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404|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纪实·新闻乡村振兴丨贵州雷山:非遗敲开致富幸福门

 [复制链接]
源自:新华网
  新华社贵阳4月22日消息,题:贵州雷山:非遗敲开致富幸福门
  新华社记者肖艳、田德丰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雷山县,拥有“苗绣”“苗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与保护中,雷山将非遗资源发展为产业,帮助群众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戴着口罩、袖套,围上围裙,手拿铁钎穿过孔洞,将仿藤勾在铁钎一端,往后一拉,仿藤就随铁钎的移动固定住。在雷山县宏鑫工艺品加工厂拉花区,工人们正在编织机前用仿藤编织眼笪。


  一名工人正在工厂里编织眼笪。新华社记者 肖艳 摄
  “我们的产品可以用来做隔断、吊顶,也可以用来做装饰,去年总产值约800万元。”加工厂创办人杨国超是雷山县藤编县级非遗传承人,在他眼里,藤编技艺已经从祖祖辈辈流传的“吃饭手艺”变成了真正的产业。
  2018年杨国超和妻子返乡创业,在老家带着几个村民开始编花篼,当年就带动50多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杨国超介绍,目前工厂每天都有百来人上班,工人一个月计件工资最多的能拿到6000多元,平均工资在4200元左右。
  走进雷山县铜鼓广场旁的锦鸡绣业有限公司门店,带有苗族刺绣的小方巾、有织锦图案装饰的围巾、“小清新”风格的刺绣帆布包映入眼帘。和其他民族服饰店不同,这个店里的产品显得格外“洋气”。
  “大多是改良过的产品,这些产品更能适应全国的市场。”店主甘小芝说,希望未来带有民族特色的东西能够吸引更多人,让苗族文化元素融入生活。


  甘小芝正在向记者展示店内的苗绣围巾。新华社记者 田德丰 摄
  甘小芝在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建了一个就业车间,还在村里建了一个研学基地。她说:“我们固定用工35人,每年平均带动200人就业。”
  芦笙是苗族传统乐器,在雷山,节日盛典都离不开芦笙的美妙旋律。家住雷山县大塘镇岩寨村的余晓平是一名“90后”苗族芦笙制作师,也是雷山县苗族芦笙制作技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
  余晓平少年时便跟着老师学习芦笙制作技艺。现在,余晓平以家庭作坊的经营模式,从事传统苗族芒筒芦笙制作,产品主要销往雷山及周边地区的苗族村寨。


  余晓平拿着即将制作完成的芦笙。新华社记者 田德丰 摄
  余晓平说,芦笙制作最难的环节是制作铜片和调音。多年来,自己潜心钻研,终于解决了芦笙音质和音准不稳定等问题。现在,他生产的芦笙质量好,音质清脆,产品供不应求。很多邻县的客户直接找上门来订做芦笙,一家人忙得不亦乐乎。
  传统技艺正在帮助更多人敲开致富幸福门。雷山县自2018年以来,已建成非遗工坊50余家,其中20家被列入贵州省第一批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名单。据不完全统计,传统技艺的不断发展,直接或间接带动5000多名群众参与生产,实现增收。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米仓山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米仓山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米仓山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米仓山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米仓山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米仓山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开设重点物资 运输“绿色通道”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85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22 05:56, Processed in 0.171600 second(s), 9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