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leikang|查看: 235327|回复: 526
[灾害·事故

2008-08-27日(下):百日亲往哀北川

 [复制链接5熊猫 
441#
 贺小晴 发表于: 2011-3-10 14:48:17|只看该作者
  24.生命通道上,女大学生的“新龙门客栈”

  5·12大地震后,北川由关内到关外的路几乎全部堵塞。从擂鼓到禹里的公路被山体滑坡完全截断,另一条由擂鼓绕道茂县再到禹里的公路,即远又充满险阻。于是,一条被弃多年的山路,重新被山里的乡亲捡起来,成为关内十几万人的“生命通道”,而擂鼓镇龙头村,这个位于龙门山断裂带大梁山顶的小山村,便成为“生命通道”上的必经之路……

  驿站之初:父母赶快生火,烧水煮饭。山里的温差大,父母又打开衣柜,款待乡亲。先是父母自己的衣物,再是女儿王惺留在家里的衣物,最后是在重庆工作的儿子的衣物。衣服穿光了,又翻出鞋子
  5·12大地震的当天晚上,王惺的家里就住了四十多人,只不过那时候王惺不在家,她还在成都的大学校园里。
  那都是一些翻山越岭逃难出来的乡亲。王惺的家住在擂鼓镇龙头村的大梁山上,那是乡亲们走山路去北川或者绵阳的必经之路。5.12那天上午,王惺的父母到安县医院检查身体,大地震发生时,他们正好回到家门口。突如其来的地动山摇天崩地裂,父母先是站不稳,再是坐不稳,只能爬在地上,可是爬在地上,又怕地面裂口,随即便是铺天盖地的滚滚黑烟……
  摇晃终于停止,父母再看自家的房子,还好,房子没垮,只是裂开了大口。而位于龙门山断裂带上的龙头村,灾情却十分严重,有房屋倒塌的,有受伤的,还有被埋压的。曾任村党支部书记的父亲这时站出来,冒着危险,三次往返龙头村至擂鼓镇的山路,报险情,送伤员。傍晚回到家,便见满院子是人。
  那便是由几个熟悉山路的司机带出来的禹里、漩坪一带的乡亲。禹里到擂鼓的路彻底封死,他们是从几乎无路可走的山路上徒步逃出来的。
  父母亲赶快生火,烧水煮饭。热茶递上来,热饭端上桌。山里的温差大,加之地震之后气温骤降,眼见来到家里的乡亲个个冷得瑟瑟发抖,父母又打开衣柜,款待乡亲。先是父母自己的衣物,再是女儿王惺留在家里的衣物,最后是在重庆工作的儿子的衣物。衣服穿光了,又翻出鞋子。爬山出逃,磨损最厉害的是鞋子,许多乡亲的鞋子早已裂开口,根本无法再穿。
  而此时的王惺,正在成都的学校里干着急。
  大地震发生时,成都的震感也十分强烈。她和同学一起从楼上跑下来,却并不知道这是一场怎样的灾难。后来有了消息,震中在汶川。她在心里计算,汶川距成都92公里,距北川至少也有100多公里。于是她的心里基本上是安稳的:“北川也许还没有成都严重呢”。
  可是当天晚上,她就得知了一组数据。那是北川的伤亡数据。那是令人心碎的数据。
  13日,交通受阻。王惺没有办法回去,只能在等待中接受煎熬,在煎熬中慢慢绝望。
  14日,是王惺回北川的日子。那时候的北川,已是灾难的代名词。与同学们告别时,同学们的的眼神是痛苦的,痛惜的,都红了眼圈。王惺也走得悲壮:“你们好好保重,我回去了,这也许就是永别!”
  那天下午,她首先来到绵阳九州体育馆,从哥哥发来的短信上,知道了父母平安,她突然不急着回家了,在九州体育馆做起了志愿者,和擂鼓镇的干部一起给受灾的乡亲发放棉被、食物等,忙碌了一个通宵。
  她是17号才见到劫后余生的父母。其实父母从乡亲那里,早已知道女儿回到了绵阳,在九州体育馆做志愿者。父母既为女儿的行为高兴,也有些怨她。毕竟这么大的灾难,怎么能不先来见父母,让大家放心呢。
  他们是村里最早开始自救的家庭。家里的房屋没有倒,那就先维修房子。遇上过路的乡亲,还是免费为他们提供吃住。这期间,周围的邻居基本都还在外面躲灾,王惺又去帮邻居照看家畜,帮他们找回因避灾而放至山野的家畜。那天她听见邻居家的猪因为久不喂养,饿得嗷嗷直吃,她便提上自己家的猪食去喂,喂完回来的路上,被一条黄狗咬了,可她几乎没有恼怒,更没想动手打它,那一刻,她突然觉得,只要是活着的生命,都是可贵的,都有生存的权利,即使它只是一只狗。
442#
 贺小晴 发表于: 2011-3-10 14:49:25|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驿站挂牌:王惺是那种天生热烙的性格,脸上随时挂着笑容,活泛的身影忙进忙出。热茶热水热饭。装茶水的是一只红色的大塑料桶。山下摘下的老鹰茶,熬好了盛在桶里。要喝热的,旁边摆着一排暖瓶,冷热自己随意

  那是从父亲的一次电话开始萌动的想法。
  王惺作为一名贫困大学生,她的学费都是由几部分组成。奖学金,父母在家卖山货一点少有的补贴,再有就是她利用假期做兼职挣来的收入。
  按照往年的惯例,署假到了,该是她趁机好好做兼职挣学费的时候了。可是父亲打来电话,父亲说,我们家的旁边路上,还是每天都有成千的受灾乡亲从这里经过,所有北川以上的乡亲,漩坪、禹里、小坝,甚至茂县的许多乡镇。难道钱就这么重要?那天晚上,她在心里问自己。钱是万能的,可它和生命相比,又是何等渺小。地震之后,她曾听说过一个故事。有一位老教师,地震时没有遇难,却死在了这条山路上。因为中署,因为劳累,还是因为饥饿?具体的情况她虽然不知,但那条山路她走过,那是她和父亲一起帮人背药送到漩坪乡的张家湾。这条从她的家乡龙头村到漩坪乡张家湾唐家山堰塞湖前的山路,即使是山里长大健步如飞的她,也至少要走六七小时。而且那哪里是路,那只是逃生的乡亲用双脚刚刚踩出来的一条山道。地震之后,往日沉静的山脉仿佛变成了猛兽,随处可见它开裂的巨口,还有山石,泥土,也仿佛活了,有了生命,随时都在奔泻,滚落。道路两旁,散落着路人扔下的衣物用具,可以想象,假如不是累极,这些人们急需的物品,是绝不会被轻易抛弃的。
  可此可见,从这条山路上奔波出来,就一定要在他们的家门前歇息。
  放假后,王惺直接回家,接手了父母的工作,并正式挂牌:大学生驿站。先扩大安置点,专门买来彩条布搭起了棚子,再把附近林厂荒废的房子整理出来,再不够就住自己家里。王惺是那种天生的热烙的性格,脸上随时挂着笑容,活泛的身影忙进忙出。热茶热水热饭。装茶水的是一只红色的大塑料桶。山上摘下的老鹰茶,熬好了放在桶里。要喝热水的,旁边摆着一排暖瓶,冷热自己随意。凭着她做志愿者时与各地志愿者结下的友好关系,她又和他们联系,要来了一些药品,藿香正气水、感冒药、止泻药、止痛药等等,发给过路的人,也帮助处理一些小伤口。
  后来,王惺的大学生驿站已不仅仅帮助进山出山的乡亲,也成了一些志愿者的家园。她让父亲为在漩坪、禹里一带工作的志愿者送去蔬菜,以免他们顿顿将方便面当干脆面啃,又代志愿者们为山里的乡亲送药送物质。因为有了救助站,结识的人多了,她还为自己村里的乡亲,争取了不少急需物质,如手电筒、棉被、帐篷等等。到9月1号开学前为止,她的大学生救助站接待过往的受灾群众约有三四万人,到她家免费吃住的灾民约有300余人,同时还为村里的百姓争取回价值约5000元的物质。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443#
 贺小晴 发表于: 2011-3-10 14:51:37|只看该作者
  驿站留言:老总的话虽然诚恳,却是追着王惺绕着房子转了几圈,王惺也坚决不收。王惺想得也简单,虽说是受了委屈,可她心里踏实。如果为钱,她早就留在成都打工了

  那是一件让王惺很难以释怀的事。
  王惺家的附近,有一个关系着擂鼓到漩坪一带电力供应的铁塔。地震后铁塔坏了,许多的民工在那里抢修。王惺的大学生驿站,是她亲手用毛笔书写的。王惺毕竟有知识,即使是自己手写的,算不上挺漂亮的字,也很讲究排版,第一排先书:大学生,第二排再书:驿站。不知是哪个无聊的民工或者其他什么人,趁人不备,便在大学生三个字后面,加上了几个猥亵的字。王惺见了,那种受伤的感觉,从骨子里漫出来。负责抢修铁塔的老总得知后,立刻来到王惺的驿站,找到王惺,对她说:“无论是不是我的员工做的事,写下的这几个可恶的字,我都向你道歉。”并掏出几百块钱,对王惺说,你和你们家做的一切,我们都看在眼里,服在心里。再说你们家也不富裕,生火要钱,买米买菜要钱,做什么都要钱,这几百块钱,也算是略表心意。老总的话虽然诚恳,却是追着王惺绕着房子转了几圈,王惺也坚决不收。王惺想得也简单,虽说是受了委屈,可她心里踏实。如果为钱,她早就留在成都打工了。
  另一些事情也让王惺十分沮丧。王惺的大学生驿站前,明明写着“免费吃住”,可少数驻足在此的乡亲,偏偏不进去休息,却是趁着黑夜,将她的挂牌取下来,劈烂了当柴禾烧,用以取暖。挂牌烧完了,再取下棚布继续烧。她至今不明白这些人究竟是些怎样的心理,但她的心里依然是敞亮的,坦然的。帮人的人,心里有阳光,再给别人以温暖,这种温暖足可以驱走任何寒冷和阴郁。
  而更多的人,那些深处苦难却懂得感恩的乡亲,便是王惺拼命工作的动力和安慰。那些过往的乡亲,他们在驿站的留言簿上留言,在任何可以写字的地方留言,要把对驿站的感谢表达出来。有人留下“好人有好报”,有人干脆在水壶上写:“长命百岁!”--这是一种最质朴的百姓似的祝福,其间的炽热情感,令王惺感动不已。她说每次为乡亲送药进山,或者在任何一段路上,遇上在她的驿站驻足过的乡亲,人们都会惊叫:你,你--你不是那个烧水的姑娘吗?有一个老太太,在山路上认出了她,拉着她的手,说出了连老太太自己也惊讶的话:“真是的,国家没有白培养你这个大学生!”
  更有志愿者,这样地为她留言:“北川因为有如你们这样的好人而更加的美丽坚强。中国因为有你们而更加精彩!”

  采记后记:
  记者听说王惺的故事,是在中秋节前夕。同时听说的,还有她的哥哥也是大学生,刚刚大学毕业,在重庆找到了工作。一个深山里纯粹的羌族农民家庭,何以培养出两个大学生?除却想听王惺及其父母救助过往乡亲的故事外,记者对这个家庭,也产生了好奇。
  中秋节那天,记者与从成都回来的王惺一起,赶往她在擂鼓龙头村的家里。刚到擂鼓,就碰上了她母亲。是那种典型的羌族中年妇女,印象最深的,是那双漆黑的手。那是她拨核桃皮落下的。到擂鼓来,是卖核桃。供两个孩子读书,依靠的就是卖核桃之类的山货。如今救助乡亲,也是卖核桃。
  王惺的父亲,也是在路上遇见的。匆匆地从家里出来,要去需走40分钟山路的擂鼓镇买菜。原来王惺打了电话回家,说自己要回来,还有客人要来,父亲便慌忙往外赶。因为路远,直到记者离开,王惺的父母也没有回来,但记者找到了答案:这个家庭的孩子之所以出息,不是靠金钱物资,靠的是一种纯朴的品性,正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女”!
  这是一个最纯朴的羌族家庭,这是一家最纯朴的山里人家。
  如今,王惺上学去了,她的父母仍留在家里,依然如故尽其所能地帮助着过往乡亲。说到未来,王惺对记者说,等她大学毕业,她一定要回北川,哪怕是回来当志愿者,也至少要当三年。
  志愿者,那就是不求索取不要任何回报,只讲付出。在王惺的心里,对于苦难深重的家乡,有着一种既痛又爱的深深的情结。
444#
 贺小晴 发表于: 2011-3-10 14:53:25|只看该作者
  25.老鹰山堰塞湖排险工程中--一段军民鱼水情深的故事

  地震之后的绵阳,人们说到“二炮的”,都怀着一种特殊的亲切之情。众所周知的抗震救灾战役中,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工程团官兵们的身影,总是出现在最危险最艰难的地方:打通北川救援“生命通道”;在北川县城挖金库;抢修擂禹路,屡建屡毁,屡毁屡建;老鹰山堰塞湖排除……那是在执行老鹰山堰塞湖排险任务时,二炮五级士官周甫宏被一只弃狗咬伤,却意外地遇上了安县民营企业家黄丕明,由此演绎出一段军民鱼水情深的故事……
  下面有狗群,全都疯了!

  6月初,当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目光都在盯着唐家山堰塞湖险情的时候,另一个堰塞湖的抢险工作也在紧张而悄然地进行。
  那是位于安县高川乡境内的老鹰山堰塞湖。
  卫星云图显示:老鹰山堰塞湖,蓄水550万立方米,水位距坝顶不足3米,一旦溃坝将危及下游6万群众的生命安全。又因与下游落差超过200米,被称为排险工程中的“重中之重”。
  接受老鹰山排险任务的,是被誉为“铁岩雄师”的第二炮兵某工程部队400多名官兵。五级士官周甫宏就是其中的一位。
  那是6月4日一早,400多名“二炮”勇士乘直升机“从天而降”。来到坝面,现场情况却是始料未及--堰塞湖坝面巨石堆满,大型直升机吊运工程机械计划无法实施,整个排险工程,只有靠人工完成。
  而此时,高川乡境内道路几乎全部损毁。要人工排险,必须立即修复道路,徒步将雷管、炸 药、机械等排险用品搬运到坝上。
  修复道路的任务,便落在了周甫宏等勇士的肩上。
  那是6月5日早上6点左右,周甫宏与另外两名战友身背干粮,走在被毁坏的路上。眼前所见,路面高低不平,四处裂缝,所裂缝隙如一条条斑马线,张着嘴,扭曲着,最宽之处,竟达50厘米,人随时都可能掉下去。除了裂缝,便是滑坡的山体、碎石……已经看不见人影。地震之后,高川乡最初成为孤岛,后来在政府和部队的援助下,乡里的百姓全部安全撤离出去,只留下满目的废墟和无法带走的家禽家畜。一些家养的狗,主人离去后,独自在废墟上存活,由家狗变成弃狗,再由弃狗变成野狗。
  周甫宏和战友们艰难地前行着,与其说是在迈步,不如说是在攀爬和滑行。周甫宏走在前面,两名战友紧随其后。就在他们在一段下坡的山路上滑行时,一个始料未及的情况出现了:两只来势汹汹的狗,突然从废墟上窜出来,绿阴阴的眼睛仿佛两团暗火,蓄满了令人恐惧的疯狂。还来不及作任何反应,疯狗已饿狼一般扑上来,咬住了周甫宏的腿。
  “小心,有狗!”周甫宏一面用挎包轰赶疯狗,一面提醒后面的战友。在战友们的协助下,狗被击退了,周甫宏搂起裤管,这才看见大腿上,一团清晰的牙齿印,着力之处,不但破皮,还露出了鲜红的肌肉。
  这样严重的被咬伤,必须尽快处理伤口,同时必须立即将情况报告部队首长。周甫宏留下战友继续执行任务,自己原路返回,向首长报告说:“下面有狗群,全都疯了!快,快告诉所有的战友们!”
  就在那天当晚,二炮老鹰山堰塞湖排险部队宣布了一条新规定:单个军人不许出营,三人一列必须携带打狗棒。这句话,后来成为大家传播最广最快的口头禅。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445#
 贺小晴 发表于: 2011-3-10 14:53:59|只看该作者
  透过玻璃窗,他看见了弥彩服

  周甫宏是被直升机送回安县雎水镇的。下了直升机,却是人地生疏,一片茫然。
  那是6月5日早上7点多。他站在雎水镇的公路旁,腿上的伤口隐隐着痛,心里的焦虑一望便知。
  此时,从安县到雎水镇检查工作的安县盛鼎公司董事长黄丕明的车,就停在距离周甫宏不远的地方。
  透过车窗玻璃,黄丕明看见了周甫宏身上的弥彩服。那是一种温暖的颜色。整个地震之后,弥彩服就代表着爱心和付出,代表着希望。
  他还看见了周甫宏脸上的焦急和眼里的茫然。
  于是黄丕明走上去,问周甫宏,你需要什么帮助吗?
  周甫宏回答,他想找个地方打狂犬疫苗,他被狗咬了。
  看着周甫宏腿上的伤口,黄丕明的心紧张起来。他是本地人,知道这样的初夏时节,被狗咬伤十分危险,而且伤口如此之深,必须立即处理。可是,要打狂犬疫苗,只有到安县疾控中心。
  黄丕明的车,风驰电骋般向安县县城驶去。
  到了安县疾控中心,他让周甫宏在一旁坐着。办手续,交钱,找人接洽,他跑前跑后,一手操办。黄丕明的企业在安县发展十分健康,业务涉及丝绸、建筑、房地产等,疾控中心的房子,就是他所修建。如今他出面为一名子弟兵服务,自然一路绿灯。可是也有问题。注谢狂犬疫苗,一个疗程是五针,按照惯例,伤者都是严格按要求到中心注射,而周甫宏是军人,任务重时间紧,必须尽快赶回营地。
  余下只有一种办法,打完一针后,把其余四针带回营地。
  可是狂犬疫苗要带走,必须冷藏。初夏时节,一旦置于高温之下,疫苗即刻失效。
  没有冰箱。连冰包都没有。
  还是黄丕明想到了办法:买冰糕,买上若干支冰糕,装在袋子里,就是冰包。再把车里的冷气开足。
  携带狂犬疫苗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是到医院处理伤口。
  又是黄丕明跑前跑后,让周甫宏安心坐着。医生让周甫宏自己准备肥皂水清洗伤口,黄丕明又跑去说服医生:他是救援军人,是来帮助我们的,你让他哪里去找肥皂水,请一定帮忙使用消毒药水!
  终于,伤口处理完毕,已是中午11点。那天上午,按照原计划,他从雎水检查工作回来,还有公司的会议,还有若干的事情等着他。
  他将汽车留给司机,吩咐他谨慎驾驶,护送周甫宏回二炮部队营地,并再三叮嘱周甫宏,一定要按时打针,护理伤口。
446#
 贺小晴 发表于: 2011-3-10 15:00:18|只看该作者
  电话问候,温暖内心的光束

  是周甫宏从黄丕明的司机处得到电话的。那时候,他只是在心里想着,萍水相逢,得了人家如此周到热情的帮助,理应回去打个电话致谢。
  周甫宏说,在随后的那些抗震救灾的日日夜夜,在抢通擂禹路的生死考验现场,他总是接到黄丕明打来的电话,询问他打针的情况,腿伤的恢复情况以及工作情况。他说这些电话看似事小,却仿佛一束光明,在那段特殊的艰难险境中,照亮和温暖了他的内心。以至于后来在执行任务中,他三次遇到泥石流,他所操作的挖掘机被埋被扎,他都成功避险,并荣立二等功。他愿意相信,他有如此的福份和灵活的应变能力,都与这次他与黄丕明普通而特殊的相遇有关,都与黄丕明对他的帮助有关。
  随着周甫宏的腿伤慢慢治愈,他与黄丕明的友谊也在逐步深入。但他们只能通过电话交流。周甫宏一直都战斗在抗震救灾最艰难的地方,黄丕明的企业地震中损失惨重,又兼做着力所能及的公益工作,两人一直未曾有机会再见。后来的一天,黄丕明想好了,要带上慰问品,前往周甫宏的部队看望他,也顺便慰问部队救援官兵,可因为当时部队任务特殊,黄丕明的要求被部队拒绝。
  11月7日,擂鼓镇至禹里乡36公里极险路段正式抢通。第二炮兵某工程团自5月14日进入灾区以来,连战180天,遵照中央军委命令,作为最后一支撤离灾区的解放军部队,他们将于11月10日离开绵阳,返营归建。临行前,周甫宏打电话告诉黄丕明,现在他可以到营地见上一面了,谁知那时候,黄丕明的父亲病危住院,身为儿子的他实在脱不开身。
  带着牵挂和遗憾,周甫宏坐上了北去的列车。心潮起伏间,他想到了媒体,他说,他的这份对于黄丕明,以及以黄丕明为代表的四川人民的感激之情和深深的敬意,很想通过媒体,予以表达。
  采访后记:

  在这个普通而感人的故事中,究竟谁是英雄?
  在黄丕明的眼里,周甫宏肯定是英雄。在周甫宏的眼里,黄丕明同样是英雄。地震中,黄丕明的企业遭受了严重损失,十几个蚕茧站被损毁,3000亩桑园被埋,损失达2000万元。可他从地震之后的第一瞬间开始,就在马不停蹄地忙碌,一面组织自救,一面伸出手来援助他人:免费为百姓搭帐篷,为安昌镇提供饮用水,冒死深入高川乡搭建板房……他还特别有一种习惯,乐意送那些路边的陌生人去做志愿者。有一次,他送志愿者去北川回来,已经是晚上12点过,妻子见他便抱怨道:你看你什么人都送,也不怕遇上劫匪打劫什么的。
  他笑笑。他说送那些陌生人,就像偶遇周甫宏一样,车开到路上,见到神情焦急者,停下车来问他需要什么帮助,再送他去目的地。那些被送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外地人,都穿弥彩服。在他的潜意识里,外地的穿弥彩服的人,都是来帮咱们的,咱们也应该帮他们--他的内心充满感激。
  可他始终不接受采访。他说这点小事,相比那些做了很多工作的人,不值一提。是啊,都是小事,点点滴滴的小事汇集起来,却是温暖的爱的河流。正所谓小中见大。这种大,便是危难之际,军与民的鱼水情深;这种大,更见出危难之际,处处爱心,人人英雄。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447#
 贺小晴 发表于: 2011-3-11 15:14:05|只看该作者
  26.危难之际 见证良心:“蒋记豆花”特殊的四十个昼夜

  这是一个有着二十余年历史的餐饮企业。从一间小作坊发展至今。与它一起成长的,还有企业的责任和良心,还有企业家的担当和胸怀。


  2008年5月12日,特大地震灾害突袭。“蒋记豆花”全方位投入,企业员工全体参与。一场特殊的战斗就此打响,一段特殊的日夜就此拉开……

  第一时间,分发食物:“只有这么多,大家都分一点!”
  2008年5月12日14点25分左右,“蒋记豆花”食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董文星正从公司总部办公室往外走,准备去参加一个商务活动。楼开始摇晃,四周发出奇怪的巨响,经历过76年地震的他顿时反应过来:“地震!快,关电视,关电脑,关掉所有的电源!”
  待他从四楼跑到二楼餐厅时,大部分员工已经疏散,只有两位员工还来不及跑。摇晃更加厉害,人已经站不稳,他赶紧叫两名员工不要跑,抱住不远处的大柱子。
  摇晃终于结束。他再次从一楼上到顶楼,检查有没有遗漏的员工,有没有没关的电源。再回到楼下,开着车,依次检查公司所属店铺:“蒋记豆花”拱桥店,宜宾面馆,绵阳监狱警官食店……特别是绵阳监狱警官食店,越是有重大事件越不能停业,他安抚员工,安排工作,再返回绵阳城内,员工们在他的妻子、“蒋记豆花”董事长蒋艳萍及公司其他领导的组织下,已安全转移到文化公司广场。
  当时的场面令人难忘。公司里大多数员工都很年轻,从未经历过如此恐惧,通讯中断,电话打不通,有的哭,有的抖,大家惊魂未定,焦虑不已。董总要不家不要惊慌,有公司在,有公司的管理层在--而此时,公司的团队组织工作十分到位:所有的股东,店长全部在场,在岗职工,一人不缺。
  没有任何消息。无法确定任何状态。这种情况之下,公司管理层只好要求员工不回屋内,想方设法,搭好了简单的帐篷。可是,广场上挤满了人,吃饭的问题成为最突出的问题。
  公司即刻派人回去,搬出了店内所有熟食,广场上,棚户四周,只要在场的人,大家都有分。
  “只有这么多,大家都分一点!”这是“蒋记豆花”员工分食时不断说着的一句话。
  那个夜晚,帐篷周围不远处的卫校及另一学校师生,几百上千人,都分到了食品。
448#
 贺小晴 发表于: 2011-3-11 15:14:40|只看该作者
  夫妻上阵,同为志愿者:捐出结婚时的毛毯

  得到消息已是5月12日晚9点左右。5·12大地震,8.0级。总经理董文星的心揪了起来。可他怎么也没想到,就在身边不远处的北川,也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故。
  13日凌晨两点,他得到准确消息,北川惨了,被夷为平地!
  他再也坐不住了,觉得应该做点什么。
  董总的兴趣爱好广泛,是无线电爱好者俱乐部成员。他们启用无线电短波,收集信息,通报情况,帮助寻亲找人。通过无线电短波,一支近200台车辆的志愿者车队很快成立。
  那是5月13日下午,九洲体育馆已被宣布为受灾群众安置点。志愿者车队早已等候在九洲体育馆旁。伤员一到,即刻搬运上车,送往医院。董总和他的妻子、“蒋记豆花”董事长蒋艳萍是这支志愿者车队的主力。他们把伤员送往医院,回来的路上再通知身边人,收集所有的旧衣物,棉被毛毯,送往九洲体育馆。
  说到这一段经历,董事长蒋艳萍女士感慨不已。那个夜晚,他们捐出了家里能拿的所有东西,其中包括夫妻俩结婚时,她的老师送的一床拉舍尔纯毛毯。至今的家里,除了一家三口最低限度的日常用品外,没有任何多余的物件,来一个客人,也拿不出一床多余的被子。
  总经理董文星对此见解深刻:那样的晚上,现场的人冷得发抖,救灾物质又还没到,政府部门已经尽力了,工作量实在太大,管不过来,我们企业在这时候,不能袖手旁观……
  从下午到晚上,由九洲体育馆至绵阳城内的路上,夫妻俩不知道往返了多少次。14日凌晨,一直驾车的董文星实在困得厉害,妻子蒋艳萍换上了驾驶座,可是,她换上去,仍然困得打瞌睡,车开到了对面道上,险些撞去沟里……夫妻俩一直奔忙,已经四十多个小时没睡过觉。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449#
 贺小晴 发表于: 2011-3-11 15:16:09|只看该作者
  全体出动,生火煮粥,免费供应受灾群众

  地震之后,绵阳城区一方面商业停顿,另一方面,大量受灾群众从四面八方涌往城区,吃饭的问题,更是成为最突出的问题。
  “蒋记豆花”是餐饮业的老牌企业,任何时候,只要有人吃不上饭,他们就会本能地发急,本能地觉得自己有责任站出来。
  那时候的总经理董文星,只恨分身无术。他一方面找相关职能部门,找街道办事处,要求恢复饭店水电气供应,意图很明显,“蒋记豆花”要生火煮饭,为受灾群众免费供应。
  13日晚,公司得到回复,政府支持他们的想法,同意恢复水电气供应。可是,有了水电气,面对这么多受灾群众,店里库存的粮食实为杯水车薪,到哪里去买这么多的大米?董总又向政府求告:“帮我找到供应商,把东西拿出来,钱的问题不考虑,我们事后会付。”相关部门又回复了:给你们一吨紧急救灾粮!14日,“蒋记豆花”煮出的第一桶粥从富临店里搬了出来。他们免费供应的对象是,受灾群众,公务员,志愿者……人太多,场面极难控制,派出所的民警来了,协助现场秩序。领粥的人排着长队,端着各种各样的碗碟缸盘,许多的人手发着抖,一面讲着自己的遭遇,一面又觉得心里温暖。
  “蒋记豆花”富临店距离绵阳市中心医院最近,谁都知道那里是灾后要害,许多极重灾区的伤员都被运往那里。那里的人,无论伤员还是医护人员,都没有可能来排队领粥。“蒋记豆花”便主动把粥送去医院。为此,中心医院工会专门为“蒋记豆花”送来了一面锦旗。医院工会主席在送锦旗时说,我们的那些医护人员,持续工作了四十多小时,水都没喝上一口,接到你们的粥时,他们两手不空,只把口罩取下,伸出嘴喝一口,眼泪就流了出来……
  5月22日,公司接到救援,安县板凳桥安置点受灾群众无条件解决就餐问题,公司马上组织人力,即刻入场,为受灾群众煮饭两个月余。
  那是5月28日晚,“蒋记豆花”接到电话,几家有名的餐饮企业,要配合政府,做好唐家山堰塞湖泄洪前,撤离区人员的饮食供应。公司被指定的供应点是南郊机场附近的川音校区,区域内有几万名疏散群众。如此巨大的供应量,执行起来非常困难。而“蒋记豆花”从来没有送餐业务,别说是准备食物,就是送餐工具也无法备齐。那个夜晚,企业的全体职工没一人休息。第二天早上八点,第一餐备好的食物抬出店里,搬上汽车,再抬上山。
  没有送餐工具,只好无数次地往返,公司所有领导的车都用去搬运食物。
450#
 贺小晴 发表于: 2011-3-11 15:16:48|只看该作者
  好样的总经理,好样的企业,好样的员工

  自地震之日起,“蒋记豆花”总经理董文星一直是几头奔忙。既要管理好公司,保证特殊状况下的特殊工作正常运行,又要忙于他亲自参与的志愿者车队工作。志愿者车队指挥部设在樊华大厦空地上,设在此地的目的,就是为了方便服务。对面就是市委、市政府,还有绵阳红十字会等,接到任务,志愿者车队迅即出发。
  他们的任务各种各样,接送志愿者,护送回北川寻亲的受灾群众,为外地媒体提供用车服务……志愿者车队被分成若干组,董总所在的小组,负责接待凤凰卫视记者。此工作一干就是一个月。车辆是自己的,汽油,生活费,甚至志愿者或者受灾群众的伙食费,都由志愿者车队的人员自己支付。
  地震之初,整个社会的关注点都集中在抢救生命上,董文星等志愿者车队的队员们通过观察,发现部分边缘地区,极少得到援助。他们自发组织车队,往边缘山区运送救援物质。水,食物,棚布……有各种来路的捐赠物质,更多的是他们自己掏钱所买。一个月不到,董文星兜里的钱花出去五万元,这些钱没有一分是为他自己或家人所花。
  人员不够用时,他叫来了一直在九洲体育馆当志愿者的女儿,派她深入通口,护送救援物质。
  安县板凳桥一家农户的发电机坏了,他们带去了零件,工具,发电机修好,电视又没有信号,他们又返回绵阳,再带去了技术人员。说到为什么这么用心,董文星说,地震了,大家都受了灾,成天呆在棚子里,连电视也看不上,对外面的情况一无所知,那日子很难过。
  有他这样的总经理,有“蒋记豆花”这样的企业,就有好样的员工。公司一位名叫汪香的主管,家在北川禹里,地震时,全家包括父母在内的12位亲人全部遇难。得到消息时,汪香含着眼泪坚守岗位,直到第八天,公司专为她腾出时间,让她回去。回到老家禹里,她的家变成了一座大山坡,连家的痕迹都没了,她只好站在对面山坡,对着老家的方向,凭印象烧了一柱香,嗑了几个头,再回岗位,继续坚持工作。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8 05:11, Processed in 0.046800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