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在甲午战争爆发后,很多清朝官员都是信心满满。在他们的认知里,对付日寇甚至不需要讲战略战术,只要把大清这“甲乎天下”的枪炮弹药,摆开了狠砸,就能把这猖狂小日本砸到全军覆没。现代历史爱好者那“清军装备优于日军”的认识,基本都是这么来的。 【4、清军装备有名无实】 我们如果看看甲午战争平壤之战后,日军的缴获统计,那场面就十分辣眼睛。俄国情报人员的记录称,日军缴获清军的武器里,竟然有“不少弓、箭和各种棍棒。中国人指望用这样的武器来对付速射火枪。”日本的记录更告诉我们,清军士兵被收缴的武器里,除了俄国人说的这些冷兵器外,居然还有201支旧式火绳枪。 号称装备碾压日军的清军,居然拿着几百年前明代军队的武器,打这场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甲午战争?而在甲午战争结束后,日军的缴获统计,更叫我们无语:清军被缴获的枪械里,有7193支是旧式火器,占了被缴获枪械的近一半,其中甚至还有大量明末清初年间的鸟枪和抬枪。火炮的情况稍好一些,被缴获的清军火炮604门,其中旧式火炮159门。 在真实的甲午战场上,“海量弹药狠砸日寇”的场面,恐怕只存在于晚清的画报里,大多数的战斗中,清军在火力层面,其实处于严重劣势。就以场面惨烈的平壤战役为例,是役日军动用山炮44门,而清军只有28门。日军在平壤战役的攻坚战里,多次发挥了火力优势,一度“弹无空发,皆裂于营中”,日军发射的榴散弹,给清军造成了巨大伤亡。那么问题来了,这看上去“海量”的清朝陆军武器,为何不能转化为战斗力? 首先可以先看看技术进步迅速的晚清军工生产,如前文所说,晚清的军工厂在技术层面,已经追近了世界先进水平,但产量却是另一回事:甲午战争前,清朝能批量生产枪械的军工厂,有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四川制造局三家,但即使产量最大的江南制造局,年产枪械也只有1500支。火炮方面,清王朝几家军工厂,累计生产火炮只有1800多门。这些产量,对照甲午时期清军的用兵规模,可谓杯水车薪。所以,虽然卫汝贵部等清军精锐,可以大量使用连发枪来发挥火力优势,但对于大多数清军来说,这事儿并不现实。 即使放在这些作为精锐的清军部队身上,火绳枪抬枪等装备,还是没那么富余。至于大清朝常年“海淘”来的进口军火?看看日军的缴获记录,就更让人叹息:单以枪械来说,日军缴获的清军新式枪械,除了国货之外,竟来自外国毛瑟、雷明顿、亨利、斯宾塞等13个不同厂商,简直是场各国武器博览会。 虽然早在1885年中法战争时期,左宗棠就疾呼清军装备要实现制式化,但到了十年后的甲午战场上,清军的装备依旧五花八门,弹药供应无法统一,以至于“一种弹缺,即一种枪废”。 甲午败后,清朝官员袁昶叹息说:“平壤旅顺之败,我军以枪子不合膛误事,日本以小口径村田枪取胜”。到了甲午战争后半段,清军旧式洋枪使用比例越来越高。山东的清军更是以大量抬枪火绳枪凑数,辽东的清军甚至把康乾时代的火炮都拉出来御敌。 由于清王朝既缺标准化军备管理,更缺规模化生产,那“甲乎天下”的陆军装备,只在账面上。 【5、清军战斗力是高是低】 如果清军真的把账面上的“火力优势”转化为现实,让清军实现标准化的装备与供应,甲午战争的结局会被改写吗?这就涉及到另一个问题:甲午战场上,清朝陆军的真实战斗力。 关于清军战力的高低问题,很难一概而论。如果单看“妻宝男”卫汝贵的表现,甲午战场上的清军,显然是和日军有得打。 在甲午平壤之战早期战役里,当时的日军,还面临严重的缺粮威胁,日方史料《日清战争》里承认,只要清军能再坚守两天,日军就只能全线撤退。但偏偏在这个时候,清军统帅叶志超胆气尽丧,不顾马玉崑的反对,下令清军各部冒雨突围。然后在日军的“枪炮排击”下,清军的撤退变成了单方面的杀戮。仅仅一夜之间,清军在逃跑路上,就有一千五百多人被日寇杀害,还有六百多人被俘,五个营的兵力就这样被葬送。亲历此役的清军官员栾述善,记录了这一幕惨状:死尸遍地,血水成渠,惨目伤心,不堪言状。 一场只需要坚持两天就可以等到的胜利,被清军亲手放弃。虽然今天也有一些专家为叶志超辩解说,当时平壤城已弹尽粮绝,撤退是不得已的事情。但日方的史料却回击了这类说法:进入平壤后,日军除了得到了九百多发炮弹和五十六万发子弹,还得到了2900石米粮和2500石杂粮。单这些粮食,就够已濒临断粮的日军吃一两个月。 日本史料《日清战争》里更有一句辛辣讽刺:“清兵仍然有继续战斗的可能性。但是,总指挥官的失败主义招致了大溃退,使日军在第二天早晨几乎是在没有流血的情况下就占领了平壤。” 也正因如此,很多人说到甲午陆战的失败,都在痛惜清军的战斗精神。但必须要说的是,平壤之战中的清军,基本属于当时清军优中选优的部队。作为淮军里的翘楚,他们大多长期装备先进枪炮,且受过严格训练。甲午战争早期,李鸿章与日方都做过估算,清军里的这类部队,总数不过五万人。如果从更全面的的角度看甲午战争的陆战,我们就更可看到,清军更大的差距,是在作战素质。 甲午战争前,如卫汝贵部等淮军精锐里,已经普及了近代的战术与训练,李鸿章对淮军的战斗力也是很有信心。1882年时,他就放出了“有臣练军简器,十余年于兹,徒以经费太绌,不能尽行其志,然临敌因应,尚不至以孤注贻君父忧”的豪言。但即使是这些精锐,距离近代军队还是有差距。 甲午战场上,清军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战术呆板,进攻时极少见散兵队形,防守时全堆在正面防御。亲历甲午战争的袁世凯,就曾这样讽刺清军:“又每师心自用,仍欲以‘剿击发捻’旧法御劲敌,故得力者不可数睹耳。”拿着先进的枪炮,打的还是陈旧的战术。 当时的西方学者更对清军的呆板战术,做了生动描述:“差不多中国人每一次打算守住阵地时,都因为被敌人迂回到他们侧翼而被迫后退。”简单一句话,就“复刻”了甲午陆战很多场败仗。 在火炮的使用上,理论上火炮技术“比中国落后九年”的日军,火炮战术却遥遥领先。比起分散使用火炮的清军,日军早已做到集中使用火炮。正如亲历甲午陆战血战的聂士成所说:“倭炮不拘多寡,用则一处齐发。”而清军的很多火炮,常常还没有投入战斗,就已被日军打掉。如果我们更进一步,细看清军的具体表现,只怕是要发出一声叹息:对于甲午战场的清军来说,谈“战术理念”恐怕都是一件奢侈事,毕竟就连最基本的射击、白刃战等作战能力,大部分清军其实都严重拉胯。袁世凯就曾在给盛宣怀的电报里,来了一段生动吐槽: “至兵枪,只知托平乱打,不起码牌(标尺),故弹及近,难命中,有用弹数十条,伤寇十余人,何能御敌。”号称历经严格训练的清军精锐,射击技术竟如此业余。这种极其“感人”的命中率,也不止存在于甲午战场,几年后的庚子国难里,西方记者也盛赞多支清军“临战极为勇敢”的作战精神,却也指出清军“发枪时不专注一人,故多虚发之弹”。在甲午战争后期,随着卫汝贵部等精锐的溃败,很多拉上前线的清军,大多是临时配发了新武器,射击技术更差一大截。 甲午战争后期的金旅之战里,一名日军军官的书信,就真实还原了清军的射击现场:“他们(清军)常用的队形是在散开的一队中挥舞大旗开火,开火为随意设计,没有一齐射击……他们不考虑地形地物,从不用跪射、卧射,一律站着射击,对乱用弹药并不介意”。 至于炮兵的命中率更是低下。以鸭绿江攻防战为例,清军为了此战,集中了91门火炮,但到了战斗中,却是“俄乱发巨炮”,轰轰烈烈打一通,几乎没伤着几个日本兵。最后不但鸭绿江防线全线崩溃,74门大小火炮也成了日军的战利品。 这样的战斗素质,即使为清军配备当时最好的火炮和足量弹药,又有多大赢面?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从头到尾,清军都不乏英勇时刻,却始终换不来陆战的胜利。 【6、结束语】 很多朋友常常有个疑问:为什么甲午战争却输得这么惨? 一支空有账面上的先进装备,却在战术、训练、指挥理念等层面严重滞后的清军,恰是那个落后挨打的晚清,最生动的缩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