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leikang|查看: 235608|回复: 526
[灾害·事故

2008-08-27日(下):百日亲往哀北川

 [复制链接5熊猫 
401#
 贺小晴 发表于: 2011-3-2 14:11:52|只看该作者
  大家庭里的主心骨

  地震之后直到6月初,禹里乡所属地区一直是一片孤岛。仅有直升飞机出入实施救援,运送物质。没有外援,没有经验,没有上级的安排,青石小学的教师们在姚永红副校长的带领下,全凭着一颗火热的责任心,成为这一方百姓的主心骨。
  这个危难时刻诞生的一百多人的大家庭,仍然采取的是副校长姚永红负责制。小事由他说了算,大事民主决策,一切都显得有条不紊,井然有序。从地震之日起至6月底,他们天天都做好了抗震值班记录。
  他们把男教师分成三班,轮流值班,白天分发食品,晚上监督震情,提醒大家警惕余震,注意安全。副校长姚永红则长期带班,天天在岗。那段时间,学校教职员工坚守岗位,团结一心,做了大量的工作:搭建各种临时用房、排危、翻修损伤不大的房屋、竭力清理搜救国家财物。
  一百多人的居住问题解决了,吃饭的问题却是一个更加棘手的问题。好在有了学校这个主心骨,乡亲们的热情调动起来,群策群力,共渡难关。村民们拿来家里抢出的一存粮,从菜地里摘下蔬菜。学校专门安排一名老师负责伙食,每顿饭定时定量供应。整个抗震期间,青石小学避难点所有避难人员的生活基本安定,情绪基本安稳。
  然而,学校的教师,许多人的家并不在青石。好几位教师,他们的家都在禹里场镇。地震之后,家没了,后来又被唐家山堰塞湖水全部淹没。面对一无所有的教师家属,姚永红将他们安顿在学校,并对他们说,没关系,遇上这么大的灾难,大家一起度过。你们就放心住在这里吧,单位就是你们的家,学校就是你们的家!然而姚永红自己呢?他的家也在禹里,他的哥哥和两位最疼爱他的姑姑都在北川县城。地震之后,北川县城不断有噩耗传来,而他的亲人音讯全无。他是在极度的担心中坚守岗位,组织大家抗震自救。14号那天,他抽出时间步行近十分里的险路回到禹里镇看望家人。回去后才得知,他的母亲重伤被运往绵阳,岳父和岳母均受了重伤,哥哥和两位姑姑仍然毫无消息。
  见面不到十分钟,姚永红又告别了惊魂未定的儿子和痛哭不已的妻子,重返青石小学。他说不是他心硬,堂堂男儿,背地里全是泪水。可他别无选择。学校避难点里,还有那么多的教师都在坚守岗位,还有那么多的父老乡亲需要照顾,他实在放心不下。
  自6月起,北川到禹里的交通恢复,青石小学避难点的受灾乡亲们重新回到大家关切的目光下。政府和社会各界为他们提供了不少的救灾物品。姚永红和青石小学的教师们,终于有了依靠,抗震救灾工作进入更加有序阶段。这期间,乘坐直升飞机前来禹里支援防疫工作的河南疾控中心主任王哲,了解到姚永红及教师们的事迹,感慨地说:你们是“人在阵地在”啊,你们的品质,让我们倍受鼓舞。

  采访后记:
  采访时我才得知,如今的青石小学,已经不复存在。
  地震之后重新开学,姚永红去了开坪小学任校长。曾经与他一起战斗过的17位教师和两百多名学生,都被合并到了禹里小学。
  青石原是独立的乡,辖8个行政村。后来撤乡并镇,青石归于禹里乡,学校和街道并没有变更,只是政府职能部门没有了,政府干部也迁往禹里。地震后,青石小学作为那一片区的唯一单位,承担起了组织乡亲,抗震救灾的任务。
  今天,提到刚刚过去的那段不寻常的日子,姚永红仍然感慨万千。他说全校17位教职工,他们真正是“危难之处显身手”,他们个个都是大功臣:代课教师项佳琼不顾生死在废墟中勇救孩子,刘显太冒着千险万阻向政府汇报灾情,王正兴历尽艰辛护送学生回家,范守林强忍丧妻之痛坚守岗位,王连才、高朝龙、段志云等把生死置之度外,从危房里抢出了电脑、电视、课桌、办公桌等大量物品;李福丽、朱宪珍等翻晒学生的几百床卧具……
  青石小学的教师们,他们在做好本已十分艰巨的安置工作的同时,还时刻不忘为路人服务。他们为路人送水发馒头,为他们烧火取暖,甚至把自己的床位让给人休息,许多过路乡亲、志愿者或军人对此感激不已。仅仅就在前几天,姚永红在禹里乡一家饭馆吃饭,一个素不相识的人来到他面前,举着酒杯向他道:我是中国移动公司的,听邻桌说你是青石姚校长,特向你敬酒。因我在5月底经过青石小学路边,在极度艰难的情况下,就喝了你们煮的稀饭……
  大爱无疆,无论俱细。难怪地震之后,青石小学所处的大湾村四组,因地质原因政府要求当地百姓移居山东,乡亲们却流着泪说:学校搬他们就搬,学校不迁他们永远不迁!如今,青石小学虽已不在,可青石小学的教师们,面对危难,用热诚铸就的爱心之歌,却在那片山谷里久久回荡。
402#
 傅正俊 发表于: 2011-3-3 15:53:59|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回复 5# 雷康
感动!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403#
 贺小晴 发表于: 2011-3-3 17:16:49|只看该作者
  14.江油消防:勇士是这样战斗的
  太平二中:最长最艰难的救援行动

  5月12日下午15点40分左右,正在绵阳休婚假的江油消防中队副指导员刘春兵搭的火速归队,路过太平二中时,远远就看见了队里的两辆消防车,他跳下车,他的队友们果真在这里施救。
  地震发生后仅仅五分钟,江油市消防中队的官兵们就已赶到这里。
  地震时,位于太平二中教学楼楼顶的一个无顶水塔垮塌,重达20余吨的塔身直压教学楼,几十名正在逃离的学生被压在废墟下。一时间,现场乱成一团,尖叫声,哭喊声,呼救声;师生,家长,群众……江油消防官兵们到达现场后,立即清理现场,展开施救,一场江油历史上最长、最艰难的救援行动就此拉开。
  首先是消防工程师梁福生冒着危险,详细查看现场,发现教学楼的主体建筑大面积开裂,靠右侧的楼梯间大部分垮塌,几十吨的混凝土水箱倒塌,将逃生的二十几名学生压在了三楼与二楼的楼道间。根据现场险情,临时指挥员、中队代理副队长姚孝东与到场的江油市领导一起,制定出营救方案,首先设置警戒隔离带,将情绪激动的群众疏散开去;用钢管支架支撑受力不稳的楼梯板,防止水箱进一步下压。消防中队代理副中队长姚孝东首先上阵,带领两名战士,利用二节拉梯爬上危墙,破解开危墙上的花窗,再从花窗中钻进废墟。废墟下的空间太窄,战士们无法使用工具,只能用手刨。战士杨东戴着的一双线织手套刨穿了,很快手指甲又裂开了,血流出来,可他根本毫无痛感。
  15点08分,在二节拉梯上作业的战士们的手上,抱出了第一个被压的学生,凝神屏息的群众顿时沸腾了,眼里闪出希望的光芒。15点36分,8名轻伤的学生被──救出。
  15点43分,也就是休婚假的中队副指导员刘春兵赶到现场的时间。他一到现场,从姚孝东手上接过现场指挥工作,并立即带领两名战士钻入废墟,用凿子将压住学生手脚的预制板破拆开,又成功救出4名学生。当救援的消防官兵被轮换下来时,无不是双手血肉模糊。
  夜深了,救援工作还在进行。他们用自己所带的电源照明,用切割机、凿子等工具继续破拆着预制板,救援废墟下的生命。救援工作一直持续到13日中午12点,整整20个小时,救出14名幸存学生,挖掘出10名遇难学生尸体。
404#
 贺小晴 发表于: 2011-3-3 17:17:26|只看该作者
  挺进云华山 疏散被困群众200余人

  太平二中的救援任务结束后,回到营地,营地也是一派狼籍。大地震发生时,江油消防中队的官兵们正在午休,营地的三层楼房垮塌,官兵们因为平时训练有素,行动迅速,这才避免了伤亡。从垮塌的危楼里逃出来,官兵们来不及喘息,甚至来不及感受从未体验过的惊慌,就已奔赴救援一线。此时的营地院坝里搭满了帐篷,有周围百姓,有家属,唯独没有消防官兵们自己的。从大地震发生起,全队38名官兵,迅速分成4个小分队,只留下一人守队。从太平二中回来,他们又立即成立了由10名党员干部组成的党员突击队,做好一切准备,哪里需要就奔向哪里。
  那是5月14日早上8点左右,挺进云华山的消防救援突击队已经出发。他们是江油消防大队参谋沙军,中队副指导员刘春兵,代理排长王义伟,副班长黄波,战士李国强。之前他们接到指令,大地震后,位于含增镇境内的云华山山体整体滑坡,造成长期居住在山上的40余户、近200名村民无法撤离。同时山顶的风景旅游点金光山上,21名正在洞里观光的游客被困洞中,急待救援。
  车到含增镇,道路损毁,无法前行,大家只能分头改坐乡亲们的摩托车。摩托车一路艰险,来到云华山脚下。道路彻底消失,要想到达救援目的地“金光洞”,必须爬过一段哗哗作响的“魔鬼地带”。
  这是一段绝对无路的攀爬。目标就在眼前,仅有两公里远,队员们却深感无法达到。大面积的山体滑坡,泥石流倾泻而下,刀切一般平滑,陡峭。天又开始下雨,原本没有路的路上,泥土稀软,直往下陷。一块石头踩松了,全部的石头都在滚落。好不容易,官兵们终于到达了位于半山腰的村子。村民们蜷缩在村子里,前后左右都是泥石流,连草也看不见一株。可是,许多的村民仍不愿撤离,他们放不下家园,放不下地里的庄稼,放不下在圈里的猪狗鸡鸭。
  官兵们只有耐心说服,连拖带拉。镇上就是等待救援的车辆。将近200名村民送到镇上,官兵们再次返回,继续攀爬上山,营救被困在洞里的游客。
  再到半山腰,实在无法前行,代理排长王义伟只身向前,冒着随时被摔下山的危险,率先爬上山顶,再扔下一根绳索,战友们便依次攀着绳索,艰难上山。
  随同带路的一名老乡,他的80岁的老母亲就被困在洞里,看见消防官兵们舍生忘死的情景,禁不住热泪盈眶,老乡说,算了别救了,实在太危险了,我知道,你们已经尽力了,谢谢,谢谢!
  老乡感动得说不出更多话语,只好不停地说着谢谢。官兵们在这样的真诚面前,只能义无反顾,最终救出了被困洞里的21名游客。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405#
 贺小晴 发表于: 2011-3-3 17:21:13|只看该作者
  武都救援行动 被困者134小时后生还

  那是5月18日10点左右。江油消防中队接到消息,武都水泥厂附近一幢垮塌的居民楼里还有生命迹象,请救紧急救援。
  来到武都水泥厂附近的居民楼废墟旁,消防官兵们听当地群众说,这幢楼里住着7个在水泥厂实习的学生。5·12大地震后,从这幢楼里救出了6个孩子,另有一个孩子下落不明。5月17日,有居民说头天深夜听见从废墟里传来的敲击声。带实习生的老师听说后,赶紧来到废墟旁,对着废墟大喊,“楼里有人吗,有人就请敲击三下”。很快,楼里也同样传出敲击声。老师赶紧将情况报告了当时正在武都的云南高炮旅救援官兵。云南高炮旅的官兵一番努力之后,觉得必须请有专业施救能力的消防部队增援,于是消息传到了江油消防中队。
  这是一幢三层居民楼。地震之后垮塌成一楼。楼房的顶部,被房主用钢筋水泥铸成一个巨大而完整的屋顶,垮塌时整体下沉,压碎了下面的几层楼房。等到消防官兵们赶到现场时,无论如何敲击,也听不见废墟里有任何声音。没有生命探测仪,参加救援的消防官兵刘春兵、王义伟、李国强等只好钻进废墟,分头寻找。他们弓着身体,不断地敲击,喊叫,也就是在这时候,余震再次袭来,头顶的废墟吱吱嘎嘎响成一片。他们没有退缩,仍然一片一片地继续寻找着生命的迹象。
  已是深夜,武都的街头还是挤满了围观的百姓。他们端来煮好的热饭,要消防官兵们吃。消防官兵们拒绝后,他们不依不挠,去找再场的市领导。市领导点头后,消防官后们这才端起饭碗。刚吃过饭,一名在场的记者无意间拍照,竟照出了一丝光亮。这丝莫名的光亮重新燃起了消防官兵们抢救生命的热望,他们再次钻入废墟,不停地用手刨挖,用凿子敲打,终于发现在二楼与一楼的拐角处,蜷缩着一个几乎垂危的生命。
  然而楼房巨大而完整的屋顶倾压在上,消防官兵们根本无法靠近被困者。战友们只好先钻出废墟,再想办法。他们决定从废墟的危墙旁下手,先吊好二节拉梯,再由个子单薄、行动机灵的李国强前往,攀上拉梯,再从极小的空隙滑下去,靠近被困者。另一方面,废墟外的官兵们,正在紧急破拆被困者附近的预制板,以便里外接应,救出被困者。经过近20个小时的艰苦努力,这名姓张的学生,在被困134小时之后,被消防官兵们成功救出。

  采记后记:
  采记中,记者得知,从5月12日到20日的前期救援行动中,江油消防官兵是江油辖区内的唯一消防部队。他们救人救火排险除难,他们的救援经验和专业装备,他们的勇敢无畏和舍生忘死,成为百姓眼中生的希望,成为那块土地上的英勇悲歌。
  年仅20岁的李国强告诉记者,在武都救援现场,百姓见他就要钻进十分危险的废墟,拉着他的手问,孩子,你这么小,你怕不怕?他怔了怔,答,不怕。他说从地震开始,直到后来再后来,他真的没有时间去想害怕的事。作为军人,作为消防战士,救灾救难、抢救生命是天职。
  还有中队副指导员刘春兵。他说提干四年了,他还是第一次休假,因为大婚。9号开始休假,12号就地震。他当时在绵阳,仅给新婚的妻子发了一条不知能否收到的短信,就搭的赶回了部队。
  还有大队长冉定万,身患胃溃疡,带病坚守岗位;还有中队长田涛,妻子怀孕,就在江油,他也没时间去看一眼;还有大队参谋沙军,妻子地震受伤,女儿才五个月大……他们说军人是什么,军人就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军人就是哪里有危险,就在哪里出现;军人就是为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赴汤蹈火;军人就是对自己的亲人,永远怀抱着愧疚……
406#
 贺小晴 发表于: 2011-3-3 17:24:20|只看该作者
  15.“敬礼娃娃”背后:
  杨卫华  一段鲜为人知的亲历故事

  一片废墟上,一群解放军战士用一副简易担架抬出一个三岁的小男孩, 刚从废墟中重生的小男孩,忍着疼痛举起右手,给解放军叔叔们一个标准的敬礼。
  这是抗震救灾过程中,一幅感动了无数人、让无数热泪流淌、让无数希望沸腾的照片。照片的拍摄者,是《绵阳晚报》摄影部主任杨卫华。
  不要命了,我也要上楼取相机

  5月12日下午2点过,休假在家的杨卫华陪着外地来绵的朋友在青年广场附近的茶坊里聊天,正聊着,他听见了一种声音。是一种嗡嗡的轰鸣声,由远而近,低哮而来,越近越清晰。凭着本能的职业敏感,他以为是头顶的飞机失事了,起身就往外跑。刚跑出几步,地开始摇晃,他开始摇摆,经历过76年松潘大地震的他顿时反应过来:地震了!
  继续狂奔出来,大地还在摇晃,周围林立的高楼就像风中的柳树一般,飞舞着,摇曳着,全然失去了重量。他的脚还在奔跑,手已经伸进衣兜掏出相机。是一只极小的数码卡片机,手机般大小。随身带着只因养成了拍摄习惯。他的最早一张有关地震的照片,就是用这只相机拍下的。相机上的拍摄时间是:5月12日下午2点29分。
  但他的专业相机,他的摄影包,都还在家里。
  摇晃终于停下来。他怔怔地看着妻子钻进车里,开往儿子所在的学校,突然大叫一声:“哎呀,我的相机!”随即也钻进自己的汽车,开车来到住家的楼下。
  此时的小区已是满目凄然。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煤气味,地震时院子里水管爆裂,水喷上去,再散开来,冷雨般密布天空。小区的人潮水般向外涌着,表情惊恐,脚步急促。保安已把住了大门,所有人只许出不许进。杨卫华看着眼前的情景,一边在脑子里闪着曾经有过印象的灾难场景,一边不顾一切地往里冲,却被保安紧紧地抱住:“杨哥,你不要命了!门都关好了的,家里东西不会丢的!”杨卫华使劲挣脱,用力掰开保安,大声道:“不要命了,我也要上楼取相机!”
  然而说不害怕是假,心慌乱得厉害。电梯已经停了。楼道里黑得伸手不见五指。他摸索着爬上三楼,可是,门被震变了形,打不开。好不容易,门打开了,满地的狼藉,笔记本电脑也摔在了地上。他踩着狼藉的地进屋,拎出自己的摄影包,转身就走。摄影包里,有他的三个镜头、一个相机机身,还有一瓶患有低血糖的他经常需要饮用的葡萄糖“盐汽水”。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407#
 贺小晴 发表于: 2011-3-3 17:25:59|只看该作者
  再危险,我也要去

  背上摄影包,他的脚步踏实多了。电话不通。只有凭经验了。他判断这是一次震级极高的地震,医院应该是最容易了解灾情的地方。他来到绵阳市中心医院时,医院里还没有外来伤员,医护人员们还在忙着转移病人。十几分钟后,伤员来了,并很快有人伤重不治。他一具具尸体数过去,都十几具了。再问死伤者来自哪里,最远处也就是经开区。郊区都这样了,那么其他地方呢,山区呢,震中在哪里?医院里的纱布绷带之类一瞬间告急,院长凭经验也在叫唤:赶快请求政府调救援物质。闪念间,他又钻进汽车,向全市的首脑机关火炬大厦开去。
  也就是在这段路上,他从车上的收音机里听到了有关地震的首次消息:震中汶川,震级7.8级。
  来到市委,市里的临时抗震救灾指挥部已经成立。周边县区的情况都有了反馈,唯有北川和平武无任何消息。市委正组织力量,派往各县了解灾精。
  杨卫华挤进了开往北川的车上。这个县有他很要好的朋友,他知道北川县地处地震带,而且在两山夹持之中,心中极度不安。
  车过安县,灾情凸现出来。一路的乱石,一路能看见被巨石砸中的车辆和行人。因为临时出发,车辆紧张,一辆越野车上挤了九个人。车箱内,身体与身体紧靠着,出气都有些艰难。天完全黑下来,看不见险情,只听见石头滚落的声音,恐惧在想象中被夸大着,这样的状况,真遇上不测,连跑的可能都没有。
  车至麻柳湾,道路彻底被巨石阻隔,车队只好返回安县附近。
  再去北川是当天晚上9点左右的事。这时候,杨卫华已赶回报社,将内存卡交给了印刷厂下载照片,再开上了自己的汽车。出发前,他只给妻子发了条短信。很快,妻子打通了他的小灵通:“北川太危险了,别去了!”杨卫华说得很简单:“再危险,我也要去。”妻子没再劝阻,也发来一条短信:“等你!”
408#
 贺小晴 发表于: 2011-3-3 17:30:13|只看该作者
  爱心人墙,救人才是最道德的

  自己开着车上路,路上的危险又变了面目。
  大地还在剧烈颤抖。灯光照射下的山路已成为乱石场。一些大石头,从他的眼前飞下山,咚一声停在路中,猛兽般赫然耸立。另一些大石头,从空中飞下来,在路中炸开,碎成了中石头小石头,炸弹般四处飞射。刚才越过一道乱石滩,前面又有近百米的路面被塌方掩埋。听着两边山石滚落的声音,坐在副驾驶座上的绵阳晚报总编助理刘文定忍不住抱歉地对杨卫华说,“兄弟,真对不起,我把你带来,可能就把你给送了!”
  报社的同仁们下车探路去了,杨卫华独自坐在车上,有一瞬间,他真是犹豫着是冲过去,还是先退回去,等稍微安全了再走。但他最终选择了冲进去。油门紧踩,汽车在乱石中颠簸,底盘被刮得呱呱直响。时至今日,那辆闯进北川的车,仍因为那夜的路程,大伤元气。
  然而,这一辆汽车,却是第一时间冲进北川为数不多的轿车之一。
  到达北川中学,已是深夜11点。眼前的景象,让杨卫华震惊不已。幸存的孩子们已被老师集中到了操场。大片大片的废墟上,呼救声十分清晰,凄惨。要前往废墟,必须经过许多遇难者的尸体。废墟上忙碌着的救援人员,显得那么无助。随便一块水泥板下,都是被压的孩子。没有工具,最大型的工具就是几根碗口粗的木棍。眼泪在眼睛里打转,相机就挂在胸前,可是杨卫华按不下快门。都是为人父母,都是与儿子一般大小的孩子。杨卫华加入到救援队伍中去,成为“爱心人墙”中的一环。递瓦砾,递砖块,甚至,递尸体。不能扔在脚下,脚下到处是人。随便一块砖头,就可能砸着生者死者。救出来一个孩子,赶紧递给下一个,不可能问他姓甚名谁,也来不及问他来自哪里。人墙的尽头,便是武警的抬架--这是一道爱心人墙,更是一道生命人墙,维绕着生命,其余一切都不再重要。
  所以后来,有人问杨卫华,你究竟救过多少人?杨卫华回答,我没法说。说不清。假如有一个清楚的数字,那不是一个真正救援者的状态。再说了,救一个人,往往需要十几人几十人的齐心协力。一根木棍,要插进去,又不能戳着孩子,插得十分艰难。插进去了,再一点点锹开缝隙,一厘米一厘米扩大,几十人同时使劲,让被压孩子身上的重量一点点轻起来。课桌椅都是铁做的,被压变型后,铁钉一般钉住孩子,要把孩子取出来,异常艰难。
  “任何人到了那里都会这样做的,真的,任何人。你没有办法掏出你的相机,甚至没有理由掏出你的相机。看着那些孩子痛苦的样子,你无法按下快门,你也无法游离在这件事情之外。职业道德只是道德的一部分,救人才是最道德的”。事后,作为一名摄影记者进入北川的杨卫华,总是这样说起那个夜晚。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409#
 贺小晴 发表于: 2011-3-3 17:32:35|只看该作者
  小女孩,你为何闭不上眼睛

  从到达北川中学到13日早上5点左右,多半的时间,杨卫华一直在一个坑里呆着。
  那是一块巨大的钉子形水泥板。不同的方向,各压着一串学生。其中的一列,四五个孩子都是活的,都还能说话。最里面的女生,仰面躺着。当时的杨卫华正站在坑里,手握一根木棍,正锹着水泥板。倒处都是孩子,生怕戳着孩子,要找一个支点,得十分小心。而孩子们都在哭喊,叔叔,快点,我不行了。
  这样的喊声,实在让人受不了。这时候,杨卫华发现,自己的裤脚被人拉了一下。他转过身,正是那个仰面躺着的女孩。女孩的声音还听得清楚:叔叔救我!杨卫华蹲下身,摸着女孩头和手,对她说,你要坚强,叔叔一定救你!女孩点头,说她难受得很。杨卫华也点头,说我晓得,你要坚持,一定要坚持!再站起身,杨卫华感觉自己有些发抖。他不是现场的指挥官,他不可能指挥大家快点。可他一直在说着快点,快点。他是对自己说,也是说给大家听。过一会,他的裤脚又被轻扯了一下,他再转身,女孩已经说不出话来,手却不愿意放开他的裤脚。她的嘴蠕动着。他知道她想说什么。那一瞬,他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孩子。这样花季般的孩子,他知道她已很难坚持;那一瞬,假如真要让他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女孩,他也会毫无迟疑。
  天就要亮了。再看这个孩子时,女孩已不能动弹。眼睛是没有闭上的。泪水顺着杨卫华的脸膛流淌,再狠狠地滑落,摔去废墟。他没有擦,他只想喊。痛,锥心的疼痛,再加上负疚感,负罪感……什么滋味都上来了。时至今日,每想到这一幕,他仍然禁不住泪流。
  那一个夜晚,让杨卫华刻骨铭心。
410#
 贺小晴 发表于: 2011-3-4 13:53:17|只看该作者
  小郎真,这孩子的举动让我震憾
  天亮之后,部队来了。救援的力量一增强,杨卫华又重新拿起了相机,自觉不自觉地回到了职业状态。听说有一支部队要进县城,他二话没说,跟上就走。
  进县城的路异常艰险。几乎彻底被毁的山路上,截然相反是行进着两支队伍。一支是从县城逃离出来的受灾百姓。他他尘土裹身,甚至浸入了眼睛头发,有的脚上无鞋,有的拐着刚捡起来的树棍,头上腿上还流着血,表情却是惊人的一致,惊恐的,凄楚的,又有些木然。
  仍然是山体滑坡的滚落声。四面八方,无处不在。再有就是余震中,建筑物被挤压变形发出的怪异的嘎支声。偶有解放军的声音响起:“有人吗?听见了就请回答!”这声音在死寂的空气里穿行,听来既叫人安慰,又让人深深感慨,这已是一座没了活气的死城!
  因为对北川县城十分熟悉,杨卫华一边为部队官队带路,一边心里已有了目标,他要拍一张全面反应北川县城灾情的全景图片。于是他带着部队向旧城区走,向山体滑坡的主要山脉之一王家岩靠近。那是王家岩脚下的曲山幼儿园废墟上,它的对面就是新城,是个理想的拍摄点。杨卫华正拼命按着快门,忽听得附近的脚下传来哭声。是典型的孩子的哭声,已经哭累了,断断续续再哭着。经历了北川中学那一幕,杨卫华的心中对生命,特别是对孩子的生命,有了更痛彻心扉的感受。他的眼睛一亮,顿时钻进废墟,用手电四处晃着,大声问着,“看不看得见光,看得见吗?”忽听得一个孩子柔弱的声音道:“我看见你了!”寻声望去,杨卫华看见了一只极小的黄色肩膀在废墟深处蠕动。他立刻站起来,对着不远处的部队官兵大喊:“快,快……这里有人!”战士们七手八脚忙开了。当铁揪铁铲戳向废墟时,杨卫华转过身去,看也不敢看,生怕这些冷硬的工具戳伤了孩子。
  一个多小时以后,孩子被抱出来。孩子一见到大人,哇一声大喊起来。随队护士一摸孩子的手,孩子大声叫疼,更加使劲地哭喊。杨卫华的心里却是少有的安慰。他蹲下身,取出包里的葡萄糖水,用瓶盖取了一些喂到孩子嘴里。孩子尝到水是甜的,表示还要喝。喝完水后,孩子安静多了,一双清亮的眼睛转动着,似乎少了害怕,又用带着哭腔的声音突然道:“谢谢叔叔!”杨卫华心头一热。孩子的表情,孩子的眼睛,孩子的懂事,甚至孩子的纯黄色衣服--这是杨卫华自进县城以来,看见的唯一色彩。这之前,这座死一般沉寂的北川县城,在杨卫华眼里,就只有一种颜色:灰色--灰色的天空大地,灰色的声音,灰色的表情。
  孩子的左手骨折。对孩子的左手进行了简单固定后,部队的领队催促起来,说此处离王家岩太近,十分危险,要大家赶快转移,撤去不远处的临时救护点。战士们找来块木板,将孩子放上去。杨卫华站起身,又重新拿起了相机。他打算与部队分手,继续前行拍他的全景照。就在他转身离去的时候,突然听见了说话声。这满世界的废墟,除了听见人喊救命,没有别的声音。他敏感地转过身去,那是孩子又在说谢谢,并正将右手往上抬起。孩子的手已抬到最高点,一个军礼的姿势!他顿时心跳加快,眼泪涌上来,几乎模糊了双眼。没有思想,没有角度,没有构图……卡嚓,卡嚓,一切都是在无意识中完成。
  而急着把孩子从废墟上快速运下来的战士们却无暇留意孩子的动作,也没能留意身旁的记者。直到很多天后,战士们看见这张照片,被震撼了。
  拍下这张照片,职业敏感告诉他,这是一张很不错的作品。面对一场大灾难,它几乎包含了所有的灾难元素:场景,人物,情感交流。又特别是被救者和救援者之间的情感交流,丝丝入扣,动人心弦。他当即做出决定,跟着队伍回去,要了解孩子是谁。
  接下来,出乎意料的一幕出现了:那是撤回到部队临时救护点时,一个腿部受伤的老太太正痛苦地呻吟,一回头正好看见孩子被抬进救护站:“这是我的孙儿啊!”老太太和身边的老大爷一把抱过孙子,爷孙三人失声大哭。
  从老太太那里,杨卫华得知,这个孩子三岁,名叫“郎铮”。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8 12:38, Processed in 1.138802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