次数和时间还比较少,我想在后面还会再抽出时间好好欣赏一下。
  我现在还没看到过日出和日落,只看到了白天和晚上,我想后面一定要找机会弥补。至于拍照和录像,后面我会尽一切可能多留一些影像资料,给我留一个美好的回忆,也给大家呈现出更多的美丽图片。
航天员在太空只能看《新闻联播》吗?杨利伟这么说
  听说有网友好奇,我有没有看到外星人。外星人我还没看见,我也希望能够看见“非常外星”、特别奇特的外星人。
  还有人问我,在飞船上会不会晕船。飞船虽然带一个“船”字,但是跟晕船没有太大的关系。只是失重会给身体带来一些感觉,应该不会晕船,感觉很奇妙,很好。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69#
 西蜀教师 发表于: 2016-10-23 18:28:16|只看该作者

天宫二号两名航天员太空收看《新闻联播》

源自:北京晨报
原文标题:航天员太空收看《新闻联播》

  进行脑力负荷、情绪特征研究实验和测试
  21日晚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首次在太空播出,景海鹏、陈冬两名航天员在天宫二号实验舱内,首次天地同步收看到了《新闻联播》节目。两名航天员还进行了在轨脑力负荷、在轨情绪特征研究等实验和测试。

收看纪念长征新闻兴趣浓
  晚上七点不到,天宫神舟组合体进入中继卫星天链03星的测控弧段,两名航天员按照计划安排,调整好天宫二号舱内的显示屏,等候《新闻联播》节目的开始。
  新闻联播开始后,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站在显示屏前收看,当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时,两名航天员不时鼓掌。当节目播放到默哀环节时,两名航天员在万里之外的太空颔首肃立,一起为在长征途中和在各地革命斗争中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默哀。
  据了解,在轨飞行任务期间,按照计划,地面科研人员将持续每天实时上传新闻联播,此外还将推送航天员自己喜爱的其他节目。
  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医学工程总体室主任吴大蔚说,新闻联播只是这次天地心理支持中的一个部分。航天员中心还策划了很多内容,包括航天员个人感兴趣的一些人文关怀内容,内容暂时保密,后续他们也会慢慢地、一天一天按照策划给他们传上去,“要给他们惊喜”。
  除了音视频节目,在天宫二号上航天员还可以与地面人员进行视频通话,往来电子邮件,丰富他们的太空生活。
  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杨利伟介绍说,现在航天员是飞天一个月,未来我国空间站建成之后,航天员生活时间会更长,变为一个常态化的工作。比如说航天员将来可能会半年一轮换,这么长时间,航天员在上面需要了解一些在地面的情况以及国家社会的新闻。

大脑思维指挥控制 实验测试30分钟
  这一天,两名航天员早早起床,按计划照料了蚕宝宝。随后他们打开舱内新安装的折叠工作台,取出电脑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景海鹏头上戴着一个黑色的头套出现在画面中,这是航天员正在进行在轨脑力负荷测试,目的是研究航天员在太空中的用脑情况。
  脑机交互是目前国际上的尖端技术,在不使用语言和动作的前提下,仅依靠大脑的思维就能实现指挥控制。如今科研人员把这项技术首次搬上太空,就是为了验证这项技术的空间适应性,整个脑机交互实验持续了三十分钟,按计划,航天员还将多次在轨进行这项实验。

生菜只种不吃 验证养分水分传导
  按计划,两名航天员继续进行太空植物栽培实验。在太空中组装植物种植箱可并非一件容易的事,两名航天员忙碌了3个多小时。安装完毕后,航天员陈冬用手持摄像机下传了整个实验过程。
  杨利伟介绍说,航天员要围绕工作台工作,这样他们就能把自己的脚都放在脚限制器里,固定自己,使他们整个人的工作状态就像在地面工作一样。
  塑料膜覆盖的是九颗生菜种子。之所以带生菜来太空,是因为生菜的生长周期刚好是30天,跟航天员天宫驻留时间吻合,而且它的环境适应性很强、又非常受人们喜爱,因此生菜这回就有幸入选,成为我国首次在太空接受栽培实验的植物。这次种植的植物不会食用,而是作为实验样本采集相关的数据。
  据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环控生保研究室王隆基介绍,此次实验主要是验证在微重力环境下,水分养分的传导控制技术,还有检测技术,第二是验证在轨播种时植物的间苗和自主的照料技术,第三是获取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最后是收获植物的植物量,还有植物的营养品质以及可食用性等这方面的数据。
  此次实验的意义是,中期的驻留有30天,通过植物这个实验,可能会对航天员带来身心方面的愉悦,提高航天员在轨工作的效率和生活的心情。
  进行实验的同时,航天员还换上的企鹅服,腰部有深蓝颜色环带。这也是在天宫二号舱内航天员穿的最多的服装,航天员需要克服衣服里面的弹力机构的阻力,来达到锻炼肌肉的目的。
  午饭前,航天员陈冬利用一根弹力绳进行了拉力锻炼。从手臂到胸背部,为了防止失重环境下肌肉萎缩,每天这样的拉力锻炼是必不可少的。有两次太空飞行经历的景海鹏则漂浮在舱内,尽情享受失重状态下奇妙的锻炼。
  北京晨报记者 韩娜
68#
 西蜀教师 发表于: 2016-10-22 19:22:02|只看该作者

天宫实时看新闻联播,却“无意”展现了中国的高端军事科技实力

航天员在太空首次与地面同步收看新闻联播
源自:央视
原文标题:厉害了!航天员在太空,首次与地面同步收看新闻联播[给力]

  21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首次在太空播出,景海鹏、陈冬两名航天员在天宫二号实验舱内,首次天地同步收看到了《新闻联播》节目。 ●

  今天早上中央电视新闻频道官方微博发布了一条一句话的简短新闻:“中国航天员首次在太空与地面同步看《新闻联播》 ”,新闻详情里也只是一句话:“今天(23日)是航天员进驻天宫第五天。21日晚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首次在太空播出,景海鹏、陈冬两名航天员在天宫二号实验舱内,首次天地同步收看到了《新闻联播》节目。”,全文仅仅70个字,毫不引人注意,一般人看来也就是央视在自卖自夸而已,但是,军事专家称,就是这70个字,向全世界展示了我国高端的军事科技实力!
  天宫实时看新闻联播,却“无意”展现了中国的高端军事科技实力为什么军事专家会这么说呢?
  原来,要是在空间站上同步收看《新闻联播》,绝不是像在地球上一样打开电视那么简单,这里面涉及到复杂的多系统协调工作,以及稳定的航天测控能力,最重要的是,还需要全球数据中继卫星的全程支持,而这些技术,难度不亚于发射一艘航天飞船!
  天宫实时看新闻联播,却“无意”展现了中国的高端军事科技实力神舟十一号和天宫二号对接时的轨道高度是393公里,要在如此高度上实现在天宫二号上同步收看《新闻联播》,就是必须实现对天宫二号的实时跟踪及数据传输,而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组合体的运行速度高达每秒7.9公里,如果要保持不间断的实时联系,理论上需要在地球表面均匀布设100多个跟踪站点,这样不但成本高昂,而且涉及到别国领土主权问题,政治上也不可能实现。
  这时候就需要一种军事技术──卫星跟踪与中继技术出场了,依靠中继卫星进行不间断的全球信号传输,就能实现航天飞船上看《新闻联播》的目标,这个能力目前只有美国和中国具备。
  天宫实时看新闻联播,却“无意”展现了中国的高端军事科技实力我国卫星跟踪与中继技术依靠的是天链系列卫星,迄今为止,外太空在轨14颗卫星跟踪与中继技术中继卫星,其中美国6颗、中国3颗、俄罗斯2颗、欧盟2颗、日本1颗。理论上至少需要3颗中继卫星才能实现全球组网,所以目前只有中国和美国能够实现全球覆盖。
  而卫星跟踪与中继技术当然不是为了让航天员可以再空间站上看《新闻联播》那么简单,它最主要的作用在于组建全球实时卫星侦察系统,实现对全球的不间断实时侦查监控,在军事上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也是一个新时代军事大国必备的杀手锏!
  从王亚平太空实时授课,到景海鹏、陈东在天宫二号上实时收看《新闻联播》,体现了我国卫星跟踪与中继技术愈发成熟,这也是我国在低调地展示自己的军事实力!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67#
 天朝明志 发表于: 2016-10-21 07:28:00|只看该作者

在天宫二号 洗澡睡觉等“私事儿”咋解决?

源自:新京报
  原标题:在天宫二号,那些“私事儿”如何解决?
  航天员进入太空,肩负重要使命,要进入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要完成很多重要的实验。但同时,要在太空生活一个月,很多生活中的问题也必须解决好。在那样特殊的无重力环境中,很多事情都和在地球上不一样。比如上厕所这件平常的小事,还比如洗澡、睡觉和吃饭。我们一起看看航天员在天上的这些“私事儿”要如何解决。


  编辑:刘喆校对:郭利琴
责任编辑:乔雷华 SN098
66#
 远方的雁 发表于: 2016-9-26 11:28:01|只看该作者

天宫二号进入交会对接准备阶段 等待神舟十一号

源自: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9月25日电(李国利、姜宁)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25日成功进行两次轨道控制,将天宫二号调整至距地面393公里的轨道上,使其正式进入交会对接准备阶段。
  据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副主任李剑介绍,在神舟十一号发射之前,天宫二号要经历四个关键阶段。一是发射入轨段。9月15日22时13分,天宫二号成功发射入轨。二是变轨控制段。9月16日,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对天宫二号成功实施两次变轨控制,使天宫二号由椭圆形轨道进入近圆形轨道。三是在轨测试段。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对天宫二号平台的各个分系统进行在轨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各分系统状态良好,工作正常。四是交会对接准备段。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再次对天宫二号进行轨道控制,使其进入预定的交会对接轨道,等待神舟十一号到来。
  据了解,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将首次模拟未来空间站的交会对接方式,即载人飞船利用自身机动能力去追踪空间站。 ●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65#
 远方的雁 发表于: 2016-9-22 15:08:10|只看该作者

天宫二号实验设备今起全面测试

源自:北京晨报
原文标题:天宫二号实验设备今起全面测试

  天宫二号在太空已经遨游了一个星期。它所携带的各项实验设备在完成了加电后的自我检查之后,将从今天起,全面进行在轨测试,预期将于24日左右获取第一批应用数据。
  在天宫二号飞行期间,身边的一位“保护神”──伴随卫星,一直在保驾护航。

伴随卫星保驾护航
  由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研制的天宫二号伴随卫星是一颗微纳卫星,它是天宫二号试验任务的一部分。
  该伴随卫星采用了小型化、轻量化、功能密度的设计,使得卫星结构小、重量轻,却实现了高功能密度的设计结果。此外,它搭载多个实验载荷,并具备较强的变轨能力,具备了开展空间任务的灵活性与机动性。
  天宫二号伴随卫星在轨任务期间开展对空间组合体的伴飞、飞越观测以及多平台空间协同等试验,为主航天器的技术试验提供支持,并进行多项新技术的试验,拓展空间技术应用。
  作为伴随主航天器飞行的航天器,伴随卫星具有处于相对主航天器距离近、实时跟随的位置优势,可以作为主航天器的安全辅助工具,对主航天器进行工作状态监测、安全防卫,可以为航天员出舱活动及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等提供直接的技术支持。
  伴随卫星具备全天时的空间观测能力,可监测空间碎片等对空间站造成潜在危险的空间目标。

天宫神舟自拍神器
  伴随卫星还搭载了高分辨率全画幅可见光相机,将在空间绕飞试验过程中对天宫二号与神舟11号组合体进行高分辨率成像,可谓是天宫和神舟飞船的自拍神器。
  此外,利用其实时跟随的位置优势,提供空间试验的在轨任务高清图像记录,伴随卫星可为主航天器的工作状态、空间活动等提供直接的影像技术支持。

未来将搭载VR相机
  科技人员畅想,在这次任务后的未来伴随卫星,将是航天员可以操纵的机器人,搭载VR相机,可以实现更加复杂的空间操作任务。
  伴随卫星结构小、总量轻,任务配置比较灵活,在运行的主航天器上发射容易实现,节约发射成本,成为一种新的航天器发射模式,可适应特殊任务需要。
  未来卫星甚至可以个人化,将社交网络搬到太空。伴随卫星灵活机动,可以发挥个人太空创想,实现各种太空创意创新。
  北京晨报记者 韩娜
64#
 西蜀教师 发表于: 2016-9-22 03:28:07|只看该作者

天宫二号将开启人类史上首次太空脑-机交互实验

源自:央视
太空脑-机交互实验
太空脑-机交互实验
太空脑-机交互实验
太空脑-机交互实验
原文标题:人类首次!太空脑-机交互实验将在“天宫二号”上进行[威武]

  世界首套在轨脑-机交互及脑力负荷等测试系统日前随“天宫二号”飞上太空。待“神舟十一号”和航天员到来,“天宫二号”将开启人类史上首次太空脑-机交互实验。此实验可将航天员的思维活动转化为操作指令,并监测航天员的脑力负荷等状态。

☆ 相关资讯
原文标题:我国将启动首次太空脑-机交互实验

  本报天津9月17日电(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记者胡春艳 通讯员:靳莹)航天员在太空中“动动脑子”就能“指挥”各种操作,这种科幻片中才能见到的情景或将成为现实。
  随着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太空实验室──天宫二号的成功发射,由天津大学神经工程团队负责设计研发的在轨脑-机交互及脑力负荷、视功能等神经工效测试系统也一同进入太空,将开启首次太空脑-机交互实验。“脑-机交互将是未来人-机通信交互的最高形态。”项目主要负责人、天津大学精仪学院教授明东介绍,脑-机交互一直被列为美国最优先支持发展的颠覆性创新技术之一,“这将是中国人领先欧美开启的一次太空脑-机交互实验征程”。
  即将在天宫二号上开展实验的神经工效测试系统拥有64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是天大“智”造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集群。天大神经工程团队长期从事以助老、助残、助特为目的的新一代脑-机交互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他们陆续设计出适用于全肢体中风康复的纯意念控制人工神经机器人系统“神工一号”“神工二号”并在多地医院临床测试成功,曾被评为“中国可能改变未来的十大科技成果之一”,有力推动了新兴的脑-机交互技术在临床康复领域的发展与应用。
  此次在执行载人航天空间实验室任务中,“神工”技术将为“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航天员太空中期驻留验证等作出贡献,是“天宫二号”航天人因工程重点项目。
  为何要在太空中率先开展脑-机交互研究?“从宏观来说,人类的大脑因其复杂神秘而被称为‘三磅宇宙’,探索宇宙与探索大脑存在着天然的关联。”明东介绍,航天员在太空环境中,完成复杂作业任务受到极大的限制,脑-机交互可以不依赖外周神经和运动系统,将航天员的思维活动转化为操作指令,同时又能监测航天员的脑力负荷等神经功能状态,实现人机互适应,减轻作业负荷,是最为理想的人机交互方式。
  通过脑力负荷与视功能测试系统,可以实时获取并解析航天员在作业任务时的感觉(视觉)和认知(脑力负荷)功能相关的生理信息变化。在轨脑-机交互系统针对太空飞行过程中的各类约束条件开发了适于在轨环境的高识别度、高稳定性的脑-机交互自适应检测设备与处理技术,构建了针对航天员个体的高度个性化定制的脑-机接口判别模型,设计了脑电特征强化诱导训练策略,优化了脑电特征与系统模型的耦合效率,大幅提升了脑-机在线操作的工作。
  “这是我们团队首次参与航天任务,师生们为此付出了艰苦的努力,积累了宝贵经验。”明东介绍说,2012年3月,天津大学神经工程团队与中国航天员中心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正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致力于我国在轨脑-机交互装置与技术的研制和发展,其间进行了多次原理演示和可行性论证,尤其近一年中团队先后完成了所需的5个软硬件子项目的开发和调试,开展地基人体实验近千次,最终通过了航天员中心的严格评审。
  明东曾通过纪录片《生命密码:三磅的宇宙》向世界解读“脑机交互”这一项令人激动的科技成果。“我们贴切地将这一计划称为‘天地同心’或者‘太空谛听’,因为可以让地面的机器人分身传达着远在万里之外、太空之上的航天员本人的某些思想。”明东说,“这一计划若能成功,希望能够吸引更多人来关注脑-机交互技术,关注中国神经工程前沿科技的发展。”
源自:中国青年报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19 23:31, Processed in 2.230804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