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4690|回复: 7
 3熊猫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古羌之子 发表于: 2009-12-8 15:22:31|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乡村·农业羌族释比文化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历史作用

 [复制链接]
  羌族主要生活在我国四川省岷江流域和绵阳市的北川县,以及贵州省铜仁地区的石阡县和江口县,人口约30万。羌族地区水草茂盛,树木葱郁,名贵药材和珍稀动物遍野。境内有世界自然遗产、动物活化石大熊猫栖息地卧龙自然保护区等,还有多个国家级物质文化遗产羌族黄泥碉和石碉,以及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羌族羌笛、多声部民歌、俄尔俄足等。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古羌之子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古羌之子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古羌之子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古羌之子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古羌之子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古羌之子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钱 +40收起理由
leikang + 40好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 · 羌族|主题: 151, 订阅: 0
经济的集中反映:从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开幕说起 说说老蒋从大陆带走黄金的事情
2# 四姑娘山
 楼主|古羌之子 发表于: 2009-12-8 15:23:18|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一:羌族地区生态环境状况调查
  岷江上游是天然原始林区,树木参天,浓荫蔽日,羌族山寨尽在林涛之中。
  羌族人由于重视生存环境的保护,使得岷江上游地区水草茂盛、树木葱郁、空气清新,名胜古迹遍野,自然遗产众多,世界级的自然遗产就有三处。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是全国平均水平(18.9%)的三倍以上。
  羌族人生活的岷江流域内森林资源丰富,其蓄积量占四川全省总蓄积量的10%以上,大部分是原始森林,以冷杉、云杉为优势树种。岷江是长江的重要源头之一,是四川省的重要江河。战国时代李冰创建都江堰引用岷江水源,兴航运、防洪、灌溉、漂木之利,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岷江的地位与作用也日益重要,逐渐成为四川省的经济命脉。
  据四川省林业厅《四川林业区划》中统计:解放以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林业用地面积为303.87万公顷,占全州面积的36%,其中岷江流域森林覆盖面积48.79万公顷,覆盖率41.28%。
  下面将1935年至1985年50年间岷江上游羌族地区的森林资源情况统计如下:

内容 县份总面积森林面积(k㎡)
1935年1955年1975年1985年
面积比例面积比例面积比例面积比例
汶川40842470.476.2550.9513.49267.436.5549012
理县43183320.676.9838.5319.42691.9616.031299.3830.1
茂县39032513.564.4401.3510.28941.6124.341056.9827.44

  从上表可以看出,羌族地区森林覆盖率比较高,生态环境状况比较好。到了民国后期,国民政府不断地在岷江上游各县设置木材加工厂,1940年至1945年,利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华堂,每年在茂县采伐面积达500亩,共计采伐木材78万立方尺,8.7万余件;1912年至1939年间,汶川县内木材商达27家,年伐原木10万件,其中姚姓商人与法国人合资办厂,向土司衙门佃伐,进行掠夺性生产,原始森林遭到严重毁坏;1935年开始,理县境内有22家木厂,共生产木材344109万立方米。据民国31年(1942年)9月理番县政府向四川省政府呈文中称:本县川西森林地带近几年亦为各木商号滥伐林木最剧烈区域,各木商以其各有背景。且借口发展建设,对森林滥加砍伐,所有开发之山脊,山尽山荒,一片凄凉,以致县各地山崩地裂,演成今岁及尔后数年未见之旱灾。
  到解放初期,羌族地区森林面积减少近5倍,在政府护林政策实施后,森林面积得到控制。
  50年代后期,由于各种原因,乱砍滥伐逐渐突出。1958年川西森工局为了完成年采伐量过百万大关,放高产“卫星”,只顾砍伐不管储运条件,造成森林资源的巨大损失。从1980年该局木材浪费调查报告中指出,仅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在不具备运输条件的深沟、远山采伐而遗弃浪费的木材占木材总损失量的40%左右,达179600立方米;比较典型的是川西森工局在1959年临时组建310场进入薛城小沟采伐,3年时间采伐木材17余万立方米,因无法运出,烂在山上的木材达12余万立方米,同时腐烂木材阻塞河道,每到雨季使河流改道,形成泥石流毁坏农田,威胁群众生命安全,直接影响人民的生活、生产和民族经济的发展。
  本区森林由于过度采伐,局部地带森林火灾严重,毁林放牧、毁林开荒、毁林烧炭等一系列人为破坏加剧,不仅使本区森林资源锐减,而且导致了以森林为主体的陆地生态系统功能失调。建国初本区森林覆盖率为30%,到1990年仅剩11.32%(不包括灌木林地),若按1985年的资源消耗量为准,岷江上游现在将不再有森林。
  森林破坏后,以森林为栖息和生长环境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也逐渐减少和消失。近几十年来,本区约5%的生物种类已经绝灭,约10~20%的种类也面临濒危的境地。
  由于森林的破坏,本区高山、高原地带的积雪减少,雪线上升,风沙严重。在高山峡谷区,森林上线下移,下线上升,河流径流量减少,干旱河谷不断扩展,生态环境恶化。
  森林破坏后,对水源的涵养能力下降,对径流的调节再分配作用减弱,枯水期径流减少,汛期径流增大,洪水历时缩短,洪峰流量增加,含沙量增大。如岷江下游的都江堰2月份枯期平均流量由30年代161立方米/秒减至80年代的108立方米/秒,50年减少33%,使成都平原1~5月平均缺水2.7亿立方米。1949~1981年的32年间,岷江发生2000立方米/秒的洪灾有27年,造成重大损失的有15年。岷江上游水土流失面积达10096平方公里,占幅员总面积的45%,含沙量由50年代的0.43公斤/立方米,增加到70年代的0.75公斤/立方米,目前都江堰鱼咀年输沙量已超过1000多万吨。森林破坏后,也加剧了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山地灾害的发展。党中央、国务院自1999年开始,为改善生态环境而实施退耕还林政策,使岷江上游地区加快了国土绿化进程,增加了林草植被,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强度减轻,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羌族地区有些地方的生态环境保护效果好,主要依赖于羌族释比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古羌之子 发表于: 2009-12-8 15:24:18|只看该作者
二:神奇的羌族释比文化
  释比是羌语对羌族民间男性经师的一种称呼,他们近似于西方的萨满,汉语一般称之为端公。羌语方言对释比有不同称谓,皆为惩恶扬善、主持公道的意思。羌族尊崇原始宗教,信奉“万物有灵”的多神崇拜。羌人视天地日月星辰、山川树石水为神,笃信自然界有无数法力无比、威严神圣的神灵治理其万事,因而形成了一种民间信仰。这些习俗就是崇尚祭司,禳灾纳福,驱疫解厄,婚丧嫁娶,生老病死等成套礼仪和约定俗成的祭日、仪程、仪规。而主持这些众多的祭祀活动和生活礼仪的必定是一位德高望众、知识渊博、善占卜能驱鬼邪、能歌善舞、唱诵经典、能编演各种故事和诗歌以及戏剧表演的人,即羌人所称的释比。在许多事物现象还不能用科学来判断的时代,羌族人在日常生活中,凡有重大事件,都由释比主持;凡是人有疾病,牲畜不旺,都以为是鬼魔作怪,必请释比诵经请神,帮助驱疫逐魔,或施以释比术、释比法、医术、单方、草药,为人畜解除病魔。因此,这些释比又颇受羌族社会的尊重,释比传出的精神与文化信息也在羌族社会中产生巨大影响。从释比经典的内容,以及释比所表现出的渊博知识和高超的技艺,可以说,所谓释比,就是羌族社会里一种集社会祭司、求神驱魔、占卜求事(算卦)、法术医药、民间说唱、歌舞吹奏乃至戏剧表演为一体的,且知晓天文地理、草药秘方、人体生理结构、精通各种历法、有一定气功功底的,无书而播的、不脱产的、有妻室儿女的民间经师。因此,羌民把释比当成有学识的知识分子加以崇拜。羌族谚语:“官有多大,释比就有多大。”正因如此,释比即被视作羌族社会中的精神领袖。
  释比是羌族文化的传播者,被称之为与神鬼交往的中介人士。释比由于产生的年代久远,负有时代的沧桑感。又由于羌族缺乏文字,汉文史料记载不能尽善尽美,而且少而断代。只有从《释比经典》及《刷勒日》中,我们才能通晓释比的真正内涵,揭示出“羌族护法师”所表现出人神一体的宗教观、文化观、哲学观。
  释比是羌族宗教和日常事务中德髙望重和权力至高无上之人,他们通晓天文、地理、季节气象,因而指导本寨民众根据自然规律,从事耕耘、放牧、修房造屋、婚丧嫁娶等事项。另外,他们还通晓医道,识草药,会单方及气功、魔术等,肩负着护佑本寨人畜平安,五谷丰登,驱邪祛鬼的重任。正因为此,羌族地区许多法律法规不能禁止与解决的问题,释比用“神的旨意”对人们的行为规范进行约束,起到生态环境保护、生活资源的合理索取、自然与人类的和谐生存和村寨家园安宁的作用。
  释比是羌族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释比所传承的文化就形成羌族文化的核心──释比文化。
  “释比文化是羌民族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后,对各个领域实践斗争经验的总结,是一种过去成果的积累和时代的产物;通过几千年沉淀下来的释比文化,不仅表现在宗教信仰、思维方式、风尚礼仪当中,而且与生产劳动、生活方式、民间艺术、消灾治病等活动息息相关,密切相连。由于羌族无文字,释比文化只有靠口授心传,博闻强记,代代无书而播,古朴、神秘、奇特……”①
  释比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多彩,全面展示中华民族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亮点──羌族文化的核心内容。主要表现在:
  第一是神奇的神灵观念,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民族发展与现实生活环境的有机结合。一是万物有灵与自然崇拜,它是羌族人民生存状况与生存方式必然产物。二是主神观念,和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万事万物都有灵,天、地、太阳最大,赐给羌人温暖与丰收;自然界中的山神、树神、羊神、石匠神、铁匠神、木匠神等,和羌人生活休戚相关要崇拜;有功的祖先和妇女也列为神,需要感恩报德,香火祭祀。三是邪魔鬼怪观念,诠释自然生活中病痨、难产、雷击等凶死现象,让释比诵经感化去作善人。四是灵魂不死观念,释比经典解释为人在世时的所作所为与他死后灵魂的去处有密切的联系,告诫人们光明行善不作恶。
  第二是以白石为象征的多神崇拜,将诸多神灵用一个非常科学实在的表征──纳萨石塔及塔上供奉的白石表现出来,石又和火(羌族人过去发明一种火燫,用白石和铁相碰擦起火,达到生火的目的。)──生活与温暖与住──必须的生存空间联系在一起,受到羌人崇拜。一是白石助羌人战胜邪恶,打败对手,帮助羌人生存发展,羌族人尊崇它为神,白石神也就成了羌族人民心目中最神圣灵验、崇高无上的保护神。二是以白石为象征的众神灵,如自然界诸神就有天、地、太阳、月亮、山、水、树、纳萨等13位神;始祖神如祖先神、炎帝、黄帝、大禹、阿爸白构(英雄始祖)、阿爸木纳(释比祖师)、赞米西木娜(女释比祖师)、木吉珠与斗安珠、灶神等28位神;劳动工艺神有建筑、石匠、铁匠、金匠、银匠、铜匠、木匠、织布等诸神;部落与地域神有寨盘业主、寨神、石堆树林神、岩神、铁山神、松树神、地角怪林神、树丛岩下神、老红树神、皂角树神等33诸神。
  第三是多神崇拜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崇拜白石、崇拜羊、崇拜铁、崇拜青稞、崇拜妇女、崇拜工匠、崇拜大山等,这些对象都是和羌族人生存有直接关系的、休戚相关的。白石是诸神的代表,受到羌族人尊崇;羊和铁是羌族人生活必需品;青稞是羌族人主食,是天上取来的,是粮食的祖先,是酿“咂酒”的主要原料;而崇拜妇女是因为羌族诸神中就有女神木吉珠、辟地神母、女释比祖师、萨朗女神、明珠姑娘、女祖宗神、瑕支姑娘、妇女保护神等,还有各种匠人的妻子,因有特殊功绩,被羌人世代供奉。
  第四是古羌人图腾崇拜遗迹,这是从羌人在历史上为了生存而不断迁徙,与自然长期进行不懈斗争,追求与大自然和诣共处过程中,悟出自然万物对族人生存的作用,进而虔诚地加以崇拜与保护。
  第五是神奇的祭祀仪式,释比在一年中都要主持大大小小的祭祀与礼仪活动,从正月初一房顶上纳萨前祭祀天神开始,一年12个月中就有祭祖宗、祭山、神坛纳萨塔祭祀、祭天神、祭山还愿、祭水神、保护神树林等25种活动仪式。
  第六是独特的习俗礼仪,主要表现有冠名仪式、冠礼仪式、婚礼仪式、丧葬仪式、修房造屋仪式等。
  第七是神秘的除害招魂与禁忌,主要有驱邪禳解、除疫祛病、祭祀禁忌、婚丧禁忌、生产禁忌等12种。
  第八是释比法术与治疗方法,主要体现在卜、卦、术、疗、补等5大方面42种类,释比施术后都会取得神奇疗效。
  第九是原始质朴的艺术文化,包括古朴的音乐舞蹈,比较典型的如羊皮鼓舞、铠甲舞、集会舞、麻龙舞、羌笛、多声部民歌、俄尔俄足等,已走上国内外舞台,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因此,释比文化是神奇的,内涵博大精深,羌族作为中国历史舞台上辉煌一时的泱泱大族,她所传承的文化就是释比文化,并充分体现与保存在释比经典中,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羌族释比文化在现实生活中最能体现的、最具现实意义的、最具有前瞻性的就是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保护自然上的习俗约规与环境保护上的特殊教育方式。
4# 金佛山
 楼主|古羌之子 发表于: 2009-12-8 15:26:04|只看该作者
三:羌族释比文化中的自然崇拜观念与生态保护意识
  羌族释比文化的显着特点是多神信仰。释比文化的中心思想,是万物有灵和自然崇拜。羌族人自称“尔玛”,意为天之子,火是太阳之根,火又因来自白石取火成功,所以羌人敬奉天神,以白石神为诸神的总代表。特别是与人们生活、生产关系密切的天、地、太阳、白石、火、水、树、铁、五谷、羊、牛、鸡,乃至门、火塘等种种自然现象与自然物,都被认为具有神灵而受到羌人的普遍尊崇。在现有48位释比老人唱诵的经文所涉及的神灵中,自然界诸神就有天神、地神、山神、树神、火神、羊神等。而在羌族信仰的诸多神灵中,除火神以在火塘上设置的鼎锅的三块石头(原始形态亦为白石)为代表外,其余诸神均以乳白色的石英石作为表象,被广泛地供奉在山巅、水边、地里、屋顶以及石砌的塔上。诸神来自自然,羌族人又让它们存在于自然界中让人崇拜,客观上也起到告诫后人尊崇大自然规律办事的教育作用。
  释比文化中的万物有灵观念是羌族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迁徙,不断适应自然生存,在了解生存状况、决定生产方式的条件下的必然产物。羌族人由于生存环境与空间的不同,在与自然界长期斗争与共存的实践经验中,科学地发现了保护生态环境与人类和自然界和谐共存的辩证关系,主观上形成力求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而在客观上却起到生态环境保护重要作用。

  (一)、祖先、英雄、神祗对人类有贡献;大自然给予人类生存空间,创造生产生活所需的物质条件,每一种物对人类都有恩,羌族把它们尊为神而世代崇拜。
  由最初的图腾崇拜到人神崇拜,是羌族神灵观念祭祀中的一个跨越。羌族释比唱经里包含着原始宗教哲学、行为道德观、历史自然观、多种意识形态成分,保留着原始心理、宗教信仰与古代遗俗等,保持着不同形式的联系。通过赞美神灵,特别是对祖先,古代英雄,仍在羌人中发生影响。释比在诵经里对英雄是那样虔诚,对木比塔、木巴是心灵中的天神,燃比娃仍是羌人敬奉的祖先神灵。在每段唱经里都反映了原始先民在与自然界的矛盾,突出先民战胜大自然的无畏精神和坚强意志。诸如天神,看见古洪荒时代洪水泛滥,天神如何派神祖下凡救人类,繁衍人类,人间烟火洁净,燃比娃如何盗天火至凡间。羌族神话蕴藏着神灵拯救人类的多种因素,这正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艺术体现,闪耀着壮丽和创造美的光辉。
  羌族人对祖先的尊敬、对英雄人物的崇敬、对羌人生存资源之万物实行全方位保护的感恩并崇拜,这在中华文化史上是独树一帜的。
  释比在祭天祭地、许愿还愿及重大礼仪活动中,要诵唱《木吉珠与斗安珠》经典,以追述本民族历史,教育后代增强民族意识,他们是羌族人的祖先,给羌族人制定了礼仪规章,如婚丧嫁娶、升斗尺寸等,羌族才能兴旺发达。木祖瑟是历代祖先神,活叶依瑟是男性祖先,赤依瑟是女性祖先,阿巴士是男祖宗神,阿塔士是女祖宗神,衣门迪是人类祖先先祖神等。羌族人认为,有了祖先才有了人类繁衍,是祖先将生存与生活经验丰富完善于释比经典中留给后人,社会才能“科学并可持续发展”,有功于人类生存、发展的祖先必须世代敬奉。
  羌族人对英雄的崇敬体现大山容万物、海洋纳百川一样的性格品德。炎帝神农是羌族人的始祖大神;禹是治水英雄,是羌族人心目中的水神;阿爸白构是羌族英雄始祖,他率羌人战胜戈基人,重建家园,安居乐业,羌族人要顶礼膜拜;谷喂一瑟是女祖宗媳妇神,是操持家务劳动、照顾老人、生儿育女、尊老爱幼的楷模之神,要领受羌人供奉;瑕支仙姑是盗天水救羌人的英雄;热比娃把火种藏于白石中盗入人间,人间才有了火,因而深得羌人崇敬。
  在羌族人的神灵观念中,莫过于对自然界诸神的崇拜。这些神又是和羌族人生活与生存环境休戚相关。
  阿爸木比塔是开天辟地神,他造了天地与人类。
  地神给一切动植物提供生存条件。
  天地之后神树林为大,山神是天地神之后的大神,山里各具体神灵都在它管辖范围内。羌区各寨都有自己的山神,神位设在寨外山岗的顶部。山神所在之地,是一片茂密的树林和数棵古树组成的神林,羌区流行一句谚语:“皇帝祭天,百姓祭山”,羌区每年都要举行隆重的祭山会,或叫山神会、山王会,以祈求山神保佑山寨人畜兴旺、五谷丰登、地方太平。山神之妻助山神有功,也被羌人尊为神。山王管青山与野兽,白山神管阳山,黑山神管阴山。树神又叫生命神,主要职责是保护树林不受危害,羌人认为,最大的是天和地,天地之后神树林为大,可见神树林在羌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释比在祭祀神树林时诵经说:“树林神威广又大,羌人若不敬从它,天灾人祸少不了,五谷欠收牲畜亡”。羌区每片神树林中供奉象征树神的白石,树林内不准放牧、不准积肥、不准随意砍伐。山神娘娘是帮助羌人的善神,传说人在深山老林挖药、打猎等迷路时,只要求山神娘娘就会回到原地,丢失的牛羊或打下的野物山神娘娘也会帮助找到。
  水神专管江河溪水,羌人认为洪水泛滥和泥石流的发生是有人触犯水神所致,所以禁止在江河溪水两旁砍伐树木,取石捞沙,不能在河水里大小便等,每年四月举行敬水神仪式,每人还要种三棵树等。
  皮如士神,掌管高山上的森林和大树。羌人因生产生活需要砍伐木材时,要烧柏枝敬皮如神,砍了树后,要用泥土、木萝松枝以及大树叶等盖住树桩,希望在砍伐的树桩旁再生长新树。
  苏木士神,掌管森林并统治飞禽走兽。
  祖谷瑟,水井神。……
  在羌族信仰中,世间凡有一种事物,必定有相应的神。世间任何事物,都对人类作着贡献,都为人类所取用,羌族人因感激而崇拜。对神的崇拜,虽然有一种宗教思想在里面,但这是羌族人的一种自然的教育方式,一种文化的传承形式。羌族崇拜祖先,崇拜英雄,崇拜自然万物,目的就是在崇拜中注入教育思想,一种崇拜教育的特殊表达方式。这也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与继承,是思想意识得到科学升华的结果,是在教育人们要心存感恩思想,要善教后人,合理索取与使用自然资源,做正直、勇敢而光明正大之人。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 华蓥山
 楼主|古羌之子 发表于: 2009-12-8 15:27:03|只看该作者
  (二)、羌族释比不能用行政权力强迫人们保护生态环境,但可以通过表达神的旨意──自然而然的宣传教育形式,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目的。
  羌族人很早以前就有了环境保护意识,非常注重树木与生活生产的密切关系,特别是靠近寨子的树林,羌人称之为“神树林”,绝对不允许乱砍滥伐,就连造肥料的树叶子、作燃料的柴、修房造屋的木材等,都不能在神树林里采伐。这样,“神树林”就成了羌寨的标志,每个羌寨边上都有一片茂盛的神树林。
  羌族人在环境幽静、风景独特的林边草坪上,都建有纳萨塔,它是羌人敬神、祭祖、还愿的圣坛,也是释比文化展现的核心地点。羌族人的许多祭祀仪式和教育活动,都是在纳萨塔下举行的。
  1、纳萨塔下的教育与警示。“纳萨”是羌语,意为最好的、突出的、至高无上的地方。纳萨祭拜仪式主要是家庭为主的房顶纳萨仪式;释比个人在山顶纳萨、神树林纳萨和田地边纳萨仪式;林边草地纳萨处由释比主持、众人参加的祭祀仪式。在神树林里进行祭祀仪式,是因为古羌人认为,山林是万物之源,是有灵气的,如果受到破坏,神林就会降祸于人类。因此,释比在神树林纳萨处进行请神、安神等祭祀活动,意在警示众人,神树林已经有诸多神灵佑护,如果乱砍乱伐树林,肆意捕杀生灵,将会受到神灵的严厉惩罚。
  2、保护生态的教育仪式──纳萨塔上插神旗“喝追”。羌族人自古崇拜原始森林,认为森林奥秘无穷,高深莫测,从而把它们当作神保护。在每年举行的祭山大典中,祭祀释比都要在纳萨塔上独竖一根杉树枝,杉树枝上要有九个树枝丫,象征自然崇拜中的九个神。释比在树枝上挂上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布条和神旗,然后唱诵《插旗》经典,其主要内容是警告众人,进山后不能乱砍滥伐神树林,不能乱捕乱猎野生动物。“插旗”仪式的主要目的是教育人们,只要爱护大山森林,就会得到大自然的恩泽,否则就会受到惩罚。
  3、祭山教育仪式。羌族人敬祭白石神、太阳神最隆重最神圣的祭祀活动,是释比主持的庆祝当年丰收、祈祷来年丰收及还天愿的祭山仪式。一年一度祭祀用羊,三年一度的祭祀用牛作牺牲。向白石神敬献神鸡、神羊、神牛时,将血淋在纳萨四周,向天神许下大愿,祈祷来年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山寨家家户户平安健康。祭山仪式后要忌路三日,禁止寨民到山林中狩猎、挖药、砍柴、捞树叶等。祭山仪式看似充满了宗教迷信色彩,但从仪式举行的场地、主持者、规模、内容、目的和产生的效果,实则是一种宣传教育的盛会。释比没有行政权力聚集大众进行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政策法规上的宣传教育,但民从却能以释比的特殊身份,召集大家进行大众形式的规范性、约束性的宣传教育活动,释比是采用了借神的旨意方式进行教育的,这种形式比行政执法更能取得预期效果,并具备普遍性和广泛性,临寨树林的完整保护,就是最好的举证。释比经典强调,万物之神灵是人们是否遵守约定俗成的制度的监督者,这在无形中对破坏制度的行为有巨大的威慑作用,从而达到人人都要爱护生态、与人为善、多做好事的目的。释比正是通过这种宣传教育形式,传承历史与文化,凝聚寨人,达到相互交流、和睦相处、共同建设幸福家园的目的。
  4、禁忌教育。在羌族释比文化中,禁忌种类有释比禁忌、祭祀禁忌、生产禁忌、生活禁忌、婚姻禁忌、丧葬禁忌、生育禁忌等,这些禁忌虽有一定的神秘因素,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形成一种规范,对保护羌族地区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提倡、维护、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卫生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教育和指导人们的思想和意识形态,都有积极作用。如野外祭山还愿的纳萨周围忌大小便,不能在道路旁大便,不能在水里面大小便等;因采药、打猎等需要生火时,即要找个空地不会发生火灾的地方,离开时必须用土把余火淹盖等,这其中有文明与环保的教育因素;3-5月严禁民众到山上打猎,不能在封山区砍柴,不能在封山期间挖药等,违犯者将给予责罚。
  这些禁忌主观上让人恐惧,客观上起到生态环境保护的教育作用。
6# 青城山
 楼主|古羌之子 发表于: 2009-12-8 15:27:37|只看该作者
  (三)、祭山大典──保护生态环境最科学有效的习俗表现方式
  “天神之外,山神为大”,这是释比经典中的唱词。大山在羌人心目中是神圣的,高深莫测的,威力无比的。大山与羌人的生存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羌人为之顶礼膜拜。在羌区,无论高山河坝中的大小村寨,一年一度祭山、还愿是不可少的。
  羌族社会里,祭祀庆典礼仪名目繁多,模式多样,而众多的活动中,祭山大典是最为隆重、规模最大、内容最全面、礼仪最为完整的极具代表性的一种。祭山还愿羌语称“跨吾”,汉语又称祭山会、还愿会、塔子会、转山会、祭天会、山神会、山王会等。祭山大典是一种祭祀天神、地神、山神,祈求保佑人畜兴旺,五谷丰登,森林茂盛,地方太平,百事顺遂的盛典。因族群支派众多,各地时令不一,祭山还愿的时间也有所不同,有正月初八、四月初一、四月初八、五月初六、六月初六、七月初七、八月初八、十月初一等,地点都在寨子附近的“神树林”中(中间有一块供祭祀用的空草地,那里有矗立着约3—5米的白石纳萨神塔),进行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教育活动。地此活动中,释比唱诵长寿永生词,这是释比代表天神、地神、山神,用最美好、最吉祥的言词赐赠全寨老少,在新的一年里无病无灾、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大吉大利,随即,释比向天神祈求粮种,唱诵经文请鸟类吃祭品。此外,为不再使糟蹋庄稼的野兽为害,释比还要进行收关黑洞里仪式,意喻有害物从此不再危害庄稼。此间还要进行一个成年冠礼,赠吉祥的活动仪式。也就是释比在神前对年满16岁的男性进行念经,为他们祈祷和祝福吉祥后,在脖子上系上一根带有五色彩布条的羊毛线,在额前抹上陈猪油,意为天神保佑,命根有系,能见世面,一辈子丰衣足食。同时,教育青年要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贡献等。
  除这种规模最大、内容最全面的祭山还愿外,羌区还盛行有单项、特指的、规模有限的祭山活动仪式,颇具特色。众所周知,峡谷半山地区,一般都“靠天吃饭”,没有风调雨顺,就没有丰衣足食。在没有科学技术保障的时代,羌人幻想“万物有灵”是不难理解的。因此,每当久雨不停,寨里就要派人祭山、祭塔求天晴。届时,首先由释比唱诵经文:“天神阿爸木比塔,地神代表白石神,山寨雨天已有时,庄稼已经遭涝灾,今日祭山来还愿,插杆之后望晴天。”而后派寨里年轻人到神树林砍伐一根碗口粗细、长约8米左右的标直杉树,去枝剥皮,矗立在大山脊的白石塔旁边,而后,祭祀的人们跪拜在白石塔周围,一边向白石塔燃烧柏枝,一边轻声诉说着求天晴的缘由……这时柏枝的香烟会带着寨民求天晴的愿望,顺着直指天空的杉杆,一直送到天神处,不久就会雨停天晴,每当求天晴成功,必然是请释比唱诵经文,以还天愿。这时释比唱诵插杉树旗经,此树必须是有12枝,枝上要挂上彩色小旗,插在房顶白石塔上,以示寨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态度。
  祭山还愿是羌族古老的宗教习俗,是羌族人崇拜大山、万物有灵观念的具体表现。祭山还愿选在“神树林”中的纳萨塔下,而不在寨中大坝或会场中,表明羌族社会中“官有多大,释比就有多大”大众意识,释比不能用行政权力规范人们对生态保护的行为,但可以通过祭山还愿这一神秘神圣的仪式,传承文明意识,增强保护思想,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祭山还愿后人们的行为更规范,观念更明确,思想更统一,不会再有人违背神意去破坏生态,乱砍滥伐,有不法行为的人在行动上也有所收敛,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融祭祀、教育、娱乐为一体的祭山大典是羌族人崇拜大山、崇拜自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具体体现。

  (四)、封山仪式──一种最直接的生态保护教育方式
  树木与羌族的生活生产关系密切,对树林的保护意识古已有之。特别靠近寨子的树林,羌人称之为“神树林”,那是绝对不允许乱砍滥伐,就连造肥料的树叶子、作燃料的柴、修房造屋的木材等,都不能在神树林里采伐。
  为确保树林不遭破坏,除了祭山仪式中宣布有关规定而外,山寨还要举行特殊的封山封林仪式。它是由寨首或寨里德高望重的老人组织筹办,释比主持,全寨除妇女、儿童外,成年男子都要参加。
  经释比占卜问卦,择定吉日,众人便在寨首的带领下,各自带上封山用品:一只狗(也用鸡的)作“牺牲”、馍馍、肉、酒等熟食品,来到所封山林之处,举行封山仪式。
  封山仪式开始,先由释比唱诵请神经文,然后由各寨首(或德髙望重者)大声宣布:“这片树林归全寨人所有,它起着风调雨顺的作用,从今天起,任何人不得随意砍伐破坏树林,山神在上,圣明无边,敬请明鉴,我等在此发誓,如果有谁违犯,请山神降灾落祸于他”。宣布完毕,将狗吊在树林内的一棵老树上,然后每个人拿石头或木棍去打所吊之狗,直至把狗打死。打狗之人都要赌咒发誓,如果偷砍乱伐树木,如同狗的下场。
  仪式完毕,众人拿出所带之食品举行欢宴,尽兴而归。封山后的树林便成了神树林,任何人不敢乱砍滥伐。
  尽管封山仪式简单,但在现实的山林管理方面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许是对神灵的敬畏和因果报应的恐惧,举行封山仪式后,便不会再有人偷砍树木。如果有谁胆敢违犯,一经发现后,一是遭到寨里众人的咒骂、谴责;二是赔以酒、肉、羊、鱼等,向寨人道歉,向山神悔过;三是得到肉体上的惩罚。
  封山仪式是因为要保护山林,或山林被破坏而举行的,所以不是每年都举行一次。如果有人胆敢违规破坏树林,则由寨首或德髙望重之人出面,再次举行封山仪式,重申规定,严惩犯者。一般来说,凡举行过封山仪式的山寨,树林都得到很好的保护。只要到过羌寨的人才会有所感受那依然郁郁葱葱、风景诱人的生态环境。
  这种看似古老的封山仪规,它是羌族习俗中的一部分,又起到法律法规不能取代的作用。敬山、祭山、崇拜大山,虽有一定的宗教色彩意识,但却完美体现羌族人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先进的思想意识观念。羌族人的万物有灵观念是在长期的生存状况与生产方式条件下的必然产物,羌族人世世代代生活在岷江上游的高山峡谷地带,深感自然万物对族人生存发展的重大意义,频繁的天灾加剧他们对自然的敬重之情,力求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客观上起到生态环境保护重要作用。倒是受现代文明的冲击,人们逐渐抛弃一些传统思想观念,出现破坏生态行为。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7#
 楼主|古羌之子 发表于: 2009-12-8 15:27:58|只看该作者
  (五)、羌族释比经典中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经文与羌寨生态环境保护上的乡规民约。
  在《羌族释比经典》中,专门有《遍请山神》、《朝山》、《祭神林》、《男人犯罪》等针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经典。这些经典已经在羌族人生活中代替法律法规规范人们的行为。不需要专门的教育宣传,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及参加各种祭礼活动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下来,又自然而然地传承下去。例:
  释比经典《祭神林》说:
  释比我掐指择算,今天是吉祥高照。手拿神铃和柏枝,敬请诸神来佑助。祭坛点烧香和蜡,敲击神鼓祭神林。为何祭拜神树林,听我释比细分说。神林之中敬祭塔,敬奉天地诸位神。祭山还愿离不开,神林之中供白石,白石神物天界来,佑助羌人胜外敌。神林之中供神树,威武不屈松树神,不屈不挠杉树神,驱邪避灾柏树神,柔中带刚青杠神,神林是羌人圣地,神林是羌人秘地,神林羌人吉祥地。羌人代代来敬奉,只求风调雨顺来,只求五谷归满仓,只求人畜都兴旺。释比敲鼓又唱道:神林羌人洁净地,神林圣地有禁忌,一忌神林割草丛,二忌神林拾柴禾,三忌神林驱采石,四忌神林去放牧,五忌神林去采药,六忌神林去狩猎,七忌神林去喧闹,八忌神林乱踩踏,九忌神林乱伐树,十忌神林去窥视。释比我所唱忌词,是受天神神旨意,敬请老少要遵从,释比我所做一切,只为驱邪又避灾,只为寨子有安康。释比我唱诅咒经,一言九鼎难追回,四马去追难追回,谁违神林禁忌规,将受释比诅咒经,将受天神诅咒经。
  法律是由立法机关制定、国家政权保证执行、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羌族释比经典所体现出的行为法规,是不同于国家制定法的一种民族传统文化现象,是羌族自身独有的民族习惯法。
  羌族的环境生态保护意识,主要体现在释比经典和乡规民约上。经典规定是至高无上而神圣的,乡规民约是必须遵守不得触犯的。经典是神的旨意,是祖宗先辈传承下来的,乡规民约是羌族人依据传统习俗、风土人情和实际生产生活而制定的、约束人们行为规范的,这些行为规范从最初的口传心授,到文字记载,继而发展为石刻碑载,有效地保护了羌族地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笔者家乡克枯小寺寨现存清乾隆四年所立护林碑一座,碑文内容是克枯小寺寨神树林是经过全寨公议封禁多年,不许入山砍伐,现因有人不遵守议定的规矩,私自砍伐,被小寺寨民拿获,该民抗不伏罪。根据盗伐事实,经过众议,罚羊三只,牛三头,香一万,作为敬神祭山的费用。
  “为此出示禁止:以后无论本寨乡村人等,不得私自入山樵采,亦不得牧放牛羊践踏神树林木,一经拿获,许该寨约首指名具捉案严惩,决不姑息!禁之。值时偿若有人偷卖神树,罚钱拾千文赔偿神树。其约首轮流口传,树棣柴木不准捞口。”
  汶川县雁门乡索桥寨子在清光绪二十年曾立封山护林碑,碑文记有萝卜寨、索桥寨、小寨子等有关划分山场林区归属,及有关争议控告的处理文告。
  茂县棉簇村清光绪十六年立《棉簇寨民公议护林、用水、护秋民约碑文》记:
  立写禁惜家林以培林木,永不准砍伐,我寨众姓人等公立:
  想我寨地处边隅,九石一土,遵先人之德,禁惜家林,只准捞叶积粪,不准妄伐树株。其家林盘:上至长流水为界,下至河脚为界,左至四里白为界,右至大槽水井为界。四至分明,以遗后世子孙,永远禁惜。不料今岁有杨洪顺父子,起心不良,偷砍家林烧炭,被众人拿获,罚钱一千贰百文,以作香资。众姓公议:自禁之后,所惜林盘无论谁滋偷砍者,罚钱四千八百文、羊一只、酒十斤,以作山神宫香资。看见者赏钱八百文,以作辛苦费。以及春起放大沟之水,泡芋麦(玉米)之时,无论亲朋,单进双出,不得紊所争。若有人乱争者,罚钱八百文。再有秋收之时,偷搬芋麦(玉米)者,罚钱四千八百文、羊一只、酒十斤,看见者赏钱二百。
  永垂不朽是以为序也。
  大清光绪十六年十月初一日棉簇众姓公立

  由于有这些严格规定,神灵通过释比主持的祭山仪式定下无数行为规范,使得羌族人对自己的家园管理有序,非常珍视居住环境的生态保护,就是在“破四旧”时期,释比被打成牛鬼蛇神,但家乡的生态环境都没有遭到破坏。

四:结论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是世界人民共同的难题。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古老的羌族人在还不懂得“科学发展观”的哲学辩证思想的情况下,却找到了一条以释比文化保护家园生态与人们安居之间的和谐共存的先进的、科学的发展道路。羌族人对自然生态的保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观,虽然有一定的宗教因素,但其作用超过了法律法规的约束效果。而羌族人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与保护结果,带给他们的是祥和安宁的生存空间,健康长寿的生活质量。直到今天,在每个羌族山寨边上,都还有一片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成为羌族人亘古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标志。民国29年刘有栋先生在《松理茂汶四县森林调查报告》中说:“松、理、茂、汶四县,地居岷江上游,幅员辽阔,物产殷富,夷境内部,森林蕴藏,尤极富饶,惟其大部分生立区域,皆位于深山幽谷人迹罕至之地,徒以夷人迷信风水,恒认森林为神所寄托,故葱葱郁郁之天然林,得以维护至今,而不遭斧斤之斩伐,至于沿岷江两岸,汉、夷杂处之山地,则童山濯濯,触目皆是,盖四县开化之早,人口之繁,天然林滥伐无遗,亦固其所,时至今日,直接则感用材燃料之缺乏,材价腾贵,无所底止,间接则气候失常,水旱频仍,人畜之死伤,财产之损失,殆不知其凡几,是皆森林荒废有以致之,长此以往,不谋彻底救济,来日隐患,何堪设想”。②
  保护生态,就是保护家园;破坏环境,就是在毁灭自己的生存空间。羌族由于有浓厚的释比文化,使得本民族生存环境得到科学保护与发展。羌族释比文化所反映出的生态环境保护观念,体现了先进的哲学思想和自然发展观,在生态环境保护中所起的历史作用,对今天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借鉴作用。
8#
 匿名 发表于: 2009-12-27 22:19:06
顶你,哥哥!写得好,我是安强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4 08:32, Processed in 5.132409 second(s), 16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