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詹姆斯·马歇尔。图片来源于网络
目前,在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原址上新开设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布劳耶分馆(The Met Breuer,以下简称大都会布劳耶分馆)正在举办的是著名美国艺术家克里·詹姆斯·马歇尔(Kerry James Marshall)大型回顾展“克里·詹姆斯·马歇尔:师父(Kerry James Marshall:Mastry)”。此次展览是有关马歇尔创作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一次回顾,跨越了艺术家长达35年的职业生涯。从城市田园风景画到受到文艺复兴灵感启发的肖像画,马歇尔总能巧妙地将抽象的观念转变为浪漫的室内场景。然而,他的作品无论是何种风格、内容或环境,总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显著元素,即画作中主体对象的肌肤,永远是从未被稀释过的黑色。
《艺术家的肖像和一只吸尘器(Portrait of the Artist & a Vacuum)》,纸上丙烯,1981年。图片来源:大都会布劳耶分馆官网
多年来,马歇尔绘画的灵感和想象空间一直来源于非裔美国黑人的经历。他以创作黑人为主体的大幅叙述性历史画而闻名。在一次《纽约客》的采访中,马歇尔曾提到,10岁的他曾首次参观洛杉矶郡立美术馆,便立刻被眼前景象迷住。“我每层楼都细细观看,不放过任何内容,之后我又到图书馆的艺术书区域,得以毫无‘被歧视’可能的尽情翻阅。”通过在博物馆内查阅卷宗,马歇尔逐渐发觉被载入史册的艺术作品对黑人种族的描绘是严重缺失的。他并没有抱怨,而是暗下决心,去深入了解艺术史的轨迹,并把黑色巧妙纳入其中。马歇尔曾告诉《风尚志杂志(T Magazine)》:“也可以把黑人形象的缺失看做是艺术史的一种排斥,或者是对历史的不负责。我并没有这样的使命感,也不想简单批判。我的兴趣只在于对缺失部分进行扩展。”
《或许这就是爱(Could This Be Love)》,布面丙烯、拼贴,1992年。图片来源:大都会布劳耶分馆官网
马歇尔笔下的人物,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表现庄严沉着、果敢严肃,并时常带着雕刻般的发型、时髦的着装、戏剧化的衣饰和潇洒的色彩。这些绘画填补了艺术史中,黑人艺术家和黑人主题的缺失,并为黑人艺术家提供了难得的展演机会,得以用独特的语言描述属于整个种族的形象。正如展览现场墙上写的:“这些形象的出现也是一种权利的赋予。如果你是带有肤色的艺术家或是女性艺术家,关于‘艺术家该是什么模样’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就是你(The commanding presence of these figures is also an empowering one ― if you are an artist of color or if you are an artist who is a woman,the answer to the question,‘What does an artist look like?’might just be you)。”
《学校的美丽,学校的文化(School of Beauty,School of Culture)》,布面丙烯、亮片,2012年。伯明翰艺术博物馆收藏
1997年,马歇尔被授予“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奖(MacArthur Foundation Fellowships)”。时至今日,艺术家已经61岁,但他每天依然从早到晚在工作室工作。他总是亲力亲为,从来不雇佣助手。一幅肖像,一封情书,一场庆祝活动和一个战争口号,都会在马歇尔的视觉图像中出现。用复合的视觉语言来说,马歇尔不遗余力地讲述着他自己的故事,和每一位站在他身后的非裔美国人的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