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446|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飞翔 发表于: 2023-9-7 20:40:06|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少数民族用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专业载体

 [复制链接]
源自:中国民族报  : 郭艳华
  高校是知识传承创新的殿堂、涵养精神文化的重要阵地,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专业载体,要充分发挥其文化功能,发掘专业内涵、完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式,助力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各族学子厚植爱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
  汉语言文学专业以文学与语言专业课程为支撑,涵盖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民间文学、美学、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核心课程。这些课程在文学与语言构筑的知识体系中,聚焦中华文化内涵、精神品格与审美特质,彰显中华民族精神品格,唤醒文化记忆,激发文化自信。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所蕴含的人文资源不断焕发活力,既是培根铸魂、润心启智的育人平台,也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专业载体,要坚持守正创新,肩负起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
  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具体而言,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美学、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专业主干课应夯实彰显中华文化精神的课程根基,专业选修课应注重文学经典与语言文献导读,以历史、哲学与文学审美相融通的理念,多维度支撑核心课程的人文内涵建设。如,可以开设《论语》导读、《庄子》导读、《史记》导读、唐宋诗词鉴赏、现当代作家作品导读等课程,引导学生以文史哲融通的视野,从文学经典中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理解“大一统”“和合”“大同”始终是各民族共同追求的社会理想,“经世致用”“兼济天下”始终是各民族坚守的人生价值,进而把握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深刻内涵。此外,可以开设古典诗词咏诵、创意写作、语言调查、文学采风等专业实践课程,引导学生领悟中华文学的艺术魅力、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创新课程思政理念。课程是传递知识与思想的基本载体,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创新课程思政理念,以中华文明所具有的五方面突出特性为引领,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可以通过中华文化导论、中国古代文学、文学经典与语言文献导读等课程,打造课程思政集群,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提炼符合时代需求的精神内涵,更好地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互相融通。要将文化概念辨析、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紧密结合起来,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当代价值与世界意义。如,在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突出的连续性时,可以把“民本”思想作为典型案例深入分析。《尚书》中“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观念、孔子的 “仁者爱人”“为政以德”、孟子的“民为贵”、屈原的“哀民生之多艰”、《淮南子》的“治国有常,利民为本”、杜甫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白居易的“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等都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优化课程形式,紧密结合实际,灵活运用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等方法,优化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族精神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以生动、形象、可感的方式提升课程思政成效。
  创新传承方式与路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质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论语》《老子》《庄子》《孟子》《周易》《史记》等经典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智慧,如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这些观念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具有恒久的思想魅力与重要的时代价值。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需与时俱进,创新传承方式与路径。一方面,要将课堂讲授与学生互动、经典文献研读与文化创意写作紧密结合,构建教师科学引导与学生主动探研的教学模式,引导大学生更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各类新媒体平台,以古典诗词咏诵、经典作品解读、文化典故释义、文化符号解读、文化文案展示等方式,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渠道。
  高校是文化传承与人才培养的摇篮,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要加强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和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依托全校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润泽校园、走向大众,引导各族青年学子传承好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全社会共同赓续历史文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作者系北方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本文系国家民委教改项目“民族院校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创新机制及实施路径──以北方民族大学为例”(项目号ZL121020)阶段性成果。】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飞翔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飞翔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深入挖掘新疆屯垦历史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3 08:13, Processed in 0.140400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