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366|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飞翔 发表于: 2023-12-17 17:38:11|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少数民族以交叉学科理念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

 [复制链接]
源自:中国民族报  : 田钒平 张耀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回答并指导解决实践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然要求。要优化学科设置,加强学科建设,把准研究方向,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要以交叉学科理念,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
  充分认识以交叉学科理念优化学科设置,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学科建设是科学研究之依托、知识传播之载体、人才培养之基石、文化传承创新之平台。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仅依靠某一个或几个学科的研究人员从单一学科视角开展研究是不够的。要打破学科界限、加强交叉学科“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建设,统筹和整合哲学、民族学、政治学、法学、历史学、经济学、考古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学科力量,从整体视角和历时性、共时性等不同维度,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展开深入系统研究,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
  准确把握以交叉学科理念优化学科设置,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的核心要义。准确把握交叉学科理念的实质内涵,既能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提供方法论指引,也是培育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的基本前提。民族因素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逻辑起点,民族因素在社会关系领域分布具有广泛性,强调跨学科、多学科交叉研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话语体系、知识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已是共识。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交往交流交融的广度以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紧密性、包容性、凝聚力,是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无论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培育,还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构建,都要求研究人员具备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法学等多学科背景,拥有从多学科、跨学科视角开展相关研究的综合素养和研究能力,有效满足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需求和学科建设需要。
  以交叉学科理念加强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深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学是一门实践性交叉学科,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聚焦民族领域重点工作,确立学科建设的基本方向和理论体系基础。
  当前,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基础性理论研究:
  一是坚持“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基础。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核心要义以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辩证关系、生成机理和演化规律,按照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的原则,对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路径、步骤和方法等重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二是遵循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高度掌握历史叙述权和语语权,以促进各族人民牢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为目标,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进程、发展规律、思想渊源和制度基础等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
  三是准确把握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发展趋势,以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经济社会基础为目标,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发生机制、历史进程及其发展规律,促进各民族全方位嵌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核心要义和基本要求,推进民族地区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有效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的路径措施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四是着眼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基础为目标,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各民族意识的形成机理及其内在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常态化路径和机制,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四个与共”、增强“五个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措施,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五是以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核心,以增强各族人民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法治意识,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基础为目标,对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加强和完善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将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的路径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

@ 联系方式
  田钒平,西南民族大学;张耀,西华师范大学。本文系国家民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交叉学科视角下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建设若干问题研究(23023)”阶段性成果。】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飞翔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飞翔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首个分中心落户江苏南通 为建设基层治理共同体提供学理支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3 19:25, Processed in 0.140401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