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铁木小平|查看: 24645|回复: 42
[宇宙·航天

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太空探索“推力”强劲

 [复制链接]
33#
 解解花语声 发表于: 2021-1-6 15:45:58|只看该作者

新消息!关于空间站核心舱、神舟十二号飞船、天问一号

源自:澎湃新闻
原文标题:新消息!关于空间站核心舱、神舟十二号飞船、天问一号

  新年伊始,我国多项重大航天工程公布了一系列新进展: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制的我国空间站工程空间站各舱段、飞船及其发射使用的运载火箭正按计划开展各项总装与测试工作,其中,长征五号B遥二火箭发射空间站核心舱任务拟于今年春季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执行;天问一号探测器飞行里程突破4亿千米,距火星约830万千米,预计2月10日左右实施近火制动。
  当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已经全面转入空间站建造的任务准备阶段,2021年与2022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将预计实施包括空间站核心舱、实验舱、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在内的11次发射任务。
  元旦节日期间,来自航天科技集团等单位的工程各系统参研参试人员依然忙碌在一线,全力保障工程项目顺利完成,确保发射任务万无一失。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负责空间站各舱段研制工作,空间站系统试验队员坚守岗位,全力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目前,空间站项目已经按照研制计划顺利完成总体大纲规定的全部测试环节。
空间站系统研制工作有序推进
  在飞船系统方面,神舟十二号飞船已完成回收着陆分系统的总装工作。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制团队以载人航天最高研制标准开展工作,确保航天员首次从我国空间站安全返回,保证空间站工程任务顺利实施。
研制人员正在进行神舟十二号飞船正样飞行减速伞包伞关键工序收口绳安装工作
  航天科技集团一院负责长征二号F、长征七号、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根据计划,长征二号F、长征七号、长征五号B三型运载火箭将分别承担载人飞船、货运飞船和空间站核心舱发射任务。目前,三型火箭总装测试工作正在北京、天津两地有序开展。
  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正在总装厂房进行测试,测试团队设立了“首席指挥”制度,统筹协调保障资源,确保工作紧密衔接、有序推进,该型火箭计划于春节后完成总装测试。
总装测试团队正在进行测试前的检查工作
  长征七号遥三运载火箭正在进行总装,型号团队严格按照精细化总装要求,确保各项操作及测试一次做对、做好,目前火箭总装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正在进行总装
  天津总装测试厂房内,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刚刚完成测试,型号团队正在有条不紊地准备火箭出厂前各项工作,确保火箭按计划运往发射场。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正在测试
  在行星探测方面,截至1月3日6时,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已经在轨飞行约163天,飞行里程突破4亿千米,距离地球接近1.3亿千米,距离火星约830万千米。
  天问一号任务是我国独立开展行星际探测的第一步,将通过一次发射实现对火星的“绕、着、巡”,即火星环绕、火星着陆、火面巡视。
  天问一号探测器总重约5吨,由环绕器和着陆巡视器组成,着陆巡视器主要包括进入舱和火星车。目前,环绕器已完成第三次在轨自检,各系统工作正常。
天问一号探测器示意图
  火星与地球间距离呈周期性变化,最近时约5000万公里,最远时可达4亿多公里。当天问一号探测器抵达火星附近时,距离地球约1.9亿公里。总的飞行里程将达到4.7亿公里。
天问一号探测器深空“自拍”
  按计划,天问一号探测器将在一个多月后(今年2月10日左右),在临近火星后实施近火制动,俗称“刹车”减速,被火星捕获,进入环火轨道,成为火星的一颗卫星,为着陆火星作准备。
源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微信公众号
32#
 索乐西 发表于: 2020-7-20 15:25:59|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厉害了,中国航天!

源自:央视网
原文标题:厉害了,中国航天!

  小乐友情提示:本文含未播精彩花絮
  一箭破长空“东方红”闪耀长河响彻浩瀚宇宙,今天《乐龄唱响》的舞台上来了一支“声名最高”的合唱团。
  扎荒漠、驻戈壁,金甲百战树国威。磨长剑、砺神盾,铁流滚滚扬军威。
  一代代的航天人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奏响了祖国航天事业的华彩乐章,他们就是航天老战士合唱团。
  在《乐龄唱响》的舞台上不仅有航天人不忘初心的新时代奋进歌声,我们还请来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某型号总设计师,曾任长征一号火箭总体设计员韩厚健老先生。

韩厚健走上《乐龄唱响》舞台  072613gfbq9b8p8es4q81r.png  保存到相册

  韩老今年已经79岁高龄,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的航天事业。50年前,也就是1970年,29岁的韩厚健就已经是长征一号火箭研发的中坚力量。


  今天站在《乐龄唱响》的舞台上,韩老为大家做了一个关于中国航天的报告。从1956年到2019年,以亲历和见证的视角揭秘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鲜有人知的故事,讲述中国航天人面对困难冲在前、面对荣誉站在后,不断进取、百炼成钢优秀品质传承的爱国精神。

韩厚健在《乐龄唱响》舞台  072615w8fhoqqc2fd5pp28.png  保存到相册

  50年代初站起来的中国人民,希望有个和平的环境搞建设。但是霸道的美国遇事就拿核武器威胁我们,怎么对付呢?党中央毛主席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正好,1955年的10月8日44岁的航空航天大科学家钱学森从美国回来了,钱老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1956年2月1日,毛主席在政协宴会和钱学森亲切交谈  072616bg9bbz7mmjw8gjcc.png  保存到相册

  知道钱学森回来了,时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院长陈赓大将马上要会见他。
  搞火箭、卫星、原子弹党中央毛主席是下了很大决心的。1956年10月8日在北京的车道沟466医院的食堂里边,聂荣臻元帅宣布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成立,这是我们国家的第一个导 弹研究院,当时任命钱学森为首任院长。
  当时的中国一穷二白,国家领导人带头,全国人民扎紧裤腰带支持航天科研建设。我们搞了工业体系的建设、搞了厂房的修建,还有个重要的就是发射场的修建。在1958年到1960年,我们是抢建了我们国家的第一个导 弹卫星的发射场。当时苏联专家说,估计得要15年时间才能建成发射场,但是我们实际上从1958年到1960底就基本上具备了发射的条件,我们才用了3年的时间。

导 弹卫星发射场  072618j0k11d1ahdzzk08e.png  保存到相册

  酷暑严寒、自然条件恶劣、生产基础薄弱、配套设施缺乏,只能靠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出属于中国航天的奇迹。这是1970年4月14日我们向周总理汇报长征一号火箭,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的一张图。

长征一号火箭总体设计图  072618yp6rrr8n8yr7ktyr.png  保存到相册

  (总体设计员徐天毅绘制)
  整个长征一号的火箭设计,我们是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条件,尽量采用先进的技术跟飞行成功的产品,地面的实验尽可能地充分。我们通过前期的研究摸出一个规律,凡是地面能做的实验,我们就把它在地面做好了,避免天上再出重复故障。我们用了四年半的时间完成了长征一号火箭的研制、完成了东方红一号卫星的研制也完成了靶场的建设。用了四年半的时间,终于让我们的火箭在4月24日那天准备发射了。

沉着冷静 排除故障
一箭送星 举国欢庆

  在那天早晨,周恩来总理作为中央专委主任给毛主席打了一个请示,是当天发射卫星的一个报告。毛主席批“照办”,命令下来了,我们就准备发射了。其实准备工作是比较早的,5:45分开始加注,前面加注还是挺顺利的,但到最后一个贮箱出事了。有毒的推进器漏了,这个时候这个战士怎么做他没撒手,他把这个连接器又怼回去了,不光怼回去,他抱住它了。有毒啊!能毒死人啊!这就是我们的解放军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因为他这么一抱,我们赢得了处理问题的时间。马上换了个连接器就接着加顺利地把它加完了,加完以后我们就回去休息了。当时在休息室刚进门坐下我们就有一个叫周吉仁的同志,他就拿着这么一个小的弹簧垫圈。
  8个毫米直径从火箭上面骨碌下来的,战士们捡到了,交给了指挥员。指挥员非常重视叫我们实验队马上处理。大家知道火箭这玩意也挺娇气的,那么多东西就怕哪个东西松动了,也不允许有多余物的。因为一个小不点东西,呆在不该呆的地方出事的有过,出这样的问题确实大家都非常关心。所以当时派我们俩
  还有一个7车间的叫王喜玖的师傅,我们俩就去处理这个问题。这会儿的火箭已经处在加注待发的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俩就爬上去。


  那时候年轻脑瓜也比较好使,我跟王师傅说我们就查气瓶后来开了舱。我们把这11个气瓶挨个地检了一下,螺栓都好好的,我们俩判断就是多余物。下来了给指挥员报告,大家都同意这样的分析,这就放心了,所以指挥员就下命令往下走了。我回到了离塔300米的休息室,我就看见窗户外边有个人,仔细一看钱学森在那踱着方步,当时一看我心里边就热了。这个时候发射前的两个多小时,我们那会都知道在1961年,苏联实验的时候发生过一个场上爆炸,主帅和底下好几十个人,当场都被炸死了。但现在我们自己第一次发射卫星,我们的最高技术负责人钱学森跟我们在一起!还没喘过气来就听见了现场的发射口令了。

面对困难冲在前
面对荣誉站在后

  21点45分21秒,东方红1号卫星进入了它的运行轨道,卫星上天了!全国上下男女老少大家都特别高兴,这次的成功是我们中国空间事业的一个良好的开端,同时也显示了我们的国防威力。毛主席亲自接见了当时发射卫星的代表,毛主席跟大家一一握手。但是钱学森在哪呢?

毛主席接见发射卫星代表  072620wbz36jc4jzs043a3.png  保存到相册

  照片上没有,根据当时的代表宋庆元回忆,钱老是主动让我们靠前坐,好有机会近距离看到毛主席,跟毛主席握手这就是我们敬爱的钱老。从毛主席、周总理那里领任务,他在前面。困难的时刻、危险的时刻他也在前面。成功了,他让基层的同志往前走,自己退到后排他不争荣誉不争功。
  1991年的10月16日,我们党中央国务院授给他国家杰出贡献的科学家的荣誉。仪式上,开始他就讲刚才各位领导说我钱学森如何如何,那都是千千万万人劳动的成果,我本人只是沧海一粟。我渺小得很,真正伟大的是中国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一星璀璨光耀星河
斗志昂扬气冲霄汉

  当年在发射前5名的国家中,第一个打上去的是苏联。它的卫星在天上待了3个月殒落了,美国的待了12年,日本的待了33年,2003年陨落了。在天上现在还有两个人造卫星,一个是法国的,一个是我们的东方红1号。一开始,它预计在天上可以待16年,后来卫星真正入轨以后一看能待18年。但现在都已经49年过去了,这个卫星还在天上飞。

各国卫星运行时间比较  072621xun98y42z8o7in0r.png  保存到相册

  今天,我们可以用一个接着一个捷报来告慰我们的先辈。1970年4月份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时候,我们是第五名。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乘坐着长征2号火箭成功地进入了太空,中国在载人航天领域拿了个第三名。


  2019年在1月份的时候,载着玉兔二号的嫦娥四号飞船实现了在月球背面的软着陆。这可是世界上的头一回,我们第一次拿了个第一名了!

嫦娥四号轨道示意图  072622klj11mm3c53j7l8l.png  保存到相册

  随着嫦娥四号一起登上月球背面的生物科普试验载荷中,棉花种子成功发芽这是人类在月球上培育出的第一片叶子。
  长征火箭到2007年的时候才完成了第一个100次发射,我们搞了37年。这是我们那一代人唱主角的事,从101到200次,我们只用了7年。第三个100次,201到300次,我们只用了4年半。长征火箭就是用这样的速度在往前稳步地前进,中国发展航天已经63年了,一代代航天人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和全国人民的支持下努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我们要为保卫国家安全、人民幸福,为保卫世界的和平、为保卫地球的安全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一代代航天人前赴后继、努力拼搏,让东方红的歌声把最真挚的爱国情送上了太空。如今站在《乐龄唱响》的舞台上他们把最铿锵、最奋进的歌声唱给大家听。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1#
 兰草卡吉 发表于: 2020-4-24 11:14:00|只看该作者

图解 | 数说中国航天

源自:中国日报网
原文标题:图解 | 数说中国航天

  编者语: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升入太空,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有能力依靠自己力量将国产卫星送入太空的国家,也拉开了中华民族进军太空的序幕。第五个中国航天日,让我们一起“弘扬航天精神 拥抱星辰大海”。

(编辑:王辉 周凤梅)
30#
 录登 发表于: 2019-12-13 10:34:00|只看该作者

中国航天未来怎么走?月球科研站、载人登火都已规划

源自:人民网
原文标题:中国航天未来怎么走?月球科研站、载人登火都已规划

  人民网北京12月13日电(赵竹青)中国航天未来25年将有哪些大动作?12月12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党组副书记袁洁走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讲台,为500名北航学子讲授“公开课”,描绘了中国航天未来的发展路线图,其中涉及月球科研站、发展载人登火能力等多个重大工程项目。

2045年,中国航天什么样?
  袁洁这堂题为《我国航天强国建设发展展望》的“公开课”介绍了我国航天强国建设路线图及航天科技集团未来25年计划实施的重大工程项目,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到2030年前后,航天科技集团将实施长征九号重型运载火箭、空间飞行器在轨服务与维护系统、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下一代空间基础设施、火星和小行星取样返回、觅音计划──太阳系近邻宜居行星的太空探索计划等重大工程项目,推动我国跻身世界航天强国前列。
  2045年前后,将实施月球科研站、太阳系边际探测、组合动力重复使用运载器、空间安全环境全球监测与治理工程、发展载人登火能力等重大工程项目,推动我国全面建成世界航天强国。
  “航天强国建设的目标要比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提前5年,这是因为我们希望发挥航天的引领、带动作用,主动作为,全面支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袁洁说。

中国航天即将开启“超级2020”
  袁洁在讲课中透露,中国航天即将开启“超级2020”。他详细介绍了航天科技集团计划在2020年实施的重大工程项目:
  一是建设长期有人照料的近地载人空间站。该空间站预计在2022年左右建成,可支持3名航天员长期驻留,在轨运行10年,将向国际社会开放合作,提供全球共享的空间应用平台。
  二是实施探月工程三期嫦娥五号任务,实现月面无人采样返回,圆满完成探月工程三步走的总体规划目标。
  三是北斗导航卫星全球系统建成由30颗卫星组成的混合星座,服务范围延伸至全球,与GPS、GLONASS和Galileo系统兼容、互操作,真正做到“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
  四是完成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卫星的发射与在轨应用。
  五是建设低轨移动互联网星座“鸿雁星座”。该星座由运行在轨道高度一千多公里的数百颗卫星构成,预计在2023年在轨部署完成。
  此外,航天科技集团还将实施备受关注的首次火星着陆探测任务,计划于2020年发射火星探测器,2021年实现火星软着陆,开展火星环绕探测和巡视探测,使我国深空探测能力和水平进入世界航天第一梯队,实现在深空探测领域的跨越。

从零起步,60年航天大国路
  在讲课中,袁洁从中华民族对宇宙的憧憬和向往讲起,将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娓娓道来。他从“仿制起步”讲到“两弹一星”,从“三抓”任务讲到中国航天跨出国门、走向世界,为同学们讲述了我国航天事业是如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走出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
  经过60多年的发展,中国航天取得了哪些成就,在国际上处于怎样的水平和地位?袁洁从运载火箭、空间基础设施、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七个方面分析了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现状。
  在导 弹武器装备方面,我国已拥有数十种地地、地空、海防、空空导 弹,形成了完整配套的导 弹装备系列。在运载火箭方面,我国先后成功研制17种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实现了系列化、型谱化发展。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发射320次,成功率超过96%。在空间基础设施方面,我国构建了以通信、导航、遥感为主体的卫星体系,截至11月底,在轨卫星数量近300颗(其中航天科技集团227颗),排名世界第二。在载人航天方面,研制形成了“神舟”系列载人飞船、“天舟”系列货运飞船、“天宫”系列空间实验室,先后将11名航天员共14人次送入太空。在深空探测方面,研制形成了“嫦娥”系列月球探测器,成功实施了五次探测任务,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月背软着陆与巡视探测。在空间科学方面,基本建成由空间科学卫星、返回式卫星、月球探测器、神舟飞船和天宫实验室等平台组成的空间科学研究体系,开展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研究。在卫星应用方面,航天已深入到国家安全、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等多个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60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几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效益。从成果和产品的技术水平来说,我国目前已进入航天大国的行列。”袁洁说,根据多个研究成果,我国目前在国际上位居第四,“航天事业还需要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奋斗。”
  本次活动是国资委党委和教育部联合开展的“领导干部上讲台──国企公开课100讲”专场报告会之一,也是航天科技集团在北航开设的第二堂“国企公开课”。
  (责编:赵竹青、吕骞)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9#
 李雪 发表于: 2019-8-4 08:52:58|只看该作者

我国火箭技术新突破 残骸实现“指哪儿落哪儿”

源自:央视
原文标题:我国火箭技术新突破 残骸实现“指哪儿落哪儿”

  航天科技集团又传来喜讯!我国完成了火箭残骸的精准控制,落在了设定的落区范围内。这次技术验证的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个掌握这项技术的国家。
  那么问题来了,啥叫火箭残骸精准控制呢?说白了,就是指哪儿落哪儿。这一次准确落在设定落区的残骸,是长征二号丙火箭的一部分,就是下方火箭中间那段深色的部分。
(↑ 长征二号丙火箭,深色部分为火箭一子级,图片来源:航天科技集团一院 石立群)
  这次验证技术的成功,栅格舵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它们可以控制回收时的姿态,确保火箭残骸能够落在设定的区域。那么问题来了,这个长得像“苍蝇拍”似的东西,真的有这么大的能耐吗?
  当然!
  来听听航天人是怎么说的:
  1、它不是苍蝇拍,它叫“栅格舵”,是一种非常规的气动稳定和控制舵面;
  2、在火箭向上冲向天空的过程中,“栅格舵”是紧紧贴着火箭的,不工作;
  3、当火箭的一子级完成使命再入大气层的时,“栅格舵”正式开始工作,变成火箭残骸的“翅膀”。
  4、在“翅膀”的保驾护航之下,最终火箭残骸落在设定的区域。
(↑ 图片中的网格状叫做栅格舵,图片来源:航天科技集团一院 石立群)
  好的,下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精确控制火箭残骸怎么落下来?两个字:安全!
  随着我国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运载火箭高密度发射成为常态。同时在内陆发射场的周边,人口数量也逐年增加。为了保障人员安全,每次发射任务前,会将落区内的居民疏散到安全地带。而此次技术的验证成功,则可以免去落区居民疏散问题,也为我国运载火箭后续助推器及子级的可控回收、软着陆、重复使用等技术奠定坚实基础。
(↑ 掉落在落区的火箭残骸)
  最后一个问题,这次的残骸回收成功之后,是不是就意味着火箭可以回收了?
  长二丙火箭总体主任设计师牟宇说,不是的!这次试验回收的只是火箭残骸,只能实现火箭残骸“指哪儿落哪儿”,并进行精准回收。但距离实现火箭回收再利用,还需要一些其他相关技术的支持。但这一次的成功,已经让我们在火箭可回收的路上收获了第一次的成功。(央视记者 崔霞 徐静)
28#
 倦人儿 发表于: 2019-7-21 15:38:00|只看该作者

美国想引诱中国?专家:中国“绝不傻”

源自:参考消息
原文标题:美国想引诱中国?专家:中国“绝不傻”

  境外媒体称,美国登月50年后,中国在探月领域正迎头赶上。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网站7月20日报道,50年前,执行阿波罗11号任务的宇航员成为首批登上月球的人类时,中国还没有发射卫星。
  报道称,中国在2003年才进行了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比美国晚了40多年。但近几十年来,随着中国日益富裕和强大,其航空航天计划提速了。
  目前,中国将太空实验室和卫星送入轨道,甚至成为第一个将探测器软着陆在月球背面的国家。
  据悉,中国民营企业也在投资太空研究和技术,2018年5月,中国首枚民营火箭发射成功。
  报道称,更伟大的抱负已显露端倪──中国正努力将航天员送上月球。
  “中国比别的国家都要大,他们的人更多,工程师更多,科学家也更多。”总部设在香港的奥必滔盖特韦咨询公司的创始人布莱恩·柯西奥表示。
  “这就是说,如果他们不断做到越来越好,那可能就会在某个时间点成为主导力量。那是早晚的事。”
  报道称,得益于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经济改革,中国的航空航天计划悄然取得进步,直到2003年的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从那以来,中国已经将六名航天员送入太空。
  2013年,中国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成功实现月面软着陆的国家,“玉兔”号月球车在月球表面软着陆。
  柯西奥认为,中国的航空航天计划正在按部就班地推进。他表示:“如果回顾一下他们以前说过的话,他们基本实现了目标。”
4月22日,在山东航天电子技术研究所举行的开放日活动中,一名小朋友在航天科技展厅参观“嫦娥三号”登月系统模型。(唐克 摄)
  另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7月19日报道,50年前的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留下了第一个人类脚印。
  50年后,中国的探测器在月球背面着陆,探索其他国家都无法抵达的区域。
  报道称,如今,掌管着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政府雄心勃勃,在它的支持下,中国科学家正与美国同行分享一个史无前例的计划──使用机器人在十年内实现人类移居月球。
  报道援引19日发表在美国《科学》周刊上的一份政策文件称,到2030年,完全由人工智能操作的一个中国研究站将在月球上建成并运行。
  这份文件是中国政府探月团队首席科学家们为纪念阿波罗登月50周年而撰写的,它概述了未来的探月技术挑战,详细说明了中国将如何以务实的办法解决这些难题。
  文件说,想要登上月球的中国航天员可能要等到2030年以后,届时机器人技术足够成熟,可以支持对月球基地进行升级使之宜居。
  中国科学家预测,即便在那之后,人类仍将是机器的辅助。
资料图片:这是2015年11月3日在工博会上拍摄的机器人宇航员“小天”。(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这份文件说,基于技术水平、航天器选择、经济承受能力和成本效益比的考虑,中国(在2020年以后的)后续探月任务仍将以机器探索为主要方向。
  报道称,乍一看,中国的方案似乎不如美国的规划有雄心,美国最近启动了阿耳忒弥斯登月计划,目的是在2024年以前让美国人重返月球。
  美国的计划包括修建一个绕月运行的大型空间站,这都是目前尚不存在的。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预计,所有这些目标都可以实现,不仅能达到规定的短时期限,而且预算不超过300亿美元,也就是按当今美元价值计算不到“阿波罗”费用的三分之一。
  报道援引北京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资深航空航天科学家的话称,一些专家认为阿耳忒弥斯登月计划是华盛顿借以引诱中国展开新一轮太空竞赛的“诱饵”,同时补充说,中国“绝不傻”。
  这位研究人员表示:“我们有自己的计划。美国人说的和做的会对舆论产生影响,但不会使我们改变步伐。”
  他还说:“我们不会加入一场旗鼓相当的登月竞赛。”
  据中国探月工程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李春来和他的同事们说,许多国家已经正式加入中国的探月计划。他们表示,合作的大门始终向美国敞开。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7#
 零距离 发表于: 2019-7-18 22:08:00|只看该作者

下一个“阿姆斯特朗”会是中国人?美媒心急如焚

源自:参考消息
原文标题:锐参考 | 下一个“阿姆斯特朗”会是中国人?这几天,美媒心急如焚──

  再过两天(7月20日),人类将迎来登月50周年的纪念日。
  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走下“鹰”号登月舱的舷梯,成为登月“第一人”。
  “这是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时所说的这句话,今天读来仍然激动人心。

1969年7月20日,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

  但眼下,借着这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美国媒体再次密集谈起太空时,字里行间却多了几分“危机感”。
  因为他们看到,在太空探索领域,中国正迎头赶上……

美媒推测:下一个“阿姆斯特朗”或是中国人
  “如果下一次从月球传来的声音是普通话,我一点儿都不会感到奇怪。”
  7月18日,美国彭博社引述美国海军军事学院一位太空政策专家的话报道说。
  这篇文章有一个颇为亮眼的标题:《下一个阿姆斯特朗可能会是中国人》。
  报道如此推测的根据,是中国正在稳步推进的探月计划。
  根据时间表,中国计划在2030年前后把中国人送上月球,在月球上留下中国人的脚印。
  报道称,美国宇航员尤金·塞尔南于1972年最后一次登上月球,此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再也没有实施过此类计划。

  但中国在探月领域的进步,显然让曾经遥遥领先的美国产生了紧迫感。
  美国副总统彭斯今年3月曾发出呼吁,希望美国宇航员在5年之内重返月球,并称之为“当务之急”。
  “毫无疑问,我们现在正处于一场太空竞赛之中。”他当时说。
  如果真的存在这样一场竞赛,美国如何看待中国在其中的位置?
  “太空超级大国”,7月17日,美国《时代》周刊网站选择用这个词形容中国当前在太空领域的地位。
  文章列举了一系列中国太空探测成果,包括月背着陆、空间站建设、世界最大孔径射电望远镜等,并指出中国还有计划在月球南极建立科研基地,探测火星、木星甚至天王星……

位于贵州黔西南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
  “他们有长期的战略规划,并为实现这些目标有条不紊地工作。”一位在NASA工作了36年的工作人员的话,或许揭示了中国这些雄心勃勃的目标能够逐步实现的奥秘。
  与之相比,彭博社却在报道中指出,不同于中国的一以贯之,美国的太空政策经常受到“政治钟摆”的左右。
  例如2010年,美国取消了对月球和火星的探测计划,这让阿姆斯特朗难以接受。
  “在我们停步不前的领域,一定会有其他国家进场。”他对美国国会如是警告道。

中国探索太空成就,让全世界刮目相看
  阿姆斯特朗一语成谶。
  尤其是,中国在今年年初成功完成月背着陆,更让美媒对中国刮目相看。
  “随着中国登陆月球背面,一个新的太空强国诞生了。”美国《华盛顿邮报》1月3日感慨地说。
  报道称,这不仅是一个科学突破,还具有象征意义。

在月球背面,玉兔二号巡视器全景相机对嫦娥四号着陆器成像。
  正如澳大利亚皇家学会科学家艾伦·达菲所说,“本世纪初,没有人会猜到中国会如此迅速地成为太空领域的重要参与者。”
  报道不无担忧地指出,在中国继续扩大行动之际,美国探索太空的热情却在减弱,“从某些方面来说,中国的能力已与美国相当。”
  不仅是美国媒体,中国的进步也被世界各国媒体看在眼中。
  俄罗斯自由媒体网2月1日刊文称,成功的月球科考,令中国从追赶者一跃成为太空开发的领军者之一。
  “去年,中国的航天发射数量是俄罗斯的两倍还多。若是从整体上评价中国的太空计划,那么我们可以说,这个不久前的徒弟正在迅速追赶,并已在某些方面超过了老师的水平。在50年前,这是谁都无法想象的。”

2018年12月8日,我国探月工程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开启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探测之旅

  同样关注航天发射数量的《日本经济新闻》7月14日指出,2018年全球发射的128枚火箭中,中国与美国持平,都是43枚,而且较2017年实现了翻番,“中国在科技领域紧追美国的态势愈发鲜明”。
  报道认为,在新一轮太空探索热潮中,彭斯的危机感正来源于美国面临的这一巨大变化。

“其实,中国和美国的利益并行不悖”
  也正是在焦虑感推动之下,美国采取了一系列行动。
  西班牙《国家报》网站2月2日指出,2011年,美国国会便通过法案,禁止美国与中国开展太空合作。到了2018年,美国更透露将成立“太空军”的计划,想以此来保护自身利益。
  但即便如此,“中国没有退缩,而是选择继续推动自己的计划。”文章说。
  中国的这份坚持,也获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中国只不过是在切实践行已公布的计划,没必要大惊小怪。”《日本经济新闻》3月22日指出,“与其把中国的活动视为威胁,不如将之视为合作的好机会。”
  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太空政策研究所创始人约翰·洛格斯则表示,中国按照自己的需求和利益制定太空计划,而不是为了与他国竞争。
  去年5月,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举行的中国空间站国际合作机会公告发布仪式上,中方表示要将中国空间站打造成全人类在外空共同的家,更印证了洛洛斯的话。

2018年5月28日,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主任西莫内塔·迪皮波在中国空间站国际合作机会公告发布仪式上讲话

  而面对中国递出的“橄榄枝”,各国也纷纷给出积极回应。
  日本《朝日新闻》今年1月27日报道称,俄罗斯国家航天公司与中国国家航天局签署了5年的合作项目,将在月球、火星探测方面开展合作;英德法等欧洲国家组成的欧洲航天局,也在与中国推进技术合作,希望共同建设月面基地……
  同样对中国在太空探索取得成就乐见其成的,还有众多外国网友:

  是的,更多探索和进步──正如美国阿克西奥斯新闻网站4月30日报道中所说:
  “围绕美中两国太空雄心的讨论大多会让人想到新的太空竞赛。其实,中国和美国的利益并行不悖。”文章说,“如果世界两个最大经济体和科技领先强国合作,那么可能为太空探索开辟新道路。”
26#
 wsch1688688 发表于: 2019-2-25 11:38:00|只看该作者

远望号船队新年度海上作业将超700天

源自:中国政府网
原文标题:远望号船队新年度海上作业将超700天

  新华社南京2月22日电(李国利、高超)远望5号船22日驶离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码头,奔赴太平洋执行卫星海上测控任务。这标志着远望号船队新年度任务开启,海上作业时间预计超过700天。
  2019年,我国航天全年发射次数将超30次。据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介绍,根据计划,远望号船队今年海上作业预计超700天,两次海上测控任务间隔最短将不足10天,单船单次出航将达百天,远望21号、22号船将执行数次火箭海上运输任务,“高密度、高风险、高难度”的任务态势愈加凸显。
  目前,远望号船队共有3号、5号、6号、7号等4艘航天远洋测量船。其中,远望6号船已海上作业10年,按照规定即将进厂大修,剩余3艘测量船将担负其中大部分任务的海上测控职责,远望5号船海上作业将超过200天。
  为确保任务圆满成功,远望号船队科学统筹、扎实有效开展人员休整、物资补给、设备维护保养、备品备件补充等任务准备。同时,针对任务难点特点突出抓好强化岗位基础、应急处置和任务针对性训练,精心组织联调演练提升岗位技术人员参试能力;全面开展巡修巡检逐个排查隐患问题,严密组织性能指标测试、校准设备参数、核实技术状态,确保始终满足任务要求。
  2010年,远望1号船退出海上测控序列,远望2号船不再承担远洋测控任务。2011年,远望4号船退出海上测控序列。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5#
 篮铯锝情调 发表于: 2019-1-30 10:38:00|只看该作者

今年航天亮点:长征五号复飞 长征十一号海上首秀

源自:澎湃新闻
原文标题:今年航天发射有何亮点?长征五号复飞、长征十一号海上首秀

⊙记者:谢瑞强

  2019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计划全年实施30余次宇航发射,延续2018年“30+”模式。在这些发射中,多个“重头戏”值得关注:长征五号复飞、嫦娥五号首次月球采样返回、长征十一号首次海上发射等。
  1月29日下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在京发布首个《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18)》,对2018年航天活动进行盘点,并透露了2019年宇航发射计划和亮点。
长征五号遥二火箭在2017年7月第二次发射中失利,因此,今年长征五号遥三火箭发射是今年宇航发射任务中的关键之战。视觉中国 资料

长征五号复飞是关键之战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副总经理杨保华在发布会上表示,2019年国家重大专项研制发射任务举世瞩目。其中,长征五号遥三火箭将在今年迎来复飞,成功之后还将进行长征五号遥四火箭的发射,执行嫦娥五号发射任务。此外,用于载人航天工程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已经全面进入试样研制,空间站核心舱研制工作按计划顺利实施,后续将开展发射场合练及首飞任务前的准备工作,为空间站建造阶段全面展开奠定基础。
  长征五号遥二火箭在2017年7月第二次发射中失利,因此,今年长征五号遥三火箭发射是今年宇航发射任务中的关键之战。杨保华指出,长征五号遥三火箭计划在今年7月中下旬进行发射,目前火箭总体工作进展顺利。
  去年4月,国防科工局透露,长征五号遥二火箭飞行失利故障原因基本查明,改进后的芯一级液氢液氧发动机完成多次地面热试车考核,验证了改进措施的有效性。

嫦娥五号带月壤回地球
  2018年,嫦娥四号成功发射,月球背面迎来人类第一个软着陆探测器。2019年,嫦娥五号将进行采样返回地球,完成探月三期的关键任务。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嫦娥五号副总设计师彭兢介绍说,嫦娥五号探测器的任务目标是:经地月和环月飞行,在月面选定区域着陆,采集月球样品,经月面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和样品转移、月地转移和再入回收等过程,将月球样品安全送至地面。
  “嫦娥五号探测器由轨道器、返回器、着陆器和上升器组成,在不同飞行阶段分别完成预定任务。”彭兢表示。
  嫦娥五号探测器将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直接发射至地月转移轨道。据悉,整个任务将先后经历发射入轨、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着陆下降、月面工作、月面上升、交会对接、环月等待、月地转移和再入回收等十一个飞行阶段,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将月球样品及密封封装装置送至地面实验室进行分析研究。
  长征十一号海上首秀今年上演在今年“30+”发射模式中,长征十一号火箭首次海上发射也将是今年宇航发射中的一个重要亮点。长征十一号火箭海上发射也将是我国运载火箭的海上“首秀”。
  作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中唯一一型固体运载火箭,长征十一号具有发射准备时间短、发射成本低等优势,是我国商业航天的一支“生力军”。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十一号火箭副总指挥介绍金鑫指出,该火箭自2015年9月首飞成功以来,已连续6次发射成功,将25颗航天器送入太空,均实现了飞行零故障、零窗口准时发射和百米级入轨精度,体现了火箭的高性能和高可靠性。
  面对商业航天日益旺盛的需求,为不断控制发射成本、提高商业航天市场竞争力,长征十一号火箭将下一个目标瞄准了海上发射。“2019年,该火箭计划执行4次发射任务,其中就包括一次首次海上发射。发射地点是我国黄海海域。”金鑫说。
  目前,长征十一号火箭主要在陆地上发射,那么为何该火箭还要探索进行海上发射呢?澎湃新闻从发布会上了解到,海上发射具有五大有点:一是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低倾角小卫星的发射需求,有效填补0至49度倾角的发射空白;二是可满足运载火箭滑落区安全性保障需求,海上发射可灵活选择发射点,滑落区为公海,有效解决安全问题;三是可满足运载火箭商业化发展需要,满足军民融合发展需求,降低卫星发射成本;四是牵引我国海上发射技术的发展,突破海上发射和海上可重复使用火箭回收等技术;五是满足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航天发射需要,满足低纬度海上发射的需求。
  “长征十一号火箭具备5级海况运输,3级海况发射的能力,并且可在一周内发射。”金鑫表示。

长征六号“一箭多星”服务国际用户
  2019年,长征六号运载火箭将执行3次发射任务,包括一箭13星发射阿根廷NewSat卫星和一箭4星发射天基物联网卫星。发射阿根廷NewSat卫星将是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首次为国际用户提供专项发射服务,代表着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正式走向了国际市场。
  长征六号运载火箭作为八院商业发射的主力军,具有运载能力适中、整流罩空间大、环境条件优、发射周期短、配套专属发射工位等优势。此前分别于2015年9月和2017年11月以一箭20星和一箭3星的方式圆满完成两次飞行试验。
  长征六号全箭长29.3米,为三级构型,起飞质量约103吨,可执行SSO、LEO等多种轨道发射任务,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为1吨,支持单星发射、多星发射和搭载发射。通过水平整体测试、水平整体星箭对接、水平整体运输起竖的“三平”测发模式,可完成各类航天器的快速发射任务。
  航天科技集团八院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执行经理丁秀峰介绍说,针对当前日益增长的商业发射需求,长征六号可为卫星配套多种标准化、通用化、产品化和系列化的星箭分离装置,可为国内外商业用户提供“专车”“拼车”“顺风车”等多种灵活的服务模式,并将通过整流罩型谱扩充、流程优化、运载能力挖潜等系列技术改进,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为商业发射提供更为方便快捷、更为全面的服务,持续推动商业航天领域稳步、高效发展。
  不久前,航天科技集团所属长城公司与Satellogic公司签署了多发发射服务合同,将用长征六号与长征二号丁共同为其发射共计90颗卫星。
  丁秀峰还透露,为满足中型载荷的发射需求,八院正在研制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通过捆绑4枚固体助推器,进一步提高运载能力,预计于2020年底首飞。
24#
 要有信仰 发表于: 2019-1-30 10:23:00|只看该作者

2019中国航天新征程:中国航天今年发射将再超30次

源自:央视
原文标题:2019中国航天新征程:中国航天今年发射将再超30次

  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消息,今年中国航天将再迎高密度发射,全年发射次数将超30次,发射航天器超50颗。
  在今年的航天发射任务中,嫦娥五号将实现我国首次月球采样返回,技术难度大、系统复杂,是完成探月工程“绕、落、回”的关键一步;北斗卫星导航工程将完成7箭10星发射任务,为2020年全面完成全球组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要实施高分七号卫星发射任务。长征十一号海上发射和捷龙一号商业运载火箭将实现首飞;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累计发射次数将突破300次。
航天科技集团副总经理杨保华
  航天科技集团副总经理杨保华:一个是频次高,我们今年还是计划还要超过30次宇航发射。二是场点多,我们去年主要集中在传统的三个发射场,酒泉中心太原中心和西昌中心,今年我们还要有两次在文昌中心,还有一个海上发射。第三个特点就是依然是任务重,今年年底要实现嫦娥五号的发射,今年7月份左右,我们长征五号遥三要恢复发射,分量非常重。
  此外,《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也于昨天发布,对2018年中国航天活动进行全面盘点。根据统计,2018年全球航天发射次数达114次,共将461个航天器送入太空。其中,中国航天发射次数以39次发射的成绩居世界第一。
  航天科技集团副总经理杨保华:国民经济建设和国家科技进步需求量非常大,带动了我们宇航发射频次的提升。第二就中国的商业航天,现在就如火如荼的发展起来了。我们真正的高密度发射进入了常态化,这也是我们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标志之一。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1 09:32, Processed in 2.043603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