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032|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飞翔 发表于: 2016-9-17 00:45:00|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少数民族弘扬民族精神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复制链接]
源自:中国知网  : 温 静、王树荫
  导语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三个倡导”,要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全方位展开,又要寻找突破口。弘扬民族精神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切入点。本文探讨了弘扬民族精神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和实践依据,分析了弘扬民族精神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机遇和挑战,并从历史与逻辑角度提出了弘扬民族精神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b>
⊙ 作者简介
  温静,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 王树荫,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民族精神是指在长期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体现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精神风貌,是构成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思想保证和行动指南,反映的是一种立足当下指向未来的价值取向。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弘扬民族精神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有合理性,又有紧迫性。

一:弘扬民族精神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理论上有其合理性,在实践中具有可行性
  (一) 弘扬民族精神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切入点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全方位展开,又要寻找突破口。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的成果结晶,为下一步努力指明了方向。但如何形成共识、怎样更好践行? 仍有许多工作要做。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社会主义建设精神、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民族精神同属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范畴,两者之间关系紧密。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三个倡导”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展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有助于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潮,继续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旗帜,推动民族精神的创新发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立足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实际,充分考虑中华民族的现有精神力量,以弘扬民族精神为切入点,整合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符合民族与国家长远发展的价值取向,最终形成全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
  民族精神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程中具有特殊作用,弘扬民族精神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推动作用。将弘扬民族精神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既遵循历史规律,也符合逻辑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吸取实践养分,是从新的视角探索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
  (二) 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一致性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同党中央提出的“三个倡导”,在内涵上具有相通性;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共同价值基础、政治原则和动力源泉。核心贯穿于内容之中,内容体现着核心,为爱国兴邦服务。我们弘扬的爱国主义是与社会主义紧密相联的,现阶段的爱国主义就是热爱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弘扬民族精神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三个倡导”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理论创新,从国家制度层面、社会集体层面、公民个人层面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 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根本要求,激励人民群众对共同事业的认同感,帮助树立崇高的精神支柱,营造团结和谐齐心协力氛围,增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现实的社会结构中,公民是社会、国家的最基本单位,要实现国家制度层面和社会集体层面的目标,必须从公民个人层面着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与民族精神内涵相通、指向一致。“爱国”是主体对待民族国家的一种情感心理和思想行为; 作为民族精神核心的爱国主义,虽然包含政治准则、法律义务等更强大的力量和更广阔的视界,但同样展现评判处理个人或集体利益与民族国家利益之间关系时的价值标准。“敬业”是主体对事业或工作的恭敬严肃态度,要求人们做事认真负责、尽心尽力; 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体现的正是中国人对待外部世界的积极态度,秉持的劳动改变世界、实践创造未来的坚定信念。“诚信”、“友善”是主体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所遵循的价值规范; 而团结统一与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反映的也是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价值准则,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在处理内部各兄弟民族之间、各民族成员之间关系的要求,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在处理本民族与世界其他国家、民族之间关系的要求。因此,弘扬民族精神是从公民个人层面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也是从国家制度层面和社会集体层面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起点。
  ( 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具有民族特色、中国风格
  核心价值观具有历史性与时代性、民族性与世界性兼具的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包含世界文明的共同成果,又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和培育,学术界在原则层面既有一致性意见,也存在诸多分歧。在世界的还是民族( 中国) 的、传统的还是现代的、当下的还是长远的、普世的还是社会主义的等问题上各执一词。但无论如何,中国风格、民族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是主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优秀的一定是世界的。
  民族精神更为直观和更加深刻地凸显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性特征,成为融通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渠道。一方面,民族精神被大部分中华民族成员所接受、认可和遵循,这一特质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主体是中华民族全体成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中华民族全体成员的需要为价值标准,以实现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为价值追求。另一方面,民族精神集中展现了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风貌和气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了中华民族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模式。从古至今,民族共同体一直是人们社会生产生活实践的重要组织形式,社会任何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都无法脱离本民族的特殊属性。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积极吸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正面因素和合理成分,传承五千年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最终凝聚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于中华民族的土壤,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说到底就是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谋利益的。只有从中华民族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才能反映中华民族的发展规律,体现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才能符合中华民族成员的心理特征和内在品格,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最广泛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中华民族精神之中,中华民族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化,通过弘扬民族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四) 弘扬民族精神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具有层次性。民族精神处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在结构的中间层次,把最高层次的理论指导、较高层次的理想目标与基础层次的道德规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相连、相融、相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内容完整、层次清晰、结构合理的价值认同逻辑体系,它表达并设定了社会主义中国应当具备的价值信仰、价值理想、价值观念和价值规范,调整着从高到低各个价值层面的应然状态。民族精神是联结各层次内容的关键环节,发挥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方面内容的不断融合和发展。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至少在形式上处于“低位”,在情感上更能引起共鸣,容易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也便于践行和落实。民族精神以其特有的品质和内涵,凸显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性与实践性,激发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情和积极性,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转化,使广大人民群众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者、建设者和践行者。一方面,民族精神直接来源于社会现实,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关系密切。传承民族精神的人物和事件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等特点,亲和力和可操作性强,比较容易学习和效仿。另一方面,民族精神是在社会道德基础上的升华,是对基本价值标准的超越。民族精神的先进人物及其优秀事迹具有令人震撼的感染力和感召力,在人民群众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更加突出,带给人们更加深刻的启示和更为深远的影响。

二:弘扬民族精神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存在难得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
  ( 一) 全球化对弘扬民族精神以培育核心价值观具有双重效应
  当前,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形成一个世界范围内休戚与共、密不可分的风险共同体。在西方文化价值与意识形态的猛烈冲击下,如何同西方强势国家争夺价值话语权,防范以“多元价值”之名行“多元意识形态”之实的“去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危害,击败以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各类普世价值观代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企图,是全球化背景下弘扬民族精神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大挑战。当然,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也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发展契机。一方面,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有了更大的对外展示舞台,中国的文化价值观有了更多的对外传播路径,中国的文化吸引力和感召力得到不断提升。世界人民对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文化价值观的尊重与认可,进一步增加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另一方面,中华民族精神能够越来越多地吸纳其他民族文化中先进的社会理念、进步的思想观点、积极的价值导向,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提供更加适宜的土壤。
  ( 二) 信息化对弘扬民族精神以培育核心价值观是一把双刃剑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各种网络应用的大规模普及,互联网在深刻改变人类行为习惯与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认知心理、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一方面,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传播有助于增强民族精神和主流价值理念的亲和力、感染力,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入脑入心; 快捷高效的传播速度有助于更快地激发爱国热情,凝聚民族精神,形成价值共识;多向交互的传播模式有助于及时掌握人民群众的思想动态和价值观现状,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和价值观引导。另一方面,互联网中的有害性、欺骗性和误导性信息,极大地破坏了网络正面舆论场的价值观传播链条,冲击着现实世界的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人们筛选和甄别网络信息的难度日益增加,不少辨识能力较弱的人容易产生心态失衡、道德失范和价值观迷失,严重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如何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使互联网成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成为倡导健康精神生活和正确价值观念的有效平台,是网络化时代弘扬民族精神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 三) 改革开放对弘扬民族精神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现出两面性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已经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大幅度提高。物质文明建设的光辉成就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也为弘扬民族精神提供了现实素材,有助于鼓舞人心、激发斗志,增强人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同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全民族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道德风尚日趋良好,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开拓进取、积极向上成为人们精神世界的主流价值取向。人民群众不断丰富的精神世界和不断增强的精神力量,为凝聚和升华民族精神提供了有利条件,是培育和践
  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但是,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发生了深刻转型,利益群体的分化组合形成了多元化的利益格局、价值诉求和价值取向。多样性的价值选择与统一性的价值导向之间的矛盾日趋扩大,不同阶层的价值冲突逐步加剧,大大地增加了弘扬民族精神、统一思想认识、整合价值观念的难度。一些人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冲击下精神空虚、道德堕落、价值迷失; 一些人在贫富差距拉大、贪污腐败增多、环境污染严重等社会问题面前产生了仇富仇官等价值失衡,甚至将极端心态和偏激情绪转移为怀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由此引发更为严重的价值混乱和信仰危机。
  ( 四) 传统文化对弘扬民族精神以培育核心价值观利弊兼具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拥有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异彩纷呈的艺术形式、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以及体系完备的道德伦理等,是民族精神得以形成与发展的前提。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也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深入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遗产,借鉴和吸收其中的精华部分,如忠诚、仁义、诚信、和谐等优秀文化理念,既可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民族思维、保持民族特色,也能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和培育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但是,中国传统文化毕竟植根于封建社会的土壤,夹杂着愚忠愚孝、男尊女卑、官僚主义、等级观念、专制、特权、迷信等思想糟粕,带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如果不摒弃这些封建文化残余,就会阻碍思想进步,冲击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削弱社会的正确价值导向,破坏人们的健康精神生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造成极大危害。此外,我们还要警惕以新儒学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他们借助“继承传统文化”、“文化寻根”等口号挑起所谓的本族文化与异族文化之争,以“复兴儒学”之名向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起进攻。

三:弘扬民族精神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从历史经验与逻辑推演中找到现实路径
  ( 一) 弘扬民族精神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正确导向
  一定时期的民族精神总是以一定阶级关系为依托,反映统治阶级的价值体系、思想意志、文化理念,为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服务,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精髓,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制度、价值取向的标志。弘扬民族精神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表明,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复兴,离不开能够指引中国前进的正确道路、先进理论和良好制度。九十多年来党和人民的奋斗历程证明,中华民族的繁荣与发展,正是在于将民族价值目标与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相结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只有坚持正确导向,弘扬民族精神才能展示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区别于封建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属性。只有坚持正确导向,弘扬民族精神才能发挥引领社会思潮、凝聚价值共识的作用,坚定全体中国人民共同认可和追求的价值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 二) 弘扬民族精神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体现开放包容
  社会主义是更先进的社会形态,代表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具备国际视野和世界意义,引领历史前进方向,占领全球思想文化的制高点,吸引全人类的认同和向往。弘扬民族精神要体现开放包容的特质,处理好中华民族精神与其他民族精神的关系,既强调价值理念的特殊性与民族性,也注重价值理念的一般性与世界性。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中华民族精神无法孤芳自赏、夜郎自大,只有以开放的眼光和包容的姿态激荡于世界潮流、博弈于国际舞台,才能在与世界文明的对话中获取发展和完善自身的无限活力,在与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锋、交融中展现自身的独特魅力,才能凝练出具有普遍感召力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 三) 弘扬民族精神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凸显时代精神
  不同时代的人有着不同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也就具有不同的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是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结合。一方面,弘扬民族精神要处理好传统价值取向与当代价值取向的关系,保持民族精神历史性与时代性之间的适度张力,不能简单地厚古薄今或厚今薄古。一些人一谈民族精神便只见古人不见来者,仿佛中华民族的精神宝库里就只有儒释道等中国传统文化了。毋庸置疑,传统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民族精神的根基所在。但在现代化进程中弘扬民族精神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突出中国共产党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熔铸的革命精神,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时代精神等,为实现中华民族精神伟大复兴提供强大力量。另一方面,弘扬民族精神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传统精神,不能不加辨别地全盘继承,而应当根据时代的变化和民族的需要,与时俱进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在时代的熔炉中创造性地发展民族精神,铸就出能够引起时代共鸣、反映时代呼声的新的民族精神和核心价值观。
  ( 四) 弘扬民族精神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吸纳爱国传统
  发扬科学理性的爱国传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以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现实基础。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层面上的首要规定,体现了公民道德行为的基本价值追求。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贯穿着中华民族精神的生成、发展与完善,并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鲜明的价值指向。必须反对两种错误观点,即用弘扬民族精神的口号来淡化爱国主义精神; 用民族精神的某一具体表现形式否定民族精神的核心和灵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继承爱国传统,保持激情爱国与理性爱国的良性互动,巩固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情感纽带和精神支柱。我们要引导群众正确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和要求,自尊但不妄自尊大,谦虚但不卑躬屈膝,宽容但不纵容,既能以满腔热情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尊严,又能有理有节地对待其他国家,培养人民对祖国的健康情感和理性行为。同时,应当反对极端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思潮,抵制以爱国之名绑架公众舆论和公共道德的邪恶风气,惩治在爱国旗号下肆意妄为的暴力活动或违法犯罪行为,消灭滋生民族自我中心主义的温床。

§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32
  [2]韩民青.民族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N].光明日报,2012-7-28
  [3]吴潜涛,杨峻岭.全面理解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J].高校理论战线,2011( 10)
  [4]韩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4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飞翔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飞翔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浅议京族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开发 构建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4 10:04, Processed in 0.234001 second(s), 9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