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孟良|查看: 1290|回复: 20
[社会

古人为何有了姓名还要另取字号?是吃饱了没事做吗

 [复制链接]
11#
 楼主|孟良 发表于: 2016-10-15 22:47:12|只看该作者
三、别号
  「别号」又称「别字」,简称「号」。字数不限,王安石号「半山」,范蠡号「陶朱公」,苏轼号「东坡居士」,都可以。有些时候以故乡、官职称呼别人,也是「别号」的一种,比如王维为「王右丞」,柳宗元为「柳河东」等等。
  帝王、士大夫有的「谥号」、「庙号」,也都是「别号」的一种。例如,范仲淹的「范文正公」,「齐桓公」、「楚庄公」等等。
  一般来说,一个人可以有无数个「别号」,只要自己乐意,起多少都可以,自己随意掌握。
12#
 楼主|孟良 发表于: 2016-10-15 22:47:24|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四、传统用法
  拿我自己为例,我姓徐,名博闻,字俊葵,号紫阁。(只是举例,现在社会不必拘泥如此)
  「名」是长辈来叫的,一切血缘长辈,都可以之呼「博闻」。自称、卑称时,也可以用名字。平辈之间,如果关系非常亲近,在私下也可以直接称名。特别注意的是,在尊长之前,一切的自称都要用「名」,而不能用「字」或「号」。《出师表》的第一句,就是「臣亮言」,所以如果给谦卑写信,只能用「晚辈博闻」如何如何开头,别的都是失礼。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3#
 楼主|孟良 发表于: 2016-10-15 22:47:47|只看该作者
14#
 楼主|孟良 发表于: 2016-10-15 22:48:01|只看该作者
在与一般的同辈、晚辈的交往之中,对方必须称呼我的「字」,如果直接叫「名」,就是冒犯。「直呼其名」、「指名道姓」一直都不是什么褒义词,就是从这里来的。比如同学之间,都应该称呼「俊葵」,而不得直呼「博闻」,这是一种对对方的尊重。而上司、领导与我对话的时候,虽然道义上讲是可以直接呼「名」,但一般也是以「字」相呼,表示客气与尊敬。刘备称呼诸葛亮,也都是叫「军师」,如果直呼其名,必然是有情绪在里面,也是一种不尊重。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5#
 楼主|孟良 发表于: 2016-10-15 22:48:11|只看该作者
至于「号」,就多在文人雅士之间相互使用,用来自称也非常方便。现在还有不少朋友,习惯叫我「紫阁」,而不叫「博闻」。这种情况,即便放在古代,也是十分恰当的。
  但是对于历史人物而言,他最广为人知的称呼,可能是「名」,也可能是「字」,也可能是「号」。估计是哪个顺口好记,就容易流传。比如郑板桥本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道人。板桥好记好认,说郑燮、郑克柔是谁,认知率就低了。齐白石名纯芝,号白石山人,就以白石传世。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现在也多叫苏东坡,还有东坡肘子流传。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16#
 楼主|孟良 发表于: 2016-10-15 22:48:21|只看该作者
总而言之,「字」是古代知识分子之间最常用的称呼,而「名」、「号」的使用范围都比较狭窄。这体现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尊重,《柳南随笔》有言「古人敬其名,则未有不称字者」,此言得之。
  (有些朋友问我的字「俊葵」和名「博闻」有什么关系,正如「名以正体,字以表德」所说,都是描述人格品行的词语。博闻取「博闻强记」,俊葵则取葵花的比喻义,诗句很多,举三例「倾阳一点丹心在,承得中天雨露多」、「黄花冷淡无人看,独自倾心向太阳」、「绛脸有情争向日,锦苞无语细含风」。名说见识,字讲品格,先人的期许,大致如此。)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7#
 楼主|孟良 发表于: 2016-10-15 22:48:59|只看该作者
五、总结
  现今社会习惯已经有了诸多改变,但对一个人的称呼,依旧是人们需要好好斟酌的事情。对人名的称呼是否得体,往往决定了第一印象如何。尤其在中国,有多少人会对长辈、上司直呼其名呢?
18#
 楼主|孟良 发表于: 2016-10-15 22:49:18|只看该作者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9#
 楼主|孟良 发表于: 2016-10-15 22:49:27|只看该作者
称呼一个人的方式,往往带着褒贬色彩。对于曹操,我们可以叫「曹操」、「曹公」、「孟德」、「魏公」、「阿瞒」、「阿瞒小儿」等等,每一种带有不同的感情色彩,十分有趣。也正是因此,在对人称呼的时候,才需要格外注意。
20#
 楼主|孟良 发表于: 2016-10-15 22:50:02|只看该作者
一个小小的名字,可以决定的事情很多。给下一代起名字,怎么称呼别人的名字,对古人的名字怎么解读,都是可以大做文章的事情。「姓氏」和「名字」的演变,是与中国文化千年来的发展息息相关的,这里面值得挖掘的内容还很多,但知乎答案篇幅有限,在这里权当抛砖引玉。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8 16:58, Processed in 0.031200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